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双试点城市”济南:低碳发展动能强劲 绿色基调愈加浓厚

“双试点城市”济南:低碳发展动能强劲 绿色基调愈加浓厚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城市低碳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双试点城市”济南:低碳发展动能强劲 绿色基调愈加浓厚和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进一步落实好创新转型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双试点城市”济南:低碳发展动能强劲 绿色基调愈加浓厚
  • 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进一步落实好创新转型
  • 求《中共保定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
  • 国家发改委: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 落实取消落户限制
  • 一、“双试点城市”济南:低碳发展动能强劲 绿色基调愈加浓厚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逯禹涵 实习记者 杜郑敏 济南报道

    6月15日,济南市副市长任庆虎在2022年“全国低碳日”济南论坛上发言,“作为山东省唯一入选国家低碳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的‘双试点城市’,济南市低碳发展动能强劲,绿色基调愈加浓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任庆虎指出,“十三五”期间,济南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成效显著,压减煤炭消费833.6万吨,天然气消费占比提升至6.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同比增长5.1倍,清洁低碳能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随着低碳产业优势的集聚,其协同效应也不断发挥。济南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共建“碳中和北方中心”,抢占碳中和科技创新全国新高地;创立山东碳市场服务中心,碳排放领域综合服务实力不断壮大。

    任庆虎表示,目前,济南共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3个、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4个,已然形成“南山北水多廊多点”区域生态格局。“山泉湖河城”浑然一体,成为济南最靓丽的城市名片。同时,济南重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开展,实施碳汇造林工程,完成造林61.3万亩,建成森林生态“绿脉”150.6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6%,绿水如眸、青山如黛的泉城特色风貌更加彰显。

    任庆虎指出,济南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正处于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期、机遇期、黄金期。未来,济南也将矢志不渝走生态发展之路,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进一步落实好创新转型

    参考范例1:
      一、坚持问题导向,总结成绩更要看到不足
      2013年,面对不利的外部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国资委及相关部门的有力指导和帮助下,集团上下团结一心,采取措施,取得了弥足珍贵的成绩,概括起来就是“三个新高、三个突破、两个改善”。
      三个新高,是指实物量指标、销售收入和安全管理水平再创历史新高。2013年集团完成原煤产量1.28亿吨,化工产品1114万吨,钢铁800万吨,发电283亿千瓦时,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3%、22.2%、20.3%和38.7%;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5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4%;全集团发生一起1人死亡事故,同比减少3起,创集团历史最好水平。
      三个突破,是指项目建设与投资、权益电力装机容量和物流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两个改善,是指职工居住环境和企业弱势群体生活困境均得到改善。截至2013年底,集团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投资65.4亿元,基本建成200万平方米的保障住房,累计有7315户职工乔迁新居。为进一步关心弱势群体,在持续开展双节送温暖、金秋助学、天骄助学、大病兜底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在前年三季度启动了“三项”救助帮扶行动,截至去年底,集团累计发放三项救助金3000万元,使贫困职工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尤其是要直面那些潜在风险和深层次矛盾。
      一是资产负债率持续攀高。二是环保压力日益增大。三是产业共生互补能力不强。四是内部协作有待加强和规范。
      二、把握宏观形势,科学设定全年目标任务
      从全球看,今年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从国内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今年的经济工作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从我省看,当前我省经济发展仍处于良好的上升通道。随着新型城镇化、西咸新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战略部署,我省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最近,娄省长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巩固提升能源化工产业支柱地位,加快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形成多点支撑、多元带动新格局。要以煤制油、煤制烯烃为主要转化方向,加快示范项目建设,构建完整产业链。这对我们集团而言,既是工作要求,更是发展机遇。
      从我们自身看,虽然我们从事的主要行业大多是过剩行业,但怎样看待过剩?可以说,“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只有过剩才能有充分的市场竞争,今后各个行业的过剩将是一种常态。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将发挥作用。我们要学会在大海里游泳,要学会在风浪里强身健体,苦练内功,加快转型升级。从大的方面讲,我们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三个导向。一是坚持做实做强做优的发展导向;二是坚持对在建项目进行再认识、再评价的问题导向;三是坚持各企业都应自负盈亏的业绩导向。
      基于以上对宏观形势的判断和对自身发展阶段的认识,基于对转型升级的现实考虑,我们科学规划和设定了今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对于今年主要经济指标的设定,我们坚持了底线思维,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搞不切实际的行政命令,不搞层层加码的数字游戏。目标任务既是积极的,又是留有余地的。
      三、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释放企业改革红利
      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改革的顶层设计上寻求解决问题之道,释放企业发展活力。
      修订《管理纲要》。进一步厘清集团总部、板块公司和三级公司的职能定位和权责界限,实现纵向管控权责科学、横向管控协同有效、层级衔接严密顺畅的管控目标。推进信息化与管理的深度融合,搭建盘活资产新平台,强化抓落实机制。
      四、优化资金结构,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我们必须把盘活资金、有效降低经营风险,视为企业后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持续加大资本性融资力度。在今后的融资工作中,要继续坚持板块和优秀企业上市、发展混合所有制、实施股份制改造等方式,进一步增加资本性融资比重,优化资金结构。科学控制资金投入。坚持“扶优扶强和效益优先”投资原则,积极支持主业发展,兼顾相关配套产业发展,逐步实施有进有退的投资政策。采取适度偏紧的资金政策,优化负债期限和结构。
      五、转变发展观念,规范推进项目建设
      我们在项目投资和项目建设上,必须转变观念。
      加强战略规划管理。规划编制,要围绕产业布局,切实做到园区化、体系化,更加注重有概念、有循环、有减排、有产业链等关键点。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规范项目审批和建设,加快推进合规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进度考核上,要变“年度工期决定项目工期”为“年度工期服从项目工期”。在项目投资控制和考核上,要建立动态投资管控机制,彻底扭转估算、概算、决算依次递增现象。
      六、坚持分类指导,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对于拥有多个产业板块的集团而言,要实现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板块发展质量和效益,就必须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
      煤炭板块要在产品结构调整、采掘接续调整和关中劣质煤退出机制上下功夫。煤化工板块要在达产达效上做文章。钢铁板块要在降本增效、规范关联交易上求突破。电力产业要围绕“融合、提高、创新”方针积极推进。其他板块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思路。另外,各板块企业在提升效益过程中,更应该注重降低成本、减少浪费。
      七、重贸易轻资产,稳步推进物流体系建设
      近几年,我们在发展物流产业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资源配置分散,注重资产规模建设,缺乏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成为阻碍集团物流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从长远看,我们必须首先对物流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其次创新物流发展商业模式。一是按照重贸易、轻资产的原则建立“1+N”电子交易服务平台,即建立一个物资采购交易系统和多个产品销售交易系统;二是形成供应链管理平台;三是通过招标、拍卖、结算、交割、第三方支付、供应链管理等方式,开展商品贸易与物流服务。
      八、注重产融结合,培育壮大金融产业板块
      对我们集团而言,注重产融结合发展,是集团公司转型升级的一个支点。加快推进融资担保公司、保险经纪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这三个机构的组建。特别是,要尽快获批成立融资租赁公司。按照“由内起步、向外拓展”的路径,快速做大业务规模。积极推进煤炭产业并购基金。稳妥推进保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这三个金融机构组建方案的完善。慎重跟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人寿保险公司的组建工作。力争使金融板块在“十三五”成为第三大利润板块。
      九、夯基础解难题,推动安全环保迈上新台阶
      关于今年的安全工作,集团已经召开了专门会议,做出了科学部署,要不折不扣地做好落实工作。特别是,煤炭企业要把防治瓦斯和水、火、强矿压灾害治理作为主攻方向,把预防重大事故作为安全管理的重点不能动摇。
      对于环保工作,集团已经在各单位的目标责任考核中,将环保工作和安全工作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行了一票否决制。各单位要进一步从完善环保管理体系、推进环保重点工程建设、落实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
      十、调存量优增量,全面盘活人力资本
      我们必须坚持实施激活优化现有人力资本、科学引入优质人力资本的“双轮驱动”战略。
      刚性定编定员,盘活存量人力资本。要以先进科学的定编定员为基准,合理控制用工总量。各级机关定编定员,力求精干高效。各化工企业和关中各矿区要在三年内分
      别按照每年5%和10%的递减力度,有效控制机关工作人员总量。新单位机关管理人员要优先从现有单位中调动、选拔和培养。在建项目单位的人员配置,以满足项目建设管理需要为原则,新增人员要以集团内部调整为主渠道。建立内部人才市场,化解存量分流和增量需求的矛盾。用好薪酬激励杠杆,实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最佳组合。
      十一、利当前谋长远,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在这一轮企业转型升级中,如果说柔性的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标”,那么,刚性的技术创新,则是“本”,我们必须刚柔并济,标本兼治。
      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遵循“科技资源有偿配置、科研成果有偿使用、创新价值市场量化、创新收益共享激励”的原则,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思路,积极探索建立和推行科研项目单项核算、考评和激励机制,持之以恒地强化“资金、平台、人才、技术、机制”等科技创新核心要素,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工作质量和效率,快速提升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的整体水平。把握创新方向,注重长短结合,着力培养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十二、搞好内部协作,提高抗击风险能力
      我们集团产业布局广,涉及行业多。相关行业之间加强配套,上下游企业之间加强协作,可为提升整个集团的资产运营效率创造空间,也可为进一步提升集团的整体竞争力奠定基础。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仍未缓解、社会需求不足的大环境下,我们更要注重抱团取暖。
      加强内部协作制度体系建设。继续按照“合法合规、公平交易、内部优先、互利互惠”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内部协作管理体系,突出内部协作制度建设,强化内部协作过程管控,加强交流与沟通。加强检查与考核,确保集团全年内部协作计划目标顺利完成。
      十三、惠民生讲奉献,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要深入持久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有关规定。在巩固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好整改措施,切实开展好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关注和改善民生,继续实施好双节送温暖、金秋助学、天骄助学、大病兜底、三项救助帮扶措施。加快收尾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做好住房分配方案,确保各单位把好事办好、办实。强化廉政建设和审计监察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操作、有序运行。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继续抓好企业文化“三统一”的基础上,以板块公司文化融合、创建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品牌传播推广为重点,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建设紧密结合,全面推进企业文化落地深植,以文化力提升集团竞争力。加强舆情管理,做好舆情信息上报和处置等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持续加强离退休职工和老干部工作、统战和信访工作,凝聚人心,众志成城,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参考范例2:
      创新生动力 转型出活力
      ——写在我省扎实推进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之际

      冬日的吉林大地,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载着2700万吉林人民的梦想与希望,一幅新的壮丽画卷,正在这无限的北国风光中全景描绘。

      审视全省,中部经济总量占全省比例大,人口多,在全省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一个现实不容忽视:中部虽有优势,但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改革任务依然繁重。

      研判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央提出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吉林省怎么办?

      聚焦中部,作为我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创新转型成为当务之急、发展之要。

      带着强烈的紧迫感和机遇意识,中部地区认真贯彻省委部署,积极研究谋划,拉开了新一轮创新转型发展的大幕。

      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推动转型发展

      作为中部核心城市,省会长春在全省创新转型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落实全省战略,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向全市发出总动员:“全力落实好建设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任务,发挥引领作用,主动作为,率先突破。”

      曾经,一业独大的长春有过这样的症结:“一汽打喷嚏,长春就感冒”。仅以汽车为支柱,让这个中部发展的领头羊吃尽了产业波动带来的苦头。

      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让长春一步步走出“东北现象”。通过工业和服务业双拉动增长,做大汽车、轨道客车、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长春逐步形成了多元支撑、多业并举的良好格局。

      调整之中,长春的整车产能稳步扩增,零部件配套产业快速跟进;大成、皓月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享誉全国,走进海外市场;轨道客车走出国门,驶向世界。告别“一业独大”的长春,成为汽车制造、轨道装备制造两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产值更是撑起全市GDP的“半壁江山”。

      作为我省的第二大城市,北国江城吉林市同样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依托吉化等大企业的原料优势和市场空间,加快老旧生产装置和产品升级改造,让一批老工业企业焕发了生机。

      走进吉林市金珠工业区晨鸣纸业抄纸车间,轻涂纸欢快地在卷轴上“飞舞”。总经理助理郭钦彦告诉记者:“企业重组初期没有一分钱赢利,是哈达湾老工业区的整体搬迁改造给企业带来了生机。新厂今年4月份正式生产,每月有1000万元的利润。”郭钦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哈达湾搬到金珠工业新区,企业得到22亿元的置换土地和搬迁费用,解决了50%的新厂建设资金,短短三年新厂便投产了。新厂工艺设计先进,流程简约,大大降低了成本。

      晨鸣纸业只是吉林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同步推进的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也大大拉长了这座化工城的产业链。

      谈起转型发展,四平市东风机械装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建华颇有感触。“当年产品大量积压,企业差点关门。转型重组后,我们成为全国行业内唯一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年来,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四平市走出一条新的装备制造业崛起之路,全市170户装备制造规上企业,年产值上升到400亿元左右。

      辽源是依托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也是典型的资源枯竭转型城市,200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首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他们围绕加快推进经济转型,不断深化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了产业优势再造。培育生成高精铝加工、新能源、纺织袜业、医药健康、建筑塔机、汽车零部件、钢铁铸造、软件8大产业集群,占全部工业比重60.5%。

      把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动力,政企携手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吉林省科技资源丰富,但却很少在本地转化为生产力。对此,省委、省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正处在振兴发展爬坡期、结构调整攻坚期、社会建设转型期的吉林,加快转型升级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创新。

      担当全省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重任,长春市积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快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在今年7月举行的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上,本土企业“天火”公司展出的一款造型新颖的三轮机车引来了众多目光。

      就在一年前,这家以工业产品设计为主的企业遇到了资金难题。危难之时,长春新兴产业投资公司伸出了援助之手。借助500万元的债券投资,企业的新产品研发顺利实施,逐步走出困境。

      正是长春市政府设立的“政产学研用金介”协同创新平台,解决了一批像“天火”公司这样企业的融资难题,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实现了就地转化。

      协同创新机制为长春培育出一大批和“天火”一样的科技创新型“小巨人”企业。仅有130人的长春希迈气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3年便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截至2013年底,全市产值超过3000万元的创新型“小巨人”企业已经达到282户。

      依托特有的科教文化优势,长春有效破解了科技成果难以与市场对接、金融机构难以与需求企业对接的问题。东北师大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主要从事成药基因、蛋白和中药成分筛选,同时还有一个身份——长春市生物产业基地药物筛选平台,常年为本地3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在长春,类似的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都对外开放,成为企业创新的源动力。

      为加快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吉林市设立了1.2亿元的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仅今年一季度,便有首批666个项目获得2746.1万元支持。

      正是因为有专项支持,吉林碳谷碳纤维有限公司在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全国规模最大碳纤维原丝生产基地的跨越。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以来,已经得到了国家、省、市科技发展基金3000多万元的支持。”

      目前,吉林市已扶植起精细化工等9个产业集群,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6项。

      四平市从2010年开始着手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4年辛苦不寻常,四平装备制造“示范基地”终于实至名归。通过科技创新,一批企业成为全国行业的佼佼者。巨元换热器公司董事长赵国宏告诉记者:“今年,我们要把24项专利技术应用到产品上。公司自主研发的80余种换热器,已成为大亚湾核电站、宝钢、中石化、LG等国内外大客户的热门产品。”

      辽源市通过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为产业转型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为了给落户辽源的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氛围和环境,今年年初,辽源科技智慧产业园正式投入使用。在产业化、集群化效益的吸引下,园区已有13家实体入驻企业,以及10家虚拟入园企业。这些企业的项目多数涉及大数据平台、电子商务和智慧社区服务等领域,为市民生活提供智能化服务。

      把投资拉动作为重要手段,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

      发展,最终还要靠项目支撑。

      谋划推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长春紧盯国家“一带一路”、振兴东北等大的政策导向,把招商目光放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上。截至目前,长春今年已谋划重大项目1149个,为全省稳增长、调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在全省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战略部署下,长春市以加快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为抓手,着力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点燃了全民创业热情。目前,全市已新增注册市场主体85053户,新登记私营企业19873户,仅今年上半年增量就超过去年全年增量。

      四平市把投资拉动作为稳增长的关键。从2009年项目建设“节点式”起步到现在,全市已有298个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相继落地,总投资达1299亿元。目前已有195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为四平在哈大经济大动脉上强势隆起奠定了基础。

      辽源市围绕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和农业农村这五大领域,近年来共谋划了219个应用项目,计划投资184亿元。截至目前,已有60个项目启动实施。

      把开发开放作为重要途径,提高经济外向度,让中部走向全国,接轨世界

      纵贯东西,通达南北,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为中部地区走向世界搭建起广阔舞台。

      11月15日、21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先后下发文件,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获批国际小包集中收寄点和长春出口俄罗斯航空函件总包直封邮路的资质,标志着我省具备了开展对俄罗斯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出口业务的基础条件。11月28日,首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货物入库,顺利实现货物通关。

      兴隆综合保税区的建设,为长春、为全省搭建起对外开放的又一大平台。

      在推进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过程中,长春全力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全面加快兴隆保税区、空港开发区、东北亚国际物流集散枢纽中心建设,全省开发开放平台不断完善提升。

      发展外向型经济,产业链合作同样是有效途径。吉林市通过支持本地企业与德国巴斯夫、林德、美国杜邦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品牌化建设,进一步拉长了化工产业链。

      把城市做大、规划做大、产业做大、人口做多、商贸流通做活,四平市努力打造吉林、黑龙江的南大门,向南开放的桥头堡,连接沈阳和长春两大都市圈的桥梁和纽带,扩大开放。

      创新生动力,转型出活力。新一轮振兴号角已经吹响,向着东、中、西三大板块各具特色、良性互动的美好图景,吉林再出发!

    二、求《中共保定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

    中国共产党保定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结合保定实际,讨论了制定我市“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刻认识保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制定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未来五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充分认识“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过去的五年,我们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省决策部署,加压奋进,开拓进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崭新局面。我们正确把握保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作为中心任务,以此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我们不断深化对基本市情的认识,大力实施一主三次、工业西进、对接京津三大战略,创造性推动各项工作有效开展。我们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把项目建设作为核心之举,保持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牢固树立持续保稳定思想,妥善处置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圆满完成奥运安保、国庆安保任务,维护了全市大局稳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圆满完成,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2000亿元,财政收入超200亿元,均比2005年翻一番,全市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紧紧抓住“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京津冀区域规划即将出台,特别是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环首都经济圈的重大战略决策,将使我市毗邻北京的区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我们必须深入谋划,主动对接,率先突破。从自身看,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路清晰,干事创业的氛围浓厚,完全有条件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3、主动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必须清醒地看到,后金融危机时代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外、省内外竞争更加激烈,我市发展面临不进则退、小进亦退的巨大压力。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仍是我市面临的基本市情。工业化进程不快、城镇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社会转型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社会矛盾易发多发,体制机制转换缓慢等发展制约加剧。加快发展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是全市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是“十二五”时期的核心使命。一定要切实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开创“十二五”时期跨越发展新局面。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体现目标的进取性,确保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保定实际情况,符合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

      4、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继续围绕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中心任务,牢牢把握突出抓发展、重点抓项目、持续保稳定、着力惠民生主基调,深入实施一主三次、工业西进、对接京津三大战略,把奋进“十二五”、实现新跨越作为统领全市各项工作的奋斗目标,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壮大县域经济,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生活,全力打造更具实力、活力、魅力、竞争力的新保定。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指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切实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做到五个不动摇:

      ——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把加快发展作为推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前提和解决保定所有问题的关键,凝神聚力抓发展,千方百计促发展。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之举,通过项目带动,加快全市发展。

      ——始终坚持协调发展不动摇。把统筹兼顾作为推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方法,处理好工业化与城镇化、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关系,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强市、兴县、富民相统一。

      ——始终坚持低碳发展不动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树立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

      打造绿色、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既为当代提供发展支撑,又为未来奠定发展基础。

      ——始终坚持和谐发展不动摇。把社会和谐作为推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证,牢固树立持续保稳定思想,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努力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始终坚持共享发展不动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6、“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目标的确定,要以奋进“十二五”、实现新跨越为核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衔接,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又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人均指标力争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大,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外向度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次中心城市为支撑、县城和小城镇为基础的梯次城镇体系。重大基础建设日益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

      ——社会建设得到新加强。科教、卫生事业加速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就业再就业空间进一步扩大,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日趋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对接京津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三、深入实施三大战略,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一主三次、工业西进、对接京津战略,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深入研究保定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把一主三次作为重构城市空间布局、增强城市带动能力的有效途径,把工业西进作为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举措,把对接京津作为引领全市发展的方向性选择,加大实施力度,统筹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7、强化大保定中心城市龙头作用。按照分区控制、分类指导的原则,以主城区为中心,完善大保定发展规划,对清苑、满城、徐水、安新实行一体化规划、建设和管理,明确功能定位,拉大城市框架,消除区县落差,拓展中心城市主体空间和辐射带动能力。统筹“一城三星一淀”产业布局,充分发挥高新区和各级各类产业园区的作用,着力发展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文化、旅游、餐饮、物流等优势服务业,提升中心城市对全市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加快电谷新区、高铁新区等城市主体功能区建设,发展壮大河北保定工业园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高校创业园区,实施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城区规模倍增计划,到2015年,“一城三星一淀”大保定城镇人口达到200万人。

      8、提高次中心城市区域带动能力。坚持把三个次中心城市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增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涿州为次中心统筹推进保北地区发展。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环首都经济圈的机遇,发挥涿州毗邻北京的优势,全力启动建设100平方公里的涿州新兴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造对接京津的桥头堡。统筹制定涿州、涞水、高碑店环首都一线地区发展规划,加强与定兴、易县等保北各县的区域协调,整合优势,加快发展,形成保北经济板块,打造一线带二线、二线带全市、梯次带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

      以定州为次中心统筹推进保南地区发展。强化定州市的区域带动功能,完善城市规划,扩大城区规模,提升城市品位,增强经济实力。坚持产业立市,加快建设唐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沙河产业聚集区,提高汽车、电力、煤化工、食品等主导产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加强定州与周边县市的规划协调和产业对接,辐射带动安国、博野、曲阳、望都等周边区域,重点扶持安国中药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保南经济板块。

      以白沟新城为次中心统筹推进保东地区发展。以中国箱包之都、京南商贸名城、保东中心城市为定位,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和商贸物流等产业优势,着力打造全市加快发展带动区、现代特色产业聚集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白沟新城为区域中心,科学规划容城、雄县、高阳、蠡县等产业布局,培育壮大群体集中、特色明显、实力强劲、潜力巨大的保东经济板块。

      9、力促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意见》,继续加大对西部八县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西部大开发,促进山区大发展。以京昆、荣乌、保阜等高速公路为发展轴线,充分发挥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坚持一手抓新型工业项目,一手抓绿色生态经济,形成西部地区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山前、山间经济板块,逐步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着力支持涞源加快发展,发挥河北冶金工业园区和矿产资源、生态特色、交通区位等优势,加大县城规划建设力度,向河北经济强县和现代化中等城市迈进。

      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保定发展的主要路径,一手抓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一手抓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意见》,构建低碳高效型产业结构、技术先导型产品结构、龙头带动型企业组织结构,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0、做大做强骨干支柱产业。按照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培育龙头、推进聚集的思路,扶持现有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财税贡献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从做产品、做质量向做品牌、做标准延伸。以国际一流为目标,着力发展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提升龙头企业实力,扩大整体规模,完善产业链条,加快自主创新,叫响“中国电谷”品牌。突出民族品牌和民营特色,着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做大做强整车企业,加快发展零部件企业,重点抓好一批整车专业化生产基地和汽车零部件协作配套基地建设,建设“华北轻型汽车城”和“河北长安汽车城”。其它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尽快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形成新的骨干支柱产业。

      11、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施品牌战略,开展企业对标行动,加速传统优势产业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转移,努力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品牌美誉度好、市场占有率高的领军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业,突出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依托白沟箱包、容城服装、高蠡纺织、博蠡胶带、安新制鞋,建设京南纺织服装加工基地。食品饮料业,以发展有机食品、特色食品、功能食品为重点,建设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食品加工产业带。化工医药业,引导企业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建材业,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提高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打造西部绿色建材和环京津新型建材产业带。塑胶、肠衣、雕刻等其它具备一定优势的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步伐,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

      12、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放在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突出位置。以高新区、涿州新兴产业示范区和各级各类科技示范园区为平台,准确把握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着力推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形成新的经济支柱。支持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市场占有率。

      13、着力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核心之举,加大谋划和跑争力度,确保每年重点项目规模、数量位居全省前列。重点实施一批规模型、财源型、环保型工业支撑项目,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大项目引领大产业、支撑大投入、实现大发展。

      14、发展壮大工业园区规模和实力。坚持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结构合理、聚集效应明显的工业园区和工业聚集区,形成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为支撑,市级产业园区为依托,县级工业聚集区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简化入园审批手续,搭建投资融资平台,促进项目向园区投放、企业向园区集中、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健全园区管理机构,理顺园区管理体制,确保园区建设规范、有序推进。

      15、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社会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文化古城、山水保定”两大主题,以建设环首都旅游带为重点,整合资源、打造精品、完善设施、改善服务,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游、自然生态游、休闲度假游等特色旅游和旅游产业聚集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加快由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发挥交通和区位优势,以产地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为重点,扶持发展一批物流园区和龙头企业,打造面向京津的第三方物流产业基地,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和会展经济。积极培育养老、社区、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

      16、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指导意见》,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清洁能源,搞好节电、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严控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坚决淘汰落后工艺和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企业循环、区域循环和工业、农业、城市循环发展。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节能减排市场调节机制,强化统计监测和目标责任考核。

      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城镇辐射带动作用

      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以更大的气魄、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加快人口、产业和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

      17、构建梯次型城镇体系。认真落实《保定市一主三次城市发展规划纲要(试行)》,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次中心城市为支撑,以县城和小城镇为基础,构建布局合理、梯次辐射、拉动明显的城镇体系。改造保定旧城区,建设新城区,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承载能力。加快清苑、满城、徐水、安新与保定主城区在水系、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社会保障、户籍制度等方面的全方位对接。打通乐凯大街南延、七一路西延、朝阳大街北延、白洋淀大道、白洋淀北线旅游快速路等中心城市组团之间更多的连接通道。加快定州、涿州和白沟新城三个区域性次中心城市建设,打造产业集中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区域城镇体系。积极推进县城向中小城市发展,加快乡改镇进程,打造一批特色中心镇。加大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力度,促进更多农民向市民转变。

      18、提升保定城市品位。把提升品位作为城市建设的主线,打造以“京畿重地、文化名城、山水保定、低碳城市”为标志的城市名片。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提升保定城市品位的指导意见》,坚持规划至上、精细至上、生态至上,促进历史、文化、生态相互融合,每年谋划实施一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在实现两库连通、西水东调、引水济市的基础上,打造“两环四廊、五湖十园”等高标准水韵景观,加快推进穿府补淀工程,打通市区通往白洋淀的水路,完成大水系建设。搞好城市绿化,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科学配置学校、医院、市场、文化设施等公共资源,坚持公交优先原则,打造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一批城市标志、城市符号和品位街区。新建改造一批城市主次干道,谋划建设一批城市立交桥、高架路。基本完成市区城中村改造。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

      19、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京石客运专线、保津城际铁路、京石城际铁路建设,谋划建设京石城际铁路高碑店—白沟新城支线。建成京昆、张石、张涿、保阜、荣乌高速公路,规划建设西柏坡—阜平高速公路、石家庄—黄骅港高速公路曲阳支线、大广高速公路白洋淀支线,谋划推进曲阳支线北延—曲阳灵山、曲阳灵山—涞源高速公路建设,改扩建京港澳高速公路保定段,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积极谋划推进保定民航支线机场建设。围绕全市区域发展整体布局,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全面提升县乡村公路通行能力。加强电源、热源、气源等能源保障建设,加快推进西北郊、东北郊、涿州热电联产项目。完成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保障城镇供水安全。加快输气管网建设,实现县县通天然气。积极发展光电、风电、水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促进通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城乡覆盖。

      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为核心,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0、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抓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增加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优型设施蔬菜比重,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加快发展林果业,扩大规模,打造品牌,建设一批面向京津的蔬菜生产基地、畜禽养殖基地和果品生产基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成果转化率、良种使用率。

      21、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按照培植龙头、建立基地、带动农户的原则,建设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重点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开发一批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增值空间。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支持农民以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把“一村一品”建设与标准化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培育一批农产品深加工特色产业聚集区。

      2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引导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加快各类农产品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务输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

      23、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规划引领、产业带动,尊重农民意愿,稳步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学校、幼儿园、卫生室、图书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推进农田节水项目建设,完成大中型病险水库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着力解决集中连片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

      24、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鼓励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贷款,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水平,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建立健全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机制。

      25、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引导城市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农村市场,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等值化发展。加速农村工业化,改变农村生产经营模式,推进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和延伸,逐步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安全生产、医疗卫生和人口服务等信息系统和管理平台。集中力量抓好白沟新城等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途径。

      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全市发展的整体实力

      坚持把县域经济作为全市发展的根基,理顺体制机制,加强县城建设,壮大特色产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对强市富民的支撑作用。

      26、构建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本着提高效率、有利发展的原则,主动适应省管县改革趋势,逐步理顺市、县(市)管理体制。构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划管理、财税管理、土地管理、金融服务等制度体系,提高各种生产要素和发展资源的配置效率。坚持分类指导,改革考核办法,下放管理权限,完善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入开展县域经济发展对标行动,各县(市)经济总量、规模企业和财政收入净增量每年都要有明显增长,一批县(市)进入全省30强。

      27、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坚持特色兴县理念,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县域主导产业。制定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鼓励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集中,支持一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培育发展一批新兴县域特色产业。实施县域经济“四名工程”:每个县(市)都要培育一个“知名特色产业”、一个“知名特色园区”、一批“知名特色企业”、一批“知名特色品牌”,每年都要新建、投产一批特色产业重点项目。

      28、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着力推进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实现民营经济总量、比重和企业规模的新突破。着力建设中小企业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技术服务三大平台,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创优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对纳税大户进行表彰奖励,营造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29、加大县城建设力度。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县城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把县城作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努力建设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充满活力竞争力的县城群体,提高承载和带动能力。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路网、水网、电网、热网、气网和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提高环境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县城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依托县城建园区,努力实现集约经营、集群发展。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统一规划,分批实施,提高县城建设的质量和品位。

    三、国家发改委: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 落实取消落户限制

    8月30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广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地区经验的通知。

    通知提出,坚持尊重意愿、存量优先、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其他非户籍常住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方面,主要是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降低落户门槛或探索差别化落户、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实取消落户限制要求并优化户籍迁移服务等。

    山东济南和云南昆明全面取消城区落户限制,有产权房屋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房屋处落户,无产权房屋的在租赁房屋处或单位集体户、社区集体户、人才集体户等落户。

    广东广州7个市辖区探索实施与中心城区差别化落户政策,降低学历等落户门槛,允许全日制大专学历等符合条件人员直接落户。

    通知原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陆续设立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充分发挥试点地区的示范带动效应,2018年、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别公布《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的通知》《关于推广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地区经验的通知》,现推广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地区经验。

    一、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坚持尊重意愿、存量优先、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其他非户籍常住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方面,主要是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降低落户门槛或探索差别化落户、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实取消落户限制要求并优化户籍迁移服务等。

    山东济南和云南昆明全面取消城区落户限制,有产权房屋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房屋处落户,无产权房屋的在租赁房屋处或单位集体户、社区集体户、人才集体户等落户。

    重庆永川区和璧山区取消务工年限等地区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从净流出转变为净流入。江苏南京取消地区年度落户名额限制,降低6个市辖区落户门槛。

    广东广州7个市辖区探索实施与中心城区差别化落户政策,降低学历等落户门槛,允许全日制大专学历等符合条件人员直接落户。

    辽宁鞍山快速落实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的要求,并开通户籍“全城通办”线上线下服务,大幅提高户籍迁移便利度。

    (二)在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主要是根据农业转移人口需求加强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优化医疗卫生服务、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等。

    湖南郴州在试点期间增加义务教育学位约12万个,海南琼中建设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增加学位约0.4万个,河北固安第八小学增加学位约0.2万个,为适龄学生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提供优质教育。

    山东诸城建成由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三级甲等中医院、疾控中心、几百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组成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域内就诊率达98%。

    湖北随州通过政府建设、商住小区配建、企业自建、长期租赁等方式筹集公租房约1.8万套,湖南湘潭筹集公租房约2.9万套,宁夏银川分配保障性住房约4.5万户,对农业转移人口等重点人群“应保尽保”。

    福建上杭以公建民营方式发展普惠养老,河北卢龙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健康管理和急诊急救等多项服务。

    吉林公主岭范家屯镇整合设立12个社区,每个社区设立公共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贵州“十三五”期间推动约182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成为新市民,增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约5个百分点。

    (三)在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素质方面,主要是流入地政府结合重大工程开展培训、流出地政府主动靠前提供培训、统筹调动企业和职业院校培训力量等。

    北京延庆区实施服务于世园会和冬奥会的培训行动,开展服务保障、园艺花卉、压雪造雪等培训约1.2万人次,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

    河北涉县将焊工、电工、烹调等培训班办到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开展培训约0.6万人次。

    贵州清镇建成职业教育城,强化农业转移人口等人员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每年毕业生达3万余人。吉林梅河口依托政府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养老托育等培训,依托大型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培训。

    广西荔浦聘请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农民工创业园内开展培训,80%以上参训人员成功转移就业。

    二、提高城市建设与治理水平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着力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不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在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方面,主要是改善老旧小区居住条件、推进老旧厂区转型培育新动能、推动老旧街区打造街区经济等。

    四川江安通过财政出资并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改造老旧小区约70个,改善万余人居住条件。宁夏银川兴庆区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市场化运作,引入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企业,按不同比例分担改造资金。

    江苏南京利用老旧厂区土地及建筑,培育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及经营性项目。重庆潼南区改造盘活零星边角地等“碎片化”土地,建设文化体育公园等市民公共空间。

    江苏扬州统筹改造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及老宿舍、老宅子、老市场。

    (五)在提升城市发展韧性方面,主要是结合医院改造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健全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海绵城市等。广东英德响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结合医院改造升级,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建设核酸检测PCR实验室。

    四川金堂统筹增强筑堤、拓卡、清障、疏浚等防洪能力,适度超前建设排水管网,全面消除严重易涝积水区段。

    四川遂宁健全雨水花园、下凹绿地和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增强“渗、滞、蓄、净、用、排”功能,并利用物联网技术布设监测设备及平台,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六)在增强城市创新能力方面,主要是导入大城市科技教育资源、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健全产业园区配套设施等。

    江苏溧阳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合建溧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吸引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等科研机构入驻。

    吉林梅河口引入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等高端教育医疗资源,打造先进教育科技和医疗康养基地。

    浙江海盐与发达国家相关机构共建北欧(丹麦)工业园、欧洲(德国)工业园等产业技术合作平台。

    山东诸城建设企业共用共享的标准厂房和技术研发转化中心,降低企业投产成本、吸引众多企业入驻。

    (七)在推动城市智慧化运行方面,主要是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引导社区服务线上办理、建设智慧停车信息平台等。

    湖北老河口建成政务云数据中心,横向汇聚部门政务数据,纵向连接地级市和省级政务平台,实现90余个政务事项“一事联办”、800余个政务事项“一窗通办”。

    云南腾冲推动主要公共场所5G网络全覆盖,建成智慧城管指挥中心,实现公安、交通、旅游、公共服务等信息联通应用。

    重庆璧山区打造社区服务“城市生活网”,引入线上商户约0.3万家,为居民提供线上社区服务约200项。

    河南新密将近万个停车位统一纳入智慧停车信息平台,并释放出约0.3万个机关事业单位停车位,实现市民出行就近停车、错峰停车,基本解决“停车难”问题。

    (八)在促进城市低碳化改造方面,主要是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行清洁能源供暖、发展绿色建筑等。

    北京顺义区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建设项目审批要求,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发展,引导低耗能低污染企业入驻产业园区。

    江苏镇江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估制度,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每年减少碳排放约2万吨。

    浙江富阳关停腾退造纸类企业千余家,腾出产业空间约2万亩,每年减少煤炭消耗约200万吨。河北卢龙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大型公共建筑采用装配式建筑、使用绿色低碳建材,河南鹤壁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江西抚州对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垃圾分类、参与植树等发放“碳币”,居民可直接用于生活消费。

    (九)在优化创新城市治理方面,主要是推进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设市、科学调整收缩型城市区划、盘活存量低效建设用地等。浙江龙港统筹推进大部制改革和扁平化管理,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龙港镇、设立县级龙港市,形成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设市模式。

    黑龙江伊春15个市辖区整合为4区4县,实现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合理集中。湖北长阳探索国土整治、限期开工、依法收回、重新出让、腾笼换鸟等方式,提高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贵州凯里引导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市容秩序管理,参与的社会组织达100余个、志愿者队伍达4万余人。北京密云区免费开放城区10余所公办学校体育场馆,满足市民健身锻炼需求。

    三、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十)在健全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机制方面,主要是引导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设立政策性风险补偿资金或担保公司、拓展农村资产抵押范围等。山东淄博组织农担公司和银行支持数字农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信用为基础提出申请、农担公司提供担保、银行提供贷款,发放数字农业类贷款约3.5亿元。四川崇州发展“农贷通2.0版”,推进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和农作物等9类农村资产抵押融资,发放贷款约28亿元。河南长葛实行“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押 贷款保证保险 政府风险补偿资金”方式,发放贷款约4.5亿元。广东广州花都区推进生猪抵押融资,发放贷款约2.3亿元。

    (十一)在健全科技成果入乡孵化转化机制方面,主要是加强涉农科技研发应用、引导城市人才入乡发展等。重庆潼南区建设柠檬产业研究院,研发柠檬精深加工技术约300项,柠檬种植面积达200余平方公里。河南长葛引入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共建现代种业研发平台。四川成都郫都区建立城市人才加入乡村制度,制定申请、初审、表决、公示、颁证等新村民引进程序,吸引乡村旅游等紧缺人才约100名,带动约0.2万名专业人才进村到户。

    (十二)在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向乡村覆盖方面,主要是推进城乡污水垃圾统筹收集处理、城乡客运一体化、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等。福建漳州长泰区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乡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乡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95%。湖南湘潭推进乡村生活垃圾处理付费制度全覆盖,既减少垃圾总量、又减少财政支出。吉林梅河口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机械化清扫率达90%。河北涉县推进村村通油(水泥)路和公共客车,公交化客运服务覆盖约80个行政村。四川达州建设城乡物流配送信息平台和专线网络,促进快速消费品、建材家居、农副产品、农资等城乡互通。宁夏盐池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农村自来水集中供水率和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十三)在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方面,主要是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等。浙江嘉善完善县域医共体,建成5个诊断共享中心、13个基层“云诊室”平台。河南登封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建成5个县域医疗次中心,把优质医疗资源引入基层。广东韶关采用支教交流和师徒结对等方式,促进优秀义务教育教师在城乡间交流轮岗。江西萍乡采用以定向培养为主、以师范生支教和“银龄讲学”等为补充的方式,提高乡村教师队伍水平和学校办学质量。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圆满收官,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试点示范任务顺利完成。试点示范地区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产生了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领域的面上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持续总结提炼,印发三份推广经验文件、推出180条典型做法,并从中凝练出30项政策举措纳入政策性文件,成为全国性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各地区要认真学习借鉴并应用典型经验,不断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取得新突破。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试点示范已到期,试点示范工作到此结束,相关文件同时废止。同时,鼓励这些地区继续探索,围绕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突破,不断创造实践经验和改革成果。

    关于城市低碳的问题,通过《求《中共保定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国家发改委: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 落实取消落户限制》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城市低碳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城市低碳(2)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