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这首蒹葭民歌,传唱两千多年,经久不衰,深情款款,意境更为深远

这首蒹葭民歌,传唱两千多年,经久不衰,深情款款,意境更为深远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在水一方歌词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这首蒹葭民歌,传唱两千多年,经久不衰,深情款款,意境更为深远和鉴赏 《蒹葭 》,望高手帮帮忙~~~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这首蒹葭民歌,传唱两千多年,经久不衰,深情款款,意境更为深远
  • 鉴赏 《蒹葭 》,望高手帮帮忙~~~
  • 诗经诗词《蒹葭》赏析
  • 如何赏析诗歌蒹葭
  • 一、这首蒹葭民歌,传唱两千多年,经久不衰,深情款款,意境更为深远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在水一方》的歌词,唯美诗意,其意境来自于《诗经》的蒹葭。而李健老师演唱的《在水一方》,低沉婉转如百灵鸟般动听,高亢清亮仿佛穿透云霄。

    倾听歌声的人,沉醉其中,然后产生一种幻觉,仿佛自己置身于遥远的水边,划着小船,跟随着歌声的起伏,缓缓而行。你仿佛能看到白雾迷离的水面,无边无际。行云流水般的钢琴曲,衬托得歌声更加空灵唯美。

    很多时候,我都会一边听着这首歌,一边打字。桌旁,是一杯红茶,我的最爱。里面泡着无核的桂圆肉,暖胃还有营养。品着清香甘甜的红茶,听着美妙的音乐,一瞬间,让我忘了整日奔波的劳碌,忘了在风雨中穿梭的艰难,忘了在烟火中生活的琐碎繁杂。你看,把诗和远方放在心里,生活处处都能发现诗意。

    «蒹葭»是2500年前的秦地民歌,出自于«诗经 秦风»。秦地位于汉水中上游,在陕西省的南部。秦地物产丰富,发达的农业为周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很多人看来,这首古老的民歌,是一首浪漫的爱情诗。诗中,男子梦寐以求的伊人,芳踪不定,仿佛在水的另一边,又似隐身于芦苇丛中,似有还无,虚无缥缈。男子寻找意中人的过程,可谓跌宕起伏、悬念丛生。

    水路曲折,阻碍重重,逆流的辛苦自不必说,最折磨人的是,每次当男子看到希望的时候,他的梦中佳人,却又到了水的中央、水的对岸、水中小洲,总是那么遥不可及。那位佳人也似乎在考验他的意志和真心,一再给他出难题。

    镜花水月的希望,最是恼人。就像古希腊神话传说里的故事,坦塔罗斯王因为犯错,只能忍饥挨渴。清澈的湖水低头就能喝到,香甜的果实,伸手便能摘取。但是,神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不可违背。

    置身于湖中的他,水深到他的颈部,每次他口渴的时候,一低头,水却消失得无影无踪。水喝不到,他又举起双手,想摘一个果子充饥,原本触手可及的累累果实,瞬间离他而去。

    行百里者半九十,当你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意外,让你无缘成功,那种失望和心碎,痛彻心扉。

    其实,这首诗,其深远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逐渐被人发掘,受到重视。它的象征意义,更为深刻。钱钟书认为,“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是人们对于美好心愿的追求。追求的对象,可能是仙家、贤士、知己好友、爱人,或者为财富、名气、福祉、健康长寿,不一而足。是多领域的企慕情境,而不是特指某一类。因此,有些人认为这首民歌是单纯的爱情诗,并不准确。

    受这首民歌的影响,后世的很多诗,都化用了这种意境。比如,有耳熟能详的,迢迢牵牛星。诗中所言,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要知道,那相隔的盈盈一水,可是银河啊。

    又如孟郊所说,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再如,世人仰慕追寻的蓬莱仙境,佛家所言之彼岸,以及西方世界推崇的天国,无不是在水一方的美好意境,心之所向。

    所有这些美好的愿景,因为在水一方,遥不可及,所以追寻的道路,坎坷艰难。试想,人生,如果不是因为这些阻力,又怎会有动力呢?大家看,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知难而进、从不停歇的追梦之旅,是不是很充实?有时候,为自己订立一个目标,不断去努力,总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爱因斯坦曾说,追求真理的过程更为可贵。而歌德也曾在诗中赞美,追求的过程更为美好。白居易也说过,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活着的日子,哪怕只有一天,也是灿烂美好的。努力追梦,哪怕未能实现,这个过程也足以慰藉人生。哪怕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意却是灵犀相通的。

    这首民歌,语言朴实清新,悬念丛生,引人入胜。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易于传唱。上古时期的民歌,和现代的歌相似,都会通过反复吟唱,让听者产生共鸣。通过一唱三叹,循环往复,让情感更浓,让执着更美,为整首诗赋予浪漫的诗意。

    这首民歌,传唱两千多年,经久不衰,自有它与众不同的魅力。今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这首诗,一起回到上古时期的秦地,感受秦风的淳朴柔美,款款深情。

    深秋的清晨,诗人独自来到河边。望不到边际的芦苇在秋风中萧瑟悲鸣,昔日的露珠,化身洁白晶莹的霜雪,凝结在芦苇的叶片上。迎风傲霜独立的芦苇,让苍茫的天地有了悲壮的感觉。

    此时的诗人,心中所想,真的只是远方的佳人,也就是自己的意中人吗?认真读完这首蒹葭,无论是从美学还是哲学角度来看,你都会有新的发现。

    蒹葭 佚名 〔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还未抽穗的芦苇称为蒹,刚刚长出的幼苗,是为葭。诗词中,以蒹葭代指芦苇,赋予它诗意唯美的名字。苍苍和下文的萋萋,都是指芦苇茂盛的状态,表达的含义相同,却避免了重复,增加诗词的美感。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的意中人,也可以说是他心中的梦想。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幅绝美的图画。画中,有想象中的佳人,在水的另一边,看起来遥不可及。这多像我们朝思暮想的人生目标,可望而不可及,咫尺天涯,便是这种感觉吧。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为了见到意中人,诗人想尽一切办法,一会儿逆流而上、拼尽全力、却寸步难行;一会儿顺流而下,奔腾千里的气势和速度,又给人无限的希望。

    弯曲的水道称为洄,宽阔的水道称为游。溯洄即逆流而上,溯游意为顺流而下。想见到佳人,哪有那么容易?逆流而上的道路,漫长而且艰难险阻;顺流而下的时候,满怀希望加速前行,以为马上就要见到佳人了,一转身,却发现伊人仿佛在水的中央。寻而不得的男子,虽然失望,但并未放弃希望,而是继续努力寻找。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晞,意为干。湄,是指水和草连接之处。河边的芦苇茂盛无比,望不到边际。清晨,芦苇叶片上的白露还未曾干。日思夜想的佳人,仿佛在河的对岸。你看,痴情的男子多不容易啊,所谓伊人,这会儿又去了河对岸的岸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而这一次,诗人遇到的困难,仿佛又升级了。你看,前方之路有阻碍,地势高,还非常陡峭。逆流的道路,愈加艰难。但是为了见到心仪已久的佳人,还是要咬牙前进。

    诗人逆流而上,寻而不见,于是顺流而下,继续追寻,结果发现,伊人仿佛又站在水中的沙滩上。这就像在砍伐桂树的吴刚,每次砍下桂枝,欣喜万分,一回头,桂树依然枝繁叶茂、毫发无伤。

    诗人上下求索,不辞辛苦,依然难寻伊人的芳踪。曹植的《洛神赋》,白居易的《长恨歌》都化用了这首蒹葭的意境,从而成为经典名篇。

    大家看,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杨贵妃香消玉殒后,玄宗见月伤心,闻铃肠断。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相思如此辛苦,却连梦中都不能一见。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后来,道士鸿都客,法力高强,能以精诚致魂魄。为了能让玄宗见贵妃一面,他用尽浑身解数。大家看,他一会儿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到最后,上穷碧落下黄泉,能找的地方都找了,结果呢?依然是两处茫茫皆不见。

    不过,在诗中,玄宗在千万次寻找后,终于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见到了太真仙子,也就是化身为仙的贵妃。可是,这首蒹葭诗中的伊人,实在是太难寻到了。你看,诗人努力了两次,都以失败告终,但他依然没有放弃。执着的他,又踏上了追寻之路。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涘,意为水边。河边的芦苇,苍茫一片,清晨的露水,还未全干。心心念念的伊人,仿佛站在河水的另一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沚,意为水中的陆地,小洲。右,指道路迂回曲折。这一次的找寻之路,同样坎坷不平。逆流的时候,障碍重重,道路曲折不已。难以发现伊人的踪迹。顺流的时候,却又发现,伊人仿佛站立在水中的小洲。

    这几次三番的折磨,诗人的心境,用李商隐的诗来形容,最恰当不过: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其实,让诗人伤心的,岂止是寻而不得的伊人?更是苦求无果的人生梦想。想想我们自己,何尝不是这样?你心中那些美好的梦想,又实现了多少呢?

    你心仪的大学,没有你的座位;你心仪的人,身旁另有他人相伴。你心仪已久的工作,把你拒之门外。你心爱的人,离去而去,再也不会回来。你的亲人,一个个离去,留下孤单的你,独自面对生活。你的辛苦付出,被人轻视,让你伤透了心。

    走过这些年的人生路,愈加理解这首《诗经》里的蒹葭民歌。这么近,又那么远的梦想,给你力量,让你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给你希望,让你渐渐懂得,无论遇到怎样的天气,都要带上属于自己的阳光。

    吹开红紫还吹落,一种东风两样心。人生路上,感到茫然的时候,不妨看看风景,无数青山水拍天,宜人宜心。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这才是我们应有的人生态度。

    一、鉴赏 《蒹葭 》,望高手帮帮忙~~~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编辑本段]【注释】
      蒹葭(jiān jiā):蒹,荻,像芦苇。葭,芦苇。
      苍苍:深青色。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ù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从之:沿着直流的河道走向上游寻找她。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宛,仿佛,好像。
      凄凄:茂盛的样子。现在写作“萋萋”,与下文“采采”义同。
      晞(xī):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小岛。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ì):水边。
      右:迂回。
      沚(zhǐ):水中的沙滩。
      [编辑本段]【今译】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
      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
      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
      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编辑本段]【简评】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痴人耶?梦境耶?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层次结构】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篇章相同结构的重复,不仅仅是《蒹葭》,其余的如桃夭、式微等等都是如此。这种重复可以说结构完全相同,更替的只是其中一两个字,这样写可以达到一唱三叹,反复吟咏以达到充分抒怀的功效。至于写作手法,自然是赋比兴咯。而其中最具特点也是对后市诗家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起兴的运用,这样可以避免突兀的缺点,具有东方文雅迂回的特质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冲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使全文声情兼备。
      内容述评】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的探讨。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一、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二、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家。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三、意境的整体象征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参考资料】
      异人异境,使人欲仙。(明•钟惺《诗经评点》)
      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在水之循”,此一句已了,重加“溯徊”、“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于是于下一“在”字上加一“宛’牢,遂觉点睛欲飞,人神之笔。(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细玩“所谓”二字,意中之人难向人说,而“在水一方”亦想像之词。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诗人之旨甚远,固执以求之抑又远矣。(清,黄中松《诗疑辨证》)
      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意味。(陈子展《诗经直解》)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徊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帷》:“一方,难至矣。”按(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附录脱之曰:“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二诗所赋,皆西洋浪漫主义所谓企慕(抚恤11汕t)之情境也。古罗马诗人桓吉尔名句云;“望对岸而伸手向往”,后世会心者以为善道可望难即、欲求不遂之致。德国古民歌咏好事多极障,每托兴放深水中阻。但丁《神曲减寓微旨放美人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沧海。近代诗家至云:“欢乐长在河之彼岸。”……(钱钟书惜锥编)

    二、诗经诗词《蒹葭》赏析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词经国风秦风蒹葭》

      【注解】

      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

      ②伊人:那个人(恋人);

      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

      ④晞:xī,干;

      ⑤湄:mi,水边;

      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

      ⑦坻:ch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⑧涘:s ,水边;

      ⑨右:引申为曲折;

      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试题】

      1、这首诗词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词所抒发的感情?

      3、重章叠唱是《诗词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012年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 这首诗词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3、 全诗词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阅读练习二:

      (1)这首诗词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词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词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阅读练习三:

      1、对这首诗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

      A 全诗词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词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词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词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词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词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词。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阅读练习四:

      1、思考:本诗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词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2、诗词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3、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4、请写出此诗词押韵的汉字。 苍、霜、方、长、央。

      阅读练习五:

      1、诗词中采用起兴手法的句子是 。

      2、从表现主题看,这是一首 诗词。

      3、这首诗词的特定时间是 ,特定地点是 ,特定人物是 。

      4、全诗词换字换词,第一章的韵脚是 ,押韵的字有 。第二、三章的韵脚是 。这样换字换韵起到了 的效果。

      5、从诗词的内容来看,诗词人是否得到了那位伊人?为什么?

      6、苍苍凄凄采采属于叠词,诗词中使用这些叠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思慕追求意中人的情诗词

      3、深秋的早晨 芦苇丛生的河边 青年男子或女子

      4、ang 苍、霜、方、长、央 1 一唱三叹

      5、没有。从诗词的内容来看,那位伊人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诗词人最终没有得到那位伊人。

      6、这三个词都是描写芦苇茂盛的样子,具有音乐美和节奏感,使这首诗词读起来更加上口,意境更加优美。

      【题解】

      《诗词经》是我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一部诗词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词歌共305篇。原名《诗词》或《诗词三百》,汉以后始称为《诗词经》,约编成于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多为民歌;雅分大雅、小雅,105篇,是周王朝京畿一带贵族文人所作的乐歌,也有少数民谣;颂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西周及诸侯鲁国、宋国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乐歌。

      国风是《诗词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现实主义诗词歌的源头。 雅诗词和颂诗词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诗词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诗词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词经》的表现手法多用赋、比、兴;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四言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结构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词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语言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地表达诗词人情思。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是《诗词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词。全诗词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词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

      全诗词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出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词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主人公寻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词歌采取重章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

      诗词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词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词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词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三、如何赏析诗歌蒹葭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未晞”,未干。“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跻”,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关于在水一方歌词的问题,通过《诗经诗词《蒹葭》赏析》、《如何赏析诗歌蒹葭》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在水一方歌词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在水一方歌词(3)

    相关阅读

    • 琼瑶电视剧最经典30首歌曲全点评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在水一方歌词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琼瑶电视剧最经典30首歌曲全点评和琼瑶电视剧的老歌有哪些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
    • 作者:在水一方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在水一方歌词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作者:在水一方和“在水一方”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求全文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