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王昌龄在岳阳送别李白,这首诗意味深长,您能读懂吗?

王昌龄在岳阳送别李白,这首诗意味深长,您能读懂吗?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意味深长的意思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王昌龄在岳阳送别李白,这首诗意味深长,您能读懂吗?和.关于离别的古诗.要求带注释和赏析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王昌龄在岳阳送别李白,这首诗意味深长,您能读懂吗?
  • .关于离别的古诗.要求带注释和赏析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当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才会写出这首诗?
  • 关于送别的诗句和赏析
  • 一、王昌龄在岳阳送别李白,这首诗意味深长,您能读懂吗?

    (全文约3700字,读完大约要8分钟,如果您暂时没有时间,建议先收藏哦)

    大家都知道,王昌龄和李白的交情不浅。

    李白有诗为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但您可能还不知道,王昌龄也给李白写过一首诗,更加意味深长。

    这首诗非常含蓄,很难读懂。

    不过您别怕,我耐心讲给您听,您肯定能明白王昌龄的良苦用心。

    我们来读这首《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

    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

    日暮蒹葭空水云。

    先看写作背景。(非常重要,您一定要有耐心哦。)

    (1)王昌龄

    公元727年进士及第,公元738年被贬岭南。

    公元739年遇赦北归,这一年秋天路过岳阳,遇到李白,写下了这首诗。

    王昌龄此次北归的目的地,显然是长安。

    (2)李白

    公元730年入长安,求官无果;公元735年再入长安,求官仍然无果,公元738年离开长安。

    李白为什么会到岳阳?

    说法不一,我们不做讨论。

    总之,在公元739年的秋天,两位大诗人在岳阳相遇。

    这是他们初次见面吗?

    也不好说,很有可能他们之前在长安已经相识。

    这不会影响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

    有一点需要我们留意:他们这次相逢,王昌龄已经经历了仕途的沉浮,而李白还未涉仕途。

    写作背景我们暂时讨论到这里。

    再看诗题。

    巴陵,指岳阳。

    李十二,就是李白。

    送,指送别。但通过背景我们知道,王昌龄也只是路过巴陵,所以这首诗应该是两人互相分别时所作。

    1、摇曳巴陵洲渚分

    摇曳,指飘荡。

    洲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这一句是啥意思?

    确实不太好理解。

    我们慢慢来。

    (1)“摇曳巴陵”是什么意思?

    摇曳,是飘荡的意思,一般是在风中或者水中。

    而后面的洲渚,可以表明他们是在江中。

    在江中为何飘荡?

    肯定是坐船。

    所以“摇曳巴陵”的意思是:在巴陵的一条江中,乘船随波飘荡。

    你们看,这是省略句,诗人省略了“江”和“船”。

    (2)很奇怪,诗人不是和李白分别吗?为什么要飘荡呢?

    “摇曳”是很闲适的状态,随波飘荡,没有明确的方向。

    但两人分别,方向肯定很明确,对不对?

    这是为什么?

    我认为:这首诗是在分别之前写的,并不是在分别的那一刻。

    此时,诗人和李白在船上 “叙情聊天”,并不是马上要分别。

    您觉得是不是这样?

    不然怎么会随波飘荡呢?

    (3)那么,“洲渚分”又如何理解?

    江上的洲渚让两个人分开了吗?

    很多人把这里的“分”,理解为分别

    他们认为,诗人和李白在洲渚边上分别。

    这不可能!

    因为洲渚只是江中的小块陆地,是被水包围的,并不能将一条江分成两个支流。

    大家应该理解了吧

    这里的“分”是指,江水被洲渚暂时隔开。

    此时他们仍然坐在同一艘船上。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和李白在巴陵的一条江中,乘船随波飘荡;遇到洲渚,把江水暂时隔开。

    很奇怪,两个人正在好好地聊天,诗人为什么会写“洲渚分”呢?

    我们看下一句。

    2、清江传语便风闻。

    清江,清澈的江水。

    传语,传话。

    便,有利于。

    闻,听到。

    很多人误认为清江是长江的支流。

    这不对,因为清江并不流经岳阳。

    这里只能理解为:清澈的江水。

    岳阳

    (1)谁在清澈的江水上传语?

    诗中没有其他人,只有诗人和李白。

    (2)他们不是在同一条船上吗?为什么还要传语?

    难道他们分别各自乘坐一条船?

    不可能,因为他们在叙情。

    如果各坐一艘船,还怎么叙情?

    我认为这是诗人的假设,假设自己和李白分别在洲渚的两边,那么就可以在清江上传语。

    (3) “便风闻”又如何理解?

    在清江上传话,虽然两人被洲渚隔开,但对方仍然能听到。

    因为江上有风,可以传递他们说的话。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假设我们在洲渚两边的清江上,也可以通过风来传话,使对方听到。

    是不是比较通顺了?

    (4)那么,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假设?

    我们再回头想,诗人和李白将要分别。

    那么如果他们真的分开了,又该如何传话呢?

    显然可以写信嘛。

    大家看,这里有相似之处:

    假设我们被洲渚隔开,那么可以通过风来传话;

    假设我们被地理阻隔,那么可以通过书信来传话。

    很明显,诗人用了借喻的手法!

    诗人用洲渚比喻地理阻隔,用风比喻书信。

    这句话的意思就非常简单了:即使我们分开,也可以通过书信来交流。

    大家读懂了吗?

    诗人其实是在安慰李白:你不用伤感,即使分开以后,我们也可以写信啊!

    这就是诗人在前两句想说的话。

    哎,您看到了吧,这么简单的话,结果搞得这么复杂,这就是诗人追求的含蓄。

    那么,诗人写得这么含蓄,真的只是想说这句话吗?

    我们继续往后看。

    岳阳

    3、山长不见秋城色

    山长,指高山连绵不绝。

    秋城色,巴陵城的秋色(字面意思)。

    这句话字面意思是:高山连绵不绝,已经看不到巴陵城的秋色。

    我们来想一想这个场景

    诗人和李白坐着船,在江上飘荡;经过了一片洲渚,然后继续飘荡;回看巴陵的方向,已经被高山阻隔,看不见了。

    这一句好像比较简单。

    但有个很重要的问题:诗人和李白在船上飘荡,为什么要看城里的秋色?

    您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在江上飘荡的时间太长了,准备回去了呗。

    好,那我们继续看后一句,看究竟是不是这样。

    4、日暮蒹葭空水云

    日暮,天色已晚。

    蒹葭,水边的芦苇。

    空,只。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天色已晚,却只看到了水边的芦苇和水中的白云。

    您看这个“空”字,明显有遗憾的感情。

    我们把后两句一起读:高山连绵不绝,已经看不到巴陵城的秋色;天色已晚,却只看到了水边的芦苇和水中的白云。

    大家发现什么了吗?

    蒹葭

    (1)“秋城色”是指巴陵城的秋色吗?

    他们想看“秋城色”,却没看到一直等到“日暮”,也就只看到了“蒹葭”和“水云”。

    翘首以盼,一直等到日暮,还是看不到“秋城色”。

    大家想一想,如果“秋城色”仅仅只是指巴陵城的秋色,那么他们还需要翘首以盼吗?

    直接掉船回头就行了,对不对?

    这就说明,“秋城”不是指巴陵城,“秋城色”也不是指巴陵城的秋色。

    (2)“秋城”到底指什么城?

    前两句,我们已经知道诗人在是劝慰李白。

    那么,这两句会不会仍然在劝呢?

    我们看一看两个人分别后的行踪。

    王昌龄,是回到长安去。

    而李白,是在公元742年再次入长安,所以他这次肯定不是去长安。

    但李白想不想去长安?

    当然想,只是两次求官不顺,心情比较低落。

    我们再来思考这个问题:王昌龄跟李白说,虽然我们分开,但可以写信,您认为,李白听了会怎么想?

    我觉得李白会这样想干嘛要写信,我还会去长安的,咱们见面聊不是更好。

    王昌龄肯定知道李白在想什么。

    而这首诗中的“秋城”,正是李白翘首以盼的地方。

    到这里就很明显了,“秋城”就是指长安。

    岳阳

    (3)“秋城色”又指什么?

    李白只是想回去长安么?

    显然不是。

    如果只是想去长安,去年(公元738年)他就不会离开长安。

    从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长安城的“秋色”,而不是长安城。

    这也很明显了。

    因为我们都知道,李白一心想求的是求官。

    所以“秋城色就是指朝廷的官职。

    这都是借喻的手法,诗人用“秋城”比喻长安,用“秋城色”比喻朝廷的官职。

    (4)那么“山长”又是指什么呢?

    我们先看“不见秋城色”。

    意思是:看不见朝廷的官职。

    也就是说,李白很可能求不到朝廷的官职。

    为什么?

    因为“山长”。

    这说明,王昌龄认为“山长”会阻碍李白求官。

    王昌龄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有两点理由:

    首先,王昌龄知道李白有傲气;

    其次权贵把持朝政,王昌龄就是因为得罪权贵被贬到岭南的。

    显然,王昌龄笔下的“山长”就是比喻独断专行的权贵。

    所以“山长不见秋城色”的意思是:权贵独断专行,这会让你很难求到朝廷的官职。

    岳阳

    (5)那么,“日暮蒹葭空水云”又是什么意思呢?

    明白了上一句的意思,这一句我们也不难理解。

    日暮,形容时间长。

    蒹葭,是比较低贱的植物,这里比喻低贱的职位。

    水云,是水中的云,看得见摸不着,这里比喻得不到的官职。

    所以“日暮蒹葭空水云”的意思是:即使你努力追求,很可能到头来也得不到你想要的官职。

    我们来理一理这首诗的脉络。

    5、整首诗的脉络梳理。

    前两句,诗人借“洲渚”比喻地理阻隔,借风比喻书信,表达了虽然两人将要分开,但还可以书信往来的观点,以此来劝慰李白不用为分别而伤心。

    后两句,诗人借“山长”比喻独断专行的权贵,借“秋城色”比喻朝廷的官职,借“蒹葭”比喻低贱的职位,借“水云”比喻得不到的官职,来表达这种观点:李白很有可能因为权贵横行,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官职。

    岳阳

    那么,前两句和后两句是不是脱节了呢?

    (1)这首诗的妙处之一:诗中所有的景物都是眼前之景。

    比如洲渚、风、山长、蒹葭、水云等。

    而这些景物都被诗人通过借喻的手法,赋予了自己的感情。

    (2)这首诗的妙处之二:隐晦地用“洲渚”和“山长”做对比。

    “洲渚”相隔,可以“便风闻”;

    但“山长”相阻,就只能“空水云”。

    这种巧妙的对比,也是连接前后诗句的桥梁。

    我们也可以看出,诗人不仅有对李白的提醒之意,更有对权贵独断专行的厌恶之心。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得这么含蓄呢?

    因为诗人看到了李白追求功名的决心。

    如果说得太直白,很容易伤感情;但是不说,又对不起这份友谊。

    所以诗人说得很委婉,表达出对好朋友的关心和提醒。

    那么,李白读懂了王昌龄的良苦用心吗?

    我们知道,后来李白还是因为得罪权贵被贬出朝廷。

    但这并不能说明李白没有读懂王昌龄的提醒之意。

    而是李白建功立业的决心实在太强,只要他不放弃,那么结果就已经注定。

    但我认为,即使没有求得自己想要的官职,李白还是从心底感激王昌龄的。

    王昌龄再次被贬时,李白写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就是明证。

    您认同我的观点吗?

    欢迎留言讨论哦。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我是沉于古诗,为您解读古诗的感情脉络,让您了解古诗中的感情表达方法。如果您喜欢,欢迎关注我,每天我都会为您解读至少一首古诗。

    一、.关于离别的古诗.要求带注释和赏析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朝代】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话翻译: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杨万里【朝代】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话翻译: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赏析:

    这两首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其中第二首广为传诵。其首二句以“毕竟”二字领起,一气而下,既协调了平仄,又强调了内心在瞬间掠过的独特感受。

    然后顺理成章,具体描绘这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平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诗的后两句是互文,文义上交错互见,使诗句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

    3、赠汪伦

    【作者】李白【朝代】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白话翻译: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赏析:

    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4、客中行 / 客中作

    【作者】李白【朝代】唐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白话翻译:

    兰陵美酒甘醇,就像郁金香芬芳四溢。兴来盛满玉碗,泛出琥珀光晶莹迷人。

    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乡之客。最后哪能分清,何处才是家乡?

    赏析:

    第一句从酒的质量来赞美酒,第二句进一步从酒器、酒的色彩烘托出酒的可爱。后两句说因美酒而流连忘返,乃直抒胸臆之语,含义深长,耐人寻味。

    全诗语意新奇,形象洒脱,一反游子羁旅乡愁的古诗文传统,抒写了身虽为客却乐而不觉身在他乡的乐观情感,充分表现了李白豪迈不羁的个性和李诗豪放飘逸的特色,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5、别云间

    【作者】夏完淳【朝代】明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白话翻译: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赏析:

    此诗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既表达了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格调慷慨豪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当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才会写出这首诗?

    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当时看到了纷纷降落、漂泊无定的杨花,听到了子规的叫声,想到了朋友被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才写出了这首诗。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被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在生活小节上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并从远道寄给王昌龄。

    李白在景物中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虽然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但是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

    我寄愁心与明月

    三、关于送别的诗句和赏析

    1.有关离别的诗句的赏析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此诗是送别的名作。

    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这是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之作。它曾被谱入乐曲,称为《渭城曲》或《阳关曲》(《阳关三叠》),在唐、盛时代广泛流传。

    安西指唐代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境内。渭城在长安附近。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为自中原赴西北必由之路。当时行人到西北去,都要经渭城,出阳关(或玉门关)。

    此诗所写,即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在唐代,西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各民族之间也经常有政治上的交涉,军事上的冲突,因此,往来道途的人很多,而在当时,两地的生活水平、风俗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当亲友到这种辽远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人们自然会更多更深地表示自己的殷勤惜别之情,如这首诗所写的。 从诗中可以看出,元二并非离家作客,而是已经游宦长安,这一次,又奉使到更远的西安去。

    王维也是在游宦之中,并非居家,这一次,乃是客中送客。元二从长安出发,王维送到渭城,置酒饯别,诗即从渭城风物写起。

    前两句布景。地是渭城,时是早上,细雨濛濛,沾湿了微细的城土。

    天气不好,增加了旅途的困难,当然也就增加了别离的怅惋。客舍写明客中送客,并显示远送渭城,暂留复别的情况。

    古人送别,都要折柳为赠,所以柳色青青,见之不免触目惊心。朝雨画出凄清之景,新柳勾起离别之情,只写景物,而别情已有丰富的暗示。

    后两句抒情。使命在身,分手在即,虽然远送,势难再留,这时,也没有其它的办法,只能劝元二再饮一杯,再待一会而已。

    用一“更”字,则此前之殷勤劝酒,此刻之留恋不舍,此后之关切怀念,都体现了出来。所以这一个字的容量是很大的。

    为什么如此地殷勤、留恋、关切呢?因为元二一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象自己这样的知心朋友了,何况他还越走越远,要到安西呢?从此以后举目无亲,还是在故人面前多饮一杯吧。只这廖廖十四个字,就将好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抒写无余。

    言简意赅,语浅情深,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3、《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 赏析: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

    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首先送行者是谁不得而知,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非常普通的一首小诗,却是对友情的最好诠释,此诗更是被后人所传诵。

    4、《别董大》二首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赏析: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关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认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音乐圣手。高适在写此诗。

    2.关于送别古诗的赏析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诗中,作者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人感到离别的凄凉痛苦,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3.有关离别的诗句的赏析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友人》)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诗中乡情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1.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友人》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把意思写出来就是咯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潜别离11.白居易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初读这首诗已有二十余年,那时少年不懂其中伤感,知觉得是“利剑春断连理枝”的一种无奈。

    白居易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

    “不得哭,潜别离”泪眼可以延绵,别离却是遥遥无期,此时泪眼是诗人“潜离与暗别”的无奈情怀,是对门第观点的退让。“不得语,暗相思”相思相念可蔓延,这种思念只有诗人他自己最清楚明了,却无言,却无诉说对象,留给自己唯有相思成灾。

    “两心之外无人知”年少无知纯粹无暇,两小无猜情真意切,离别后两颗无人知晓的心是否依旧相知相爱,莫不是有一天相见早已物是人非?“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 暗夜如影,吞噬天日,夜锁独栖之鸟,生硬将情爱毒杀,剑斩连理歃血凄然。“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河水再浑浊也有还清日,乌黑的头发终究也有白头之时,苍天有眼是否看清从少年到白头之人情怀,那刻骨铭心的爱恋未改?“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相思无果默然离开,潜离也好,暗别也罢,一转身就是天隔一方,也就永不再相见。

    4.有关离别的(古诗)诗句的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袁行霈

    原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而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

    5..关于离别的古诗.要求带注释和赏析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白话翻译: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话翻译: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赏析:这两首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其中第二首广为传诵。

    其首二句以“毕竟”二字领起,一气而下,既协调了平仄,又强调了内心在瞬间掠过的独特感受。然后顺理成章,具体描绘这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平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

    诗的后两句是互文,文义上交错互见,使诗句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3、赠汪伦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白话翻译: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赏析: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4、客中行 / 客中作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白话翻译:兰陵美酒甘醇,就像郁金香芬芳四溢。兴来盛满玉碗,泛出琥珀光晶莹迷人。

    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乡之客。最后哪能分清,何处才是家乡?赏析:第一句从酒的质量来赞美酒,第二句进一步从酒器、酒的色彩烘托出酒的可爱。

    后两句说因美酒而流连忘返,乃直抒胸臆之语,含义深长,耐人寻味。全诗语意新奇,形象洒脱,一反游子羁旅乡愁的古诗文传统,抒写了身虽为客却乐而不觉身在他乡的乐观情感,充分表现了李白豪迈不羁的个性和李诗豪放飘逸的特色,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5、别云间 【作者】夏完淳 【朝代】明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白话翻译: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赏析:此诗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既表达了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格调慷慨豪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6.求五首关于告别离别的诗及其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洛阳人。

    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曾与柳宗元等人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

    他的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他的散文思路清晰,简洁晓畅,说理文论证周密,深入浅出。

    著有《刘梦得文集》。 [注释] (1)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2)巴山楚水:泛指作者贬谪之地四川、湖南、湖北一带。

    (3)二十三年:作者被贬外地到回归京城长安的时间约为二十三年。 (4)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5)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6)翻似:反而像。 (7)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看到局终,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

    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刘禹锡借这个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8)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9)长(zhǎng):增长,振作。

    [译诗、诗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突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贬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意思是他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

    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

    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这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前一句诗人借西晋向秀的《思旧赋》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含义十分丰富。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是广为传诵的名句。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

    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的豁达、乐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

    “沉舟”二句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

    末尾两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赠言上来,意思是:“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指白居易赠给他的诗),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

    关于意味深长的意思的问题,通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当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才会写出这首诗?》、《关于送别的诗句和赏析》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意味深长的意思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