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初中数学:统计概率与图形知识点集合啦!快保存

初中数学:统计概率与图形知识点集合啦!快保存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件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初中数学:统计概率与图形知识点集合啦!快保存和初中概率知识点整理归纳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初中数学:统计概率与图形知识点集合啦!快保存
  • 初中概率知识点整理归纳
  • 初中数学最全知识点
  • 初中数学统计,概率,数据整理
  • 一、初中数学:统计概率与图形知识点集合啦!快保存

    初中数学:统计概率与图形知识点集合啦!快保存!

    查看更多初中、高中知识,关注我哦,每天都更新!

    数学大师

    一、初中概率知识点整理归纳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n/m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接下来分享初中概率知识点,供参考。

    概率的知识点

    1.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n/m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

    2.随机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

    3.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4.对立事件:即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叫做对立事件。

    5.必然事件:那些无需通过实验就能够预先确定它们在每一次实验中都一定会发生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

    6.不可能事件:那些在每一次实验中都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

    7.等可能事件:通常一次实验中的某一事件由基本事件组成。如果一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n个,即此实验由n个基本事件组成,而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这种事件就叫做等可能事件。

    概率

    1.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字写成的形式的记数方法。

    2.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收集到的数据的图。

    3.扇形统计图: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扇形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在扇形统计图中,每个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对应的扇形圆心角与360°的比。

    4.条形统计图: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5.折线统计图: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6.确定事件包括:肯定会发生的必然事件和一定不会发生的不可能事件。

    7.不确定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不确定。

    8.事件的概率:可用事件结果除以所以可能结果求得理论概率。

    9.算数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最常用,受极端值得影响较大

    10.中位数:数据按大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得影响较小。

    11.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受极端值得影响较小,跟其他数据关系不大。

    概率的公式

    1.概率的加法

    定理:设A、B是互不相容事件(AB=φ),则:P(A∪B)=P(A)+P(B)。

    推论1:设A1、A2、…、An互不相容,则:P(A1+A2+...+An)=P(A1)+P(A2)+…+P(An。

    推论2:设A1、A2、…、An构成完备事件组,则:P(A1+A2+...+An)=1。

    推论3:P(A)+1-P(A),A为事件A的对立事件。

    推论4:若B包含A,则P(B-A)=P(B)-P(A)。

    推论5(广义加法公式):对任意两个事件A与B,有P(A∪B)=P(A)+P(B)-P(AB)。

    2.乘法公式

    P(AB)=P(A)×P(B|A)=P(B)×P(A|B);

    推广:P(ABC)=P(A)P(B|A)P(C|AB)。

    二、初中数学最全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知识
    一、数与代数A、数与式:1、有理数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B、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Y的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象与X轴的交点。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1)配方法
    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平方公式,在用直接开平方法去求出解
    (2)分解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积的形式去解
    (3)公式法
    这方法也可以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方法了,方程的根X1={-b+√[b2-4ac)]}/2a,X2={-b-√[b2-4ac)]}/2a
    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配方法的步骤:
    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
    (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
    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3)公式法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数为c
    4)韦达定理
    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
    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
    5)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读作“diao ta”,而△=b2-4ac,这里可以分为3种情况:
    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I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在这里,学到高中就会知道,这里有2个虚数根)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不等式的解集: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符号方向:
    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他是随着你加或乘的运算改变。
    在不等式中,如果加上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正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减去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负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不改向;例如:A>B,A*C>B*C(C>0)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改向;例如:A>B,A*C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
    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3、函数
    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B〈O,则经2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当K〉0,B〈0时,则经1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3象限。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二空间与图形
    A、图形的认识
    1、点,线,面
    点,线,面: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弧、扇形: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2、角
    线:①线段有两个端点。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
    角的比较: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③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平行:①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3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垂直:①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②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③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直平分线:垂直和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平分线。
    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的一定是线段,不能是射线或直线,这根据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有关,再看后面的,垂直平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垂直平分线的时候,确定了2点后(关于画法,后面会讲)一定要把线段穿出2点。
    垂直平分线定理:
    性质定理: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线段2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平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就是角的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平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平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
    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2、邻边相等的矩形
    二、基本定理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 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 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
    83、(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 ad=bc ,那么a:b=c:d
    84、(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
    那么(a+c+…+m)/(b+d+…+n)=a/b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 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 d<r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 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③两圆相交 R-r<d<R+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 d<R-r(R>r)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定理 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14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三、初中数学统计,概率,数据整理

    百万分之一概率黑白配双胞胎【概率的定义】
    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的量度。概率论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人们常说某人有百分之多少的把握能通过这次考试,某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这都是概率的实例。
    ■概率的频率定义
    随着人们遇到问题的复杂程度的增加,等可能性逐渐暴露出它的弱点,特别是对于同一事件,可以从不同的等可能性角度算出不同的概率,从而产生了种种悖论。另一方面,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做大量重复试验时,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一个事件出现的频率,总在一个固定数的附近摆动,显示一定的稳定性。R.von米泽斯把这个固定数定义为该事件的概率,这就是概率的频率定义。从理论上讲,概率的频率定义是不够严谨的。A.H.柯尔莫哥洛夫于1933年给出了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概率的严格定义
    设E是随机试验,S是它的样本空间。对于E的每一事件A赋于一个实数,记为P(A),称为事件A的概率。这里P(·)是一个集合函数,P(·)要满足下列条件:
    (1)非负性:对于每一个事件A,有P(A)≥0;
    (2)规范性:对于必然事件S,有P(S)=1;
    (3)可列可加性:设A1,A2……是两两互不相容的事件,即对于i≠j,Ai∩Aj=φ,(i,j=1,2……),则有P(A1∪A2∪……)=P(A1)+P(A2)+……
    ■概率的古典定义
    如果一个试验满足两条:
    (1)试验只有有限个基本结果;
    (2)试验的每个基本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这样的试验,成为古典试验。
    对于古典试验中的事件A,它的概率定义为:
    P(A)=m/n,n表示该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结果的总数目。m表示事件A包含的试验基本结果数。这种定义概率的方法称为概率的古典定义。
    ■概率的统计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重复做n次试验,nA为n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次数,如果随着n逐渐增大,频率nA/n逐渐稳定在某一数值p附近,则数值p称为事件A在该条件下发生的概率,记做P(A)=p。这个定义成为概率的统计定义。
    在历史上,第一个对“当试验次数n逐渐增大,频率nA稳定在其概率p上”这一论断给以严格的意义和数学证明的是早期概率论史上最重要的学者雅各布·伯努利(Jocob Bernoulli,公元1654年~1705年)。
    从概率的统计定义可以看到,数值p就是在该条件下刻画事件A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数量指标。
    由于频率nA/n总是介于0和1之间,从概率的统计定义可知,对任意事件A,皆有0≤P(A)≤1,P(Ω)=1,P(Φ)=0。
    Ω、Φ分别表示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不发生的事件)。
    [编辑本段]【生活中的实例】
    普遍认为,人们对将要发生的机率总有一种不好的感觉,或者说不安全感,俗称「点背」,下面列出的几个例子可以形象描述人们有时对机率存在的错误的认识:
    ■1. 六合彩:在六合彩(49选6)中,一共有13983816种可能性(参阅组合数学),普遍认为,如果每周都买一个不相同的号,最晚可以在13983816/52(周)=268919年后获得头等奖。事实上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因为每次中奖的机率是相等的,中奖的可能性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大。
    ■2. 生日悖论:在一个足球场上有23个人(2×11个运动员和1个裁判员),不可思议的是,在这23人当中至少有两个人的生日是在同一天的机率要大于50%。
    ■3. 轮盘游戏:在游戏中玩家普遍认为,在连续出现多次红色后,出现黑色的机率会越来越大。这种判断也是错误的,即出现黑色的机率每次是相等的,因为球本身并没有“记忆”,它不会意识到以前都发生了什么,其机率始终是 18/37。
    ■4. 三门问题:在电视台举办的猜隐藏在门后面的汽车的游戏节目中,在参赛者的对面有三扇关闭的门,其中只有一扇门的后面有一辆汽车,其它两扇门后是山羊。游戏规则是,参赛者先选择一扇他认为其后面有汽车的门,但是这扇门仍保持关闭状态,紧接著主持人打开没有被参赛者选择的另外两扇门中后面有山羊的一扇门,这时主持人问参赛者,要不要改变主意,选择另一扇门,以使得赢得汽车的机率更大一些?正确结果是,如果此时参赛者改变主意而选择另一扇关闭著的门,他赢得汽车的机率会增加一倍。
    -----------------------------------
    William wang : 2009-01-20:
    对于M4.三门问题我有个愚见:
    参与者的赢得汽车的机率是50%。
    因为主持人无论参与者第一次从三扇门挑一扇的时候有没有中都会开一扇后面是山羊的。并且开了之后还可以让参赛者挑选。这样看来,参赛者实际只需要从两扇门挑一扇。几率是1/2。这个中奖几率不需考虑三扇门的时候的几率。
    -------------------------------
    n43e120 修订:概率三选一游戏,2009-01-12
    同样逻辑的事例:
    一个监狱看守从三个罪犯中随机选择一个予以释放,其他两个将被处死。警卫知道哪个人是否会被释放,但是不允许给罪犯任何关于其状态的信息。让我们分别称为罪犯为X,Y,Z.罪犯X私下问警卫Y或Z哪个会被处死,因为他已经知道他们中至少一个人会死,警卫不能透露任何关于他本人状态的信息。警卫告诉X,Y将被处死。X感到很高兴,因为他认为他或者Z将被释放,这意味着他被释放的概率是1/2。他正确吗?或者他的机会仍然是1/3?
    解:
    对当事人关键的项的概率公式是: 2/3 * 1/2 = 1/3
    说明:
    2/3 是开始时,选任意一项出错的概率都是 2/3;则选对的概率是1/3;
    接下来,去除了一项;
    1/2 此时对当事人进入子事件组,他做的任意选择,对错对开。
    这里容易让人误以为
    接下来,去除任意一项;
    --与--
    接下来,有意识的去除某一项;(比如说,不带花的那一项,去除中间第二个数)
    不同
    接下来,有意识的去除某一项;
    --与--
    接下来,去除一个错项;
    不同
    这些都是相互独立的事件,
    类似的
    和在时间上选择停止生育孩子的点,与生出来的性别的概率,不存在关联。
    --------------------------
    TANKTANK98 修正:这里的几率是指什么几率?
    我认为,这个问题使得很多人迷糊了,其实这里存在2个几率:
    1.整个开门事件来说,包括从一开始来说,参赛者的几率由1/3提高到了2/3,因为有3张门,分别是参赛者选中的(有1/3)
    另外2张(各1/3),后来主持人确定一个门没有车,这样使得剩下的2张门有车的总几率提升到了100%,而原来这2张门的总几率是66%,多出的33%分到了谁头上?
    2.就参赛者从剩下的2张门里面选一个的时候,他得到车子的几率是50%。
    几率的对象必须分清楚!是2张门选1张时候的几率还是从头至尾的几率,的确会迷糊人。
    毅U味尽:
    ..."如果此时参赛者改变主意而选择另一扇关闭著的门,他赢得汽车的机率会增加一倍。" 这种说法。几率永远都是50%。
    ......,后验概率会使得下一次反面的几率大的多。
    哈尔威:正如《决胜21点》的男主角所说的“我一定换,因为那是主持人送给我的概率” 事实原因就在这里选手选择是随机的(33%的机会为车,66%的机会为羊),但是主持人确要在他选到羊的时候(66%)一定要选择剩余的那只羊!当然这种情况下换的结果只能是“车”。那么玩家有在始终选择换的情况下他只在自己选中车的时候(33%)才会选到羊。此时你在游戏获得车的机会提高了一倍(33%到66%)所以聪明的你如果去参加这个游戏你会选择换还是不换呢?我想现在你心里已经有答案了。
    后退思维者,关于三门问题:这是个有前提条件的问题,大家被严重的思维混淆了
    1、结果:换门,赢取汽车的概率为2/3,不换门,赢取汽车的概念为1/3 (成立)
    前提:同一个人玩同一个游戏3次以上,那么每次选择换门的话,赢取汽车的概率为2/3
    2、结果:换门与不换门赢取汽车的概率均为1/2 (成立)
    前提:同一个人只有一次机会玩同一个游戏,那么在主持人确定一扇门后,他换与不换的概率就是1/2.
    2/3和1/2的结果问题就是根本不是同一类别,是概率两大类别,所谓的2/3概率是相对一个空间,在100次的机会中,你将会有2/3的机会赢取。1/2概率是在限定的情况下,发生的概率,所以是不同的。
    [编辑本段]【概率的两大类别】
    ■古典概率相关
    古典概率讨论的对象局限于随机试验所有可能结果为有限个等可能的情形,即基本空间由有限个元素或基本事件组成,其个数记为n,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若事件A包含m个基本事件,则定义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m/n,也就是事件A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除以基本空间的基本事件的总个数,这是P.-S.拉普拉斯的古典概率定义,或称之为概率的古典定义。历史上古典概率是由研究诸如掷骰子一类赌博游戏中的问题引起的。计算古典概率,可以用穷举法列出所有基本事件,再数清一个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个数相除,即借助组合计算可以简化计算过程。
    ■几何概率相关
    集合概率若随机试验中的基本事件有无穷多个,且每个基本事件发生是等可能的,这时就不能使用古典概率,于是产生了几何概率。几何概率的基本思想是把事件与几何区域对应,利用几何区域的度量来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布丰投针问题是应用几何概率的一个典型例子。
    在概率论发展的早期,人们就注意到古典概率仅考虑试验结果只有有限个的情况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试验结果是无限个的情况。为此可把无限个试验结果用欧式空间的某一区域S表示,其试验结果具有所谓“均匀分布”的性质,关于“均匀分布”的精确定义类似于古典概率中“等可能”只一概念。假设区域S以及其中任何可能出现的小区域A都是可以度量的,其度量的大小分别用μ(S)和μ(A)表示。如一维空间的长度,二维空间的面积,三维空间的体积等。并且假定这种度量具有如长度一样的各种性质,如度量的非负性、可加性等。
    ◆几何概率的严格定义
    设某一事件A(也是S中的某一区域),S包含A,它的量度大小为μ(A),若以P(A)表示事件A发生的概率,考虑到“均匀分布”性,事件A发生的概率取为:P(A)=μ(A)/μ(S),这样计算的概率称为几何概率。
    ◆若Φ是不可能事件,即Φ为Ω中的空的区域,其量度大小为0,故其概率P(Φ)=0。
    [编辑本段]【独立试验序列】
    假如一串试验具备下列三条:
    (1)每一次试验只有两个结果,一个记为“成功”,一个记为“失败”,P{成功}=p,P{失败}=1-p=q;
    (2)成功的概率p在每次试验中保持不变;
    (3)试验与试验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则这一串试验称为独立试验序列,也称为bernoulli概型。
    [编辑本段]【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
    在一个特定的随机试验中,称每一可能出现的结果为一个基本事件,全体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基本空间。随机事件(简称事件)是由某些基本事件组成的,例如,在连续掷两次骰子的随机试验中,用Z,Y分别表示第一次和第二次出现的点数,Z和Y可以取值1、2、3、4、5、6,每一点(Z,Y)表示一个基本事件,因而基本空间包含36个元素。“点数之和为2”是一事件,它是由一个基本事件(1,1)组成,可用集合{(1,1)}表示“点数之和为4”也是一事件,它由(1,3),(2,2),(3,1)3个基本事件组成,可用集合{(1,3),(3,1),(2,2)}表示。如果把“点数之和为1”也看成事件,则它是一个不包含任何基本事件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在试验中此事件不可能发生。如果把“点数之和小于40”看成一事件,它包含所有基本事件 ,在试验中此事件一定发生,所以称为必然事件。若A是一事件,则“事件A不发生”也是一个事件,称为事件A的对立事件。实际生活中需要对各种各样的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基本空间中元素所组成的各种子集及其相互关系等进行研究。
    【随机事件,基本事件,等可能事件,互斥事件,对立事件】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
    一次实验连同其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结果称为一个基本事件。
    通常一次实验中的某一事件由基本事件组成。如果一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n个,即此实验由n个基本事件组成,而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这种事件就叫做等可能事件。
    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叫做对立事件。
    [编辑本段]【概率的性质】
    性质1.P(Φ)=0.
    性质2(有限可加性).当n个事件A1,…,An两两互不相容时: P(A1∪...∪An)=P(A1)+...+P(An).
    _
    性质3.对于任意一个事件A:P(A)=1-P(非A).
    性质4.当事件A,B满足A包含于B时:P(B-A)=P(B)-P(A),P(A)≤P(B).
    性质5.对于任意一个事件A,P(A)≤1.
    性质6.对任意两个事件A和B,P(B-A)=P(B)-P(AB).
    性质7(加法公式).对任意两个事件A和B,P(A∪B)=P(A)+P(B)-p(AB).
    (注:A后的数字1,2,...,n都表示下标.)

    关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件的问题,通过《初中数学最全知识点》、《初中数学统计,概率,数据整理》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件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高三数学知识点-概率与统计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件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高三数学知识点-概率与统计和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