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宋之问《渡汉江》写得太美,想不到却是一件无耻之事的写实

宋之问《渡汉江》写得太美,想不到却是一件无耻之事的写实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渡汉江宋之问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宋之问《渡汉江》写得太美,想不到却是一件无耻之事的写实和《渡汉江》赏析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宋之问《渡汉江》写得太美,想不到却是一件无耻之事的写实
  • 《渡汉江》赏析
  • 宋之问《渡汉江》唐诗原文及赏析
  • 思乡古诗《渡汉江》赏析
  • 一、宋之问《渡汉江》写得太美,想不到却是一件无耻之事的写实

    今天跟朋友们一起欣赏的是《渡汉江》,这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的代表作,一首二十字的小诗,通过对人们正常心情的反用,写出了返乡游子的矛盾心态。在初唐诗人的诗中,可以说是无出其右。就是杜甫因为自豪的祖父杜审言也不是对手,可见当时宋之问的影响巨大。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在荒蛮的岭南,连一封家书都没有,跟家乡家人完全失去了联系,经过了冬天春天在盼望中又来到了。近了,近了,离家乡越来越近了,心中却越来越胆怯了,心不由得砰砰直跳,怎么也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询问家人的消息和家乡的情况。

    按理说,越离家乡近,应该是“情更切”,更加迫切了。看到家乡来的人,会急切地打探消息。可是,宋之问却一反常态,离得越近越胆怯越害怕,所以不敢问来人。

    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为什么会胆怯害怕,为什么不敢问来人呢?因为离开家乡这么久了,不知道家里究竟是什么情况,最怕的就是问出不好的消息。这种矛盾的心里,对于久在他乡回来的游子,确实是这样的心情。

    所以,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宋之问也因之位列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仙宗十友之中。这些都是些什么人?都是顶级诗人啊。

    但是,其实写这首诗时,宋之问的感情跟我们现在这种矛盾心理是不一样的,因为宋之问是真正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他当时可不是什么矛盾心理,而是真怕,是真正的怕。他真的不敢问家乡来的人。

    因为,此时的宋之问是不可以回家的,回家就是叛逆之罪,躲还没来得及,怎么敢问呢?如果问了,那不是自我暴露吗,不是找死吗?何况,以他当时的名声,问家乡人,恐怕会被砖头砸死,就是口水,也能把他淹死。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宋之问的文才确实很高,但是人品不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才无德。他出名的时候,正是武则天当政之时,为武则天效力并不可耻,笔者并没有什么李家正统的想法,武则天对大唐贡献是很大的,她重用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这一点比很多李姓皇帝强一百倍。

    当时,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也在为武后效力,宋之问也一样,这倒是很正常的。他和同时期的很多文人,都写了很多歌功颂德的诗,这也没有什么,武后确实也是值得歌颂的。宋之问为了讨好武后,真正的竭尽全力,不断地写诗呈送。

    宋之问有个外甥叫刘希夷,文才十分出众。他写了一首《代悲白头翁》,这首诗在唐代也是排的上的一流好诗。这首诗里,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句,宋之问特别喜欢,就让外甥让给他。刘希夷不肯,结果被他用布袋装上土给压死了。此事若是真的,那宋之问也就无耻到了极点。

    不过,即使是这件事不是真的,宋之问也够无耻的了。他为了高官厚禄,不择手段巴结武后的面首张易之张易男。到什么程度呢,端着尿壶让张氏兄弟方便,这就已经失去了文人的骨气了。武后晚年,张氏兄弟弄权,宋之问助纣为虐,帮着做了不少坏事。

    后来,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反动政变,武后退位,张氏兄弟被诛杀,中宗上位,宋之问、杜审言等人都被贬,宋之问被贬到了岭南。唐宋的时候,岭南是罪臣流放的地方。所以,宋之问这首诗里说“岭外音书断”,就是这么回事。

    但是,宋之问可不能跟宋朝的苏轼相提并论,苏轼被贬到岭南,很快就适应了岭南的生活,在那里还是过得很潇洒。宋之问受不了,就偷偷回家了。而罪臣不经批准回家,在唐朝是重罪。在这种情况下,宋之问能不害怕吗?还敢向别人询问吗?

    偷偷回家倒也不要紧,并不影响一个人的清誉。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宋之问就太卑鄙无耻了。他回到家乡后,原来同在朝廷为官的王同皎、张伸之好心收留了他,并没有告发他,而是好吃好住款待他。原来这个时候,宰相张柬之被罢免了,武三思大权在握,为非作歹,所以王同皎、张伸之正在密谋诛杀武三思朋党。

    张伸之等人,应该是想把宋之问来进来作为同盟的,结果,宋之问明面上答应,暗地里写了一封告密信,偷偷派人送给了武三思。可怜王同皎、张伸之好心却招来灭门之灾,两家人悉数被杀。

    而宋之问用这两家人的性命,换来了再一次崛起,得到了武三思的重用。来到朝廷后,宋之问见安乐公主权倾朝野,于是就依附安乐公主,此举却得罪了太平公主。后来太平公主诛杀安乐公主得势,宋之问再次被贬。及至唐玄宗即位,老账新账一起算,宋之问老账旧账都不光彩,依附张氏兄弟,依附武三思,都是重罪,于是被玄宗皇帝赐死,走完了他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一生。

    一、《渡汉江》赏析

    宋之问(?-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一说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高宗上元二年(675) 进士。武则天时,以文才为宫廷侍臣,颇受思宠。后因结交张易之获罪,贬泷州参军。中宗景龙中(708)转考功员外郎,与杜审言、薛稷等同为修文馆学士。又以受贿罪贬越州长史。睿宗景云元年(710)流放钦州。玄宗先天元年(712)赐死。有《宋之问集》。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注释 】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

    【 鉴赏 】这首诗是写久居在外的人即将回家时的感受。本诗又传李频作。从本诗的地名和表达的心情来看,比较符合宋之问的情况。宋之问因为攀附张易之曾贬岭南。本诗可能为他从贬所泷州(今广东罗定县)逃归时途径汉江所作。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这两句主要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前一句写空间上的隔绝,后一句写时间上的隔绝。而作者传达的感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隔绝的叠加。这自然加强了自己贬谪之后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作者困居贬所,无依无靠,孤苦零丁的情态也历历可见。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描写自己快回到家乡时的心理感受。写得既别出心裁,却也在情理之中。本来常年在贬所生活,现在终于回来了,应该急切地想知道自己家乡亲人的情况,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作者却道出了不同寻常之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其实这很符合作者的经历和感情。作者贬居岭南好多年,而且音书俱绝.他在想经历了这么久的年月,家乡的亲人们是否还依然健在,有没因为自己的贬谪而受到牵连,“不敢”句也符合他从贬所私自逃回的特殊处境。

    正如杜甫所写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的情况下产生的心理感受。前两句为后两甸的原因,后两句更曲折地表达了前两句的感情。

      宋之问的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 就是因为它生动地道出了久居他乡的人回家时的共同的心理感受。

    二、宋之问《渡汉江》唐诗原文及赏析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分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三、思乡古诗《渡汉江》赏析

      导语:《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作者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思乡古诗《渡汉江》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渡汉江

      唐代: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

      ⑴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⑵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⑶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作者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与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与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绘作者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作者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作者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与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作者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与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作者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作者正是这样逼真地再现了特殊境遇下,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吟咏出入类心灵的良善韵律,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只是这种境遇的造成,作者不能辞其咎。在这一点上,后来杜甫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述怀》)写战乱中担忧家人,至于不敢面对吉凶未卜的“消息”。则更有时代感,更耐人寻味。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与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关于渡汉江宋之问的问题,通过《宋之问《渡汉江》唐诗原文及赏析》、《思乡古诗《渡汉江》赏析》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渡汉江宋之问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渡汉江宋之问(2)

    相关阅读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渡汉江宋之问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和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什么意思?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