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乡土散文:中秋拜月

乡土散文:中秋拜月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中秋节作文300字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乡土散文:中秋拜月和记忆里的中秋节散文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乡土散文:中秋拜月
  • 记忆里的中秋节散文
  • 著名作家写过有关中秋的文章。
  • 急需一篇短文《我家乡的节日习俗》100字左右,可写各种节日
  • 一、乡土散文:中秋拜月

    在我们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样,灿烂辉煌,在中华大地上,息息相传了几千年。无论在哪个时期,哪个朝代从未间断过,从没流失过。它已牢牢地注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比如,春节、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除夕等。

    在这些的节日中,最让我情感至深的当属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因为我是生长在农村的,如何过节,过好节我是深有体会的。在农村,中秋节也是丰收节。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空气中流淌的是香,南风送来的是甜,人们的脸上洋溢的是笑,天空那叫一个蓝,城里人自然是感受不到这种甜蜜。一阵西风吹来,树叶,草木开始泛黄,南山的高粱红了,北地的谷子黄了,东沟的大豆弯角了,西坡的荞麦落花了。

    庭院里的瓜果早已成熟,红的苹果,黄的梨,紫色的葡萄,朱砂色的枣,还有红得像朝霞般的山楂树,这一切的一切是那样的清晰,清脆,清新,又是那样的诚实,饱满,纯洁。

    我的童年是快乐的,是无忧无虑的,村前的大柳河,村西的柳树林是我儿时经常玩耍的地方,下到柳河摸鱼儿,爬上柳树掏鸟蛋,蹲在草棵里捉蝈蝈。那时候,辽宁北部山区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利。但那里的人们是勤劳的,是善良的,是守规矩的,家家户户都是本本分分的种着自家的田,养着自家的牛羊

    中秋节这天母亲说,过节了放学后把院子打扫干净,再上树把梨,枣,苹果,葡萄摘一些晚上供月,听了母亲的话,放学后我按照母亲说的一一做好。

    中秋夜格外的宜人,天空一丝风也没刮过,苹果树的叶子没动,山楂树的叶子也没动。西天上那片剩余的晚霞还没烧尽,东天上那个圆圆的月亮已经挂上了杨树稍。月光透过院边那棵高大的山楂树,把光怪陆离的影子折射下来,在干净的院子里投下一团团,一片片闪着光的金钱。

    大街上静悄悄,不知道人们都在干什么,看着每户的大门,看着每户的窗口,看着街边那一排排整齐的白杨树心里升起一团稠稠的寂寞来。

    谁家的四眼狗站在街心冲我狂吠,我一跺脚吓得它惊叫着逃出很远。这就是我儿时的故乡,八月中秋的夜晚。

    回到家,母亲正在准备供品,八仙桌已放在院子中央,上面有一盘月饼,一盘苹果,一盘车头梨,一盘红枣,一盘葡萄。一个双耳香炉放在前面,母亲静静地点上三炷香,又虔诚的双手合十,对月拜上三拜。完成这一切后,母亲找来一个用苞米皮编织成的圆垫坐在屋檐下,就着大好月光开始纳鞋底。我习惯地拿出一条狗皮褥子挨着母亲坐下来,又习惯地把头枕在母亲的大腿上,一边吃着月饼,一边欣赏着天上的月亮。

    望着天上的月亮,我让母亲讲嫦娥的故事,母亲看了看月亮,很高兴的讲起来。

    传说上古荛帝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没有黑夜,百姓苦不堪言,有个名叫后羿的青年非常勇敢,力大撼山,他用弓箭射下九个太阳,只留一个光照万物人间。玉帝为了奖赏后羿的勇敢,射日有功,给了他一个长生不老的仙丹。后羿的妻子名嫦娥,长得非常漂亮,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后羿深爱着嫦娥把仙丹交给嫦娥保管。后羿有个徒弟名逢蒙,趁后羿上山打猎的机会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无奈将仙丹吃进嘴里,然后身体不受控制飘向天空,一直飞到月亮上。后羿回家后心痛不止。后来嫦娥给后羿托梦,每年的八月十五月圆之夜,你可在院内摆下用面食做成的月亮饼供奉月亮,我就能回来跟你见上一面。

    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后羿都供奉月亮,这个习俗在民间一直相传至今。我天真地问母亲,玉帝为什么不再给后羿一个仙丹让后羿上月宫与嫦娥团圆?母亲想了想说,也许是玉帝见嫦娥长得太好看,动了私心杂念。听了母亲的回答我一下站起来,我那伟大的母亲,你这是天地间最美丽的答案。

    如今的中秋无味又平淡,母亲早已离开我们,感觉月亮也不那么圆。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为了寻回那快乐的童年,今年的中秋我突发奇感,也要放上供桌,摆上供品对着月亮祭拜广寒,我只许下一个心愿,愿明年风调雨顺,花好月圆。

    审阅:吴利强

    简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作者由景及人,用拜月的习俗寄托哀思,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终审:严景新

    作者:邓国文,作家,内蒙古通辽人,著有长篇小说《古柳情歌》《五月人间》两部,中篇小说《柳河湾》《爬过山粱的女人》《寂寞女儿河》《竞选村长》《过了腊八就是年》等九部。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三百余篇首,多次荣获各种文学大奖,中宣部,文化部大奖一次。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一、记忆里的中秋节散文

    又是一年节将致,让人不得不感叹的飞快,光阴的流逝。现在的只不过就是一个节日罢了。无非就是超市里,商场的外卖处多了些包装精美、种类繁多的月饼。要不就是亲朋好友聚上一聚,也丝毫显示不出节日的气氛和愉悦。

      儿时的我们,的总是期盼节日的来临。可偏偏时间仿佛是静止不前的。一年的漫长的几乎摸不到边。半年时间还没过去,我们就急不可耐的追着问,撒时候过,还有几个月才呢。每次数着月份倒计时。记得村里有一个小表妹,那时也就十岁左右的样子。那年的还没过。一天小站在椅子上,若有所思的翻看挂在墙上的日历,然后突然问她的妈妈,“妈妈,嗯,什么时候就过年了呀?”妈妈告诉她说,等那本日历一张一张都撕完了,就过年了。女孩听后明白了。第二天她妈妈吃惊的发现,墙上挂的那本日历撕得只剩下两张封面。妈妈气愤的把她拉在跟前问日历哪去了?女孩说是我撕了。妈妈在她的屁股上就是两巴掌。吓得女孩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争辩说“你不是说日历一张一张都撕完了就过年了吗”。我就是一张张撕得呀。生气的姑姑气的又笑了起来。傻傻的童年,傻傻的我们。想过节想疯了的我们。

      童年的计划除了放寒暑假可以疯玩。最期盼的就是过节了。老早就做着计划和打算。兴奋的想象到哪去玩,到姑姑家能吃到什么好吃的,和表姐弟玩什么好玩的。那种满满的憧憬和期待使我们的童年在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环境里发生了很多妙趣横生,终身的回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过节不再有儿时那种欢愉的,那种甜蜜的期盼,那种的。但让我更加的是属于我们永登风味的那种千层月饼。

      在我们老家永登周边地区,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是蒸月饼。也叫千层饼。就是把发好的白面,分成碗口大的面团,然后把每一个面团分别用擀面杖擀成一样均匀的又薄,又和蒸馍的家什一样大的圆坨。一层放一种作料。作料分别有“姜黄、红曲、碾碎的胡麻籽、腌制的酱、晒干揉碎的花椒叶,还有一种是晒干揉碎的苦豆叶。制作过程首先在每一层面坨上抹上食用清油,然后依次把几种作料分别撒在几张面坨上。要想蒸的又大又厚,就要重复作料的使用,最后在上面撒上白糖。然后把它们摞在一起,最后用一张白面皮把一摞五颜六色,色泽诱人的油面包起来,等于给它穿了一件外衣,以防它的作料和油流出来。有手巧或颇有讲究的人家还要在外皮上拿面捏上小动物,用梳子扎上小花点。最后放进大火烧开的蒸笼里,等气上圆了,改为中火,至少要蒸上一个小时左右才能熟透。

      这样一个层层叠叠,香味扑鼻的大月饼一出锅,小孩子们欢呼雀跃,馋的会忍不住去取黏在面皮上栩栩如生的蛇啊,小鸡啊。这时大人就会打手,这个月饼是不让吃的。精工细作的最好一个月饼是要在十五的晚上拿出来“接”的。

      接月亮就更有讲究了。每年在八月十五的那天晚上。家家户户早早吃过晚饭。一家人一起张罗,在院子中间放一张桌子,桌子上摆上各种时令的`水果,苹果,香蕉,葡萄,核桃,枣子,寓意五谷丰登。桌子正中间的位置就是大月饼的地盘。遇上晴朗的,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院子里,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如果你怀有诗意,有雅兴,那么你就会仔细的观察到月亮每一点变化。起初只见她像一个害羞的,在西边的云层里悄悄地露出半个笑脸。然后她会轻移莲步,仿佛罩着一层面纱,若隐若现让你看不到她容颜。让人不由得浮想联翩。“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这是{诗经;月出;}里面描写在皎洁的之中,对月意中人的。古人从望月联想到意中的,想起她的面容,身姿,体态。美人的绰约、月夜的”。趁你不注意,吃了一颗枣的工夫。一抬头,月亮就如一个大家闺秀般端庄的掀起面纱,出现在你的面前。八点准时,而来的嫦娥,冰清玉洁的悬挂在繁星点点的夜空正中。亮晶晶的小围绕在她的周围。天上的大银盘和地上的大月饼互相吸引,月亮驻足凝视几分钟,继续向东移步。这时家家的院子里传来孩子的嬉笑欢闹。说亮已经接完。大人开始分配月亮撒过金辉的美食。形成了“举头望明月,共此时”的意境。这就是属于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接月亮”。

      现在看见里时兴的,包装精美的月饼。那分明就是我们儿时过年享用过的点心。它没有现在精美的包装,薄薄的一层黄草纸,里面包着十个如拳头大小的圆饼。外面用红色的细绳子扎起来。那一包点心在我们小时候才买1.8元钱。那时候逢年过节送一包这样的点心,既庄重又大方。是对看望的亲戚最好的待遇。打开黄草纸,薄薄的点心皮就露了出来。奶油色的表皮上是红色的小点,有的用食用颜料写的的合家团圆,花好月圆等一些图案。点心古色古香,让人赏心悦目,掰成两半,青红丝像藕丝一样缠绵舍不得断开,馅里面的核桃仁,花生仁,芝麻仁、冰糖时不时从断开处掉下来。那花生、冰糖做的馅,那面粉做酥酥的皮,那皮上稀疏的几粒芝麻,几乎是童年享受过的珍馐佳肴,是无可比拟之美味,难以忘怀的食品。轻轻地用舌尖舔着味儿,慢慢地咀嚼着,享受着,感觉着嘴里香浓甘甜的一点点的迷漫开来。幼小的心里便横生出无限的满足和甜蜜。多年以后,只要回想起这个味道,舌间似乎还残留有那种点心的余香。

      但现在,在月饼堆里很难找到儿时吃过的那种点心了。尽管现在的月饼越来越好,各种水果味的,奶油香的,精美的包装,繁多的口味,但却再也吃不到童年的那种货真价实的东西了。东西不如从前了,所以人们的眼光也就变的越来越挑剔。在不知不觉中已没有当年吃点心的那种欲望和心情。

      为了让老家古老蒸月饼的风俗习惯代代相传,遗留下来。我也在不断自学蒸月饼的技巧和方法。保留淳朴的风土民情,是我们离家游子的和义务。花钱买来的精美月饼,除了送礼,也只是一种普普通通的应景食品罢了。每当中秋节来临时,我总忍不住在超市里,市场里,搜集老家蒸月饼的各种作料,早早地做好准备,跃跃欲试。但总是蒸不出老家的味儿,老家月饼的形状。我忽然想到当淳朴食品带着乡土的气息来到有天然气味道的城市它就变了味儿,变得不接地气。所以吃月饼还是吃老家的千层饼才过瘾。才能吃到真正的美味和过节的滋味。

      中秋,它承载了一段儿时的回忆,一种醇厚的味道,一段由月饼串联的。尽管我自始至终对月饼有一份独特的。但我依然怀念儿时简朴的点心,那种用黄油纸包着,用纸绳扎成四方块的那种。它就如邻家小妹,简单不复杂。带着真实的笑容,表里如一。没有太多不必要的繁琐和浪费。

    二、著名作家写过有关中秋的文章。

    1、《印度洋上的秋思》——近代诗人徐志摩

    昨夜中秋。黄昏时西天挂下一大帘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将海天一体化成暗蓝色,寂静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祷。过了一刻,即听得船梢布篷上悉悉索索啜泣起来,低压的云夹着迷蒙的雨色,将海线逼得像湖一般窄,沿边的黑影,也辨认不出是山是云,但涕泪的痕迹,却满布在空中水上。

    又是一番秋意!那雨声在急骤之中,有零落萧疏的况味,连着阴沉的气氲,只是在我灵魂的耳畔私语道:“秋”!我原来无欢的心境,抵御不住那样温婉的浸润,也就开放了春夏间所积受的秋思,和此时外来的怨艾构合,产出一个弱的婴儿——“愁”。

    天色早已沉黑,雨也已休止。但方才啜泣的云,还疏松地幕在天空,只露着些惨白的微光,预告明月已经装束齐整,专等开幕。同时船烟正在莽莽苍苍地吞吐,筑成一座蟒鳞的长桥,直联及西天尽处,和轮船泛出的一流翠波白沫,上下对照,留恋西来的踪迹。

    2、《中秋的月亮》——现代散文家周作人

    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

    普通称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帐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

    诸位要问我为什么特别介绍今夜月,我大略的可以告诉你们的。我不单为今天是兔儿爷的生日,不单为今天的月球与地球最近,我为的是从我们的远祖起,每年在这一日留下些特别的感情,造成不可磨灭的事实。

    数千年来古人所瞻望所歌咏的就是这个月,而且这寒热得宜,桂子香飘的时节看这圆月,不是昨天或明天的所能比,也不是上月和下月的所能比的。

    3、《人好月婵娟》——现代诗人臧克家

    八月节,天上满月,人间团圆,拜月,供“月光马儿”和“兔儿爷”,虽然似乎是“妈妈经”上的迷信事,但那情调是美好的。

    传统风俗中,有不少礼数,多少都有一点迷信、神秘、朦胧的色彩,但又不纯粹是迷信的东西,而往往形成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一点有情趣的点缀,有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在里面。如端午、中秋等等风俗,似乎应该和纯属迷信的东西区别开来。

    《帝京景物略》云:“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彻所供,散之家人必遍……女归宁,是日必告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

    4、《四世同堂》——现代小说家老舍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

    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

    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5、《中秋节》——近代女作家萧红

    记得青野送来一大瓶酒,董醉倒在地下,剩我自己也没得吃月饼。小屋寂寞的,我读着诗篇,自己过个中秋节。我想到这里,我不愿再想,望着四面清冷的壁,望着窗外的天。云侧倒在床上,看一本书,一页,两页,许多页,不愿看。那么我听着桌子上的表,看着瓶里不知名的野花,我睡了。

    那不是青野吗?带着枫叶进城来,在床沿大家默坐着。枫叶插在瓶里,放在桌上,后来枫叶干了坐在院心。常常有东西落在头上,啊,小圆枣滚在墙根外。枣树的命运渐渐完结着。

    晨间学校打钟了,正是上学的时候,梗妈穿起棉袄打着嚏喷在扫偎在墙根哭泣的落叶,我也打着嚏喷。梗妈捏了我的衣裳说:“九月时节穿单衣服,怕是害凉。”董从他房里跑出,叫我多穿件衣服。我不肯,经过阴凉的街道走进校门。

    在课室里可望到窗外黄叶的芭蕉,同学们一个跟着一个的向我问:“你真耐冷,还穿单衣。”“你的脸为什么紫色呢?”“倒是关外人……”她们说着,拿女人专有的眼神闪视。

    到晚间,嚏喷打得越多,头痛,两天不到校。上了几天课,又是两天不到校。

    三、急需一篇短文《我家乡的节日习俗》100字左右,可写各种节日

    中秋佳节将近,没有好礼送给博友们,将家乡的生活习俗记录点滴与各位好友分享,顺祝大家中秋快乐!

    在我的家乡----日照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文化源远流长,故而节日习俗繁多,多姿多彩。

      春节 

      俗称过年,是民间一年中庆贺时间最长、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古时叫“元旦”。《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标起,叫“元旦”或“元月”。到了汉武帝时,由于“观象授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辛亥革命时,为“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这样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至今,人们仍沿用春节这一习惯称呼。

      据传说,“春节”最早是有祖乙天子定名的。在很久以前,有个以打柴为生的青年叫“万年”,他见当时节令很乱,决心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休息时看见树影移动,从中得到启发,回到家里便设计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晷仪”。但阴雨天无法量测。后来他在山泉边喝水,见泉水很有节奏的从崖上往下滴,引起了他的联想,又制作了五层漏壶,用漏水的方法计时。就这样,他通过测日影、用漏水记时的方法,慢慢地发现,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短的一天在冬至,从而制作了草历:“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一次,祖乙天子去看望万年,适逢天象复复。万年对天子说:“子时夜交,旧岁乙完,时又始春,请天子定个节吧”。祖乙天子即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太阳历定准了,他也满头白发,祖乙天子深为感动,就把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今天,人们春节称为年,过年挂寿星图,据说都是为了纪念功高德重的万年。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形成了许许多多的风俗习惯。东港境内,从“忙年”到过年,历时一个多月,而且春节期间做每一件事情,都具有特别浓郁的节日气氛。

      进入腊月,年味渐浓。有“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之说。过了腊月初八,家家开始忙年,做新衣、办年货。集市百货从集,售货额较平日增加数倍。购置器用,务必添新碗筷,寓意增添人口,人丁兴旺;羹肴必备鸡、鱼,意求年年大吉,连年有余。必蒸年糕,做豆腐,以借“年高”、“都福”谐音,祈求“年年高”,全家幸福;家家蒸饽饽(馍馍),饽饽上放大红枣,名曰“枣山”,户户备足煎饼,要足够全家人一个正月吃的。自腊月十六日始,家家择晴日进行卫生大扫除,俗称“扫屋”,将居室内外、家什用具洗刷、清扫一新,以示辞旧迎新。贫穷人家无伙房卧室之分,且多用泥土抹壁,故扫屋后需“光墙”。“光墙”即取细白塘土搅成粥状,刷于四壁,以掩盖烟薰火燎之色,使屋内为之一新。
    腊月二十三日“辞灶”,又称过“小年”。南部个别村庄有过二十四的,起因有“官辞三,民辞四”之说。晚饭前,将灶王像用熟米粒或饺子皮贴在近锅门的墙上,供上水饺、麦芽糖瓜等,并燃香烧纸,祈求灶王“上天言好事”。供麦芽糖瓜,意在让灶王吃糖嘴甜,多说好话,也有意用粘糖将灶王的嘴粘住,不让他到天上胡说八道。因辞灶供糖瓜必不可少,故有"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伸手——稳拿糖瓜"的歇后语。腊月二十四取下灶王像,待年三十正式张贴。辞灶过后,谋生于外地者,纷纷回家团聚。腊月二十九日下午,各家将室内外最后清扫一遍,边扫边唱歌谣“里扫金,外扫银,扫得骡马一大群”。扫除的垃圾堆积在大门以外。

      腊月三十日为除夕日,家家早起,把昨天的垃圾点燃,名为点“狼烟”,意在把一切废旧的东西烧掉,化为灰烬。“狼烟”点罢,放几个炮仗。同时,用盆盛米饭,饭上插上九双红色新筷,筷子间隙以放进一个大枣为宜。也有用双筷串几页豆腐插在米饭上,摆到天地桌上的,称“供年饭”。当天贴春联,挂年画。境内西部也有贴过门贴子的。有的着意将“福”字倒贴,寓意“福到”。渔民家除在住宅贴对联外,还要在船上贴,将“招财进宝”四字合为一体贴于船头。五桅风船的桅杆上分别贴“大将军八面威风”、“二将军日行千里”、“三将军随后听令”、“四将军一路太平”、“五将军马到成功”。船舵上则贴“满载而归”。沿海一带人家,院内竖青竹一棵,上系红布拴制钱,称“摇钱树”,意在财源不断。除夕,家家户户要打满一缸水,备足三日柴,柴禾多是豆秸、芝麻秸,以务初一煮饺子用。有“芝麻秸、当大官”;“豆秸棒,年年旺”之说。是夜,合家团聚,吃团圆饭。饭后合家围坐在一起包水饺。在几个水饺中放制钱,称“包元宝”。放制钱的数目因人口而定,人口多者多放,少则少放,一般取五、六、九数不一,寓“五子登科”、“六六大顺”、“九九长远”之意。夜深时,大门、二门放置拦门棍,亦有在门旁插桃木枝者,以防邪魔鬼祟入宅。拦门后,家人一般不走出大门外,院内禁泼水。多数人家秉烛焚香,灯光通明,彻夜不眠,称“守岁”。午夜子时为正月初一,新的一年开始。此时,鞭炮齐鸣,明灯高照。于院内设神案,保佑老小平安。纸马发过之后,全家老小,围坐炕头,吃团圆酒。女主人用豆秸或芝麻秸煮水饺。煮饺子不拉风箱,以示新年平静。吃水饺时谁吃到带钱的饺子最多,谁就在这一年里福气最大。年夜忌说不吉利的话:如“完了”、“没有了”、“不够了”、“算了”等,水饺煮破了不说“破”,要说“挣”了;馒头裂了不说“裂”了,要说“笑了”,俗称“过年话”。饭后,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向晚辈分发叩头钱,称“压岁钱”。

      正月初二,放鞭炮谓“开市”,男女劳作不再禁忌,开始带上礼品走亲戚。旧时称“正月礼,薄起纸”。走亲戚旧有“初二老娘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之俗,现多为“初二、初三先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且走亲威之风见盛。

      正月初三,拿去拦门棍。各种民间文艺开始活动,俗称耍故事。杂耍队伍一般都有龙灯、旱船、狮包、高跷、小戏等,沿海村庄也有办水族舞队的。民间文艺队伍走街串巷、娱乐远村近邻,水平较高的队伍进城演出。两支队伍在城里相遇,必有一番争半。各队都要亮出看家本领,上演绝活。文艺队伍所到之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与杂耍队伍混杂在一起。此时,艺人们或以龙狮,或以高跷,伴着锣鼓和音乐的节奏在人群里向外扩展地盘,名为“开场子”。尔后,表演者各显技艺,表演各类节目,热闹非凡。

      正月初五为财神日,人们大都做些好饭菜喜庆。早晨要炒花生、黄豆、瓜子等,谓之“炒蚂蚁”,借五的谐音寓当年“无害虫”和“五谷丰登”之意。

      正月初六早晨,也有晚上的,家家包水饺,放爆竹,燃纸烧香,曰“接灶王”。据说这一天灶王从天上归来,继续它在地上的事业。初六过后,春节即算结束,但喜庆气氛一直延续到正月底。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正月十五。这是一年最早的一个节日,也是第一个圆月。外出谋生者大都过了元霄节再启程。元宵节兴吃元宵,象征举家团圆。也有的在中午或晚上饮酒吃饺子,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元宵节又称“灯节”。正月十四至十六日晚上,家家多张灯火,沿街彩灯辉煌。城里举办灯会。每当明月出山,人们便泉涌而出,赏月观灯。民间杂耍如彩龙、旱船、高跷、跑驴等纷纷献技,且伴有放花,大街小巷火树银花,五彩缤纷,热闹非常,观众争相观看,叫做“闹元宵”。乡村多燃放自制焰火,如“滴滴金”、“垛垛花”等,还有照灯习惯。照灯笼要屋里屋外,旮旮旯旯都要照个遍,意在不让害虫有存身的地方。大人们还要提着灯笼照孩子们的五官和屁股,说是年内不招蚊虫叮咬,不生疮。照灯笼时口中念念有词:“照毛虫,照毛虫,照得毛虫害头疼,针锥扎,麻线缝,看你还敢再逞能”;“照旮旯,照旮旯,长虫蝎子都憋煞”。
    近年来,城里恢复了灯会,而且规模越办越大。尤其是城市,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今天,灯会之举为企业重视,它们把此举作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一种有效形式,彩灯制作工艺越来越高,灯会规模越来越大。传统工艺彩灯与现代科技彩灯,千姿百态,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灿烂辉煌的壮美画卷。每当明月当空,数十万城乡观众涌向大街小巷,人声鼎沸,如潮如涌,热闹非常。

      焰火会

      元宵节放花、观灯、看杂耍是我国共同的艺俗,而莒地部分乡镇、村庄的焰火节,却独具一方乡土异彩。

      浮来山、闫庄、龙山等乡镇的许多村庄有世传生产焰花、鞭炮的家庭手工业。这些手工业者,利用农闲零散制造焰花、鞭炮,然后于年底批发销售。至腊月20日,焰花生产者即停止商品生产,将剩余原料,精心制作成各种奇特的焰火花炮,馈送亲友,并特别制作一宗高档产品在焰火晚会上争胜夺魁,显示技艺。

      莒民举办焰火晚会,意在欢庆过去一年的安全生产、祈福、禳灾。燃放时间多在农历正月十六或二月初二;地点在土地祠前;所燃品种不外乎灯花鞭、地老鼠、大花雷、起花帐子、盒子炮、泥垛子、葡萄架、九连灯、蝴蝶等(今也引进一些新产品);燃火持续时间,少者两三小时,多者夜半不停;其筹办组织、领导者,昔为行业高手或村上长者,今多是村委会。莒地盛行焰火盛会的典型村庄有:浮来山镇的杨家庄子、栗园、马顾屯、许家湖、闫庄镇的东刘家官庄、龙山的平柳河等数十村。近年来,凡生产鞭炮之村庄,无不举办如此盛会。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日”,又谓之“土地爷生日”。也有称之“春龙节”的。一则意为万物复苏,适宜耕作;一则龙主雨水,祈求雨足年丰。是日早起,农户家家用簸箕盛草木灰沿屋撒一圈,再在院内、场院划地作大小不一的圆圈,俗称“打屯子”。圈外画梯子,圈内撒上五谷杂粮,谓之“上粮”,意求五谷丰登。

      此日早饭食水饺。饭前,家家送水饺到土地庙,为土地爷过生日,祈求保佑风调雨顺。早饭时,有的人家还分食一块过年时所蒸的饽饽或发团,小孩必吃。据说吃后能避免碰到狼。五十年代后期,祭土地神一俗废,“打屯”一俗也被废弃,近年来,此俗又渐兴起。

      二月二这天家家炒豆子、花生,谓之“炒虫子”,寓当年无害虫之意。此时还有一种传说,即:武则天篡夺唐室江山,自称大周武皇帝,触怒了玉帝,玉帝命令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管天河的玉龙见人间久旱不雨,生路将要继绝,便不顾一切,喝足天河水,张开巨口行雨。玉帝听说勃然大怒,让太白金星把玉龙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山上立通碑,上写道: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登灵霄阁,金豆开花方可归。人们看了碑文,方知玉龙为救他们而违犯了天条,心里非常感激。为报答玉龙的救命之恩,人们到处寻找金豆开花,但总也找不到。第二年二月初二,一个老婆婆背一袋黄豆到集上去卖,不小心撒了一地。那金黄金黄的豆子粒使人们心头一亮,“这黄豆不就是金豆子,炒炒不就开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家喻户晓,这天,家家炒黄豆。压在玉龙身上的那座山是太白金星的拂尘。由于它人老眼花,看见人间炒的黄豆以为金豆真的开花了,便按照玉帝碑文上的旨意,拿去了拂尘,玉龙从此得见天日,重上灵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它,每年二月二很早就起来炒黄豆。有的边炒边唱:“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二月二这天,东港境内黄墩一带山区,有闹春牛的习俗。此举通常在本村本庄范围内进行。养牛户事先用刷子将牛的全身刷干净,牛角上拴上红布,也有用红绸扎一朵红花戴在牛头上的。二月二早饭后,将牛牵到一块平坦且又开阔的大田里,村里男女老幼汇集而来,随着劈劈啪啪的鞭炮声,牛主人拿掉牛缰绳,牛在大田里随意奔跑,一试身板。此时,人们可以欣赏到耕牛经过一冬的休养而膘厚体大和奔跑时的矫健身姿,也有的村庄在这一天将牛牵出来,套上耕犁耕地一圈,称“试耕”。据说清朝历代皇帝每年二月二在地坛使牛耕地,以示天下,祈求丰收,故有“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使金牛,正宫娘娘来送饭,保佑黎民百姓五谷收”的顺口溜和年画。

      清明节 

      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旧时人们在这一天多食冷饭。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之推被火焚于绵山的。清明前两日是“添坟土”的日子,称“春祭”,以示对祖先的悼念。

      清明饮食比较简单,且村村、户户都不一样,多数清明早上吃鸡蛋和饼一类的食物,喝杂粮稀饭。境内涛雒以南,大多数早上吃煎饼或饼子,谓之“清明吃煎饼,骡马一天井;清明吃饼子,男女戴顶子(顶子——官帽)。”

      清明门插柳条、松柏枝。闺女、媳妇头戴柳枝、松枝偕伴郊游,称“踏青”,祈求一年不生脚疾。孩子们在大人的陪伴下放风筝。沿海忌言“风筝”而称“鹞子”。旧时官宦、富室人家的少女荡秋千。建国后每年组织群众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节日早饭吃“粽子”。一说为了纪念屈原;一说“吃了端午粽,一夏不生病”。粽子多用木孛 萝叶包裹,呈枕头状,一包为一盖,两卷为一捆。少数用苇叶或竹笋脱叶包成三角形状。粽子以糯米居多,亦用黍米、粘高梁米等。初四下午包好入锅,大火煮,并放鸡蛋,次日早食用。

      端午节家家门窗悬香艾、菖蒲,节后可收起做药材,据说药效远优于他日所采。日出前,儿童手腕、足踝系五色花线捻成的绳,人称“配五索”。节后下头场雨时剪掉,投入雨水中,使其随流而去。据说“五索”可以变成长虫,意在使孩子避见蛇。有的胸前戴有内装雄黄、艾叶香草等驱虫物的“香荷包”,成人喝雄黄酒,小孩则用其涂身,意为避暑驱邪。此俗相沿至今。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谓“中秋节”,俗称“过八月十五”,是传统的大节之一。有“八月十五过小年”之说。此时农业年景大局已定,俗有“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太平”之说。庆贺“中秋节”也有庆贺一年农业丰收的意思。一般家庭都希望在这个节日里家人团圆,外出的家人这天都赶回家中欢聚,所以又称“团圆节”。节前城乡居民以月饼馈送亲友,互祝全家团圆。节日晚上,合家聚宴,酒肴尽丰,一边赏月,一边分食月饼,称为“圆月”。露天对月设供,供品有果瓜、月饼,称“敬天地”。

    关于中秋节的三个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 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 ·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 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 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 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 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以上资料关于吃月饼的传说也许是真的。但自唐代起就有吃月饼习俗的说法。关于朱元璋与月饼起义的说法,似乎有些牵强。对于汉民族来讲,当时为摆脱异族的统治,朱元璋在搞农民起义时可能的确是运用了中秋节月饼传起义字条,号召农民在同一天起义抗元,这一点也许是真的。他只是利用传统习俗,而吃月饼应该不是他的发明。现在,这历史的一页早已翻过。蒙古族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现在国家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再把中秋节与朱元璋起义联系起来,已明显十分不妥。这样会伤害民族感情。我们介绍中秋节,对与朱元璋有关系的传说只能做了解,不能做定论。对吃月饼传说的定论,还是应该肯定其它的有趣的传说,以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九月九 
      农历九月初九称重阳节。境内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正是收获的季节。特别是过去栽种旱稻,九月初九左右即成熟收割。节日晚餐,大部分人家吃大米干饭,故有“九月九,大米干饭堵着口”的农谚。农民还有以重阳日阴晴来占年成的习俗。俗说:“九九无雨盼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旧时,文人学士清闲而有雅兴者结伴携酒,或登高揽胜,或赏菊赋诗。近年来,国家把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每年都隆重庆贺。

    关于中秋节作文300字的问题,通过《著名作家写过有关中秋的文章。》、《急需一篇短文《我家乡的节日习俗》100字左右,可写各种节日》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中秋节作文300字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乡土散文:中秋拜月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中秋节作文300字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乡土散文:中秋拜月和记忆里的中秋节散文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
    • 散文:中秋节之,当年明月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中秋节作文300字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散文:中秋节之,当年明月和又是一年中秋时精美散文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
    • 三年级中秋节的作文300字左右

    • 158文章网作文欣赏
    • 中秋节作文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中秋节。那天,人们吃月饼,赏月百,有的地方还有花灯,十分热闹称这天为中秋节的原因是: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
    • 中秋节怎么写三年级作文

    • 158文章网作文欣赏
    • 可以从中秋节的习俗,如何度过这个习俗等方面再结合实际着手写这篇作文。中秋是个团圆节,每家每户都会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庆中秋,每到中秋,总会有很多游子回家团聚,百和家人
    • 三年级上册语文作文中秋节300个字

    • 158文章网作文欣赏
    • 您好! 清晨,我起得特别早。跑下楼,没想到爷爷奶奶早把早饭做好了。只听奶奶笑着说:“怎么起这么早?快点吃早饭,一起去买菜吧!”我连声答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1应。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