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部编语文《三顾茅庐》名师教案,从故事入手,设计深入浅出,精彩

部编语文《三顾茅庐》名师教案,从故事入手,设计深入浅出,精彩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部编语文《三顾茅庐》名师教案,从故事入手,设计深入浅出,精彩和怎样凭借“三顾茅庐”4个字,编出1个精彩的故事?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部编语文《三顾茅庐》名师教案,从故事入手,设计深入浅出,精彩
  • 怎样凭借“三顾茅庐”4个字,编出1个精彩的故事?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
  • 《三顾茅庐》的故事(越详细越好)
  • 一、部编语文《三顾茅庐》名师教案,从故事入手,设计深入浅出,精彩

    关注我,私信回复【领资料】,获取最新部编版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课件+教案(1-6年级上册全册)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课文内容。

    2.把握本章节中刘备和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2.培养学生掌握批注式阅读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感知文中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志存高远。

    2.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难点

    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三国演义》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新课导入

    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人物。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今天,我们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这一章节,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的性格特征我们就可见一斑。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文本链接

    1.三顾茅庐。

    “茅庐”即草庐。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三次亲临拜访,邀请诸葛亮帮助打天下。后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

    2.刘备(161~223),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公元221年称帝,建都于成都,国号汉。

    3.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著作有《诸葛亮集》。

    4.《三国演义》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刘备、诸葛亮、张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课文精读

    (一)探究刘备的人物形象。

    1.圈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

    2.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刘备的形象特点。

    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宽宏气度、诚心诚意。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体现刘备的特点?

    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来体现刘备的特点。

    (1)语言描写:“汝若同往,不可失礼”“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且勿惊动”“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先生不出,如苍生何”……

    (2)动作描写:“只在门首等着”“玄德拱立阶下”“又立了一个时辰”“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刘备闻言,顿首拜谢”……

    (3)侧面描写:通过张飞的语言描写,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衬托出刘备的谦虚、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特点。

    张飞的性格特点:鲁莽、急躁、讲义气。

    4.文中哪些事件或语句体现出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1)斥责张飞;

    (2)见面之前,刘备的言行;

    (3)听了诸葛亮的《隆中对》,刘备说的话:“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4)泣请孔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领悟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认真,恭恭敬敬,体会他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

    (二)探究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1.圈画出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描写。

    2.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3.你认为使孔明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

    (2)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之才,亦有建功立业之志。躬耕南阳不过虽逢其时、未逢其主之权宜之计。

    4.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体现诸葛亮的特点?

    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

    5.诸葛亮人称“卧龙”,课文是怎样写他的雄才大略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顿开茅塞”,“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6.小说中多次出现诗词,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三次使用诗词:第一次是孔明醒后所吟的诗,表现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质;后两首是后人的赞诗,是对诸葛亮的才华与品质的赞誉。三首诗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

    (三)研读孔明对策。

    1.孔明为刘备献策包括哪几层意思?

    (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势力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

    (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

    (3)规划政治蓝图,打消刘备疑虑。

    2.孔明为刘备规划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汉室兴,大业成。

    3.怎样实现这一目标?

    以人和为基础,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取中原。

    文章主旨

    小说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现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写作特点

    1.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2.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3.铺垫烘托突出形象。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教学反思

    “立足语言文字运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是我这节课教学理念的支撑。学生对课文内容较为感兴趣,但在学习中感受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及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志存高远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为此,我在教学中重点抓住文中描写刘备、诸葛亮动作、语言、神态等词句细细品味,感受人物的形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怎样凭借“三顾茅庐”4个字,编出1个精彩的故事?

    《出师表》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体现了最率真和质朴的情感。这篇文章再现了一代忠臣诸葛亮对先帝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和对后主刘禅的殷切希望,也表达了诸葛亮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明确的说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从这里可以看出,“三顾茅庐”在历史上是真实发生的,但却只有一句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凝结成4个字就是“三顾茅庐”,罗贯中如何凭借这4个字编出一个精彩的故事呢?

    巧设悬念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最大的魅力就是,它不像历史那样看上去冷冰冰,而是充满了艺术性,它在处理方式上,充满了悬念,也使小说的文字更加有温度。

    刘备在荆州待了好几年,居然没有听说过诸葛亮的名字,这不符合常理,但也却符合刘备的心理。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刘表对刘备是不错的,但却不委以重任。刘备虽心有不甘,却也不敢公然招募人才,因为他一旦说出自己的雄心壮志,离祸就不远了。这就和刘备当初投靠曹操,在许昌时一样的道理,只能假装自己甘于现状,等待时机。但这一次,一等就是6年。


    此时刘备的内心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安于现状,另一方面又不想这样了此残生。年轻时立下的豪言壮志,一遍遍的提醒着他,自己不能这样混下去了,但是要如何做呢?他不知道。

    终于有一天,刘备忍不住对刘表掏心窝子了,说自己常年不打仗大腿上都长肉了。刚说完,就出事了,刘表手下的蔡瑁就打起了刘备的主意,要不是刘备的卢马跑得快,跃过檀溪,估计就惨遭毒手了。

    《三国演义》这一段的处理上,给刘备加了一段奇遇:刘备跃马过檀溪后,遇到了隐居的高士水镜先生司马徽,然后借司马徽之口,将天下大势娓娓道来,并引出2个神秘的人物“卧龙”、“凤雏”。司马徽这里也卖了个关子,不管刘备怎么问,对卧龙、凤雏的其他信息闭口不谈。

    看得出,罗贯中在引出诸葛亮这个关键性人物时,做足了铺垫,还设置了不少悬念。

    进行铺垫


    刘备显然也没太在意山野村夫的话,回去就把卧龙、凤雏忘得一干二净。一直到他遇到徐庶,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日子应该怎么过,要想成就王霸之业,首先要请个CEO。

    徐庶这段也是经过几个转折:先是在徐庶指挥下打了个大胜仗,然后又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把刘备看得一愣一愣的。随后徐庶就这么走了,因为老母被抓投奔了曹操。剧情反转太快,刘备简直来不及开心或悲伤。

    拆分法

    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一句话就把“三顾茅庐”概括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但作为小说,《三国演义》不能这么写。

    小说把三顾茅庐进行了拆分:具体到一顾、二顾、三顾。

    一顾茅庐时,刘备不仅没照到诸葛亮的面,连诸葛亮家都没找到。但也不能说一无所获,起码听到了诸葛亮作的诗,见到了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通过诸葛亮的诗歌,以及和崔州平的交流,刘备和读者一起都对诸葛亮有了全新的认识,即这人绝非等闲之辈。

    二顾茅庐,刘备有了新的突破。刘备成功地找到了诸葛亮的朋友圈:孟广威、石广元,这两个比崔州平还牛,好家伙,那诸葛亮得有多厉害呢?刘备心里痒痒的,读者心里也痒痒的。

    最大的收获是,刘备这次成功来到诸葛亮家中,细心的刘备发现了诸葛家大门的对联写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刘备心里按耐不住喜悦,院子里,一个少年朗诵的诗歌更是让刘备听完心里一荡: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从诗歌判断,这一定是诸葛亮所为。可惜,吟唱者却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诸葛亮外出闲游去了,归期未知。

    误会的合理设计

    刘备忽然有些失落,张飞和关羽更是开始骂娘。回去的路上,刘备精神恍惚,看到个人都以为是诸葛亮。离开卧龙岗的刘备,依依不舍,忍不住回头张望。

    《三国演义》配诗:

    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

    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

    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这两顾茅庐中,罗贯中通过误会法将悬念进一步升华,

    这里一共有4个误会:误将崔州平当作诸葛亮,误将孟广威、石广元其中一人当作诸葛亮,误将诸葛均当作诸葛亮,误将黄承彦当作诸葛亮。当这些误会又合情合理,因为他们大多吟诵或歌唱的诗歌,的确出自诸葛亮之手。

    从“三顾茅庐”这段来看,罗贯中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学功底,他丰富的想象,合理的推测,甚至一些细节的把握都十分到位。除此之外,《三国演义》还给后人留下很多可以挖掘的空间,比如诸葛亮这两次不在家,到底去了哪里呢?三国爱好者,完全可以以此展开丰富的想象。

    二、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阅读、分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

      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阅读、分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三、《三顾茅庐》的故事(越详细越好)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关于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的问题,通过《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三顾茅庐》的故事(越详细越好)》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