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南怀瑾妙论最伟大的8部中国书,提纲切要,皆是精华!

南怀瑾妙论最伟大的8部中国书,提纲切要,皆是精华!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南怀瑾妙论最伟大的8部中国书,提纲切要,皆是精华!和谁知道南怀瑾的简介以及所有作品,季羡林的简介以及所有作品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南怀瑾妙论最伟大的8部中国书,提纲切要,皆是精华!
  • 谁知道南怀瑾的简介以及所有作品,季羡林的简介以及所有作品
  • 求南怀瑾简历,生平
  • 谁能详细介绍一下国学大师南怀瑾极其思想???
  • 一、南怀瑾妙论最伟大的8部中国书,提纲切要,皆是精华!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目前品质最高的国学微信公号,贴近生活和时代的原创国学好文章,每天首发推送,欢迎关注。

    南怀瑾,当代国学大家。他自幼接受严格的私塾教育,一生勤读不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天文历法、医药武艺、诗词曲赋,对儒释道经典皆有很深体悟,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活字典”“活史书”,是近代少有的能够贯通儒释道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也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捷径。

    南怀瑾说《老子》

    明道之人,帝王谋略不过余事

    近代以来,许多外国人,包括近如日本、韩国,远如欧、美,乃至于大洋洲的人,亦都喜欢研究起老子来了。他们都翘起大拇指说:“中国的《老子》很好。”问他们好在哪里,也自有一番说辞,或不免拾人牙慧,道前人之所道。但毕竟能重视而称誉我们的文化,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欣喜的;同时亦是值得我们反省的,那些一味崇洋媚外,忘记乃至排斥自己文化的人,更应该为之赧颜的。

    清代乾隆年间,主编《四库全书》的著名学者纪晓岚……读书非常多,了解得亦较他人深刻而正确,他对道家的学术,就下了八个字的评语:“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意思是说,道家的文化思想,包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整个文化。

    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一个不易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不过,他们有他们的一贯作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帮助人家打好天下,成功了,或在私人事业上,帮助别人发财,当上了老板,然后自己飘然而去。如商汤时的伊尹、傅说,周朝开国时的姜太公,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三国时的诸葛亮,都是道家人物。……次如唐代的魏徵,明代的刘伯温,清朝的范文程等等,还有许多不可知、不可数的道家人物。

    世界上谁不好名贪利?佛教劝人们绝对放弃名利,这是做不到的。老子就不然,他只是教人“少私寡欲”,少一点就好了。所以白居易说,名利像匏一样,实在好吃,叫人绝对不要吃是做不到的,但是吃了以后,很有可能会拉肚子的。深懂了黄老之道,那就是“大都食足早宜休”,不要吃得过分了,这就是老子之道在个人修养上的基本原则。

    老庄之道,起用时,是帝王的最大亦最佳的权谋。庄子在《应帝王篇》上说:“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一个有了道的人,对于帝王领导术,帝王谋略学,那在他不过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已。换言之,一个学道的人,如果只是求为帝王师,志在懂得帝王谋略,那是下等的。

    道家的学问,老庄之道就更妙了,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像一个人,跨了门槛站在那里,一只脚在门里,一只脚在门外,让人去猜他将入或将出,而别人也永远没有办法去猜,所以道家的学问,是出世的,亦是入世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

    在近代史上,明朝平宸濠之乱的王阳明,清朝打败太平天国的曾国藩,都是精通老庄之学,擅用老庄之学,但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作风,如果硬把他们打入儒家,认为他们只知道在那里讲讲理学,打打坐而已,这种看法,不是欺人,便是自欺。

    道家并不专主阴谋,误会道家是阴谋家,尤其是误会老庄思想是阴谋之学,是一种最大的错误观念。这是今日研究老庄,必先了解的。

    老子的学问其实就是道和德,这是中国上古文化五千年以来的来源。道是道,德是德。道是讲体,德是讲用。后来所讲的“仁义”,是道德的支流来的。

    有人说,中国文化受了道家老庄思想的妨碍,使科学没有发展。这也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真正道家“黄老之学”,尤其是老子思想范围以内,包括中国过去的医术、药物乃至神仙炼丹,很多应用包括民间的应用,都是从这个范围里来的。

    老子代表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一种传统,他首先提出来形而上的本体论,即形而下的这一切万有的变化的根本是“道”。这个“道”是什么东西呢?是“心物一元”。

    诸子百家中,法家是道家来的,兵家是道家来的,农家是道家来的,一切一切都是道家来的。

    中国知识分子或者说读书人,很多不求名不求利,但有道德有学问。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到清朝为止二十六部历史,这种人物并不少,都体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这一点同老子《道德经》有绝对的关系。

    南怀瑾说《庄子》

    历代大人物,都精通《庄子》外篇

    孔孟的文化思想以及文章,乃至他们所代表的一切,是周朝齐鲁文化的系统,也可以说是北方文化系统,具有北方朴实敦厚的气质。……《老子》、《庄子》的文章,则代表了南方的文化思想……其文字境界潇洒而有韵律,非常空灵、洒脱,文章气势也不同。……一般来说,北方民风,温柔敦厚,朴实无华。方方正正,顶天立地的仁道文化,往往由北向南发展。而思想高明、空灵优雅的文化,则诞生于南方之地。这几乎成了一个定律。

    千古以来,许多大文学家、大思想家,表面上都在骂《老子》《庄子》,实际上都在偷偷地学。

    《庄子》里头倒有很多提到孔子的地方,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在骂孔子,骂得很厉害,实际庄子都是在捧孔子,捧得很厉害。

    《庄子》这部书,影响了后来几千年的文化,甚至到现在。每一个知识分子,每一个文学家,每一个思想家,受它的影响都很大。

    我们手里拿的《庄子》这本书,分《内篇》《外篇》和《杂篇》……在学者们的考据中,认为《内篇》真正是庄子写的……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外篇》与《杂篇》。做皇帝的帝王之术,军事上的用兵之道等,真正能够运用到《庄子》的,历代每一个大政治家,乃至聪明的帝王,聪明的人物,都受了《外篇》的影响。可以说,《外篇》是所有的谋略学的始祖。同时,《外篇》《杂篇》给我们人生的启发,修道的启发也非常大。这个是要特别注意的。

    南怀瑾说《易经》

    知易,万事通达

    我们先说古人对《易经》的重视。《礼记》的《五经解》这篇文章中,提到《易经》这门学问时说:“洁静精微,易之教也。”……就是说学了《易经》这一门学问,他心理的思想、情绪的变动,是非常清洁而宁静的。“精微”两字则是科学的,所以学《易》的人,要头脑非常冷静。

    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国的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

    根据《易经》的观点看宇宙的万事万物——人生也好,情绪也好,思想也好……都有它的原则和道理。……人处在世界上,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不停地在变,只要发生了变,便包涵了它的理、象、数。人的智慧如果懂了事物的理、象、数,就会知道这事物的变,每个现象,到了一定的数,一定会变,为什么会变,有它的道理,完全明白了这些,就万事通达了。

    我们现在开始研究《易经》,有一个法则要把握住……“玩索而有得。”学《易经》最好用打麻将的方式来学它,如果把八卦刻在麻将牌上,摸起来就趣味无穷了。……要天天玩它。……要玩什么?玩卦。

    《易经》的法则,随便用在哪里都通的,以现在的科学来看,《易经》的法则,用在化学上亦通,用在物理上亦通,所以《易经》的法则,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我个人的看法,《易经》的文化,是中国文化上古时代中原文化的发展,是山西、河南这一带的文化。……阴阳五行的文化,可以说比《易经》的文化,亦即中原文化还要更古老一点,可能是黄河下游,北京、河北这一带的文化……

    南怀瑾说“四书”

    《论语》

    当格言读,是最大的错误

    古人和今人一样,都是把《论语》当做一节一节的格言句读,没有看出它是实实在在首尾连贯的关系,而且每篇都不可以分割,每节都不可以支解。他们的错误,都错在断章取义,使整个义理支离破碎了。

    不但是二十篇《论语》,每篇都条理井然,脉络一贯。而且二十篇的编排,都是首尾呼应,等于一篇天衣无缝的好文章。如果要确切了解我们历史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必须先要了解儒家孔孟之学,和研究孔子学术思想的体系,然后才能触类旁通,自然会把它融和起来了。

    为了深感世变的可怕,再不重整孔家店,大家精神上遭遇的危难,恐怕还会有更大的悲哀!……希望大家能秉宋代大儒张横渠先生的目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今后我们的文化和历史,担承起更重大的责任。

    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首先必须要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要讲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必须先要了解《论语》。

    把孔子温良恭俭让的生平,塑成为一个威严不可侵犯的圣人偶像,致使后生小子,望之却步,实在大有瞒人眼目之嫌,罪过不浅!所以现代人愤愤然奋起要打倒孔家店,使开创二千多年老店的祖宗,也受牵连之过,岂不太冤枉了吗?

    《孟子》

    年龄阅历够了,才知孟子为何是圣人

    文章要作得好,便要熟读《孟子》。什么“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韩愈啊!柳宗元啊!苏东坡啊!他们都是从《孟子》的文章里钻出来,才有那样伟大的成就。

    过去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读《孟子》,往往觉得很枯燥乏味,只是为了传统的要求,作教条式的信仰,填鸭式的记诵,或多或少,总存着不是绝对信服的心理。如果把学力加上年龄,再加上对世事的经历和观察,慢慢到了年事老大,才会觉得孔孟之学在人道的立场上,的确是有它圣之为圣的道理。

    朱元漳当了皇帝以后,大概也和我们年轻时的心情思想一样,非常讨厌孟子,他认为称孟子为“亚圣”,把他的牌位供在圣庙里,实在不配,因此取消孟子配享圣庙之位。晚年他的年事阅历多了,读到《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节,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认为孟子果然不失为圣人,是亚圣,于是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圣庙之位。这个故事表面看起来很可笑,蛮好玩,实际上也正好说明了我们研究孟子的中心关键。同时也是英雄与圣人、王道与霸术分野的道理。

    《梁惠王》上下两章的内容,是孟子一生中,一心一意想拯救当时极其动乱的战国时代的理想和抱负。他有救世的思想,所以他游历魏齐之间,希望能受重于一个政权,透过这个政权,推行他的思想,对天下,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而他的思想当中,最高的政治原则,哲学基础,就包含在这两章书中。同时也可以说是他学问成就以后,从中年到晚年,出来游历国际间的传记缩影。

    《大学》

    何为中国人的真精神

    我现在对你们重新提出中国儒家孔子一系的《大学》,对照历代历史的现实演变来讲,是要大家明白,我们的国家几千年来,是仁义博厚,恪守宽容忍让,希望天下人类,真能达到和平共存的世界,既没有侵占其他国家的利益,更没有压迫其他民族的野心,同时也没有自认为是天下第一的狂心。我们具有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忍辱负重的文化根基,也绝不甘愿接受不合理的侵略和压迫,虽然在极度的艰苦危难中,也必然自强奋发,终于做到以德化人,以礼让相安为志。

    《中庸》

    《中庸》可以当《金刚经》念

    《中庸》之道侧重于内心得多了,还更严重!同佛家、道家讲修养做功夫的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宋明理学家后来一边是抄袭了道家,一边抄袭了佛家;但是重点都是脱蛹在《中庸》上来的。

    凡三十二章《中庸》又《大学》,是中国的道统的中心。纵然佛法没有来,后来禅宗乃至于佛没有传过来,中华民族这个真理会不会找出来?一样会找出来。因为它本身固有文化里头有,表达的方法不同。

    所以孔子,大乘菩萨道,入世的精神。之所以讲其为圣人,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但是他的修养——中庸,尤其他的孙子继承他的道统,把这个内养之道、修身养性、明心,通通都在《中庸》说完了。

    《中庸》就告诉你一个方法——“诚”,“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由诚到明,由渐修到顿悟;由明到诚,由顿悟以后来渐修,都可以,两条路最后是一样。那么先要养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最后到至诚;“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神通智慧都来了。……所以我说《中庸》可以当《金刚经》念,你敲起木鱼念《中庸》,一样的功德无量,求神通得神通,求感应得感应,求圣人得圣人,求啥得啥!山东话:要啥有啥。(一笑)这个中庸里头都有了!

    所以中庸啊,中国文化真正的内养修身的中心。所以希望你们诸位同学,“至诚之道”,百分百地诚恳去研究。

    南怀瑾说《金刚经》

    《金刚经》的核心就是三个字

    今天要讲的是金刚经,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金刚经是佛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

    我们研究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金刚经……重点在善护念,由凡夫到成道之路,圣人与凡夫同一个修持的方法,善护念,要善于护念。怎么护念?应无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内心平静的这一念。

    人毕竟要自度,一切众生皆要自度,所以涅盘无法。晓得涅盘无法,那叫我怎么修行呢?善护念。不要忘记了,真正善护念,不住于相,就到达涅盘,此外别无他法。

    青年同学注意!我一听到你们年轻人学佛,我头就大了,先学做人,能把儒家四书五经做人之理通达了,成功了,学佛一定成功。像盖房子一样,先把基础打好。人都没有做好,你要学佛,你成了佛,我成什么?要注意啊!要先学做人,人成了,就是成佛。

    金刚经开始就告诉你,怎么样叫修行?不要忘记了开头,第一品穿衣、吃饭、洗脚、睡觉,就是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都说完了。

    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原创摘编整理自南怀瑾著作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目前品质最高的国学微信公号,贴近生活和时代的原创国学好文章,每天首发推送,欢迎关注。

    一、谁知道南怀瑾的简介以及所有作品,季羡林的简介以及所有作品

    1.是我们的大老师啊慧命之父。

    不过我们这些学生却不够格啊。

    南师徒弟,台湾--魏承思:《南怀瑾全集》前言
    时间:2004-10-06
    近年来,在海峡两岸以及海外的中国人社会有一种说法:当代人不读南怀瑾,就不知道何为中国文化。

    南怀瑾何许人也?有人称他为国学大师、易学大师,有人称他为佛学大师、禅宗大师、密宗上师,也有人称他为当代道家或现代隐士。这些称谓似是而非,因为每一种说法都只涉及了怀师学问人生的一个侧面,而犹未识其详。

    南怀瑾一生行迹奇特,常情莫测。他是浙江乐清人,1918年生于一个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幼承庭训,少即广泛涉猎经史子集,礼义具备,诗文皆精,以神童名闻乡里,并习各门派武术,毕业于浙江国术馆。年稍长离家,求学于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后转赴成都中央军校,毕业于研究班第十期。抗日军兴,怀师遂投笔从戎,跃马西南,屯垦戍边,任大小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兼自卫团总指挥,旋返中央军校任政治教官。怀师早年曾钻研道家学术,此时发心学佛,遂离军校,遁迹峨嵋山大坪寺闭关三年,遍阅大藏经三藏十二部。出关下山后,讲学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1947年,怀师深入康藏地区参访密宗上师。后经白教贡噶上师及黄教、红教、花教上师陆续印证为密宗上师。1949年到台湾后,怀师一面在家设帐授徒,讲授中国传统经典;一面担任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等校教授。同时,先后创立“东西文化精华协会”、“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化机构。1985年,怀师离台赴美客居,直至1988年到香港定居。在此期间,先后创办美国维吉尼亚州东西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和香港国际文化基金会等文化教育机构。

    怀师自1955年出版第一本着作《禅海蠡测》以来,迄今为止已出版各种撰述三十余种,并译成英、法、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8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通。怀师教学数十年,门生弟子无数,并曾到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讲学,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尚设有南怀瑾学院。近年来,怀师更在世界各地华人社会推广儿童诵读东西方经典的文化运动。怀师的学问兼及儒、佛、道三家,在精研中国文化之外,并摄入西方文明的精华。因此,很难说怀师的学问究竟是偏于儒家、佛家,还是道家。准确地说,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弘扬者。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然而,近代中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许多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国家,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负和侵略。一些知识分子寻找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结果把账算到了传统文化头上。他们以为是旧的文化、尤其是孔子的儒家学说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拖累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五四”前后的一班人,为了使中国走向现代化,提出打倒“孔家店”,推翻旧文化的口号。可是他们分不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甚么是经过几千年考验积累起来的精华,甚么是后人穿凿附会、肆意曲解,加进去的糟粕,结果把精华与糟粕一起抛弃。旧文化被抛弃了,新的中国文化是甚么却没有人知道。胡适等人更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要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民族,像个乞丐一样,向西方讨文化的饭吃。他们就这样把文化传统拦腰砍断,致使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化传统不绝如缕、命如悬丝。

    怀师从青年时代起就一心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大陆到台湾,从美国到香港,漂泊天涯,四海为家,但一直苦心孤诣地在为重建中国文化奔走、呼号。无论是在著作中、讲堂上,还是在与学生或友人的言谈中,怀师都表达了对民族文化发展命运的深切关怀。他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这就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创造力,只会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模仿。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

    甚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呢?怀师说:中国在秦汉以前,儒、墨、道三家几乎涵盖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六朝以后,换了一家,儒、佛、道三家成为文化主流。因此,一个人必须深入儒、佛、道三家的学问,由博返约,融会贯通,才能掌握中国文化的精义。如今的学者所受的都是西式教育,大多将人类文化知识分门别类,成为专攻一门的专家。因此,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治学门径,使怀师不同于一般学者,而能出入于儒、佛、道之间。可以说,没有怀师这样的学养,实在很难担负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历年来,海峡两岸陆续出版了南怀瑾先生的许多著作,但一般读者很难有机会系统地研读他的全部著作,于是往往从本身所接触到的部分去给怀师定位,而有儒家、佛家、道家大师等不同的说法。这就像《大宝积经》所言:“众盲摸象,各执一端”:摸到象腿的说大象像一根圆柱,摸到象耳朵的说大象像一把蒲扇,摸到象尾巴的说大象像一条绳子,谁都说不清楚大象的本来面目。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怀师学问人生的全貌,我们决定编辑出版这部《南怀瑾全集》。

    全集包括了怀师迄今为止所着的29种著作,以及与怀师有关的附集4种。这些著作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儒家、佛家、道家和文史诗词。当然这不是严格的分类,因为怀师的著作大多是触类旁通的,有时以佛入孔,以老入禅;有时以禅入老,以孔入佛;有时以孔入佛老;有时以佛老入孔;有时孔老佛俱入而俱不入;有时孔老佛俱不入而俱入。所谓四大类的分法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而已。

    第一类是儒学著作。诚如怀师所言:中国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主流,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中心。“五经”指《诗》、《书》、《礼》、《易》和《春秋》,乃是中国上古文化传统的总汇。“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是专属于孔孟之道的学术思想。“四书”到两宋以后逐渐盛行而取代“五经”的地位。怀师对“四书”、“五经”的研究不但深入堂奥,而且每每有独特的见解。收录在全集里的这方面著作有《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孟子旁通》、《易经杂说》和《易经系传别讲》5种,都是怀师历年给学生授业解惑的讲稿。

    《论语》是记载孔子生平讲学以及孔门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诚如怀师所说:“我们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要讲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必须先要了解《论语》。”《论语》20篇像语录一样,用简洁的文字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名言懿行。自唐以后,历代名儒都认为《论语》的章节是随便编列的,没有内在逻辑。经过他们的圈点、注释,《论语》变成了死板的教条。谁也不敢跳出这传统的范围,墨守成规,沿习成风。怀师的《论语别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摆脱千余年章句训诂的范围,将历代所讲的错误义理一一辨析清楚,重新确定含义,回复了《论语》的本来面貌。他指出:《论语》其实是经过弟子们悉心编排的。每篇都条理井然,脉络一贯,而全书20篇的编排也是首尾呼应的,等于一篇天衣无缝的好文章。怀师以独特见解,点化出《论语》本身活泼的生命,使现代中国人能以现代的生活经验来了解《论语》真正的内在思想。

    《孟子》是纪录孔子思想继承人——孟子言行的一部书。孟子是战国时代人。他将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道德、政治学说发扬光大,因而有“亚圣”之称。《汉书·艺文志》着录《孟子》有11篇,现存7篇,相传另有外篇4,已佚。怀师的《孟子旁通》采取与历代名儒注疏《孟子》截然不同的方法,从孟子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入手,联系上下五千年来的历史人事,探究为什么孟子学说会从古到今而颠扑不破。点明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道德政治而奔走呼号,绝对不受时代环境影响而有丝毫改变。他身体力行的正是自己所提倡的存心济世精神。

    《大学》本是《礼记》中的篇章。自宋朝朱熹的《大学》章句本流行后,长久以来被作为考取功名的敲门砖,原本反而逐渐不再为人所知。怀师认为,《大学》的思想源自《易经·干卦·文言》,是古代中原文化的代表作,自有其理路脉络,对朱熹篡改原文大不以为然。因此,怀师讲述《大学》采用原本。《原本大学微言》对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以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修养次第及致用之学,都讲得很详尽透彻。怀师在书中指明:《大学》的总纲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围绕这个总纲,阐明内明与外用环环相扣的密切关系。自“格物”至“正心”属内明之学,如果内明修养达到明德的境界,并由此外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就须从修身做起。修身是内明与外用之间的重大关键。二千年来隐晦不彰的原本《大学》精义经怀师讲解而灿烂大白,提供现代人作为修身处世的指南。

    《易经》为五经之首,是儒道乃至诸子百家学术思想共同的来源,也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思想。要真正认识中华文化,不可不了解《易经》。然而,易理艰深,读者每视为畏途,有志者或不得其门而入。怀师的《易经杂说》从“变易、简易、不易”和“理、象、数”这些基本法则入手,将《易经》知识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把有志学易者引入门径。《易经系传》是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报告。怀师在另一部易学讲稿《易经系传别讲》中,不仅对《易经》有更精辟的讲述,也透过对《易经系传》的分析,深入探明孔孟思想、儒家学说的文化源头。内容涉及自然哲理、人文精神、政治艺术以及身心修养之道。

    怀师的儒学著作有5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以经解经。也就是将唐宋以后的批注推开,依靠熟读原文来理解儒家经典。因为在这些经典中,前文的意思往往在后面的语句中就有清晰的解释。只要前后篇章,贯而通之,就自然能理解经典作者原来的思想。《论语别裁》的写法基本上就是运用了这种以经解经的方式。

    二是经史合参。也就是将儒家经典与相关的历史记载对照、比较、融会,来参究经典作者当时所表达的思想。如《论语别裁》以《论语》与春秋时代的史迹相融会,看到当时社会、政治的混乱面貌,以见孔子所开创和确立的文化精神之伟大。《孟子旁通》以《孟子》7篇本经结合战国时代相关历史资料,来说明孟子存心济世的精神所在。

    三是旁征博引。怀师几乎在每一种著作中都以其渊博的知识,包罗诸子百家思想精华,融会中外古今学说于一炉,且往往能触类旁通,解答令历来名儒却步的难题。例如,《大学》中提及的“知、止、定、静、安、虑、得”七个修证层次,是先秦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化学养的特色,也是儒家心传的修养功夫。虽然这“七证”对后世影响甚巨,但《大学》中并未具体说明如何实践。宋明以来的理学家囿于门户之见,而无法疏解清楚。怀师在《大学微言》中借用佛道两家学术来阐明“七证”功夫,因而超越前人的见解。

    四是深入浅出。怀师讲课写书都喜欢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明白易懂,态度平易近人,语言机智幽默。例如,以往《易经》总是给人一种神秘玄妙、莫测高深的感觉。怀师的两本易学著作则以独特的妙悟胜解,把高深的易理说得人人能懂。通过怀师的讲解,读者会发现《易经》其实是一门很平易的学问。

    五是贯通古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怀师儒学著作的最大特点。在他看来“四书”、“五经”都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但理解这些经典不能泥古不化,而要结合时代的变迁。在《论语别裁》和《大学微言》中,怀师不但每每联系今人今事帮助读者理解经典作者思想,而且经常比照现代世界文化潮流,指明自己民族、国家今后应该要走的路线和方向。因此,怀师的著作填平了古今文化隔阂的沟壑,成为当代中国人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

    全集的第二类是佛学著作。这部分著作所占数量最多,包括《禅海蠡测》等17种。佛教是对古代印度文化的一次系统总结和重大变革。它在汉代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文化相接触,经历了一个由冲突到融合的过程,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六朝以来的中国文化已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了。因此,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对佛教的研究。

    佛教在今天这个世界仍有其重要的存在价值。在当前这个时代,全人类都以现代化为社会目标。现代化虽带来了物质进步,但也造成了社会病态。现代化的基调是理性化,理性主义获得最有力的表现是科学和技术。根源于科学的技术实际上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性格。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称这种现代理性为“工具理性”,因为它只涉及达致具体目标的手段和工具的合理性,却根本无视生命的价值问题。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当代代表赫勃玛斯指出:“工具理性之高扬,导致科技意识之横决,已造成生命世界的殖民化。”在当今世界,人为追逐物质财富而忙碌,自己则迷失在忙碌之中。人们逐渐把自己异化成物,生命成为物的附属品。人们与自然疏离,与社会疏离,与家庭疏离,也与自己疏离,割断了与精神家园的古老联系。人们在表面上仍旧把幸福、成功或创造视作生活的目标,但实际上已没有目标。人们愈益被空虚、焦虑、烦躁、寂寞、孤独和绝望所煎熬,产生一种被美国社会学家彼德·勃格称为“心灵的飘泊”的感觉。因此,如何安顿人的心灵,对完美人生来说已越来越重要。

    此时,人们猛回头才重新发现宗教对人生的意义。宗教,唯有宗教才可以满足人类超越自我,追求永恒、圆满、至真、至善、至美的心理需求。这是一切宗教共同具备的功能。因此,人的宗教精神可能改变自己的存在形式,但它是不会消失的。西方基督宗教主张依靠上帝的拯救,实现这种超越。但“上帝万能”观念在现代理性精神冲击下已经崩溃。人们不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上帝甚么都能做,甚么都可以做。用尼采的话说,就是“上帝死了”。人们可以放弃上帝这个“拯救者”的幻象,却不能没有宗教精神,放弃超越自我的精神需要。佛教没有这个“拯救者”概念的拖累。它教人自尊自信,依靠自己的力量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因此,佛教能够担负起安顿人心、提升人生价值的使命。这就是今天佛教由东向西,逐渐在全球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

    怀师的17种佛学著作,大致可分成佛经释义、禅学、佛法修证等三部分。佛经释义包括《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圆觉经略说》、《金刚经说甚么》和《药师经的济世观》5种。由于以往流传的汉文佛经大多是唐代以前所译,文辞古奥,语意晦涩。何况时历千载,理解阐释,古今完全异趋。因此,一般读者皆感到佛经难读,常常望而生畏。然而,这些佛经一经怀师讲解,就变得明白易懂,为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喜闻乐见。怀师讲解佛经的特点是:揉合翻译和解释,一方面在保持原文字句意义的前提下,采用现代语言来述说大义;另一方面用现代事物理则来解释佛法精要。例如,怀师推荐《楞严经》为全部佛法纲要。这部经典有条理、有系统地概括了佛法的中心要义。不仅给利智者指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也为钝根者道尽修行证验方法与次序以及种种方便。古贤称:“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可见《楞严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怀师指出,《楞严经》从七处征心与八还辨见开始,逐层深入、条分缕析地讲明心物一元的原理。怀师在《楞严大义今释》中对此作了现代阐释,说明《楞严经》是如何从身心的实验去证明物理世界的原理,又如何从物理的范畴指出身心解脱实验的理论和方法。告诉我们:佛教所说的心物一元,不仅是一种思想理论,而且是基于人们实际心理情形,可加以实验证明的。因此,佛教确实有科学的证验和哲学的论据。

    当然,佛经的难读不仅在于文字,许多佛经更因其内容博大精深,倘不能通达因明,善于分别法相,精思入神,并从真修实证入手,会之于心,实在很难窥其堂奥。例如,《楞伽经》被公认是最难读的佛经之一。苏子瞻曾言:“楞伽义趣幽眇,文字简古,读者或不能句,而况遗文以得其义,忘义以了心者乎。”怀师精研法相唯识,对《楞伽经》下过一番苦功,慎思明辨,严谨分析,归纳论据,融会于心。因此,他在《楞伽大义今释》中,为读者清晰地理出此经头绪:经中首先借大慧大士之口,提出108个人生思想哲学问题,但佛陀并没有一一作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心、说性、说相,对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分别加以辨析,然后引向形而上的第一义谛,指出一个心物实际的如来藏识作为总答,指示空有不异的事理,说明理论与修证的实际。可见《楞伽经》宗旨在于直指人生的身心性命,与宇宙万象的根本体性。经怀师一点拨,楞伽奥义昭然若揭。

    怀师讲经不仅为读者理清脉络,而且往往点明重点,方便研读。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很大的一部佛经。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超越了一切宗教,又包含了一切宗教,不局限于佛教的范围。千余年来,无数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道,金刚经的奥秘何在?怀师在《金刚经说甚么》中指出:此经的重点在善护念,这是由凡夫到成道之路,圣人和凡夫同一个修持的方法。护甚么念?学佛就是证道,一切佛所证的,那个最高的境界叫涅盘。涅盘不是死亡,涅盘是圆满,不生也不死,不来也不去,永远是清净。怎样护念?应无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保持内心平静的这一念。纵然在动乱中,也在清净,如如不动。又如,《药师经》是一部通俗但并不易懂的佛经。怀师在《药师经的济世观》中点明:药师佛12大愿是此经重点,显示了救人济世的大乘精神之伟大。读者把握了这个重点再读《药师经》就容易读懂了。再如,《圆觉经》是一部指引众生如何修行成佛的了义经。此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答复12位菩萨所提的问题。这12位菩萨各有不同的表相,代表着12种修行法门。怀师在《圆觉经略说》中将如何明心见性,如何修止、修观和修禅那的重点一一提示清楚。怀师在讲解佛经时,常常列举大量的例子来说明道理。在《圆觉经略说》中,讲到见地、修证、行愿都详细举例说明。很多例子就是怀师自身的经历。在《药师经的济世观》中,怀师往往以亲生经历举例,融会经义来讲解,因而即使深入到极细微处,也使读者必能有所领悟。

    怀师的禅学著作包括《禅海蠡测》、《禅与道概论》、《习禅录像》、《禅话》、《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等5种。当然,佛法修证部分的著作也大多与禅学有关,只为叙述方便而另列之。两宋以降,禅宗渐成佛教主流。天下佛徒称习禅者无计其数,佛寺号禅林者触目皆是。然大多数人对何为禅宗宗旨却浑然不知,有以枯坐不动为禅宗者,有以游戏文字为禅宗者。当今之世,像怀师这样通义理、有修持的禅者已绝无仅有。因此,如果只就这方面的成就而言,说南怀瑾是当代的禅学大师也是当之无愧的。

    《禅海蠡测》是怀师最重要的禅学著作,不仅纪录了怀师毕生习禅的心得,也是一本禅宗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之作。怀师开宗明义地点明:禅宗以明心见性,洞达法性为宗旨。广征博引,直斥各种文字禅、知解禅和口头禅,直探禅宗的活水源头。怀师着重阐明了禅宗与教理、顿悟与渐悟的道理。佛法在中国大致有十宗之分途,禅宗以外各宗皆依教理(经、律、论)而言修证,唯有禅宗标榜“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后来禅宗之徒以为可以废弃教下经藏之学而悟道。其实,禅宗与教理的关系是“言其理则,佛说三藏十二分教,皆为所依。推其极致,则一字不立,扬眉瞬目,已是第二义事矣。”怀师指出:禅宗的古德,虽然不一定是先由学习教理而入禅,但大多数也都于悟前或悟后通晓义理,融会心宗。因此,习禅者不能忽视研习佛经,应当温故知新,融通诸说。

    当初禅宗所以标榜“不立文字”,是希望摆脱教条,以独特的方法给陷入种种文字名相戏论中不能自拔的佛徒打开思想活路,进入一个充满自信和活力的世界。及至唐宋禅门活法已成死语,故诸家宗祖,不得不别标心法,如参话头、看公案、擎拳、棒喝等,以勘验学人,锤炼其知见。但后世习禅者舍本逐末,老死话下,永无出期。怀师有鉴于此,故不以话头为实法,不以棒喝为家风,回归禅宗活泼泼的本来面目。

    禅宗自五祖弘忍门下有南北分途,南宗主顿悟,北宗主渐修。后世南宗风行天下,习禅者以为禅宗法门不需坐禅,只须于一机一境上骤然悟得,就可以得道了。怀师指出:“尽一大藏教,统诸修行法门,皆渐法耳。即禅宗祖师,于言下顿悟者,亦由熏修渐积而来。”因此,习禅者必须注重修定。至于是先修后悟、修悟同时,还是悟后起修,怀师认为:三说虽异,通途是一,根器各异,自知适应,不必争论高下。怀师的禅法不仅融合佛教显密之学,而且贯通儒、道各家之言,相较比量,会归一旨,别开生面。

    《习禅录像》是怀师历年主持禅七的开示语录,及十方来学的修行报告。假此文字因缘,读者或可一睹真正的禅门风范。禅七用意在克期取证,以求明了生命之真谛,生死轮回之原因,进而超越生死。怀师参照禅密,采用唐宋方法,因众生习气烦恼各有不同,打破传统打七方法,嘻笑怒骂,因人施教。读者如能将此书与《禅海蠡测》结合起来读,对怀师的禅学思想与造诣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禅与道概论》的前半部叙禅宗宗旨与宗派源流,以及禅宗对中国文化之影响。《禅话》深入浅出地介绍历代禅门公案,堪称一部通俗禅宗史。《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则详述禅宗丛林制度的特点、起源和演变。这3种著作从不同方面介绍有关禅宗的知识。

    佛法修证著作包括《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定慧初修》、《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禅观正脉研究》、《如何修证佛法》等5种。学佛不同于学习其它知识,不仅要研读佛学理论,而且必须亲身实践。见地、修证及行愿是学佛修行必须依持的纲要,且三者密不可分。怀师在《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中指出:行愿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一个学佛者必须把信念建立在普贤菩萨般的大行大愿上,才能突破来自多生累劫的罪障恶业,成就菩提道果。他在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密义,公开了普贤行愿的修持法门。《如何修证佛法》是怀师最重要的著述之一,对学佛修证的实际步骤有精辟的讲解及具体的指引,对修持路上的迷惑、歧路以及不自觉的错误都一一纠正。《定慧初修》是怀师传授止观、修定、修慧的讲记,适合初学者。其中,《观无量寿佛经大义》着重介绍修净土法门的入门知识,阐述了净土与禅、唯识学的关系,消除修净土只是有口无心念佛号的误解。大乘必须以小乘作基础,小乘的修法是甚么?怀师在《禅观正脉研究》中,以《禅秘要法》作底本,教授白骨禅观修法。经过这个观法的修持,我们身体不净的本相就会如实呈现心中,有助破除身见,进而见到空性。《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是有关静坐修持最权威的著作。怀师在书中融合儒、释、道三家静坐的原理,吸取藏密气脉、明点诸法的知识,配合中西医学,评述古往今来各门各派修道者的修持经验,传授正确的修定方法,解答气脉反应变化的各种问题。怀师对佛法修持的传授于今是独步天下的。他不仅融合了佛教显密,儒释道三家,中西医学,宗教、哲学与科学等各方面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有数十年亲身修持成就的功夫。怀师的禅定功夫是经过科学鉴定的。台湾的铁路医院骨科主任周孝儒医师和中兴医院麻醉科主任张庆灼医师曾使用测试仪器,对怀师入定时的生理状态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他的心电图上呈现一条直线,不再有上下波幅。科学证明禅定境界的“气住脉停”确有其事。

    此外,收入全集的怀师佛学著作还包括《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和《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两种。《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是一本简明的佛教史,从印度佛教起源,谈至佛法传入中国后的经过,以迄于当代世界各国的佛教现状,对了解佛教历史渊源提供了清晰的线索。《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介绍有关《易经》、中医、神仙丹道以及西藏密宗的原理,阐述密法真义,道破宗教神秘仪式之假象。诚如怀师所言:在人类文化中,神秘学自古相传至今,似宗教非宗教,似哲学非哲学,亦宗教、亦哲学。中国作为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是神秘学的策源地之一。以往神秘学因其神秘莫测而流行,人们往往牵强附会、妄引仙诀法要,甚至借此聚众敛财。倘能发扬科学精神,去伪存真,去芜存精,仍能从中发掘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全集的第三类是有关道家学术的著作,主要是《老子他说》和《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2种。此外,前述《禅与道概论》、《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和《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等佛学著作中,也有部分篇章是谈道家学术的。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道家学术自老、列、庄诸子以下,“综罗百代,博大精微”。自两汉后,道家一变而集于道教,因其“综罗百代”之故而不免生“杂乱怪诞,支离破碎”之弊。因此,到了近代社会,学者往往把道家文化视为迷信,更有一班孤陋寡闻者臆断道教本身没有思想学术,只是对佛教的抄袭而已。怀师早年曾钻研道家学术,深得其中三昧,因此对道家文化颇为推崇。他曾说:在儒、佛、道三家中,佛家是偏重于出世的,虽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张入世,普救众生,但出家修道的人本身还是偏重于出世;而且佛家的学问从心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儒家的学问,又以孔孟之学为归趋,则是偏重于入世的,虽然像《大学》、《中庸》亦有一部分出世思想,但到底是偏重入世,从伦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道家的学问,老庄之学就更妙了,可以入世?/div>

    二、求南怀瑾简历,生平

    南怀瑾,浙江乐清人,1918年生于一个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南为独生子,其父对他寄予厚望,自幼督课甚严。南自幼学习勤奋,12岁前即遍读史籍经书,为其终生学业打下扎实基础。南怀瑾学识渊博,对古典文学、佛学以及《易经》都颇有研究,得到学界同行普遍赞誉。 学文习武频换跑道 抗日战争初期,南怀瑾正在南京金陵大学学习。面对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艰难时局,毅然决定从军报国。当时,他大学还未毕业即转赴成都,考入国民党“中央军校”,就读于研究班第10期。毕业后进入军队,随抗战部队驻扎在大西南,屯垦戍边,被任命为大小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兼地方自卫团总指挥,负责筹集粮草支援前方。不久,南调回“中央军校”任政治教官,后因目睹官场黑暗,不想再从政,遂萌生退意,有心研究佛学。1943年,南怀瑾辞去军校教官职务,到四川峨嵋山大坪寺开始潜心研究禅学。他在那里一呆就是3年,晨昏青灯黄卷相伴,日日与僧侣为伍。在寺期间,他到处寻找佛家经典,静心精读心无旁骛,并时时向当地高僧虚心求教,遍读大藏经三藏12部及其它有关梵文典籍。1946年,南怀瑾学成下山后,受聘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开课讲学。 1947年,南怀瑾为精研佛理,深入青海、西藏地区,拜访当地佛教密宗上师,虚心求教。经向白教贡噶上师及黄教、红教、花教多位上师学习,对佛理有了更为精深的研究,并由根桑活佛授予密宗上师之位。 讲学参禅设帐收徒 1949年,南怀瑾辗转赴台,在家设帐授徒,讲授中国古籍经典,同时担任台湾政治大学、辅仁大学及文化大学教授。一些撤退去台的国民党大老如何应钦、顾祝同、蒋鼎文、钱大均及杨管北等人都前来执经问道。 去台初期,南在台北设立“十万禅林台北道场”,成立“东西精华协会”,另在新竹县设“十万禅林峨嵋道场”,教导众生打禅。后来他在台北、北投、汐止、高雄等地多次举行禅七法会,杨管北、周宣德、叶曼、张尚德等名流均曾参与,主要功课是禁语、打坐、参禅、行香。 在台北道场,南怀瑾精研《佛经》和中国经典名著,如《楞严经》、《楞伽经》、《华严经》、《法华经》、《大学》、《中庸》、《老子》、《庄子》、《易经》及历代政治人物言论评鉴等,并能旁征博引,融会儒佛道三家之学。他讲述各家学说,历数各朝事故,把先贤经典现代化、趣味化,提供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活泼生动很受欢迎。当时,受教之人冠盖云集,岛内许多著名教授、重要政治人物,如刘安祺、马纪壮等人都入室听讲。 南怀瑾记意力强,讲课时引用诗词、典故,皆能随口背诵,滔滔不绝。他为了讲现代政治人物史,花了3个月时间重读《二十五史》。授课时,对于历史掌故、政治事件等史实均能引经据典,指明出处,讲得头头是道,给聆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认为,一般人“除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也就是说对于现代人所患心理疾病,应多从心理因素入手,“心病还要心病医”,要强化道德、文化修养,方能彻底根治。南怀瑾教人静心、养性、除烦恼之法,常保身体健康,使受教者感悟到,在知识竞争时代,多一份定境,多一份智慧,就多一份成功的把握。在台期间,他还多次应军方邀请,到部队基地讲学。他授课与政治毫无关系,从未要当局一分钱,也没有接受任何人的捐赠。 倡导复兴中华文化 1966年,南怀瑾配合台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他和钱穆、胡适、林语堂、牟宗三、唐君毅等在台港两地往来阐述传统文化。后来,他又在台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教机构,传扬文史哲佛学说,提升民众文化水平。 1985年,南怀瑾离台赴美侨居,1988年移居香港,住在半山寓所,每日讲学不辍,当地慕名而来求教的学生络绎不绝。20世纪90年代初,他投资1.7亿美元在祖国大陆的家乡兴建金温铁路(金华至温州)。该工程1992年动工,1996年4月完工。南怀瑾成了铁路老板,本可借此赚钱发大财,可是却一文也不要。他有时到上海小住,闻名前来问道者不断,南所讲内容主要是中华文化及人生哲理,听道者各有所得,多满意而归。几年前,“老古文化公司”总经理郭姮宴在南怀瑾的指导下,在两岸推广儿童读经活动,大量印发唐诗、《四书》、《五经》及《老子》等书,资助幼教事业,广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南怀瑾一生著作甚丰,自1955年出版第一部著作《禅海蠡测》以来,已出版专著30余种,被翻译成英、法、荷、西、葡、罗马文等8种文字。他教学数十年,多次到美、日、欧洲等地讲学,门生故旧无数。在美国的华盛顿大学设有南怀瑾学院,向西方传扬中华文化。 南怀瑾从青年时代起迄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从祖国大陆到台湾,从美国到香港,漂泊天涯,四海为家。无论是在著作中、讲堂上,还是在与学生或友人的言谈中,他都表达了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关心。他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暂时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消亡掉了,那才会万劫不复,永远不能翻身。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 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呢?南怀瑾认为,中国在秦汉以前,儒、墨、道三家几乎涵盖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六朝以后,3家中换了1家,即墨家学说被佛教所取代,儒、佛、道3家成为文化主流。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儒、佛、道三家的学问,由博返约、融会贯通,才能掌握中华文化的精义。如今的学者所受的都是西式教育,大多将人类文化知识分门别类,成为专攻一门的专家。但却顾此失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不够,甚至是支离破碎的。因此,他提倡全面、深入地吸收、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有人认为,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治学门径,使南怀瑾不同于一般学者,他能出入于儒、佛、道之间而不拘泥于某一家之说。 近年来,海峡两岸陆续出版了南怀瑾的许多著作,但一般读者很难有机会系统地研究他的全部著作,于是往往从本身所接触到的部分去给南怀瑾定位,从而有儒家、佛家、道家大师等不同的说法。这就像人们常说的盲人摸象,各执一端,不能真正概括南怀瑾的一生。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南怀瑾的学问及人生的全貌,他的学生编辑出版了一部《南怀瑾全集》。这部全集包括了南怀瑾迄今为止所著的29种著作及有关的附集4种,大致可以分为儒家、佛家、道家学说和文史诗词4个方面。当然这不是严格的划分,因为他的著作大多是触类旁通的,有时以佛入儒,以道入佛;有时以佛入道,以儒入佛;有时以儒入佛道;有时以佛道入儒。所谓4个层次的划分恰好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而已。 学有专长 南怀瑾勤于笔耕,有不少著作问世。这些著作可分为几大类,第一类是儒学著作。他认为,儒学是中华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主流,其中又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中心。南怀瑾对《四书》、《五经》的研究不但深入堂奥,而且每每有独到的见解。收录这一类中的南怀瑾著作主要包括《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孟子旁通》、《易经杂说》等,都是他授课时为学生授业解惑的讲稿。 第二类为佛学著作,包括《禅海蠡测》等17种。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即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文化相接触,经历了一个冲突融合的过程,遂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南怀瑾的这一类著作,大致可分为佛经释义、禅学、佛法修证等三部分。佛经释义包括《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圆觉经略说》、《金刚经说什么》和《药师经的济世观》5种。由于以往流传的汉文佛经大多是唐代以前所译,文辞古奥,语意晦涩,加之历时千载,其理解阐释古今有所不同。因此,一般读者多感到佛经难讲,常常望而生畏。然而,这些佛经一经南怀瑾讲解,就变得明白易懂,深受各种文化层次读者的欢迎。他讲解佛经的特点是:揉合翻译和解释,一方面在保持原文字句意义的前提下,用现代语言来阐示大义;另一方面用现代的学说及理论来解释佛法精要。 第三类是有关道家学术的著作,主要包括《老子他说》和《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等。此外,前述《禅与道概论》、《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和《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等佛学著作中,也有部分篇章是谈道家学术的。 道家学术自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以降,“综罗百代,博大精微”。自两汉后,道家一变而集于道教,因其“综罗百代”之故而不免生“杂生怪庭,支离破碎”之弊。因此,南怀瑾早年钻研道家学术,深得其中三昧,尤其对道家文化颇为推崇。他曾说:在儒、佛、道三家中,佛家是偏重于出世的,虽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张入世,普救众生,但出家修道的人本身还是偏重于出世;而且佛家的学问从心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儒家学问,又以孔孟之学为归依,偏重于入世。道家的学问,老庄之学就更妙了,可以入世,亦可以出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 第四类是文史诗词著作,包括《正统谋略学》等5种,内容精蕴,包罗广泛,发挥儒佛道3家的精华。其主要著作《新的一代》,剖析当时的社会问题,诊断青少年问题,文中明指唯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及文化修养的人,才能提升政治层次和经济境界。同时,南怀瑾对中国传统谋略学也有很深的研究,他编辑了一套《正统谋略学丛书》,认为谋略学对正人君子是立身处世的借鉴,不肖之徒则可用来兴风作浪、为害社会。南怀瑾对诗词有深入的造诣,才情横溢,意境旷远,两本诗集所录诗作,多以方外禅诗韵味,掩映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别具一格。《金粟轩纪年诗初集》则更以时间顺序编排,读者可从南怀瑾不同时期的诗作,大致了解南怀瑾的人生磨练及为人。 心系统一 1990年9月8日,南怀瑾在台北面见李登辉时,当场滔滔不绝地讲了2个多小时,说古道今,纵论天下,晓以“和平统一”的民族大义。会谈结束后,李送南怀瑾到门口,问南还有什么吩咐,南答:“我希望你不要做历史的罪人”。这些话使李身边的人认为南怀瑾逾越身分,不够客气。虽然站在“台独”立场看南怀瑾的言论未免剌耳,然而在一个有正义感的中国人看来,维护祖国统一是理所当然的。对于两岸协商,他一直以“和平共济、祥化宿怨、同心合作、发展经济,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为原则,显示出一位爱国老儒的基本信念。

    三、谁能详细介绍一下国学大师南怀瑾极其思想???

    南怀瑾(1918—),浙江温州乐清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修行经历、渊博的学识、通达的智慧和卓著的事功而享誉海内外。其幼年接受私塾教育,后遍读诸子百家,旁及文学诗词、书法医药、易经天文等。一九三七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浙江国术馆,获武术教官资格。抗战之初,南怀瑾年方弱冠,统驭戍卒,在川、康、滇边境,垦殖戍边。后不久,执教于中央军校,同时竹杖芒鞋,遍访高人隐士,遇当时禅门之名宿袁焕仙老居士于青城山灵岩寺。后经过袁焕仙的逼拶勘验、禅门大德虚云老和尚的印证、峨嵋山大坪寺闭关三年的苦修,以及对密宗各派上师的参访,南怀瑾于心性之体用终得圆融自在,达到了精神心灵的真实升华。
      南先生以见地、修证与行愿三大纲要来统贯全部佛法修证的理与事,且根据“体实非二,用固不一”观点,将大小乘各宗各派乃至外道宗派的教理和修证,都融入修证的三纲要之中,形成一兼容并包的佛学思想体系。下分三部分略作介绍,限于智识及学历,对南先生思想的曲解在所难免,望方家指正。
      一、事与理圆融无碍
      中国佛教至唐代玄奘广译佛典,整个佛教界研习教理之风盛行,致使一般佛子寻行数墨,皓首穷经,终生困于义理,泛海而忘归,迷途而不返,于佛法修证,无半分相应。唐代中期以后,禅宗自南至北大行于世。禅宗自称“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正是针对此种流弊而起的革命。宗下诸师多呵斥研习教理者,因为禅宗首重事人,以修证为上。若修行事至,自然能达理事圆通之境。
      然而,后世参禅直求修证的人,多在意根下立定足根,于行证并不肯深入,却又不肯印证,得少为足,便以为是,自鸣为高。而一般研习教理而识见粗浅者,自己对教理未加修证体认,便说禅宗的明心见性是邪说。两方各执一端,割裂了理与事的关系,都犯了莫大的错误。及至当代,信仰佛教的僧俗四众,亦多有人以修行相标榜,自是非他,尤其对一般佛教学者,自感佛法在他们一边,而佛教学者则以修行的真实证明相发难。其结果是造成学、教两界的隔阂,对佛教的未来发展至为不利。南怀瑾先生对佛法之理与事的基本看法对于各种偏执之见具有消解的作用。
      南先生以为,一切宗教、哲学、乃至科学等,其最高目的,都是为了追求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但真理必须是绝对的,真实不虚的,并且是可以由智慧而寻思求证得到的。[1]佛学就是这样的真理。凡是佛学理论,有此理,就一定有此事,是事理合一的。[2]佛家所说的形而上和万有世间的一切认识与本体论,都可以从人人身心性命上去实验证得,并且可以拿得出证据,不只是一种思想论辩。[3]故南怀瑾经常强调,佛法实乃超科学、哲学之一大实验事。
      既云实验,须有方法。佛法教人,由凡夫而至成佛,以教、理、行、果为其一定次第。教须由多闻而坚此信,理须由思而解,行果须由修慧而证得。[4]故学佛行人,应取知行合一,努力修证。而其入门方法,各宗虽有不同,“要皆以择善而固执,由一门而深人,莫非以定为柱杖,理人于事为梯航也。”[5]
      然而,佛教高深形而上道的学理,以及切实修行求证的方法,随着时代的演变,发展出许多宗教的形式,以及教条式重重束缚的教义。在这种情况下,摆脱了传统限制的禅宗,脱颖而出,直接从纯粹唯心——“心能转物”的大前提中,求得大智慧的解脱,绝对自由自在的心证。唯有禅宗的精神和求证的方法,才真正能使人们摆脱物质欲望的困扰,达到精神心灵的真实升华。这对于今天人类被物质文明所困惑,理性被人欲所淹没的世界,应该是一绝妙的消炎剂、清凉药。[6]南怀瑾更进一步指出,今日的佛学已经不是停留在过去十九世纪的佛法与哲学的层面,已迈向佛学与科学结合的新趋势。[7]论及如何学禅,他鲜明地提出:“科学时代要科学禅,要把心理分析得清清楚楚,今天科学愈发达,对我们学佛学道愈有帮助。这个时代的人修道,应该比过去的人容易才对,因为有许多科学的理论,给予事实上的帮助。”[8]可是一般学佛之人,往往以佛学为高,对科学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可悲可叹!
      概言之,佛教是一种具有高深的哲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的宗教。它的哲学理论常常超出宗教范畴,它的科学的实证方法是从人生本位去证验宇宙。它的哲学,是以科学为基础,去否定狭义的宗教;它的科学,是用哲学的论据,去为宗教作证明。[9]佛教学者往往只注重佛教哲学理论的探究,而实证方面比较欠缺;佛教信仰者多为宗教情感所局限,虽意在修证,精神可嘉,而科学的精神和素养不足,在修证上终难有所作为,在科学发达的现时代,实不能让人肃然起敬。针对目前情况,有识之士应当精研佛典,挖掘这一科学的丰富宝藏,验之于身心,以此为基来阐扬佛法的哲理,介绍其科学的修证方法,如此方可自立于天下,造福于人类。
      二、见、修、行三位一体
      佛法之真理,可以而且必须由个人经真修实证而得。可以说,修证乃是佛法的真生命。然而今日之中国佛教,说理者多,修证者少,更由于修证的缺乏而产生许多歪曲的理论,这是一种极其可怕,自毁教门的危机,应当切实修整观念,急速自省自证[10]。若欲走修证之路,首先要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证菩提,誓不退转。故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其次当廓其胸襟,广其识见,穷理于诸说,行脚遍天下,然后以教乘戒行,滋茂福德,使能自成法器。[11]
      南怀瑾以见地、修证与行愿三大纲要来统贯全部佛法修证的理与事。见地就是理;行愿同修证是事,照佛学的成语来说,就是“事相”,以禅宗的讲法,就是功用,普通叫作功夫。佛法是理事合一的,故见、修、行三位一体,缺一不可。[12]
      见地是中国的佛学观念,禅宗称“具见”,就是具备见解。[13]真正的见地,并不是普通的见解,而是见到了“道谛”,也称“真谛”。真见到了道谛的话,后面的修证、行愿就会成功。[14]所以,佛经只谈见地的理,真正的见地到了,功夫一定到。换言之,你见地到了,功夫没有到,那个见解不是真的见解。[15]
      行愿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为。[16]修正心理,必须在心理的结使上下功夫。心理的结使解脱到什么程度,就得什么果位,果位的差别就在于此。[17]若以行愿来讲,“行”才是真见地,行不到,见地没有用。[18]行到了,见地才会圆满,修证功夫才会证果。古人证果的多,就是在行愿。[19]所以,真正的修行是行愿,就是彻底修正自己的心性行为,此即是做为一个修行人至死不渝的生命主题,必须永远追求达成的生命事业。[20]所谓“众生业尽,我愿未尽”正是菩萨行愿的真实写照。
      佛法修证的三纲要与佛法所讲的“三身成就”密切相关。永嘉禅师,把天台宗与禅宗的精华加以综合,明白的指出,由凡夫到成佛,一定要修到“三身成就”——法身、报身、化身圆满。三身之说,各经论解释不一。南怀瑾说,法身即法性身,乃佛与众生宇宙万有同一之如来藏性(即本体),证得法身,有断德,能断除一切烦恼习气。报身也叫自受用身,比如我们的身体,是法身因无明而转化所生,是报身,[21]如果悟了道,就转成自受用身,具有五种神通,智慧圆满,有五种妙用。化身,顺应所化众生之机性而显现之身,为一切众生化身千百亿,教化度人。
      南怀瑾认为,“见地到了就是法身;修证到了就是报身;行愿到了就是化身。三身都在一念之间。”[22]一念回机,心能转物,今生得以成办此事,圆满成就三身。然而,佛说由凡夫而至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祗劫(极其久远),今生成佛都难做到,何以更说“三身都在一念之间”呢?他解释道:佛谓一句弥陀,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又常赞叹定德,为功德丛林,能消多劫之业。经复云“劫数无定。”又云:地位互通,如“初地即通十地”。佛所说时间空间等法,皆为心法之所内涵。若心念专诚,立心向道,即生成办之事,纵我不能,人或能之,安得以片概全乎![23]此“一念之间”盖指当下证悟如来藏真心,此心圆满具足法、报、化三身。

    关于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的问题,通过《求南怀瑾简历,生平》、《谁能详细介绍一下国学大师南怀瑾极其思想???》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