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70年国庆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天安门影像记忆和你记忆中对北京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天安门影像记忆
1961年10月1日晚,北京天安门广场,国庆节群众大联欢。新中国成立后,矗立在北京城中心已600多年的天安门,见证了无数大国内政外交的重要瞬间,也成为中国人时代记忆中熟悉的背景和坐标。中青报老照片
1959年10月1日,国庆10周年群众游行,体育表演的车队经过天安门广场。中青报老照片
1956年5月1日,几名外宾在天安门观礼台上招手致意。中青报老照片
1960年5月4日,五四接力赛选手跑过天安门广场。铁矛/摄
1964年国庆节前夕,北京某幼儿园的孩子们来到装扮一新的天安门前合影留念。中青报老照片
1988年11月24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国际模特大赛冠军彭莉在天安门金水桥走秀。刘占坤/摄
1987年11月,天安门广场,人们站在供游客照相的台子上观望。郑鸣/摄
2018年10月2日,一名从外地来北京的游客拿着他们在天安门前刚拍的合影。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隽辉/摄
2021年7月16日,天安门广场,一名游客用手机拍照留念。手机壳上故宫城楼的图案与其背后天安门城楼相映成趣。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陈剑/摄
2001年4月29日,几名来自国外的游客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建泉/摄
9月28日,天安门广场,人们在“祝福祖国”巨型花果篮前游览、拍照。篮体南侧书写“祝福祖国”“1949-2022”字样,篮体北侧书写“喜迎二十大”字样,庆祝即将到来的国庆节,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隽辉/摄
扫一扫看视频
http://vod.cyol.com/vod/data/video/202209/30/b12a5ee3-31ff-4b39-d8e0-17aca8218dbb/transcode_b60c6b84-890d-0ab8-90e3-042d08ec.mp4/av-g.m3u8
来到北京,去天安门看一次升旗、留下一张照片,是几代中国人的情结。在跨越近70年的影像中,我们在天安门前宽阔的广场上,看到了盛大的国家庆典、热闹的人民集会、隆重的外事迎宾活动……一张张生动的普通人面孔,讲述着专属于他们的天安门记忆。
天安门原是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都是最先从这里发端,然后扩散至全国的。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在这里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天安门也由此被设计入国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之一。天安门周边还分布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等建筑,许多人把它叫作“祖国的心脏”。
1988年元旦,天安门城楼正式对公众开放。许多普通工人、农民、学生、军人和国际友人,登上了过去只能敬之仰之的天安门城楼。
《中国青年报》当年的一篇文章曾经记录下一位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年轻人的感受:“我们从小就对天安门怀有一种神圣甚至神秘的感觉……它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群众的地方,过去老百姓只能从远处或下面瞻仰它。现在天安门对群众开放了,这非常好。”
如今,天安门依然是中外游客“打卡”中国的第一窗口,以及见证历史的重要现场。几十年过去,国庆节在这里接受检阅的群众队伍里多了骑着电动车的快递小哥,升起国旗的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变成了人民解放军仪仗队……人们将天安门纳入私人记忆的拍摄工具,也从胶片相机变成数码相机,再变成智能手机和自拍杆。不变的是来来去去的普通中国人,依然用生活谱写着新时代的家国故事。
(老照片电子化:李庚伟李建泉)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孔斯琪,李峥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一、你记忆中对北京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如果有人问,你记忆中的北京是什么样子的?
大概北京城各个区县的人民都会说出不一样的记忆:或许是东华门外热闹的小吃街、或许是天桥里随处可见的杂耍艺人、或许是大爷大妈跳的交谊舞迪斯科、或许是糖葫芦的吆喝声、又或许是和公共汽车并排跑着的马车……
这些记忆,一旦打开才发现再也回不去了。于是北京城里的人,便爱上了屏幕里北京城的故事,《我爱我家》《贫嘴张大民》《情满四合院》,北京人看的不仅是一部剧,更是一种情怀,借由镜头回味起记忆中的北京。时过境迁,当马车从马路上集体绝迹、当地铁里乌央乌央挤满了人、当天安门广场上排起了安检长队、当四合院变成了高楼林立……很多人说,记忆中的北京消失了。
这句话无从辩驳,因为历史在前行,社会在进步,没有谁能抗拒时间的洪流,停止在记忆中不变的样子。然而,这句话也并不全对,有些记忆便带着历史的痕迹传承至今。举个很简单的例子:通州非遗小车会。
小车会也叫太平车,从汉朝兴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小车会的“娘娘们”并不是真的坐车,而是在把车架套在腰上,外面蒙上画着车轮的布,假装坐车。根据戏码的不同,表演者要表演上坡、下坡、走泥路、崎岖小路、涉水过桥等不同的场面,还要展现出人物愉快、害羞、欢乐、恩爱、紧张、急躁等不同的心情。
整出戏码配上推车的、拉车的、公子、媒婆等十余个角色以及鼓乐队,表演起来载歌载舞欢乐非常。
这是通州人记忆中最热闹的时刻,在没有电视机的年代,小车会,是通州人最爱的场面。即便如此,由于特殊时期,小车会也曾消失。可通州人凭借着对小车会的热爱,让它再一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繁华——没落——再闪耀,小车会的变迁,和通州的变化亦是息息相关。
通州,是北京城的东大门,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据《南亭四话》记载,乾隆皇帝南巡时,出了只有“南北通州”这四个字组成的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以张家湾为代表的漕运重镇,曾经无比繁华。
到了现代,中心城区快速发展,通州开始变得边缘化,许多“城里人”对于通州的印象就是“村儿”。2016年初,随着通州被定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又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今天的通州,不仅传承了往日的风采,更云集了诸多高科技产业。2019年,在运河商务区、张家湾设计小镇,一大批高精尖企业和项目落地,其中106家企业已入驻张家湾设计小镇。
或许,我们记忆中北京的样子确实改变了,但我们记忆中北京的精神却没有消失。那些随着非遗文化传承下来的北京,正在用尽全力沐浴阳光,讲述着一代又一代的北京故事。
二、《我爱北京天安门》主要讲了什么?
讲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这首只有四句歌词的儿歌传唱了50年,成为几代中国人热爱祖国的启蒙教育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图片·实物展”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幕,展出从市民中征集而来的150幅与天安门的合影及其背后的故事,以及票证、书籍、徽章等300余件实物藏品。随着《我爱北京天安门》曲作者金月苓的哼唱,全场观众同声合唱起这首经典儿歌。
展览现场,《我爱北京天安门》词作者金果临指着1972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复制品说:“报纸刊发了这首歌曲的歌词和简谱,从此这首歌向全国推广开来。”《我爱北京天安门》歌词创作于1969年11月29日,那一年金果临13岁,他说:“当时是小学升中学的时候,我学了一些简单的英文单词,比如I、Love、Beijing,写儿歌投稿,将这些单词组成了《我爱北京天安门》。最终歌词几度修改成为现在的版本。”他细心珍藏了《我爱北京天安门》从初写到出版到定稿到传播的所有变迁节点的相关资料,让参观者看到了这首儿歌的“前世今生”。
金月苓当年是上海玻璃厂的一名19岁的女工,喜欢音乐,对谱曲也很感兴趣。对着当年刊登了儿歌的小册子,她挨个谱了曲,其中有一首就是堂弟金果临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在完成谱曲之前,她并没有和金果临商量过。歌曲1970年9月正式刊登,如今金月苓还清楚地记得那天上夜班,当她拿着杂志兴奋地说给同事听的时候,同事在轰隆隆的机器声中却并未听清,于是她掏出样刊,指着自己的名字给人家看。
姐弟俩创作了这首经典儿歌,然而当时他们都不曾到过天安门。直到1988年,金果临因工作需要去北京出差。他回忆:“下了车从前门走过去,看到天安门就流泪了,心里有个声音在说:‘北京天安门,我来了!’”2013年1月,姐弟俩去中央电视台录制春节特别节目,趁休息时去了北京天安门广场,也是他们第一次在天安门前合影。
北京天安门,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庄严的那一刻,成为许多中国人一生必定要去的地方,也见证了平凡人家数不清的美好故事。本次展览源起于北京朝阳区文化馆的一批老照片。二十多年前,北京朝阳区文化馆花了十年从朝阳区30多个社区居民家中收集来以天安门为背景的千余张老照片。这些照片集结了不同年代的人关于天安门的记忆。
三、工人揭开屋顶琉璃瓦后激动,天安门在哪一年被拆重建?
天安门是我国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它坐落在北京市的中轴线上,位于故宫的南端,造型威严庄重,气势雄伟,如今的升国旗活动经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天安门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记忆,它是明朝永乐大帝强盛时的代表建筑,建于1417年,那时候朱棣为了震慑北方的敌人和激发民族的尚武意志,将首都迁到了北京城。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意为“承天启命,受命于天”,表达了当时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美好祝愿。它的设计者是明朝时期大工程师蒯祥,他们家世袭工匠职位,他这一代曾经做到了工部侍郎,主管天下的大工程,曾主持修建过北京皇宫、皇宫前三殿、长陵、献陵、隆福寺,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裕陵等,手艺那是没得说的。
后来天安门又经历过清朝、民国时期,始终屹立不倒。在这段时期,天安门做了一些改建,将城台改为13米高,并且在下面加上了1.6米的汉白玉须弥座。天安门上的铺着红色的砖,城楼以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周易》里代表皇帝的乾卦第五爻:“九五,飞龙在天”。在这个时期,承天门被改为天安门。
作为当时最为宏大的城门,天安门是皇权的象征,也是中国最高权力的象征,只有皇帝才能够从最大的中门走进去,而其他人则要寻找与自己身份对等的位置进入。如果违背了礼仪,犯下了僭越之罪,处罚是相当严重的。如果是不小心走到了皇帝该走的位置在,指不定还会被判下谋反之罪。
不过封建腐朽统治在1912年结束了,清朝皇帝溥仪宣布退位。1949年,战胜了国内外一切阻止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势力之后,人们开始谋划建国的首都问题。最终以选票的形式,北京以1票的优势胜过了西安,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为了让这座城池的大门更加适应人们愉快的气氛,1949年8月9日,人们对天安门进行了简单的修饰和装点,以最美的姿态迎接开国大典。
1952年,忙完了开国大典和其他琐事,人们决定对这座古老的城门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在不改变城楼主体结构的情况下,对它的老、旧、破、损部分进行改造,这距离它在1690年的大修已经有260年了。人们对城楼上的角梁等细微部分进行了翻修,并且为高高的城楼增加了霹雷针,希望保存这座明朝的大门一直到永远去。
然而这座城楼毕竟500-600多年了,虽然人们都想不影响它的主体结构来保存它,但是作为一个近600“岁”的老人,它终于还是不行了。1966年,邢台发生地震,天安门的部分梁柱发生了很大角度的倾斜,产生了严重的安全隐患。虽然人们也曾拿铁箍来对它进行加固,但是这终究是栋“危房”。
于是,在1969年,人们开始准备对整个天安门进行重建。虽然是重建,但是还是尽量保持天安门原来的风格,只是在尺寸上有所加大。比如原来的天安门城楼只有33米多高,而如今则设计为34.7米,比原设计高了83厘米,以突出我们新时代要创造新的高度。其他的细节很少改变,只有原来勾头滴水瓦头的龙纹被换成了葵花纹。
在拆迁旧的城楼时候,人们在天安门最高的脊瓦处的琉璃瓦当中发现了一个精致的金丝楠木盒,刨开瓦片,工人激动地说到:“终于找到了!”只见这个小木盒子大约30厘米建芳5大小,外面刻着精美的二龙戏珠图案,人们打开木盒之后,发现里面有块拇指大的红宝石、朱砂,还有黄豆、高粱、黑豆、谷子和玉米等五谷,人们赶紧将这些东西交给专家。
专家得到后,惊呼:居然是它!原来古时候天子经常以五谷来祭祀上天,而这个小盒子很明显就是天子给上天的祭品,所以它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另外它的盒子也是非常高贵的金丝楠木,图案也具有研究价值,后面成为了我国的一个重要国宝。
关于70年国庆的问题,通过《《我爱北京天安门》主要讲了什么?》、《工人揭开屋顶琉璃瓦后激动,天安门在哪一年被拆重建?》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70年国庆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