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北宋两大治世名臣王安石、司马光,其性格特点有何不同?

北宋两大治世名臣王安石、司马光,其性格特点有何不同?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司马光的资料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北宋两大治世名臣王安石、司马光,其性格特点有何不同?和北宋时期王安石和司马光,为何“道相同”了却仍然“不相为谋”呢?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北宋两大治世名臣王安石、司马光,其性格特点有何不同?
  • 北宋时期王安石和司马光,为何“道相同”了却仍然“不相为谋”呢?
  • 你认为王安石和司马光谁才是正确的?
  • 王安石,司马光立场与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
  • 一、北宋两大治世名臣王安石、司马光,其性格特点有何不同?

    王安石、司马光两人同是北宋重臣,一身才华难分伯仲,且同朝为官,是一生的冤家对头。司马光从小聪颖绝伦,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还有司马光砸缸这经久不衰的典故,可谓老少皆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从小看大,6、7岁的孩子,看到同伴入水,能从容拿起石头砸破缸体,听着简单,实则不易,从此司马光也成为街头巷尾的美谈。司马光还是史学大家,写出《资治通鉴》此等巨著,强悍异常。

    王安石则更是牛人,在北宋羸弱之时,他挺身而出,破除重重阻力,革陈出新,神宗朝财政充盈,北宋国力为之一振。有一句话可以形容王安石的性格,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同朝为官的两人,其政治主张却截然相反,根源不仅是代表的力量不同,还跟他们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在王安石头一次进京做官的时候,他和司马光是同僚,都在包大人手下做事。一天,包拯看到开封城牡丹花开放,兴致来了,于是招呼同僚一同喝酒。司马光和王安石都在席,这两位仁兄号称从来不喝酒,但包大人哪里肯放过两人。

    于是频频举杯,不停劝酒,司马光保持了矜持的风度,几次拒绝,但经不住包大人的热情,盛情难却之下,司马光也少喝了两杯。到了王安石这里,情况180度大转弯,无论包大人如何劝酒,王安石就是不喝,换到现在的话说,那就是不给面子。

    王安石就是这样我行我素,固执己见,不给任何人留情面,当然王大人并非一根筋,以他唐宋八大家的头脑,早就把这官场看得一清二楚。司马光和王安石性格都有强硬的一面,只不过王安石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司马光则是八分强硬下还有两分妥协。

    宋神宗继位后,便命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司马光推辞不干,称他不能写四六文(一种对仗工整的文体,比较刻板)。神宗百般劝说无果,就让司马光回去,在回去的路上,神宗令太监把任命书交给司马光,无奈之下,司马光妥协了,接受了任命状。

    史料记载“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光力辞。帝曰:「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为?」对曰:「臣不能为四六。」帝曰:「如两汉制诏可也;且卿能进士取高第,而云不能四六,何邪?」竟不获辞。”

    王安石的一次人事任命,是给皇帝修起居注,就是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这可是难得的美差,而王安石拒不接受。传旨的人多次恳求他拿走任命诏书,王安石还是不接受,传旨之人只能把任命诏书放到桌上,转身就走。王安石不以为然,竟追了出来,把任命书从新塞回传旨人手中。可见王安石这顽固、执拗的性格,无人能敌。

    在残酷的政治环境下,刚则易折,王安石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但他也树敌无数,在无数弹劾他的奏折下,只能无奈退出。司马光一直隐藏在暗处,避其锋芒,他就像一把柔中带刚的宝剑,让其获胜的就是剩下的两分柔韧,所以最后司马光获胜。

    两人虽然政见不同,但都是为国为民的贤臣,尤其是王安石,他和神宗可谓珠联璧合,如此这般,变法才能贯彻实施,神宗死后,变法也宣告失败,毕竟保守势力还是占了大多数。待王安石失败后,司马光也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为王安石辩解。君子和而不同,就是两人的最终写照。

    参考资料:《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一、北宋时期王安石和司马光,为何“道相同”了却仍然“不相为谋”呢?

    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个人,曾经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如果说到交情,这两个人的确可以说是“道相同”,但他们两个在面对变法一事上,道是绝对不相同的。政治斗争原本如此,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治理念不同,不相为谋实属正常。

    分析

    • 王安石之道

    王安石是变法的推动者,变法强国是王安石一生所求,他的道就是变法

    1、为了变法王安石提出“三不”,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在这个被梁启超先生视作千古第一人的心中,只要能富国强兵,所有摆在他面前的阻碍都不必畏惧,无论是祖宗之法,还是悠悠众口。

    2、“三不”是王安石说给宋神宗的,其目的就是增加宋神宗变法之决心。“三不”提出之后王安石还向宋神宗递上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来说变法的势在必行。并且重新给三经释义,通过对“圣人之书”的重新解读,让人们去接受变法。

    3、在朝堂上,王安石与“台谏”官员达成合作关系,凡是不支持变法的人,都依次的成为了王安石的敌人。打压保守派,提拔激进派,王安石在为变法拉起一支队伍:

    翰林学士范镇三疏言青苗,夺职致仕。惠卿遭丧去,安石未知所托,得曾布,信任之,亚于惠卿。

    凡是攻击变法者,王安石一律不管交情,全部打到。因为吕惠卿、曾布都支持变法,所以王安石对他们信任有加,委以重任。

    4、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做完了,说服了君主,制造了舆论,打压了敌人,提拔了亲信,王安石开始变法了。为了富国强兵,王安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国家的现状:

    ①富国是变法的核心:王安石变法的很多政策都是围绕着富国为核心来进行的,不管是青苗法,还是募役法,众多的新法中都透着一个字“钱”。毕竟,宋朝从太宗时期就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现象,如果不想办法来搞钱,不要说富国了,就连大臣们的高额工资恐怕也要支付不起了。

    ②强兵而谋旧土:宋朝的对外作战怎么说也不光彩,契丹占据的燕云十六州夺不下来,西夏还经常的骚扰边境。虽然说庆历和议后,西夏变成了名义上的小弟,但人家实际上根本不听宋朝的话,还抢占了宋朝的很多领土。再要是不强兵,那宋朝只能继续被人蚕食。因此,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将兵法,一系列的强兵之道。

    ③取士变革,新朝要有新气象:宋朝的冗官现象非常严重,这个朝代对文化人重视到了可以“世袭”的程度。只要官职达到一定品级,家中就有不用科考,也能入仕的名额。而且,变法的人才基础薄弱,王安石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团队与他一起变法。所以,王安石改变科举制度,唯才是举,要改变朝堂的现状。

    • 司马光之道

    面对王安石的变法,作为昔日的好友,他成了王安石变法路上的绊脚石。

    1、司马光并非一味的全盘否定变法,早期的时候他也曾维护过王安石。可就在王安石推出青苗法后,司马光坚定的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他不支持这种以商谋利的新法,在他看来,这种做法影响了朝廷的威严,与商人逐利是他所不屑的。

    2、这一否定,他就开始了全盘否定,凡是变法的事他一概不支持。即便是宋神宗亲自跟他商量,希望他可以辅助王安石共同推进新法,他都拒绝了。

    3、变法派的得势让司马光在朝堂上无立足之地。然而,随着宋神宗离世,变法失去了最大的支持者,司马光重新回到朝堂。之后的他,除了把新法全部推翻,还把变法派的人都踢出朝廷。比王安石之前做的更狠,更绝:

    惇父冒占民沈立田,立遮诉惇,惇系之开封。坐二罪,罢知蔡州,又历陈、定二州。

    变法干将之一的章惇被一贬再贬,其他人也都是这种遭遇。

    • 王安石、司马光两个人的关系变化

    王安石、司马光两个人原本是相互欣赏的好友,慢慢的却转变为政敌,这期间都经历了什么

    1、早期的王安石、司马光两个人因为志趣相投,都有一颗报国的热情,是无话不说的好友:安石与光素厚

    2、在经历了一番宦海浮沉之后,两个人都身居高位。有了地位之后,自然要推出自己的政治主张。王安石开始进行变法。变法之初,司马光就对王安石加以过制止,曾三次写过《与王介甫书》对此加以劝阻,王安石也给了司马光回信。从这会开始,两个人就产生了嫌隙:

    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书反覆劝之,安石不乐。

    3、等到王安石推出青苗法后,司马光更是直接的站到了王安石的对立面。两个人政治上的矛盾公开化。

    4、因为政治理念的问题,两个人站到了相互对立面。可是,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王安石为了推出变法,而对司马光等保守派进行打击。而司马光在被王安石打压后,从此一心修书,不问政治。直到神宗去世,司马光才重新站到政治舞台上。此后的司马光,一直到死,都念念不忘推翻新法,打压激进派。

    • 原本的至交好友,为什么会变成“敌人”

    政治这个东西很神奇,他可以让兄弟反目,父子相残。那朋友为了政治而站到对立面,更是正常不过。

    1、王安石与司马光之所以成为朋友,是建立在文采的相互欣赏,品行的相互尊重上。也就是说,在王安石变法之前,两个人不涉及到政治理念的碰撞。所以,可以维系着很好的友情。

    2、在王安石变法之后,司马光曾经非常热情的写了三封信劝告王安石,对变法之事晓以利害。可王安石只给了司马光一封回信。这件看似简单的小事,在司马光看来,可能就是王安石对他的羞辱。文人都好面子,可是王安石恰恰是不愿意给人面子的人。一心忙着变法强国的王安石根本没时间理会司马光的热情。有时候,我在猜想,如果王安石能够好好的与司马光交谈一番,司马光的想法是否会发生一些改变。

    3、两个人终极的道虽然相同,因为无论是谁,他们都是想要国家富强的。但是走的路却不同,王安石是要通过变法来富国强兵,而司马光则是传统文人的想法,希望要通过德行来进行教化。王安石变法固然有不妥之处,可司马光的想法根本不切实际。

    4、两个人的性格上就是对立的。司马光的个性保守,从他一系列的主张来看,他是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莫说“利不百,不变法”了,以司马光的性格与理念,就是利过万,在他心里都很难接受变法。而王安石不同,这个人一向激进,仁宗的时候他就有过上书劝仁宗变法,可想而知,变法在王安石心中那就是一生的追求。

    结语

    最终,王安石的变法以失败而告终。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友谊也破裂了。虽然说,他们都是希望宋朝可以强大,但是个性与政治理念的不同,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站到了彼此的对立面。不知道相互成为敌人后的两个人,是否也怀念过曾经无话不说,共议国事的岁月。

    二、你认为王安石和司马光谁才是正确的?

    王安石希望创新,司马光乐意守成。而变法这件事,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一、性格决定命运,智商不如情商

    王安石和司马光,不正是我们课本上鼎鼎大名的人物吗?没有错了,今天来分析这两个争了一辈子的人,虽然是现代人的眼光,更客观中肯也是事实。首先这两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以他俩的思维模式也是不同的,围绕着王安石变法,两人针锋相对,各有各的理由。就说著名的“青苗法”,王安石的意思是由政府拨出专款,贷款给农民,利息是两分,每年分两次还贷。理论上来说,农民通过低息贷款,能够采购秧苗等来种植,可以避免民间的高利贷;政府也能因此获得一定的利润。听上去如此美妙的大好事,难怪连宋神宗都喜笑颜开。可是司马光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事实上果然同司马光的预见一样,好好的政策到了地方上就走样了,贷款变成了摊派,利息也水涨船高,大大高于两分利,农民当然怨声载道。

    二、变法需要环境支撑,历史没有为王安石准备好成功的基础

    三观不同是做不了朋友的。司马光为人处世灵活世故,王安石坚持己见相当固执。课本告诉我们,“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改革的关键,因为有了司马光千方百计的阻挠,才导致变法失败。事实是这样吗?北宋这只大船到了宋神宗的时候,早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见招拆招,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王安石的改革是让宋政府脱胎换骨,而脱胎换骨是需要有坚实的基础的,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当条件尚不成熟时急于冒进,变法失败被司马光一语成谶也就丝毫不奇怪了。好的思路和想法也是需要大家来磨合的,纸上谈兵的路永远都走不通。王安石秀才谈兵,始终只能是个泡沫般的理想。

    三、王安石,司马光立场与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

    其实看了这么多有关神宗变法的书以后,对于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两个人来说,相似点极多。
    性格上来讲,他们都是聪明过人,自负过人,固执过人的人物。聪明过人,不必说;自负过人,就是说他们都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别人说的是错的。王安石说祖宗之法不足畏,主张激进改革,司马光深信太祖英明,祖宗之法不可变。互相攻击,争论不休。其实祖宗之法有不变处,有变处岂可一概而论?但他们都固执自见,认为自己的智慧高出众人,不懂得妥协调和,这就是变法失败的根源,也是党争又起的原因。
    要说思想上,我认为可以说他们的治国理念都落脚于“理财”二字。不过王安石主张开源,以开源之财力解决大宋的外部威胁(比如收河湟)。司马光主张节流,以休养生息的法子达到国家富强,解决内部矛盾。立场吗,我相信这两位都是忠臣孝子,为国为民的心思是相通的。
    【总的来说】
    立场:为国为民,解决宋朝的内忧外患(有学者说这两个人一个代表新兴资产阶级与商人,一个代表当时的河北豪族就是地主阶级,这个似乎也有道理)
    观点:解决国家问题的关键在与理财(只是侧重点不同)

    【兰台使馆,专业的历史团队为您服务!如有帮助望采纳!!】

    关于司马光的资料的问题,通过《你认为王安石和司马光谁才是正确的?》、《王安石,司马光立场与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司马光的资料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司马光的资料(1)

    相关阅读

    • 简单的描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蔡伦造纸”的故事出自《后汉书·蔡伦传》:原文: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丰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