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五帝三代的混战!共读浅议《中国通史》22章:夏殷西周的事迹和谁介绍一下24史和中国通史啊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五帝三代的混战!共读浅议《中国通史》22章:夏殷西周的事迹
上一篇:华夏文明的起点!共读浅议《中国通史》21章:古代的开化!
九州禹迹,华夏儿女!五帝早已故去,但是他们的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部族和子孙。禅让制的真心还是假意无从谈起,至少这种做法让人们有奔头,争相孝贤,出人头地。大禹传子,公然改为世袭制,以后只有你夏侯氏一族能做王?照你这逻辑,之前因为禅让错失帝位的五帝后裔,能答应吗?于是,轰轰烈烈的反抗从夏启即位那一刻就开始了!
父传子,家天下!夏启是在老爹过世之后,才开始篡权的,不管有没有父亲示意,该即位的首领能不行动?看不下去的五帝后裔能轻易听命?支持禅让制的其他部落也不会同意呀!卷起来!夏启为了上位,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一架一架打下来,一不小心,名声传到了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和安徽!成王败寇,输的人,奴隶呀!人太多怎么办?封宗亲,建军队,设机构!夏王朝诞生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夏启地位稳固后,除了享受,不会治国,更别提教育儿女,于是在他死后,政权被擅射猎的后羿掌握。没错,就是嫦娥奔月的男主人公!可惜他不称王,被手下杀了后,妻子也被强占,嫦娥奔月只能是个美丽的传说!夏朝没出几个厉害的君王,但是民风淳朴,也守规矩,愣是让夏后氏存在了471年,历经了17代君王,才被韬光养晦的帝喾后代商汤所灭!
彼可取而代也!夏朝君王的无德暴戾引起了百姓和贵族的不满,第一个起来反抗的是商族!商族是帝喾的后裔,始祖契是尧的弟弟,没能得到王位的他们也是要依附正主生存的,好在都有功于社稷,拥有了商丘这块封地。经过十四代人的苦心经营,商汤迁都夏都洛阳的偃师,积蓄了灭夏的实力。商朝吸取了夏朝灭亡的经验,开始注重国君的选拔,子孙给力,成就了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始于商汤,终于商纣,共30帝,享国646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朝的先祖是舜时封的农事官,封地在陕西,与北狄和西戎常有往来,土地肥沃,生活富裕,到商纣王时,周族已是势力最兴盛的贵族。若不是商纣王企图打破贵族对统治的垄断,威胁到了他们的利益,周武王也不至于要反抗!建立周朝后,周朝出了个厉害的人物——周公!天下归心,政通人和!周朝存在约800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欲知周朝的长寿秘诀,我们下回再侃!#阅读的温度##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必删!)原创文章,感谢评论区宝宝们持续不断提供的灵感泉源!喜欢或者需要的各路仙侠道友,欢迎点赞,关注,转发和评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了解起于乱世,亡于乱世的周朝吗?
下一篇:争霸!共读浅议《中国通史》23章: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一、谁介绍一下24史和中国通史啊
哪种好,还是要看楼主自己的选择。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中国通史的标题: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第三章 现在研究史学的方法
第四章 本书的分期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汉族的由来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第三节 尧舜的禅让
第四节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时代
第一节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
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
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
第五节 西周的事迹
第五章 春秋战国
第一节 春秋
第二节 战国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
第一节 獯粥
第二节 东胡
第三节 貉
第四节 氐羌
第五节 粤
第六节 濮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
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商业和货币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节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变迁
第三节 东周以后的学派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一节 豪杰亡秦
第二节 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
第三节 汉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争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
第一节 匈奴
第二节 西域
第三节 朝鲜
第四节 闽粤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
第一节 汉武帝的内政
第二节 霍光废立和前汉的外戚
第六章 社会革命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
第一节 光武的中兴
第二节 后汉的武功
第三节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赋税
第四节 兵制
第五节 法律
第六节 学术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第一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第一节 后汉的乱源
第二节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
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
第一节 晋初异族的形势
第二节 八王之乱
第三节 西晋的灭亡
第四节 胡羯的兴亡
第五节 鲜卑的侵入
第六节 东晋内外的相持
第七节 苻秦的盛强
第八节 淝水之战和北方分裂
第九节 拓跋氏的兴起
第十节 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第一节 宋齐的治乱
第二节 北魏的盛衰
第三节 东西魏的纷争和侯景乱梁
第四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一
第四章 军阀和异族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第一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
第一节 隋文帝的内治
第二节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节 高车和柔然
第四节 突厥的起源
第五节 突厥的盛强和隋朝与突厥的交涉
第六节 朝鲜半岛三国和中国的关系
第七节 隋唐的兴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第一节 唐太宗灭突厥
第二节 藏族的兴起
第三节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第四节 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关系
第五节 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洋的关系
第六节 武韦之乱和开元之治
第三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赋税制度和民生
第六节 学术和宗教
第七节 门阀的兴废
第三篇 近代史(上)
第一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异点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第一节 安史之乱
第二节 唐中叶后的外患
第三节 肃代到穆宗时候的藩镇
第四节 宦官的专横
第五节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
第三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一节 梁唐晋的争夺
第二节 契丹的兴起和侵入中国
第三节 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统一
第四章 北宋的积弱
第一节 宋初和辽夏的交涉
第二节 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
第三节 王荆公的变法
第四节 神宗的武功
第五节 元佑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五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
第一节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节 辽朝的灭亡
第三节 北宋的灭亡
第三篇 近代史(下)
第一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战
第一节 南宋初期的战事
第二节 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翦除
第三节 海陵的南侵和韩伲胄的北伐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兴亡
第一节 蒙古的由来
第二节 蒙古征服漠南北
第三节 金朝的灭亡
第四节 南宋和灭亡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第一节 大食盛强以后西域的形势
第二节 蒙古的西征
第三节 蒙古和朝鲜日本
第四节 蒙古和南方诸国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第一节 汗位继承的纷争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
第三节 元朝的灭亡
第五章 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会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租税制度(上)
第六节 租税制度(下)
第七节 钞法
第八节 学术风俗
第四篇 近代史(上)
第一章 明朝的对外
第一节 明初的武功
第二节 瓦刺的强盛
第三节 蒙古的再兴
第四节 倭寇和丰臣秀吉
第二章 明朝的内治
第一节 宦官的专权
第二节 权臣和党祸
第三章 清朝的兴起
第一节 清朝的先世
第二节 建州女直的盛衰
第三节 海西女直的南迁
第四节 清太祖的兴起
第五节 辽东西的战争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
第一节 流寇和北都陷落
第二节 福唐桂三王的灭亡
第三节 郑氏和三藩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第一节 满洲内部特殊势力的消灭
第二节 清朝对待汉人的政策
第三节 顺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第一节 种族和宗教的变化
第二节 黄教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
第三节 卫拉特的盛强和清朝征服蒙古
第四节 清朝平定西藏
第五节 清朝平定卫拉特
第六节 清朝平定回部
第七节 清朝征服廓尔喀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诸族
第一节 湘黔的苗族
第二节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第三节 两广的粤族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岛
第一节 平缅麓川的灭亡和缅甸建国
第二节 清朝和缅甸的交涉
第三节 黎莫新旧阮的纷争和清朝讨伐新阮
第四节 暹罗的建国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第一节 乾隆时的衰机
第二节 嘉庆时的内乱
第四篇 近代史(下)
第一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第一节 西人的东来
第二节 基督教初入中国的情形
第三节 中俄初期的交涉
第四节 西南最初对待外人的情形
第五节 五口通商
第六节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东北的割地
第二章 咸同时的大内乱
第一节 太平军
第二节 捻军
第三节 回事
第三章 藩属的丧失
第一节 英俄的亚洲侵略和伊犁交涉
第二节 安南和缅甸暹罗的丧失
第三节 中日甲午之战和朝鲜的丧失
第四节 教士保护权的变迁和德据胶州
第四章 清朝复亡和民国的兴起
第一节 革新的原动力
第二节 成同光三朝的朝局
第三节 戊戌政变和庚子之乱
第四节 满蒙藏的危机(上)
第五节 满蒙藏的危机(下)
第六节 清朝的末运
第五章 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法律
第五节 赋税制度(上)
第六节 赋税制度(下)
第七节 币制的变迁
第八节 学术思想的变迁
第五篇 现代史
第一章 从武昌起义到正式政府成立
第一节 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
第二节 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北迁
第三节 大借款宋案和赣宁之役
第四节 正式总统的举出和国会解散
第二章 俄蒙英藏的交涉
第一节 俄蒙交涉
第二节 英藏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国耻
第一节 五口通商以来外交上形势的回顾
第二节 日占青岛和二十一条的要求
第四章 帝制复辟和护法
第一节 帝制运动
第二节 对德宣战和复辟
第三节 护法战争和南北议和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变故
第一节 皖南战争
第二节 军政府的绝续和北方下统一令
第三节 赣豫陕的战事和川湘鄂之争
第四节 直奉战争
第五节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广州之变
第六节 各省的纷扰
第七节 裁兵废督和自治的潮流
第六章 最近的蒙藏
第一节 蒙古的取消独立和再陷
第二节 六年后的英藏交涉
第七章 最近的交涉
第一节 巴黎和会的失败
第二节 华府会议的参与
第三节 鲁案的解决
第四节 共同出兵和中东路
第五节 松黑航权和尼港事件
第六节 中俄的新交涉
第七节 中国和德奥的新交涉
第八节 日本在东北的形势
第八章 最近的财政
第一节 民国时代的财政情形
第二节 中国的内外债
第三节 新银行团的复活
第四节 最近的关税问题
二、中国通史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中新社北京1月10日电 (记者 应妮)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10日在北京首发。该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家们的严格审核把关。《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全书共七卷,全景呈现新中国70年伟大飞跃的光辉历程。按历史发展顺序及其内在逻辑,该书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1976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包括第一卷(1949—1956)、第二卷(1956—1966)和第三卷(1966—1976);第二阶段为1976—2012年改革开放和加快现代化建设时期,包括第四卷(1976—1992)、第五卷(1992—2002)和第六卷(2002—2012);第三阶段为2012年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第七卷(2012—2019)作为进入新时代及其后续篇章的开卷。
全书以严谨的史笔和详实的史料系统论述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包括国体与政体、中央与地方、中国与世界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和不同时期人民生活的变化,以及经济变革、政治发展、社会变迁带来的人口、环境、教育、城镇化、社会分层、利益结构等相当丰富又复杂交织的历史内容,全面、系统、准确展示7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各项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该书也深入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经验,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进行了深度的专业性开掘。
作为该书主编之一,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主任郑谦表示,70年中,不论是巨大的成就还是发展中的曲折,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获得和发生的。正确地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都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文明的智慧结晶。(完)
三、中国通史的内容简介
《中国通史》全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作者是吕思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初版于1923年9月,是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章节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年),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史。在20世纪的史学界,凭个人力量独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段的中国全通史,迄今为此,本书也是其中最权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读后感:全书每卷十余万言,共九十余万言。书中运用了一些文言文词句,表达简洁通畅,读之如饮醇酿。且每位著者对书中所述历史事件及人物均有自己独到精辟之见解,贵在不人云亦云。
扩展资料:
《中国通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初版于1923年9月,出版后数十年内不断重印再版,仅1933年至1935年间就重版了4次,是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
早在1900年,章太炎撰写《中国通史略例》时,已经就新编中国通史的宗旨、体例乃至具体篇目发表了相当系统的看法。章太炎认为修撰中国通史的宗旨,一是为了“知古今进化之轨”,一是为了“振励士气”。实际是试图综汇中国原有各种史书体例之长,推陈而出新。文内云:“不必以褒贬人物、胪叙事状为贵,所重专在典志,则心理、社会、宗教诸学,一切可以熔铸入之。
关于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的问题,通过《中国通史划分为哪几个阶段?》、《中国通史的内容简介》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