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总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总和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总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享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
  • 一、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总

    高中地理是所有高中科目里面最抽象的一个科目,也是正因为他知识点比较抽象,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就很难理解,更别提背诵了。

    但是我们在学习这一科目的时候,还是有方法可以遵循的。也就是很多知识点需要同学们在脑海中形成图像,如果单纯的靠文字理解,那么学习起来就非常困难。再去结合自然中的实际,其实高中地理学习起来也并没有那么困难的。

    那么在这之前,同学们要对高中地理这一科目的知识点进行很好的总结。分类并绘成图像并进行理解性的记忆。再去寻找一些相关性的真实图像学习资料。同学们就会发现,学习高中地理其实也并没有那么难。

    今天学姐就给大家准备了一份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笔记总结。内容完整,系统非常适合同学们进行知识点的学习与记忆。

    需要电子版跟完整版打印的同学跟家长私信我: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总,就可以了。

    一、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必修一是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那么为了大家方便学习知识点,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总结 》的 文章 ,供大家学习参考!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 秋分 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 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 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二、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享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1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D磁场?D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1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2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1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2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1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2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1昼夜更替2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3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2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3
    一、重点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4
    位置:
    一、东亚:80汉E-140汉E,20汉N-50汉N;
    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
    二、东南亚:23汉26’N-10汉S,90汉E-150汉E;
    地处亚洲东南部,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范围包括中南半岛(中央经线为100?E),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夹在马来群岛和苏门答腊岛的11个国家: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
    三、南亚:10汉N-30汉N,中央经线80汉E;
    地处亚洲南部,范围包括北部三个内陆国(尼泊尔、不丹、锡金),中部三个临海国(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南部两个岛国(马尔代夫、斯里兰卡);
    四、中亚:40汉N-50汉N,50汉E-80汉E;
    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部位,世界岛,范围包括五大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基尔斯坦),古代是丝绸之路,现代是第二亚欧大陆桥,战略地位重要;
    五、西亚和北非:20汉N-40汉N,20汉E-65汉W;
    地处“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洲、非洲、欧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是海陆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埃及,土耳其海峡――土耳其),北回归线横穿南部;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30汉N-30?S,20汉W-60汉E,中央经线:20汉W;
    地处印度洋,大西洋之间的低纬地区,南回归线,赤道横穿,范围包括49个国家;
    七、西欧:40汉N-70汉N,10汉W-20汉E;
    北邻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靠地中海;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东欧西起波罗的海东海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的欧洲部分,它的面积占欧洲的一半,7个国家;
    2、北亚是指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它从乌拉尔山向东延伸到太平洋沿海,北邻北冰洋,南抵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的国界,面积在亚洲地区的1/4;
    九、北美:30汉N-50汉N,中央经线100汉W;
    地处西半球北部,北美洲的中部和北部;
    十、拉丁美洲:30汉N-50汉S;
    地处西半球,地跨赤道,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临加勒比海,南邻德雷克海峡;范围包括北部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南部南美大陆,巴拿马运河;
    十一、大洋洲:20汉N-40汉S,100汉E-140汉W;
    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范围包括“一个大陆(澳大利亚)、四个岛屿(新几内亚岛、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岛)、三大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十二、南极:
    地处世界最南端,纬度,跨经度最广;范围几乎在南极圈内,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十三、北极地区:
    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范围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和北美的陆地和岛屿;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5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xx-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三、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以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

    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自转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②产生地方时差异;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④地球椭圆体的形成。

    4、公转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③四季的交替;

    ④五带的分布。

    高中地理知识点 总结

    1.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 方法 。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4.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

    如:为什么欧洲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却没有?为什么亚洲季风盛行而欧洲却没有形成?这一问题要从海陆位置、气压差异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上去思考,也只有从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这类“个性”问题还有很多,如:为什么地处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为什么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纬度较高的吐鲁番盆地成为全国夏季温度的地方?

    5.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6.抓“一般”推“特殊”

    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7.抓住“对比”找“异同”

    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即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8.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从各种考卷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计算不过关,因粗心大意或基础太差,失误很多,影响成绩。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运算能力,要作以下分类练习:

    (1)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等。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的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9.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 想象力 ,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现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学生会勾画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4)对于老师来说,讲课时要做到边讲边画。

    10.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这些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灵活掌握地理知识很有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1.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4.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

    如:为什么欧洲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却没有?为什么亚洲季风盛行而欧洲却没有形成?这一问题要从海陆位置、气压差异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上去思考,也只有从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这类“个性”问题还有很多,如:为什么地处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为什么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纬度较高的吐鲁番盆地成为全国夏季温度的地方?

    5.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6.抓“一般”推“特殊”

    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7.抓住“对比”找“异同”

    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即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8.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从各种考卷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计算不过关,因粗心大意或基础太差,失误很多,影响成绩。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运算能力,要作以下分类练习:

    (1)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等。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的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9.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现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学生会勾画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4)对于老师来说,讲课时要做到边讲边画。

    10.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这些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灵活掌握地理知识很有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归纳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的问题,通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享》、《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总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总和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
    •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有哪些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有哪些和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是什么?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