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每日一题」2011年上海高考诗歌阅读

「每日一题」2011年上海高考诗歌阅读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2011上海高考语文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每日一题」2011年上海高考诗歌阅读和2011上海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每日一题」2011年上海高考诗歌阅读
  • 2011上海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 2011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
  • 给我一组古诗题,最好配上答案!
  • 一、「每日一题」2011年上海高考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

    【答案】古体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答案】A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答案】"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动作1分,状态1分,情绪1分,情感1分。)

    推荐阅读:

    【每日一题】2011年全国Ⅰ卷高考诗歌阅读

    【每日一题】2011年安徽高考诗歌阅读

    【每日一题】2011年福建高考诗歌阅读

    【每日一题】2011年广东高考诗歌阅读

    【每日一题】2011年江西高考诗歌阅读

    【每日一题】2011年辽宁高考诗歌阅读

    【每日一题】2011年山东高考诗歌阅读

    一、2011上海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2008-04-10 16:15提高现代文阅读效率,并非一日之功,但指导同学们探求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培养同学们临场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文章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试以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为例,谈谈解答此类试题的几种方法和技巧。
    1.纵观全篇 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了宗璞的《报秋》,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而且包含着领悟生活的哲理。它通过玉簪花“探出头来”,香气袭人,提醒人们:秋天来了,而我却是两手空空。其主旨是: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第30题B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此题有一定的迷惑性,有些考生一看到原文中有这一信息,就认为正确。殊不知,作者在文中讲玉簪花精神只是顺便提及,并不是本文的主旨,把主旨说成主要是赞美玉簪花精神就更无根据了。
    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它是一篇演讲稿,富于激情,文章题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的创造,其话题范围是教育问题,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文章列举了古今中外大量创造成功的实例,用事实说话,极有说服力。开头由造神、造人、造石像三种现象引出论点:我们的教育应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号召师生共同创造,就要破除种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有破才有立,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自然引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的结论;最后对创造之神的呼唤,表达出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解答问题,就有高屋建瓴、洞若观火之感。第24题E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本文的主旨是号召师生共同献身创造,时时处处人人都要创造,教育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以达到教育的最大成功。而“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只是“创造”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它是为“创造”服务的,说它是本文的主旨,犯了喧宾夺主的错误。
    2000年的高考题《长城》是一篇散文,富于情感,追求哲理,也不乏含蓄。它以长城为象征,谈的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与举措问题。它的主旨在于:反对封闭,提倡开放;反对愚钝,鼓励自信。它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第23题第(2)问:“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回答的就是本文主旨: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
    2001年的高考题《门》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把握了这一主旨,解答第23题第(2)问,要求说明“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就准确无误了。
    2.理清脉络 划分层次
    《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是: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七至九段为第二部分:从兄长寄来的词中有所领悟,悟出“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的人生哲理,从而坚定“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
    《创造宣言》全文共有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至四段为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和注意的问题;四至十一段为第二部分,批驳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得出结论;十二段为第三部分,发出献身创造的号召。
    《长城》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笔法,一至七自然段,对历史的反思和评价,观点非常明确,感情十分凝重;第八自然段对现实的评说,观点也比较明朗;九至十一自然段对未来的召唤,则比较含蓄。
    《门》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观点,有引起下文统领全篇的作用;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说明即使是人们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门后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第三段介绍各种各样的门,初步提出门的象征意义;第四段介绍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第五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第六段集中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七段进一步阐释人生就是不断的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八段是全文的收尾,进一步阐释关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后面的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
    3.检索范围 准确摘取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如《创造宣言》的第21题第一问,“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辨别和筛选,只要抓住原文中五个“有人说”段落的中心句,按题目的要求把它摘取下来写进答题处就行了。再如:《长城》第21题第一问,“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只要能根据第2-7自然段的内容,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就能抓住第3、5、7段“所以我说”后面揭示文章段落主旨、观点、情感的中心句,得出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①凄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当然,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不合答题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再以上述两题第二问为例。《创造宣言》第21题第二问要求回答“作者批评错误观点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不超过12个字)”。原文的结论在第11自然段,有21个字,这就要压缩主干,抽取要点,概括复述:“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长城》第21题第二问:“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现实的长城?”作者对长城现实的看法,与四面八方亿万游人的描写结合在一起,没有独立成段,回答较难一些。但是只要认真阅读,你就能从“现在你敞开胸襟了”、“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等语句中,归纳出现实长城的开放,从“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呀,长城!”的语意中,体会出作者在看待现实长城时的自豪与自信。

    4.综合分析 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创造宣言》第23题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第一问若选原文中的话回答:“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就只答对了一半,因为“成功”包含师生两个方面的因素。作者的观点很全面,很明确,强调的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第二问综合性很强,七个答案要点几乎分散在全篇文章之中,只有吃透原文,在文章中找到根据,才能概括出“注意”的要点。
    《创造宣言》第24题考查对文章的鉴赏评析,B项“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一说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创造需要勇气,但“勇气”不是关键,更绝非“惟有”,因为作者在下文明确指出:“这只是一半真理,”“除了大无畏精神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
    《门》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要回答:“开门”和“关门”的含意是什么,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须通观全文,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再加以分析概括。文中与“开门”和“关门”相关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阐述“开门”和“关门”含意的段落在文章的六、七、八段,特别是文章的第六段。问题出自文章的第一段,答案却主要出自文章的第六段,这就增加了解答21题的难度,要求考生通过快速阅读,迅速清理文章的脉络,迅速找出相关信息。相比较而言,“关门”的含意好归纳一些,因为文中说道“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意,相关的句子很多,不易抽取,但是可以参照归纳“关门”的含意,平行比较,得出答案:“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5.认清手法 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创造宣言》第22题,“‘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初步分析,可以拟出这样几个比喻:刀法、万象、万象同毁、万龙点睛。由此可以推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象”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万象同毁”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被毁;“万龙点睛”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成才。《创造宣言》第24题A项问:“‘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作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是否正确?用“交响曲之合奏”比喻集体创作的“合作与协调”,相似点很一致,十分合理。
    《门》的第23题的第1小题,要求说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对比喻句的理解。这句话是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成群牧放的马既无隐秘可言,又无独立天地;而人有思想感情,有隐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
    《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此题是对文章语言表达技巧、表现形式的考查,第一问要求理解第二人称在便于抒情方面的艺术效果,第二问要求理解人称代词的合理转换,以便使表达更清晰的作用。如果不考虑散文有关人称及表达作用的基本知识,恐怕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回答。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抒情散文,不少作品都用了第二人称来写。它的特点是,作者直接向对方倾谈,显得亲切自然。这样理解,就能正确回答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的好处是: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这句话承接“人们发现”而来,陈述的对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们”,写的自然是“人们”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称“它”。
    1993年高考《青菜》第30题:(1)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2)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3)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此题考的也是拟人手法的作用。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起的是拟人化作用,便于直接对青菜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3.反衬
    《报秋》第28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将“太阳花”和“玉簪花”对照比较,“太阳花”又名“死不了”,但“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而“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二者对比,反衬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4.对比
    《青菜》一文,“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摘下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与“在青菜地割草总是那么小心翼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27题:“作者为什么写孩子们拔狗尾巴草、摘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这样写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对“青菜”的赞美之情。
    5.反复
    《报秋》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这两句都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做这类题,首先要从“语言形式的表达”上分析,那么第(1)问的内容便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第(2)问便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其次就要分析“表达效果”,第(1)问暗含的意思是“强调时间的飞逝”,或“强调时间过得太快”。第(2)问则是“强化主旨”或“强化中心”、“深化主题”。学生做此类题往往重视“表达效果”,而忽视“语言形式的表达”,这是失分的原因。在这里,“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
    6.排比
    《创造宣言》第24题F项为判断正误题,“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这一说法正确,本文的确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段,如第5、6、8、9、10段,以及排比句。《长城》第21题对历史长城的评价,在第3、5、7段里也使用了三个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7.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门》第5段直接说明“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避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第21题“开门”和“关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第22题分析“玻璃门根本不是门”的原因。

    二、2011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准确版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准确版
    1、2011年全国卷1 代购彩票(甘肃、广西、贵州、河北、青海、内蒙、云南、西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 024元地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 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

    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还有19.9﹪的人没做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立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011年全国卷2(新课标卷 河南、山西、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海南)高考作文题:中国崛起的特点

    据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公布全球二十一世纪十大新闻,其中有关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崛起的新闻名列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该所跟踪了全球75万家纸媒体、电子媒体及互联网信息,发现其中报道中国崛起的信息有3亿多条。 那么,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呢?《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在中国网民中进行了调查,结果排在前六名的分别是: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
    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自己的所思、所想。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2011年北京卷高考作文
    如何看待乒乓球赛中国夺冠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讨论:生甲:太好了,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个项目的发展。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赛原则和奥林匹克精神……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2011年天津高考作文题目:关于镜子的话题作文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今天,更多种类的镜丰富了我们感知的层次和色彩:望远镜将我们的视线引向远方,显微镜撩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反光镜让我们瞻前仍可顾后,哈哈镜变幻出多样的自己,三棱镜在我们面前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些镜为我们打开了多维的空间,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深邃,心灵更加明澈。
    请从望远镜、显微镜、放光镜、哈哈镜、三棱镜中至少选择两种镜,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5、2011年辽宁高考作文题目:材料作文 苹果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哲学家举着一个苹果对他的学生说:“这个苹果是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它的香味了吗?”有一个学生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

    哲学家又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说:“你们怎么了?”其中一个学生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还有一个学生上来摸了摸说,这是什么什么苹果?

    还有一个学生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这个苹果拿给学生们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所给材料的范围,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6、 2011年四川省高考作文:
    请以“总有一种期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7、2011年安徽高考作文题目:时间在流逝

      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
    注意:
    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问题不限;
    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3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4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8、2011福建高考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9、2011年江西高考语文作文题:孟子三乐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题目自拟。(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10、2011年湖南高考作文:谢谢大家,你们来了

    某知名歌手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谈到自己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说起面对观众的第一句话,原来是说“大家好,我来了”,现在是说“谢谢大家,你们来了”,也许这种类似情况发生你和你身边,你对此有何感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和记述文。

    11、2011年湖北高考作文题目:旧书
    2011年湖北高考作文题目:旧书。

      请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请先将作文题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字数不少于800字。(60分)

    12、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回到原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作文,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13、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一切都会过去Pk一切都不会过去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14、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便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以拒绝平庸为题。不少于800字。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15、2011年重庆高考作文题目:情有独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以“情有独钟”为话题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材料一:香港大学的校工袁苏妹没有上过大学,不知道什么是院士,也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她44年如一日,用心、用情为学生做饭、扫地,深深地感动了学生。学生说“她就我们的妈妈一样”。2009年9月,香港大学授予她“荣誉院士”,称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像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材料二:巫溪县乡村教师赵世术20年独守讲台,13年残体支撑,在大山深处点燃知识的火把,照亮了小村里一代代渴求的眼睛。他在33年间延展自己的爱心,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在春天发芽。他因“师魂灿烂”而被评为2010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之一。
    请结合材料与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以“情有独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16、2011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这世界需要你
    请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文体特征鲜明

    17、2011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我的时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成功者,有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他们做过什么,又是怎么做的,被写进了种种励志读本,然而,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赋予也在变。

    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初夏秋冬,四时更替。物理时间随着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匆匆地流逝,而人生的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择角度,明确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三、给我一组古诗题,最好配上答案!

    1(全国卷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
      “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2(全国卷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3(广西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古人认为杜鹃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4(湖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6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答: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5(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8分)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1分)
      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2分)
      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5分)

      答:16.对仗(或:对偶)
      17.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18.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6(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7(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8(浙江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答:(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9(福建)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10(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答:(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11(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落日心犹壮”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已届暮年,仍然壮心不已,因为“落日”比喻“暮年”。也可以回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因为“不必取长途”句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

      05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1(全国卷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1)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全国卷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3(全国卷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8分)(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4(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

      不同点:

      答:①D ②C

      ③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5(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6(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7(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 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1)荒村与古寺 断蔼与流萤 生与语

      (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8(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1)傍晚 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9(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答:(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10(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派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11(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

      (2).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3)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答:(1)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2)(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3)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12(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清在阶下青苔上)

      尾旺: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2)清冷、幽静 孤单、寂寞 (3)"为拂绿琴埃"

      14(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 李德裕

      海畔尖山似剑芒, 独上高楼望帝京,

      秋来处处割愁肠。 鸟飞犹是半年程。

      若为化作身千亿, 青山似欲留人住,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牡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

      答:⑴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⑵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15(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答:(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氛围”“心绪”各2分。

      (2)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关于2011上海高考语文的问题,通过《2011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给我一组古诗题,最好配上答案!》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2011上海高考语文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每日一题」2011年上海高考诗歌阅读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2011上海高考语文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每日一题」2011年上海高考诗歌阅读和2011上海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
    • 看过来!2022上海高考作文题发布了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2011上海高考语文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看过来!2022上海高考作文题发布了和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公布,你还记得自己哪一年的高考作文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
    • 2003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范文

    • 158文章网作文欣赏
    • 广东路教辅书店有教育考试院出的作文集,里面有上一年高考各档次的“真文”,你可以作为参考,我2010年高考就买的是那个文化遗产——民族的魂当汽车行驶在乡间小道时,作家冯骥
    • 2011年高考,各地区的语文作文题目

    • 158文章网作文写作
    • 上海:一切都会过去与百一切都不会过去江苏:拒绝平庸 广东:回到原点山东,这世界需要你江西:孟子三乐安徽:时间度在流逝浙江:我知的时间湖南:谢谢大家,你们来了北京: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