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李白牵牛路过县衙惹怒县令夫人,当即回敬她20个字,对方无话可说

李白牵牛路过县衙惹怒县令夫人,当即回敬她20个字,对方无话可说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织女牵牛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李白牵牛路过县衙惹怒县令夫人,当即回敬她20个字,对方无话可说和李白的故事20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李白牵牛路过县衙惹怒县令夫人,当即回敬她20个字,对方无话可说
  • 李白的故事20字
  • 李白的生平事迹
  • 请问:关于李白小时候的故事(除去铁杵磨成针)有什么呢?
  • 一、李白牵牛路过县衙惹怒县令夫人,当即回敬她20个字,对方无话可说

    用“技高人胆大”来形容李白,或许再合适不过了。诗仙一生自恃才高,所以身上总有些傲气在,这或许正是朝堂容不下他的真正原因。面对忽视自己存在的刺史,他挥手就是一篇《上李邕》,不知道这位大官读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时,心情会不会很复杂。而面对不认识自己的芝麻小官,他更是吟出了“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这口气之大也当真是令人服气。

    以上诗中的李白,似乎只有大胆,却少了些机智,似乎每次受了委屈诗仙都是直来直去的硬怼。那李白有没有相对委婉的时候呢?有的!本期就给大家分享一首来自李白的机智小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白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内尝驱牛经堂下令妻怒将加诘责白亟以诗谢云》

    唐·李白

    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

    若非是织女,何得问牵牛。

    这是一首诗名比诗还长的小诗,诗名共有30个字,而诗却只有20个字,同时这也是唐诗中是怪的牛郎织女诗。关于这首诗其实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当年年少的李白在一个县衙里做个小吏,这也就是诗题目中的“白微时募县小吏”一日他牵着一头牛经过县令的卧房,惊扰了房内的县令夫人,她大怒呵斥李白。诗仙不曾受过这样的气,便当即吟了这首趣诗,算是用这20个字回敬对方。全诗是有胆色更有情商,对方听完此诗也是无话可说,不得不说诗仙果然是很机智的。

    诗的一、二句是叙事,写的是颇有深意。县令夫人此时是“素面倚栏钩”,所谓素面就是不施粉黛,她还未梳妆打扮,或许这正是对方恼怒的原因,这一点李白其实是心知肚明的。而“娇声出外头”指的就是她对自己的呵斥,诗人用“娇声”来形容,是极尽夸赞之意,但也不无戏谑。

    诗的三、四两句是绝妙之语。自己此时牵着牛,于是便自比为牛郎;而在房内叫自己的,不正应该是织女吗?这个比喻可谓意味深长了。首先李白确实是夸了对方,而且是夸成了天上的七仙女下凡,所以诗题中才有“以诗谢云”的说法,意思是你虽骂了我,但我还是要写诗谢你夸你。其次,将自己比作牛郎,摆明了有占便宜之嫌,但对方却没办法反驳。要是承认自己是仙女,那她叫的可不就是牛郎;而不认为自己是仙女,又叫眼前这位牵牛人作甚!

    通读此诗,在李白诸多作品中算不得是经典,但却是别具一格之作。在诗中李白是有胆色、有调皮更有机智,读完令人会心一笑。可惜李白的小聪明终究没能给他带来一世的好运,不得不脱掉翰林待诏的官服,或许是他一生之痛,却也是诗坛千年的幸事。毕竟唐代不缺一个六品小官,但唐代诗坛则独独不能少了一个诗仙太白。

    一、李白的故事20字

    关于李白的故事
    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一天晚上,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乘月色观赏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园弟子。他们在花香月色之中,摆下歌舞。李龟年正张罗着管弦班子准备唱的时候,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诗)。哪想到这时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呢。李龟年赶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唐玄宗见新词不错,当然高兴,但想李白古体诗超凡脱俗,律诗不大多见,眼下已唱了三首七言律诗,不知五言诗写得怎么样,于是让李白以“宫中行乐”为题写十首五言律诗。
    李白醉意朦胧中,也明白皇帝在试他的本事,就对唐玄宗奏道:“臣今天不巧已醉,倘若陛下赐给我无畏的胆子,这才能尽情发挥臣的薄技。”
    皇帝一笑:“好吧!”就叫两个内侍扶住摇摇晃晃的李白,再让两个内侍按住朱丝为栏的稿纸。
    李白命令道:“杨国忠,快给我捧墨!高力士,快把我的靴子脱了!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高力士是当时最得宠的宦官,这两位是皇上的心腹宠臣,朝中大臣也没资格这样无礼,李白岂不是狂妄到不想要脑袋了!但唐玄宗当时心情特别畅快,又见到李白的律诗能在醉意中写得那么完美,就让杨国忠和高力士去伺候李白。
    高力士给李白脱了靴子,李白在席上坐下。杨国忠捧过研好的墨来。李白拿过笔略一沉思,便刷刷刷,手不停笔地又写了十首《宫中行乐词》。
    唐玄宗读了很高兴,马上让乐师谱曲,让乐工演唱。
    杨国忠和高力士哪儿能忍下这口气,虽然表面上侍候李白,心里早把李白咒了无数遍,准备伺机收拾李白。
    李白写完诗就睡着了。李龟年配着李白的诗唱着清平调,杨玉环见那些诗写的全是称赞自己的美丽,也与玄宗尽情赏花才回去。
    过了两天,杨玉环一个人唱那几支清平调玩的时候,高力士乘机说:“我还以为娘娘对李白恨之入骨呢,怎么您会唱他的词?”
    杨玉环很奇怪地问:“他一个翰林学士,怎么能使我恨他到这个地步呢?”
    高力士说:“第二首《清平调》里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那不是把您比作秽乱汉宫的赵飞燕了吗?”
    杨玉环想想也有道理,从此,每当唐玄宗想重用李白时,杨玉环总在一旁阻止。
    李白等了很长时间不见皇帝重用,便猜到一定是有人从中作梗,就干脆向唐玄宗辞去那只能逗君王开心的翰林差事。唐玄宗虽然爱惜李白的才能,但什么事也比不上杨玉环重要,既然她讨厌李白,就只好赏给李白许多黄金让他出京游历。
    从此,李白骑着毛驴云游四方,到华阴时,醉醺醺地想登山,走过华阴县衙门口却没有下驴。县令不认识李白,见一个小百姓竟敢骑驴闯县衙,大怒,吩咐把李白抓到大堂之上叱问他:“你是什么人?胆敢如此无礼?”
    李白当时接笔写下一纸奇怪的供状,上面没写姓名籍贯,只写着:“曾经用皇上的手帕抹嘴;皇帝亲自为我调制羹汤;杨国忠为我捧砚;高力士替我脱靴;天子的门前我尚能骑马,华阴县门口却骑不得驴。”
    县令又惊讶又羞愧,忙向李白作揖拜谢道:“不知翰林到此,失敬,失敬!”
    李白高声笑着,骑上他的驴继续浪迹天涯去了。
    唐肃宗乾元年间,年过花甲的李白仍在骑着毛驴浪迹天涯。一天,他正行走在至金陵途中,炎热的天气使他渴得七窍生烟,忽见前边一家门前挑着一面小旗,上书“佳醋”二字。李白到了门前,见是一醋店。他想,没有酒喝,喝点醋解解渴也不错。
    李白把毛驴拴在树上,缓步走进店来,一看,店内早已坐着一人,看穿戴象个七品芝麻官。李白懒得理他,就直奔柜台,对店家说:
    一人一口加一丁,竹林有寺没有僧,
    女人怀中抱一子,二十一日酉时生。
    店家是个落泊文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一首诗谜,不一会儿,他就琢磨出了谜底是“何等好醋”。于是忙拱手笑答:“此乃山西陈醋,北国佳品,客官尽可品尝!”
    李白很高兴,醋店遇知音,就边喝边与店家聊起来。一会儿,李白饮完了醋,把醋壶还给店家后说:
    鹅山一鸟鸟不在,西下一女人人爱,
    大口一张吞小口,法去三点水不来。
    店家马上就解出了谜底是“我要回去”,便与李白告别“客官,祝你一路平安!”李白颔首笑道“谢谢!”
    县官见李白从进店到走,都与店家说说笑笑,说的什么他不明白,可是把他冷落在一边,理也不理,他可受不了。见李白转身要出门,就站起来叫道:“且慢,你是何许人也,竟敢在我面前咬文嚼字!”
    李白回过头来,说:
    豆在山根下,月亮半空挂,
    打柴不见木,王里是一家。
    说完,解下毛驴骑上,扬长而去。
    李白走得看不见踪影了,县官还在那里琢磨这首诗呢。
    店家心里知道是“岂有此理”,也假装不明白,让县官琢磨去吧!
    李白赋李花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於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著念著,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於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天上谪仙人
    李白初到长安,遇到秘书监贺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难》一篇呈上,贺知章边读边点头,一遍未完,已称叹数次,最后,他翘起大姆指向李白说:「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呼唤店家换来美酒,与李白倾杯尽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贺知章的赞语具体化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
    唐人李绰《尚书故实》记载贞元年间有一个叫陆畅的诗人,为了报答西川节度使韦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赠,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韦皋大喜,赠罗八百匹。但事实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较之太白「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远!更遑论实际上蜀道著实不易行走。因为其平淡无奇,《蜀道易》全诗未能流传下来,这一句还是靠李绰的记载才得以幸存。
    梦笔生花
    据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年少之时,曾梦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然天才横溢,名闻天下。又记载李白嗜酒,不拘小节,但沉酣中所撰写之文章,未曾错误;与人议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论,所以时人称之为醉圣。除了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的有名传说外,天宝遗事亦有记载李白曾於便殿为明皇撰诏诰,时十月大寒,笔冻莫能书写,明皇命妃嫔数十人侍立在旁,各执笔呵之,李白再取笔书写,可见他颇受皇帝宠信。
    海上钓鳌客
    据说李白曾在开元年间谒当时宰相,署名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他:[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回答:[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宰相再问:[以何物为饵?]李白回答:[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果然气势不凡。
    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二人诗风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样,但是却结为知心好友。杜甫赠送给李白的诗总计有十四首之多,可见他们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气高,作起诗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杜甫却属於苦吟一派,总要斟酌再三,才能定稿。所以传说李白曾写诗一首嘲笑杜甫的作诗辛苦。诗作如下:
    沉香亭醉赋《清平调》
    天宝初年,正闲居南陵的李白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徵召文书。原来,由於玉真公主、贺知章等的推荐,连当今皇上李隆基也知道了他的诗名!李白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他高吟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匆匆安顿好一双儿女,便束装进京了。
    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他。李白「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若悬河,笔不停辍」,玄宗大为叹赏,特命以七宝床赐食,并且亲手为他调羹,对他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道义,何以得此!」其宠遇之厚,世所稀见。从此,李白就待诏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笔为朝廷润色鸿业,点缀太平,偶尔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宫中侍宴时吟诗作赋,佐酒助兴。
    李白渐渐地对这种文学侍从的生活感到厌倦,於是经常沉饮酒肆,后来乾脆兴贺知章、汝阳王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结为「八仙」之游,纵酒狂饮,喝醉了就卧於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内侍们四处寻找。杜甫曾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描述八人不同的醉态,其对李白的描写是:
    这一日,李白又醉卧市上,忽觉冷水沃面,睁眼一看,宫中乐师李龟年正手持金花笺站在面前。原来,当时正值牡丹盛开,宫中兴庆池东沉香亭前,玄宗亲命移植的红、紫、浅红、通白四色牡丹也次第开放了。玄宗与杨妃前往赏花,李龟年照例率领著梨园弟子上前歌唱助兴,谁知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於是便命李龟年持金笺宣赐李白,要他立进《清平调》词三章。李白欣然承旨,尽管醉意未消,还是援笔立就:
    三诗皆既咏牡丹,又赞杨妃,却没想到也因这三首诗而得罪了杨贵妃。据说玄宗好几次想给李白封官,还曾经答应给他做中书舍人,皆因杨贵妃的阻挠而作罢。
    原来,李白用「可怜飞燕倚新妆」来衬托、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为李白脱靴为耻的高力士却故意在杨贵妃面前歪曲说:「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因为赵飞燕是个出身微贱,得势后又骄纵放荡,最后被废自杀的女人,虽然贵为汉成帝的皇后,名声实在太差,因此,当杨贵妃知道李白竟把自己比做这样的女子后,十分生气,也就多方阻挠李白的做官机会。不过,对於这段故事,后人多持怀疑的态度。
    天宝三载(七四四),李白被赐金放归,结束他的文学侍从生涯。但是那三章《清平调》以及围绕著这三首诗的传奇故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捶碎黄鹤楼
    历代文人歌咏黄鹤楼的诗篇,最著名的当数唐朝崔颢那首七律《黄鹤楼》。因为有了这首诗,诗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们是找不到登临黄鹤楼的诗篇的。李白倒写过「捶碎黄鹤楼」的诗句,为此还引起了一场风波。
    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长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时遇到当时任南陵县令的故人韦冰,两人对饮叙旧。诗人有满腹心事,於是即席写下了著名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中的「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二句,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为狂人,有些人还写诗文来讥笑他。为此,李白又写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捶碎黄鹤楼》一诗:在这首诗中,李白用诙谐的笔调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惊动你的「逸兴」,作诗问罪,可是黄鹤楼已经被我捶碎,黄鹤仙人也无处栖止了。好在黄鹤可以上天向玉帝诉告,玉帝会放黄鹤归来,黄鹤楼也会重建起来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来陪你同游。
    虽有人不信此诗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黄鹤楼」的故事却已不胫而走。宋代有个和尚曾用此事戏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显题诗在上头。」另一个和尚觉得此偈还不足以写出太白风韵,又把后两句改为:「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明代解缙作《吊太白》诗也有「也曾捶碎黄鹤楼,也曾倒却鹦鹉洲」之句,足见此诗影响之大。不过,这些人都只是将这看作李白的风流故事,却很少想到诗人胸中的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虽因服气崔颢作品而搁笔,未写出登黄鹤楼的诗,但他心中总觉若有所失。他眺望著江心的鹦鹉洲,心生一念:我何不效学崔颢,也作一首这种格调的诗呢?於是,题为《鹦鹉洲》的七律就这样诞生了:
    但这样的诗,显然还无法与《黄鹤楼》相比。直到他到了金陵,登上凤凰台,面对滔滔东流的长江水,有感於六朝的兴废和国运的衰落,才触发灵感,写出那首气象格律皆堪与《黄鹤楼》相匹敌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与《黄鹤楼》都称得上是盛唐七律佳作,但因崔作在前,李白拟作在后,后人议论纷纷,崔颢和《黄鹤楼》的名气也就被越抬越高。
    其实,崔颢《黄鹤楼》的风格是模仿沈佺期的《龙池篇》。而且,崔颢先已仿效作过一首《雁门胡人歌》。但《龙池篇》和《雁门胡人歌》皆未著称於世,《黄鹤楼》却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这与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传说不能说没有关系。
    李白是饲鸟高手
    据史料记载,唐朝大诗人李白还是一位着手于训养禽鸟的高手。
    李白20岁左右时,曾一度隐居在四川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他在山中除读书,练剑之外,就是精心驯养一大群禽鸟。他在他后来所作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中说:“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可见他饲养的禽鸟不仅数量惊人,而且他能令禽鸟听从他的号令在他的掌中取食,说明他的驯养禽鸟的技术是相当高超的。当地刺史知道这件事后很感举,曾到山上拜访李白并以李白“身怀道术”为名向朝延举荐了他。可是李白不愿作唐明皇李隆基的御用“法师”,不屑以此为进身之阶,终于没有应召。
    李白喜养禽鸟终生不倦。即使他在政治上失意,到处漂泊之时,也乐此不疲,黄山隐士胡公养有一对白鹇,是由家鸡孵化,从小饲养长大的,十分驯服。李白在青城山时曾养过此鸟,但因此鸟野性较强而没有驯养成功。所以他对胡公的白鹇掩饰不住钟爱之情,表示了君子要夺人所好之意。胡公欣然答应奉送双鹇,但要求“谪仙人”亲笔题诗一首,李白欣喜若狂,马上写了带有序文的《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王言律诗一首,并在序文中透露了他热衷此道的心情:“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予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辍赠于我,唯求一诗,闻之欣然。适合宿意,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在诗中他以白鹇与白壁相提并论,以白锦喻白鹇毛色之美,表达出自己得到珍禽后的欣喜之情。
    李白对驯养禽鸟的浓厚兴趣,折射出他热爱生命、崇尚自然的积极的人生观。
    李白轶事两则
    唐天宝末年,李白漫游到南陵、宣城,曾在泾县桃花潭受到隐士汪伦的盛情款待,对此李白还留下诗作,写了两首《过汪氏别业》五言古风(见《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诗里对主人别墅幽雅,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主客间酒酣耳热之际的尽情歌舞,都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刻画。
    汪伦款留数日,临别赠以厚礼,并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意作《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抒发情怀、脍炙人口的《赠汪伦》,被后人广为传诵,短短四句,充分表述了诗人和汪伦的深情厚意,成为友人相送的绝唱。
    但您可知道,李白是被汪伦“骗”到桃花潭去的。
    汪伦是什么样的人呢?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泾县志》记载,汪伦是住在桃花潭岸边的隐士,是个不图仕途的知识分子。
    汪伦得知李白东游至宣城,因久慕李白诗名而修书“骗”他来作客,这个趣闻佳话不光是当地老少皆知,在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卷六《补遗》第十一)中也曾有记载: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这桃花潭绝句即指《赠汪伦》诗。
    然李白那豪放的性格中,有时也未免怀有些许妒忌之心。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还,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逗留的日子里,登上屹立于蛇山的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诗兴大发,欲题诗于上,猛见崔颢的《黄鹤楼》诗赫然在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想题诗的李白,观此诗后不敢题了,遂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但太白对崔颢诗又服又不服,至南京乃作《登金陵凤凰台》,欲与崔颢的《黄鹤楼》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台山。此事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有载:“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在计有功的《唐诗记事·卷二十一》亦载:“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可是经李白与崔颢一决高下的举动,却愈增崔颢此诗的知名度,被人推崇。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后人的评价也随之而起,生活在宋元之际的方回在《瀛奎律髓》云李诗与崔诗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但清人纪昀却不同意方回之说,直抒己见云:“气魄远逊崔诗,云未易甲乙,误也。”吴昌祺《唐诗解》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云:“起句失利,岂能比肩《黄鹤》……”
    看来李白大可不必与崔颢较劲,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人处事,何必时时处处争第一呢。
    参考资料:一杯海网

    二、李白的生平事迹

    697 神功元年 祖籍陇西郡 李白系陇西汉将军李广之后,其先世因事迁西域。其父李客,神功初年,逃归蜀中。

    701 长安元年 出生在蜀中 据唐李阳冰、魏颢、范传正、刘全白、宋欧阳修、明杨慎、清王琦等著作,《新唐书》及近代学者考证,太白生于蜀中。

    约在706 神龙二年 大悟磨针溪 李白少时好嬉戏,见武母磨杵作针,听“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大悟,乃发愤读书。时年约六、七岁。

    约在706/716 开元四年 匡山读书处 在匡山读书十年,其间,从空灵法师学剑术、从赵蕤学纵横术,以诗文见长史苏受到赞扬:“此子天才英丽”,“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此肩也。”

    717/719 开元七年 蜀中览名胜 登剑门山(作《剑门赋》),青城山、峨眉山(《游峨眉山》),锦城散花楼(《春感》)、窦团山(《窦团题句》)。即“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

    720 开元八年 当县作小吏 太白少时即有令名,应聘作县吏。先后赋《谢令妻》、《观山火续句》、《观潮续句》等诗,因县令庸俗,不合而去。

    725 开元十三年 辞亲远游 二十五岁时,别匡山,辞亲远游。乘船经三峡出蜀。 727 开元十五年 十载寓安陆 寓安陆,与故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安州都督马公评曰:“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游江夏,历洛阳,“遍干诸侯”。

    736 开元廿四年 携家向任城 携家南下。子(伯禽)、女(平阳)同寓山东任城(济宁)。许夫人已逝世。

    742 天宝元年 受诏赴长安 初至长安,贺之章见《蜀道难》等诗,惊呼太白为“滴仙人”,并说:“此诗可以以泣鬼神矣!”后受诏入长安,供奉翰林在宫中作《清平调》三章,作《答蕃书》。救郭子仪刑责。使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观。遭奸佞谗毁,被“赐金放还”。

    744 天宝三年 李白与杜甫 太白(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在洛阳相遇,同游同咏,亲如弟兄。杜甫诗云:“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750 天宝九年 漫游复漫游 已与宗氏夫人结婚,南北飘流。北去幽燕,预感祸乱。意欲“沙漠收奇勋”,作出《雪谗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与魏颢同游。

    756 天宝十五年 从竟蒙冤 “安史之乱”起,为济世平乱,参加永王李幕府。“不惜捐微躯,所冀旄头灭”。肃宗李亨以弟为叛逆,灭,李白受株连。初囚浔阳狱,狱中读《留侯传》。

    758 至德三年 长流夜郎道 江南宣慰使崔涣、御史中丞宋若思营救、获释。但肃宗以太白“附逆”有罪当诛,郭子仪以官爵赎罪,乃流放夜郎。

    759 乾元二年 半道遇赦还 蒙冤流放,行至白帝城遇赦。作《早发白帝城》。晚年写出《秋浦歌》、《赠汪伦》、《宿五松下荀媪家》、《丁都护歌》。

    761 上元二年 白发请长缨 叛贼史朝义凶焰复炽,副元帅李光弼带兵平乱,太白前往入幕报国,患病,半途而返。依靠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

    762 宝应元年 沉疴逝当涂 太白逝世,一说患病,赋《临终歌》而卒。又一说泛舟彩石矶,因醉入水捉月而亡。代宗即位,拜白为拾遗,而白已逝世。

    817 元和十二年 长眠青山麓 初葬于安微当涂龙山,元和十二年正月,范传正为实现太白“悦谢家青山”遗愿,迁葬于青山。

    李白“少为当县小吏”事迹,记载于宋代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匡山大明寺碑记,可供 考证。

    为了明白始末,关于李白作小吏期间的诗篇,以及野史传说,在此加以略述。本来, 大如一国历史,小如一人经历,都只能撮要勾奇。同时,对于那模糊情节,也只能“略貌取 神”。其所以一记,一则此一事迹类似桃源旧事,尚未外传;二则这非山巅水涯,可以寻访 而得,三则藉此小吏事迹的一斑,还可窥见李白故里时期的全部活动。 初露头角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又“三拟文选”,年纪轻轻,能 诗能赋。长史苏见了李白的诗赋,向幕僚们热烈赞扬道:“李白这位少年,才华横溢。如 果再努力学习,将来可以跟汉赋大家杨雄和司马相如并驾齐驱呢。”这一称赞,影响很大, 李白在故里崭然露了头角。

    当年彰明县令,便聘请李白使吏。这样,既可受到选贤任能的称誉,又可得到上级长官 的嘉许,一举两得,何乐不为?至于李白,不久前就学了赵蕤的《长短经》,正在为实现自 己抱负而努力增长才干。接受县令任用,只能算是屈就。然而,所学所习,如何不可及锋而 试?何况,要始而齐家,继而治国,最后才能平天下。李白把小吏职位当作高飞的准备。 牵牛过堂下 一天,李白在县衙门里散步,步子纡徐,踏步沉重,每个脚步都留下了思考印痕。蓦然 ,牧童牵牛而过,李白借用了这头牛,并且牵牛从大堂下面的敞厅走过。

    县令的妻子看见了,怒火勃然而发:这像是县衙里一个小吏,怎么如此不顾体面?“牛 都牵进衙门来了!”她的眼睛都绿了,嘶声嘶气吼叫起来。回过头来,向县令丈夫使着眼色 :“该责问他的过失啦!” 县令尚未动声色,李白已经感觉到气氛的紧张,但李白镇定自若,想化厉气为祥和,随 即高吟出四句诗来: 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

    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 由于满含激情深意的诗句打动人心,更由于李白的气度宏阔,姿态高雅,博得了县令的 惊佩,县令妻也为之缓和下来。

    然而,李白深心处却怏怏不乐。原来,李白欲展雄才大略,以为借牵牛使县令悟到“民 以食为天”的至理;振兴农业,才是为政的第一要务。而县令使李白有些失望。尽管从上以 后,县令读书、作诗以至宴会,总要李白作陪,可李白初来时的热望,仍然没有恢复起来。

    夏夜观山火 一个初夏晚上,南边的紫云山和北边的观雾山上,一条条长龙蛇船的火光,蜿蜿蜓蜓地 燃烧着,映红了夜空。那是山地农人烧草坡的野火,他们还是“刀耕火种”生产方式:把茅 草烧成灰,算是遍地施了肥料,再用刀挑窠,播下玉米种。当秋风磅爽时候,农民们就上山 收庄稼——扳包谷。

    县令见了火景,心情感动,不由得咏起诗来: “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 县令得意洋洋地重复着这两句,又把“火不归”三个字重复了几遍,终于思路滞塞,咏 不下去了。他望了望陪同而来的李白。李白才思敏捷,立即接续咏道: “焰随红日远,山逐暮云飞。” 李白是一个直道诗人。有的诗人,在也会作诗的上司面前,总是有才而不全露,甚至故 为拙诗拙文,这是为人的曲道。李白自少至长,一贯走的直道。而这次的《观火续句》,李 白的直道没有受到优容。县令不关心民瘼,使李白失望情绪又进了一步。 观潮续句 雨季来到,山洪暴发。

    县令要到涪江去“观潮”,衙役们前呼后拥,李白这次又作了陪同者。观看洪水暴涨, 李白以为,县令会因此想到摒除水患,振兴水利;这次观潮,很有意思! 一具死尸,忽隐忽现,时浮时沉,由远而近,漂流、翻荡。随着拍岸的浪涛,渐渐漂到 堤脚的芦苇边来。那是一具女郎的尸体。 看到女尸,县令眉开眼笑,捋了捋胡须,他想咏一首五言律诗,想了又想,而后踌蹰满 志地咏道: “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

    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 跟上次观看山火一样,县令咏诗又阻滞了。老是沉吟“眉上翠”,“口旁朱”,咏不下 去,不住摇头摆脑,再摇摆也摇摆不出诗句来。

    李白早就想抒发义愤,看县令那搔首弄姿的窘迫状态,可怜亦复可恨,乃脱口而出咏道 : “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

    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胡!” 李白咏了“续句”,随从中的文人墨客,都替李白捏了一把冷汗。然而,他们都向李白 投来钦佩的目光。

    对于如此的县令,李白绝望了,观潮返回之后,李白毫不犹豫,挂冠拂衣,愤恨而去。 相传在观潮的前一天,县令和小吏、幕僚,以及跟班等人,都看过下面三折川戏: 第一折是《江油关》:那是三国时期蜀汉末季的事。在后主刘禅炎兴元年(公元(263年),魏国向蜀国发动战争,由钟会、邓艾两员大将带兵分道袭蜀。邓艾军穿过阴平小道的时候,山险无路,军士们裹脚不行,邓艾裹毡滚下摩天巅,大军随即攀援而下,直接威胁江油。江油关的守将马邈不惊不诧,若无其事。其妻李氏夫人有所觉察:马邈意欲降魏。李夫人百般劝说,仍如春风过耳。当魏军迫近江油关,马貌竟不战而降。本来,江油关具有云崖铁壁之险,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然而,马邈投降了!李夫人怀抱国仇家恨,投江而亡。最初,忠骨葬于南坝,后迁徒于江油城(今武都),后人为李夫人修建墓园和“李夫人庙”,墓碑题为“汉忠义李夫人墓”,碑上对联云:“大节迥殊沟渎亮;幽光长共日月明。”据说李白留蜀期间,曾凭吊过李夫人墓,可能题诗散佚,深感遗憾! 第二折是《伍子胥之死》。伍子胥,名员,后因功封于申,又称“申胥”。子胥生长于楚国,父亲伍奢,官至太子太傅,因遭谗毁,边同伍尚(子胥之兄)一起,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奔吴国,作为吴王阖闾的辅弼(相),伐楚破楚,因而吴国国势强盛。其后夫差为吴王。吴越之战,越国大败,勾践称臣请和,子胥竭力谏阻,夫差听信太宰伯谗言,逼迫子胥自杀,并将伍员尸体,投向大江。 第三折是《秋胡戏妻》。故事出于西汉刘向所著《烈女传》。秋胡,春秋时期的鲁国大 夫。原来,秋胡婚后出门求学,多年未归,妻子忠贞自守,多年如一日。后来,秋胡官拜大 夫,荣归时,路过桑园,见一少妇,面貌美丽,顿然产生邪念,而加以调戏,采桑妇愤恨而 去。及至秋胡回家里,见了母亲,母亲叫了儿媳出来,秋胡一看,又是吃惊又是羞愧。儿媳 一看:他,自己的丈夫,就是桑园那个下流夫耻的东西!她痛斥了秋胡,忠贞遭到背叛和污 辱,绝望绝念,投河而亡。

    李白的《观潮续句》,以上三折戏便是最好的注脚。据说,李白吟了《观潮续句》,抒 发了愤恨感情,及至观察女尸,从人丛中了解到,因为她被一个恶少企图占有,坚强不从, 投河而死。李白回头寻找到那个恶少,剑起头落;替死者报了仇、雪了恨。这便是李白“杀 人红尘里”事迹的由来。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历来就争论不休。有说李白出生于四川彰明(今四川江油县)的,有说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的,有说李白出生于陇西成纪的,也有说李白出生于山东任城的,甚至还有人说李白出生于秦地长安。“一个李白,生时无所容人,死而千百余年,慕而争者无 时而已!”(李贽《焚书》卷五《李白诗题辞》这是李白的光荣,也是李白的不幸。 李白究竟出生在什么地方呢?事实证明,李白只能是出生在四川江油县,是地地道道的 蜀人。

    一 李白出生于四川,首先是由他同时代的亲友所记录,也被唐人所一致认定的。

    第一个说李白出生在四川的,是李白崇拜者魏颢,又称魏万。他在《李翰林集序》中说 : 蜀之人无闻则己,闻则杰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扬雄,降有陈子昂、李白,皆五 百年矣。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 这里列举了四位汉代著名词赋家和两位唐代著名诗人,他们皆出生蜀地,应该说,李白 不宜例外,故魏颢特别标明李白“身既生蜀”。魏颢与李白同时,是李白崇拜敬慕者,“长 卿慕蔺久,子猷意已深,平生风云人,暗合江海心”(魏颢《金陵酬翰林谪仙子》),魏颢称 李白为“翰林谪仙子”,说他自己就象司马相如慕蔺相如之为人,王子猷忆戴安道之意深一 样长久地倾慕着李白,认为李白平生行事为人,颇与自己“暗合”。因而他“自嵩、宋沿吴 相访,数千里不遇,乘兴游台、越,经永嘉,观谢公石门,后于广陵相见。”(李白《送王 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以下引李白诗文,只注篇名,重者不注)于“去秋”至“来春”,共 用了半年多时间,徒步“三千里”寻访诗人李白,终于在广陵相遇。李白对这位自己的崇拜 敬慕者魏颢也是十分尊重和信任的,赞扬他“卷舒入元化,迹与古贤并。十三弄文史,挥笔 如振绮。辩折田巴生,心齐鲁连子。西涉清洛源,颇惊人世喧。采秀卧王屋,因窥洞天门。 ”称颂他爱文好古的优良美德和隐居不仕的高尚节操,临别时还深深地表示了“黄河若不断 ,白首长相思”的眷恋不舍之情。魏颢亦自豪地写道“宣父敬项橐,林宗重黄生,一长复一 少,相看如弟兄。惕然意不尽,更逐西南去。同舟入秦淮,建业龙盘处。”他认为李白对待 自己就象孔丘敬重项橐,郭林宗器重黄宪一样地尊重,他们俩人虽然年龄长幼不同,但却亲 如兄弟。因而他们自春至夏,同游了秦淮、建业等地。李白还说魏颢“‘尔后必著大名于天 下,无忘老夫与明月奴’,因尽出其文,命颢为集。”既将自己的子女托付魏颢,又将自己 的文稿编辑托付于他,可见李白对魏颢的亲近与信任。魏颢没有辜负李白,他“不忘故人” ,于“上元末”(公元七六一年)即李白逝世前一年就将李白的诗文编为《李翰林集》,并写 下了上面所引的序。当时李白尚健在,所以序中说:“白未绝笔,吾其再刊。……其他事迹 ,存于后序。”他准备将来继续给李白诗文编集,这篇序中所未能记下的李白的其它事迹, 他亦打算再作一篇后序予以记录。应该说这篇序文所载是确切无误,十分可靠的。

    第二个说李白出生在四川的,是李白的从叔并为李白送终的当涂令李阳冰。他在《草堂 集序》中说: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九世孙。蝉联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 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究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 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 得之矣! 这里对李白的家世及出生地记载比较详细,清楚地指明了李白是其父“逃归于蜀”后方 才出生的,而且他出生的时候就伴着美妙的神话传说:他的母亲梦见太白星降落在自己的怀 里,所以他才取名白而字太白。再说李白这名字若在“易姓与名”的西域,是断然不复存在 的,只有“逃归于蜀”后出生才能复姓李,也才能称做李白。李阳冰这篇序作于“宝应元年 十一月”(公元七六二年),也就是李白去逝的那一年。李白临终前去制造当时作当涂县令的 从叔李阳冰,“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 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可见李阳冰《草堂集序》中所说当 是李白亲授,也应当是十分可靠的,李阳冰于李白去世后不久即写成此序,既是遵从李白的 嘱托,亦是记忆犹新,避免事久遗忘的缘故。时间之近,亦可证明序言的可靠。

    第三个说李白出生在四川的,是李白的好友,当时著名的诗人杜甫。杜甫与李白于天宝 三载(公元七四四年)相遇,一起同游梁、宋、齐、鲁,交往甚厚。分别以后,杜甫曾多次写 诗忆及李白,对李白的才华是十分欣赏的,对李白被谪夜郎的不幸遭遇亦深表同情。他在《 不见》诗中写道:“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 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自注云:“近无李白消息。”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 元二年(公元七六一年),即李白去世的前一年,当时杜甫正流寓四川,他与李白分手已有两 年了,故急切地希望李白能够早日回到故乡四川与自己相见,其向往之意与想念之情溢于言 表。匡山,指大匡山,因“山势高耸,状如匡字”(仇兆鳌《杜诗详注》引《全蜀总志》), 故名匡山,在江油县治西三十里,是岷山的一个支脉。李白少年时候曾在此山中读书,其读 书处今尚有北宋熙宁元年(一一六八)所立《中和大明寺住持碑》,碑云:“唐第七主玄宗朝 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止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平有十载。”杜甫此诗 抒发的虽然是“悯其放逐而望其生还”的忆念李白的情怀,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杜甫认为匡 山是李白少年的读书之处,亦是其诞生之地。旧有人认为匡山指庐山,那是错误的,与诗意 “头白好归来”显然不合,故杜田注此诗云:“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太白 生焉。彰明,绵州之属邑,有大小匡山,白读书于大匡山,有读书堂尚存。其宅在清廉乡, 后废为僧房,称陇西院,盖以太白得名。院有太白像主唐绵州刺史高忱及崔令钦记。所谓匡 山,乃彰明之大匡山,非匡庐也。”(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二十四注引杜田《杜诗补 遗》) 其后唐人言李白,皆认为李白出生于四川。

    四川是李白的故乡。无论是文中所记,或是 诗中所言,他们都众口同声,并无异辞。 刘全白于贞元六年写有《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明白记载李白是“广汉人”。李白 出生的江油县,唐属剑南道巴西郡,汉代属广汉郡,刘全白按汉地名记载,故称李白为“广 汉人”。刘全白“幼则以诗为君所知”,少年就曾因诗而被李白所器重,故“及此投中央电 视台,荒坟将毁,追想音容,非不能止”,写下了这篇纪念李白的文章。既然能追想李白音 容,则刘全白必定见过李白,且有一定的交往,他所记李白之事,应该是有根据的。

    何况贞 元六年(七九○)距李白之死仅二十八年,相去不远,李白之生平籍贯及行事为人,未至湮没 。刘全白所记,应当是可信的。 稍后的范传正在《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中说: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 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 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受五行之刚气,叔夜心高;挺三蜀之雄才,相如文逸。…… 也明确地记载了李白乃其父“潜还广汉”后所生,是“三蜀之雄才”,这与李阳冰、刘全白 所记是相同的。范传正所记出自李白孙女所保存的李白之子伯禽手疏的先世谱牒残纸,加上 范传正乃李白友人范伦之子,与白有“通家之旧”,其所记在元和十二年(八一七)正月,距 李白去世仅五十五年。因此范传正的记载亦应是有相当根据的。

    说李白是蜀人,在唐人的诗歌中亦不管其例。中唐时期的姚合在他的《送李余及第归》 一诗中说:“蜀山高,蜀客无平才,日饮锦江水,文章盈其怀。”赞扬蜀地山川美好, 孕育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之士。接着他又写道:“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子今称意行 ,所历安觉危。”认为李余及第归蜀还乡是称心如意之事,而李白《蜀道难》则是应试不第 羞归故里之作。这固然曲解了李白《蜀道难》诗意,但他在诗中认为李白是蜀人,故乡在蜀 地却是确定无疑的。姚合还在另一首《送杜立归蜀》的诗中说:“谁为李白后,为访锦官城 。”再次认定李白是蜀人,是出生于蜀地的。张祜《梦李白》诗“我爱李峨眉,梦寻寻不见 ”,就以峨眉代指四川,亦代指李白,从此诗不难看出他认为李白是出生于蜀的。最能说明 李白出生于蜀的是项期的《经李白墓》一诗: 夜郎归未老,醉死此江边。葬阙官家礼,诗残乐府篇。游魂应到蜀,小碣岂旌贤。身没 犹何罪,遗坟野火燃。

    认为李白死后的游魂也应回到蜀地去,难道这不说明项斯认为李白出生在蜀地,蜀是李 白的故乡吗?再看皮日休《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过有褒美,内揣庸陋,弥增愧悚,因成一 千言,上述吾唐文物之盛,次叙相得之欢,亦迭和之微旨也》一诗,诗中写道:“玉垒李太 白,铜堤孟浩然。李宽包堪舆,孟淡拟漪涟。埋骨采石圹,留神鹿门埏。俾其羁旅死,实觉 天地孱。”以玉垒代指蜀州,以铜堤代指襄阳,都是就李白孟浩然的出生地来说的,可见皮 日休认为李白是出生于蜀的蜀人。

    徐夤《李翰林》一诗说:“旧隐不归刘备国,旅魂常寄谢 公山”,刘备国指蜀,李白少年时读书匡山,故云旧隐,显然徐夤是以李白为蜀人的。郑谷 《蜀中》三首之一诗中说:“雪下文君沽酒市,云藏李白读书山”,以文君与李白对举,无 疑郑谷亦认为李白出生于蜀。

    杜光庭曾长期居蜀,他写有《读书台》一诗: 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 这首诗和郑谷的《蜀中》诗皆可与杜甫的《不见》诗相映证,说明李白曾读书于匡山,亦出 生于此地。遍检唐人诗作(《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编》),咏及李白的作品不少,凡涉及李 白故里及出生之地的,皆或明或暗地指出李白出生于蜀这一事实,决无说及他处的。

    总之,无论诗文,除元稹在《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李白是山东人外 ,唐人对李白出生于四川是并无异词的。 二 李白出生于四川,也是由李白自己的诗文所记录,是他自己所认定的。 李白于开元十三年(七五四)二十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所到,遍布大江 南北,黄河上下。但他无论何时何地都始终认为蜀是自己出生的故乡。 李白刚出三峡,便念念不忘诞生并养育了他的巴蜀故里。他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写 道:“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写初出峡时眷恋故乡的 心情,十分真挚亲切。长江自蜀东流,李白呼之为“故乡水”,显然他是以自己为蜀人的。 他还在《早春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中写道:“海草三绿,不归国门;又更逢春,再结乡 思。”在《淮南卧病抒怀,寄蜀中赵征君蕤》中又写道:“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朝忆 相如台,夜梦子云宅。”相如台指司马相如的琴台,子云宅指扬雄的住宅。司马相如和扬雄 皆为蜀人,两处遗迹均在成都,李白朝思暮想的都是蜀中历史人物和名胜古迹,感情之深正 足以说明他是以自己为蜀人的。所谓“国门”“乡路”无疑亦是指蜀地而言;所谓“乡思” 自然也就是指对蜀地的思念了。此外李白还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自称“近者,逸 人李白自峨眉而来”,显然也是以峨眉代指故乡四川的。他还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称司 马相如为“乡人”,说“蜀中友人吴指南”“死于洞庭之上”是“故乡路遥,魂魄无主”, 也是李白认定自己是出生于四川的蜀人的有力例证。 其后李白两入长安,先后分别游历了梁、宋齐、鲁、吴、越等地,他经常忆及故乡,但 都认定蜀是自己的诞生地。他旅居庐、霍之时曾写有《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一诗,诗中 写道:“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据《彰明县志》载:“紫云山在绵州彰明县西南四十 里,峰峦环秀,古木翠,常有紫云结其上,故名。”因此王琦注云:“太白生于绵州,所 谓‘家本紫云山’者,盖谓是山欤?”“家本”即家住,老家的意思,这是指自己诞生的居 家之地。天宝十四年(七五五)李白旅居宣城时写有《宣城见杜鹃花》一诗:“蜀国曾闻子规 啼,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诗人在宣城看见杜鹃花开,便 联想到蜀中的杜鹃鸟,情不自禁地怀念起久别的故乡来了。“三巴”指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 所置的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其中巴西郡正是现在的川西北一带地方,江油亦在属中。李 白强烈地忆及三巴,正好说明他是三巴出生的人。 晚年李白思乡之情更盛,大有落叶归根的思想。上元元年(七六○年)他在《送郗昂谪巴 中》一诗中写道:“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巴中亦属巴西 郡,与彰明可称同乡。李白自比洞庭落叶,想要随波送郗昂至巴中,本身既有悲伤迟暮之感 ,又有思归念乡之情。然而“思归未可得”,想随波回乡而不可得,其惆怅失意是十分深沉 的。

    不难看出,李白一再称蜀是“故国”,认为经巫山回四川为“乡路”,而蜀中之人为“ 乡人”,自己思蜀的感情为“乡思”,而他随时随地都在遥思、遥忆,至于“梦”,至于“ 愁”,至于“怨”,甚至于“肠断”,可见他是认定蜀自是己事实上的故乡和出生地的。 李白认定蜀是自己的出生地和故乡,但他在谈及自己的家世时却又谈到了其它几个地方 ,这是需要加以辨析说明的。

    第一、关于陇西。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在《赠张 相镐》其二中也写道:“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这是否说 明李白认为陇西是他的出生地和故乡呢?不是。因为这里李白明明说的是“先为汉边将”, 是指他的先世而言的。唐代重郡望,联宗之风很盛。李氏共十三望,而以陇西为第一,所以 当时李姓之人皆以陇西为自己的郡望,以抬高身价。这里李白以汉武帝时的名将李广作为自 己的远祖,目的亦在于此。唐人刘知几就指出:“近代史为王氏传云琅琊人,为李氏传云陇 西成纪人(《史通·因袭篇》)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所以魏颢《李翰林集序》既称“白本 陇西”,指出李白籍贯郡望是“陇西”,又明确指出李白“身既生蜀”,李白的出生地是蜀 ;李阳冰《草堂集序》同样既指出了李白祖籍郡望“陇西成纪人”,同时又清楚地记载了他 的父亲“逃归于蜀”后“复指李树而生伯阳”,他是诞生于蜀的;范传正则更是明确地指出 李白“其先陇西成纪人。”要之,李白自述与范、魏、李诸人的记载是相合的:陇西是李白 籍贯与先世郡望,蜀是他的出生地和故乡。

    第二、关于“金陵”、“咸秦”和“江汉”。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白本 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这段文字引起了古 今中外不少人的疑义。杨升庵说:“观太白自叙之书云:白家世本金陵,此其自状明甚。… …唐之先仕于后周,岂有金陵之籍哉!”他是否定李白“本家金陵”之说的。

    (《升庵全集》 卷五十六)胡应麟说:“凉武昭王之世,南北瓜分已久,既云先世金陵,后迁陇蜀,亦万万 不通。盖后人因白侨寓白门(按:即今南京市)而伪作此书。”(《续笔从》)他不仅否定“本 家金陵”之说,而且连李白的这篇文章也给否定了。清王琦云:“白本家金陵至少长江汉二 十余字必有缺文讹字,否则金陵或金城(今兰州市)之误亦未可知。断为伪作者非是。”

    三、请问:关于李白小时候的故事(除去铁杵磨成针)有什么呢?

    1
      唐代大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写诗1000余首,他的诗雄奇豪放,把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推向了高潮,对后世和世界都有极大的影响,被后人尊为“诗仙”。
      李白5岁那年,跟着父亲从西域(yù)回到四川青莲地区定居。到10岁的时候,他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mín)山山脚下有个客人前来拜访李白的父亲,恰巧他外出未归。客人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转身就要离去。李白见了,连忙拉住客人说:“伯伯,您远道而来找我父亲,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这样会伤身体和精神的啊。”

      客人见李白礼貌热情,能言会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来。

      李白开始忙起来,他又是送茶,又是递毛巾,对客人非常尊敬。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读的书,到客厅陪着客人说话,他大大方方地说:“请问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转告父亲。”
      客人有心要试试李白的才学,便咳了一声,用手指轻捻(niǎn)了一下胡须,大声说:“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鸟落山头不见脚’。”
      李白认真思考了一会,便拱手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亲回来,我一定告诉他。”
      客人疑惑地问:“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
      李白马上回答说:“‘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单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鸟落山头不见脚’,就是‘岛’字。您姓俞,名字叫岛!”
      客人听后,十分佩服,连连拍着他的脑袋说:“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

      2
      李白不到10岁时,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家乡。14岁时,李白来到南浦(今四川万州市),当地有个姓胡的乡绅(shēn)自以为有学问,看不起别人,他想考一考李白。有一天,他当着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联:“梁山栽大竹,无须淋(邻)水。”这个上联含有当地三个地名,因此是一个很难对的上联。谁知李白随口答道:“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这个下联前后也是三个地名,对仗非常工整。
      胡乡绅很不服气,他又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让大家看。那画上有个老神仙,怀抱一个大酒坛,睡在崖边,坛口朝外面流着酒。胡乡绅以画为题又出了副上联:“酉(yǒu)加卒是醉,目加垂是睡,老神仙怀抱酒坛枕上偎,不知是醉还是睡?”
      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长是胀,胡乡绅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
      胡乡绅本想借联讥笑李白,谁知反被李白针锋相对嘲讽了一番,大家一看胡乡绅肥胖如猪的模样,都哈哈大笑起来。胡乡绅羞得满脸通红,还想找个机会再挽回面子。酒席散后,他领众人到花园散步,只见荷花池里有几只小鹅浮在水上,游来游去,便灵动一动,对李白说:“白鹅黄尚未脱尽,竟不知天高地厚!”
      李白心里当然明白胡乡绅的用意,回头向池塘中看了一眼,正好看见一只乌龟伸出头来,便应声答道:“乌龟壳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3
      李白(公元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又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他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乐府民歌中吸取丰富营养,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李白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诗圣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评价。李白的诗存世900余首,收录在《李太白集》。
      李白五岁诵六甲(道家数术历算),十岁观百家。相传,李白少年时代,曾经做过一个奇特的梦。一天晚上,李白读书作文之后,酣然入梦。梦中,他仍然在奋笔疾书。突然,他发现自己的笔头上开出一朵洁白如玉的莲花来,光彩夺目,正在诧异之间,一张张白纸又从天而至,落到他的眼前。李白高兴极了,猜想一定是神仙送妙笔给他。想到这里,李白抓起妙笔飞快地写了起来,没成想落在纸上的却是一朵朵盛开的莲花。于是,李白捧起一堆莲花,向屋外的池塘跑去,他在池边站定,扬手把莲花洒向池水中。顷刻间,奇迹出现了:只见莲花入水后,即刻生出茎叶,竞相绽放。微风吹来,花儿轻轻摇曳,阵阵清香沁入人的心脾,李白十分欢喜,刚要伸手去摸,忽然醒了过来。李白回忆着梦中的历历情节,感慨: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美好的梦啊
      说也奇怪,打这之后,李白的才思真就更加锐进,读书也更加刻苦。他深入社会生活,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创作了大量的不朽诗篇,最终成为一个才华横溢、举世闻名的诗人,至今他的许多著名诗篇仍被中外读者吟咏传颂。后来,人们就将梦笔生花看作是有文才的吉兆,而成语“梦笔生花”就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才情横溢,文思丰富。孙茹梅25

    关于织女牵牛的问题,通过《李白的生平事迹》、《请问:关于李白小时候的故事(除去铁杵磨成针)有什么呢?》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织女牵牛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织女牵牛(4)

    相关阅读

    • (牛郎和织女)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织女牵牛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牛郎和织女)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