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南人不复反矣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七擒孟获之后,南中仍叛乱不断,诸葛亮“攻心计”难道没用吗?和南人在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真的老实了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七擒孟获之后,南中仍叛乱不断,诸葛亮“攻心计”难道没用吗?
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42)主笔:闲乐生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出自常璩《华阳国志》与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不算孤证,但还是有很多人怀疑这件事是假的,因为诸葛亮三月从成都出征,五月才打败三路叛军渡过泸水,秋天就平定了孟获开始还朝,十二月份回到成都,与孟获交战的时间最多五个月,如何做到七擒七纵?其实我觉得七擒七纵可能是诸葛亮与孟获玩儿的一场游戏,否则没必要让孟获参观自己的军营布防(注1),这等于是打牌却把手里的牌给对方看,看完再打,打完再看,在七擒七纵中不断谈判博弈,各自清晰了对方的实力与底线,最终才能妥善分配利益(注2)、并达成协议(注3)。从此,蜀汉政府负责向南中输入资金与技术,并教给民众织锦手艺(4),给南中带来发展(注5),同时促进中西蜀锦贸易,换取南中物产(注6),这是皆大欢喜的结局(注7)。所以最后孟获拍着胸脯向诸葛亮保证:“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这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从此,诸葛亮用南人治南(注8),保证了南人的利益,壮大了蜀汉的力量(注9),并实现了蜀锦对外贸易的畅通,以及“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良好局面。
至于,常有人以南中后来局势败坏,“叟夷数反”,来贬低诸葛亮平南的功绩,甚至否认“七擒孟获”的真实性与“攻心计”(注10)的有效性。但事实上,后来这些少数民族叛乱大部分是发生在建兴九年(公元231)以后,也就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而由李严署理丞相府事期间,当时,庲降都督建宁人李恢病逝,李严便向诸葛亮推荐蜀郡太守张翼接任。这位张翼乃犍为郡武阳县人,是世代显宦的犍为大族,而李严在蜀汉建国前曾长期担任犍为太守,两家关系还不错,其能力也有可称者。不料这次人事变动却坏了大事儿了!
原来,张翼到任后,执法极严,处处招惹南夷,结果没两年就叛乱四起。此时正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前夕(公元233年),大军正要准备出发,没想到后院起火,诸葛亮气个半死,但也没办法,只得赶紧将张翼调回朝廷,另外安排自己的故吏、巴西阆中人马忠前去接任庲降都督,并以巴郡南充人张嶷为越隽太守,二人联手,再次前往南中平乱,这才稍稍稳定了局势,但不久后诸葛亮也去世了,南中良好而和谐局面也再回不到过去了,等到邓艾兵临城下,刘禅都不敢逃去南中,惜哉!
扯远了,总之,诸葛亮平南中后,有了夷兵夷将的相助,又得到了南中丰富的资源,他终于可以开始准备北伐了。但在北伐之前,他还需要写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最终让他名垂千古,超越所有三国人物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值得我们逐字逐句来赏析,这就是我们下一篇的内容了。
ps:注文比正文更精彩,请大家不要错过
注1:见《汉晋春秋》:“建兴三年,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
注2:据《华阳国志 南中志》,诸葛亮与南中大姓经过谈判后最终达成了妥协,将夷人中的精壮者编入北伐军,羸弱者则交给焦、雍、娄、爨、孟、量、毛、李等各家大姓让他们出钱聘为私人部曲。
注3:据《华阳国志 南中志》记载:“(南中)其俗徵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盟诅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又与瑞锦、铁券,今皆存。”铁卷就是象征永久的铁铸的盟书;瑞锦也应指用珍贵的丝织品书写的盟书。西南各地还有会盟遗迹七处,都说是当年诸葛亮与孟获等人盟誓之所。
注4:至今云贵的苗族与壮族仍传说当年是诸葛亮为他们带来了蜀锦与织锦技术,所以苗族把他们的锦叫做“武侯锦”,壮族叫做“诸葛侗锦”。
注5:据有关方志和古地志记载,历代西南各地有大量以诸葛亮命名的地名、桥梁、关隘和水利设施,其遗迹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7之多。而在各族传说中,包括打井、灌溉、牛耕、纺织、茶叶、建筑(吊脚竹楼)等汉人先进技术,都是由诸葛亮带给南中的。据清代地方志记载,当时贵州有18座武侯祠,云南更有34座之多。
另外,传说吊脚楼就是诸葛亮根据自己帽子的形状为夷民发明的,以抵御低矮处可怕的瘴气与毒虫。还有云南思茅这个地名据说也是诸葛亮取的,取思念茅庐之意,思茅这个地方还盛产普洱茶,传说普洱茶就是诸葛亮带来的茶种,用以帮助蜀汉军队与当地百姓抵御瘴气,故被称为“武侯遗种”,至今当地仍称诸葛亮为“茶祖”,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据说是孔明生日)都要举办茶祖会来祭祀诸葛亮。佧佤族人还说是诸葛亮教会他们祖先盖房子、编竹箩。另外近代学者章太炎曾游历云南,作《思葛篇》,篇中云:“云南缅甸俚人,皆截发以为三撮,中撮以表武侯,左右以表父母。每饮茶,必举杯至额,以示祭报。其能汉语者,至称武侯为诸葛老爹。”而在傈僳族与景颇族,诸葛亮甚至被奉为创世的造物天神,称“诸葛阿公”,据说近代西方传教士去传教,说耶和华才是造物主,结果被打。
注6:见《华阳国志 南中志》:“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
注7: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逝世时,出现了“百姓巷祭,戎夷野祀”的现象。这里的戎夷,应主要指的就是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诸葛亮为他们带来了富足的生活,所以他们真心怀念丞相。
注8:见《汉晋春秋》:“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也就是说,在南中,只有郡一级的太守主官用其他地方的人,以下的吏员乃至县级官员,全都用南中大族,或部落首领。
注9:据《华阳国志 南中志》,孟获最终做了蜀汉的御史中丞(这可是当时司马懿在曹魏的官职)。朱提孟氏中的孟琰最终也做了辅汉将军,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候还担任虎步监,率领六千精锐虎步军,与司马懿数万曹魏骑兵对攻而能坚守不动,也算是一员悍将。另外,诸葛亮还得到了“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这些青羌山地步兵可以在山野间健步如飞,所当无前,所以又被称为“无当飞军”,是蜀汉的主力精锐部队,在诸葛亮北伐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注10:据《三国志 马谡传》注引《襄阳记》记载,诸葛亮征南中时,马谡曾建议说:"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结果“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一、南人在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真的老实了吗?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采取马谡攻心之计,七擒孟获,使得南人归新,不再反叛。那么历史上又是怎么记载这一事件的呢?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称:“”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而诸葛亮也在《出师表》中提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可见在蜀汉官方记载中,诸葛亮的确是平定南中了。据《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以后,孟获感叹道:“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根据这段记载,诸葛亮不仅征服了南中地区,还征服了南人之心,以至于平定南中以后,南中地区彻底归于王化,不再发生叛乱了,但是《汉晋春秋》的记载真的符合历史事实么?诸葛亮平定南中以后,南人真的不再造反了么?
蜀汉设置了四大都督镇守各地,分别是江州都督、永安都督、汉中都督、庲降都督。蜀汉朝廷意识到:定南中,然后可以图巴蜀,固巴蜀,然后可以图关中,于是设立庲降都督以镇守南中地区并且协调汉人与南中地区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在诸葛亮撤退以后,历任庲降都督多次平定南中叛乱,保证了蜀汉后方的安宁。
其实《三国志》仅仅提到了诸葛亮平定南蛮叛乱,并没有提到南人不再反叛,甚至在《三国志》中,还有不少记载能够打脸《汉晋春秋》,根据《三国志》记载,在诸葛亮平定南蛮叛乱以后,南蛮地区依然反叛不断,所谓的“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就是一句笑话。
后军还,南夷复反,杀害守将,恢身往讨,鉏尽恶类。——三国志
诸葛亮刚刚班师,南中地区就再次发动叛乱,并且杀害蜀汉朝廷部署的守将,然而诸葛亮此时已经班师汉中,不可能再调集大军征讨,这时候留守南中的安汉将军李恢承担了平定叛乱的重任,李恢迅速率军平定了南中叛乱,将作恶了夷人全都杀了,首级送往成都,又从南人部落中征收金银战马等军用物质,这才使得蜀汉“军资所出,国以富饶”,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攻心计是毫无效果的,对付南蛮人还是得用暴力手段。
越嶲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三国志
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前夕,南蛮刘胄起兵造反,诸葛亮紧急迁庲降都督张嶷为越嶲郡守,任命马忠为庲降都督,率军前去平叛,越嶲(xī)郡在诸葛亮班师以后,多次发生叛乱,先后杀死蜀汉朝廷任命的两任越嶲郡守,这使得蜀汉朝廷任命的人根本不敢到郡就任,诸葛亮长年在汉中前线北伐曹魏,无暇南顾,越嶲郡名存实亡,直到马忠担任庲降都督以后,才与越嶲太守张嶷一同,恩威并施,剿灭越嶲叛变。
三年春,使越嶲太守张嶷平定越嶲郡。——三国志
事情还没完,在后主延熙三年(公元240)的春天,越嶲郡再度发生叛乱,蜀汉朝廷则派遣张嶷率军平定了越嶲叛乱。
根据《三国志》记载,在诸葛亮平定南蛮以后,南中地区依然反抗不断,最终还是依靠李恢、马忠、张嶷等人替诸葛亮收拾的残局,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可能只是汉晋春秋编的一个故事而已,在三国志中,连孟获这个人的名字都没有提到过,很可能是虚构的,当然也不能否认诸葛亮平定南中的贡献,毕竟之后的叛乱只能说是局部地区小打小闹,没有出现南中地区全部沦陷,威胁蜀汉统治的情况。蜀汉也地区通平定南中获得丰富的物质和精锐的部队,蜀汉最精锐的“无当飞军”,就是由南蛮兵组成的。
二、有人说“七擒孟获”是真实的事件,到底是不是真的?
说到诸葛亮南征,读者第一反应,大多是七擒孟获的故事。但是在我看来,所谓的七擒孟获虽然出自正史,实际上可信度也是极低的。
打仗不是下棋,更不是玩电子游戏,七次擒获对方首脑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孟获真的被诸葛亮打得如此狼狈,威信尽失,他还凭什么继续做南中首领呢?
说得再具体点,中央军前来围剿南中反政府武装,大家在孟获同志的率领下接连失利,孟获同志更是被活捉好几次。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愿意信任孟获同志,让他来继续指挥部队呢?
根本不用七次,只要孟获被抓过两次,等他第三次回来以后,属下们肯定会告诉孟获:您是不是交出权力休息一段时间?因为,咱们真没见过比您更饭桶的指挥官啊!
别说南中部将,在坐的各位恐怕也没见过比孟获更饭桶的指挥官。千万不要说孟获的对手强大,大家可以看看诸葛亮的军事生涯,除了在孟获面前大显神威,啥时候这么威风过呢?
再从部队的角度来看:一支军队被敌人打败,首领被俘虏,这是什么样的败仗?这是全军覆没啊!作为败者,南中得死多少人?
大家在孟获同志的率领下,让中央军打得一败再败,人马死了一批又一批。而孟获同志却总是被诸葛亮活捉,还总会被诸葛亮放回来。面对此情此景,人们就是怀着最大的善意猜测,也会认为孟获同志早就被诸葛亮收买了,所以才会弄出这种结果。
想在战场上俘虏或歼灭对方的首脑,都是非常困难的。想当年,老蒋把我朝军队打得一路跑了两万多里。但是,他俘虏过几个高级将领呢?孟获在主场作战,既有地利又有人和,怎么可能让诸葛亮俘虏了一次又一次呢?
在诸葛亮出征前,马谡就告诉诸葛亮。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与当地人打仗,很难用军事手段征服对方。因为当地人占据地利人和,空间换时间和敌进我退的战术一定玩得很溜。
这种战术其实并不高明,但就是屡收奇效。当中原王朝决定进攻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人家一路北撤,中原王朝的军队是越追越困难。而当北方游牧民族决定骚扰中原王朝的时候,总能找到恰当的漏洞抢一把就跑,中原王朝的军队也只能干瞪眼。
面对北方游牧民族这种战略,中原王朝总是叫苦不迭。最后,只能用金钱美女买和平了(美其名曰和亲)。因为一直在北部边境布置重兵防御,消耗是及其惊人的。
北方游牧民族可以这样玩,南方少数民族也可以这样玩。而且南方少数民族这样玩的时候,条件比北方游牧民族更便利。因为南方多得是山川河流,中原王朝的军队如果敢于深入这种地方,南方少数民族就是捉迷藏也能把中原王朝的军队玩死。
为什么现在总说西南地区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呢?因为中原王朝开发西南的时间太短了。如果中原王朝在秦汉之际就能牢牢控制西南,现在的西南也一定是古迹遍地的文化之都,而不是什么少数民族聚居地。
正因为难以征服,所以这些地方通常都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如果还原诸葛亮和孟获交战的场景,必然也是诸葛亮大军逐步紧逼,孟获依靠地利与人和的优势一退再退。目的只有一个:把诸葛亮大军引进大山玩捉迷藏。
而孟获在退入大山之前,肯定会留下话来:我孟获随时会回来的。乡亲们面对诸葛亮带血的刺刀,无奈与诸葛亮合作,我可以理解。但是,谁敢为虎作伥出卖民族利益,等我孟获回来的那一天,一定会跟他好好清算的!你们不要以为诸葛亮能把我怎么样,实话告诉你们,诸葛亮只能短期驻扎在此,他不可能一辈子窝在大山里和我捉迷藏的。这样一来,诸葛亮大军想要拉拢当地人就比较困难了。
不要说活捉孟获七次,就是想活捉孟获一次,也是难比登天的。
既然七擒孟获不可靠,那诸葛亮又是如何平定南中的呢?
在我看来,诸葛亮平定南中的主要手段就是一国两制,南人治南高度自治。换而言之,只要你们承认蜀汉中央政府,什么条件都可以谈。
从某种意义上讲:诸葛亮南征,胜利者是孟获,因为诸葛亮必须妥协才能平定南中。
孟获等人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获得自治权,不要有汉人军政长官来约束他们。既然诸葛亮愿意承认南中的独立自治,他们自然会和诸葛亮谈判。
大家围绕蜀汉中央政府谈判,那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南中的蛮族可以获得蜀汉中央政府提供的先进生产力,蜀汉中央政府可以从南中获得大量的牛马土特产。双方在蜀汉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共同奔小康。
诸葛亮在写战报时,把这一切写得冠冕常皇:我们把孟获打得一败再败,七擒七纵,终于使他心服口服了。所以我们撤兵的时候,决定不再对南中派官员,也不在那里驻军了。因为我们要以德服人,而且孟获已经彻底归心,没有派官员和驻军的必要了。
但这种说法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这件事的本质就是:蜀汉政府失去了向南中派遣官员的权力,也丧失了南中的驻军权。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诸葛亮南征,诸葛亮也是胜利者。因为诸葛亮用这种方式,解决了蜀汉政府的后顾之忧。将来无论是与魏国还是吴国交战,南中都不太可能成为定时炸弹了。事实也是如此,诸葛亮有生之年,南中再也没有发生过叛乱。
最后,按照我的理解,对南征的详细过程做一个梳理吧。
一、刘备病逝之后,南中出现了四个著名的叛乱分子,他们分别是雍凯、孟获、高定和朱褒。
二、由马谡提议,诸葛亮点头许可,确定了蜀汉中央政府的底线:必须承认蜀汉中央政府的合法性。
三、经过筛选,诸葛亮确定孟获才是可以拉拢的实力派,其他三位则是坚决与蜀汉中央政府进行对抗。
四、依靠吕凯和李恢等当地实力派的帮助,诸葛亮沉重地打击了雍闿、高定和朱褒。
五、诸葛亮对孟获抛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条件,而孟获不愿意和蜀汉中央政府血拼,于是双方坐在了谈判桌前。
总地来说,史书对诸葛亮平定南中的交待很清楚。只是因为七擒七纵的故事太狗血,把所有的史实都压住了。以至于绝大多数的人,一说起诸葛亮南征,除了知道一个狗血之极的七擒七纵之外,就啥也不知道了。
三、七擒孟获的故事梗概!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对南中豪强首领孟获采取的攻心战策略,目的是彻底地消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东汉以来,南中属于益州辖区之内,分置益州郡(即建宁郡)、牂柯郡、朱提郡与永昌郡四个行政区。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223年,益州郡大姓雍闿趁蜀汉皇帝刘备因夷陵之战中大败,在永安病逝之际,杀死太守正昂,绑架新任太守张裔到东吴,举兵号召南中四郡反叛蜀汉。同时,越巂酋长高定杀死太守龚禄,自封为王,与牂柯太守朱褒响应雍闿的叛变。只有永昌郡在功曹吕凯、府丞王伉顽强坚守下没有被雍闿叛军攻陷。
后续影响
建兴九年,汶山的羌族反叛,建兴十一年刘胄造反,这些事件的发生距诸葛亮平定南方还不到十年光景。以后,延熙十年,汶山平康夷又造反。
可见诸葛亮的“七擒七纵”并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西南地区的民族问题,蜀汉在连年北伐的同时,还要对付南方的叛乱,国力消耗可见一斑。
关于南人不复反矣的问题,通过《有人说“七擒孟获”是真实的事件,到底是不是真的?》、《七擒孟获的故事梗概!》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南人不复反矣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