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当四川历史名人遇上“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当四川历史名人遇上“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历史名人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当四川历史名人遇上“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和路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话是哪了?哪一个诗人写的?在哪首诗里面出现过?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当四川历史名人遇上“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路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话是哪了?哪一个诗人写的?在哪首诗里面出现过?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话的出处是什么?
  • 宋人丘葵的一首白露诗,一岁露从今夜白,借用杜甫名句,却更苍茫沉痛
  • 一、当四川历史名人遇上“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于公历9月7日-9日交节,今年为9月7日。至此节气,秋意渐深,昼夜温差加大,清晨的露水加重,在草叶花木上凝结成晶莹剔透的水滴。民间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之说。

    在四川历史名人的笔下,白露是秋之美的一个缩影。杜甫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使他写出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千古佳句。苏轼在白露节气前后于赤壁写下《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中能感受到他月夜泛舟的舒畅,也为此后揭开其精神的超脱做好铺垫。

    杜甫

    杜甫写白露

    既有对亲人的思念 也有对秋之美的赞颂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诗圣、四川历史名人杜甫在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写下《月夜忆舍弟》,此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四年。“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哀鸣。从今天夜里就正式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我自己故乡的最亮最明了。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正值白露时节,在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的映衬之下,杜甫对兄弟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除了思念亲人,杜甫笔下的白露还有着秋之美。在《白露》这首五言绝句中,杜甫写下“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白露时节,清晨特别凉爽,柑橘等果子挂满了枝头。诗人秋游的兴致,因白露而起。在高兴地游玩过后,如此美丽静谧的地方,最担心回去时多出几条岔路来。“幽径恐多蹊”中,还多出了一份对于人生道路选择的善意提醒。

    李白

    李白写白露

    山水自然之美中隐含寂寞之情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诗仙、四川历史名人李白的《初月》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为其存世诗歌中写得最早的一首诗。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正居住在四川故乡。全诗通过对“山上月”和“水上月”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位置和环境,营造出一种明媚舒畅、迷离幽静的境界,并从音乐声联想到边塞征战士卒对家乡的思念。

    李白61年的人生中,无数次“仗剑远游”。唐天宝六年(747)至唐天宝十四载(755)年间,他几乎每年都要来到南京,在这里拜访故友,看望子侄,寻访他向往的六朝时代的历史遗迹,流连于这座江南名城的青山绿水之间。

    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李白写下“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李白在静寂的夜间,独自一人登上城西楼。他看到了露珠之晶莹,江水之明净,诗句中也隐含着李白的寂寞。最后,他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名句化入诗中,“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谢朓字玄晖),送上对谢朓的崇敬与追慕。

    苏轼

    苏轼写白露

    万物变化中蕴含人生哲理

    在苏轼的一生中,元丰五年(1082年)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黄州寒食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前后《赤壁赋》等名作皆在这一年诞生。他也终于从乌台诗案的阴影中走出,获得超然物外的欢欣与自由,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

    这一年,苏轼于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两次泛游赤壁,七月十六正是白露节气前后,那篇《赤壁赋》中就有这样的句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月夜泛舟的舒畅,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后,苏轼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一、路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话是哪了?哪一个诗人写的?在哪首诗里面出现过?

    应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月夜忆舍弟》,全诗原文如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白话文意思是: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话的出处是什么?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意思为“今晚正是白露时节,清辉洒满大地,不知不觉之中心里生起了些许寒意,这就自然想起了远方的弟兄,望月思乡,故乡的月亮应该比他乡更圆更明吧。”
    2、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年代: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意思为“今晚正是白露时节,清辉洒满大地,不知不觉之中心里生起了些许寒意,这就自然想起了远方的弟兄,望月思乡,故乡的月亮应该比他乡更圆更明吧。”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年代: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赏析:
    历史评价
    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而这首《月夜忆舍弟》所给人的感动和冲击,正是如上所说的那样。
    文学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赏析二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想到百姓之苦,体现出了作者的怀家愁和忧国难之情。
    这首《月夜忆舍弟》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在一个月夜的晚上,触景生情,引起杜甫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于是,就写下这首流传至今的诗歌。 “舍弟”即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弟弟。全诗如下: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歌的首联句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也暗示了社会背景。诗人写道:“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戍鼓”即军鼓。“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禁止夜间的活动)。“秋边”即秋天的边地,或者说边塞的秋天。首联的意思是说,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诗人不从标题中的“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以此突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为月夜“忆”奠定了基础。其中,“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战斗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不能通行。特别是“秋边一雁声”中的“一”字,不但表明天边孤雁的叫声的凄厉,而且反衬出诗人处境孤单,心寒清冷之感。
      接着承上而来,诗人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指白露节的夜晚。意思是说,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感觉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这里既写景,也点明时令。上句“露从今夜白”中“露”和“白”不但形象而含蓄地营造了凄寒的氛围,而且也表明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令人心生思乡的寒意。接着下句“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视角直接进入到故乡及其故乡之月。这里,不但空间发生了变化,而且“故乡”表明了思乡之感。由此不能不想到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游子来说,望月怀远,怀远生情,生情就感伤。可以说,这一联在律诗中属于景联,但诗人融情入景,景语情语,所以,诗人在月中明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所以,接着颈联一转,进入抒情。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诗人写道:“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意思是说,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诗人及其人民都遭逢离乱,漂泊四方,生死不明,恰逢这清冷的月夜,触景生情,感叹世事,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上句“有弟皆分散”也许说的是身处乱世的人们,避免不了弟兄离散,天各一方,而下句“无家问死生”就是说漂泊他乡。天各一方后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里,诗人不但自己“忆”舍弟,更主要地推己及人,表现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
    尾联紧承“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两句而来,进一步表现了诗人月夜思念舍弟的情感。诗人写道:“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长”即一直,老是。“达”即到。“况乃”即何况是。“未休兵”指战争还没有结束。意思是说,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这里,诗人不但含蓄地表达了对舍弟的思念,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及其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这样的思想在杜甫的《春望》中表现得极为明显,诗人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抵过万金,突出了战乱时的音信难得,人们经受着思念亲人的痛苦的煎熬。这里,“长不达”就表现了诗人杜甫漂泊他乡而难以回家,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与无奈。
    在艺术上,首先,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其次,视觉听觉描写的结合,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再次,语言质朴,但含意厚重,极富感染力。

    三、宋人丘葵的一首白露诗,一岁露从今夜白,借用杜甫名句,却更苍茫沉痛

    不为人知的乱世白露好诗:一岁露从今夜白,百年眼对老天青

    ”西风吹我鬓鬅鬙,独立庭中影随形。

    一岁露从今夜白,百年眼对老天青。

    经秋不脱无多树,近月能明有几星。

    惆怅前修人去尽,后生谁可嘱遗经。 “宋朝丘葵《白露日独立》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五个节气,时对农历八月初,仲秋的开始,农业中国进入凉爽润泽的秋天。此时有无数的秋露覆盖田园大地,滋润秋天的作物,带来丰收和成熟。因为时在秋天,秋天属白,又此时秋露白润可爱,故这一时间段叫作”白露“。

    白露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之前的春秋,甚至更早的夏商周时代,源远流长,有在历史中凝聚了人们对季节对对国家对家园的热爱,对朋友亲人兄弟的相思。

    唐朝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和兄弟各自逃难,天各一方,平静美好的生活被打乱。在北方甘肃的秋天,当白露节气和露水覆盖了北方的原野,他写下了著名的思念家乡和兄弟的名诗《月夜怀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怀舍弟》

    那边关黄昏的鼓声打响,孤城闭,路上看不到行人。

    但是我听见边塞的大雁在往南飞,孤独的大雁,一声雁叫,落入了我的心。

    这是白露节,从今夜开始,那露水覆盖了大地,是一年最美的金秋风露。

    但是最美的露水,应该是在家乡丰饶的田园里呀,那故乡的月亮,明亮清丽,正照在晶莹的露水上。只有故乡白露时节的月色最美啊,下面有无限稻田,有乡村,有熟悉的邻居和亲人。

    只是这样的美丽的节气,我今年看不到,也不知道何年才能回去。

    我有家乡有兄弟,可是现在都离散,都已经离开家乡了。

    各自漂泊居屋无定所,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定的家园,甚至无法得知他们的死声。

    我在外面漂泊的日子,寄给他们的信,常常会因为路程远,他们收不到,或者收到已经间隔时间很久了。

    何况现在,听说家乡那边战事不断,那几乎是没有可能联系上呀。

    这是一首著名的白露节气的诗,月是故乡明,是杜甫对家乡深厚的情感。哪怕明明知道这家园被战争毁坏,在他心中,那是永恒的家乡和乡愁。

    而白露故乡联系在一起,有着多少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有着多少田园富庶之美。

    一千多年后,一首”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两岸稻花香“和杜甫这首诗有着异曲同工的深情。那都是中国人,最深沉的爱家爱国的朴素感情。

    这首杜甫的白露诗,是白露节气古诗的巅峰。但凡到了白露节,人们自然就会想着这句美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那思绪从任何地方,都会俯身在原野中摇曳的禾苗青草露水里,然后飞驰千万里,去故乡仰望那最清美的秋月。

    古中国丰饶美丽又多灾多难。杜甫写下这首诗时,唐朝经历安史之乱,但还好,最终没有亡国。但是几百年后,宋朝却在强大的蒙古的入侵下灭亡了。

    中国人有深重的家国情怀,当国都没有了,这熟悉的土地已经不可能叫作家了。

    又一个传统中国的节气”白露“来临,那些破国亡家的人,何以面对满天明月,一地秋露呢?

    ”西风吹我鬓鬅鬙,独立庭中影随形。“

    那秋风吹乱了我的鬓发,我独自站在庭院当中,只有影子陪伴我。

    丘葵福建人,在当地也算旺族,从小读书,爱好理学,如果不是在乱世,读书考试做官,应该对于他不是难事,只是南宋末年,因为动荡废除了科举。那时丘葵20多岁,一肚子学问的秋葵不以为意,仍旧钻研读书。

    30岁,拥有无数海船的福建 泉州市舶司提举,泉州首富蒲寿庚,逼迫丘葵的老师吕大奎写降元表书,吕大奎坚决不从,就此逃亡并被追杀,深受震动的丘葵将自己的长子,跟随南宋的丞相北上京城,表达全家爱国抗元的坚贞。

    但是,1279年,南宋还是灭亡了,丘葵35岁。他带着家人搬到海岛上面,表达自己无国无家,不受元朝管辖,以隐士遗民而自居。其中他也受聘一些学堂,教书。传授传统的国学。而以他的学问,可谓野有遗才。

    然而元朝花重金请他出来做官时,他拒绝了。那么在他居住的金门,有元一代,有很多人读书,但是没有一个人参加元朝的科举考试和做官,这是当地爱国风气的盛行,也是丘葵的榜样力量。

    ”一岁露从今夜白,百年眼对老天青。“

    又是一年的白露节,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写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他的思乡。

    那么丘葵有着比杜甫更深的沉痛。他无法直视已经沦为异族国土的家乡和土地,他只能将眼睛望向天空。那天空浩大,月亮清丽,他最深的无奈和沉痛只能寄托在月亮和青天之上。

    他如同屈子的问天,是悲愤是无奈也是出口。这中间包含着他对国家的忧患,和期待国家命运的轮回。老天,你开开眼,今夕何世,又是何年?

    ”经秋不脱无多树,近月能明有几星。“

    在后半生里,坚持着自己是宋国的遗民,写下了很多关于传统中国经典典籍注释书籍,也有自己的理论,只是因为他拒绝名声显达,这些书大多数又遗失了。

    这是人生的感慨,又是对自己气节理想的认可,但还极其孤独。

    这样秋风白露的季节,能够经历秋霜而不脱落的,能有几棵树呢,那能够靠近月亮而有自己星光的,能够有几颗星呢?

    ”惆怅前修人去尽,后生谁可嘱遗经。“

    我感叹那些前贤,那些优秀的人,都已经凋零了,这后辈,有谁能够接替我的理想,完成我的遗愿呢?

    那么丘葵的遗经,一方面是传统国学的继承,这些在乱世是非常珍贵的。二是对宋朝理学的传承,宋朝都已经灭国了,谁有毅力来继承发扬这些,第三个就是遗愿,这是不说也知道的,恢复中华。

    在那样一个历史时间当口,丘葵是非常孤独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白露时节没有自己的家国,他像一叶船一样在青天之下漂泊。

    他越长寿,就可以看到他的坚持越珍贵。他活了89岁。身后不久,元朝被推翻。

    他的白露诗没有杜甫那么广泛流传,让人共鸣,但是这是在家国绝境里,一个乱世爱国者,最孤独的坚守,苍茫沉痛,有感慨,又有一种坚毅。

    所以在纪念杜甫的同时,我们也该纪念一下,这个在历史中存在过的爱国者,至今有着白露一样的光芒。

    愿盛世永远,白露铺面丰饶的大地,永无战乱,万世太平!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关于历史名人的问题,通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话的出处是什么?》、《宋人丘葵的一首白露诗,一岁露从今夜白,借用杜甫名句,却更苍茫沉痛》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历史名人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历史名人(2)

    相关阅读

    • 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十位大臣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历史名人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十位大臣和历史上有哪些权力大过皇帝的权臣?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
    • 名人身份和简单励志小故事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1、法国名画家纪雷有一天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一鞠躬,请求他收为徒弟。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废人,就婉转拒
    • 名人成长故事300字左右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1、牛顿1642年的圣诞节,在英国.林肯郡.沃斯索普村一个农民家庭中,一个天才人物 –艾萨克.牛顿 (Isaac Newton) 出生。牛顿出生前三个月,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两年后,他母亲改嫁,
    • 世界名人事迹简介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贝多芬的事迹!!!!!!!!贝多芬相关资料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扬,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
    • 名人爱国故事200字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1、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