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总复习,全册知识点梳理-考点通关训练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总复习,全册知识点梳理-考点通关训练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初一历史复习资料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总复习,全册知识点梳理-考点通关训练和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总复习,全册知识点梳理-考点通关训练
  •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梳理
  •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 一、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总复习,全册知识点梳理-考点通关训练

    记得右上角点击关注,防止丢失,每日更新!

    七年级历史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平常的学习是积累的过程,复习的时候就需要我们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系统性地去学习。很多同学平常也背记了,但时间久了还是很容易忘记,所以构建知识网络,有助于加强我们的记忆,而且不会混乱。

    另一方面,历史的学习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也需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去理解,一定不能去死记硬背。今天会分享七年级历史上册的期末总复习内容,在我们做这些练习的时候,不难发现,很多题目都是很灵活的,不会去直接考查大家背记的内容,但知识点肯定是书本内容,所以一定要能够理解书本内容。举个例子,比如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一般写着“楚河”“汉界”四个大字,与其相关联的人物是?回答这道题,就需要了解秦末项羽、刘邦争雄的故事。项羽是楚,刘邦是汉,两人曾经划地为界,就是楚河汉界的原型,了解这些,也就很容易答对了。

    最后,还是强调一下,今天分享的考点通关训练,一定是在熟悉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做题,这样的效果才是最理想的,希望我的分享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1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一、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即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标志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因夏桀的暴政而亡了国。

      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成汤灭亡夏朝,建立了商朝。约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从此商朝稳定下来。商朝最后一个王是纣王,非常残暴,被周武王所推翻。

      二、(今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周武王实行分封制,产生了大量的诸候。实质是为了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自此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结束。

      三、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从前770年—前476年。特点:①王权衰落;②诸候强大,争当霸主。表现为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使国力更加强盛;同时打出晋文公经城濮之战打败了楚国,成为了第二个霸主。相关的成语是退避三舍。

      楚庄王野心很大,问鼎中原,最终一鸣惊人成霸主。

      吴王阖闾任用著名军事家孙武改革内政,加强军队,成为春秋第四个称霸主。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在逆境中拼搏奋斗,坚持不懈,终于成为春秋的最后一个霸主。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2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西晋的兴旺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分天下的分裂局面。

      2.内迁的各族:从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316年,内迁的匈奴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二、淝水之战

      1、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建康(建业、建邺、建康都是今南京),史称“东晋”。

      2、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统一黄河流域。

      3、383年,苻坚征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灭东晋。秦军前锋与东晋军队8万人隔淝水对峙。晋军获胜。(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4、南朝: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宋齐梁陈),总称“南朝”。

       三、江南经济的开发

      1、原因:

      ⑴东汉末年以来,大量的北方劳动人民纷纷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⑵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⑶南方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⑷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得到了迅速的开发。

      2、表现:

      ⑴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⑵大片荒地被开垦成为良田。

      ⑶江南种植水稻,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江南。

      ⑷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江南开发前:司马迁在《史记》中载: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江南开发后:《宋书》中这样记载:江南地方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3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大融合

      1、4世纪后期,东北地区的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2、孝文帝迁都洛阳:

      ⑴原因:①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粮食缺乏。②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⑵目的:为了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文化。

      ⑶影响:迁都后,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促进了洛阳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⑴措施:

      ①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拓跋——元,贺赖——贺,丘穆——穆,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

      ④鼓励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⑵影响:促进鲜卑族的发展,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北朝

      1、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了四个王朝。

      2、北魏和四个王朝(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又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统称为北朝。

    二、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梳理

    为了方便初中生对于历史知识点的背诵和记忆,下面我梳理了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

    1、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夏朝(发展)→商周时期(繁荣)。

    2、用途:饮食、祭祀、军事。

    3、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4、制作工艺:泥范铸造法。

    5、代表性青铜器: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四羊方尊。

    二、甲骨文

    1、定义: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者:清朝官员王懿荣。

    3、地位:①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②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4、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

    5、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6、有些青铜器铸刻有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商鞅变法知识点

    1、背景:(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

    (2)新型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政治)。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内容:

    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直接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1)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孔子介绍

    (1)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论语》(由弟子整理)。

    (2)思想主张: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苛政猛于虎)。

    教育成就:①创办私学;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③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3)地位: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4)影响: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5)评价: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废分封,立郡县。

    (2)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文化上);焚书坑儒(思想上)。

    (3)经济上: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统一度量衡。

    (4)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

    (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楚汉之争

    1、时间:公元前206—前202年。

    2、目的:争夺帝位,战争性质由农民起义变成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的斗争。

    3、知识拓展: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垓下之围(四面楚歌)。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4、刘邦获胜而项羽失败的原因:刘邦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得到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佐,项羽刚愎自用,不重视人才,不采纳范增的意见。

    三、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为了方便同学们更好的复习七年级上册重要的历史知识点,接下来将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考知识点分享出来,供参考!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是生活在北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北京人的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向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5.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多年,是黄河流域的代表。半坡居民是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发明了彩陶。

    6.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河姆渡居民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屋。

    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商鞅变法

    1、背景

    (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发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3)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百家争鸣

    1.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

    (1)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论语》(由弟子整理)。

    (2)思想主张: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苛政猛于虎)

    教育成就:①创办私学;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③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3)地位: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4)影响: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5)评价: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2.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

    (1)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道德经》(也称《老子》由弟子整理)。

    (2)思想主张:①顺应自然;②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指导思想,最终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的统治局面,即“文景之治”)

    3.百家争鸣(战国)

    (1)出现的原因:①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根本原因)。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

    (2)百家争鸣的影响:各家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关于初一历史复习资料的问题,通过《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梳理》、《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初一历史复习资料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