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冼星海简介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人民音乐家冼星海40岁因病去世,只留下7岁女儿和《黄河大合唱》作曲冼星海:40岁英年早逝,留下的独女现状如何?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人民音乐家冼星海40岁因病去世,只留下7岁女儿
中国近代史是屈辱的,外国侵略者在华夏大地上耀武扬威,而我们却无可奈何,实在是让人悲愤不已。
好在中国从来不缺敢为国家牺牲的能人志士,他们前仆后继,用着自己的方式拯救这个濒临灭绝的国家。最终在他们的努力下,新中国才得以成立,中国再也不用被人欺负。
救国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人在前线用枪炮跟敌人作战;也有的人贩卖自己的家产为前线运输珍贵的物资;还有的人以音乐为武器,向敌人发出国人不屈的怒吼。这样的人,最出名的莫过于冼星海。
作为家户喻晓的名曲《黄河大合唱》的作曲者,冼星海无疑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当我们聆听《黄河大合唱》演奏的时候,其激昂高调的歌词旋律,总是会让人觉得热血沸腾,获得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
正是因为冼星海在音乐上无与伦比的成就,让他曾经获得“南国箫手”的美誉,甚至就连毛主席都曾给他专门题词——向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致敬。
纵观冼星海在音乐上的成就,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可惜的是,一位这么优秀的人民音乐家,却在40岁那年,因为肺炎的原因导致英年早逝,实在是让人觉得惋惜。
冼星海离世的时候,只留下一个女儿在人世间。作为冼星海唯一的女儿,她的现状又是怎样的?这一切都让我们先从冼星海的音乐道路说起。
冼星海的音乐道路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出生在澳门一个贫穷的胥民家庭。
什么是胥民?就是将海上渔船当做是自己家的人,吃喝拉撒全在船上。
在那个年代,胥民社会地位低下,不能上岸居住生活;不能进入学堂学习知识;不能跟岸上人家通婚。正是因为如此,小时候冼星海跟母亲相依为命,生活极度困难。
当然,这样的困难对于人杰来说仅仅是成长道路上必经的磨难而已。虽然生活艰难,但是冼星海早早的就表现出坚韧乐观的性格,虽然在人生中遭遇过不平等的对待,甚至被人无端欺辱,但是冼星海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音乐事业的热爱。
冼星海的母亲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因为胥民的身份,冼星海无法在澳门读书,怎么办?
在冼星海七岁那年,母亲经历重重困难,带着冼星海来到马来西亚生活,在那里没有人知晓冼星海胥民的身份,他也能够进入到教堂学习。
在学校阶段,冼星海已经表现出自身极大的音乐天赋跟兴趣,经常代表学校参加音乐比赛,取得不俗的成绩。
因为冼星海在音乐比赛上优异的表现,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这个来自文明古国的音乐天才,他们的称赞,也不断地鼓励冼星海在音乐道路上越走越远。
长大后的冼星海进入到大学里面进行音乐系统性的学习。那个时候,冼星海年仅不过二十岁出头,就已经在音乐界发表论文,在重大舞台上登台表演,打出了自己的名气。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冼星海也开始慢慢地在觉醒自己的爱国情感,了解到自己的母国居然是仅存的文明古国,这让他感到无比的荣幸。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日寇将杀戮跟毁灭带来华夏大陆。听闻这个消息,冼星海立马投身到爱国救国的运动中。
作为一个音乐家,冼星海没有经历过系统性的军事训练,想要扛枪上战场是不现实的。冼星海将自己满腔的救国热情,化做笔下的歌词,他创造出大量激情澎湃的歌曲,给前线的战士带去无穷的精神力量。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冼星海认识到一个问题:音乐或许是没有国家的,是属于全世界的,但是音乐家是有祖国的,每一个音乐家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
冼星海将自己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化身为抗日英雄,每一个音符都是冼星海
在声嘶力竭的呐喊,将中华民每个人内心的渴望呼喊出来:驱逐日寇,建设民主革命,拥护共产主义。
不仅如此,冼星海深入到百姓群体中,教导群众如何作曲歌唱,激发群众的抗日斗志。冼星海的行为,对当时的人民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冼星海真正被历史记录的事情,是他在1938年时,将《黄河大合唱》创作出来,这首歌曲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一绝,给全国军民抗日的斗志带去极大的鼓舞。
作为一个音乐家,冼星海十分热衷于自己的事业,甚至一旦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废寝忘食是经常事。
对工作有热情是好事,但是冼星海这种没有节制的工作热情,让他的身体也垮了下来,导致他身体免疫力十分虚弱。
一次偶然的意外,冼星海染上了肺病。
在那个年代,肺病基本上跟绝症划上等钩,无药可医。正是因为如此,患上肺炎不久,冼星海就因病去世,享年40岁。
冼星海的离世对中国的革命事业来说,绝对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对于他的家庭来说,也不亚于晴天霹雳。据了解,当初冼星海离世的时候,留下一个女儿在这个世界上,他的女儿后面情况如何?关于这一点,我们先从一个叫做钱韵玲的女人说起。
音乐家的爱情钱韵玲是冼星海的妻子,在学校读书时,钱韵玲就已经秘密成为我党的一员,帮助革命事业做过很多重要的事情。
在抗日战争期间,钱韵玲多次奔波于社会各界,呼吁大家勇敢反抗日寇的暴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钱韵玲跟冼星海相遇了,宛如爱情小说里面的故事情节一般。
虽然冼星海是用歌声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但是跟钱韵玲的救国之道是大同小异的,两者都有共同的目的。因为这个原因,两人相处得极为愉快。
因为仰慕冼星海的才华,钱韵玲每个星期都会找到冼星海学习音乐。钱韵玲每次过来,冼星海都会认真教导她如何作曲、如何歌唱。
教导结束后,趁着闲余时间,两人会一同谈论各自的理想、当前的形势以及如何救国等等话题。
正所谓日久生情,在不知不觉中,两人互相喜欢上了对方,在亲人好友的祝福下,两人喜结连理,在延安生下了他们爱情的结晶。
这个爱情的结晶正两人唯一的女儿——冼妮娜。
1938年,冼妮娜出生于中国延安。对于这个唯一的孩子,冼星海夫妇自然是对其疼爱有加,恨不得将自己全部的东西都给她。只是非常可惜的是,因为冼星海英年早逝的原因,他没有办法亲眼看着自己的女儿长大。
冼星海离世时,冼妮娜仅有7岁,所以她对于父亲的印象随着时间的冲刷而慢慢黯淡。但是冼妮娜始终记得,年幼的她被悲伤的母亲牵着手,身上穿着黑衣服,在灵堂送走了自己父亲最后一程的场景。
虽然冼星海已经离世,但是思念亡夫的钱韵玲一直在跟冼妮娜讲她父亲的事情。
钱韵玲经常在手上拿着冼星海生前的照片,将女儿抱坐于膝上,告诉她冼星海曾经是如何孜孜不倦的追求音乐之道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又是如何不顾自身生命安全,教导民众作曲唱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钱韵玲想要让自己的女儿明白,她的父亲是何等伟大的人物。
随着时间小河的流淌,冼妮娜也慢慢地长大,她也开始寻找曾经有关于冼星海的文章以及父亲当年所作过的歌曲,这让冼妮娜对自己的父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冼妮娜还曾经远赴莫斯科,也去过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就是想要追寻父亲当年的脚印。
当冼妮娜来到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时,看见这里的群众用着父亲的名字来为大街命名时,冼妮娜心里面充满身为冼星海女儿的骄傲。
不单单是我们中国,冼星海为世界反抗法西斯主义的正义行为,全世界人民都记得,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的当地群众,正是最好的证明。
虽然冼星海先辈早已离开了我们,但是他永远都是生活在我们的心中,一直都是他女儿心中崇拜的偶像。
长大后的冼妮娜,虽然没有继承父亲的音乐天赋,但是她继承了父亲对音乐的热爱。原本冼妮娜想要跟父亲一样,将音乐作为自己的事业发展,然而在那个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内百废俱兴,极度需要各类人才共同发展。
考虑到这个原因,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在自己的热爱跟国家建设两边,冼妮娜选择了国家建设,放弃了追求音乐的道路,投身到理工科的学习中。
音乐家后代的发展情况从大学毕业以后,冼妮娜进入到国家飞机生产厂工作。
作为著名音乐家、革命家的后代,冼妮娜的到来无疑是引起不小的轰动。考虑到冼妮娜作为已故革命家唯一的后代,工厂领导在平日各方面都会尽可能的照顾冼妮娜。
然而关于厂领导的好意,冼妮娜并不想“领情”,自己的父亲是为国牺牲的革命家,自己岂能堕了父亲的名声?冼妮娜时刻谨记着自己是冼星海的孩子,所以工作中她只会做得比别人多,不想给父亲丢脸。
1958年,此时距离冼星海离世已经过去13年时间,怀念亡夫的钱韵玲独自来到杭州定居。
由于年纪已大,钱韵玲手脚难免有不协调的地方,生活方面有诸多的不便。考虑到这个原因,冼妮娜想要照顾自己的母亲,于是在便向领导申请调到杭州工作。
来到杭州以后,冼妮娜一边在图书馆工作,一边照顾家中母亲。图书馆的工作跟飞机场的工作存在很大的区别,但是冼妮娜没有丝毫怨言,认真对待自己每一个任务。这份看似清闲的工作,倒是被冼妮娜做得有声有色起来。
冼妮娜在大学期间有过一段幸福的校园恋情,两人毕业以后就选择结婚,婚后生下一男女,着实让人羡慕。
对于后代的教育问题,冼妮娜表现出一副严母应有的模样。就跟曾经母亲教导自己一般,冼妮娜跟自己两个孩子说起了他们爷爷冼星海的故事,希望他们能够以自己的爷爷为榜样,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要为国家争光。
冼妮娜的儿子叫做郭伟,大学毕业以后在西湖文化馆工作,曾经担任过杭州西湖政协委员一职,尽心尽力为当地民众服务,也算没有辜负冼妮娜的培养。
2015年,由于呼吸梗塞的原因,郭伟在自己的家里面,在睡梦中离世,享年46岁。这是一件让人感到惋惜跟悲伤的事情,对于冼妮娜来说更是如此,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想来也是让人痛彻心扉。
冼妮娜的女儿名为郭敏,郭敏不像自己的哥哥那般高调,对于她的记载基本上是没有的。当然,偶然我们也能够通过新闻,在电视上看到郭敏陪同冼妮娜参加某些纪念冼星海的活动。
想必自从儿子离世以后,女儿便是冼妮娜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依靠了吧。能够陪伴在自己母亲的身边,不管是对于冼妮娜还是郭敏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作为一名音乐家,冼星海能够将自己的一生都致力于音乐事业,这无疑是幸运的事情。冼星海所创造出来的饱含爱国热情的歌曲作品,在中国影响深厚,这也让冼星海在民众中有着很高的声誉。
冼星海的一生可谓是充满着传奇,正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的:人生的价值,不是用时间的长度来衡量的,而是要用时间的深度来衡量的。
冼星海正是做到了这一点,虽然他早就已经离开我们,但是他创造出来的歌曲,永远在激励着我们前进。
冼星海年少时期的坚强乐观,青年时期的爱国追梦,他兼顾家国情怀跟理想,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不仅成为我国优秀的革命先辈,更是在中国歌曲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无幸参与女儿的成长,但是冼星海身上的精神,无疑是传承到冼妮娜的身上。不管是脚踏实地还是爱国报国,亦或者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些都是冼妮娜传承于冼星海的。
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冼妮娜曾经说过:我为拥有这样一位父亲感到自豪,他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骄傲,他的音乐作品对得起他自己一生的追求,也对得起中华民族千年未有的大变局。
不过百年时间,冼星海的歌曲作品已经从中国流向世界各地,其慷慨激昂的歌词,为身处于水深火热,受到压迫的民众带去无穷的精神力量,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这不仅仅是中国的荣光,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一、《黄河大合唱》作曲冼星海:40岁英年早逝,留下的独女现状如何?
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贝多芬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我想没有人会不知道这首充满爱国激情和恢弘气势的歌曲——《黄河大合唱》。每当响起这首歌的旋律,我们都忍不住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这首歌以抗日和爱国为主题,表现了中华儿女无论在何种艰难的环境中依旧顽强斗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听到这首歌,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会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黄河大合唱》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作曲。光未然的词意境深远、气势磅礴,字里行间充满浓厚的感情色彩,具有十分强烈的感染力。冼星海的曲深沉而又激烈,抒发强烈的感情,宣泄爱国的情绪,它表达了大众的呼唤和人民内心的独白。
词曲的结合,是珠联璧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演绎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斗志与精神,预示着黑暗必将结束、光明即将来临的信心与决心,十分振奋人心。
少年时期的冼星海
在广东珠江湖畔,有一座造型特别的音乐厅,整体建筑就像一架撑起盖面的钢琴。这座建筑以冼星海为名,为了纪念我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原籍广东,1905年,他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家庭。那时候正值清朝末期,封建王朝行将就木,外国列强虎视眈眈,寻常百姓本就生活艰难。冼星海是遗腹子,从小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在那个时代,一个家庭没有一个男人支撑,他们的日子更加难过。在小时候,他就跟随母亲到新加坡谋生,在那里上了小学,接触到了音乐。
在学校里,他对音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还参加了学校的管弦乐队活,在里面表现突出。他极高的音乐天赋逐渐显示出来,受到老师的称赞和认可。
他也受到教导:“音乐是世界的,但是音乐家是有祖国的。”在那时候,他的心中就埋下了音乐家应该热爱音乐,更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的信念。
中学时代,洗星海回到中国,进入了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小提琴。到了大学更是进了北大音乐传习所专门进行学习,随后又去上海国立音专学校进修,提升小提琴和钢琴的演奏技艺。20岁的他就开始发表专业的音乐论文。《普遍的音乐》一文的发表,引起了当时音乐界的轰动。
1929年,他前往著名的艺术之都法国巴黎,拜著名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为师。1931年,他考入了巴黎音乐学,在那里继续深造。在此期间,不仅他的音乐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乐理知识的扩充与完善,这为他今后独立创作打下了基础。
人民的音乐家
1935年,抗日战争爆发,冼星海忧心国内的局势,放弃了继续在国外深造的机会,回到国内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但是当他回到上海,原以为国内同胞会万众一心抗日,没想到发现的却是一幅歌舞升平的景象。
日军企图占领了东北三省,那里的同胞在浴血奋战,可这里的人却还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些中国人对中国现状麻木不仁、视若无睹,冼星海对此感到十分失望与迷茫。
面对靡靡之音,冼星海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唤醒普通民众的爱国之心。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发挥自己在音乐方面的优势,把自己的满腔爱国之情都倾诉在了笔下的歌词。他创作了大量极具感染力和战斗力的歌曲,试图引发共鸣,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抗日战争的运动中来。
在1935年到1938年的短短3年时间内,冼星海就创作了《救国军歌》、《祖国的孩子们》、《只怕不抵抗》、《路是我们开》、《到敌人后方去》等等各种类型的抗日歌曲,开创了中国现代革命音乐的新局面。
1938年秋天,冼星海收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邀请书,聘请他去那里去担任音乐系教授,于是他去了延安。在那里,他深入百姓,为工人演唱抗日救亡歌曲,激发百姓的抗日斗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1939年,冼星海谱曲了《黄河大合唱》。不久,《黄河大合唱》在中央党校大礼堂正式公演。听完这场表演,主席心情非常激动,称赞他是以《黄河大合唱》为指挥号令,指挥全中国人民作战。确实如此,在之后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中,只要唱起《黄河大合唱》,大家都会感到浑身充满力量,在当时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万众一心的抗日运动。
1940年,冼星海到苏联莫斯科执行任务时,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他被困国外。回国之路被阻隔,冼星海辗转各方,还是无法回到国内。
到1945年,在国外漂泊多年的冼星海疾病缠身,还得了肺炎,不久便在莫斯科医院去世,享年只有40岁。或许有才华的人,人间往往留不住,他英年早逝后,也只留下一个女儿,那么他女儿的现状如何呢?
唯一的女儿
冼星海妻子名字叫钱韵玲,她是一名投身革命的共产党员。在抗日战争期间,钱韵玲与冼星海在武汉相遇,他们共同传播救亡歌曲,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呼吁社会各界勇敢反抗日本侵略者。在此期间,志同道合的两人产生了感情。
1938年,冼星海和钱韵玲结了婚,一年后就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取名冼妮娜。冼妮娜是冼星海唯一的女儿,冼星海和钱韵玲都对这个孩子疼爱有加,视若珍宝。令人遗憾的是,冼星海40岁英年早逝,没有看到女儿的长大。
虽然父亲在冼妮娜很小的时候过世,她对父亲印象不深,但是在冼星海的妻子钱韵玲的教导下,冼妮娜了解了父亲对音乐事业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与奉献。她也遗传了父亲的音乐天赋,但是并没有从事音乐事业。
在冼妮娜长大的时候,为了之后能为建设新祖国做贡献,选择了理工科,毕业后进入飞机厂工作。作为冼星海的女儿,她拒绝了特殊照顾,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
后来,她调到杭州图书馆工作,依旧敬业如旧。婚后她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平凡而幸福。她把幼时母亲告诉她关于冼星海的故事又告诉了孩子,在她的教育下,她的儿女秉承洗星海的一些意志,在长大后都很出息。
二、冼星海怎么死的
病死的1945年10月30日
病逝于莫斯科克林姆林宫医院。在莫斯科病逝,年仅40岁
1945年初,苏联有关方面将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接受治疗。刚住进医院,冼星海便开始创作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但病魔无情,1945年10月30日他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同年11月14日,延安隆重举行了“冼星海追悼会”,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三、谁知道冼星海是怎样死的?急!!!!!!!!!!!!
冼星海中国作曲家。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5月11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在冼星海的歌曲创作中抒情性的独唱歌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为舞台剧和电影所作的插曲。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或倾诉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或抒发投入斗争的热切情感。如:《夜半歌声》、《莫提起》,充满激情和幻想,唱出了横遭封建势力迫害和国土沦丧后的痛切感情与战斗呼号;《热血》和《黄河之恋》都是慷慨悲歌,表达了为自由而战的坚强意志和胜利信心;《做棉衣》、《江南三月》和《战时催眠曲》等,则以优美亲切、纯朴清新的民间音调,抒发了抗战妇女的爱国深情。
为了表现广阔的现实生活和使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冼星海还探索创造了一些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歌曲样式。其中有将抒情性与战斗性两者不同的表现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歌曲,如《在太行山上》、《三八妇女节歌》;有颂扬性的歌曲《赞美新中国》;还有将民间说唱音乐与战斗性的群众歌曲音调相结合的叙事性歌曲,如《梁红玉》和《打倒汪精卫》等。他很善于发掘歌词语言的韵律美,在表现主题形象的前提下予以音乐性的发挥。他也很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歌曲演唱形式,如独唱、齐唱、领唱、合唱和有说有唱等,特别是在群众歌曲中广泛运用轮唱和二部合唱的形式,在当时的抗战歌咏中具有创新的意义,并具有广泛的影响。此外,他在去苏联期间,主要采用中国古典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在探索新的体裁和民族风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开创了表现我国人民革命斗争并具有民族特点的大合唱创作。所作4部大合唱,在题材、内容的现实性和表现形式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是相同的,但又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以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处理,而使各个作品具有不同特色。作于1939年3月的《生产大合唱》,以载歌载舞和戏剧表演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春耕”、“播种与参战”、“秋收突击”和“丰收”4个场面,表现解放区人民的生产劳动和抗战生活,音乐具有民间风味,合唱粗犷质朴,其中的《二月里来》和《酸枣刺》两个段落,常被作为独唱和童声合唱曲目,流传至今。为纪念“九一八”事变8周年而作的《九一八大合唱》,是一部叙事性的大合唱,采用交响性和回旋曲的形式结构,全曲以具有舞蹈特点的音乐主题和悠长深沉的副主题对比贯串和反复出现,其间插入许多不同性格的段落,表现人民群众在欢庆胜利时回顾抗战历程,激发起抗战到底的决心;其中的女声独唱与合唱段落《九一八子夜歌》,运用了戏曲、说唱音乐中的板式变化手法,具有戏剧性效果。《九一八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的乐队伴奏,在对民族打击乐器和中国音乐风格的节奏的运用上很有特色。作于1940年3月的《牺盟大合唱》,是为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抗日决死队写作的一部群众歌曲联唱形式的大合唱,包括齐唱、独唱、轮唱、合唱等6个段落,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黄河大合唱》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这部作品创作于1939年,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赞颂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以及悠久的文化历史,突出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勤劳朴实、酷爱自由、胸怀宽广的崇高品德,愤怒地控诉了敌寇的入侵给黄河两岸人民所造成的深重灾难,最后以激昂的旋律威武雄壮地奏出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为反抗日寇的侵略、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英勇战斗的时代最强音。整个作品自始至终都以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鼓舞人们为真理和正义而战斗,对未来和胜利充满着信心。《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为求民族解放、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而斗争的优秀作品,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和独创性。
《黄河大合唱》演出后,轰动了整个延安。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校成立一周年的晚会上,毛泽东观看了冼星海亲自指挥的演出,连声称赞。同年7月,周恩来也观看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并亲笔给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郭沫若在《黄河大合唱》的序中写道:“《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的心魄。”
《黄河大合唱》的问世,对抗日民族解放斗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最后的生活
1940年12月,冼星海来到苏联,这是他生活的最后五年。在此期间,他得以有较集中的精力对几部大型作品进一步修饰并最终完成。1941年6月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苏德战争”。连年的兵火战乱,颠沛流离,生活无着,再加上缺医少药,使本来体弱多病的冼星海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1945年初,苏联有关方面将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接受治疗。刚住进医院,冼星海便开始创作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但病魔无情,1945年10月30日他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同年11月14日,延安隆重举行了“冼星海追悼会”,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关于冼星海简介的问题,通过《冼星海怎么死的》、《谁知道冼星海是怎样死的?急!!!!!!!!!!!!》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冼星海简介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