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全球光电子生态尚未完全形成,院士专家热议:我国有很大机会率先实现突破

全球光电子生态尚未完全形成,院士专家热议:我国有很大机会率先实现突破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全球光电子生态尚未完全形成,院士专家热议:我国有很大机会率先实现突破和如果全球疫情持续,我们该怎么办?钟南山院士给出答案,如何处理?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全球光电子生态尚未完全形成,院士专家热议:我国有很大机会率先实现突破
  • 如果全球疫情持续,我们该怎么办?钟南山院士给出答案,如何处理?
  • 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意义
  • 请你查阅资料,说说我国航天事业方面的最新的成绩
  • 一、全球光电子生态尚未完全形成,院士专家热议:我国有很大机会率先实现突破

    60%、50%、25%……

    这组数据,分别是湖北光电器件在全国市场、激光设备在全国市场、光谷的光纤光缆在全球市场的占比。

    “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从中国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通信国际标准,到首个400G硅光模块、首台10万瓦光纤激光器、首条柔性折叠显示屏生产线……如今,光谷“光芯屏端网”产业规模加速向万亿级规模冲刺,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光电子产业竞争的主力军。

    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何有望率先实现突破?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还可以开辟哪些新领域、新赛道?近日,长江日报云端会客厅围绕相关问题,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徐红星,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谢长生两位嘉宾做客直播间。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徐红星(左一)和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谢长生(右一),聚焦光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和前景,做客云端会客厅。

    上网速度“快不快”

    关键就是光纤通信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信息存储与安全专委会会长谢长生。

    长江日报:如何理解光电子信息产业?这一产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谢长生:光电子信息产业,在广义上,就是一种既包括光子也包括电子的光电融合的产业。

    什么是光?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物质。对光的研究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墨子就曾研究过小孔成像的原理。因而光科学既是非常古老的学科,又是非常前沿的学科。从科学概念上,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它既是电磁波的一个波段,又是一种可直线传播的粒子,我们称为光子,能够承载能量和信息。所以光信息产业,就是以光子为载体的信息产业。

    “光电子信息产业”里的“电”,是以电子为核心的产业,例如集成电路产业。这一产业,在当今信息产业中占主导地位,以美国硅谷为发端,从基础研究、设计、生产到制造,整条产业链基本由美国所控制。我国现在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也都卡在“电”这一块。我国的整个电子产业,从最上游的EDA设计软件,到集成电路的设计生产、制造环节,再到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乃至整个产业生态都存在“卡脖子”问题。

    光电子信息产业,就是原有的集成电路产业加入了光的元素。在光这一块,我国的研究及产业,与国际上的差距是比较小的。国内外都还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产业生态远没有成熟和成型,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个新机会,尤其是对作为中国光电子重镇、正在打造“世界光谷”的武汉来说,更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

    徐红星:“光信息”的概念自古就有了,像我国西周时期“烽火戏诸侯”的著名典故,本质就是通过光来传递信息。后来传递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电报、电话。实际上,电话的发明者贝尔也发明过一种“光电话”,虽然在当时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信息实际传播的距离比较短,但是已经有了“光信息”的概念。

    后来就有了光纤通信。“光纤”这个概念很早就有了,但由于光纤的损耗很大,通信距离受限,随着光纤质量的提高,实现用光纤来通信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到本世纪被广泛应用,光纤通信从研发到应用的整个过程是一脉相承的。

    光纤通信成为可能之前,必须有激光。激光和光纤通信构成了现在信息社会的基本架构。大家可能对这些没有直观的感受,但光纤通信可以做到高容量、快速地传递信息,例如现在大家要追剧、打游戏,要追求速度、容量和清晰度,依靠的就是光纤通信。

    接着,就是光电集成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就是说,有了光纤通信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各种通信的应用场景,需要进一步提高通信的速度和效率,需要有大型的数据中心做支撑。

    光计算、光传感是最近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适应数字社会发展的需要。光计算对应的是此前的电子计算。因为电子计算的能耗、速度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而光计算(光电芯片)的运算能力、运算速度,会比电子计算有实质性的提高,所以光计算这一领域发展是非常快的。另外,信息社会对智能传感的需求也是非常旺盛的,光传感是万物互联和智能社会的高效感知手段。

    从产业的角度看,光电子产业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赋能通信,还赋能众多产业,是这些产业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和要素。例如激光雷达的普遍使用,就是无人驾驶的先决条件;在新能源、激光制造、智能建造等领域,都对光电子产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总而言之,光电子信息产业对国家的科技创新、对城市发展起到基础性、奠基性、支撑性的作用。光电领域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一直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和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

    集成电路发展已接近“天花板”,光电子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徐红星(左一)和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谢长生(右一),聚焦光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和前景,做客云端会客厅。

    长江日报:为什么说光电子信息产业是我们有望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新领域?

    谢长生:从集成电路纯粹的产值来说,全世界大概有4700多亿美元的市场规模。现在集成电路的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摩尔定律接近天花板,从几十纳米到7纳米、5纳米,现在甚至到了2纳米,再往下走,实现小于1纳米的工艺非常困难。

    相比集成电路,目前光电子的产值小一些,光电子器件大概有400多亿美元规模,但是它的市场潜力非常大。在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存储和表达5个环节上,光能够解决很多电解决不了的问题,这里面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在光电子信息产业,我国有部分领域领先国外,同样也有处于落后的部分。比如信息的获取环节,全球排名前十的激光雷达企业中,有5家来自中国;在信息的传输方面,中国信科、华为都有领先世界的产品;在存储、光计算、光显示方面,我们也保持着一定的技术优势。

    应该说,现在我们和国际上基本处于相互竞争、相互追赶的态势,差距并不大。趁着目前全球的光电子生态还没有完全形成,我国有很大的机会在这个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长江日报:目前,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布局是怎样的?各自有哪些优势和侧重?

    谢长生: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往往都发端于比较领先的研究机构。例如长春光机所、上海光机所、安徽光电所、西安光电所这几家老牌的光电子领域研究机构,推动了长三角、珠三角,长春、西安地区的发展。

    还有深圳,虽然目前研究机构比较少,但是产业环境比较好,特别是有以华为为代表的大量民营企业,在光电子信息产业上同样十分领先。

    研究机构与产业融合创新,是武汉“独树一帜”的密码

    长江日报: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的“独树一帜”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徐红星。

    徐红星:整体来说,光谷形成了基础雄厚、生态丰富、创新氛围浓厚的发展态势,这是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的具体所在。

    武汉的光电子产业起步较早,光谷经过近40年建设,产值规模迈向万亿元级别,整体的规模体量非常大。

    光电子信息产业之所以能在武汉取得长足发展,首先是因为基础深厚。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等科研单位,以及一批已有的和在建的国家级、省级实验室,为武汉光电产业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其次,武汉的产业生态十分丰富。武汉的“光芯屏端网”产业基本涵盖了光电子信息的各个门类。武汉的激光器、激光加工、光纤、光电模块、光电芯片、显示屏等产业,在全国都具备一定的显示度和产业特色。

    这种丰富的生态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光电技术正快速拓展到各行各业。比如,北斗导航系统与武汉传统的测绘专业优势相结合,把光电技术拓展到空天领域。

    研究机构与产业相互促进创新,这极大增加了武汉在科研和产业上保持领先全国、部分领先世界的机会。

    谢长生:武汉在全国产业布局中有特殊的优势,在于它做到了将研究和产业相结合,并且都保持了优势地位,这在全国城市里是比较少见的。武汉光电子领域科研和产业相互促进,共生共赢是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我们要继续发挥这个独特的优势。

    武汉的光纤光缆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在光器件、光显示、激光器等细分领域处于国内的中心位置。这与武汉早年的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突破有着很大的关系。

    从研究机构看,华中科技大学很早就在全国率先研制出高功率二氧化碳激光器,才逐渐孵化出武汉的激光产业,并辐射到全国,目前武汉的大功率光纤激光器、飞秒激光器在全国都是领先的。还有武汉邮科院,赵梓森院士领衔拉出国内第一根光纤,才有了长飞光纤等国际领先的光纤光缆企业和国内领先的光传输系统企业。还有武大遥感技术的研究,形成了全国领先的遥感产业。今天的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基于扎实的研究,逐步生长和发展起来的产业。

    因此,为了实现光电子产业的未来的突破,我们还要继续做好光电子的基础研究,这是武汉也是全国发展未来光电子产业的基础。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为例,一组数据很有说服力:在全球十所知名光学机构中,研究中心2008~2021年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论文总数、被引总频次、ESI高被引论文数均排名第一,说明研究中心已位列国际光电领域基础研究第一方阵。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提出要顶天立地。顶天,首先就是要瞄准世界光电科技前沿,做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是为解决一些未来技术的核心原理做研究,为未来产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立地,就要解决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的问题,尤其是产业链生态上各个环节“卡脖子”的问题,未来我们都要在光电子新赛道上把这些瓶颈问题都解决掉。

    比如武汉现在已经可以生产飞秒激光器,还要实现时间更短、能量密度更高的阿秒超快激光器,把原理搞清楚,做出试验样机,才能为下一代超快激光器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将光电成像技术和生物医学相结合,可以探索大脑的奥秘,还可以发展各种新型的生物医学仪器和设备产业,这个市场非常之大。研究多维光信息技术,对未来大容量光通讯和光存储产业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研究新的光电能量转换技术,新的发光材料和显示技术,新的对光敏感的智能织物,探索新的传感技术,都可以发展出全新的光电大产业。我们还要及早规划光电子产业的生态,从光电集成设计工具软件ODA,到生产与制造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再到光电测试仪器等薄弱环节,我们都要做好布局。

    一方面是基础研究,一方面是核心技术的突破,只有把基础打牢了,才会在武汉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培育出更新更大更强的产业来。

    光电子是未来新赛道,越来越重要

    长江日报:面向未来,光电子信息产业会开辟哪些新赛道,塑造哪些新优势?

    徐红星:从未来看,光电子信息产业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首先,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会给精密制造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传统的精密机械制造会逐渐被光学制造代替,整个制造业会在未来实现精密化、智能化。从实际效果上看,通过光学精密制造和加工,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并且极大提高加工质量和效率,这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光在制造领域的广泛应用,会改变我们对制造的传统观念。

    在生命健康领域,类似于光学在精密制造领域的应用,也可以用于加工人体器官,但需要更精密的控制和加工技术。现在的激光技术在美容、视力矫正、手术等领域已经应用得比较多了,将来它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对我们生命健康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另外,光学用于疾病检测和诊断、健康监测等会越来越多。未来随着信息量、数据量增大,光电集成能发挥的作用将更明显。

    在光通讯领域,未来通讯对效率和容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传统的光电产业要提高标准、提高质量,要更好符合这些发展新趋势的要求。比如激光通讯,6G大容量通讯,以及未来智能驾驶领域的车路协同,实现更快更安全应用。

    智能传感将是一个非常新的赛道,是智能社会的基础,基于众多光电设备和传感技术(例如激光雷达就是其中一种),加上各种光学手段的相互结合,未来将催生更多新兴的光电技术和产业。

    在未来,比如建筑行业,看上去好像和光学没有关系,但智能光学传感技术可以把建筑的三维模型、空间分布、地下管线分布等立体构型,通过光学传感实现建模和数字化呈现。这种方式就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建筑水平。

    再看量子通信,实际也是光通讯,是基于现有的光电设备实现的,但需要光纤和光电集成器件达到量子通信的使用标准。通过量子通信,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安全、更高效的通信网络,这对传统光电产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既是新要求也是新机会。

    未来,还会有更多光电技术应用到生活、产业的方方面面,会构成一个非常基础的新赛道,例如最近发展很快的太空探索,光电技术都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长江日报记者吴曈 常少华)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一、如果全球疫情持续,我们该怎么办?钟南山院士给出答案,如何处理?

    如果全球疫情持续,我们该怎么办?钟南山院士给出答案,如何处理?假如全球疫情不断,人们可能在动态清零中逐渐的完成对外开放,完成科学合理的防止和医治管理方法,仅有如何才能逐步推进动态清零。疫情的发展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的发展都增添了一定的干扰,尽管说通过两年的抗击疫情,我们已经汇总出完整的经历来抵抗疫情的发展,可是有其他国家是平躺的心态,并且病毒感染还在不停的基因变异,所以我们必须搞好长期性迎战的筹备,在动态清零中慢慢完成对外开放。

    新冠疫情极有可能会不断;尽管说我们一直在以积极的态度抵抗疫请,但也不会太难发觉,新冠疫情一直有反复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有许多我国都挑选平躺,完成全员免疫力。虽说说大家国家的政策较为优异,我国有信心抵抗新冠疫情,可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新冠疫情极有可能会不断。

    动态清零,创新管理;在近些年的抗疫情况下,我们已经汇总了充足的经历来解决疫情的发展。为了能防止疫情的蔓延给大家产生更阿基消极的危害,倡导动态清零,创新管理。所说的创新管理,就是为了精确的防控疫情,在新冠疫情发生迹象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吹灭,阻隔新冠疫情的传播途径。动态清零就是为了完成社会层面的清零。

    要选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展防范和医治;因为降低疫情的重症患者,许多人注射了新冠病毒疫苗,那也是降低疫情传播导致的危重症。除此之外,还需要开展科学合理的治疗方式,在我国还在加速产品研发新冠药物,药品发售以后便会进一步的操纵疫情的发展。再者,大家也需要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搞好安全防护,外出佩戴口罩,确保自身的安全性。仅有那样,才可以降低新冠疫情发展趋势对我们生活的危害。

    二、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意义

    电子商务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1、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电子商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发展电子商务是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2.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把握发展主动权,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这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有利于提升中国的经济国际地位。

    3.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有效促进商品和各种生产生活要素的流动,削弱阻碍公平竞争的限制性因素,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完善,更好地实现市场对资源的基本配置。

    扩展资料:

    存在价值

    电子商务存在价值就是让消费者通过网络在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节省了客户与企业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特别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也大量节省了其宝贵时间。

    在消费者信息多元化的21世纪,可以通过足不出户的网络渠道,如百度微购、淘宝、新蛋等了解本地商场商品信息,然后再享受现场购物乐趣,已经成为消费者习惯,方便消费者需求.

    移动电商

    移动电子商务就是利用手机、PDA及掌上电脑等无线终端进行的B2B、B2C或C2C的电子商务。它将因特网、移动通信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及其他信息处理技术完美的结合

    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随时随地、线上线下的购物与交易、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交易活动、商务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等。

    移动电子商务是在无线传输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比如经常提到的3G技术,技术移动电子商务的载体。除此之外,Wifi和Wapi技术,也是无线电子商务的选项之一。

    及时利用手机快速召开电话会议的移动电话会议解决方案。借助3G/wifi网络体验全新概念的移动会议,在会议的同时随时利用手机来管理会议,最大限度地提高您的工作效率。

    三、请你查阅资料,说说我国航天事业方面的最新的成绩

    有关中国航天事业的资料
    我来答有奖励
    热心网友
    2013-03-21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离这一年结束的日子只有一个月零9天。在7年时间里每天数着日历倒计时过日子的航天人中,许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觉。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在新的战鼓声中,“神舟二号”又开始起步了。正在驾驶隆隆天车挺进太空的中国航天人,必须为一个民族的理想去争分夺秒!
    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保证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计划今年3月开始启动,目前进展顺利。另悉,若一切顺利,10年后,月球上将可能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国再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
    这是神舟飞船第七次飞入太空,也是中国人第三次登上太空。
    继杨利伟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费俊龙和聂海胜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之后,今天,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中国航天员的金秋之行,肩负着全新的历史性使命——按照计划,他们将在此次太空飞行中,实现出舱行走。
    查看全部39个回答
    恩知艺考_航空航天专业排名_专注艺考「老品牌」

    航空航天专业排名就选恩知教育!现推出"走进央台,首都培训"活动!钻研应试,通过率高!担心航空航天专业排名?名校名师1对1,圆重点大学梦!全国连锁艺考培训,就近入学,家长放心!
    恩知(北京)教育科技..广告 
    最新招聘信息-山香教育全程协议班通过率高!

    最新招聘信息面试礼仪+面试流程+面试技巧,说课+试讲+答辩+技能。山香名师全面覆盖,预约试听,协议班不过退费!
    杭州山香文化艺术策..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广告遥控飞机什么牌子好?京东玩具乐器,见证成长。
    遥控飞机什么牌子好-京东玩具乐器,耐摔材质,操作简单,创意无限,妙不可言,成长快人一步!
    572020-05-03
    有关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资料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扩展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 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百度百科-中国航天事业
    145 浏览247862019-07-18
    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
    近年,最大力宣传,最突出的就是航天事业,从第一次载人航天,到第一次太空行走到接下来的嫦娥奔月计划,打算开发利用月球,我国还研制发射了各种型号的卫星,如气象卫星,北斗系列导航卫星,对地观察遥感卫星等。2003年起,我国多次进行载人航天实验,杨利伟成为第一个飞入太空的中国人,霍志刚成为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中国人。
    29 浏览5212020-03-18
    关于中国航天成就的资料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三名航天员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目的主要是实现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了高精度成像。 扩展资料 中国航天史是从1956年二月开始的,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1956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创业的开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部长赵小津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向媒体表示,“嫦娥一号”的发射窗口预留了35分钟,在这35分钟内都可以发射。但在最后一分钟发射与在第一分钟发射相比,相比卫星燃料将要损失120公斤, 这对总共只有1200公斤燃料的“嫦娥一号”是很大的损失,将直接影响其工作时间和工作寿命。如果由于特殊原因在这35分钟内不能正常发射,就只能取消发射计划,推迟到第二年重新确定发射窗口。 百度百科-中国航天史
    731 浏览182132019-09-26
    中国航天事业的资料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航天活动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主要航天国家相继制定或调整航天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航天事业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航天活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进一步增强。   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迄今已整整走过五十年光辉历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航天事业,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一贯主张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种活动,积极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不断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已确立了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更高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推进航天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自2000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又取得长足进展。为增进世人对过去五年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了解,这里就有关情况作些介绍和说明。   一、发展宗旨与原则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   ——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满足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中国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举措,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航天事业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根据国情和需求,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有限目标,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航天科技对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与支撑作用。加强战略筹划,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以航天科技进步为先导,带动高技术和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保护空间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开展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空间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二、过去五年的进展   2001年至2005年,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制和试验基地,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航天科技基础能力显著提高;空间技术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载人航天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空间应用体系初步形成,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应用效益显著提高;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空间技术   1.人造地球卫星。过去五年,自主研制并发射22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在已初步形成的四个卫星系列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六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此外,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加紧实施。一批新型高性能卫星有效载荷研制成功。各种应用卫星初步投入业务运行,其中“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业务气象卫星系列。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各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微小卫星研制及应用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2.运载火箭。过去五年,自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24次发射成功,运载火箭主要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明显提高。自1996年10月至2005年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46次发射成功。新一代运载火箭多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研制进展顺利。   3.航天器发射场。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建设取得新进展,提高了综合试验和发射能力,多次完成各种运载火箭、各类人造卫星、无人试验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   4.航天测控。航天测控网的整体功能进一步增强和拓宽,多次为各种轨道的人造地球卫星、无人试验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发射、在轨运行和返回着陆提供测控支持。   5.载人航天。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发射并回收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之后又成功发射三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发射并回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取得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突破了载人航天基本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两人五天”的载人航天飞行,首次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活动,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又一个重大成就。   6.深空探测。开展了绕月探测工程的预先研究和工程实施,取得重要进展。   空间应用   1.卫星遥感。卫星遥感应用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应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应用系统的技术水平和业务化运行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设和完善了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和许多省市的卫星遥感应用及论证机构。光学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积累形成覆盖范围广、时间序列长的多波段卫星对地观测数据资源,提供多种遥感产品和服务。在一些重要领域,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已投入业务化运行,特别是在气象、地矿、测绘、农业、林业、土地、水利、海洋、环保、减灾、交通、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土资源大调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2.卫星通信广播。卫星通信广播技术发展迅速,应用日益广泛,应用产业已初步形成。截至2005年底,中国拥有国际、国内通信广播地球站80多座,全国共有卫星广播电视上行站34座,国内几十个部门和若干大型企业共建立了100多个卫星专用通信网,各类甚小口径终端站达5万多个。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开展与应用,提高了全国广播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和覆盖质量,卫星通信广播技术在“村村通广播电视”和“村村通电话”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卫星远程教育宽带网和卫星远程医疗网初具规模。中国作为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成员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海事卫星通信网络,跨入了国际移动卫星通信应用领域的先进行列。   3.卫星导航定位。通过“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利用国内外导航定位卫星,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服务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卫星导航定位的应用范围和行业不断扩展,全国卫星导航应用市场规模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长。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基础测绘、工程勘测、资源调查、地震监测、气象探测和海洋勘测等领域。   空间科学   1.日地空间探测。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协同欧洲空间局的四颗空间探测卫星,首次实现世界上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同步联合探测,获得重要的探测数据。开展了月球和太阳系探测的预先研究。   2.微重力科学实验和空间天文观测。利用“神舟”号飞船和返回式卫星,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和微重力科学等领域的多项实验研究,进行了农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探索和高能空间天文观测,取得重要成果。   3.空间环境研究。开展了对空间环境监测和预报研究;在空间碎片的观测、减缓和预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具备对空间环境试验性的预报能力。   三、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发展航天事业置于重要地位。根据上述两个规划纲要,中国政府制定了新的航天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及稍长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按照这一发展规划,国家将启动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和发展航天领域的若干前沿技术,加快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发展目标   运载火箭进入空间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显提高;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立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卫星通信广播产业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分步建立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形成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初步实现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   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航天器交会对接;实现绕月探测;空间科学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   主要任务   ——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全面完成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发射适应性。   ——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开展立体测图卫星等新型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并完善现有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等定量化应用的支撑设施,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在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继续发展和完善卫星通信广播的普遍服务功能,增加卫星通信领域的增值服务业务。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通信广播卫星及应用的产业规模。   ——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发展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的自主应用技术和产品,建立规范的、与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位置服务支撑系统、大众化应用系列终端,扩展应用领域和市场。   ——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空间飞行验证,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   ——研制并发射“育种”卫星,推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间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应用。   ——研制空间望远镜、新型返回式科学卫星等卫星;开展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加强对空间环境与空间碎片的监测能力,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   ——实现绕月探测,突破月球探测基本技术,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主要进行月球科学探测和月球资源的探测研究;开展月球探测工程的后期工作。   ——提高航天发射场综合试验能力和效益,进一步优化航天发射场布局,提高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   ——进一步提高航天测控网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扩大测控覆盖率,具备初步满足深空探测需求的测控能力。   四、发展政策与措施   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个领域,推动航天科技自主创新,促进航天活动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证航天活动有序、规范、健康发展,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主要政策与措施包括:   ——统筹规划、合理部署各种航天活动。优先安排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的发展,适度发展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积极支持空间科学探索。   ——集中力量实施重大航天科技工程,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术。集中优势力量,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实现航天科技的重点跨越。通过加强航天领域的基础研究和若干前沿技术的超前研究,提高航天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   ——加强空间应用,推进航天产业化进程。加强空间应用技术的开发,推进资源共享,扩大业务应用。以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运载火箭为重点,积极构建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运营服务的航天产业链。加强空间技术的推广转移和二次开发,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重视航天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强航天器、运载火箭研制、生产、试验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航天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信息化工作、知识产权工作和航天标准化工作。   ——推进航天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航天科技工业改革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国际一流的大型宇航企业。积极构建以航天科技企业和国家科研机构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航天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航天活动的科学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创新科学管理的体制机制,强化质量、效益观念,运用系统工程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系统质量,降低系统风险,提高综合效益。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研究制定航天活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航天产业政策,指导和规范各项航天活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营造有利于航天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保障航天活动的经费投入。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航天投入,同时鼓励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航天投资体系,保持航天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航天活动。鼓励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商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在国家航天政策指导下,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航天活动,参与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卫星经营企业和应用部门优先选用国产卫星和卫星应用产品。   ——加强航天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重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特别注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普及航天知识,宣传航天文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航天事业。   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对航天活动的管理和宏观指导。中国国家航天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负责民用航天管理及国际空间合作的政府机构,履行政府相应的管理职责。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政府认为,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国都享有自由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及其天体的平等权利;世界各国开展外空活动,应有助于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有助于人类的安全、生存与发展,应有助于各国人民友好合作。   国际空间合作应遵循联合国《关于开展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促进所有国家的福利和利益,并特别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的宣言》(《国际空间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则。中国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基本政策   中国政府在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中,采取以下基本政策:   ——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统筹考虑合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开展积极、务实的国

    关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的问题,通过《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意义》、《请你查阅资料,说说我国航天事业方面的最新的成绩》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