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七年级语文:《古文观止》课文知识讲解,有翻译和词语解释

七年级语文:《古文观止》课文知识讲解,有翻译和词语解释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古文观止翻译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七年级语文:《古文观止》课文知识讲解,有翻译和词语解释和《古文观止》读书笔记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七年级语文:《古文观止》课文知识讲解,有翻译和词语解释
  •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
  • 200字的文言文,带翻译和词语解释
  • 如何学古文观止
  • 一、七年级语文:《古文观止》课文知识讲解,有翻译和词语解释

    一、文学常识

    《古文观止》是历代汉民族散文总集。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吴兴祚审定。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汉民族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二、原文

    进学解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文化链接

    自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八代以来,骈体文文体鼎盛,乃至于不分场合,无文不骈,走向形式主义。宋唐以后,古文家开始对骈体文表达不满。唐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浩大的古文运动,用散体文来替代骈文。这场运动中,韩愈最为具有代表性,从理论到实践,给古散文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活力。是故古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创作背景

    文章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

    2、原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2)。拔去凶邪,登崇畯(jùn)良(3)。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4)。爬罗剔抉,刮垢磨光(5)。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6) 。”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7)。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8)。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guǐ),恒兀(wù)兀以穷年(9)。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rǎng)斥佛老(10)。补苴(jū)罅(xià)漏,张皇幽眇(11)。寻坠绪之茫茫(12),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13) 。上规姚姒(yáo sì),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14)。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15)。跋(bá)(16)前踬(zh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17) 。三年博士,冗(rǒng)不见治(18)。命与仇谋,取败几时(19)。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20)?”

    先生曰:“吁(xū),子来前(21)!夫大木为杗(máng),细木为桷(jué),欂栌(bó lú)、侏(zhū)儒,椳(wēi)、闑(niè)、扂(diàn)、楔(xiè),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22)。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23)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yū)馀为妍,卓荦(luò)为杰,校(jiào)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24)。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25)。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26)。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27)?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yóu)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28)。犹且月费俸钱,岁靡(mǐ)廪(lǐn)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29)。踵(zhǒng)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30)。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bēi)(31),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xiá)疵(cī)(32),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yì)为楹(yíng),而訾(zǐ)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xī)苓也(33)。

    ●注释:

    (1)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当时他任国子博士。唐朝时,国子监是设在京都的最高学府,下面有国子学、太学等七学,各学置博士为教授官。国子学是为高级官员子弟而设的。太学:这里指国子监。唐朝国子监相当于汉朝的太学,古时对官署的称呼常有沿用前代旧称的习惯。

    (2)嬉:戏乐,游玩。随:因循随俗。治具:治理的工具,主要指法令。《史记·酷吏列传》:“法令者,治之具。”毕:全部。张:指建立、确立。

    (3)畯(jùn):通“俊”,才智出众。

    (4)率:都。庸:通“用”,采用、录用。

    (5)爬罗剔抉:意指仔细搜罗人才。爬罗:爬梳搜罗。剔抉:剔除挑选。刮垢磨光:刮去污垢,磨出光亮;意指精心造就人才。

    (6)有司:负有专责的部门及其官吏。

    (7)六艺:指儒家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百家之编:指儒家经典以外各学派的著作。《汉书·艺文志》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另外在《诸子略》中著录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著作:“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兴起,著书立说,故有“百家争鸣”之称。

    (8)纂:编集。纂言者,指言论集、理论著作。

    (9)膏油:油脂,指灯烛。晷(guǐ):日影。恒:经常。兀(wù)兀:辛勤不懈的样子。穷:终、尽。

    (10)异端:儒家称儒家以外的学说、学派为异端。《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朱熹集注:“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焦循补疏:“异端者,各为一端,彼此互异。”攘(rǎng):排除。老:老子,道家的创始人,这里借指道家。

    (11)苴(jū):鞋底中垫的草,这里作动词用,是填补的意思。罅(xià):裂缝。皇:大。幽:深。眇:微小。

    (12)绪:前人留下的事业,这里指儒家的道统。韩愈《原道》认为,儒家之道从尧舜传到孔子、孟轲,以后就失传了,而他以继承这个传统自居。

    (13)英、华:都是花的意思,这里指文章中的精华。

    (14)姚姒(yáo sì):指 虞舜 和 夏禹

    (15)见信、见助:被信任、被帮助。“见”在动词前表示被动。

    (16)跋(bá):踩。踬(zhì):绊。语出《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意思说,狼向前走就踩着颔下的悬肉(胡),后退就绊倒在尾巴上。形容进退都有困难。辄:常常。

    (17)窜:窜逐,贬谪。南夷:韩愈于贞元十九年(803)授四门博士,次年转监察御史,冬,上书论宫市之弊,触怒德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阳山在今广东,故称南夷。

    (18)三年博士:韩愈在宪宗元和元年(806)六月至四年任国子博士。一说“三年”当作“三为”。韩愈此文为第三次博士时所作(元和七年二月至八年三月)。冗(rǒng):闲散。见:通“现”。表现,显露。

    (19)几时:不时,不一定什么时候,也即随时。

    (20)为:语助词,表示疑问、反诘。

    (21)吁(xū):叹词。

    (22)杗(máng):屋梁。桷(jué):屋椽。欂栌(bó lú),斗栱,柱顶上承托栋梁的方木。侏(zhū)儒:梁上短柱。椳(wēi):门枢臼。闑(niè):门中央所竖的短木,在两扇门相交处。扂(diàn):门闩之类。楔(xiè):门两旁长木柱。

    (23)玉札:地榆。丹砂:朱砂。赤箭:天麻。青兰:龙兰。以上四种都是名贵药材。牛溲:牛尿,一说为车前草。马勃:马屁菌。以上两种及“败鼓之皮”都是贱价药材。

    (24)纡(yū)馀:委婉从容的样子。妍:美。卓荦(luò):突出,超群出众。校(jiào):比较。

    (25)孟轲好辩:《孟子·滕文公下》载:孟子有好辩的名声,他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意思说:自己因为捍卫圣道,不得不展开辩论。辙(zhé):车轮痕迹。

    (26)荀卿:即荀况,战国后期时儒家大师,时人尊称为卿。曾在齐国做祭酒,被人谗毁,逃到楚国。楚国春申君任他做兰陵(今临沂兰陵镇)令。春申君死后,他也被废,死在兰陵,著有《荀子》。

    (27)离、绝:都是超越的意思。伦、类:都是“类”的意思,指一般人。

    (28)繇(yóu):通“由”。

    (29)靡(mǐ):浪费,消耗。廪(lǐn):粮仓。

    (30)踵(zhǒng):脚后跟,这里是跟随的意思。促促:拘谨局促的样子。一说当作“役役”,指劳苦。窥:从小孔、缝隙或隐僻处察看。陈编:古旧的书籍。

    (31)财贿:财物,这里指俸禄。亡:通“无”。班资:等级、资格。庳(bēi):通“卑”,低。前人:指职位在自己前列的人。

    (32)瑕(xiá):玉石上的斑点。疵(cī):病。瑕疵,比喻人的缺点。如上文所说“不公”、“不明”。

    (33)杙(yì):小木桩。楹(yíng):柱子。訾(zǐ):毁谤非议。昌阳:昌蒲。药材名,相传久服可以长寿。豨(xī)苓:又名猪苓,利尿药。这句意思说:自己小材不宜大用,不应计较待遇的多少、高低,更不该埋怨主管官员的任使有什么问题。

    ●全文翻译

    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除去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选拔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人才。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绝无才行优秀者不蒙提举。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

    话没有说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侍奉先生,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点燃灯烛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勤劳不懈年复一年的读书学习。先生的学习可以说勤奋了。

    抵制、批驳异端邪说,排斥佛教与道家的学说,弥补儒学的缺漏,阐发精深微妙的义理。探寻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钻研和继承它们。指导异端学说就像防堵纵横奔流的各条川河,引导它们东注大海;挽救儒家学说就像挽回已经倒下的宏大波澜。先生您对于儒家,可以说是有功劳了。

    心神沉浸在古代典籍的书香里,仔细地品尝咀嚼其中精华,写起文章来,书卷堆满了家屋。向上效法法虞、夏时代的典章,深远博大得无边无际;周代的诰书和殷代的《盘庚》,多么艰涩拗口难读;《春秋》的语言精练准确,《左传》的文辞铺张夸饰;《易经》变化奇妙而有法则,《诗经》思想端正而辞采华美;往下一直到《庄子》、《离骚》,《史记》;扬雄、司马相如的创作,同样巧妙但曲调各异。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是内容宏大而外表气势奔放,波澜壮阔。

    先生少年时代就开始懂得学习,敢于实践,长大之后精通礼法,举止行为都合适得体。先生的做人,可以说是完美的了。

    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一举一动都受到指责。刚当上御史就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做了三年博士,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成绩。您的命运与仇敌相合,不时遭受失败。冬天气候还算暖和的日子里,您的儿女们哭着喊冷;年成丰收而您的夫人却仍为食粮不足而啼说饥饿。您自己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这样一直到死,有什么好处呢?不知道想想这些,倒反而来教导别人干什么呢?”

    国子先生说:“唉,你到前面来!要知道那些大的木材做屋梁,小的木材做瓦椽,做斗栱,短椽的,做门臼、门橛、门闩、门柱的,都量材使用,各适其宜而建成房屋,这是工匠的技巧啊。贵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龙芝,车前草、马屁菌,坏鼓的皮,全都收集,储藏齐备,等到需用的时候就没有遗缺的,这是医师的高明之处啊。提拔人材,公正贤明,选用人才,态度公正。灵巧的人和拙笨的人都得引进,有的人谦和而成为美好,有的人豪放而成为杰出,比较各人的短处,衡量各人长处,按照他们的才能品格分配适当的职务,这是宰相的方法啊!从前孟轲爱好辩论,孔子之道得以阐明,他游历的车迹周遍天下,最后在奔走中老去。荀况恪守正道,发扬光大宏伟的理论,因为逃避谗言到了楚国,被废黜而死在兰陵。这两位大儒,说出话来成为经典,一举一动成为法则,出类拔萃,德行功业足以载入圣人之行列,可是他们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样呢?现在你们的先生学习虽然勤劳却不能顺手道统,言论虽然不少却不切合要旨,文章虽然写得出奇却无益于实用,行为虽然有修养却并没有突出于一般人的表现,尚且每月浪费国家的俸钱,每年消耗仓库里的粮食;儿子不懂得耕地,妻子不懂得织布;出门乘着车马,后面跟着仆人,安安稳稳地坐着吃饭。局局促促地按常规行事,眼光狭窄地在旧书里盗窃陈言,东抄西袭。然而圣明的君主不加处罚,也没有为宰相大臣所斥逐,难道不幸运么?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名誉也跟着大了起来。被放置在闲散的位置上,实在是恰如其份的。至于度量财物的有无,计较品级的高低,忘记了自己有多大才能、多少份量和什么相称,指摘官长上司的缺点,这就等于所说的责问工匠为什么不用小木桩做柱子,批评医师用菖蒲延年益寿,却想引进他的猪苓啊!

    ●词类活用

    1.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晨,这里名词做状语,在早晨。

    2.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月,这里名词做状语,每月;岁,这里名词做状语,每年。

    3.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细,这里形容词做名词,无关紧要的知识;大,这里形容词做名词,意义重大的东西。

    4.补苴罅漏,张皇幽眇:苴,苴(jū):鞋底中垫的草,这里作动词用,是填补的意思。

    5.投闲置散,乃分之宜:闲、散,这里形容词做名词,闲散的位置。

    6.乘马从徒,安坐而食:从,使……跟从。

    7.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踵,脚后跟,这里用作动词,是跟随的意思。

    ●一词多义

    1.见

    ⑴冗不见治:见:通“现”。表现,显露。

    ⑵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见,助词,表示被动。

    ⑶宰臣不见斥:见,指代性副词,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2.之

    ⑴无患有司之不明:之,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⑵先生之业,可谓勤矣:之,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⑶诲之曰:代词。

    ⑷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之,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3.而

    ⑴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表顺承,然后;表转折,却。

    ⑵寻坠绪之茫茫(12),独旁搜而远绍:表并列,和。

    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表转折,却。

    ⑷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表顺承,然后。

    4.以

    ⑴占小善者率以录:连词,相当于“而”

    ⑵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连词,相当于“而”

    ⑶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介词,用。

    ⑷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连词,相当于“而”

    一、《古文观止》读书笔记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古文观止》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1

      初读《古文观止》我被盗版的鱼鲁帝虎,搞得困惑不已。再加上今人阅读古文本身有些难度,我只走马观花浏览了一番,并无太深印象。后来在岳翁家藏书中见有一套正版,一时心血来潮,便腆颜求借,竟蒙老丈人慷慨相赠。窃喜之余也深为长者之殷殷而自身之噩噩而惭愧。

      自此我常读《古文观止》。今天在这里我把读这本书的一些心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或者是缘于浅学后生对于古人的过分膜拜心理读《古文观止》总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我以为唐宋文章宜在清晨诵读。煦日临窗清风徐来读骆宾王的激昂李太白的飘逸读韩退之的跌宕开阖王安石的深刻独到。大师们的杰作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读毕口舌生津唇齿留香。先秦文章宜在深夜默读。读郑伯的老到冯谖的远见读勾践的忍辱负重苏秦的巧舌如簧。常不觉夜已渐深万籁俱寂。此刻虽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意却也能思接千载神游八极飘然有超凡脱俗之感。文品即人品读文可知人“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千百年来人们对司马迁、司马相如的文采推崇备至对诸葛亮经天纬地的政治才能赞赏有加。读完《古文观止》让我对这些观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千载而后的我辈读来司马长卿的《谏出猎疏》相比太史公的《孔子世家》、《管晏列传》到底多了御用文人哗众取宠的浮华少了据事实录、仗义执言的底气。而相比诸葛亮“功盖三分国”的政治成就更让我敬仰的是他在前后《出师表》中所体现出来的赤胆忠心。后人评论说读《出师表》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忠也读《祭十二郎文》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友也杜甫也有诗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想杜老夫子亦是在拿诸葛亮忠君爱国的精神自勉吧。卧龙已矣但其《出师表》中所体现的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必将弦歌不断。在明文中有一篇文章《深虑论》作者方孝孺也是一位大忠诚。很多人知道方孝孺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而是因为被“诛十族”。

      读读《深虑论》能让你了解到这位读书人为国家长治久安而殚精竭虑的思考与探索以及文字背后的那份对国家社稷的热爱。这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位被时人谓之“天下读书人的种子”的人为什么能从容面对“诛十族”的暴行虽九死而不易其节。“毁家纾国难”封建士大夫几千年一脉相承的文化人格在方孝孺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后世以方孝孺为迂者真该好好读读《深虑论》。言而有文行之方远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氏檄》和王勃的《滕王阁序》是我最喜欢诵读的骈体文之一。骆文慷慨激昂气干云霄王文则行云流水水银泻地风格虽然迥异然皆文采斐然。其中的优美辞藻和韵律之美常常让我反复吟诵不忍释卷。“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作者敢为“万世开太平”勇气和舍我其谁的自信扑面而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子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那种虽身处逆境却始终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喷薄而出。只不过同为“初唐四杰”的骆王二人也同样命运多舛骆一生失意兵败被杀而王勃也因溺水受惊而亡。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滕王阁序》本为聚会上的应酬之作王勃临席赋文而倚马可待且千古流传真正是天纵其才但他二十几岁而历几沉几浮的人生经历和后来的英年早逝又让人陡生天妒英才之叹每次读两人文章感受他们无与伦比的才情之时也难免为他们的惨淡身世感慨系之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李陵的《报苏武书》有说系后人托名伪作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描绘让人几欲落泪不忍卒读。如《报任安书》中的写狱中的屈辱“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写受腐刑后的心灵创伤“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报苏武书》中写身处异域的悲凉“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起听之不觉泪下”写遭朝廷曲解的冤屈“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再有如《春夜晏桃李园序》、《祭十二郎文》、《兰亭集序》、《严先生祠堂记》、《五人墓碑记》等等都是辞章优美的不朽文章很多名段名句脍炙人口得以千古传唱。学路漫漫上下求索在阅读过程中为了读懂更为古奥的先秦文章我先后通读了《东周列国志》、《白话左传》等一些相关书籍回过头来再看《古文观止》中的先秦文章又觉得理解更深一层。“学然后知不足”读《古文观止》让我增长了见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当我费尽周折弄清文中一句话的句读的时候几百年前的三尺蒙童已能倒背如流了可见在古文学习方面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贤们的不朽文章观止矣而我的学习之路才刚刚启程。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2

      最近带学生在业余时间读《古文观止》,每周一卷。研三学生原原的《读文观止》前三卷的读后,写得颇有意思,于是贴在这里留存,虽偶有错漏,但也无伤大局,为尊重作者原貌,未作任何改动。

      似乎从幼儿园起,老师们就会提及《古文观止》,相信我们很多人也记住了这个名字。只是真正研读过的人有多少呢,我也一样,要不是今次林老师给我们推荐、然后又预先买了几个版本供我们选择,之后再订购我们选择的版本,几次周折之后,终于拿到了这本属于自己的《古文观止》,自己喜欢的封面、喜欢的版式、喜欢的文字结构,再也没有理由不去拜读,不去了解它。

      《古文观止》的编选者为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他俩是叔侄关系。据记载,吴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从孙吴调侯,日以古学相砥砺,奇伟倜傥。他们二人才器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漫,而他们想这些都是得益于之前祖先留下的古文读物,从而就想把这些文字发扬光大,书名取为观止,意在力图选编达到尽善尽美,无以超越。

      这几周跟实验室的同学一起学习了前三卷的内容,总的来说这三卷在讲周朝衰退,春秋时期诸诸侯国的历史,文中涉及了不少的君王和大臣、大夫,我们暂且不去评论历史的好坏,人物的功和过,只从这些古文的形式上,语言精练、短小精悍、论说抒情、写景状物、众体兼备,就能体会出古人的智慧、才智。

      子家、王孙满、齐国佐、子产……他们的足智多谋、大智大勇,直到今天还是传为一段佳话,还是值得咱们学习借鉴。所以说智慧是无时空界限的,也是经久不衰的。有智慧还不足够,还得有胆量、有魄力,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讨论时老师的一句话,对我启发很大:“古代时候是不分科的,无论哲学、政治、生态、地理等等,全部涵盖在了一起。”我也觉得很有意思,不自觉的想把这些古文的内容给分分科,体会一下古人的见解和认识。首先,古人崇尚“德”“仁”“孝”“民心”“贤才”,得民心者得天下,当今社会,国家要求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三农问题”,古人的智慧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印象最深刻的是展禽解释海鸟来居是海洋灾难的先兆,里革破鱼网进行强谏,进谏的方式借古讽今,可见古人那时已经对生态环境很重视。

      漫漫历史长河,现在我们看待历史,我们也终将成为历史,我们改变不了社会发展,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生命相对于历史太短暂了,好好珍惜,把握这短暂的生命,做自己想做的事、想做的人,加油!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3

      从《左传》到《后汉书》,从李斯到张溥,文中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题目中的“观止”也看出了作者的用心。

      韩愈的《原道》中说“《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可见古人所谓正心和诚意,都是为了要有所作为。现在那些修心养性的人,却想抛开天下国家,灭绝天性,做儿子的不把他的父亲当做父亲,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当做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们该做的事。”

      韩愈看待事物,对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批判角度和价值观,他是一个很爱国,很有抱负的人。他对仁义、礼仪和伦理是很尊重的,他推崇《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他认为只有用这些来教育自己和别人才是合适的。转身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很多人的内心都已将这些抛诸脑后了,忘记我们的本性。他们对道德、对伦理的认识,只是放在心里,而并没有将它作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我们对自己的祖国热爱,也表现在了这些忧国忧民的人身上。自古总是有很多的文人,为国家的设计建言献策。作为我们现在社会的人,也不能忘记这些被载入史册的故事、人物和道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分工有所不同,不可能让每个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都能被重用,可是这不能成为你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理由。哪怕你只是空气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你也应该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再看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一句定义了老师的作用,那就是教会孩子做人,传授知识,解答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在成为老师的过程中,我们要一直不断的学习。老师不一定什么知识都拥有,他也需要向有才能的人学习。这个有才能的人,他的身份、地位和年龄是不确定的,只要这个人掌握了你不知道的知识就可以你的老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在生活中,最怕听见别人说,你是老师都不知道。凭什么做老师的就应该什么都知道呢?作为小学老师,我们只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和教育学生的领域有自己的知识和特长,并不是百科全书。师者,要知道活到老,学到老。

      《古文观止读后笔记800字》全文完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4

      没有《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与争议,也没有《诗经》中的烂漫与自由,也非《离骚》的华丽与哀怨,更无唐诗、宋词的豪迈与缠绵,更非《庄子》的遥遥与洒脱,有那么一本书,她除却一切浮华,却将古人的智慧彰显,她就是《古文观止》。

      这是一本选摘自周朝到明朝的优秀散文的结晶。书中选摘了《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三国志》中的精华。还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从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一、忠义的鉴赏

      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所感动。其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非浅。

      这些精辟而有警示意义的言论如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同样有意义。“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警示着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宜三思慎重、客观公正。然而,人非神仙,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修身养性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泊。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福利诱惑,我们的教师仍能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这也是一种品格。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

      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百姓赢得了一个盛世。

      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被多少公仆用以自喻。他们或许和范仲淹一样,未曾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

      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二、孝道似曾走远

      本书记载孝道的较少,但李密的《陈情表》使人感到自己不够孝顺。

      李密写《陈情表〉〉本是推辞、拒绝入朝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话语,使晋武帝明白其心志,不仅不被治罪,还受到皇恩沐浴。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赤诚又另人同情。

      这种言论,我将其概括为“感恩”。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而观我自身,实在是做得不够:父母年迈,却不在身边。他们有病痛时,我却不能侍其汤药。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报答的。因此,工作再忙、离家再远,我们都当常回家看看。

       三、教育者的困惑

      作为教师,要读的相关内容首当其冲是《师说》。“传道、受业、解惑”是每一个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每日必备的基本工作。然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言论使人难以接受。其实,我们的知识不断老化,不加以学习,就会不如弟子。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一尴尬?

      “不耻相师”回答了这一难题。当学生出难题“考考你”时,我们要放宽心,即使请教于学生,。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无知才是我们所要禁忌的。不要觉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过意不去。要知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只有虚心求学,才能遂心从教。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我们应警戒的。

      再者,我认为有意义的作品还有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这篇文章本是作者通过描写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来阐明做官要顺乎自然,减少繁杂的政令滋扰的观点。但从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认为这篇文章同样有借鉴意义。

      其一: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好动、好玩。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时时要求他们循规蹈矩,应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予他们改错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

      作为家长,也要尽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间。不要自做主张,就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应问问孩子,你们是否愿意学。

      由于老师、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因此,孩子们在大人面前很听话,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性格。谁也不知道他们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样引导。正如我们喜欢的盆景,永远只禁锢在盆中,永远也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经不起折腾。不能承受打击和失败。

      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过于干涉,只会适得其反。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其二:孩子需要什么

      作为家长,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作为教师,你了解学生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惟恐子女(学生)才能一般,不能出人头地,更怕他们有陋习。因此,我们要求他们向指定的模式发展。其结果只会使他们失去自己的个性,变得千篇一律。

      就像时下的青年整容一样,美是美了,却千人一面,失去了本来的.真。

      我们对子女(学生)的教育很难做到理性。这就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的教育胡同。

      孩子门需要什么?不过是一点自由而已。

      我们常常抱怨没有“千里马”,其实千里马常有,只是我们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

      此外,书中的历史典故、唐宋八大家的写景散文,也是很值得一读的。我才疏学浅,做此论而已。

      利的好官。官大小都一样可以为国为民,何必一定要身居相位呢?我们教师也一样,虽只有一方三尺讲台,却也足以使我们传递智慧、施展才华,体现自身的价值。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5

      我有过两套《古文观止》,《古文观止》读书笔记800字。一套是高中时在学校门口地摊上买的盗版的,一套是这版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的竖排书。

      那个时候正在农村上高中,穷,不仅穷钱,更穷书。我记得一个寒风凛冽的深秋下午我花了8块钱买了一本盗版的《古文观止》,如获至宝。接下来的半年里,我拿着一本王力编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一字一句地读那本盗版质量很差的《观止》。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就是一句话,怎么也读不通,查查字典才发现原来印错了一个字。我非常喜欢王力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的例文证字所出自引文大多在《观止》里。所以,我一边读书,一边作注,一边“校改”这本错讹颇多的《观止》。

      等读到《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时候,我就上高三了。那种不管上什么课我都不听,只顾看我自己闲书的生活实在是不能再继续了。于是就把她放下,想着等上了大学再完成剩下的半本吧。后来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虽然把后面的文章都读了,但是高中的那种一字一句、每个字都查查它的释义、用典、出处的研读是再没有了。这一放就是10年,我终究也没有完成当年的“遗愿”,研读完剩余的《观止》。

      后来的一版《古文观止》,是我从我的姑姑家里“巧取豪夺”来的。我跟我爸爸说,要高考了,我很喜欢读古文,姑姑家里有一套《古文观止》,你去帮我借过来看看吧(多么苍白的借口)。借来之后我就没打算再还,这么一套竖排古朴经典的书,谁都会“心生不良意”的。

      我心里悄悄地有这样一个标准:如果拿起《古文观止》,随便抽出一篇,你都能从头讲到尾,讲它的构思,讲它的文义,讲它的用典,讲它的历史背景,讲得滔滔不绝行云流水……达到这种程度说明你的古文功底,至少是古典散文的功底算是扎实了,可以得80分了。

      我心里悄悄地有这样一个秘密:这么多年来,我作文布局谋篇、构思立意的能力完全归功于那一百多篇古文。她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滋养,你不自觉地就会被她哺育。做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时候,我觉得,一大篇几万字的论文,其结构和构思与几十字的论证仍是大同小异。

      如果你想涉猎一下古文,体会古典语文的魅力,《古文观止》绝对是不二选择。如果你是字斟句酌研究古文,吃的就是这碗饭,那么读精读透《古文观止》是个门槛,跨过去才能登堂入室吧。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6

      近一段时间读了读古文观止,忽然间有一种道德败坏的感觉,看着我们的老祖宗们那一段段的慷慨激昂的文字之间,恍惚的窥探出丝丝的历史的足迹与尘埃。 不知是社会进步了,还是这个社会已经跌落一个不可挽回的深渊了。为什么现在的人都已经的变的如此张狂和不在乎所谓的什么脸面了。

      是我们的老祖宗们太过落伍,还是我们现在的人都已经彻彻底底的忘却了,那千年以前的老人们在那歇斯底里的呐喊中高举的伦理与道德了!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总是在提倡我们的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啊,这就是所谓的发展啊!发展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是那国人了。是美国,是韩国,还是意大利?我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孩不禁的想问问,为什么现在的都在哈韩哈日哈美,为什么现在的人为了钱可以变的湮灭了人性,可以伤天害理的干出那一出出所谓的进步。

      我真的不明白是我们丧心病狂了,还是老祖宗的话都已经过时的老掉牙了,已经不足已叫人学习和推崇了。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7

      朋友小牛发来一片古文观止观后感,没时间细看,保存先,惊为天人。

      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8

      1、鲁仲连义不帝秦

      慷慨陈辞,一言可退千军万马,令平原君相形见绌,使辛垣衍瞠目结舌;功成身退,千金为寿只当粪土,战国士子之翩翩风采,二千年之后仍然栩栩如在眼前。然雄辩刚烈如仲连者,当其义正辞严阐述帝秦之恶果时,可否想到:长江之水滚滚东流,历史车辙终将前行,而弃礼义尚首功之秦国,最后必定一统天下,建朝称帝;凌厉诸侯,烹醢黎民?问此时天下,有几人赴东海而死耳?

      2、鲁共公择言

      美酒足以乐生死,美味足以忘旦夕,美色足以毁君王,美景足以失天下。此四者,本为人间罕见之尤物也,可以娱耳目、快人心;畅幽怀、兴斗志。然人性本恶,若醉美酒如商纣之酒池肉林,若嗜美味如晋惠之“何不食肉糜”,若迷美色如褒姒之烽火一笑,若贪美景如南宋之歌舞杭州;美亦恶矣!然古往今来,上至一国之君,下至一介布衣,有几人能在此四尤物之前毅然却步,坚守素志?

      3、唐雎不辱使命

      区区五十里之安陵,与纵横万里之强秦相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己粉身碎骨,而对方毫发无伤。然自古欲成大事于当时、显美名于青史者,当其慨然受命之时,俱已绝亲族、忘生死。由唐雎不辱使命,可见天下之大事难事,非尽力而为即可;当置之于死地,方有重生之希望。然专诸之刺王僚,聂政之刺韩傀,要离之刺庆忌,虽为武士报答君王之知遇之恩,然于不自觉中为君王改朝换代清除异己、铺平道路;而唐雎之与嬴政一决生死,固然是完成安陵君之殷殷嘱托,亦是怜惜安陵国之黎民百姓。其高尚之行为,与前三者相对比,犹闪烁之星辉与皎洁之明月也。

      4、乐毅报燕王书

      望诸君乐毅诚为奇崛磊落之士,其非凡之处浓墨重彩且脉络清晰于《报燕王书》中。其一,身为魏国之使臣,察燕昭王有高世之心,且有拔擢之意,故毅然弃魏投燕,以报昭王知遇之恩。其二,昭王慧眼识英雄,乐毅倾情酬圣主,行成于赵楚魏三国,并亲率轻卒锐兵,下齐国七十余城,一雪燕王奇耻大辱。其三,当其论功行赏之际,因其战功显著,裂地封侯,欣欣然受命而不辞,略无忸怩矫饰之态,尽显潇洒之风范。其四,燕昭王死,新君即位,听信谗言,疏远贤臣。乐毅不屑做屈原之再三致志,决然离燕奔赵,为赵之望诸君,未蹈伍子胥之覆辙,可谓明智之士。重知遇之恩,雪君王之耻,享高官之位,远罹身之害,乐毅磊落纵横之气度,异于时,异于史,异于人。

      5、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可比诸后世之曹操,二者均有智谋,有文才,有野心,有运气。然曹操身为丞相则成就三国鼎立之形势,博得后人代代景仰;李斯亦为丞相却最终被处以腰斩极刑,为天下人所嘲笑。方其位卑身轻,为秦客卿,极谏逐客,文采辉煌;而后辅佐嬴政,一统天下,制衡度量,威风赫赫;李斯之文才政绩,确非常人所及。然伴君如伴虎,高处不胜寒。囚韩非,妒贤忌能;立胡亥,贪图富贵。竟不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单纯老实之韩非,固非李斯之对手,于默无声息中,悄然毙命;而阴险狡诈之赵高,早已磨刀霍霍,只等时机一到,立马取而代之。叹惜李斯如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

    二、200字的文言文,带翻译和词语解释

    另见朱小健《关联·交融·传承——实现中学文言文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面》P72)

    4.简介古代文体知识。褚(chǔ)斌杰先生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增订本)一书中重点介绍了20种文体方面的著作。如:

    论辩文: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有“原……”、“……论”、“……辩”等文题形式。这种文体是作者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考察、探讨,辨是非,别真伪,表明看法、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驳谬误,语言富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彩。如《原毁》、《过秦论》、《讳辩》等。

    游记文。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赠序文。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哀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迹,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序跋文。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杂记文。包括:(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

    奏议文。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书说文:“书”指一般书信。“说”指阐明事物、问题的义理文。把二者归为一类里,是因为“书”在内容上往往同“说”相同,辨析事物,解释义理,二者常常在叙述中表明观点、见解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例如《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答李翊书》、《报刘一丈书》等。

    传状文: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迹。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诸如《苏武传》、《张衡传》、《海瑞传》等。

    碑志文:古代记载死者生前事迹的文章。碑是墓碑,多在碑前;志是墓志,写在碑后,这类文章记述死者生平事迹高度概括,用语极精简。而内含丰富,言尽而意无穷。如《平淮西碑》。

    哀祭文:古代哀辞和祭文,是哀吊死者,追怀生前,表示悲伤之意的文章,祭文要在设祭时所读。这类文内容伤惋,言辞凄切,感情沉重,用语真朴凝聚。如《祭妹文》。

    传说文:是长期在民间流传而形成的,带有某种传奇色彩和幻想成分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自然演变的故事。如英雄人物传说。普通人物传说、西湖的传说。有的是以特定历史事实
    为基础,有的则纯属幻想虚构。大多颂扬赞美,反映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如孟姜女的传说、牛朗织女的传说等。

    寓言文: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通常是借托某种事物,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达到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的目的。这类文体惯用拟人手法,语言简捷犀利。例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

    颂赞文:古代对他人赞扬、歌颂的文章。古代受人之恩惠,得人之成全,而表示感激之意,对其人其事其恩德进行歌颂、赞美。情真意切,语挚言厚,但不造作。如《子产不毁乡校颂》。

    ……

    总之,深厚的知识是教师创造力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教学大纲宽广得多,教学大纲的知识并不处在大脑的中心,而只是处在大脑皮质最积极区域的一个角落里,那时候他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精工巧匠。”

    (三)全面学习课文内容,正确评价作品

    理解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包括文言文)的方法论要求: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的统一。第8条目标接着指出:“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古代作品与当代作品之间存在的一个明显差异,是由于时间距离造成的视界差异。因此理解和评价古代作品的基本前提,应该是读者具有历史的眼光,用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古代作家在作品中表现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情感取向、思维方式等等,他们在那个时代看待自然、人生、社会乃至宇宙万象的历史合理性,只有当我们有了这种“同情的理解”,才不会以今人的标准苛求古人,以现实的需要曲解历史,才谈得上正确认识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吸收其合理内核,“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尤其是像中华民族这样富有悠久传统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十分深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民族心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情况常会发生,并反映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古今人心很容易沟通,学生可以从作品中得到诸多教益。但任何阅读又都是当下的阅读和对话,离不开现实视界,读者必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时代的意识,所以在评价古代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时,当然应该从当下社会语境出发,根据今天的价值标准作出理解和判断,即“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如果教师能够利用这种古今视界差异,常会激发学生读出新意,做到推陈出新、常读常新。

    比如:《师说》中确有不少至今可资借鉴的正确观点,但对其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之类轻视劳动群众的错误观点则需要指出,给以扬弃。

    (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一般包括文章的构思、题材处理、结构安排、脉络贯通、表达手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分析写作特点应结合常用文体教学和各类文学作品教学特点来考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扣住各种体裁的特征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加强朗读、翻译和背诵训练,培养文言语感

    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一个“重新识字”的问题,所谓“重新识字”;是指要让学生明白那些虽然能读出声音,但不懂得它们在文言中的意义的字的词义。教师的讲解,注释、工具书,都为这种“重新识字”提供了方便。我之所以强调在诵读前要理解词义、了解句式,是因为过去文言文教学中,有一种过分强调熟读,不管懂不懂,背了再说的教法,效果并不好。现在这种作法没有了,但它的影响不能说一点也没有,比如说,只串讲课文大意而不落实字词句,甚至只对照教参的译文讲一通,讲完之后就是读,就是背,至于文章中字词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是什矗 坏阋膊恢 馈T诶斫獾幕 ∩纤卸粒 恢钡绞欤 斓绞裁闯潭龋恳话憷此担 黄 挝模 岢銎渲心骋痪洌 苤 莱鲎阅囊黄 鞘裁匆馑迹蝗绻 鼙乘性蚋 谩?/span>

    2002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作了较大调整,在文言文方面的调整除了赋分增加,主要是把文言句子译文的辨析从阅读题中抽出,由Ⅰ卷移到Ⅱ卷,由选择题变成主观题,直接考查考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增加的2分,就是增加到翻译一项中。这种命题思路和题型的变化也适应了高考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有人说2004年全国及各地方卷的翻译题普遍偏难,更能准确地反映出考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实际水平。从此,语文高考在题型上,文言文的主观翻译题更加受到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不少老师误以为新课程不再强调基本知识,忽视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语文应用能力都有所削弱。2005年高考结束后,据广东省的统计,文言文翻译题得0分的超过万人。这一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答好翻译题的关键是要抓准翻译题中的三类得分点:一是关键虚词,二是词类活用,三是特殊句式。从历年来文言文试题的实际情况看,在抓准得分点的同时,学生复习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翻译训练应以课本选文为主,力求熟练掌握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和语法现象,以追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高考文言文所选阅读材料虽然都来自课外,但所涉及的考点,却全都是课文中已经学过的。如2001年的“拔”、“附”、“乖”、“兆”;2002年的“竟死”、“将兵”、“结发”;2003年的“讽”、“遇”、“务”;2004年的“比”、“慕”等等。答题的关键在于要熟练掌握课文中所学过的知识,并把它放到试题的特定语境中去激活。

    二是要认真按照语法规范翻译,凡是能直译的地方,都必须直译而不要意译。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泽,可以是口头翻译,也可以笔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都应该以准确、规范为标准。准确,指词语要翻译得准确,重点字词要字字落实;规范,指译文的句子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对中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要求是尽量做到直译,不能直译的才辅之意译。那种只写出句子大意的翻译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虽然高考降低了对语法的要求,但不等于对语法没有要求。但是有的考生似乎不了解这一要求,只对句子进行意译,甚至只说说文句的大概意思,或者只与句意沾一点边,结果扣分不少。译文要准确规范,对中学生来说,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开始训练时,总是不够准确不够规范的。但是,如果教师每次都指出那些不准确、不规范的地方并予以纠正,要求又很严格,那么,准确规范的翻泽是能够逐步做到的。文言文翻译的三字原则“信”(忠实原文)、“达”(文意通达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当然是应追求的目标,但这毕竟是对专业翻译的要求。作为高考,应特别注意一个“信”字,即以直译为主,按照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表达方式译成现代汉语,只有难以直译或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思的句子,再酌情采用意译(只翻译原文基本意思,不拘于原文词句特点)。特别要注意译出重点实、虚词和有活用的词语。因为,文言文翻译测试的目的除了考查理解能力外,也包含对文言知识的考查。如果重点实、虚词或活用的词语译不出,当然句意的表达要受到损害,这自然要影响得分。其次,要灵活运用“留(保留)、补(增补)、删(删除)、换(替换)、调(调整)”等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以提高翻译效率

    教学中,对于人名、地名、官名、时间、年号、称呼、数量词等只要知道读音即可;成语、典故,以及“眼”、“笑”、“高”等基本词汇,学生自己可以直接译成现代汉语。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少数几个词和常见虚词,必须由教师讲解学生才能学会。这关键的一两个词解决了,也就理解了整段内容。剩下学习任务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自己完成。何必一篇文章教师组织学生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爬课文”费时、费力又让学生厌倦呢?所以,整篇广文章不必从关到尾翻译出来,而应是有目的地翻译重点内容。

    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熊江平认为:文言文的白文标点练习是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的一种好的方式;但是,因为中学生读的文言作品太少,不宜做这种练习。给白文标点,是要读了相
    当多的文言作品之后,并且还要知道一些古代历史、地理、人名才能标点好的。不然,会拿着标点符号摆来摆去,不知如何是好,花费的时间多,收到的效果小。中学生用来学文言的时间比较少,应当把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掌握常用实词、虚词和句式上,用在反复诵读作品上;文言文的标点练习难度比较大,中学语文特别是初中语文不要把时间花在这种练习上。当然,高考语文北京卷从2004年开始考查古文断句,没有翻译。辽宁卷既考翻译,也考断句。但是,难度都不大。熊江平的观点至少告诉我们:尽管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选文都来自课外,但从选文内容涉及的范围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人会较为松散,少用典故。因此,在出模拟考试卷时,不能选有过于复杂背景材料或出现许多历史事件、历史故事的文章作考题。

    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北京卷)

    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淮南子·人间训》)

    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2005年高考语文试卷(北京卷)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北京卷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北大附中语文高级教师陈振群老师做客新浪,对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进行点评:第11题跟去年基本上保持一致,还是文言文断句,今年全北京市,大家在这道题上复习的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给文言文断句,还有一个就是重要的句子来进行翻译。我觉得文言文断句实际上和翻译是紧密结合的,如果不会翻译的话,根本不可能会断句。所以北京文言文断句的题,从前年开始变成断句以后,基本上还在保持文言文断句的题型,当然这个题型也是北京的特点,外省市基本上考的都是翻译。

    而北京今年依然还是在断句方面出的题,选的是一段,也不是非常难的文言文。而且这个文言文大家读完之后都能懂,特别是有很多同学在课外有看过《东周列国》的,对先秦的知识了解很多,所以断句应该说不会很难。

    福建省2006语文高考卷

    9.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①桀:夏桀,暴君。

    ⑴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2分)

    由 今 之 道 无 变 今之 俗 虽 与 之 天 下 不 能 一 朝 居 也

    ⑵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4分)

    ②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4分)

    考生答题分析与建议:第9题主要是考查文言断句和翻译文言句子。试题的材料虽出自先秦典籍,但用来设题的句子基本属于“浅易文言文”,其中的句式,词语学生在课内文言文都接触过,所以答题情况较好。

    (六)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

    如前所说,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如果仅仅只在课堂上进行,课外不去阅读文言作品,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即使在课堂上把文言课文学懂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也容易退步,结果是劳而无功。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

    前些年,文言文试题阅读材料均选一段文字,字数多在四五百字左右,2004年以后文言阅读材料的片段和字数都出现了增加的趋势。例如,福建卷除了选取《史记》中的一段684字以外,还另选一段100字左右的短文供阅读并翻译句子,两个片段一共近800字,加大了阅读量,也适当提高了试题的难度。2005年春季高考(北京卷)文言文试题同样选取两段文字,其中一段约700字,另一段用作考断句的文字约200字,总共900多字。这对加强课外文言阅读和培养文言语感提出了更高要求。

    文言文的课外阅读的量是多少?专家建议:如果我们规定中学生的文言文课外阅读量占整个课外阅读量的10%至20%,用这个数量标准选择一批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还给以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学生则应该主动增加文言文阅读量,尤其是要加强扩展阅读,包括每周一诗和读读背背的阅读,并适当从报刊、课外书本中找一些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文言文进行自学。闸北区实验中学推出了“三百十工程”,即要求学生人人会背100首古诗,会讲100个成语故事,会背100句名人名言,会背10篇经典名篇,让学生进校起就接受古诗文的熏陶,注意平时积累。

    针对文言文教学所占量少的现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适当地进行课外延伸,这可以分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在新授课后进行对照延伸;一种是指导学生课外延伸,即文言文扩展阅读,让学生自学进行。

    新授课后对照延伸是与当时新授课的内容紧密联系,即可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又可增加文言文的阅读量。

    而文言文扩展阅读,不仅可以达到上述两种目的,还可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进行文言文扩展阅读并非易事,但只要指导得法,就会收益匪浅。因此,下面对文言文扩展阅读方法稍作详细解说。

    首先,指导学生买一本适合初中中阅读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带有趣味性的有关文言文扩展阅读的书或资料和一本与古文有关的工具书。

    其次,指导学生运用“五步”阅读法进行扩展阅读。所谓“五步”阅读法,就是在文言文扩

    展阅读时,按顺序分五步进行,即预读、抄读、解读、品读、诵读。下面分别介绍“五步”法:

    第一步,预读:

    1.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准确清楚地朗读文章。

    2.利用工具书和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等常识。

    第二步,抄读:

    1.抄写文中的生字词、名言警句。

    2.勾画并抄写文中的难句、重点句。

    第三步,解读:

    1.结合学过的知识,利用工具书,翻译文章,从整体上深入文章内容。

    2.结合语境,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含义。

    3.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以及词类活用等现象。

    第四步,品读:

    1.在感知全文的基础上,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分析文章的具体特征。

    2.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解答文后的练习题。

    第五步:诵读:

    1. 对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语句优美的文章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2. 在老师的指导下写读后感或小论文,陶冶情操,提高鉴赏水平。

    文言文扩展阅读走得好,不仅弥补了文言文教学量少的缺点,增加了学生文言文阅读的量,还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轻松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当然,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语文教师自身要带头示范,中国十杰教师之一的赵谦翔老师被评为2004年“十大读书人物”之一。他在谈到自己勤奋读书增长知识的体会时说:我以“书城”为乐土,以“书房”为美庐,以“书橱”为肺腑,以“书香”为美食,以“书淫”为快乐,以培养“读书种子”为己任。弟子们“青春作伴好读书”,他则“金秋作伴读书好”,曾如饥似渴地自学《古文观止》《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熟读背诵了其中五十多篇经典篇章。他还说:何以解忧?唯有读书。何以解愚?唯有读书。何以解老?唯有读书。

    对话:文言文教学出路在何方?

    赵谦翔 刘德福

    刘(浙江宁波神舟学校):对于我们这些出生在60---70年代的语文教师,上课时学了文言文,考试时考了文言文,现在又教学生学习文言文,考文言文,可是,面对学生大喊“文言文就是第二外语”的呼声,心中很不是滋味,但又束手无策,自我感觉好像文言文也和自己的距离遥远。看到您徜徉、陶醉在古诗文的林荫道上,我羡慕不已。我想问一下,古代诗文是如何走进您的生命里的?

    赵:古代诗文大致是通过以下四条渠道走进我的生命的。

    (1)“文革”中唯一未被批判的《红楼梦》培养了我对古诗文的兴趣。在那场大革文化命的“文化大革命”中,凡是外国的书籍都被批判成“资本主义的毒草”,凡是中国古典的东西都被批判成“封建主义的糟粕”。但当时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被毛泽东誉为中华民族骄傲的《红楼梦》。于是这部古典名著,便成了我唯一的爱不释手的文学读物。尤其是其中的二百多首诗词歌赋被我天天读日日诵,便渐渐走进了我的言语世界和心灵世界:我开始喜欢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写成既押韵又简练的文言句子,我开始透过《红楼梦》的文学艺术世界来观察思考现实生活世界。尽管当时既没有工具书可助一臂之力,也没有专家鉴赏可供登堂入室,但这种“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阅读,却培养了我对古代诗文最初的爱好。

    三、如何学古文观止

    第一遍:选有名的文章 自己熟悉一点儿的文章
    1,搞清楚字、词。 可以参考古汉语词典和《古文观止鉴赏辞典》。鉴 赏辞典上选择的都是比较重要的,著名的文章 可以先按照那个来。
    2,理解意思。参照鉴赏辞典可以使你更深刻地理解每篇文章。
    3,背诵名篇佳句。只要是你觉得好的,或者朗朗上口振奋人心的都可以 尝试。
    第二遍:一边复习已经读过的文章,一边看看那些生疏的东西。这时候你会发现你更少地借助参考书、工具书也能看懂大意,甚至是理解透彻。这就说明你第一遍的功夫做得很好,了解了古汉语常用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现象。这就是达到学习的目的了。
    第三遍: 一个漫长的过程。遇到什么事,看到什么文章要经常想一想书上是怎么说的,联系联系古书古文的内容,你会越来越深刻地了解其中意义。

    好多人说《古文观止》是最好的语文教材。的确,在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英语甚至是小语种的学习,却对中国精辟优美的文字视而不见。这种数典忘祖的行为实在令人伤心。祝你早日攻克这本选文,修成文学巨人!

    关于古文观止翻译的问题,通过《200字的文言文,带翻译和词语解释》、《如何学古文观止》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古文观止翻译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古文观止翻译(3)

    相关阅读

    • 古文观止1:郑伯克段于鄢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古文观止翻译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古文观止1:郑伯克段于鄢和古文观止第一篇原文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