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古文观止翻译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如何翻译《吕相绝秦》中的“穆为不吊”?和穆为不吊的为是什么意思(选自吕相绝秦)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如何翻译《吕相绝秦》中的“穆为不吊”?
《左传》鲁成公十一年,晋厉公与秦桓公约定在令狐会盟,秦桓公违约不至。十三年,晋厉公派吕相赴秦国宣布绝交。“吕相绝秦”选入《古文观止》,这是《左传》中最完整,最典型的外交辞令,也就是蔡元放所说的外交专对文。此文雄辩壮阔,于委婉中锋芒毕露,极其夸张甚至强词夺理。于晋自是有利,于秦则显委曲。
其中,“穆为不吊”中的“为”,甚是不解,我试着复原自己的思考过程。
原文:(吕相曰):“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殽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
上古版《古文观止》译为“不幸,文公去世,穆公不肯来吊唁,轻视我们去世的君主,欺负我们的襄公,突然袭击我们的殽地,断绝我们的友好邻邦,攻打我们边境城堡。”
岳麓版《古文观止》译为“不幸,文公去世,秦穆公不来吊丧,对我们去世的国君无礼,欺我们的襄公孤弱,突然侵犯我们的殽地,断绝和我们的友好关系,又攻打我们边境城邑。”
中华版《古文观止》译为“不幸,文公去世,穆公并不友善,蔑视我们已故的国君。欺凌我们襄公,侵犯我们的崤地,断绝我们的友好关系,攻打我们的城池。”
“穆为不吊”这句,上古版译为“穆公不肯来吊唁”,岳麓版译为“秦穆公不来吊唁”,倒推原文是“穆不吊”,即把“秦穆公不吊唁”,任意加了“不肯来”和“来”字。
这里的“为”字应该是被忽略了。如果不是被忽略了,则把“为”字译为“来”或“不肯来”就更加不对了。
首先,秦穆公作为诸侯,他是一定不能来吊唁的。《春秋左传正义》P58注,《释例》曰:“万国之数至众,封疆之守至重,故天王之丧,诸侯不得越竟(“境”)而奔,修服于其国,卿共吊葬之礼。鲁侯无故而穆伯如周吊,此天子崩,诸侯遣卿共吊葬之经传也。”是言礼天子之丧,诸侯不亲奔也。其诸侯相吊,则昭三十年传云“先王之制,诸侯之丧,士吊,大夫送葬。”
由此可知,即使是周天子丧事,诸侯也只需派一个卿(上大夫曰卿)去吊唁即可。至于晋文公,即使称霸,亦不过诸侯耳,秦穆公于礼更是不能亲自去吊唁的,最多就是派一个大夫去送葬,一个士去吊唁。所以,译成“穆公却不来吊唁”,难不成穆公必须来吊唁?非也!
那“为”字到底作何解呢?
为,如果解为动词“做”,则这句译为“穆公做了不吊唁(的事)”,把“不吊”作为宾语,但总觉得这样解很奇怪。
为,如果解为介词“因为”,那么这句译为“穆公因为不吊唁”,把“吊”作动词谓语,详见陕西师范大学《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P472,但感觉语义不通。
为,如果解为转折连词“则”,那么这句译为“穆公却不吊唁”,也是把“吊”作动词谓语,详见《虚词诂林》P144,但这个义项,新出虚词词典均不载;
为,如果解为“乃”,作副词,译为“竟然”,那么这句译为“穆公竟然不吊唁”,详见《虚词诂林》P149,此义项亦不载于新出虚词词典。
无论怎么解,句子都不通顺。那就另辟蹊径,从葬礼本身入手,去看看春秋时的葬礼礼仪是什么。
查《春秋左传正义》P757“穆为不吊”,杜预注为:不见吊伤。孔颖达疏为:《曲礼》云:“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郑玄云:“人恩各施於所知。吊、伤皆谓致命辞也。《杂记》:‘诸侯使人吊辞曰:寡君闻君之丧,寡君使某,如何不淑(“善”)。’此施於生者,伤辞未闻也。说者有衍(yǎn,“多余的”)吊辞云:皇天降灾,子遭罹之,如何不淑。此施於死者,盖本伤辞。辞毕退,皆哭。”是吊伤之事。
还是不懂,再查。
《说苑.修文.二十一》云:“生而相与交通, 故曰留宾。自天子至士各有次。赠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礼也。故古者吉行有五十里,奔丧百里。赠瑁(mào,“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及事之谓时。时,礼之大者也。……瑁者何?丧事有瑁者,盖以乘马、束帛、舆马曰瑁;货财曰赙,衣被曰禭(suì),口实曰唅(hán ),玩好曰赠。知生者赙瑁,知死者赠禭,赠禭所以送死也, 赙瑁所以佐生也。”贾公彦疏:“以其赠是玩好,施于死者,故知死者行之。赙是补主人不足,施于生者,故知生者行之。”
要点在:生而相与交通, 故曰留宾。自天子至士各有次。赠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礼也。故古者吉行有五十里,奔丧百里。赠瑁及事之谓时。时,礼之大者也。
试译:死者生前曾互相交往的人,所以叫做“留宾”。从天子到士人,各有等级。赠送死者财物没有赶上停丧未葬之时,慰问死者家属没有赶上已葬丧礼解除之前时(按礼应该哭泣悲哀),都是不合礼节的要求的。因此古时候贺喜庆事日行五十里,奔丧则日行百里。赠送车马束帛等赶上丧事的叫做守时。守时,是礼仪中的的大事。
我们知道,中国古人极重礼仪,其中包括佐生送死的赙(fù,“以财助丧也”)赠之礼。那么,“穆为不吊”,就有两种含义:
第一、晋文公重耳去世下葬时,身为岳父的秦穆公没有派人来送赙赠之礼。
第二、晋文公重耳去世下葬时,秦穆公有派人来送礼,但是,赠送死者的玩好之物没有赶上停棺未葬的时候,慰问死者家属也没有赶上丧礼解除之前。
第一种行为自然是“非礼也”,第二种行为则更是不符合“礼之大者也”,二者必居其一,吕相才会说“穆为不吊”。
那到底晋文公去世的时候,秦国有没有派人去吊唁呢?吕相说的如此理直气壮,应该是事实。但这个事实,有无其他隐情呢?
僖公三十二年,《左传》:“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意思是说,晋文公重耳去世之后,运往曲沃停棺待葬的时候,秦国正准备劳师远征郑国,蹇叔哭师正其时也。
僖公三十三年,《左传》:“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意思是说,秦国远征郑国的三位大帅在殽山被晋军伏击获胜之后,晋国才安葬晋文公重耳的。
你晋国都俘获人家秦国三个主帅了,秦穆公当时怎么会有心情派人去吊唁女婿重耳的丧事呢?没派人去是非礼,即使事后有心情了,派人去了,也会因为没有守时而落个非礼。
所以,于士虎先生说,“穆为不吊”即“穆不为(之)吊”,解为“秦穆公不为(他的死)吊唁”。但为什么“为不”要调换为“不为”呢?
原来这是文言文中的“错综句式”。类似于下文的“蔑死我君”就是“蔑我死君”一样,见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173。这种特殊句式,就如同我曾经讲过的“合叙句式”一样,如果没有了解过,会觉得匪夷所思。一旦我们掌握了,就觉得其实也不难。
所谓“错综句式”,就是成心选用别异的词语或者参错误落的形式,以避免枯燥和平板;或者说,在整齐的形式中掺入参差不齐的成分,以收到避免呆板或化呆板为活跃的效果;或者说,在行文谈话中特地避开用整洁、平衡的语言形式表达某种思维而用了错落不齐的语言形式;或者说,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抒发雷同的思维内容,这种修辞手段叫错综。错综又叫拗语,错综的办法有抽换词面、交织语次、伸缩文身、变化句式等四种。杨树达在《中国修辞学》中分“名称的错综”、“组织的错综”、“高低文关联的错综”等三类。
最后,我们试译为“不幸,我们文公去世,穆公不为(他的死)吊唁,蔑视我们已故的国君,欺侮我们襄公,突袭我们殽地,断绝和我们的友好关系,攻打我们的边境城堡。”
这样是不是比较通顺了?
一、穆为不吊的为是什么意思(选自吕相绝秦)
1、穆为不吊:<介>给;替。《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静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淆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
3、为:
①<动>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动>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③<动>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④<动>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⑤<动>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⑥<动>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⑦<动>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⑧<动>以为;认为。《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
⑨<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为张楚。”
⑩<动>对待。《鸿门宴》:“君王为人不忍。”
⑾<动>算作;算是。《肴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⑿<动>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⒀<动>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⒁<介>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⒂<连>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为知之,必不救矣。”
⒃<助>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为见?”《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wèi
①<介>给;替。《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介>向;对。《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介>因为。《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④<介>为了。《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⑤<介>被。《过秦论》:“身死人手,为天下,何也。”
⑥<介>在……的时候。《晏子使楚》:“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为寿】席间敬酒祝寿。
二、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
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不吊:不善。
寡:这里的意思是轻视。
不幸文公去逝,穆公不坏好意蔑视我们故去的国君,轻视我们攘公,侵扰我们的淆地,断绝同我国的友好,攻打我们的城堡,
三、吕相绝秦翻译
原文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⑴,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⑵,申之以盟誓⑶,重之以昏姻⑷。天祸晋国⑸,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⑹,献公即世⑺。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⑻。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⑼。亦悔于厥心⑽,用集我文公⑾。是穆之成也。“文公躬擐甲胄⑿,跋履山川⒀,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⒁,则亦既报旧德矣⒂。郑人怒君之疆埸⒃,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⒄。诸侯疾之⒅,将致命于秦⒆。文公恐惧,绥靖诸侯⒇,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21)。“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22),蔑死我君,寡我襄公(25),迭我肴地(26),奸绝我好(27),伐我保城(26)。殄灭我费滑(27),散离我兄弟(28),挠乱我同盟(29),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淆之师。犹愿放罪于穆公(30),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31)。天诱其衷(32),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穆、襄即世(33),康、灵即位(34)。康公,我之自出(35),又欲阙翦我公室(36),倾覆我社稷,帅我蟊贼(37),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俊(38),入我河曲(39),伐我涑川(40),俘我王官(41),翦我羁马(42),我以是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43),则是康公绝我好也。“及君之嗣也(44),我君景公引西望曰(45):‘庶抚我乎(46)!’君亦不惠称盟(47),利吾有狄难(48),入我河县(49),焚我箕、郜(50),芟夷我农功(51),虔刘我边垂(52),我以是有辅氏之聚(53)。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54):‘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55)。君又不祥(56),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57),君之仇雠,而我昏姻也(58)。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使(59)。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60)。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61),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与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62):‘余虽与晋出入(63),余唯利是视(64)。’”不榖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65)。’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66)。寡人帅以听命(67),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68),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69),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70)。”[2]译文夏天四月初五,晋历公派吕相去秦国断交,说:“从前我们先君献公与穆公相友好,同心合力,用盟誓来明确两国关系,用婚姻来加深两国关系。上天降祸晋国,文公逃亡齐国,惠公逃亡秦国。不幸献公去逝,穆公不忘从前的交情,使我们惠公因此能回晋国执政。但是秦国又没有完成大的功劳,却同我们发生了韩原之战。事后穆公心里感到了后悔,因而成全了我们文公回国为君。这都是穆公的功劳。“文公亲自戴盔披甲,跋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征讨东方诸候国,虞、夏、商、周的后代都来朝见秦国君王,这就已经报答了秦国过去的恩德了。郑国人侵扰君王的边疆,我们文公率诸侯和秦国一起去包围郑国。秦国大夫不和我们国君商量,擅自同郑国订立盟约。诸侯都痛恨这种做法,要同秦国拼命。文公担心秦国受损,说服了诸侯,秦国军队才得以回国而没有受到损害,这就是我们对秦国有大恩大德之处。“不幸文公去逝,穆公不怀好意蔑视我们故去的国君,轻视我们襄公,侵扰我们的淆地,断绝同中国的友好,攻打我们的城堡,灭绝我们的滑国,离间我们兄弟国家的关系,扰乱我们的盟邦,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襄公没有忘记秦君以往的功劳,却又害怕国家灭亡,所以才有淆地的战斗。我们是希望穆公宽免我们的罪过,穆公不同意,反而亲近楚国来算计我们。老天有眼,楚成王丧了命,穆公因此没有使侵犯中国的图谋得逞。穆公和襄公去逝,康公和灵公即位。康公是我们先君献公的外甥,却又想损害我们公室,颠覆我们国家,率公子雍回国争位,让他扰乱我们的边疆,于是我们才有令狐之战。康公还不肯悔改,入侵我们的河曲,攻打我们的涑川,劫掠我们的王宫,夺走我们的羁马,因此我们才有了河曲之战。与东方贵国的联系不通的原因,正是因为康公断绝了同我们的友好关系。“等到君王即位之后,我们景公伸长脖子望著西边说:‘恐怕要关照我们吧!’但君王还是不肯开恩同中国结为盟好,却乘我们遇上狄人祸乱之机,入侵我们临河的县邑,焚烧我们的萁、郜两地,抢割毁坏我们的庄稼,屠杀我们的边民,因此我们才有辅氏之战。君王也后悔两国战争蔓延,因而想向先君献公和穆公求福,派遣伯车来命令我们景公说:‘我们和你们相互友好,抛弃怨恨,恢复过去的友谊,以追悼从前先君的功绩。’盟誓还没有完成,景公就去逝了,因此我们国君才有了令狐的盟会。君王又产生了不善之心,背弃了盟誓。白狄和秦国同处雍州,是君王的仇敌,却是我们的姻亲。君王赐给我们命令说:‘我们和你们一起攻打狄人。’我们国君不敢顾念姻亲之好,畏惧君王的威严,接受了君王使臣攻打狄人的命令。但君王又对狄人表示友好,对狄人说:‘晋国将要攻打你们。’狄人表面上答应了你们的要求,心里却憎恨你们的做法,因此告诉了我们。楚国人同样憎恨君王反复无常,也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叛了令狐的盟约,而来向我们要求结盟。他们向著皇天上帝、秦国的三位先公和楚国的三位先王宣誓说:‘我们虽然和晋国有来往,当我们只关注利益。’我讨厌他们反复无常,把这些事公开,以便惩戒那些用心不专一的人。’诸侯们全都听到了这些话,因此感到痛心疾首,都来和我亲近。现在我率诸侯前来听命,完全是为了请求盟好。如果君王肯开恩顾念诸侯们,哀怜寡人,赐我们缔结盟誓,这就是寡人的心愿,寡人将安抚诸侯而退走,哪里敢自求祸乱呢?如果君王不施行大恩大德,寡人不才,恐怕就不能率诸侯退走了,请向你的左右执事布置清楚,使他们权衡怎样才对秦国有利。”[2]�6�7
关于古文观止翻译的问题,通过《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吕相绝秦翻译》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古文观止翻译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