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每日晨诵|《月夜》:没有柳绿花红,春夜却被他写得那么美

每日晨诵|《月夜》:没有柳绿花红,春夜却被他写得那么美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月夜刘方平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每日晨诵|《月夜》:没有柳绿花红,春夜却被他写得那么美和《月夜》《商山早行》 《醉花阴》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朝天子 咏喇叭》原文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每日晨诵|《月夜》:没有柳绿花红,春夜却被他写得那么美
  • 《月夜》《商山早行》 《醉花阴》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朝天子 咏喇叭》原文
  • 杜甫《月夜》的体裁
  • 谁能写《月夜》和《夜雨寄北》的赏析?
  • 一、每日晨诵|《月夜》:没有柳绿花红,春夜却被他写得那么美

    文/杜豆豆

    春天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温暖、美景和生机。古人们也写了很多描写春的诗歌,比如春花、春草,春风、春水。今天,我们要读到的则是一首描写春天夜晚的诗。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首诗说,夜已经很深了,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还隐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今天晚上我才知道春天到来了。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纱窗外,唧唧的虫鸣声都传到屋子里来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刘方平,河南洛阳人。唐天宝年间诗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身未仕。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春怨》《采莲曲》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比如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咏春景而感怀,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同时也蕴含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再如唐代张若虚那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 ,开头就写: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一小节是说,春天的潮水浩浩荡荡,和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水,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想一想,天下哪里的春江没有月光在照亮呢?这首诗是望明月而生情思,随着春江美景的展开,作者抒发了面对江月的感慨,以及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正如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所说,“因落月而念归路之遥,恨不能乘月而归,徒对此江树而含情也。”

    但《月夜》却独辟蹊径,不写柳绿花红,而是用夜幕遮盖起这些被人们写俗套的春日特点,写了夜深之时的月色,“更深月色半人家”。但写月色,也并不细描,而是以“半人家”落笔,农家屋舍的一半在银色月辉中,一半却仍然在黑暗中,写出了朦胧意境,写出了春夜的静谧。“北斗阑干南斗斜”,半轮明月,灿烂星空,北斗星、南斗星都斜挂着,一幅绝美的星空画面。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诗人仰望月夜星空,感觉到万物生长的暖意,心里不禁升起了感慨:“啊,春天到了!” 这时,窗外传来了悦耳的虫声,看似随意,却很灵动,尤其是“透”一字,更显出虫鸣的清脆。

    这首诗中的春天,都藏在这夜晚之中,静谧的春夜里,万事万物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春夜的诗呢?快留言来告诉我吧。今天的诗歌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明天再见。

    以上部分素材来自远川阅读,感谢远川每天陪伴我和孩子阅读。

    一、《月夜》《商山早行》 《醉花阴》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朝天子 咏喇叭》原文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衮衮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朝天子.咏喇叭 (明)王磐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二、杜甫《月夜》的体裁

    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5.虚幌:透明的窗帷。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原籍囊阳,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为了与杜牧李商隐区开来,又称“大李杜”。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解释: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
      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
      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背景: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
      赏析: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编辑本段]月夜(刘方平)
      全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解: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南斗: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
      偏知:才知。
      新:初。
      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偏偏就在今夜,使人分明的觉出春天正在回暖,因为你听—绿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赏析: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征,不好去穿凿。

    三、谁能写《月夜》和《夜雨寄北》的赏析?

    有重名的,你自己看下:

    月夜
    开放分类: 诗词、艺术、二胡、刘天华、月夜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5.虚幌:透明的窗帷。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原籍囊阳,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解释: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的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
    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
    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

    背景: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

    赏析: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月夜(刘方平)
    [编辑本段]
    全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解: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南斗: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
    偏知:才知。
    新:初。
    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偏偏就在今夜,使人分明的觉出春天正在回暖,因为你听—绿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赏析: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征,不好去穿凿。
    资料:
    选自《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刘方平,河南洛阳人,唐天宝年间诗人,生平不详。

    【夜雨寄北】
    [编辑本段]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年代及作者】
    [编辑本段]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男,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一样,都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辜负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壮志和才华,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诗以七律成就为最高,其他五言、绝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 他的诗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寄托极深,秾艳绮丽,金玉其外,精粹其中;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他的“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浑得杜甫诗神髓,绮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得益于李贺。如果说李贺的诗偏于想象,则李商隐的诗重于象征。
    李商隐的诗于宋初十分流行,“西昆体”仿效义山诗的用典,后成为西昆诗派,但只是机械地学到了堆砌辞藻,而不能得义山诗的神髓。
    李商隐的咏史诗借古讽今,毫无顾忌,如《马嵬》二首直指唐明皇“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样“指斥乘舆”的勇气在政治宽松开明的唐朝也并不多见;而《咏史》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北齐》中“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等诗句都是对唐敬宗奢靡之风的直斥和讽喻;名篇《贾生》:“夜半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斥责晚唐诸帝求仙访道炼丹图长生,并因此误国的荒唐行为。《行次西郊一百韵》则真实地描写了甘露之变三年后兵祸旱灾后民不聊生的情形,并追述了百余年来国家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从今昔对比中探求政治的出路,忧国忧民,颇似杜甫的《北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与李贺一样,李商隐也善于写梦;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在李商隐的诗中,这两种境界水乳相溶,借梦寻得对痛苦人生的解脱,借梦寻得灿烂美丽快乐的人生。如“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牡丹》);“十年长梦采华芝”(《东还》)等。
    李商隐的诗固然是诗苑奇葩,文也是文囿异卉。他的诗情真意切,绵邈曲折,散文却峭直刚劲,独出机杼,锐不可当,驳尽世俗定见,直抒胸臆;工本章奏则典丽公整,才情富瞻,不受文体所限而善于表情达意,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奉为四六文的金科玉律。
    《李商隐全集》以清人冯浩的《玉溪生诗集笺注》三卷、冯浩详注《樊南文集》八卷、钱振伦钱振常兄弟笺注《樊南文集补编》十二卷汇合成全集,并删除笺注而成,内容全而篇幅不长,价格较低,并在书后附以李贺诗集,适合有一定古文基础而又喜爱晚唐诗文的读者阅读。

    【诗的出处】
    [编辑本段]
    《玉溪生诗集》

    【诗的内容】
    [编辑本段]
    君①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③,却话④巴山夜雨时。

    【注解】
    [编辑本段]
    1、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友人。
    2、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
    3、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4、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5、共剪西窗烛:指在西窗下伴着烛光(促膝倾谈)。
    6、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7、却:副词。还,且。表示轻微的转折。

    【诗的译文】
    [编辑本段]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①花彻夜长谈;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注:①蜡烛燃烧时间过长会引起烛花现象,也就是火苗会跳动,必须剪短烛心才能保持烛火苗不动。

    【诗文赏析】
    [编辑本段]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情深意远 思绪缠绵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夜雨寄北》一诗,指出了李商隐诗歌创造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关键词:多种风格;错位的视角;委婉;情景交融;含蓄
    李商隐(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的诗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正如周振甫所评:“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有行云流水的空明”�①,他的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辟了一种新的意境,丰富了唐诗的艺术成就。本文仅就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的赏析,揭示其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关于月夜刘方平的问题,通过《杜甫《月夜》的体裁》、《谁能写《月夜》和《夜雨寄北》的赏析?》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月夜刘方平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月夜刘方平(3)

    相关阅读

    • 双木书法/正书/唐/刘方平《月夜》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月夜刘方平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双木书法/正书/唐/刘方平《月夜》和刘方平的古诗《月夜》带拼音的版本。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