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选诸葛亮作为辅佐人?只因他有这个切肤之痛和刘备为何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选诸葛亮作为辅佐人?只因他有这个切肤之痛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诸葛亮在谋士中算是佼佼者,但他在出道前却是一介书生,卧耕于陇亩,过着“归隐”生活,显得默默无闻,可是刘备偏偏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帮忙夺取天下。这让世人感到很疑惑,刘备为什么一定要三顾茅庐选诸葛亮作为辅佐人呢?
要明白这个问题,跟刘备当时的处境不无关系。
刘备初起事时,虽有成就王霸事业的壮志,又有猛将关羽、张飞的辅助,但因为没有一条正确的发展路线,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被动局面。最初“往奔青州公孙璜”,其后“从徐州牧陶谦”,之后又归曹操,再归袁绍,最后“败奔荆州依附刘表”结果是南北奔走二十多年,满头都是白发了,仍然处于颠沛流离之中。
这种状态同刘备集团人员构成的局限性有关。刘备本人在计谋干略方面“不逮魏武”,结义兄弟关、张则骁勇有余而智谋不足,刘备集团中缺乏如曹、孙集团中的荀彧、郭嘉或周瑜、鲁肃这样运筹帷幄的智谋型人才。这是个缺乏理论思维的军事集团,他们不懂得高级智力活动对事业的决定性意义。他们对天下形势缺乏正确的分析,也提不出一整套的政治策略和军事策略。长时间处在走一步、看一步的经验主义支配之下。
刘备集团缺乏运筹帷幄的智谋型人オ,这跟他开始时对文化人才重视不够不无关系。徐州的陈登是个很有才干和抱负的人,刘备领徐州牧时,陈登还支持过他,可是刘备对他不重视。后来陈登归于吕布。所以后人说:“使陈登尚在,当昭烈复据徐,必戮力合规,同契王室,或不至失土北奔也所以,刘备“三顾茅庐”敦请诸葛亮,是在屡经挫败,从失败的反思中作出的決定。他访问荆州名士司马德操寻求人才,司马德操告诉他:“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风锥。”伏龙即诸葛亮。不久,他又从徐庶那里得知诸葛亮当时正躬耕于隆中,于是,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终于以真诚的态度,争取到了诸葛亮的合作诸葛亮给刘备指出了一条正确的发展路线,也就是后人说的“隆中对”。
其主要内容是“跨有荆益”,作为根据地,然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于孙权”,待机进取中原。
对刘备集团来说,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唯一符合客观情况的发展路线。
诸葛亮的“隆中对”给处于迷茫之中的刘备指明了方向。从此,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不久之后就摆脱了被动局面。赤壁之战后,刘备又任渚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他终于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取得荆、益两州,开创了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一、刘备为何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三顾茅庐是指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到卧龙岗诸葛亮躬耕之地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事件。此事件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该文提到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三国志》中对此仅有“凡三往,乃见”的简略记述。《三国演义》对此事件进行了扩写。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襄阳隆中[1]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日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前去请诸葛亮出山。第一次没有见到。第二次下了鹅毛大雪,还是没有拜访到。
冬季过去了,刘备第三次来拜访诸葛亮。
刘备一行来到诸葛亮的草庐中,童子来开门。
刘备:诸葛先生在家吗?
童子:在,正在午睡,我去唤醒他。
刘备:不要惊扰先生,我在此等候。
约莫半个时辰,从草庐中走出一人,此人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个人正是诸葛亮。
诸葛亮:不知皇叔驾临,有失远迎。
刘备:今日能见到先生,真乃三生有幸!
两人共入屋中。
刘备:请问先生现在天下大势如何?
诸葛亮:曹操灭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孙权父兄在江东凭借长江天险经营已有三代。
曹操占了地理,孙权占了天时。皇叔现在兵微将寡,只有占据民心才能与孙操逐鹿天下。
刘备:请先生详解。
诸葛亮:皇叔可以进军四川蜀中之地,蜀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到了蜀中可休养生息,招兵买马,发展农业生产,到时蜀中生活安定人心自然归一。就可以和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待时机成熟便可逐鹿中原。曹操势力庞大,皇叔可以和孙权结盟,一起对抗曹操。
刘备:先生一席话使备茅塞顿开。备恳请先生出山相助。
诸葛亮:我喜欢闲鱼野鹤惯了。
刘备跪下大哭:先生就算不为我,也要为天下苍生想一想。
过了一会。
诸葛亮:皇叔三顾茅庐,古今罕有,亮答应您。
就这样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
诸葛亮和刘备的对话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构想之一,在政治谋略和战略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诸葛亮的一生的聪明才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目的:延揽人才,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刘备手中的人均属中等人才,想要定国安邦,必须要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利用诸葛亮在荆襄地区的社会关系。
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之优秀文化来讲,是需要三顾茅庐的,肯定这个事迹有着很多现实的进步积极意义。在教育界中是不朽的经典,在老百姓里是不老的传说。
二、为什么刘备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是蜀汉历史上一件重要事情。刘备为何要请诸葛亮出山?可以有以下两种解释。 第一种:延揽人才,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刘备手中的人均属中等人才,想要定国安邦,必须要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当时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再加上徐庶的推荐,刘备找诸葛亮是必然的,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当然要找诸葛亮这样的人才。这也是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 第二种:利用诸葛亮在荆襄地区的社会关系,刘备三次枉驾以见孔明,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诸葛亮的势力和影响,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与荆州三方面势力都有密切关系。一是,以庞德公为首的荆襄地方豪强势力;二是,通过黄承彦与荆州蔡氏集团发生了潜在关系;三是,成为刘琦的入幕之宾,获得了刘表长子的信任。正是由于他的广泛、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刘备才找到他,刘备三顾茅庐后,结果怎么样呢?史书上说:“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这难道和诸葛亮的社会影响力没有关系吗?这就是刘备利用他得到的好处的。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诸侯纷纷拥兵割据连年征战不止。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刘备,当得知在南阳有一旷世奇才诸葛亮后。就不辞辛劳三次才如愿所尝地,请到了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最后得以建立蜀汉政权与魏吴三分天下。
但是诸葛亮为何要让刘备三顾茅庐,才肯出山相辅就令很多人感到困惑不解。其中的奥妙也令很多人拍案叫绝,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去学习的。
首先,要从刘备求贤若渴的迫切性说起。
刘备自从河北涿郡聚集勇士转战各地起,先后在各路豪强的夹缝中求生存。由于自身的力量弱小且才志疏浅,“匡扶汉室”的大业一直没能如愿,最后也只得屈身于荆州刘表的新野碌碌无为。
然而由于刘表病重,荆州的大权也逐渐地被亲曹操的蔡瑁所把持。此时曹操也已灭掉袁绍统一北方各地,正欲率军南下直取荆州。而刘备也在徐庶的辅佐下,打败曹仁奇袭樊城。使刘备也感到有奇人异士的辅佐,才是“匡扶汉室”建功立业的根本。
当徐庶被曹操设计挖走后,又向他推荐了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对于求才迫切的刘备自然是心中异常地高兴。他现在虽然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不可多得的武将相助,但孙乾、麋竺、简雍等人则不具有经纶济世之才,且自身也是才疏学浅常感到力不从心。
这也是他这么多年来,还在来回奔波寄人篱下而没有立足之地的原因。既然徐庶和司马徽都同时向他推荐了诸葛亮,说明此人定是才志俱佳大有可为的。想到此刘备就恨不得马上见到诸葛亮要为他出谋划策,摆脱他现在将要走投无路的困境,使他能“匡扶汉室”建功立业。
其次,诸葛亮让刘备三顾茅庐,应该是有意为之的。
1,是诸葛亮自身志向气节的原因。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向来讲究气节的。但此时诸葛亮的气节是不同于文天祥,对国家民族忠贞不渝的舍身取义的行为。而是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相似之处。
虽然都有对人生取向的认同而考量,但诸葛亮此时的气节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又有所区别。陶渊明是不想被官场的污流所累名,从而甘愿过一种清新脱俗的田园生活。
诸葛亮此时的气节更是侧重于,对人生志向上的是否认同。是否能得到彼此的尊重认可,应该有“道相同相为谋”的意味。如果刘备有为天下伸张大义的志向,也就与诸葛亮的“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为己任”不谋而合。
在此后的合作中,刘备也就会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也才能实现共同的志向。否则以诸葛亮这种旷世奇才,是不屑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伍的。与其互相猜忌不能合作,还不如自己躬耕于田园,落得个自身逍遥自在。
所以诸葛亮对志向气节非常重视的,如果遇不到志同道合的人,是不会轻易入仕辅佐任何人的。就像与他有些关系的刘表,可能是因为与刘表的“道不同”。虽然身处他的治下,但是宁愿在田园耕作也不愿去辅佐他。这可能与诸葛亮的这种旷世奇才的,“道相同相为谋”的志向气节所决定的。
只有选择志向相同的人,才能形成合力更易于成功。这应该是诸葛亮,不轻易见刘备并考察他的原因之一。是出于诸葛亮自身的志向气节的原因。
2,是诸葛亮对刘备的品行考察。
刘备虽然经过这些年的南征北战,给世人留下了一个“礼贤下士,恭已待人”的仁义之名。但事实上到底如何?是以谨慎行事的诸葛亮所没有见到的,更不会轻易地相信道听途说,非得眼见为实才能安心。
所以,也就有了刘备“一而再,再而三”的前去拜谒诸葛亮。这也是对刘备的诚心与耐心的考验,也是成大事者应具备的品德。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冲动的行为,应该是刘备发自内心真实的行为。
否则刘备如果没有诚心与耐心,就像关羽的不屑一顾,以及张飞要么“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要么“去屋后放一把火”等这些行为。就说明刘备同样也就是一个莽夫,是没有成就大事的帝王之相的。也就更不会成就天下大事,诸葛亮也是断然不会辅佐他的。
像诸葛亮、徐庶这些旷世奇才,是绝对不会轻易地去辅佐一个品性不好,或者是他们认为不好而不愿屈就的。就像曹操纵然设计得到徐庶,但徐庶认为曹操为“汉贼”并“终身不设一谋”,也就有了后来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之说。
所以也就有诸葛亮委托好友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以及他的岳父黄承彦等人,为他前去亲见探看刘备的品行。如果刘备没有诚心及耐心,可能诸葛亮也不会再见他,更不会去辅佐他。
不厌其烦、礼贤下士,再加上行仁义的刘备应该是诸葛亮所认为的,有帝王之相并值得倾力辅佐的明主。
3,应该有诸葛亮为刘备立信的考量。
诸葛亮让刘备再三地去邀请他,也是为了在世人面前,为刘备树立一个礼贤下士的风范。并能聚集天下更多的贤能明士、文臣武将,为刘备的“匡扶汉室”储备更多的人才。
因为诸葛亮知道,刘备现在是兵少将缺势单力薄。只因有个刘皇叔的名头,才得以在刘表的新野屈尊安就。多年来没有建立自己安国立邦的地方,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威信可言。而且他也又没有曹操那种巧夺天下的能力,也更没有孙权那种年少有为撑起吴地一片天。
想与群雄角鹿天下就必须有自己的地盘,并且还要汇聚天下有才能的人,大家群策群力方才能够成功。靠他现在这些人是断然不能和曹操、孙权相抗衡的。并且如果是这样,诸葛亮辅佐刘备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所以,诸葛亮让刘备再三地去邀请他也有为刘备立信的考量。就像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为了立信,叫人立木赏金以获得民众的信任一样。只有立信才能获得人们的信任,才能壮大发展自身,才能完成宏图伟业。
关于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的问题,通过《为什么刘备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