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见证觉醒年代的伟大力量

见证觉醒年代的伟大力量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是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见证觉醒年代的伟大力量和《觉醒年代》收视爆火的背后究竟有多大的付出?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见证觉醒年代的伟大力量
  • 《觉醒年代》收视爆火的背后究竟有多大的付出?
  • 《觉醒年代》观后感
  • 为什么《觉醒年代》让当代青年觉得自愧不如?
  • 一、见证觉醒年代的伟大力量

    北京,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之一。100多年前,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这里唤醒民智、传播真理、建立党的早期组织、发动工人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光辉印记。北大红楼、李大钊故居、《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陶然亭慈悲庵等早期革命活动旧址,记录着党的先驱们求索道路、传播真理、开展斗争的艰辛历程。如今,这些地方已成为“打卡圣地”,吸引大批当代青年重温历史事件、追忆革命先驱、接受精神洗礼。2021年6月,我们参加“庆百年华诞 访双奥之城”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北京这些早期革命活动旧址,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灵魂对话。

    矢志救国,“新青年”冲破思想桎梏

    “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改观。”这是陈独秀的豪言壮语。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翌年更名为《新青年》),希望以此唤起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从根本上改造中国。以《新青年》出版为标志,新文化运动逐步兴起、席卷全国。1917年1月,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移至北京。

    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也是陈独秀当时的寓所。这个院落整体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原有房屋12间,北房是《新青年》的编辑部,南房是陈独秀日常起居场所。走进这个院落,细读过往史料,仿佛穿越时空遇到那些激情昂扬的“新青年”们,置身于新文化运动大潮之中。当时的《新青年》,已由一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在这里,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参加编辑部工作,并充当主要撰稿人,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两大基本口号,即“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新文化运动还“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唤醒了一代青年,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土壤。

    一批深受《新青年》影响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锋力量。位于五四大街29号的北大红楼,无疑是这场伟大运动最重要的见证地。1919年5月4日,北大学生从这里取出标语、旗帜、横幅和传单,向天安门进发,并很快得到工商界的支持。随后,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声援北京学生,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一支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此,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跨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笃定信仰,“播火者”播撒真理火种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一直苦苦求索真理的李大钊,敏锐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影响,从中看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希望,对之深入研究、热情讴歌,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播火者”。

    北京李大钊故居纪念馆,坐落于西城区文华胡同东段深处。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一家租住在这里,也是在故乡之外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在这个简朴的住所里,他曾接待过陈独秀、邓中夏、章士钊等众多革命同志和友人。该纪念馆于2021年6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系统展现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推动创建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革命实践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这副对联,是他精神风范的真实写照。1918年11月,《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他在文章中指出,十月革命的胜利乃是“劳工主义的战胜”,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同时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不仅如此,李大钊在他当值编辑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并集中刊发了8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在宣传十月革命过程中,李大钊的思想认识发生重要转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1919年10月、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第6号上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这篇文章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李大钊笃信马克思主义,并且笃行马克思主义。他深入群众开展工作,始终同学生、工人、农民等打成一片,引领群众一起斗争、一起前进。他生活俭朴、节衣缩食,把大部分收入用来帮助同志,接济贫苦青年,以至于当年北京大学发薪水时不得不预先扣下一部分直接交于他的夫人,以免家中断炊。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既坚持真理,又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研究它“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

    开展斗争,“革命者”走上建党道路

    深信革命的理论,必有斗争的行动。五四运动后,觉醒的中国青年高举思想火炬,毅然投身革命洪流,团结开展反对军阀统治的进步活动。北京陶然亭公园湖心岛高台上,有一座距今700多年的古刹——慈悲庵,曾是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先驱者秘密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所之一。

    军阀张敬尧在长沙主政期间,敌视湖南人民的爱国运动。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率领湖南驱张请愿团来到北京,主持“驱张运动”。他召集力量在慈悲庵开会商讨如何扩大驱张斗争的影响。在北京的两个月,毛泽东先后组织了7次请愿活动,多次举办驱张集会,制造驱张舆论。最终,张敬尧仓皇逃离长沙,驱张运动取得胜利。

    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国内进步团体不断涌现,但是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很难形成斗争的合力。天津觉悟社领导人周恩来为促进各进步团体的联合统一,1920年8月16日在慈悲庵发起召开五团体会议。会议提出结合各地革新团体,成立“改造联合”的动议,并对今后开展斗争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五团体联席会议促进了各进步团体的联合统一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力推动了革命事业的深入发展。

    陈独秀、李大钊等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就必须像俄国那样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使其充当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20年2月,在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李大钊同他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随后,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两个研究会分别向各地辐射,先后同湖北、湖南、浙江、山东、广东、天津和海外一批受过五四运动影响的先进分子建立联系。

    条件日渐成熟,建党势所必然。1920年6月,陈独秀同李汉俊、俞秀松等人开会商议,决定成立党组织。关于党的名称,陈独秀征求李大钊的意见,定名为“共产党”。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取名“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他们积极推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以及旅日、旅法华人中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历史由此掀开崭新一页。

    来源:《群众》2021年第14期

    作者:曹巧兰 苏胜利

    责任编辑:丁和平

    一、《觉醒年代》收视爆火的背后究竟有多大的付出?

    一部《觉醒年代》让很多年轻观众都认识到:原来主旋律电视剧也可以拍得这样引人入胜。一部献礼剧外加主旋律作品,其实想要拍的好并不容易,因为有诸多限制,能做到无功无过已然很不错了。然而《觉醒年代》每一帧都精益求精,最基本的把叙述历史这一件事情做好了,把先锋者的思想展现给观众。富有艺术性的画面让观众起了鸡皮疙瘩,台词也振聋发聩。

    一部好剧背后剧组付出了什么努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搭建场景费时费力费钱

    从红楼到红船是觉醒年代想给观众展现的。那一栋存在感很强的北大红楼,很多人都以为是在如今的红楼拍摄,实际上是剧组按照1:1.2的比例还原的。觉醒年代的每一帧,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田间地梗,还是工人们劳作的场景都力求还原。他们的存在都有意象作用,为镜头语言服务。那一条仲甫先生和守常先生下班后一同走过的泥泞道路,不正是映射着那个年代风雨交加的中国,朦胧到觉醒的探索,道阻且跻。


    于细微之处见震撼

    《觉醒年代》的剧组,从导演到演员似乎都有着强迫症,对于细节的把控让人起鸡皮疙瘩。导演张永新会纠结一块大洋究竟有多大的购买力,能买多少米。更不用说,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有其深意。演员对自己饰演的角色都带有一种使命感,饰演鲁迅先生的曹磊大受好评,在拍摄的花絮中我们可以看到曹磊为了模拟鲁迅先生常年抽烟,手指甲盖泛黄的状态,用烟熏自己的手指,与此同时曹磊特意模仿鲁迅先生的笔锋。每一位演员对于自己饰演的角色都用心揣摩,于此我们才能看见人物们的风骨和思想。


    从导演编剧到演员,无不尊重观众们的审美

    《觉醒年代》和近日上映的某一部流量明星出演的主旋律电影相比高下立见。编剧尊重观众,所以把人物的精神内核和振聋发聩之处悉数展现;导演尊重观众,所以每一个镜头都富有艺术性和思想性;演员尊重观众,所以不用模式化的演技敷衍观众,每一个演员都热爱自己饰演的角色,用心的去琢磨角色的内心和气质。

    二、《觉醒年代》观后感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觉醒年代》观后感(通用13篇),欢迎大家分享!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题记

      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封建复古的思想充斥着整个中国,毒害着人们的灵魂,束缚着人们精神上的解放。

      就在这种腐朽思想大肆蔓延的时候,《新青年》像黑暗中的一束火光,冲破了旧思想的罗网,从而开始了一场历史意义深远的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的主办人独秀在第一卷第一期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说,“中国社会到处充满了黑暗,首先觉悟、勇于奋斗的青年,必须用快刀斩乱麻的精神,同陈旧腐败的思想决裂,推动社会的前进。”这种思想犹如漫漫黑夜里迸发出的火花,所以《新青年》一出版,就受到进步青年的追捧。

      在《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中,我还看到了友善细心的李大钊、朝气蓬勃的毛泽东、正直的陈乔年和陈延年等等许多人物。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不为名不为利而活,也不甘平凡一生,他们的一生,不是为了存在,而是为了燃烧,愈是黑暗,他们燃烧的愈加猛烈,于是变成了火炬,点亮了一个时代的夜空。

      曾在《新京报》中看到过一段话,我想引用这段话作为我今天习作的结尾。

      “我们深信,世界必然向好,今天所有的混乱与芜杂,努力与精进,都将在进步中变得更加清晰。时光漫长,道路宽广,我们仍旧拥有理想,拥有未来。”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2

      最近,我观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让我感慨万千。

      新生的中华民国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不甘沉沦,一心想着救国,他们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并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才能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才能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彻底消灭旧中国,建设新中国。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史上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那么“南陈”与“北李”是如何认识,并走到一起的呢?他们的第一次交手,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剧中一开篇,就展现了陈独秀与李大钊相识的过程。

      开头几集,于和伟扮演的陈独秀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激情却不用力过猛,有气场却不虚张声势。既展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深邃思想和澎湃的激情,又有普通人的无可奈何。人物的塑造有温度有情感,看起来极具感染力。

      看《觉醒年代》就像在看历史,年代感、画面感极强。剧情清晰勾勒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风貌。剧中的人物刻画非常生动和形象,往往一出场,便令人肃然起敬,根本分不清谁才是主角。有故事,有思想,有现实,有理想,有情怀,有教育。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人之风骨,为天下苍生的担当。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地追求真理,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和理想抱负,积极投身于革新运动中,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奋发有为,积极探索,刻苦学习,争做国家栋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3

      这个暑假,我追了一部剧——《觉醒年代》,对伟大的先驱李大钊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第一次了解李大钊,是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先生的女儿李星华回忆父亲从被捕到就义的悲壮历程。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崇高伟岸、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

      这次看完《觉醒年代》,李大钊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不仅仅是仰望中的高大,而变得更加丰满、真实。

      李大钊先生平易近人。他一出场,身穿长袍,戴着眼镜,坐在一群留学生中,和年轻人讨论着国家大事,呼吁学子奋起“倒袁”,拯救国家。

      李大钊先生敢于表达和坚持自己的观点。当他听到陈独秀先生说“中国没救了”时,立即进行反驳,表明自己的观点,坚信国家有光明的未来。

      李大钊先生胸怀宽广。虽然在对国家未来的辩论中有不同见解,在陈独秀先生被一群学生围着殴打时,他还是挺身而出,掩护陈独秀先生逃出,并且在知道对方真正意图后,和陈独秀先生成为朋友,还把自己的大衣送给了陈独秀先生。

      李大钊先生关心民众疾苦,深爱自己的孩子。当一位母亲在大街上乞讨,希望得到一些医药费给孩子治病,李大钊先生站了出来,帮这个穷苦的家庭交上了医药费,当得知孩子需要住院时,他又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衣物、怀表等放到了当铺;当李大钊先生的一位学生因为缺钱而上门求助,希望能得到资助时,李大钊先生不顾自家的情况,毅然为学生凑齐学费,却差点和自己的孩子毁约,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去吃一顿涮羊肉。

      李大钊先生,既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先驱,同时又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普通人。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4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共广播电视台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了一部反映建党历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的《青年杂志》,以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为背景,讲述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认识到走上不同人生道路,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建党的历史。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还将他们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整个中国为之一振;《新青年》实行同人编辑,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在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日新月异,之后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也相继问世;在这之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打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从此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普遍传播开来。

      在五四运动时,为支持学生运动,陈独秀和李大钊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学生、商人,工人等,以直接行动对社会实行根本改造,并亲自上街散发《北京市民宣言》。陈独秀在散发宣言时被捕,五四运动风靡全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代表拒绝签巴黎和约,取得巨大成果。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完成了它的思想启蒙任务。

      不少看过剧的网友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20xx年最棒的剧集没有之一!正如剧名那样,整部剧想要再现100年前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激情澎湃的觉醒年代。

      整部剧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形象,让历史课本上的人物又一次出现了人们眼前,表达了对事物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寻。

      “因为我爱这个国家,我要为这个国家去做点什么”,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史为鉴,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5

      不得不推荐一下最近看的一部剧《觉醒年代》,看完之后,除了震撼,就是感动。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神剧情节,也没有至高点的宣讲教育,贴合人物原型,将书中的历史人物活生生的带到了我们眼前,他们不完美,有小脾气,会开小玩笑,但恰恰是这样的不完美,才与他们伟大的爱国奉献情怀形成了强大的对比。无论他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他们为了同一个理想中国而奋斗。在那个靠吃人、吃血馒头才能活下去的社会,在那个被列强欺压、被军阀迫害的社会,在那个完全没有人权可言的社会,要靠什么才能站起来呢?

      剧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便是:“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我们为了爱国,必须要救国,倒袁,我们为了我们的中华民族,更必须要救国,倒袁。”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犹未悔。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人先后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救国先救思想,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联合北大教师以发表刊物的形式向百姓传达启蒙思想。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他们开始接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明白要想彻底实现思想启蒙,必须建立一个政党,领导中国进行革命。

      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他们在一开始是站在与陈独秀的思想对立面,他们坚持“无政府主义”,但在法国学习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了,这套理论根本不适用于中国的社会,在历史发展的必然条件下,社会主义道路才是真真正正的大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是必然发展的产物。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有血性的,是他们披荆斩棘换来了今天我们所拥有的幸福生活,与时光之镜对话,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会实现!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6

      回溯到100多年前,那是一个动荡不安,时局不稳的年代,却也是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觉醒的年代。辛亥革命以来,整个民众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中国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踏上了探索国家新出路的征途。

      在这样一个时代,无数青年才俊毅然回到中国,力图“求一可爱国家而爱之”。为了启发民众的思想觉悟,也为了塑造新一代青年、再创一个崭新的国家,陈独秀先生首当其冲。他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创办《新青年》,掀起了现代中国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像一滴晶莹的露珠,落在了中国这棵干枯的小树苗上,使其得以复苏,甚至开出灿烂的花。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头羊”,陈独秀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以惊人的才华和毅力,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提倡白话文白话诗。

      “如今我们回来了,请你们看分晓吧!”这是胡适之说过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我们”——中国有着拳拳之心的青年们回来了,他们将要献身于国家,为国家的尊严、人民的生存而奋斗!那些欺辱中国人、瞧不起中国的人们,请你们看看吧!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要醒过来了,它一定会成为世界强国,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每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都是普通人,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一百年前的中国,有正直的易白沙、忧国忧民的李大钊、弃医从文的鲁迅;如今,有我们!

      我将无我,不负国家。我们身为青少年,应该好好学习,不负韶华。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期待,不辜负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报效祖国。我坚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一定会强大起来的!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7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当大多数人还在沉睡时,有一些人已经觉醒,也正是他们,才使中国翻天覆地!——引言

      这个寒假,我观看了一部名为《觉醒年代》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讲述了在民国时期,当全国人民都沉寂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中时,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领导着《新青年》和北大的诸多学子,开展了改变中国历史的“新文化运动“。

      这部电视剧还原了许多当时的情景,如鲁迅写的《狂人日记》,北大“红楼”的'修筑,还有袁世凯,张勋的两次复辟帝制……可以说常常使人浮想连翩,惊喜连连。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国革命大家,文学泰斗鲁迅先生所写《狂人日记》时的情景,这本书是以一个疯子为第一人称所写,它讲述了在一个疯子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以一个疯子的言语讽刺了封建的“吃人礼教”。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一个毫无生气的黑暗社会表现地淋滴尽致。

      还有李大钊与工人们互帮互助,纯朴真切的友情更是让我感叹,记得在剧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李大钊先生听说自己的工友朋友们没有领到工钱,便大过年的用自己的薪水买了好多年货,带给工人们,还亲自和他们包饺子。号外,他还给工人们讲了马克思主义,让工人们重新对新生活燃起了希望……

      这部影视作品展现了一个黑暗无光的封建社会,但又塑造了陈独秀等一群为祖国带来希望光芒的人。他们追求新文化,向往新生活,他们为中国注入了新鲜血液。

      剧情中陈独秀为了发扬新文化,不惜一次次与权威大家斗智斗勇,这坚定的决心使我敬佩。

      感谢《觉醒年代》,它让我见识了先烈们是怎样为了今天的新生活而奋斗,也让我明白,唯有拥有知识和胆魄,才能改变命运,改变时代!

      觉醒吧!同学们!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精神改变时代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8

      《觉醒时代》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优秀电视剧目、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

      该剧主要以192021《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人生百态。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之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让我感悟最为深刻的不是思想家革命家的激情演讲,而是那一个个不经意反映出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的画面。孩子们就坐在泥泞的路上,与坐在车里,手里拿着烧饼的富家少爷、小姐截然不同。一个妇女高叫着:“卖孩子、卖孩子。”他们兴许是被抛弃了,又或许是被这可恶的人贩子拐走了。还有那些官兵斩首后,一个又一个的妇女拿着馒头、花着钱、蘸着人血,可笑地以为自己可以拿它救活自己的孩子。除了愚昧和无知,贫穷也是他们迷信的根源。

      但好在,有了这些革命青年,咱们的中国“活”过来了,不会再有人相信这种荒谬至极的救治方法。虽然现在中国已成为了数一数二的大国,但我们仍要牢记历史,为咱们的新中国做出贡献。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9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鲁迅

      一个充满血性的年代,有那么一群真性情的人,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中国社会寻找出路而奋斗。他们不再是历史课本上的一段文字,他们是一个个真实的人。《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摒弃时代的虚无,镌刻历史,启迪未来。

      这样一群人,他们勇于接受新思想,与旧文化做激烈斗争,勇于用文化武装自己,在国家遭受屈辱之际,以慷慨激昂之姿态,用生命维护国家尊严,用血肉拯救民族于危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昔日课本上的词条,化身为一个个鲜活饱满的人物出现在世人面前,革命变革的困难、信仰的力量都被重映。

      李大钊先生,他以强烈的民族情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以永恒的奋斗精神,为党的革命事业殚精竭虑。他说:“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民族忧患使他彻夜难眠,积贫积弱的中国,出路到底在哪里?他苦苦寻找拯救病态民族的方法,他日日夜夜地忧虑着中华民族的未来,直至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中国,中国共产党出世,中国,才有了未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那个时代,像李大钊先生一样的人比比皆是。他们身处最为屈辱阴暗的时刻,却有着激情、热血、赤诚,凭着一腔孤勇,向前去,向着光明,不顾一切,不气不馁,不卑不亢。

      站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我多想回到那个时代,告诉他们:中国,已经不是当时的中国了。现在的中国,国力强盛,商贸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是一个国泰民安的大国。中国的青年,志气满满,有勇有谋,大有可为。他们一定会很欣慰吧。

      觉醒年代,最美的,是少年立志报国,并肩走出黑暗的背影。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0

      “进前而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李大钊《青春》

      那个时代的人们,总是热忱而又真挚,认真且一丝不苟地为那个时代谋出路,努力寻找一条真正可以救国救民的道路。

      李大钊先生结交了许多工人朋友,非常乐于助人,他应该是整部剧中去过最多次常辛店的了,他是妻子口中的“憨坨”,是工人们口中的“大胡子”,可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傻子”。他会路见不平挺身相助;会为工人、学生等穷苦的人们提供帮助不计回报,哪怕这样他会实现不了与儿女的约定从而“哄骗”他们吃羊肉塞牙。

      李大钊先生将辜老先生所提到的“温良”二字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特别温良的人,他就是“温良的中国人”的典型例子。

      也正是他的“温良”使得工人们乐意与他往来,听他讲时事新闻;使得他人也愿意接近他。

      李大钊先生可以说是最早研究俄国十月革命并将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并将其传播开的。他是我们如今社会的大功臣,甚至我可以斗胆称他为“预言家”。

      在那个有良知、有学识的中国人们寻找前路、“药方”的时代,李大钊先生敏锐地找准了这剂良药的一部分原因的确来自于他非同常人的敏锐“嗅觉”,还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关心基层的劳动人民,清楚地知道劳动人民才是中国最大的力量来源,还来自于他丰厚的同情心、煽动舆论的能力以及他极其正确的三观。所以,历史以及政治走向是掌握在人民手中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这个道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向李大钊先生多多学习,做一个向上、向善的好青年。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1

      近期热播的《觉醒年代》以纪录片的形式将黎明前风雨交加的中国历史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不必说毛泽东的意气风发,也不必说李大钊的坚定执着,单是说陈延年与陈乔年的自立自强,便叫人拍案叫绝。自立自强,是当代青年不可或缺的品质。

      自立,方能自强。延年、乔年自幼离家,在混沌乱世,他们靠自己扛沙袋为生,两人一起啃着发霉的面饼,也坚决不愿接受父亲陈独秀的帮助。而即便是在如此艰辛的生活中,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地向穷人伸出援手,将爱与温暖撒满人间。“我们就是要靠自己,这是我们的原则。”简单的一句话,胜过成千上万句响亮的口号。这样的人生,才算精彩!大洋彼岸,他们的父亲在战火纷飞中更是独树一帜。陈独秀联结众多仁人志士,深入了解各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历史。他创办报刊杂志《新青年》,推崇马克思主义,号召广大青年在混沌中自立,于昏暗中觉醒。只有拥有独立的人格,才能创生伟大的思想!

      自强,方能圆梦。影片的一个镜头中,延年、乔年身着被血浸透的衣衫,拖着沉重的脚镣,微笑着向前走去,道路的尽头是烟火人间。被捕宁死不跪,救国绝不后退!以身许国,至死无悔!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才是中国青年应有的拼劲与担当!无独有偶,中国的亿万青年也在向着光明不断迈进。无数的游行接踵而至,五四运动“罢课”“罢工”“罢市”,这无不彰显着中国青年的自强精神与救国决心。“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中国人民的声音,响彻云霄!

      “生当盛世,当不负盛世”。从古至今,自立自强都是历史发展中亘古不变的旋律。数百年前,他们以此唤醒祖国,数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应以此续写光辉!请,笃信一个梦!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2

      故事的开始,日本早稻田大学内,远在异国他乡的中华儿女听闻了袁世凯的行为,都感到了羞耻心。众人义愤填膺,纷纷举起了右拳抗议着。虽然每个人都有一颗爱国的心,但是却总有一些顽固子弟依旧执迷不悟,推崇着君主立宪制度。与此同时,李大钊与陈独秀单独见面。

      通过电视剧,可以看到当时陈独秀的外貌,他的头发又长又乱、胡子又长又散、衣服杂乱不堪。

      在全国上下中,都能排得上名字的一个人,却似乞丐一样,吃着别人的剩饭。他为革命任务负重、为国家斩草除根、为人民舍弃一切。陈先生是个忠心、聪慧的革命家,他乐观面对留学生的唾骂,他依旧面带笑容,他是一个内心无比坚强的人。

      他回国后,立志救国,没有向那些位高权重、且站在对立面的高管屈服,他积极发表言论、发表文章,决心拯救国人之政治觉悟,觉醒新一代人,为推翻袁世凯做出了极大地贡献。

      陈延年和陈乔年是陈同志的儿子,但是他们没有以父亲的名字和地位欺负别人,而是在上海滩勤工俭学,并且代替其他工友受苦。他们永远不会叫苦,并且孝敬、简朴。

      当他们的姨妈带来了包子和蛋汤,他们并没有第一时间收下,尽管肚子早已饿的咕咕乱叫。我敬佩他们的坚持、简朴、不服命运的高尚品质。他们的礼貌。朴素是发自内心的,他们是新一代的模范,是国家升起的新星。

      《觉醒年代》不仅是觉醒国家,更是觉醒人民。以民为本,创建一个新共和国。

      只有新思想、新道德的人才能有如此之觉悟,我们新年青也应该有此觉悟!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3

      近期,我们在学校的组织下观看了《觉醒年代》这部作品。这部电视剧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而作,尚未完结,虽说只看了几集,但给我的感触颇深。等不到看完便来写这心得,以下便是我的观感。

      《觉醒年代》从新文化运动讲起,陈独秀历尽艰辛从日本回国之后,以文学为基,创办《青年杂志》,力求从思想上改变中国新青年,进行讨袁运动。中国当时处在一个迷茫的路口,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领导者不知道中国应该走哪一条路。袁世凯渴望恢复帝制,开倒车的行为为各路人士所不耻。新一代有思想的人不畏压力将自己的考量,思路说与人们,中国的思想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人的努力下不断发展。片中给我感触比较深的是陈独秀由《国际歌》歌词有感说出的话:大到国家,小到个体,自己的命运自己争取。当初的中国刚刚推翻几千年的帝制,新制度正在萌芽阶段,袁世凯却到处借款,依托外国支持,打击新思想,新制度,这是不可取的。且不说袁世凯有复辟之心,就借外债、依托外国过活这一举动来说,他就已经失去了独立之心,一个国家,如果连自立自强,独立更生都做不到,依托外国,与殖民地何异。中国要想发展,独立是必须的,必须有骨气有方向,自己的命运自己争取,不管是对国家还是个人。这句话一律适用,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独立之心,没了前行道路,说句不好听的,这样活着和等死没有区别。天下的路是给天下人走的,有志者事竟成。当时的中国需要一条独立,民主,科学的道路,陈独秀他们便将民主科学的道路展示给众人看。

    三、为什么《觉醒年代》让当代青年觉得自愧不如?

    因为这部剧可以说深刻还原了民国时期一个动荡的中国。他显然在谈论我们国家的历史,但它没有像装配线那样谈论它。他以历史的形式讲述了民国时期一些先锋如何不断努力拯救人民的思想。起初,这是陈独秀先生的出现。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完全感受到他的性格,并将其带入场景。

    中国人比外国人更有礼貌。礼貌的本质是理解和照顾他人的情绪。中国人的礼貌来自内心。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他们会表现出体贴和关心的特点。当然,日本人也注重礼貌。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他们的礼貌是一朵没有香味的花。我们中国人的礼貌来自内心,是一种珍贵的香水。

    虽然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但他致力于思想启蒙,早早说话“二十年不谈政治”。面对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他突然醒来——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看着签订巴黎合同?我们为什么要看着青岛把它交给日本人?我们中国人应该像动物一样等待死亡吗?你应该像动物一样被屠杀吗?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是的问题,通过《《觉醒年代》观后感》、《为什么《觉醒年代》让当代青年觉得自愧不如?》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是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见证觉醒年代的伟大力量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是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见证觉醒年代的伟大力量和《觉醒年代》收视爆火的背后究竟有多大的付出?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
    • 「学习园地」党史知识自测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是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学习园地」党史知识自测和党史知识竞赛300题的内容简介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