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小学生行为规范儿歌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如何抓好低年级习惯养成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持久力不强,行为习惯经常反反复复,作为班主任就要善于发现,及时引导,想方设法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下面我就谈谈在开展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低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
1、培养文明的礼貌习惯。引导孩子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在家尊敬长辈、爱护幼小,学会与人友好相处。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专心听课的习惯,做到“做好准备、集中精神、积极参与、学会倾听”。(2)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做到“格式规范、书写工整、认真检查、及时改错”。
3、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学会整理学习用品,收拾书包;学会布置教室,会扫地,摆桌椅,擦黑板,倒垃圾。学会整理自己的床铺,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
4、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孩子不乱丢垃圾杂物,做到讲卫生、爱清洁。
二、低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的方法
(一)坚持正面引导,做好以身示范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力强,可塑性大,喜欢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尤其崇拜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1、语言引导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会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教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2、行为示范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往往从模仿开始,教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地面有纸时,我总是弯腰捡起;教室课桌歪斜时,我会及时动手摆整齐;卫生角不整洁时,我会拿工具清理干净;黑板上的字我总是一笔一画认真去书写……这一切,我的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他们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地面上有纸,学生也会弯腰捡起。他们还学会开窗、开门时轻轻的,在老师和他人谈话时不打扰,不小心碰到别人,马上说声“对不起”,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孩子们在我们无声的教育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他们也就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严格要求。
低年级学生对于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不大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对他们加以影响、感召。
1、培养个人荣誉感,榜样激励。
低年级学生毕竟还小,对于培养集体荣誉感学生头脑中没有相应的概念,相反,学生对于个人荣誉感却已有了明确的概念,老师的一句表扬或鼓励的话,他们都会喜形于色,回到家里还会向爸爸、妈妈炫耀被老师表扬,让其他学生见了也非常地羡慕,个人荣誉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低年级的学生模仿性很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针对这个年龄特点,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多表扬和鼓励,树立榜样。例如上课铃声已经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发现学生还没有坐好,有的在喝水,有的在说话、玩耍,此时可以表扬已经坐好的学生,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看,XX同学听到铃声,已经坐端正了,他真是一个遵守课堂纪律的好孩子!让我们大家都向他学习!”短短的一句话即满足了学生的个人荣誉感又为其他学生树立了一个鲜活的榜样,明白以后上课时要向那位同学一样坐好才会得到老师的表扬。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学习对方的优点,鼓起超越对方的勇气,对于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明显的效果。
2、规范个人行为,明确要求
在学生能够明白上课要坐在座位上,要认真听讲后,可以进一步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生年龄太小,对于这些条条框框的内容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我们可以把各种行为规范编成孩子易于接受的儿歌帮助他们牢记,并教育学生付诸行动。例如上学可唱:“按时上学不迟到,见到老师问声好,大家夸我有礼貌。”课前可以唱“铃声响,进教室,伏桌面,静等候。”课中可唱:“专心听,认真想,响亮答,大家夸”。下课可以唱:“不追逐不打闹,团结友爱乐陶陶。”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适时的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学中读,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3、增强竞争意识,强化训练。
在培养了学生的个人荣誉感和明确了要求以后,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因为有了竞争意识尤其是集体竞争意识后班级才会拥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有利的环境。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经常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的活动,比比哪一组坐得好、积极发言、认真听讲。这样做的效果有时往往比表扬或批评某一个学生更有用。经过老师有针对性地不断强化训练下,学生就会慢慢养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这种竞争意识的增强,对于集体荣誉感的培养也具有推进作用。
(三)在互相监督、帮助中自律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情况:老师耐心地说教半天,学生一转身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学生主观上要这样做,这只是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共性心理特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做事缺乏恒心,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可是教师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时时提醒,事事处理。这就需要学生在互相监督、帮助中自律。如在培养学生自觉上好早读的习惯时,我针对班级有些学生到校比教师早容易引起吵闹等现象,充分调动小干部的作用,安排好值日班长协助老师做好督促工作。开展了“我是班级小主人”、“我们身边的榜样”等活动,让学生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相互帮助,并定期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活动,同学之间互相指出优点、缺点,并逐步改正,将“行为规范”化为自觉的行动。
(四)主动沟通,家校配合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仅仅在课堂上就能形成的,还需要在家庭中得以巩固。有些孩子,在家里和学校的表现是完全不一样的。要想学生的行为习惯得以稳定,我们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我通过校讯通、电话等方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向家长说明一些配合事项。充分利用家长会,让家长了解一些家庭教育知识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虚心听取家长的建议,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共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开展评价活动,落实养成教育
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就好像催化剂,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的控制能力,提高自觉性。开学初,我们就把我们班的评价方案宣布了,从踏进校门那一刻起,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表现好的、有进步的就可得一个小奖品,每十个小奖品换一颗红星贴在评比栏里,凑够十颗红星可以换一份小礼物。这样,孩子的积极性高涨了。每周一班会课上我鼓励学生对照“班规”开展自评、互评,每周评出 “做操之星” “写字之星”“卫生之星” “纪律之星”等等。
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要使低年级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中,在富有童趣的活动中,自觉地接受纪律的教育,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它需要学生长期的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就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促使他们逐渐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作者:魏双
一、如何抓好低年级习惯养成
一个月前,我走上了讲台,成为了二十几个孩子的领导,那受宠若惊的感觉至今仍记忆犹新。虽然从未教过低年级,但我深知一年级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更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正如拿破仑所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学期我把班级工作的重点落实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在“细、实、活”上下功夫,力求收到较好的成效。一、起点低 快入门
一年级的学生,只有六、七岁,他们年龄小,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没受过正规的教育训练。再加上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长辈宠爱有加,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的甚至刁钻任性。这时,教育切不可太心急。欲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有耐心,对学生所设定的目标要求起点低,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的承受、掌握情况,学生才能踏踏实实、循序渐进,步步走好。也才能树立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信心。如刚入学时,学生连数学、语文书都分不清,打开书第二页,学生半天没有反应,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第二页,起初的几天我们都要手把手地去教,只要会认书,只要会翻页作为教师的我们已是喜上眉梢了,这更不用说做作业了。所以,为了克服学生对做作业的畏难情绪,为以后养成良好作业习惯打下基础,我布置较少的作业;在课堂上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做作业;并只提两个小要求:做作业时一不讲话,二不玩,只要做到了,就是认真做作业的好孩子。要求低学生很容易就获得了满足感、成就感。这个要求做到了,再提新要求。这样为学习设置台阶,才能使其不断进步。
在短短一个月的接触中我发现,对孩子的教育既要起点低,又要注意要求全面,事无巨细,这样学生的习惯才能全方位的得到提高。
1、明理导行
对入学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除了日常行为,如坐、立、行、排队、文明礼貌等方面的常规教育外,还应注意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但是,这些规矩和要求,要想让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一下子就记住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所讲述的道理和规范要琅琅上口,简单易记。儿歌、游戏等形式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立正时,让学生背:“两脚并并拢,中指贴裤缝。两眼看前方,抬头挺起胸。”课堂内,要学生说一说“上课怎样坐”——“头正、肩平,胸挺起”,“小手?”——“放放好”,“小胸?”——“挺挺起”,“眼睛?”——“看老师”,“脸上?”——“笑眯眯”。在一问一答中,学生轻轻松松地就掌握了规范,明确了要求。
2、示范导行
低年级儿童的模仿性很强。教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教师良好的言行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人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就是指教师要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得到。上课起立时,教师标准的站姿,就是无声的命令;下课后,教师俯身捡纸,就是最好的榜样;接送东西双手有礼;犯了错误大胆承认,都是润物细无声的有利教育。对学生好的行为,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语,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微笑,都能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
记得开学的第二周的数学课,我转身写黑板,忽然听到身后传来口哨声,我厉声问道:“刚才是谁吹的口哨?”一耳尖的学生马上汇报:“是付呈鑫”。我气急败坏地走到她的面前,问道:“知不知道上课不应该吹口哨?是不是你刚才吹的口哨?”“不是我吹的口哨。”她委屈的看着我。我又连问了两边,答案依旧。于是,为了得到更有力的证据,我询问了她的同位,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于是,我灵机一动,也许是我的厉声厉色吓倒了孩子,换个方式。“付呈鑫,如果是你吹的,没有关系,犯了错误只要大胆承认,把它改过来王老师仍然喜欢你。”她的两只眼睛胆怯地看看我,撅着小嘴,停了两三秒说道:“刚才是我吹的口哨,我知道错了。”看着孩子那真诚的双眸,胆怯的面容,我不禁感到:为何孩子上了高年级会对老师撒谎,编各种理由,千方百计的寻找借口?也许是我们这些老师在不知不觉中误导了他们用撒谎掩盖自己的错误吧。从那以后,我班的学生无论是忘记带什么东西,或者犯了什么错误,他们都会主动跟我说,因为在他们眼里,只要主动承认错误,敢于承认错误,王老师都是一样的喜欢他们。
二、要求细 管理严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讲究科学。不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味地高标准严要求,有时只会适得其反。
1、讲究科学性 循序渐进
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由易到难,把握好训练的层次,将学生应掌握的规范分解成若干个小点,帮助学生逐渐掌握。一个月或一周抓一个训练重点,一点一点来训练,逐渐增加训练内容,将总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阶段的小目标中去实现,而且要允许学生反复。例如,在第一周,我主要利用上课的时间训练学生听讲的意识。只要老师一张口,学生的眼睛立刻看着老师。起初的两天学生还不适应,第三天,我主动表扬做的好的学生,并利用小印章的形式,以此鼓励,那些未适应的学生马上瞪起眼来,眼巴巴的盯着我手中的小印章,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了。在本周的训练算是圆满完成了。虽然耽误了学习书本知识的进程,但是学生形成了好的习惯,学会了聆听,这都将为我今后顺利,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针对性 注重实践
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他们的认识和行为常常会不一致。即使他们了解并熟记了各种规范和要求,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仍旧会冒头,将教师辛勤工作的成果付之一炬。这就要求教师要随时抓苗头,强化常规训练。例如,针对怎样写作业进行了专题训练,其步骤是:首先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让学生养成先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其次,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些课外书,养成多看书的好习惯;最后,进行模拟课堂训练,让学生从开始上课——做作业——自己看书——完成作业的顺序,进行“彩排”,随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出。这样反复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强化了常规管理。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有一些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1、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根据学龄特点实施分层教育
1、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通过得小金星,初步养成。
低年级的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没有意识。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上课讲了,下课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
我们可用“比比谁最棒”的方法。课堂上,把要求告诉他们:小朋友们,你们都很棒!但老师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们来比比看,究竟是谁最棒。老师这里有一些小金星,你们想要吗?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只有达到老师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金星。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你可以布置任务和要求。但刚开始,要求不能过高,从浅入深,逐步提高。同时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帮助别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这种方法也可评价学生的课下表现。
然后利用班会课,总结学生一周来的表现情况,指出缺点,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分发小金星。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也不要吝啬小金星,只要有肯定之处,都可以得到,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小金星可以让学生自己贴到荣誉角上去,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小学生的行为都有明显提高,很多事情无需老师督促,学生之间便会相互指出,然后加以改正。
2、中年级学生,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
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
此时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班会课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共同制订“天天行为规范”,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边,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后,每位学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由此看出: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
3、高年级学生,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
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
三、浅谈小学低年级行为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就简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一段话:“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儿童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根据低年级儿童认识水平较低,兴趣又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行为带有很大的情境性、自发性和随意性等心理特点和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一步步地引导,坚持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采用渐进的方式,逐步要求学生递减不良行为的次数和频率,在不断改正错误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激发情感,引发道德动机
1、以情引情
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情感具有移情作用,用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转移,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行为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行为是人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表现形式。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内在的认知和情绪的外在表露。错误的认知和情感,导致错误行为反应方式和不恰当的行为结果。必备的行为规范知识,积极的情感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充分利用班集体作为教育的平台,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认识,良好的习惯就可以得到培养。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为了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行为习惯的要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趣味性,可结合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游戏,班队活动等进行,使《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得到学生的认同。在情感的感召下,既能克服知识讲授的单调,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趣激情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前提,对于孩子来说,凡是他们感到有趣的事,他们都乐于去做,因而只有当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和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追求时,教育才易产生积极的行为。不是简单的规范宣讲,而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趣激情,激发学生的向上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对学生进行“认真学习”这一内容的教育时,我就给学生讲瓦特、牛顿小时候认真学习的故事,并组织学生讨论:他们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与长大成为科学家有什么关系?孩子们一致认识到由于他们对待学习总是十分的专心,遇到困难穷追不舍,所以长大了才能在科学上取得伟大的成就。在学习上,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编一些琅琅上口的行为习惯“三字歌”,让学生在课间通过拍手游戏,不知不觉地铭记于心。通过这样以趣激情,孩子们的情感在胸中会油然而生。
3、以境生情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人格魅力和精神修养的凝结。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揭示了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中,进行情感体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班队活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设置情景,让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来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从而指导个人行为。如母亲节前夕,为了了解妈妈的辛苦及对孩子的疼爱,就组织学生们通过回忆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真实的小故事,并亲自演一演;观察妈妈一天的工作,说说妈妈的心事,让孩子们深深地体验到妈妈对自己的疼爱,在此基础上开展“真情的回报”活动。
二、有效训练,促进道德行为形成
“百说不如一练”,“习惯”要“习”才能“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良好习惯的行为要求,反复进行行为训练。训练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活动的载体,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理解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达到行为从被动到主动的过渡,从而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1、小处入手,逐项训练
为了克服训练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细节训练不到位”的弊端,可以从小处入手,每周确定一个具体的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意识的严格地反复训练。比如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行队礼的训练,礼貌待客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为了加强训练效果,我们可以采用表演、讨论会,实际操作、唱编童谣等方式。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同时,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抓住契机,使训练细仔、及时、到位。
新学期的第一天,当十几本大大小小的新书及学具卡片像小山似的堆在孩子们的面前时,孩子们兴奋极了,迫不及待地翻看起自己喜欢的书来,顿时,桌子上显得杂乱无章。于是我抓住时机,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整理课本的训练。我让孩子们把课本按大小分成三堆,然后请他们先把最大的几本书放在书包的最后一层里,把中等的书放在第二层里,小的课本和学具卡片放在最前面一层,每一层都要放整齐。我还乘机告诉学生,这些刚发的书,我们要让它穿上新衣服,平时的时候,要让“新衣服”保持干净,以后,我们还要来比一比,看谁能和课本交上好朋友。在以后的4个星期里,我每天利用放学前的5分钟,让孩子们整理自己的小书包,检查课本是否脏了,折角了。几个星期以后,学生已经是习惯成自然了,不管你什么时候检查,他们书包里的书都会放得整整齐齐,他们的课本里也从未见到乱图乱划的痕迹。
从小处入手落实一个个行为习惯的训练,极大地提高了训练的实效性,这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真可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
2、循序渐进,分解训练
对有些目标的达成,想让学生一下子养成不容易,所以可以把这个目标化为几个具体的目标,让学生循序前进,从而不断进步,最后达成质的飞跃。
在进行某一具体内容教育时,则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在引导学生行为时,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远处着眼,近处入手。 如在进行诚信教育时,应根据班级情况、学生年龄特点,在教育内容上体现教育目标的递进性,低年级以“不说谎话”、“不随便拿别人东西”、“借东西、捡东西要归还”为主,在低年级可以开展“夸夸我诚实”活动,通过讲身边的诚信故事、做一件诚实的事情,说一句诚实的话等,使学生认识到诚实才能让人更美丽。 又如在进行“认真完成作业”这个目标的训练中,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它分解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认真完成作业;第二阶段为: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第三阶为:认真及时正确完成作业。这样,不仅给了学生训练的阶梯,更给了学生前进的动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着达成目标后的快乐,同时,更有利于终极目标的达成。
3、脚踏实地,反复训练
行为习惯的教育要反复抓,抓反复,才会卓有成效,才能真正做到落实。作为班主任,我总是抓住每一个契机,对学生的每一个行为习惯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从而使整个班级变得文明、有序、向上。每次接收一年级的新生,总会看到孩子们第一次排队时的情景:他们喜欢你拉我,我拉你;你一言,我一语;你踩我,我踩你;踢一脚,走一步;有的甚至会倒着走……面对这种现象,我总要多次反复地对他们进行排队行走的训练。新学期刚开始,我充分利用每天下午第三节课的时间进行训练。首先,要求每一个孩子排好队,不出声。其次,要求他们走路时挺起胸向前看。然后,要求他们走路时路队要整齐。刚开始,孩子们把训练当一回事,但到放学排路队时,又是另一番模样。于是,我又抓住每一次排路队去综合楼上课和出操的时机进行监督训练。两个月后,孩子们大多能做到自觉排好队伍行走了,但还是有个别十分调皮的孩子会出现离开队伍的现象。为此,我又利用中午时间对这些学生进行训练。半个学期后,孩子们基本养成了排着队伍整齐行走的好习惯。
三、优化评价,强化道德行为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平时的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建立规范合理的班级评价制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
1、采用亮星银行星级评价
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心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的特点,笔者认为采用亮星银行积分评价的方式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热情,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如在班级中我采用了亮星银行星级评价制。即:把行为习惯的教育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如: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礼仪习惯、安全习惯等五个方面,每一个习惯下面再分解出具体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每周进行量化评比。采用等级记分,星级评比。每一方面的总分为4分,共计20分,如累计分数达到16~20分者为三星级;达到10~15者为二星级。10分以下的为一星级。根据每块内容的累计积分,每周评出学习星、卫生星、劳动星、礼仪星、安全星,并把学生的名单(附照片)张贴在周明星栏中
通过学生的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这些多元评价方式,孩子们每周都能朝着争三星、争明星的目标努力,其行为习惯的教育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2、实施美德存折记录评价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从小培养孩子优良的品质,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发展。为此,我在班级中又实施了美德存折的激励评价。具体操作如下:每个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发现同学做了好事,就可以在自己制作的漂亮的小图案上简单地记录事迹,并贴在这位同学的存折中。[见图1]。这样,这位同学就可以得到一个“金苹果”。一张张精致的存折里记载着每一位同学的闪光点,一个个“金苹果”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我还充分利用每周15分钟的品德课进行美德存折记录交流,每一次交流都是对孩子们进行榜样教育的最好时机。这是一种生动而有效的德育方法,对于孩子们的知、情、意、行均起着促进和导向作用。通过这样的激励评价,孩子们都能自觉地向榜样靠近,班级中的好人好事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以榜样引路,弘扬文明行为,抑制不良行为,促进了学生行为习惯的良性发展。
3、利用彩色成长阶梯评价
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利用彩色成长阶梯的评价方式来实现学生的行为目标,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我把成长阶梯设计成六种颜色,即:赤、橙、红、绿、蓝、青,每上一阶梯代表一种进步。[见图2]。平时,由孩子们自己对照成长阶梯的内容,进行阶梯式前进。即:他实现了第一阶梯的目标后,就可以把写有自己名字的那颗星星贴到第二阶梯,依次类推。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自我评价,
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主动发展。实际上就是激励学生不断向更高的行为目标迈进。
同时,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对比,当看到别人比自己爬得高的时候,落后的学生就会努力地赶上去。当超过别人的时候,他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并且他还会继续努力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地登攀新的目标,不断实现超越。学生的成长就是在追求更多的“美”的过程中,不断实现“阶段觉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获得不断提升和发展。因此彩色成长阶梯的评价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成长阶梯。
孩子们在这种隐性的鞭策、鼓励、肯定中不断进步,从而实现自己的行为目标,使行为习惯的培养得以真正的落实。
关于小学生行为规范儿歌的问题,通过《小学低年级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浅谈小学低年级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小学生行为规范儿歌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