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解读“三纲五常”的“三纲”和三纲五常指的是哪三纲?哪五常?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解读“三纲五常”的“三纲”
对“三纲五常”,自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就被看成了落后的东西,甚至毒害,被认为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制工具。
尽管三纲五常中的确包含一些专制因素,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核心价值。这些观念和价值,是人类文明中绝无仅有的终极性价值。这些终极价值不仅涉及到个人生命之价值,而且涉及到人类的理想秩序。
因此,对三纲五常进行彻底否定是极其轻率无知。
首先要弄清楚三纲五常究竟在说什么。
三纲的内容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纲”的本意是渔网之纲绳,派生出大纲、纲要之义。“三纲”的实质是三类人际关系。用“纲”指代这写人际关系,意在指出,在这三类关系的双方之间,前者居于主导、领导地位,后者对前者要更尊重。
现代社会的主要关切点是经济价值、财富,追求的是经济价值、财富的最大化,越多越好,而且这些经济价值、财富,似乎是脱离人而存在的,是“客观”的。
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关切点则不是孤立的经济和财富,而是人。而且还认为,关系是人基本存在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仁者,人也”,认为仁和人是等价的。
“仁”的字形是二人,指代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的相处。孔子非常重视仁,但是却没有对仁的内涵进行详细的说明和定义。原因很简单,因为仁是指二人相处时,各方的感受和正确态度,这种感受和态度是相互的。要理解真正的仁是什么,就要与人发生接触和感通、感应。
也可以说,“仁”是实践的,而非抽象的、理论的。
通常将仁含义说成爱,事实上仁的含义远远超越爱。
将仁定义成人,或者将仁定义成人,说明一个重要事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二人关系,而非孤立的个人。认为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的,与人发生关系的二人状态,是人的基本存在状态。个人一定在二人中存在,一定在关系中存在。人一定二人的人,一定“仁”的人,一定是关系人。
这一点是已经习惯于现代西方人的概念的人,是非常难以理解的。现代西方文明认为,人是一个个孤立的人,社会不过是一个个孤立人的加总。孤立的个人是通过权力来界定的,每个人都是一个权力人,拥有独立的、天赋的、不可侵犯的权力束。而权力的具体化就是资产、财富。实际上权力主要是产权,与经济财富相关的权力。
尽管理论上说权力是天赋的,但是在实际上权力的界定和赋予是通过法律实现的。而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则是相关的政府机构,即立法和司法机关。个人与政府机构就存在密切关系,政府是个人的定义和保护者。
因此,现代西方意义上的个人,相对于其他人,他是孤立存在的,理论上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系。但是,他的相对其他人的孤立存在,却是对政府机构的完全依赖为基本前提的。
这就涉及到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本质区别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一定在二人关系中存在,但是这个二人关系确实完全自足的、独立的,无需作为第三方的政府的存在。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将二人关系看成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看成个人的存在状态。因此就将关切的重点放在这上面,并对人际关系进行详细的分类。
《尚书·舜典》:“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左传·文公十八年》亦云:“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内平外成。”
这种更早期的“五教”,也是基于人际关系的,是三人际关系中的五方应该具备的品德。涉及的三类关系是:父子、母子、兄弟。注意,这三类关系中,是没有君臣和夫妇的。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里孔子只列了两种关系,君臣和父子,显然认为这两种最重要。此时君臣关系已经被重视了。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到了孟子时期,人们对重要人际关系的分类,已经三代时期的三个,变成五个,增加了君臣、夫妇。但是君臣是排在父子之后的。更重要的是。此时并无以谁为纲的概念,各关系中的双方之间是义务对等的,相互的。
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董仲舒引入阴阳学,将本来互动的人际关系变得主从化、机械化,成为“三纲”。这种新形态的人际关系,非常适合当局的专制主义。这样专制因素进入人际关系之中。人际关系的专制化是在西汉开始的。
汉 班固 《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这是“三纲”说法的成型。
《二程遗书》:“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的间。”朱熹 《朱子文集·未垂拱奏礼·二》:“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是谓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间。”
到了宋明理学时期,用“天理”替代董仲舒的阴阳,对“三纲”做了一个重新解读,将三纲视同天理。
一、三纲五常指的是哪三纲?哪五常?
三纲五常出处:《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二、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是什么?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在此处是做表率的意思,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三纲五常”作为为中国宗法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也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重要支柱。三纲强调封建主义人伦关系的尊卑与高低、主从关系;五常强调处理人伦关系的道德准则。无论是三纲还是五常,其核心就是确立和维护法定的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序列,由此强调等级的不可逾越,对这一政治伦理原则,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家,都拥护它并围绕着它来思维。
三、三纲五常指的是什么 三纲五常详细介绍
1、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2、“纲”在此处是做表率的意思。
3、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为历代儒客尊崇,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
4、其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约等同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说。
5、三纲”即《礼纬·含文嘉》中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所谓的“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6、五常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都是正能量。
关于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的问题,通过《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是什么?》、《三纲五常指的是什么 三纲五常详细介绍》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