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成渝经济圈:凭什么崛起?

成渝经济圈:凭什么崛起?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蜀道难ppt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成渝经济圈:凭什么崛起?和成渝经济区发展的优势条件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成渝经济圈:凭什么崛起?
  • 成渝经济区发展的优势条件
  • 重磅文件发布:成渝双城经济圈首次升“极”
  • 成渝双圈有什么好处
  • 一、成渝经济圈:凭什么崛起?

    文 / 人猿泰山

    成都、重庆联动协作落地速度远远大于中国其它经济圈、城市群,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定位的调整表明,成渝地区发展已上升到带动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世界级经济圈的国家战略高度。

    成都、重庆这两个出门见山、高山大水隔离的地区,近年却迎来高光时刻,发展风头超过中国所有区域。

    10月16日,高层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意味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始落地,联系中国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5月发布的《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成渝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已不再是想象,俨然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后浪,成渝“顶层规划”出炉进入倒计时。

    早在今年1月,高层会议就确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5月,成都打破三千年城市格局,向东扩建东部新区,两天后,重庆主城区明确扩容;之后的7月22日,四川与重庆共同签署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合作协议。

    今年以来,“成渝”浪花不止,在区域合作进程中,其联动协作落地速度远远大于中国其它经济圈、城市群,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定位的调整表明,成渝地区发展已上升到带动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世界级经济圈的国家战略高度。

    国际枢纽一举促成成渝转机

    在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上,成渝地区从未像今天这般受到关注。

    10月16日,国家高层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很明显,成渝经济圈是国家下一阶段发展的重要经济重心,也是国家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所作出的重大决策。相较于以前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来说,成渝经济圈在中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指向截然不同,对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

    而促成这一变化的无疑是成都、重庆的国际枢纽地位。

    重庆的枢纽地位与生俱来,地处长江航道咽喉之处,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更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成为直辖市后,其“行千里,致广大”的旅游口号也说明重庆的广大,在面积上,虽然是京津沪总和的2倍多,但在经济上,重庆却是差了一大截,万县、黔江等地区,都是广阔而贫瘠的农村,被坊间戏称为“农村直辖市”。

    重庆是不认命的,作为一座后发城市,它拥有了更多的支持、更大的试错空间,加上区位、生态、产业、体制优势。尽管山高路险,夏季炎热,也挡不住重庆的发展势头。

    但成都却不同。

    重庆成为直辖市,四川80%的水运运力和港口设施留在重庆后,成都则被划为中国经济社会版图的第三梯队,“天府之国”的盛誉摇摇欲坠。

    2017年,地处西部内陆,西靠川藏高原,东北依大巴山、秦岭的成都,提出要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刚一张口,就迎来匪夷所思的质疑:一个守门员,也想冲到前场去射门?

    几千年来,成渝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一直是中国的大后方,即使在近代史上也是中国无可替代的战略后方与相对安全的战略纵深,也是新中国工业和“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国防科技与工业体系,包括教育与人才,为后来的区域经济发展留下了较好的基础。

    但特殊的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重庆,几乎是个“进不来,出不去”的地方,都是山高水深之地。

    地理区位凸显战略价值,据说成都方面打动交通部的是一句话:欧亚之间经新加坡和香港中转的航班,可以由成都来承接。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泛欧亚地区交汇到成都的距离,比新加坡香港更近,高铁穿山越岭,高空更是抹平一切崇山峻岭,这个枢纽更适合成都来做。

    2015年1月6日,国家批复同意成都新机场最高等级4F的立项,其规模仅次于北京大兴机场,比上海浦东机场还要大,可以起降国际航班专用的空客A380,而上海虹桥机场目前等级为4E。

    位于成渝主轴的天府国际机场建成后,成都将成为中国第三个拥有两座大型国际机场的城市。2021年上半年即可实现通航的这条国际航空通道之于成都,其战略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不得不佩服当年决策者的远见。

    由此,成渝考虑的不仅是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开始构筑面向欧洲东南亚的国际门户枢纽。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重庆市、四川省联合,首次编制该地区综合规划——《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和中亚陆路边境开放的战略性经济走廊地区,支撑就是成渝双城。

    2015年6月,成都市提出建设“立足西部、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西部区域物流中心和面向亚欧的国际贸易物流桥头堡,全力助推城市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同时,为重振水运,四川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长江上游港口大省和西部水运强省,将乐山港升级为成都港,弥补成都缺少水运的遗憾。

    今年上半年,成都外贸增长最高的是欧盟、东盟和美国,重庆是欧盟、美国、德国、东盟、韩国。

    今年8月21日,GaWC发布2020年世界城市排行榜,世界强二线城市的名单中,中国只有成都一个城市上榜,俨然是全球城市中对外联系度提升最快的城市。

    8月21日,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获批设立,9月4日,成都市联手攀枝花市推动南向经云南至东盟国家陆路物流通道畅达。

    根据《成都市现代物流产业生态圈蓝皮书(简本)》,明确2025年“48+14+30”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稳定运行,国际铁路班列直达城市增至35个以上,将积极打造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泛欧泛亚供应链枢纽城市。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国际门户枢纽亦然。即便成都拥有强烈的意愿,国家战略的支持,交通技术抹平地理劣势的现代化条件,但成都,欠缺的是一个历史机遇。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国际环境陡变,多年岁月静好一时狂风乍起。中国及时提出重大战略部署: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要的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以西部连接欧亚大陆将成为经济循环新方向,成渝凭借地缘优势,被再次推到重要战略位置。

    5月发布的《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鼓励重庆、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去年8月,国家出台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把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成都、重庆两大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联手,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全球陆海货运配送体系已初步建立,有望成为新一轮外循环的新起点。这已不是成都、重庆的经济战略,更是国家的战略。

    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虽然目前综合指标落后于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但其所处的位置刻画了中国的战略纵深,有利于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随着国家战略落子,外界普遍看好其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

    1月3日召开高层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法首次出现,并且对西部的定位是,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早在2016年4月,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成渝城市群正式上升为国家级城市群。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定位的调整表明,成渝地区发展已上升到带动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世界级经济圈的国家战略高度。

    10月16日,高层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时,强调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根据这次高层会议,“成渝”要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着力提升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同周边市县形成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

    而成渝经济圈显然被给予中国经济增长第四级的希望,而成渝城市群的建设目标自然是“世界级城市群”。

    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作比较就可以发现,成渝城市群仅在面积和人口上有一定优势,经济体量包括人均GDP,成渝城市群排名均在最后。

    当前的机遇是,我国经济生产力要素的空间布局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人口流动趋势也在提醒成渝两地关注。

    目前,重庆与成都常住人口分别为3124.32万、1658.10万。也是外出农民工最多的地方。而GDP领跑全国的深圳、广东,其制造业得以迅猛发展的人力资源要素大量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农村。

    有研究表明,中国的农民工在大致经历了近40年的东移之后,开始陆续返回老家。如果能够抓住剩余劳动力这一人口要素,结合成渝地区的比较优势——如旅游资源,加大对剩余劳动力在提高旅游服务方面的技能培训,将实现经济圈更高效的资源配置。

    同时,当前,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已经进入了“下半场”,城市已经从“上半场”的廉价要素吸引企业,转向“下半场”以城市高质量生活和服务吸引人的发展逻辑。

    成渝网红城市的吸引力自然可以得到加分。

    更重要的是,成渝有广阔的发展福利,不仅是西南,也不是整个西部,而应该看到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乃至欧洲。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中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大的回旋余地,战略地位凸显。从国家战略来看,成渝地区其实是涵盖在长江经济带这一战略当中,中国西部有了一个外向型的经济单元。像脊梁一样挺起了中国的经济版图,支撑着中国内地省份参与国际竞争,走到国际舞台的最前沿。

    不过,从当前来看,成渝城市群发展是不足的。所以,成渝要成为新的增长极,还得拼命发展。

    成渝经济圈短板

    目前,成渝经济圈属于大城市加大农村,成渝两城“对内是独大,对外却不大”,处在极化集聚同时开始着力转型协同阶段,和其他城市群的极核城市相比,实力都还相差甚远。

    过去20年,在中国城市的版图上,成都与重庆“双雄”耀眼,GDP年均复合增长率均达到15%,高于全国13%的增长水平,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当之无愧的“领头羊”。2020年上半年,在疫情与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二者GDP增速表现均不俗,重庆GDP甚至暂时超过广州位列全国城市第四。

    数据证实其迅猛的发展,也表明着两者目前仍处于快速聚集、强力吸引阶段的事实。有学者称,这个阶段还要持续七八年甚至十年。对于带动能力来说,还需要等到成渝两地产业、人才各方面发展更成熟,资源饱和后,才足以辐射全省和全区域。

    也正因二者的资源虹吸,尤其在1997年成渝分家后,二虎相争下极化效应显著,重庆纳入成渝城市群的29个区县GDP,呈现从主城9区到渝西城市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四川方面的情况相似,由成都市区到资阳、遂宁、内江等川东城市由西向东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由此,成渝城市群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发展结构,即“中部塌陷”现象。

    以前,为了扩大城市规模,成都、重庆都采取了增设市辖区的方式,把过多优质资源集中到中心城市主城区,也影响了周边城市的发展机会,导致经济圈内人口百万以上大城市数量偏少。

    成都和重庆主城六区的GDP在2019年已经达到了1.7万亿元和近6000亿元,而成渝经济圈内其他众多城市的GDP规模则处于1000亿元~3000亿元之间。使得在重庆、成都300公里的中间地带,没有形成具有联接功能的次级枢纽城市,更别谈有梯度的产业分工。在成渝经济圈的成长历程中,只有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显然不够,“中部塌陷”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根据《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第一“小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从目前来看,除房价外离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成渝地区的城镇化人口流动具有两端集聚的特征。一端是成渝两市,一端是县(市)单元。农民进城或返乡回流大都选择两端,地级城市守着大江大河,用地条件相对局促,吸引力不足。尽管重庆提出建设渝东北、渝东南两个城镇群的策略,四川提出从“多点多极”到“一干多支”的中心与副中心城市体系发展策略。

    但成渝经济圈所依赖的背景还有更残酷的问题,即成渝经济圈人口素质总体低于其他城市群,并且面临未富先老难题。

    而现实的问题是在产业竞争上,成渝地区龙头企业大多是外地引进和国外引进,缺少资金雄厚、技术研发综合实力强的本土企业。大多数企业缺少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初加工居多、配件生产多、高精产品少、整体产品少,导致成渝高端装备制造发展后劲不足。如生物医药产业,成渝地区企业数量大,但缺乏像太极、科伦等百亿级企业;医药单品超过10亿元的重磅产品稀缺。“珠峰企业”的缺乏是成渝经济圈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而更严重的痛点是高端创新资源集聚不够,包括两院院士数量,大学排名,科研经费投入等。

    重塑竞合关系

    近20年,成都和重庆为确保自身能处于中国城市竞争的有利地位,都在集中精力推动自家的经济发展。“拔河”太久,重塑竞合关系,并非易事。

    但与成达万高铁线路争论相似,(详见“西三角”如何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格局?)两地许多项目都是跨省项目,又需要相互支持合作。

    在各自突围的同时,川渝两地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成渝地区经济圈的交通一体化”。

    对于川渝而言,一边是四川长江黄金水道卡脖子问题突出,一边是重庆长江航道优势明显,两者有许多类似的互补之处。

    四川8月底公布了建设交通强省的“任务书”和“施工图”,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加快建设交通强省的实施意见》:2020年,建成出川大通道38条;2025年,55条;2035年94条;再用15年时间,全面建成全国一流交通强省,到本世纪中叶要迈入全国第一梯队。

    巧的是,交通运输部在关于重庆市开展内陆国际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要“打造多向出渝综合运输大通道”。

    除了交通,区域发展也在积极靠拢,“成都东进、重庆西扩”,成都、重庆在今年5月份同时放出扩容讯息,两个中心城市的距离直接在地理位置上缩短。

    地理差距的短板弥补是成渝合作的基础。

    而长期的二虎相争,使成渝拉动其经济发展的根基产业雷同,竞争远大于互补,对比两地“十三五规划”中的产业体系,相似度高达八、九成。

    数据显示,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8%,航空航天和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处于全国领先位置,若能形成合力,有望对中国产业格局重塑,而电子信息则可能成为第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

    成都坐拥岷江与沱江冲刷而成的广袤平原,商贾熙攘;而重庆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两江交汇处,樯橹如云。二者地理禀赋不同,却多因依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在相同领域中形成对垒。

    9月11日,重庆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重庆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治本之策,着力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而成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聚焦“芯屏端软智网”。

    联东U谷·成都高新电子产业园项目效果图

    目前成渝城市群正在形成以成都为核心的医药、化工、能源及服务业的聚集地,和以重庆为核心的汽摩制造、物流运输基地。区域内其他产业尚未形成协调,大都以机械、冶金、电子等产业为支柱各自为战,例如两个城市都把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重庆规划是世界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成都瞄准中国IT第四极。这两座巴蜀名城的IT竞争从早年争夺英特尔入驻,到后来的惠普、富士康、华硕、宏碁……每当有IT名企准备西进,成渝两市便会开出各种优厚的福利政策以吸引IT大企业前来开设工厂、建立研发基地和运营中心。两个核心城市的背向发展、产业定位同质化、产业分工协作不够充分、周边城市没有与之形成配套上下游产业链,经济难以实现有机关联,更别提对周边中小城市以及次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如京东方在重庆和成都均建设了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但成都、重庆一旦合作,在电子信息与汽车制造完全可能形成上下游较为完备的产业链。

    但也应该认识到,产业结构同构是各经济区的普遍问题,近来“成渝”一词往往打包出现,很少听到“成都”“重庆”的单独字眼,以往缺少默契拳拳相对,如今正在尽力触碰,如中欧班列不再分别使用“成都”“重庆”标识,而是共同使用“成渝”标识。在2020年成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共同促进成渝高校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培育电子信息、汽车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同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部科学城等重大工作落地落实。”竞争正在走向合作。

    根据16日高层会议要求,成渝地区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自2016年国家《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川渝两地合作日益密切。2019年6月,川渝签订《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和12个专项合作协议;今年7月,川渝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关于合作共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框架协议》等“2+16”合作协议。

    川渝两地目前重在处理的是战略、规划、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产业、公共服务、合作长效机制的“六个协同、一个机制”。包括合力推进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设及面向“十四五”,加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对接、两地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发展等。

    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靠“双核驱动”。具体到西端这一“核”,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是其中的重要布局之一,3 月 12 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正式发布。从数据来看,如果把成德眉资作为一个整体,2019年经济规模达到21506.55亿元,常住人口为2564万人,与重庆更加接近,“双核”趋于平衡。

    川渝本就山水相连、人文相近、民俗相通,特别是自2018年6月四川代表团赴重庆考察以来,官方报道中多次出现“一家亲”的表述。

    最近半年来,川渝两地交流互动频繁,规模之大、层级之宽、范围之广,称得上前所未有。证照异地互办互发、门诊医疗直接结算、住房公积金互通互认互贷……半年多来,成渝地区签署各类合作协议100余份,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大部分领域,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份合作协议出炉。

    高层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支持成渝地区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建立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这一制度安排,赋予两地更大的想象空间,区域间的合作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展。

    种种信号显示,面对新的历史使命与机遇,川渝两地正在重塑竞合关系。但如何有效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仍需进一步探索。成都与重庆这对欢喜冤家,看似泾渭分明,但其本质的生命观、精气神可谓殊途同归。

    如何破局?

    成渝城市群工业化、城市化起步较晚,真正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并不多,大部分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成都迄今为止没有一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芯片等产业处于高端产业的中低端环节,虽然有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但却在一些关键技术和零部件上受制于人。

    拥有世界级的企业才能做成世界级的产业,才能够向世界输出有影响力的产品及产业模式,这无疑是衡量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标尺。

    而重庆自2016年以来经济增速放缓,众多的传统制造产业正在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面对“中部坍陷”、人口老化、创新不强等问题,成渝经济圈规划提出“一轴两翼,双核三带”建议。

    但具体下来,结合成渝特点,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是未来成渝经济圈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建设示范园区与发展教育或许才是破题的关键。

    成渝经济圈作为我国西部的科技教育中心、金融中心,科技水平影响力主要限于西部地区,四川大学在全球排名282名,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甚大。

    2018年,川渝R&D经费分别支出737亿元和41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为1.81%和2.01%,不仅远低于三大城市群,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9%,川渝两地年均引进和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分别为百亿美元左右。

    2019年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川渝12家中只有5家排名前100,产业园区百强中,川渝只有3家,而江苏有26家,浙江15家;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实力不均且整体实力弱。

    所以,在当前背景下,科技创新无疑是成渝经济圈发展的重点,特别是中国科技创新中心新一轮竞逐赛中,如果成渝双城之间建立产业轴带,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围绕优势产业集群,打造“绵——德——成——资——渝”现代产业科创走廊,通过绵阳科学城、成都科学城、重庆科学城,以及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为依托,形成“成渝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独特创新组织体系,不仅解决“卡脖子”问题,并且分产业、领域和层次,构建高中低专业化梯队人才队伍建设,承载科技成果转化与新产业发展,并推进中国与欧盟、东盟、南亚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战略枢纽。

    而遂宁和潼南在成渝经济圈主轴上,处在重庆一小时辐射圈和成都一小时辐射圈交汇点,具有其它城市全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此承接东部转移的同时,采取园中园、援建模式、飞地园区与东部省份共建产业合作园区,成为川渝合作示范园区,打破受地方行政体制、行政区经济考核等因素影响,以“城市组群+功能片区+产业社区”的模式或成为成渝经济区引爆点或有可能。

    成渝地区作为我国南向、西向开放的门户地位作用凸显,也是最大的优势和潜力,大量情况表面,只有安全腹地才能成为开放高地,西南沿边省份虽有地理之便却有安全之忧,缺乏足够的大市场配套发展条件。

    成渝要发展,抱团发展必不可少,被寄予厚望的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产业、航天航空集群。据此优化产业城际分工和协同发展当然不错,但不管怎么说,合力打造世界级万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才是目标。

    先进制造业集群离不开服务业支撑,而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在金融科技上发力,吸引金融资源集聚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点,成都和重庆已具备一定基础, 2019年发布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成都第5,重庆第8。不同于其他地方,成渝可以植入政府力量,产生金融中心推力,实行供给推动模式。

    另外,当今世界,以主要国际大都会为核心的城市群或经济圈都是魅力城市、时尚之都的标杆,代表发达国家几百年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不仅形成极具优势的产业,也对全球精英人才产生巨大吸引力,成渝还需在历史传承和时代脉动中寻找契合点。

    或许“食在川渝,味在巴蜀”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名片。当然还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热点打造。

    如果说,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以及成渝经济圈组合起来像一把弓箭,是中国未来崛起的关键,成渝就是发射的支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成渝经济区发展的优势条件

    成渝经济区自然禀赋优良,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分布密集,交通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努力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应答时间:2021-08-1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二、重磅文件发布:成渝双城经济圈首次升“极”

    【文/观察者网 王慧】成渝地区再次迎来高光时刻。一份国家级重磅文件的发布,让这里首次正式升“极”。

    2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勾勒出未来15年至30年我国交通网的建设目标和总统布局。

    观察者网注意到,就在这份文件当中,成渝双城经济圈首次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列,成为重要“一极”。未来,这4个地区将作为“四极”,构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并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该规划显示出,成渝地区战略和交通地位的跃升。而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也意味着,成渝地区作为我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内陆极”,未来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图源:中国交通报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主骨架,由这张网中“最为关键的线网构成”,包括6条主轴、7条走廊、8条通道。

    在约70万公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主骨架实体线网里程占29万公里左右。其中,国家高速铁路5.6万公里、普速铁路7.1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6.1万公里、普通国道7.2万公里;国家高等级航道2.5万公里。

    《纲要》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结合未来交通运输发展和空间分布特点, 将重点区域按照交通运输需求量级划分为 极、组群、组团 3类 ,成渝双城经济圈属于第一类。

    4“极”之间互联形成6条“主轴”,同时也串起诸多“极”外城市。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截图 下同

    由“极”辐射、并与“组群”、“组团”之间连接形成“走廊”。

    “通道”进一步强化“主轴”与“走廊”的衔接协调,并加强“组群”与“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的联系。

    在2017年《“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的“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当中,成渝地区在交通领域的“极核”地位十分有限。

    而在新《纲要》中,这里正式成为“一极”,3条主轴、2条走廊、2条通道在此交会。

    “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示意图 图源:《“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另外,《纲要》还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一起建设世界的4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同时,该地区的“双核”——成都和重庆,均入选了20个左右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铁路枢纽和场站,以及国际航空(货运)枢纽。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向第一 财经 表示, 《纲要》提出的这个“极”与经济发展第四极还不能等同,但是规划对成渝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起到了极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为何是成渝地区?

    最近几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国家 社会 经济发展“顶层设计”的重要抓手。2018年11月,中央专门制定文件,明确“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1月,中央首次提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概念。当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作为国家战略,要将成渝地区打造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之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经济圈是国内外公认的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它们由北向南,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用大约3%的土地,聚集了18%的人口,贡献了38%的GDP。

    现在加上成渝,如果我们做个连线,地图上会出现一个占全国经济总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国区域经济版图。

    图源:新华网·思客

    改革开放之后,东南沿海地区一直是引领我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动力源,而整个西部虽占据71%的国土面积,GDP却仅占全国20%左右,这里一直缺少一个国家级的经济圈带动。

    成渝能够担此重任,缘于该地区多方面的优势,区位便是其中之一。

    这里的区位优势可能超乎很多人的想象。成渝地区承东启西、联通南北,多项国家战略,比如“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等等都在此交汇,这也使成渝地区成为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成渝地区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成为我们国家重要的战略枢纽:向东,中欧班列与长江黄金水道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向西,中欧班列可以从成渝直达欧洲各国;向南,成渝直达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陆海新通道已经常态化运行;向北,成渝均已开通直达俄罗斯的国际班列。

    2021年1月1日,中欧班列(成渝)号首列班车在重庆团结村站等待发车 图源:新华网

    这种得天独厚、四通八达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使成渝地区从内陆腹地摇身一变成为我们国家开放新前沿,拓展了外循环的新空间。

    “双循环”是2020年的一个热词,它作为一项顶层设计,是指我们国家“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出生证”上就明确写着:这是构建“双循环”格局的重大举措。

    相比较而言,虽然成渝拥有外循环空间,但相对于其他三个更为成熟的城市经济圈,这里所带动的主要还是内循环。这一地区有能力承担起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激活西部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从而带动整个西部的更快地崛起。

    当然,这个经济圈的建设离不开重庆和成都两位带头“大哥”良好的经济基础。它们一个是直辖市,一个是副省级城市,“你争我斗”几十年,如今都是GDP过万亿的国家中心城市。

    图源:澎湃新闻

    目前,我国共有9个国家中心城市,在一个地区同时出现2个国家中心城市实属不易。在重庆和成都两座经济强市的带动之下,2019年成渝地区实现GDP近7万亿元,占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2020年,重庆和成都的GDP排名分列全国城市第5和第7。从总量上看重庆略胜一筹,但人均GDP ,成都又扳回一局。

    另外,成渝地区的信息化产业互补性非常强。比如说,四川是国内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的大户,重庆则引进了国内优秀的晶圆制造商。两个板块一合作,整个集成电路的产业就齐全了。

    实际上,川渝的电子信息产业体量仅次于广东和江苏,排在全国第三位。借经济圈这一契机,两地于2020年直接联手签约,要建立电子信息产业链,培育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现阶段两地会围绕成渝交通,通过高铁、高速、沿江体系,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走廊, 把成都、重庆、宜宾、泸州、内江、遂宁、南充、广安等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较好、有区位优势的地区都捆在一起。另外,双方会在成渝双城建设10个产业合作园区,鼓励两地企业合作,彼此采购,努力实现川渝两地企业物料的本地配套率从过去的20%-30%提升至70%-80%。

    成渝地区之于中国是十分独特的存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长期扮演着战略大后方的角色。二十世纪60年代,新中国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时,地处西南腹地的四川(含重庆)以广阔的战略纵深成为国家“三线建设”布局的关键所在。

    1965年到1978年,全国工业投资的1/8、国防军工投资的1/4集中在四川,为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如今,在双循环格局中,这里又担起重任,成为我国经济最大的回旋余地。成渝接下来要唱的这出“双城记”,会伴和着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在它们独特的油墨中出彩依旧。

    三、成渝双圈有什么好处

    成渝这两个城市,会成为西部增长的发动机、增长极、动力源。成都人口2100多万,市区人口1000多万,重庆人口3000多万,市区人口近2000万。西部两个人口如此密集,如此集中的城市,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的支持下,必将爆发出强大的发展动力。

    2020年1月3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印发。

    成渝双圈建设,毫无疑问是未来五年川渝地区发展的绝对重头戏。两地在规划纲要中对此均有浓墨重彩的部署。

    其中,四川是在规划纲要的第二篇,提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一干多支”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重庆第二篇则是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由此也足见重庆对强化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

    关于蜀道难ppt的问题,通过《重磅文件发布:成渝双城经济圈首次升“极”》、《成渝双圈有什么好处》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蜀道难ppt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蜀道难ppt(1)

    相关阅读

    • 成渝经济圈:凭什么崛起?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蜀道难ppt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成渝经济圈:凭什么崛起?和成渝经济区发展的优势条件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