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戴望舒诗欣赏:眼

戴望舒诗欣赏:眼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白蝴蝶戴望舒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戴望舒诗欣赏:眼和有谁能提供比较完整的戴望舒的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戴望舒诗欣赏:眼
  • 有谁能提供比较完整的戴望舒的诗??
  • 戴望舒《雨巷》名作赏析
  • 戴望舒《十四行》的赏析
  • 一、戴望舒诗欣赏:眼

    作者:戴望舒

    在你的眼睛的微光下,

    迢遥的潮汐升涨:

    玉的珠贝,

    青铜的海藻……

    千万尾飞鱼的翅,

    剪碎分而复合的

    顽强的渊深的水。

    无渚崖的水,

    暗青色的水!

    在什么经纬度上的海中,

    我投身又沉溺在

    以太阳之灵照射的诸太阳间,

    以月亮之灵映光的诸月亮间,

    以星辰之灵闪烁的诸星辰间?

    于是我是彗星,

    有我的手,

    有我的眼,

    并尤其有我的心。

    我晞曝于你的眼睛的

    苍茫朦胧的微光中,

    并在你上面,

    在你的太空的镜子中

    鉴照我自己的

    透明而畏寒的

    火的影子,

    死去或冰冻的火的影子。

    我伸长,我转着,

    我永恒地转着,

    在你永恒的周围

    并在你之中……

    我是从天上奔流到海,

    从海奔流到天上的江河,

    我是你每一条动脉,

    每一条静脉,

    每一个微血管中的血液,

    我是你的睫毛

    (它们也同样在你的

    眼睛的镜子里顾影)

    是的,你的睫毛,你的睫毛,

    而我是你,

    因而我是我。

    作为30年代现代派的领军人物,戴望舒的不少诗作“有柔婉秀丽的抒情魅力,有浓重的胭脂味”,因而被称为“新诗坛的尤物”,《雨巷》即是典范之作;虽为新诗“尤物”,戴氏也有不少作品,呈现出卞之琳般的隽永与哲思,写于1936年的《眼》即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眼》原名为《眼之魔法》。《眼》在简单的诗题下,呈列了一系列的意象,“潮汐”、“珠贝”、“太阳”、“月亮”、“星辰”、“海”、“血液”、“睫毛”……。看似各不相干的繁复的意象组,告知我们亘古永恒宇宙世界,就如被“飞鱼的翅”不断剪碎而又不断复合的深渊般的海,神秘莫测。在这个世界中,“我”“伸长”、“旋转”、“奔流”;在这个世界中,“我”承受日月星辰之灵光的照耀。尽管“我”如彗星,在“太阳”、“月亮”、“星辰”中自由穿梭,尽管 “我”如江河在天地间奔流不息,但我始终晞曝于“你”的“眼睛”的“苍茫朦胧的微光中”。在“你”的视线里,“我”用“你的太空的镜子”鉴照“我”自己的“影子”,结果发现,“而我是你/因而我是我”。这里作者诗的方式描述宇宙对我(人类)、自然的观照,同时写出自然、人类、自我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眼》里所蕴含的自然客体与个体主体互为区别但共为一体的、思想的知觉化等特点,其繁复意象的铺排、奇特的观念联络颇具超现实主义的特征,矛盾的思绪和不相干的意象组接一起,形成突兀、尖锐的智慧的魅力,让人久思不已。戴望舒后期也由于与超现实主义的接近,形成思想知觉化的特点。这类诗作由于思想的收敛和客观对应物的采用,让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直接开启了40年代“中国新诗”派知性诗的先河。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省杭州市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一、有谁能提供比较完整的戴望舒的诗??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戴望舒诗歌精品欣赏

    二、戴望舒《雨巷》名作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戴望舒《雨巷》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戴望舒《雨巷》名作赏析 篇1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支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名作赏析

      《雨巷》写于1927年的夏天,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其时革命失败的阴云笼罩着中国大地,诗人只能在惶惶之中看着理想和现实的极端背离;另一方面,诗人居住在好友施蛰存的家中,他深爱着施的妹妹,却得不到对方任何的回应。压抑的外部环境和沉郁的内部心境的交互影响,使诗人唱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绝唱。

      巷子大多在江南,长长的、曲折的,有说不尽的风情,不尽的缠绵。江南的雨更美,柔柔的、迷蒙的,或带着淡漠的愁绪,或含有浓浓的温情。诗人在这样的雨巷中走着,独自“撑着油纸伞”,品味这雨、巷子和寂静带来的愁绪、感伤。诗人彷徨着:

      ……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姑娘来了,带着丁香般的颜色、丁香般的芬芳和丁香般的忧愁。姑娘和诗人共同走在这寂寥的雨巷,都撑着油纸伞,在彷徨,都带着说不出的愁怨,说不出的冷漠、凄清和惆怅。姑娘近了,投来一声莫名的太息,又渐行渐远了。

      这一切都如同梦一样,凄清迷茫。姑娘离去了,离开这可能产生爱情、产生温暖的雨巷。雨仍在下,巷子仍是悠长寂寥的雨巷。丁香也逝去了,太息也消散了,连惆怅也变成冰冷、枯寂的惆怅了。

      诗人仍在撑着油纸伞,在独自彷徨。刚才的一幕,是梦还是诗人的情绪,是诗人的想象还是诗人心中的祈愿?在诗的结尾,诗人没有用“希望逢着”,而是用了“希望飘过”。那飘过的一瞬在诗人的心中升华了,成为一种境界:美。

      这首诗将象征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诗的意象浓而不结、繁而不乱,可谓环环相扣、丝丝在理:雨的凄清愁怨和巷子的幽微动人、丁香和姑娘、姑娘的惆怅和诗人的彷徨相得益彰。这些共同奏出了低沉而优美的调子,唱出了诗人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心绪。可以说,《雨巷》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标志,标志中国现代派诗歌的成熟;是一个成功的实验,既很好地吸收了西方诗歌中成功把握和表达现代社会的手法技巧,又很巧妙地融入了中国古典的诗情画意。

      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丞,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诗人的代表人物。幼年患有天花,容貌因此被毁。1928年发表诗歌《雨巷》震动文坛,获得“雨巷诗人”美誉。但这并没有使诗人得到他苦恋的意中人——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的心。几经辗转,施绛年虽同意和他订婚,但也提出了条件:戴望舒必须留学回来才能结婚。1932年诗人去法国,1935年回国,此时施绛年已嫁作他人妇。诗人痛苦之下,找到施绛年,以一个巴掌结束了自己长达8年的苦恋。1936年戴望舒与穆时英的妹妹相识并结婚。抗战爆发后不久,诗人全家去了香港,诗人一边做抗日宣传工作,一边主编文学杂志。1941年被捕入狱,因此致病。1950年于北京逝世。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及译著等留世。

      戴望舒《雨巷》名作赏析 篇2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赏析:

      戴望舒的诗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雨巷》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雨巷》的开头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

      姑娘。”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诗开头点明了《雨巷》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悄地窥视吧。

      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第三节“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了。她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读到这里,我们恍然有所领悟:原来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样的美丽,也有姑娘一样的高洁,也有姑娘一样的忧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许是,也许都不是。我们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因为诗毕竟是诗,正如前人所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诗,大都不是直接对现实的摹写,而往往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诗家所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蔽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朦胧的。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第四节“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她默默地走近”,——看来“心有灵犀一点通”,两颗心灵已经接近、贴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不忍相离,又不得不相离,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与姑娘的`相遇,是一段真实的人生际遇,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现的一种幻境,还是这简直就是写的一场梦?

      第五节“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我”目送着丁香姑娘飘然远去,她走到了雨巷的尽头,“到了颓圮的篱墙”。“颓圮的篱墙”给人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么美,美好的事物理所当然应该生长在美好的环境、圣洁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却“到了颓圮的篱墙”,这巨大的反差,激起人们多少联想!那破落衰败的篱墙莫非竟是姑娘的归宿?莫非丁香姑娘处境艰险?莫非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击?这是感伤姑娘的不幸遭际,还是哀叹自己的生不逢时?

      第六节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一节从字面看写姑娘的消失,实际是写美的毁灭,希望的毁灭。在“颓圮的篱墙”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彻底地毁灭了!诗人追寻着的希望也彻底地毁灭了!这毁灭的希望,是诗人圣洁的爱情,还是诗人高尚的理想?

      第七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姑娘消失了,希望毁灭了,但是“我”仍然没有放弃追求。《雨巷》的末尾与首节回应,我依然独自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着”改为“飘过”,让诗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胧迷茫的梦幻中结尾。

      戴望舒《雨巷》名作赏析 篇3

      原文介绍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着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圯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寞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的雨巷赏析

      《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我们可以推想,这)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诗中接着写道: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我们可以想见诗人这时的心跳),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我们在心底里叫:为什么只是这样啊?)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但因为某些(说不清楚的)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人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己!这两位心灵相通(甚至连表情和步态都那么一致)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竟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我们可以想见:)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独自彷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三、戴望舒《十四行》的赏析

    。《十四行》
        微雨飘落在你披散的鬓边,
        像小珠碎落在青色的海带草间
        或是死鱼瓢翻在浪波上,
        闪出神秘又凄切的幽光;
        
        诱着又带着我青色的灵魂
        到爱和死的梦的王国中睡眠,
        那里有金色的空气和紫色的太阳,
        那里可怜的生物将欢乐的眼泪流到胸膛;
        
        就像一只黑色的衰老的瘦猫,
        在幽光中我憔悴又伸着懒腰,
        流出我以前虚伪和真诚的骄傲;
        
        然后,又跟着它踉跄在轻雾朦胧;
        像淡红的酒沫飘在琥珀钟,
        我将有情的眼泪藏在幽暗的记忆中。
        
        小语:轻轻地一个比喻间,带出一个绝妙的人儿。
        优势:隐约的一个背影,迷离的记忆。
        赏析:这样精致美丽的诗篇,我很想把它归入爱情诗。在这里,诗人的确是有一个描写对象的,关于她的印象,诗人很吝啬笔墨,只用了“你披散的鬓边”一个小小的侧面,一笔带过,简到不能再简。然而,这一笔,却给了我朦胧的女性的娇美之态。因为她影影绰绰,因而更加引起我们的猜测与想象想象一个轻饰脂粉的背影吧。诗人与这个印象是喜欢并受其引诱的有着梦幻色彩的。然而,最终,诗人却把那有情的眼藏在了那幽暗的记忆中。也许,这只是一个过往的片段,一直迷离着到如今。
        佳句:微雨飘落在你披散的鬓边,
           像小珠碎落在青色的海带草间。
           --珠子,纯洁而晶莹。海带草,碧绿生动。是珠子亮了海带草,还是海带草衬起了珠子,是互相都美了,都装扮了对方吧

    关于白蝴蝶戴望舒的问题,通过《戴望舒《雨巷》名作赏析》、《戴望舒《十四行》的赏析》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白蝴蝶戴望舒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白蝴蝶戴望舒(1)

    相关阅读

    • 戴望舒诗欣赏:眼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白蝴蝶戴望舒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戴望舒诗欣赏:眼和有谁能提供比较完整的戴望舒的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