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和七年级上册地理导学案1.1地球和地球仪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 七年级上册地理导学案1.1地球和地球仪
  •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 一、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能够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收集相关信息,并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地球形状认识的探究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资料收集等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渴求和探索热情,提高地理学习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和学习我们的地球吧。

    多面体视频: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地球在运动。

    二、教授新课

    1、地球的形状

    提问: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学生:是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

    学生:阅读课本,讨论: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学生议论回答后,老师评价点拨。

    设问: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平,大地又变成了什么样呢?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2、活动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以下的探究活动:

    (1)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纸船(课前预备好的),在平面上和弧面上做一个对比实验:把纸船在水平桌面上推移 ,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2)把书卷成“拱桥形”,让纸船从“拱桥”的一端驶向另一端,在“拱桥”的另一侧观察,看船的部位有什么变化?(边做边互相讨论)。

    (3)利用多媒体演示:“海边看船”的全过程,学生观察现象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4)联系实际提问:你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察、讨论、分析、交流……

    (5)教师:通过以上的实例、实验、讨论证明了大地确实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能)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那么是哪位探险家通过亲身实践首次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这一事实的呢?

    学生:麦哲伦。

    老师:哪个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收集到的关于麦哲伦和环球航行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学生发言后,引导学生看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示意”及阅读材料:请你描述他们的环球航行路线?并指出他们经过的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学生描述,教师评价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伦率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3、地球的大小

    (1)提问:人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请同学们看课本,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学生回答、明确:平均半径、地球表面积、地球赤道周长。

    (2)练习活动:请大家练习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以小组合作形式: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了解了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知道了用哪些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一、七年级上册地理导学案1.1地球和地球仪

    七年级地理 导学案的出现为改变传统课堂提供了方向,在应用中以其优异的教学成果被越来越多的 教育 专家与一线教师所重视、认可。我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上册地理导学案1.1地球和地球仪,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上册地理导学案1.1地球和地球仪 范文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年级:七年级 课时:1课时 主备人: 审查人:

      学习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并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2.学会用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上的点、线、轴。

      学习过程

      一、【预习找疑自学】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阅读课本P2图1.1及文字解释,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的四个阶段:

      ①古代人往往凭自己的 认识世界,有“ , ”(简称天圆地方)的说法;

      ②后来人们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 地球是个球体;

      ③1519—1522年, (人名)环球航行, 了地球是个球体;

      ④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拍摄了地球卫星照片, 了地球是个球体。

      2.结合课本P4图1.2“地球的大小”了解有关地球大小的数据并感受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

      最大周长 ;

      表面积 。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3. 地球太大了,为了便于看到它的全貌,人们 地球的形状, 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 ,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 ,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 。

      4. 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这根轴代表 。事实上,地球上并不存在这根轴,它是人们 的轴。地轴与地球表 面相 交的两点,叫两极 。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 ,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与北极相对应的点叫 ,是地球上的 。

      二、【解疑互动合学】

      1.想一想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自然现象或事例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2.思考地球是一个正球体吗?如果不是,那么它的真实形状是?

      三、【测评现疑研学】

      1.下列现象或事物中,不能作为地球是球体证据的是( )

      A.太阳东升西落 B.月食照片

      C.站得高看得远 D.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船

      2.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的形状是( )

      A.天圆地方 B.球体 C.圆形

      D.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 下列与毛泽东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1千米=2里)有直接联系的选项是( )

      A.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B.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C.地球的表面积是约5.1亿平方千米

      D.地球的最大周长是约4万千米

      4. 人类历史上,首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历史事件是( )

      A.指南针的发明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天圆地方 D.地球的卫星照片

      5.下列有关地球仪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按照一定比例把地球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B.人们用不同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各类地理事物

      C.地球仪可以反映地球的真实形状

      D.地球仪上的地轴事实上并不存在,是人们的假想轴

      四、【归纳拓展生成】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一直向北飞,最终能够 (

      A. 回到北京 B.到达北极 C.到达南极 D

      (3)整合知识生成,形成整体框架(背诵记忆) ) .到达赤道
      初中地理愉快教学策略运用
      摘要: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 抽象思维 过渡的成长时期,具有好奇心强、 想象力 丰富、求知欲强、精力旺盛等特点。初中地理是一门富含人文、自然知识,综合性、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想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结合学生成长特性,采用愉快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基于此种情况,对愉快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几点浅见,希望能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愉快教学;初中地理;运用

      愉快教学即通过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作用,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令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在愉快中求得发展的一种现代 教学 方法 。本文对愉快教学策略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应用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助力。本文对愉快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路径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结合生活实际,增进学生体验、感悟

      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是否感兴趣,和对这件事情的熟悉程度有较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说起,比如,在讲到我国冬季的气温特点时,以衣服为例,在海南岛人们在冬季穿夹衣就行了;在华北地区,穿一些较厚的棉衣就可以过冬了;而在东北地区,特别是在黑龙江,人们要穿很厚的大衣、羽绒服才能抵抗寒冬,而且家家都有取暖设施。当教师讲完之后,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国,冬季的南北温差较大。这样一来,学生对我国冬季气温特点的感悟会更加深刻。

      二、组织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想象力

      教材中所陈述的地理事实,语言都非常精炼,但是不够生动形象,因此,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通过生动的语言,来提高地理课堂的感染力,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提升。比如,在讲到广西桂林的时候,就可以引用这样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因为桂林为著名的岩溶山水风景区,以“山青、水秀、石美、洞奇”闻名于世,当教师用优美的诗词来表达桂林的美之后,学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有助于提升学生想象力。

      三、融入地理 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那些复杂的地理原理理解能力有限,机械、生硬地对这些地理知识进行记忆不仅不利于学生了解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讲解地理原理时,应融入富有趣味性的事例或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进行说明,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求知欲。比如,在讲到季风气候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从而引出季风知识的学习。

      四、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教师应将素质理念贯穿到日常教学过程的始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的展开,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一堂绘画活动课,让学生对中国地图进行描绘,并临摹各个省份的形状,这样学生不仅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加深了他们对我国各个省份的理解,有效提升了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总而言之,想要实现快乐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主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令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地参与到地理教学活动中,体验地理知识的魅力和获取知识的成就感,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刘璐 单位:黑龙江省查哈阳农场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俞立中.对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地理教学,2012(05).

    七年级上册地理导学案1.1地球和地球仪相关 文章 :

    1.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2. 关于初一地球仪的知识

    3. 7年级上册地理课本活动题答案

    4.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5. 初一地理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0096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三、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一

      教学设计: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部分 课例背景分析

      一、课标及课标解读

      (一)课程标准:

      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

      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图和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该过程中人类对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对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只要求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这里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地球仪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说出那些事经线,哪些是纬线;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从它开始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为180°;赤道为0°纬线,从它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为90°。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该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给出某地的经纬度,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二是地球仪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某位置。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把东西经和南北纬以及度数讲明确。

      二、学情分析

      ①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学生已有知识 经验 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课选自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升测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本节课以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为主线展开,逐步阐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的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初中学生接触初中地理课程的第一节课,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上好本节课,对于初中学生树立地理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知识关联结构图

      3、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1)教学重点及确立依据: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及其划分、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确立依据:

      把上述知识点作为教学重点,依据如下:一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上述知识点是地理学科要学会的基本知识或者技能,尤其是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不管是在学习地理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用到,作为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理念,更要把它作为本节内容的重点。

      (2)教学难点及确立依据

      教学难点:

      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的作用。

      确立依据:

      A、经线和纬线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人们为了方便而认为制造的概念,是虚拟的,远远超出了初中生的想像,远离实际;B、经纬网确立地理坐标要求学生在熟悉经纬线及经纬度的基础上运用经纬网图,本身就具有难度。

      4、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开发

      详见多媒体课件

      第二部分:教学 实施方案 (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行星,是人类之家;

      ②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③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④掌握经纬度的划分 方法 ;

      ⑤记住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⑥会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二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是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球体)。

      2、地球是球体的主要证据(海边看船、月食、地球卫星照片、环球航行、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如果向南走去,情况就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释。北半球不同纬度的地方北极星的高度不同、从归航的轮船看陆地的小山)。

      3、地球大小的三组数据。

      (二)地球仪

      1、设计原则。

      2、地球仪及作用

      3、地球仪上的大致方向(面对地球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为后边的经纬线指示方向、经纬度的排列规律、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判定做基础铺垫)。

      4、简易地球仪的制作不做教学要求。

      (三)经线和纬线

      1、地轴、纬线、经线、北极、南极的概念。特殊的经线和纬线(本初子午线、20°W、160°E、180°经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经线、纬线的性质(形状特征、长度特征、指示方向、数量特征)。

      3、各条经线、纬线的区别方法—经度和纬度。

      ①经度、纬度的划分及表示方法。②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判定)。

      ③半球的划分及范围(判定)。

      (四)利用经纬网定位

      1、经纬网的目的及用途。 2、点的描述及表示。

      二、教学目标确立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地球是球体的主要证据,记住描述地球大小的三组数据。

      2、理解地球仪的设计原则、作用、地球仪上的方向表示。

      3、知道地轴、纬线、经线、北极、南极的概念。能在地球仪上找到特殊的经线和纬线

      3、通过观察地球仪探究得出经线和纬线的性质

      4、知道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表示方法,探究得出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并能运用排列规律判定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

      5、知道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读图探究各半球的范围,能运用半球范围来判断点的所属半球位置。

      6、知道经纬网的目的及用途,能描述及表示点的经纬度位置。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地球仪、经纬网的学习初步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思辨能力、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意目标:

      1、通过对“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漫长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从中受到科学观的 教育 。

      2、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地球仪上的方向表示、经线和纬线的性质、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各半球的范围。

      2、难点:运用排列规律判定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运用半球范围来判断点的所属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的判断和表示。

      四、课时划分:三课时

      五、教学用具:地球仪(至少每两人一个)、多媒体课件。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与地球仪

      SHAPE MERGEFORMAT

      七、教学理念及 教学方法 :

      1、体现地理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体现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达标” 教学理念。

      3、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4、体现张店七中地理组“主题带动策略下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课题研究部分成果。

      八、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揭示主题】

      导语: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农历每月15日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板书课题: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目标认定,板书结构】

      1、屏幕出示知识目标,学生朗读认定。

      2、教师叙述,板书一节知识框架,强调重点难点。

      SHAPE MERGEFORMAT

      【主题带动,自主合作】

      第一课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部分的教学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自学效果检测,教师导拨, 总结 升华。

      (1)找学生叙述人们对地球是球体的认识过程,教师屏幕出示相关的图片加以说明。

      (2)让学生就P3-4活动1的(1)、(2)(3)谈自己的看法,教师配以图片说明。对于其他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学生和教师相互补充,最终必须明确最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是地球卫星照片。

      ◆总结升华:让学生谈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3)提问: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承转:地球,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都非常想了解认识地球,但是地球太大了,要想方便的了解地球还得多运用一下地球仪。

      (二)“地球仪”部分的教学

      教师讲解、演示:

      设计原则: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

      作用:P4最后一句。

      地球仪上的方向:北极竖直朝上,我们面对地球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承转:地球仪有好多种类型,不管哪一种都标画着经线和纬线。

      (三)“经线和纬线”的教学(基本概念理解、特殊的经纬线、经纬线的性质)

      1、自主探究,教师巡视

      2、自学效果检测,教师导拨。

      (1)提问、演示,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要敢于让学生说,让学生暴露错误,还要注意激励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

      经线 纬线 形状特征 半圆 圆圈 长度特征 都相等 ◆教师导拨(教师多方收集学生的观察结果,要善于因势利导):“赤道是最长的纬线”、“越往两极纬线越短,最后成一点”、“不等长”、“有没有长度相等的纬线”、“长度相等的纬线有什么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衬的等长”。 指示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数量特征 无数条 无数条

      (2)引导并讲解:本初子午线、180°经线、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特殊之处。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仪上的0°经线;180°经线与本初子午线对着组成一个大的经线圈;赤道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为0°纬线。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这些纬线在第二节学习是会频繁用到。

      (3)教师说明:地球里并不真的有地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

      ▼承转并预留伏笔:我们为什么要在地球仪画上那么多经线和纬线呢?到下一节课大家就明白了。

      第二课时

      (四)“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表示”部分的教学。

      1、设疑: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和纬线,怎么来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呢?(标定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和纬度)

      2、继续设疑:经度和纬度是如何让划分的呢?又是如何表示呢?请同学观察图1.10,结合手中的地球仪探究内化经度的划分,准备发言。(学生发言,教师随时引导--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对着的为18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到180度经线为东经度,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到180度经线为西经度,用w表示。

      3、继续引发探究:请同学观察图1.11,结合手中的地球仪探究纬度的划分,准备发言。(学生发言,教师随时引导--赤道为0°纬线,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最北端为北极点纬度为北纬90°;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最南端为南极点纬度为南纬90°)

      (五)“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及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判定”部分的教学。

      1、出示例一、例二:判断东经度还是西经度,引导学生探究并应用图1.10中东西经度的排列规律。

      SHAPE MERGEFORMAT

      让学生上黑板表示经度:首先关注经度的表示方法,如:东经30或者是30°E。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说明判断上题中为东经度或者是西经度的原因。让学生发现东经度的排列规律: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度数在增大;西经度的排列规律是由本初子午线向西度数在增大。进而提炼出东经度和西经度的判定方法: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度;向西增大的为西经度。

      2、出示例三、例四:判断南纬度还是北纬度,引导学生探究并应用图1.11中南北纬度的排列规律。

      SHAPE MERGEFORMAT

      (1)让学生上黑板表示纬度:首先关注纬度的表示方法,如:北纬30°或者是30°N。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说明判断上题中为南纬度或者是北纬度的原因。让学生发现南纬度的排列规律:从赤道向南度数在增大;北纬度的排列规律是由赤道向北度数在增大。进而提炼出南纬度和北纬度的判定方法: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度;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度。

      3、承转:同学们我们学了纬线、纬度,学习了经线、经度,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现在我们考虑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经纬网?你能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吗?(有同学会回答“为了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有同学会据电影院找座位的例子、班内找同学的例子,教师肯定、表扬鼓励)

      (六)“经纬网定位”部分教学

      1、学生阅读P8图文信息,体会点的表示方法,及经纬网的目的和用途。屏幕出示汶川大地震震中经纬度。

      2、做例题,确定点的描述方法和表示方法,应用经度、纬度的判定方法。

      SHAPE MERGEFORMAT

      (1)强调描述方法:A点是

      东经61°和北纬30°的交叉点,表示为30°N 、61°E

      (2)其他各点的经纬度位置:

      B 30°N 、61°E

      C 30°S、170°E

      D 50°S 、170°W

      ▼承转:在生活中还经常用到半球来定大致位置,比方说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第三课时

      (七) “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 、“半球的范围”教学

      1、让学生读课本P7图.12和1.13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和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学生可能的问题①认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一条经线②认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本初子午线和180度经线③不太明白为什么非得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2、让学生观察图1.12和图1.13,得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范围(注意规范学生表述的准确性)

      (1)南、北半球范围:(略)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三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设计

      单位:邢塘街道中心学校

      姓名: 宋佩佩

      时间:2016年9月26日

      eq avs4al(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能力目标: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借助地球仪,使用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列表比较法等了解经纬线的含义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情感目标: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想象力 、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eq avs4al(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运用图表分析纬线的特点和纬度的划分

      eq avs4al(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地球仪、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人类的家园。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讲授新课

      1.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有个了解,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讲解] 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即6371千米。

      2.地球仪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设计意图] 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 篮球 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 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

      合作探究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1.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2.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视频

    3.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4.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地球和地球仪

    5. 7年级地理经纬线咋标

    6. 7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7. 初二地理会考知识:地球和地球仪

    8. 高中地理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

    9.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关于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的问题,通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