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关于中秋节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孩子好奇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这些中秋节的知识要让孩子知道和给幼儿讲中秋节的来历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孩子好奇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这些中秋节的知识要让孩子知道
作者|东林富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快要到了,我女儿的幼儿园里组织了不少节目,老师和孩子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女儿很好奇地问我:“妈妈,什么是中秋节啊?为啥中秋节要吃月饼?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和玉兔吗?”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历来受到国人的重视,和孩子们讲一讲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以及关于中秋节的故事传说,有利于孩子们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进行国学教育。
一、中秋节的由来。
古代有祭月的习俗,中秋节是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才演变成中秋节。
一年分为四季,一季又分为三个月。每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为孟月、仲月和季月,而秋季中农历的8月份正好处于“仲秋”,也就是秋季的第二个月,而农历8月15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
秋收时节,五谷丰登,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古代帝王进行祭月活动,慢慢演变成民间的中秋佳节,八月十五月圆夜,吃月饼,赏圆月。
另一种说法是由故事“嫦娥奔月”演变而来。
后羿射掉了多余的9个太阳,得到上天的赏赐,拥有了一包能成仙的药。他把药交给了美丽的妻子嫦娥保管。
嫦娥在农历8月15这一天偷吃了仙药,飞到月亮上去了,后羿非常想念自己的妻子嫦娥,每天8月15这一天,后羿都要在自家院子里摆上嫦娥爱吃的东西,盼望着能和自己的妻子团圆。
后来8月15这一天成了人们吃月饼和美食,赏月的日子。
还有一种说法是中秋节是由农民祭祀土地神演变而来。
8月15这一天正好处于秋季的中间,是丰收的季节,农耕社会人们很重视土地和收成,到了这一天农民会祭祀土地神,并祈祷来年也能大丰收,慢慢演变成了中秋节。
无论哪一种说法,中秋节都饱含了人们对于团圆、美满、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二、中秋节都有哪些传统习俗呢?
中秋节是我们很重视的一个节日,从古流传至今,保留了很多过节的传统方式。
1、吃月饼,摆瓜果梨桃祭月,赏月。
到了中秋节的晚上,人们往往在院子里或是室内摆上一桌子水果和几块月饼,全家人聚在一起,在欢声笑语中吃月饼和水果,赏圆月。
这个时候小孩子们最活跃,叽叽喳喳地体会着过节的快乐,老人们也很幸福和开心,儿孙绕膝,享受着天伦之乐。
而作为家里顶梁柱的中年人看到孩子和老人高高兴兴,一家子团团圆圆,心里也很有成就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秋佳节对人们来说,更看重的是一种团圆美满的氛围。
2、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大餐。
中秋佳节是团圆的日子。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饭店,全家人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和和美美地吃一顿大餐,是过中秋节的一个重要程序。
特别是家里的老人,早早盼望着中秋节这一天儿女都聚在身边,一起聊聊家常,吃一顿团圆饭,互相之间嘘寒问暖,体会浓浓的亲情。
一顿家宴,吃出了浓浓的亲情,也吃出了生活中幸福的味道。
3、猜灯谜。
有些地方还会举办中秋灯谜会。
在公共场所挂上花灯,写上谜面,猜出灯谜者有奖,烘托出节日的欢快、祥和气氛。
对于平日忙于工作的现代人来说,有这样一个放松的机会,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4、赏桂花,饮桂花酒。
八月桂花香。
桂花香气朴鼻,中秋之夜,闻着桂花香,喝着桂花酒,想象着传说中的吴刚砍桂,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三、怎样和孩子一起过一个有仪式感的中秋节?
给孩子讲一讲中秋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让孩子对中秋节有更透彻的了解,带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中秋节,给孩子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增进亲子关系。
1、满足孩子一个愿望。
给孩子一个自主的机会,让孩子说出自己的一个愿望,家长尽量来满足孩子。
无论是一顿孩子心仪已久的大餐,还是让孩子开心地在游乐场玩耍,亦或是给孩子买他喜欢的一件衣服或是一套绘本,都能给孩子满满的仪式感和幸福感。
在孩子童年的记忆里,中秋节就是自由和快乐的。
2、带孩子为老人送礼物。
让孩子知道,尊敬和爱戴长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孩子看在眼里,必会记在心里。
中秋佳节看望老人,给老人送礼物,也是人们常常进行的活动。中秋是团圆的节日,也是向老人表达孝心的日子,也是向孩子进行传统教育的好时机。
3、教孩子几首关于中秋的古诗。
让孩子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更理解中秋的意义。
关于中秋,关于月亮,都是古代诗人才思泉涌的来源。
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苏轼“丙辰中秋,欢饮在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意思是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喝酒到大醉不值得提倡,但诗人苏轼在中秋日这天的高兴,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特别是诗中这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脍炙人口。
还有唐朝张九龄的《望月怀古》,诗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非常有意境。
宋朝晏殊的《中秋月》诗作中,“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表现了诗人独自在异乡,八月十五怀念亲人,感时伤怀的心境。
还有唐代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唐代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宋代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唐代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都是写中秋佳节的佳作。
4、带孩子参加中秋节家庭活动和相关的社会活动。
让孩子感受到中秋节的气氛和底蕴。
仪式感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对孩子来说,浓浓的仪式感会让孩子记在心底,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益的养料。
带孩子参加有关中秋节的活动,不但让孩子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气氛,还能让孩子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祝愿大人和孩子都能过一个团圆、美满的中秋佳节!
一、给幼儿讲中秋节的来历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的必备食品。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是由元末流传下来的。 你知道怎样该孩子详细的解释中秋节的来历是什么吗?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适合给幼儿讲的中秋节的来历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的必备食品。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是由元末流传下来的。
相传元朝时,中原广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欲联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严密,苦于无
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王昭光制造饼子,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使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因而一举推翻元朝,为了纪念这一功绩,因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
不论月饼源于何代,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皆成天下人们的心愿。
有人以为吃月饼和送月饼,自古以来就与中秋节有关。其实,情况并非如此。初唐时,原来农历八月只有初一是节日,而无十五这个节日。相传,后来唐明皇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宫,这样民间才把八月十五这一天作为中秋节。到了中唐,人们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楼观月,而当时还没有月饼出现。说到月饼的出现最早是在南宋的时候。不过当时的月饼与中秋节毫不相干,那时的月饼与现代月饼亦大不相同,只是作为蒸食品在饮食市场出现而已。
月饼真正与中秋节有联系是在明代。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食和赠于良朋亲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
比如,山西省介休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子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少年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关于月饼的制作技术,在明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一些月饼的饼面上,已出现“月中蟾兔”之类的装饰图案。其设计之精良,构图之美妙,花纹之灵细,使人获得艺术享受,既充分体现了月饼制作者的匠心独运,也反映了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农历八月十五,是人们合家团聚或倍加思念远方亲友的日子,在中秋节,厦门人除了赏月,吃中秋月饼外,还有一种自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时流传下来的“玩会饼博状元”的民俗活动,颇为有趣。中秋会饼每会63块,大小不同,共分为6种,分别代表古代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每人轮流将6个骰子掷入碗中,根据投入碗里的骰子点数领饼,以最终夺得“状元”为幸运。三百多年来,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一直在厦门民间流传,厦门的饼店饼厂在中秋节前后都会大量生产这种会饼上市供应。
众人团聚玩会饼博状元,这是厦门人过中秋的独特风俗。据说在300多年前郑成功据厦抗清,郑的部将洪旭为了宽释士兵愁绪,激励鼓舞士气,利于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于是与当年驻扎在今洪本部33~44号的后部衙堂属员,经过一番推敲,巧妙设计中秋会饼,让全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拼搏。
戏饼以“会”计算,一般一“会”以四五人为宜。“会”饼模仿科举制,设状元饼(最大的)一个、对堂(榜眼)饼二个、三红(探花)饼四个、四进(进士)饼八个、二举(举人)饼16个、一秀(秀才)饼32个。这是象征古代四级科举考试。古代府级考试及第的童生称秀才;乡试(省级)考中者称举人;在京师礼部会度及第者称贡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称进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俗称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额较多,三甲就更多了。古代皇帝点状元,既看才,又看貌,还要推敲,考究姓氏和名字,如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试,状元为孙曰恭,明成祖觉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将他降为第三名,将第三名的邢宽易改为状元。这说明状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貌若潘安”之辈,而第三名是有真才实学,所以厦门会饼中的“三红”质量特别好,寓意在此。
一套会饼共63块,是根据“三多九如”而来的,三和九是我国民间的吉利数。
源于厦门的“博饼”,随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年多来台湾也很盛行。
猜你喜欢
1. 小学生中秋节的来历手抄报内容
2. 为什么中秋节要赏月
3. 关于中秋的来历及习俗
4. 中秋节的由来传说
5. 幼儿中秋节教案
6. 中秋节祭月的由来
二、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一、中秋节的来历
1)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2)总之,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
二、中秋节的习俗
1)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
2)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舞火龙、燃宝塔灯、偷菜求郎、窃瓜祈子、中秋博饼、祭月烧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桥等等。
3)中秋节习俗代代流传。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秋节文化的多样性。我们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传统,让亲情永恒,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中秋节的传说
一说是嫦娥奔月。有了嫦娥就不能不提到她的夫君后羿,以及后羿射日。有点死脑筋的后羿,太阳都能射下来,老婆却没能看住,被不屑之恶徒给逼到了月亮上,从此过上了两地分居、永无相聚的非人道日子。 于是,月饼便成了寂寞嫦娥与夫君后羿彼此思念,梦想团圆,寄情喻意的物品,当然还少不了白兔和桂花树,民间也就有了中秋节的时候做月饼,吃月饼来怀念他们的习惯。
二说是吴刚折桂。倒霉的吴刚,运气不济,犯了错误被罚做无用功,每日里砍树不止,却愈砍愈结实,这里砍断,那里便已经又愈合了。他那里知道所谓的五百丈高的桂花树原本就是用来惩罚他的,怎么可能被他轻易砍断。小人物和大人物斗,总是斗不过的,天界里也是一样的。
三说据说是流传最广最具可靠性的。唐太宗李世民为讨伐北方的突厥,大举进攻数次,终于于八月十五日那天得胜回朝,苦战数年的将士们也终得和家人、故土团聚。举国欢庆之机,有个和唐朝通商的吐蕃商人,进贡上一种带陷的面饼。其装饰华丽,滋味甜美,太宗吃后大喜,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传旨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于是,就有了以后的吃月饼、庆中秋的喜庆节日。
四说吃月饼的来历就有点史书的味道了。说的是元朝时期,蒙古人统治汉人,暴虐残忍,民不聊生。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于是就有了红巾军,就有了要饭娃出身的丐帮首领朱元璋,就有了朱领导下的农民起义。胜利的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被用来送信的工具就是那带陷的小圆饼。而起义的指令就藏在了陷里。从此,就有了一个来自朝廷的纪念胜利的日子,和一个被赋予了特别纪念意义的吃食----中秋节和中秋月饼。
三、中秋节的来历 和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 和习俗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但并没有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中国的农历,八月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中国人喜欢以圆为和睦!所以中秋节也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兴起:
唐朝以后,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一般认为,中秋节开始盛行于宋朝。明朝被官方认可,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汉族的一大传统节日。
典故
1、元末朱元璋起兵时以月饼秘密传递“八月十五日杀鞑子(即蒙古人)”讯息,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将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2、嫦娥奔月的故事:相传在远古时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并成为帝王,可是他愈来愈暴戾,多番施行恶政,成了大暴君。有一天,后羿从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到一包不死药。。嫦娥知道后为拯救苍生免受后羿永远的统治,就把不死药全部吞下,然后变成了仙女,往月宫飞去。百姓们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当然现在也流传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3、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习俗:
中秋时节的习俗有很多,有打月饼、聚团圆餐,合家赏月,团坐聚饮“圆月”,出游逛市“走月”。还有观菊花,游园会、对诗等等活动!
影响: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的传统节日。 但是不是法定节日,节日的习俗也有异同!
关于关于中秋节的问题,通过《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中秋节的来历 和习俗》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关于中秋节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