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语文课程标准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书果星球:“整本书阅读”新要求!一文读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书果星球阅读怎么样?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书果星球:“整本书阅读”新要求!一文读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
今年秋季学期,这部课程标准将正式实施。
教材已根据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今年秋季将要使用2022年版的新教材。
跟着一站式大阅读品牌书果星球,读懂“整本书阅读”新要求↓
2022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与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相比,“整本书阅读”被郑重写进了课程标准中,首次以具体内容描述的形式明确了目标、内容及要求。
1
“课程目标”要求由“量变”转向“质变”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从上文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2022版新课标不再简单地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而是对阅读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不能把阅读当做“任务”,而是要变成“习惯”,不能“光读整本书”,要掌握阅读方法与经验。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在之后的学习与阅读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加从容。
2
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不变
阅读总量依旧是2011版要求的不少于145万字,其中第一学段(1~2年级)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
3
“学段目标”首次提出整本书阅读要求
首次在学段目标中明确描述了各学段阅读整本书的目标和要求,从“尝试阅读”到“初步理解主要内容”,到“把握主要内容”,再到“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体现了整本书阅读在不同学段的连续性和差异性。
4
再次明确各学段“读什么”
在【课程内容】-【内容呈现与呈现方式】部分,新设置了“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其“学习内容”中明确提出了各学段应该“读什么”。随后在附录中提到了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
从这两部分内容的要求来看,统编教材1-6年级“快乐读书吧”的推荐书目变化应该不大,以下为具体书目。
书果星球发现,整本书阅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存在感满满。由此可见,作为老师,仅仅以教科书作为指导内容是不现实的;作为家长,更应该重视亲子阅读。关注书果星球,一起悦读越优秀!
一、书果星球阅读怎么样?
还不错,书果星球在少儿阅读领域做了十几年,主要教孩子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四维阅读指导和“九步一书阅读法”都是他们自己研发的体系⌄对孩子帮助很大。还有十余年经验的童书编辑严选1000多本的分级书单,更熟悉孩子兴趣点,阅读这块做的确实更专业。第二个,社区门店不错,会员多,孩子爱去,因为学会了阅读,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写作表达都有帮助,所以熟人转介绍和续费率也高,口口相传。最后一点,书果星球总部的教研很牛,拿下了教育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十四五全国重点规划课题,他们的阅读指导教研老师,是课题组的核心成员,整体实力靠前,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很受孩子喜欢。以上这几点,可以考虑看看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修订过程中关注了那几个问题
一、 总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的主要变化总体关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相比“实验稿”,主要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党中央以及教育部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里,增加了如下一段话: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价值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一部分前言(二、课程基本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提倡教学尽可能要做到紧密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价值教育。“教学建议”的第三条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在任何情况下,语文教学都要坚持这一教学思想,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2.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这方面的道理,还应该在阅读、表达的活动中,通过引导,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激励、感染,让这种意识成为自觉的行动。★培养实践能力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要培养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光靠反复做题,学会应对考试,还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和各种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运用中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当代教育中的主旋律。语文学科也应该和其他学科一样,高度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程中,应该逐渐改变“告诉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从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在自己的表达中,努力摆脱模式化的套路,寻求语言运用的创新。实施创新教育,还必须改变刻板划一的教学模式,创设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获得展示自己语文学习成果的机会。3.进一步突出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次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课程性质第一句就是对“什么是语文”这样一个问题的解答,这也是六十多年来我国第一次对语文课程性质所下的定义。关键词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课程目标和内容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突出“综合性”“实践性”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紧扣这一核心目标。怎么理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我们都应该树立这样一种理念:课程的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实践学会“运用”,或者说学会“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以此作为依据,我们会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做法背离了语文课程核心目标,是不可取的。例如: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讨论、评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盲目发散。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应该下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总之,要紧扣语言文字的运用。还有单纯注重对文本意蕴领会的“深”和“透”,教师“讲课”所考虑的重心在于如何把学生给“讲懂”了,而忽视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听懂”“记住”,只能是语文教学目的的一部分,小学生学习语文,还应该多下工夫积累词语,学会运用词语进行表达。4.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此次新课标的修订,考虑了十年课改实践中反馈的比较集中的意见。尽可能明确哪些要提倡,哪些要反对,以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需要适当降低。例如关于默读的要求,实验稿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2011版新课标则将“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的要求放到了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中,适当降低了第一学段的阅读难度。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要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如新课标的评价建议中针对不同学段在识字写字、阅读等方面的评价都提出了具体的评价要求,更有利于广大教师操作。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例如,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和补充。5.针对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一些新的建议和措施。在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大家都注意到了一些偏差。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某些新的偏差,课标也有意提示纠偏,特别强调要加以改正。如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就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二、解析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具体改动 关于具体改动情况,将从语文教学的几个基本内容:汉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语法修辞知识几个方面谈起。(一)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关于汉字教育,是这一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在这方面,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1.错别字情况严重;2.书写质量普遍偏低;3.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负担过重。这一、二两个方面的问题,既存在于中小学生之中,也存在于成人之中。从全国来看,写字质量普遍下降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地遏制。汉字书写的教学问题成了一个大问题,应当引起我们每一位老师的高度重视。要转变汉字教育的理念,不能简单地把识字写字的学习当作阅读、写作的附庸。学习写字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规范意识、书写技能、习惯、性格养成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能力。这个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关注到了,在2011版语文课标中有关“识字、写字”的目标中,做了比较明显的调整与修订,在加强写字教学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1.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实验稿”主要在第一学段提出这样的要求,其他学段不再提出。)2011版课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对识字、写字教学与汉语拼音教学的具体建议中做了如下内容的增加与修改: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汉字书写的问题教育部也看到了,2011年8月2日,教育部在教基二〔2011〕4号文件中专门发出关于加强书法教育的通知,要求明确写字的基本要求,并且把有关任务落到语文课里。加强书法教育,既要在技法上下工夫,也要重视在养成良好习惯、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方面的作用。不能简单地将书法教育理解为单纯地写字。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从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同时,为了把写字教学落到实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还明确规定了书写练习的时间: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学习书法重在书写实践,要落实学生的书写时间,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书写实践,并加强指导。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必须在写字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要做到天天练,确保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教师要关注学生练习的过程和写字的质量。及时帮助学生保持正确的姿势,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书写技能。2.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课件)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二学段,写字量由“2000个左右”改为“1600个左右”。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三学段,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写字量做了适当调整,以更好地遵循识字写字循序渐进的规律。调整之后,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整个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仍然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在第一、第二学段,对学生的识字量和写字量,不要急于赶进度,先要在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和规范意识上下功夫,而且必须抓紧抓实,持之以恒。3.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希望下功夫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传统教学中的“四会”难倒了学生,也破坏了胃口。例如:什么叫“书”?字典中的第一个解释是成本的著作,除此之外还有七种解释,用于不同的词语中、语境中。让学生怎么讲?还有“走”字,什么叫“走”?基本字义就有十种,怎么讲呢?所以,新课标强调“多认少写”,重在运用,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4.在国家语委和有关专家组的支持下,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附录4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是识字、写字教学的基本字表。其中的300字应作为第一学段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附录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共收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又分为“字表一(2500字)”和“字表二(1000字)”。“字表一”中的2500字可作为第三学段识字、写字教学评价的依据。过去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普遍是对具有不同教学难度的字,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同样的方法平均使劲,往往每学一字都要求学生抄写十遍二十遍以上。实际上,不同的学习阶段识字写字的难度也不尽相同。《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选出的这些高频字里面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学生多花一些工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这些字以后,学习其他的字可以少花时间和力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具体提出了各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评价标准。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四学段还要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第三学段要求学生会写2500个字。对学生写字学习情况的评价,当以本标准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二、评价建议)“评价建议”对不同学段学生识字、写字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增强了可操作性。(二)关于阅读教学1. 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请老师们关注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根据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大家都注意到的一些偏差,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进一步强调了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并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认真读一读这些增添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性要求正是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弊病提出了加以改正的建议和措施。那么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哪些弊病,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五种:成人化的唯美主义。特别是在公开课上过分讲究形式,对家常课的影响很不好。殊不知成人的那些唯美追求,可能会令听课的教师赞叹不已,但不一定为学生所赏识,所接受。 虚高化的深度解读。教师在解读教材上花工夫没有错,但“深入”必须“浅出”,重要的是引发学生自己的解读。如果教师只能“深入”而不能“浅出”或是一味注重挖掘教材的“深度”,学生则难以形成扎实的语文素养。僵硬化的全盘预设。教师的预设精细绵密,而教学过程就成了滴水不漏地“走教案”。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学生的现场生成,有的只是让学生俯首应和,被教师牵着走,上演了一出教学的“木偶戏”。泛泛化的人文灌输。语文课程有很强的人文性是对的,但如果教师不牢牢把握“人文就在语文中”这个度,落入人文灌输的误区,学生也就只能成为被灌的“容器”。边缘化的儿童实践。语文教学的过程应当是教师引领下学生亲身从事语文实践的过程,这也是修订版的课标十分强调的。当有限的课堂被上述的几个方面占领,没时间让学生作语文的实践活动,学生怎能学好语文! 基于以上几种现象,新课标做了修订,强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2.正确认识有感情朗读。课程目标中关于“有感情朗读”的要求,如何做到“有感情”?“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二、评价建议)关于有感情朗读方面,新课标倡导自然,防止矫情做作。老师要首先能够正确认识“有感情朗读”,做到能够“读进去”,还可以“读出来”,真正读懂了文章后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3. 提出新的阅读要求——“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要求。2011版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了一种新文本的阅读要求: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所谓的“非连续性文本”,就是指“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其关键词为“说明、解释、讨论”。 “非连续性文本”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特点是直观、简明。学生虽然不知道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但对这类阅读材料并不陌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要注重对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指导。根据2011版课标的要求,五、六年级学生阅读的只是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学习的目标是“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阅读这类文本要着重指导学生从多元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组合信息的方法。学生刚阅读这类文本,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了解文本提供的材料主要是讲什么,然后展开阅读,整体了解所讲的内容,用勾画的方法找出和主题相关的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4.此次课标修订,进一步强调要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读书是学习语文的第一要务。学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读书,读精品。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不呈“显性”状,多方面语文因素的提高会出现语文水平的“跳跃”。抓好“读书”这一环节还应对课外阅读格外重视。这次新课标修订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格外关注的。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新课标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对比课标“实验稿”,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分别是: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汉乐府;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贺知章;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韦应物;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曾几;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同时删去了一篇《乐游原》(向晚意不适)。增加背诵篇目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传承传统文化。5.具体提出各学段阅读评价要求。精读的评价: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三、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标准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语文定义
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一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运用书面语和口语的能力;一是记忆和理解语言和文化的知识,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化学。
任何语种都属于语文的范畴,文艺文和实用文都是语文中的文章体裁,不仅仅是指文学的东西才是语文。
“语文”一词,收入词典的时间较晚,1951年才收入有关词典(据《呼吁母语课程重新命名》)。但《辞海》和《辞源》一直未收编作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法是“‘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新华词典》注为“‘语言和文学’,也指‘语[2]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这些工具书,因都没有把“语文”作学科名来解,对“语文教育问题”几乎不起好作用。语文课学习的“语文“”是“中国古今书面语言作品”。
《中国文学史》现当代各版本教材,都少不了“话本”这个词。“话本”是什么。以中文系出身为主的语文老师们大概都知道“话本”是“旧时说书的人说唱时用的底稿”。老中国话本曾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明清两朝作兴的是“八股文”。
不知何时起,“话本”上的语言被叫作“白话”,“话本”上的文章和跟“话本”语言风格相同的文章有了“语体文”的名号,跟“文言文”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了。当代中国人都写“语体文”,不再之乎者也破承起束了。
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问题,通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修订过程中关注了那几个问题》、《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标准分析》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