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静压试验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建筑管桩基础如何试桩?这份试桩全过程施工方法值得收藏和工程试桩流程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建筑管桩基础如何试桩?这份试桩全过程施工方法值得收藏
一、案例工程概况
案例工程共采用三种基础,即桩基础、混合基础(桩基础结合开挖基础)和天然浅基础。
所有桩基础及混合基础都拟采用预应力管桩直径为φ400、φ500预制管桩,预制管桩型号分别为PHC-400A95、PHC-500A100型预应力管桩。±0.000m标高相当于绝对标高105m-107m之间,试桩桩顶标高详见各栋号图纸,桩长详见各栋号图纸及地质报告,桩端进入持力层大于等于桩长及贯入度控制。
相邻桩的桩底标高差不应超过相邻桩长的1/10及相邻中心距,预估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不大于570KN、820KN,同一承台下的管桩接头应相互错开。
单桩承载力最终根据现场静载试验确定,工程试验桩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施工工程桩。
二、试桩目的
试桩完成后,通过桩的静载试验,确定桩基工程各项设计、施工等参数,选择桩基持力层、判定沉桩的可能性,选择静压值,并确定打桩施工时停压标准等。
三、试桩试验选定、试桩顺序及进度
案例工程共有18#需要打桩,根据建设方提供的相关图纸及国家相关规范,案例工程的试桩数量为54根。试桩时应采取措施保证桩身侧向稳定性要求。试桩位置按建设方提供的坐标点试桩,标高详见各栋号图纸。
根据实际情况,土方部分未到位及部分图纸不全等,应建设方要求,先试18#、15#、14#、13#、12#,然后由南向北试桩,暂安排两台设备在建设方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桩(适当可增加设备)。
案例工程原地面以下地质情况如下:
(1)素填土:层厚0.60-14.5米,黄褐色、灰褐色、松散、稍湿。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块石、植物根系等,为新近人工填土。系机械推填而成。
(2)残积粉质黏土:层厚1.2-27米,黄褐色、灰黑色、可塑,干强度中等,中等韧性,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该层为泥灰岩风化残积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00Kp;
(3)强风化泥灰岩:层厚0.6-19.9米,灰褐色、灰黑色、强风化状态。岩体破碎,岩质较软。风化裂痕发育,岩芯呈块状。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岩体基本质量登记为V级。干钻不易钻进。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400Kpa;
(4)中风化泥灰岩:层厚5-10米,青灰色、灰黑色,中风化状态。岩体较完整岩质较硬,岩心呈柱状、短柱状。钙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000KN。
四、施工工艺及方法
4.1、施工工艺选择
通过对该工程设计图纸和所提供的地质资料的分析、工程设计图纸的认真领会,以及对现有设备性能的综合考评,案例工程采用静压施工工艺,施工工艺如下:
测量放线→桩机就位 →复核桩位→挂吊桩钢丝绳→ 起吊桩→ 桩尖入土稳桩双向校正→ 初步加压→ 检查该桩身垂直度→ 正式压桩→ 观测校正桩身垂直度→压至桩顶至地面1米时,再吊入桩就位→焊接接桩→继续压桩 →作压力值记录→ 成桩→ 移机下一根桩
压桩的工艺程序如下图:
(a)准备压第一段桩;(b)接第二段桩;(c)接第三段桩;(d)整根桩压平至地面;(e)采用送接压桩完毕1-第一段桩;2-第二段桩;3-第三段桩;4-送桩;5-桩接头处;6-地面线;7-压桩架操作平台线
4.2、主要项目的施工方法
4.2.1 测量放线、定位
1.布设测量控制系统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控制、水准点建立测量控制网,并在施工现场打桩影响范围外设置座标和高程控制点,并经规划、设计、监理等相关单位复核无误确认后方可投入使用。
(1)首先通过对案例工程总平面图和设计图纸的学习,了解工程总体布局、工程特点和设计意图。并了解工程所在地区的红线点位置及坐标、周围环境、现场地形等情况。
(2)熟悉和了解地面建筑物的布局、定位依据、定位条件及建筑物的主要轴线等。
(3)将招标单位提供的水准点高程、坐标进行复测无误后,及时办理签证移交手续。
(4)在熟悉和掌握全部桩基设计图纸的基础上,对总图上所标注的定位坐标、尺寸用计算闭合导线的方法核算是否准确。
(5)根据总图上提供的坐标,计算出测量时所需的距离、角度并通过坐标反算,换算成极坐标后进行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6)测设时先校核施工现场上已测设的坐标点,然后根据已测量出的坐标点测设出平面布置图上的坐标点,并使各个坐标点分布在施工场地内。
(7)每次用直角坐标测设后要进行校核。
(8)主要坐标控制点测设后,建立整个施工场地的平面控制网。
(9)测设出建筑物轴线与主要控制点,为桩基放样做好准备。
(10)平面控制网测设时保证测设精度,控制网测设后进行闭合平差。并对主要坐标控制点作必要的保护。
2.测放桩位
根据控制点设定建筑物轴线及角桩,按桩位布置图测放桩位,并在桩位中心用钢筋或竹签作好标记,桩位测放后应经监理单位复核后方能施工。为防止桩机就位时桩机自重挤压土体使已侧放桩位移位,在桩机就位后正式压桩前应复核正确,桩定位偏差控制在20mm以内。
4.2.2 预制桩的验收
(1)预制桩出厂到工地,应按批量查收预制桩出厂合格证。
(2)质检人员应会同现场监理共同检查、验收预应力管桩,验收合格后,方准使用。如验收中发现不合格,应做好标记并及时退货。
4.2.3 桩起吊、就位
桩现场驳运采用二吊点法、喂桩时采用一吊点,吊点设置在0.29L(L为桩长)处(如下图所示),起吊过程中,用托绳稳住桩的下部,吊机尽量减小吊臂仰角(并尽量减少吊臂促出长度),缓慢地将桩拖至桩机就近处后再开始垂直起钩,平稳地把桩喂至桩机夹持器中。
▲二点吊示意图
▲一点吊示意图
对于由桩机自备卷扬机吊桩操作同理。桩的起吊、转运过程中.操作人员均应按起重机安全操作规程进行。
4.2.4 竖桩与插桩
根据已设定的控制点用直角坐标法对桩位进行二次复核,正确后下放首节桩,首节桩桩尖的中心点与桩位的偏差控制在20mm以内。
4.2.5 垂直度控制
当桩尖进入土层500mm后,用经纬仪调整桩机桩架处于垂直位置,然后再调整首节桩的垂直度(经纬仪一般架设在距桩机15m以外),使桩架与桩身保持平行,其精度误差小于桩长的1%(首节管桩插入地面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即可压桩,并在压桩过程中进行跟踪监测,指挥桩架保持其精度。如果超差,必须及时调整,但需保证桩身不裂,必要时拔出重插应尽可能拔出桩身,查明原因,排除故障,以沙土回填后再进行施工,不允许采取强扳的方法进行快速纠偏,而将桩身拉裂、折断。
▲打桩送桩垂直度监控示意图
4.2.6 打桩、接桩、送桩
1.打桩(锤击施工)
用桩架的导滑夹具或桩箍将桩嵌固在桩架两导柱中,垂直对准桩中心,缓缓放下插入土中,待桩位置及垂直度校正后即可将锤连同桩帽压在桩上,同时应在桩的侧面或架上设置标尺。并做好记录,始可击桩,如桩头不平时,用麻袋或厚纸板垫平,亦可先环氧砂浆补抹平整。开始打桩应起锤轻压或轻击数锤,观察桩身,桩架,桩锤等垂直一致后,即可转入正常施打,开始打桩时,落距应较小,入地一定深度待桩稳定后,再按需求的落距进行施打。
沉桩应用适合桩头尺寸的桩帽和弹性衬垫,以缓和打桩时的冲击和使打桩应力均匀分布,延长撞击的持续时间以利桩的贯入。桩帽用铸钢或钢板制成,锤垫多用硬木或白棕绳圈盘面成,桩垫多用松木或纸垫或酚醛层压塑料,合成橡胶等。桩帽与桩接触的表面须平整,与桩身应在同一直线上,以免打桩时产生偏斜。桩锤本身带帽者,只须在桩顶护以绳垫或木块。若桩须深入土时,应用送桩。送桩用坚硬的木料或钢铁制成,长度和直径视需要而定,使用时,将送桩放于桩顶头上, 使与桩在同一垂线上,锤击送桩,将桩慢慢打入土中。沉桩过程中,要经常注意桩身有无位移和倾斜现象,如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桩将沉至要求深度或到达硬土层时,落锤高度一般不宜大于1m,以免打烂桩头,沉桩过程中作好沉桩施工记录,至接近设计要求时,即可对贯入并或入土标高进行观测,至达到设计要求为止,然后移桩机至新桩位。
2.接桩
①、案例工程接桩采用焊接法。
②、桩段就位必须和相连接的桩节保持在同一轴线上,连接后桩身保持垂直。
③、管桩接桩:
a)管桩拼接成整桩采用端板焊接连接,焊接前桩头预埋铁件必须清除污锈,露出金属光泽。如桩节之间间隙过大,可垫铁片填实焊牢,接合面之间的间隙不大于2mm。焊接时,应将四角点焊固定,然后对称同时焊接以减少焊接变形,焊缝要求连续饱满,焊缝厚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手工焊接时第一层必须用Φ3.2mm电焊条打底,确保根部焊透,第二层方可用粗焊条(Φ4mm或Φ5mm),采用E4303或E4316焊条。
b)拼接处坡口槽的电焊部分应分三层以上对称进行环缝焊接,并采取措施减少焊接变形,正确掌握焊接电流和速度,每层焊接厚度应均匀,每层间的焊渣必须敲清后方可再焊次一层,坡口槽的电焊必须满焊,电焊厚度宜高出坡口1mm,焊缝必须每层检查,焊缝不宜有夹渣、气孔等缺陷,满足《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5-07)二级焊缝的要求
c)接桩应尽量缩短时间,以避免停打时间过长导致桩周土重固结而影响沉桩。
④、焊缝完成后,应会同监理检查验收,待焊缝降温1min后再行打桩,严禁用水冷却或焊好后立即沉桩。
3.送桩
送桩时必须采取送桩器,可采用插销式送桩器。送桩杆送桩时,应根据设计要求计算好送桩深度,并在送桩杆上做好醒目标记。当送桩至距设计标高1m左右时,测量人员指挥桩机操作工减小速度,并跟踪观测送桩情况,直到送桩至设计标高时,发出信号停止送桩。送桩过程中如有异常情况时,应即时向设计和建设部门反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送桩后留下的孔洞及时用道碴回填夯实。桩顶标高允许偏差为±50mm。桩顶位移偏差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送桩留下的孔洞要采用方木、筑胶板覆盖,避免物品人员掉落,并及时回填,避免陷机。
4.2.7 施工记录
记录人员必须及时、认真做好原始资料记录、整理工作,桩位编号,随打随填,以免发生差错,每换班打桩前后,都要核对桩位、桩数以防错打和漏打。
4.2.8 常见质量问题现象、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1.桩身断裂
a. 现象:在压桩过程中,桩身突然倾斜错位,当桩尖处土质条件没有特殊变化,而贯入度突然增大,施压油缸的油压显示突然下降并引起机台抖动,此时可能是桩身断裂。
b. 原因:
①、桩材加工弯曲度超过规定,桩尖偏离桩的纵轴线较大,沉入过程中桩身发生倾斜或弯曲。
②、桩入土后,遇到大块坚硬的障碍物,把桩尖挤向一侧。
③、插桩不垂直,在压入一定深度后,用移机方法来纠正,使桩身产生曲折。
④、多节桩施工时,相对接的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焊接后产生弯曲。
⑤、桩材混凝土强度不够,在堆放、吊运过程中产生裂纹或断裂而未被发现。
c. 预防措施:
①、施工前应把桩位下的障碍物清理干净,必要时对每个桩位用钎探检查。
②、加强桩材外观检查,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L/1000且≤20mm)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不宜使用。
③、在插桩过程中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桩压入一定深度发生严重倾斜时,不得采用移机方法来纠正。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端面间隙要加垫铁片塞牢。
④、桩的堆放和吊运应严格执行规范,若桩身裂缝超过验收标准严禁使用。
2.桩顶损坏
a. 现象:在沉桩过程中,桩顶出现损坏。
b. 原因:
①、桩材混凝土配比不良,施工控制不严,养护措施不力。
②、桩顶端面不平,造成桩顶端面与桩轴线不垂直。
③、桩顶与送桩杆的接触面不平,送桩时造成桩顶端面局部应力集中而损坏。
c. 预防措施:
①、桩制作时,离心要均匀,桩顶加密箍筋位置要准确,并按规范养护。
②、沉桩前应检查桩顶有无凹凸现象,其端面是否垂直于轴线,桩尖是否偏斜,若不符合规范要求不得使用,或经过修补处理后才能使用。
③、检查送桩杆与桩的接触面是否平整,如不平整应进行处理才能使用。
3.桩位偏移
a. 现象:在压桩过程中,相邻的桩产生横向位移或桩身上浮。
b. 原因:
①、桩入土后,遇到大块坚硬的障碍物,把桩尖挤向一侧。
②、多节桩施工时,相对接的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焊接后产生弯曲。
③、桩数量较多且桩距较小,压桩时土被挤压到极限密实度后而向上隆起,相邻的桩被浮起。
④、在软土地基施压较密集的群桩时,由于压桩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较大把相邻的桩推向一侧或浮起。
c. 预防措施:
①、压桩前应先将桩位下的障碍物清理干净,加强桩材外观检查,若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不得使用。
②、在压桩过程中,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施焊应严格执行规范。
③、采用井点降水、砂井或盲沟等降水或排水措施。
④、压桩期间不得开挖基坑,要等桩全部压完,停置两周后才能开挖。
4.沉桩达不到设计标高
a. 现象:沉桩压力已达到或超过设计值,但桩尖未到达设计的标高位置。
b. 原因:
①、工程地质情况未能勘探清楚,尤其是持力层的标高起伏不明,致使设计考虑的持力层或选择的桩尖标高有误;
②、局部有坚硬夹层或砂夹层;
③、施工中遇到地下障碍物,如大石头、旧埋设物等;
④、群桩挤土效应导致桩入土阻力增加;
⑤、桩机压力过小。
c. 预防措施:
①、工程地质情况应详细勘探,做到工程地质情况与勘察报告相符;
②、合理选择持力层或桩尖标高;
③、遇有硬夹层或砂夹层时,可采用先钻后压法(预钻孔)穿透硬夹层,以利沉桩。
④、先用回转钻孔机进行预钻孔取土、调整施工顺序(先施工沉桩困难的桩)、在工程场地布置应力释放孔和沟槽、减缓沉桩速度等,以减少挤土效应对工程场地的影响,释放土压力;
4.2.9 成品保护
对施工完成的管桩空洞采用素土回填。土方开挖时,预留土方保护层,采用人工配合,清除桩间土方。禁止机械碰撞桩头造成桩身破裂。
五、成桩质量检测
试桩完成后,待土体恢复固结后,按设计要求需进行静载荷试验,以确定桩身承载力,同时可对地质情况进行一定的判定。土体固结时间规范有具体要求,一般砂土为10-15天,黏土及淤泥土为15—20天,加荷要求一般为2倍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操作方法可采用堆载,获得桩身沉降量值,描绘Q—S曲线进行分析,获得桩身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六、质量标准
一、工程试桩流程
结构设计居然不懂桩。。。很很少见啊。试桩的目的是:试桩是为了大范围的沉桩作业提供第一手的首次施工参数资料,包括有效桩长、入岩深度、沉渣、灌入度、桩焊接、承载力。
具体的可以去参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附录7:试打桩与打桩监控>条文:1
试打桩
1 选择工程桩的桩型、桩长和桩端持力层进行试打桩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试打桩位置的工程地质条件应具有代表性。
2) 试打桩过程中,应按桩端进入的土层逐一进行测试;当持力层较厚时,应在同一土层中进行多次测试。
2 桩端持力层应根据试打桩结果的承载力与贯入度关系,结合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综合判定。
3 采用试打桩判定桩的承载力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判定的承载力值应小于或等于试打桩时测得的桩侧和桩端静土阻力值之和与桩在地基土中的时间效应系数的乘积,并应进行复打校核。
2) 复打至初打的休止时间应符合本规范表3.2.6的规定。
试桩分两种,一是设计试桩,一是施工试桩。
设计试桩:根据地质报告及当地经验,选定桩型及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目的一是进一步确定所选桩型的施工可行性,避免桩机全面进场后发现该桩型不适合本场地施工或发现桩承载力远小于地质报告提供的计算值,此时再改桩型就会拖工期且增加费用。二是根据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由于地质报告提供的数值往往偏于保守,所以可以根据静载报告提高桩承载力,减少桩数。
采用静压桩施工方法时,施工压桩力与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有关系,但不是绝对的,要根据经验及地方标准,可以是特征值的1.5~2.5,只要静载试验满足要求即可,(你如果有把握,采用1.0倍也可)全面施工时施工压桩力就可以采用试桩标准。
施工试桩:根据地质报告及当地经验,选定桩型及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全面施工后随机抽取一定桩数进行动测及静载荷试验,验证桩身质量即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满足设计要求,不满足时要采取补强措施。
一般在经验不足或重要工程要先设计试桩。所有工程在桩基施工完毕后都要进行施工试桩,根据试桩报告进行质量评定及验收。
新规范附录对桩静载试验确定桩承载力 。
——————记得给分哦。。。。——————————————
二、试桩施工技术交底
人工成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标准(206-1996)1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及民用建筑中粘土、粉质粘土及含少量砂、石粘土层,且地下水位低的人工成孔灌注桩工程。
2 2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水泥:宜采用325号~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
2.1.2 砂:中砂或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
2.1.3 石子:粒径为0.5~3.2cm的卵石或碎石;桩身混凝土也可用粒径不大于5cm的石子,且含泥量不大于2%。
2.1.4 水:应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2.1.5 外加早强剂应通过试验选用,粉煤灰掺合料按试验室的规定确定。
2.1.6 钢筋:钢筋的级别、直径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有出厂证明书及复试报告。
2.1.7 一般应备有三木搭、卷扬机组或电动葫芦、手推车或翻斗车、镐、锹、手铲、钎、线坠、定滑轮组、导向滑轮组、混凝土搅拌机、吊桶、溜槽、导管、振捣棒、插钎、粗麻绳、钢丝绳、安全活动盖板、防水照明灯(低压36V、100W),电焊机、通风及供氧设备、扬程水泵、木辘轳、活动爬梯、安全帽、安全带等。
2.1.8 模板:组合式钢模,弧形工具式钢模四块(或八块)拼装。卡具、挂钩和零配件。木板、木方,8号或12号槽钢等。
2.2 作业条件:
2.2.1 人工开挖桩孔,井壁支护应根据该地区的土质特点、地下水分布情况,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进行井壁支护的计算和设计。
2.2.2 开挖前场地应完成三通一平。地上、地下的电缆、管线、旧建筑物、设备基础等障碍物均已排除处理完毕。各项临时设施,如照明、动力、通风、安全设施准备就绪。
2.2.3 熟悉施工图纸及场地的地下土质、水文地质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2.2.4 按基础平面图,设置桩位轴线、定位点;桩孔四周撒灰线。测定高程水准点。放线工序完成后,办进预检手续。
2.2.5 按设计要求分段制作好钢筋笼。
2.2.6 全面开挖之前,有选择地先挖两个试验桩孔,分析土质、水文等有关情况,以此修改原编施工方案。
2.2.7 在地下水位比较高的区域,先降低地下水位至桩低以下0.5m左右。
2.2.8 人工挖孔操作的安全至关重要,开挖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技术交底;操作前对吊具进行安全可靠的检查和试验,确保施工安全。
3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放线定桩位及高程 开挖第一节桩孔土方
支护壁模板放附加钢筋 浇筑第一节护壁混凝土
检查桩位(中心)轴线 架设垂直运输架
安装电动葫芦(卷扬机或木辘轳)
安装吊桶、照明、活动盖板、水泵、通风机等
开挖吊运第二节桩孔土方(修边)
先拆第一节支第二节护壁模板(放附加钢筋) 浇筑第二节护壁混凝土
检查桩位(中心)轴线 逐层往下循环作业
开挖扩底部分 检查验收 吊放钢筋笼
放混凝土溜筒(导管) 浇筑桩身混凝土(随浇随振) 插桩顶钢筋
3.2 放线定桩位及高程:在场地三通一平的基础上,依据建筑物测量控制网的资料和基础平面布置图,测定桩位轴线方格控制网和高程基准点。确定好桩位中心,以中点为圆心,以桩身半径加护壁厚度为半径画出上部(即第一步)的圆周。撒石灰线作为桩孔开挖尺寸线,桩位线定好之后,必须经有关部门进行复查,办好预检手续后开挖。
3.3 开挖第一节桩孔土方:开挖桩孔应从上到下逐层进行,先挖中间部分的土方,然后扩及周边,有效地控制开挖桩孔的截面尺寸。每节的高度应根据土质好坏、操作条件而定,一般以0.9~1.2m为宜。
3.4 支护壁模板附加钢筋:为防止桩孔壁坍方,确保安全施工,成孔应设置井圈,其种类有素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两种。以现浇钢筋混凝土井圈为好,与土壁能紧密结合,稳定性和整体性能均佳,且受力均匀,可以优先选用。当桩孔直径不大,深度较浅而土质又好,地下水位较低的民政部下,也可以采用喷射混凝土护壁。护壁的厚度应根据井圈材料、性能、刚度、稳定性、操作方便、构造简单等要求,并按受力状况,以最下面一节所随受的土侧压力和地下水侧压力,通过计算来确定。
护壁模板采用拆上节、支下节重复周转使用。模板之间用卡具、扣件连接固定,也可以在每节模板的上下端各设一道圆弧形的、用槽钢或角钢做成的内钢圈作为内侧支撑,防止内模因受涨力而变形。不设水平支撑,以方便操作。
第一节护壁以高出地坪150~200mm为宜,便于挡土、挡水。桩位轴线和高程均应标定在第一节护壁上口护壁厚度一般取100~150mm。
3.5 浇筑第一节护壁混凝土:桩孔护壁混凝土每挖完一节以后应立即浇筑混凝土。人工浇筑,人工捣实,混凝土强度一般为C20,坍落度控制在100mm,确保孔壁的稳定性。
3.6 检查桩位(中心)轴线及标高:每节桩孔护壁做好以后,必须将桩位十字轴线和标高测设在护壁的上口然后用十字线对中,吊线坠向井底投设,以半径尺杆检查孔壁的垂直平整度。随之进行修整,井深必须以基准点为依据,逐根进行引测。保证桩孔轴线位置、标高、截面尺寸满足设计要求。
3.7 架设垂直运输架:第一节桩孔成孔以后,即着手在桩孔上口架设垂直运输支架。支架有:木搭、钢管吊架、木吊架或工字钢导轨支架几种形式;要求搭设稳定、牢固。
3.8 安装电动葫芦或卷扬机:在垂直运输架上安装滑轮组和电动葫芦或穿卷扬机的钢丝绳,选择适当位置安装卷扬机。如果是试桩和小型桩孔,也可以用木吊架、木辘轳或人工直接借助粗麻绳作提升工具。地面运土用手推车或翻斗车。
3.9 安装吊桶、照明、活动盖板、水泵或通风机。
3.9.1 在安装滑轮组及吊桶时,注意使吊桶与桩孔中心位置重合,作为挖土时直观上控制桩位中心和护壁支模的中心线。
3.9.2 井底照明必须用低压电源(36V、100W)、防水带罩的安全灯具。桩口上设围护栏。
3.9.3 当桩孔深大于20m时,应向井下通风,加强空气对流。必要时输送氧气,防止有毒气体的危害。操作时上下人员轮换作业,桩孔上人员密切注视观察桩孔下人员的情况,互相呼应,切实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3.9.4 当地下水量不大时,随挖随将泥水用吊桶运出。地下渗水量较大时,吊桶已满足不了排水,先在桩孔底挖集水坑,用高程水泵沉入抽水,边降水边挖土,水泵的规格按抽水量确定。应日夜三班抽水,使水位保持稳定。地下水位较高时,应先采用统一降水的措施,再进行开挖。
3.9.5 桩孔口安装水平推移的活动安全盖板,当桩孔内有人挖土时,应掩好安全盖板,防止杂物掉下砸人。无关人员不得靠近桩近口边。吊运土时,再打开安全盖板。
3.10 开挖吊运第二节桩孔土方(修边),从第二节开始,利用提升设备运土,桩孔内人员应戴好安全帽,地面人员应拴好安全带。吊桶离开孔口上方1.5m时,推动活动安全盖板,掩蔽孔口防止卸土的土块、石块等杂物坠落孔内伤人。吊桶在小推车内卸土后,再打开活动盖板,下放吊桶装土。
桩孔挖至规定的深度后,用支杆检查桩孔的直径及井壁圆弧度,上下应垂直平顺,修整孔壁。
3.11 先拆除第一节支第二节护壁模板,放附加钢筋,护壁模板采用拆上节支下节依次周转使用。如往下孔径缩小,应配备小块模板进行调整。模板上口留出高度为100mm的混凝土浇筑口,接口处应捣固密实。拆模后用混凝土或砌砖堵严,水泥砂浆抹平。拆模强度达到1MPa。
3.12 浇筑第二节护壁混凝土:混凝土用串桶送来,人工浇筑,人工插捣密实。混凝土可由试验室确定掺入早强剂,以加速混凝土的硬化。
3.13 检查桩位中心轴线及标高:以桩孔口的定位线为依据,逐节校测。
3.14 逐层往下循环作业,将桩孔挖至设计深度,清除虚土,检查土质情况,桩底应支承在设计所规定的持力层上。
3.15 开挖扩底部份:桩底可分为扩底和不扩底两种情况。挖扩底桩应先将扩底部位桩身的圆柱体挖好,再按扩底部位的尺寸、形状自上而下削土扩充成设计图纸的要求;如设计无明确要求,扩底直径一般为1.5~3.0d。扩底部位的变径尺寸为1﹕4。
3.16 检查验收:成孔以后必须对桩身直径、扩头尺寸、孔底标高、桩位中线、井壁垂直、虚土厚度进行全面测定。做好施工记录,办理隐蔽验收手续。
3.17 吊放钢筋笼:钢筋笼放入前应先绑好砂浆垫块,按设计要求一般为70mm(钢筋笼四周,在主筋上每隔3~4m左右设一个φ20耳环,作为定位垫块);吊放钢筋笼时,要对准孔位,直吊扶稳、缓慢下沉,避免碰撞孔壁。钢筋笼放到设计位置时,应立即固定。遇有两段钢筋笼连接时,应采用焊接(搭接焊或帮条焊),双面焊接,接头数按50%错开,以确保钢筋位置正确,保护层厚度符合要求。
3.18 浇筑桩身混凝土:桩身混凝土可使用粒径不大于50mm的石子,坍落度80~100mm,机械搅拌。用溜槽加串桶向桩孔内浇筑混凝土。混凝土的落差大于2m,桩孔深度超过12m时,宜采用混凝土导管浇筑。浇筑混凝土时应连续进行,分层振捣密实。一般第一步宜浇筑到扩底部位的顶面,然后浇筑上部混凝土。分层高度以捣固的工具而定,但不宜大于1.5m。
3.19 混凝土浇筑到桩顶时,应适当超过桩顶设计标高,以保证在剔除浮浆后,桩顶标高符合设计要求。桩顶上的钢筋插铁一定要保持设计尺寸,垂直插入,并有足够的保护层。
3.20 冬、雨期施工。
3.20.1 冬期当温度低于0℃以下浇筑混凝土时,应采取加热保温措施。浇筑的入模温度应由冬施方案确定。在桩顶未达到设计强度50%以前不得受冻。当夏季气温高于30℃时,应根据具体民政部对混凝土采取缓凝措施。
3.20.2 雨天不能进行人工挖桩孔的工作。现场必须有排水的措施,严防地面雨水流入桩孔内,致使桩孔塌方。
4 质量标准
4.1 保证项目:
4.1.1 灌注桩的原材料和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4.1.2 实际浇筑混凝土量,严禁小于计算体积。
4.1.3 浇筑混凝土后的桩顶标高及浮浆的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4.2 基本项目:
4.2.1 桩身直径应严格控制。一般不应超过桩长的3‰,且最大不超过50mm。
4.2.2 孔底虚土厚度不应超过规定。扩底形状、尺寸符合设计要求,桩底应落在持力土层上,持力层土体不应被破坏。
4.3 允许偏差项目,见表2-9。
人工成孔灌注桩允许偏差 表2-9
项次 项 目 允许偏差
(mm) 检验方法
1 钢筋笼主筋间距 ±10 尺量检查
2 钢筋笼箍筋间距 ±20 尺量检查
3 钢筋笼直径 ±10 尺量检查
4 钢筋笼长度 ±50 尺量检查
5 桩位中心轴线 ±10 拉线和尺量检查
6 桩孔垂直度 3‰L,且不大于50 吊线和尺量检查
7 桩身直径 ±10 尺量检查
8 桩底标高 ±10 尺量检查
9 护壁混凝土厚度 ±20 尺量检查
注:L为桩长。
5 成品保护
5.1 已挖好的桩孔必须用木板或脚手板、钢筋网片盖好,防止土块、杂物、人员坠落。严禁用草袋、塑料布虚掩。
5.2 已挖好的桩孔及时放好钢筋笼,及时浇筑混凝土,间隔时间不得超过4h,以防坍方。有地下水的桩孔应随挖、随检、随放钢筋笼、随时将混凝土灌好,避免地下水浸泡。
5.3 桩孔上口外圈应做好挡土台,防止灌水及掉土。
5.4 保护好已成形的钢筋笼,不得扭曲、松动变形。吊入桩孔时,不要碰坏孔壁。串桶应垂直放置,防止因混凝土斜向冲击孔壁,破坏护壁土层,造成夹土。
5.5 钢筋笼不要被泥浆污染;浇筑混凝土时,在钢筋笼顶部固定牢固,限制钢筋笼上浮。
5.6 桩孔混凝土浇筑完毕,应复核桩位和桩顶标高。将桩顶的主筋或插铁扶正,用塑料布或草帘围好,防止混凝土发生收缩、干裂。
5.7 施工过程妥善保护好场地的轴线桩、水准点。不得碾压桩头,弯折钢筋。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 垂直偏差过大:由于开挖过程未按要求每节核验垂直度,致使挖完以后垂直超偏。每挖完一节,必须根据桩孔口上的轴线吊直、修边、使孔壁圆弧保持上下顺直。
6.2 孔壁坍塌:因桩位土质不好,或地下水渗出而使孔壁坍塌。开挖前应掌握现场土质民政部错开桩位开挖,缩短每节高度随时观察土体松动情况,必要时可在坍孔处用砌砖,钢板桩、木板桩封堵;操作进程要紧凑,不留间隔空隙,避免坍孔。
6.3 孔底残留虚土太多;成孔、修边以后有较多虚土、碎砖,未认真清除。在放钢筋笼前后均应认真检查孔底,清除虚土杂物。必要时用水泥砂浆或混凝土封底。
6.4 孔底出现积水:当地下水渗出较快或雨水流入,抽排水不及时,就会出现积水。开挖过程中孔底要挖集水坑,及时下泵抽水。如有少量积水,浇筑混凝土时可在首盘采用半干硬性的,大量积水一时又排除困难的情况下,则应用导管水下浇筑混凝土的方法,确保施工质量。
6.5 桩身混凝土质量差:有缩颈、空洞、夹土等现象。在浇筑混凝土前一定要做好操作技术交底,坚持分层浇筑、分层振捣、连续作业。必要时用铁管、竹杆、钢筋钎人工辅助插捣,以补充机械振捣的不足。
6.6 钢筋笼扭曲变形:钢筋笼加工制作时点焊不牢,未采取支撑加强钢筋,运输、吊放时产生变形、扭曲。钢筋笼应在专用平台上加工,主筋与箍筋点焊牢固,支撑加固措施要可靠,吊运要竖直,使其平稳地放入桩孔中,保持骨架完好。
7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 水泥的出厂证明及复验证明。
7.2 钢筋的出厂证明或合格证,以及钢筋试验单抄件。
7.3 试桩的试压记录。
7.4 灌注桩的施工记录。
7.5 混凝土试配申请单和试验室签发的配合比通知单。
7.6 混凝土试块28d标养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7.7 桩位平面示意图。
7.8 钢筋及桩孔隐蔽验收记录单。
设备基础施工工艺标准(208-1996)
1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一般中、小型混凝土设备基础。
2 2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水泥:宜325~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2.1.2 砂:中、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
2.1.3 石子:卵石或碎石,粒径0.5~3.2cm,含泥量不大于2%。
2.1.4 水:应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2.1.5 外加剂、掺合料:其品种及掺量。应根据需要,通过试验确定。
2.1.6 主要机具:应备有搅拌机、磅秤、手推车或翻斗车、铁锹(尖、平头)、振捣器(棒式或平板式)、刮杠、木抹子、串桶或溜槽、胶皮管等。
2.2 作业条件:
2.2.1 基础轴线尺寸,基底标高和地质情况均经过检查,并应办完隐检手续。
2.2.2 安装的模板已经过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并办完预检手续。
2.2.3 在槽帮上、墙面或模板上做好混凝土上平的标记。较大型基础或阶梯型基础,应设水平桩或弹上线。
2.2.4 埋在基础中的钢筋、螺栓、预埋件、设备管线均已安装完毕,并经过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并办完隐检手续。
2.2.5 由试验室确定混凝土配合比,经核查后,调整第一盘混凝土的各种材料的用量,进行技术交底及试拌。同时准备好混凝土试模。
3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槽底或模板内清理 混凝土拌制 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振捣 混凝土找平 混凝土养护
3.2 清理:在地基或基土上清除淤泥和杂物,并应有防水和排水措施。对于干燥土应用水润湿,表面不得存有积水。清除模板内的垃圾、泥土等杂物,并浇水润湿木模板,堵塞板缝和孔洞。
3.3 混凝土拌制:后台要认真按混凝土的配合比投料;每盘投料顺序为石子→水泥→砂子(掺合料)→水(外加剂)→。严格控制用水量,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一般不少于90s。
3.4 混凝土的浇筑:
3.4.1 混凝土的下料口距离所浇筑的混凝土的表面高度不得超过2m,如自由倾落超过2m时,应采用串桶或溜槽。
3.4.2 混凝土的浇筑应分层连续进行,一般分层厚度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最大厚度不超过50cm。
3.4.3 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应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振捣密实。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c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平板振捣器的移动间距,应能保证振捣器的平板覆盖已振捣的边缘。
3.4.4 混凝土不能连续进行浇筑时,如果超过2h以上,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留置施工缝。
3.4.5 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注意观察模板、支架、螺栓、管道和预留孔洞、预埋件有无走动情况,当发现有变形或位移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及时修整和加固模板,完全处理好后,再继续浇筑混凝土。
3.4.6 混凝土振捣密实后,表面应用木杠刮平,木抹子槎平。
3.4.7 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浇筑搓平后,应在12h左右加以覆盖和洒水,浇水的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有足够的润湿状态。养护期一般不少于7昼夜。
3.4.8 雨、冬期施工时,露天浇筑混凝土应编制季节性施工方案,采取有效地措施,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否则不得任意施工。
4 质量标准
4.1 保证项目:
4.1.1 混凝土所用的水泥、骨料、水、外加剂等必须符合施工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4.1.2 混凝土的配合比、原材料计量、搅拌、养护和施工缝处理,必须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4.1.3 评定混凝土强度的试块,必须按《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的规定取样、制作、养护和试验,其强度必须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4.2 基本项目:
4.2.1 混凝土应振捣密实。蜂窝面积一处不大于400cm2,累计不大于800cm2,无孔洞。
4.2.2 无缝隙无夹渣层。
4.2.3 基础表面有坡度时,坡度应正确,无倒坡现象。
4.3 允许偏差项目,见表2-13。
混凝土设备基础允许偏差 表2-13
项次 项 目 允许偏差
(mm) 检验方法
1 坐标位移(纵横轴线) ±20 用经纬仪或拉线尺量检查
2 不同平面的标高 +0 -20 用水准仪或拉线尺量检查
3 平面外形尺寸 ±20 尺量检查
凹台上平面外形尺寸 +0 -20 尺量检查
凹穴尺寸 +20 -0 尺量检查
4 平面水平度 每米 5 用水准仪或水平尺和楔形
塞尺检查
全长 10
5 垂直度 每米 5 用经纬仪或吊线坠和
尺量检查
全高 10
6 预埋地脚螺栓 标高 (顶部)+20
-0 在根部或顶端用水准仪或
拉线尺量检查
中心距 ±2
7 预埋地脚
螺栓孔 中心线位移 ±10 尺量纵横两个方向检查
深度尺寸 +20,-0 尺量检查
孔铝垂线 10 吊线或尺量检查
8 预埋活动
地脚螺栓
锚 板 标高 +20 -0 拉线和尺量检查
中心线位移 ±5
带螺纹孔
锚板平整度 2 用直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带槽锚板平整度 5
5 成品保护
5.1 要保证钢筋、预埋件、预埋螺栓、孔洞和线管的位置正确,不得撞碰。
5.2 不得用重物冲击模板,不准在吊帮的模板上支搭脚手板,保证模板的牢固和严密。
5.3 侧面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坏时,方可拆模。
5.4 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上时,方可在其上来往行走和进行上部施工。
5.5 在混凝土运输时,应保护好设备管线、门口预留孔洞,不得碰撞损坏。
5.6 较大的设备基础超过相邻建筑物基础深度时,应有妥善的保护措施或方案。
5.7 基础内应根据设计要求预留孔洞,安装螺栓、预埋件均不得遗漏。以避免后剔凿基础混凝土。
5.8 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要配备足够的照明,防止混凝土配合比过磅不准,防止碰撞各种管线、模板、预埋件等及现场设施等。
5.9 冬期施工时,混凝土表面应覆盖保温材料,防止混凝土受冻。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 混凝土不密实:由于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吊帮模板根部砂浆涌出等原因,造成蜂窝、麻面或孔洞;拆模过早,混凝土浆粘在模板上,也会造成麻面。
6.2 混凝土表面不平、标高不准、尺寸增大:由于水平标志线或小木橛不准,操作时未认真找平,混凝土多铺过厚、少铺过薄等原因造成。
6.3 基础轴线位移,螺栓孔洞,隔板位移:主要是预埋件固定措施不当,或浇筑混凝土时碰撞、振捣棒插入不准而造成。
6.4 露筋:钢筋的垫块漏放或位移,钢筋紧贴模板或振捣不实、漏振,均会造成露筋。
6.5 缝隙夹渣:施工缝处混凝土结合不好有杂物,主要是未认真清理施工缝所致。
6.6 不规则裂缝:基础过大,内部由于水化热产生温度应力,上下层混凝土结合不好,养护不够,或过早拆模等原因造成。
7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 水泥的出厂证明及复验证明。
7.2 模板的标高、轴线、尺寸的预检记录。
7.3 混凝土应有试配申请单和试验室签发的配合比通知单。
7.4 混凝土试块28d标养抗压强度试验报告。商品混凝土应有出厂合格证。
7.5 预埋件、螺栓、锚板等的产品合格证。
三、桩基础施工过程
一、准备工作。
测量放线。建立临时施工控制网:为保证桩位定点的准确性,本工程拟采用外围控制网及场内定点控制网的方法进行施工测量、定点;
2.护筒设置及桩机定位。
(1)冲孔桩径小,护筒一般用4~8mm厚的钢板加工制成,高度为1.5~2m。冲孔桩的护筒内径应比钻头直径大100mm。护筒顶部应开设溢浆口,并高出地面0.15~0.30m。
(2)护筒有定位、保护孔口和维持水位高差等重要作用。护筒位置要根据设计桩位,按纵横轴线中心埋设。埋设护筒的坑不要太大。坑挖好后,将坑底整平,然后放入护筒,经检查位置正确,筒身竖直后,四周即用粘土回填,分层夯实,并随填随观察,防止填土时护筒位置偏移。护筒埋好后应复核校正,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应重合,偏差不得大于50mm。
(3)护筒的埋设深度:在粘性土中不得小于1m;在砂土中不得小于1.5m,并应保持孔内泥浆液面高于地下水位1m以上。
(4)桩机定位:桩机对桩位采用十字交叉法,即在已设置的护筒上拉十字线,令其十字交叉点与标桩重合,然后移机就位,将桩机钢丝绳的作用中心与十字交叉点重合;
(5)桩机安装定位后,要精心调平,保持机座水平,天车转盘中心与桩位中心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再将冲机固定,确保施工中不发生偏移。
3.循环系统布置: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钻孔采用自流式正循环系统,在灌注混凝土前的清孔中则采用掏渣筒掏渣,因而在循环系统在布置上亦分设两部分:
(1)自流式正循环系统;在施工现场内配设循环池,循环池容积不少于3m³,具体位置在成孔位附近,水沟长度不少于3m,这样有利于碴样沉淀。
(2)掏渣筒掏渣:在灌注混凝土前的清孔阶段采用。
4.基坑土方开挖后进行钻(冲)孔桩的地基处理:
(1)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是由上一标段施工,土方开挖后根据现场地基地质的实际情况进行地基处理,并必须修筑道路至基坑底。
(2)地基处理方法:采用50~150mm的碎石(毛石)500mm厚进行基层处理,在基层处理时边用挖土机边铺设平整进行来回压实。
5.施工道路的设置:
(1)按勘察结果资料查明该工程地基存在溶洞。在桩基础施工时,有可能随时出现地面下沉、坍塌等事情发生,必须备足填充材料。
(2)在钻(冲)孔(溶洞)施工过程中,有可能造成的塌孔、地陷等现象发生。
二、成孔作业。
成孔注意事项:
(1)根据工程地质情况,成孔直径及入岩情况,本工程高层房屋的桩基成孔采用冲机冲进成孔,开孔时,应低锤密击;
(2)在冲进时,根据各地层的地质情况,适当选择泥浆的稠度,在开始冲进时,由于表层回填土较易形成泥浆,可加入清水冲进,待至一定的深度后,可进行泥浆循环冲进;
(3)在冲进过程中,注意地层的变化,对不同的土层, 在冲进时,要适当调整泥浆的浓度,以利形成有效的护壁,防止出现塌孔。
(4)保证成孔的垂直度,要注意现察桩机的机座是否平稳,钢丝绳是否与孔中心重合。如果出现偏孔,应回填块石进行修孔,在确保成孔垂直后方可继续冲进;
(5)进入基岩后,应低锤冲击或间断冲击,如发现偏孔应回填片石至偏孔上方300mm~500mm处,然后重新冲孔;
(6)遇到孤石时,采用高低冲程交替冲击,将大孤石击碎或击入孔壁;
(7)每冲进5m深度验孔一次,在更换钻头前或容易缩孔处应进行验孔;
(8)进入基岩后,非桩端持力层每钻进300~500mm,桩端持力层每钻进100~300mm取样一次。
2.入岩深度的判断与终孔。入岩深度的判断是本工程的关键控制因素,是关系本工程桩质量的主要技术环节。入岩深度的判断方法,主要参考设计要求、地质勘察资料反映的持力层埋深,结合孔底的岩渣样进行判断。
3.垂直度及桩孔直径检查。为了保证桩的垂直度和桩的直径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在确定达到入岩深度后,在桩锤上用ф14钢筋焊接一个同桩的直径相同的圆,然后将桩锤放入桩孔中上下垂直运动两次,将桩的孔壁上附着的超厚泥浆刮掉,以保证桩的直径符合要求。
4.清孔。当冲孔达到设计深度,冲孔应停止冲进,泥浆同时通过泥浆泵泵入孔中补充,自然溢出,反复循环将孔内的泥土带出,泥浆比重将逐渐随之下降。这一工序谓之清孔,当泥浆比重下降至1.05~1.20,粘度≤28s,含砂率≤8%时,清孔完毕,可将钻孔交付验收。
(1)第一次清孔:冲进达到设计深度后,先将冲头提离孔底约50mm,进行换浆清孔,回流泥浆比重控制在1.30左右。
(2)第二次清孔:在下入钢筋笼、灌注混凝土前,用掏渣筒进行第二次清孔,确保沉渣厚度满足设计要求。第二次清孔时,应不断换泥浆,直到混凝土车运到孔桩边或用砼泵送开始,孔底沉渣、泥浆性能满足要求后,立即开始进行混凝土灌注准备,浇注水下混凝土。浇灌混凝土前,孔底500mm以内的泥浆比重小于1.25,含砂率不大于8%,粘度不大于28s。
(3)清孔时,必须检测桩底沉渣厚度、泥浆比重、泥浆性能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符合要求时,立即停止清孔,以防孔壁塌落。桩底沉渣厚度用标准绳量测,泥浆比重用比重计测定,粘度用粘度计测定。
5.冲孔桩成孔施工允许偏差:
(1)桩径允许偏差 +100,-50;
(2)垂直允许偏差 0.8%;
(3)桩位允许偏差。
6.单桩、双桩沿垂直轴线方向以及群桩基础的边桩:当桩径≤1000mm时,不大于100mm;当桩径>1000mm时,不大于100+0.01H mm;双桩沿轴线方向以及群桩基础的中间桩:当桩径≤1000mm时,不大于150mm;当桩径>1000mm时,不大于150+0.01H mm。
三、钢筋施工。
钢筋加工。钢筋加工在现场所设加工场内完成,严格按加工料表执行,发现料表有误时应遵循正常程序予以改正:
(1)钢筋切断。将规格钢筋根据不同长短搭配,统筹排料,先断长料,后断短料,减少短头,减低损耗。断料时钢筋切断机安装平稳,并在工作台上标出尺寸刻度线和设控制断料尺寸用的挡板,切断过程中如发现断口有襞裂缩头、严重弯头或断口呈马蹄形时必须切掉。并要求钢筋加工人员如发现钢筋硬度与钢种有较大出入时,要及时反映,查明情况。钢筋切断长度力求准确,允许偏差为±10mm。
(2)钢筋弯曲成型。加劲箍由钢筋弯曲机完成,弯曲前,根据料表尺寸,用粉笔将弯曲点位置划出,弯曲时应控制力度,一步到位,不允许一次反弯或重复弯曲。钢筋笼主筋保护层为70mm,允许偏差不超过20mm。钢筋笼的螺旋箍要点焊在主筋上。为防止钢筋在搬运和吊装过程中产生变形,钢筋笼成形后要焊接斜接钢筋作加固处理。
(3)钢筋接头。钢筋的接长一般用焊接接头,钢筋的接头根据图纸和规范要求进行。钢筋现场接头要符合如下要求:
1)在加劲箍上点焊固定主筋时,位置要准确,间距要均匀。
2)在钢筋笼搭接的主筋接头要错开,在35d钢筋直径区段范围内的接头数量不超过钢筋总数的50%。
(4)焊接钢筋保护层钢筋时,应控制保护层钢筋的高度,钢筋保护层厚度为70mm,混凝土护筒直径比桩径大200mm,所以在钢筋笼的四个对角靠近混凝土护筒最下一节与桩直径相同处用ф14钢筋焊高度为160mm的保护层定位钢筋,以便保证钢筋保护层满足设计要求。
2.钢筋笼吊装。
四、混凝土工程。
先进行基坑土方开挖后进行钻(冲)孔桩施工,采用长臂式汽车泵进行泵送混凝土到桩位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
桩顶浮浆的确定。由于本工程采用泥浆护壁成孔,在清孔过程中,泥浆须保持一定的浓度,因此桩顶会形成混凝土与泥浆的混合体,为保证桩身的混凝土质量,将桩顶的浇灌高度预先统一加高600mm。含泥浆的混凝土在混凝土灌注完毕可以用泵抽出,但必须保证桩顶标高满足设计要求。
2.作业条件:项目部在下达混凝土任务单时,对商品混凝土必须包括工程名称、地点、桩号、数量,对混凝土的各项技术要求(强度等级、防腐等级、缓凝及特种要求)、现场施工方法、生产效率(或工期),交接班交接要求,须由供需双方及时协调,互相配合。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应由混凝土搅拌站(混凝土供应商)连同混凝土一起送到现场,交给资料员。
3.现场混凝土生产的质量要求:
(1)每个工作班应安排质安员值班。
(2)对现场使用的水泥合格证及复检单等资料进行核对,核对是否符合要求。试配混凝土,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
(3)混凝土生产前,搅拌站及混凝土泵需进行检查,确定设备运转正常后方可开拌,在泵送前,混凝土的坍落度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泵送。
4.现场检验混凝土坍落度的要求:
(1)搅拌站生产出第一盘混凝土时,质安员应检验混凝土的坍落度,坍落度如符合180mm~220mm要求,则可以泵送浇筑;坍落度如不能满足180mm~220mm要求,混凝土倒掉重新拌制,直至符合要求;生产过程中的坍落度检验,按规范要求执行。
(2)商品混凝土运到现场后,质安员应检验混凝土的坍落度,坍落度如符合180mm~220mm要求,则可以泵送浇筑;坍落度如不能满足180mm~220mm要求,混凝土退回商品混凝土生产厂,由混凝土生产厂重新调整坍落度。
5.原地面商品混凝土运载车砼施工:
(1)准备工作:修筑行车、行机道路,保证机械设备施工作业的安全。
(2)备用好修筑运输道路的材料(拆除旧房的废砖头渣土等物料),备用于砼及下雨时的修筑道路铺垫。
6.泵送混凝土施工:
(1)准备工作:在准备开始施工前,要将混凝土汽车泵设置在基坑的运输道路靠近砼桩芯位置附近;在开始泵送前;要检查泵管安装是否牢固,管内是否干净;保证不漏气,不含杂物,防止在泵送过程出现堵管现象;
(2)泵送时,要先放入约1立方米水泥砂浆,泵送出泵体后,才可放入混凝土泵送;
(3)在泵送过程中,要确保混凝供应的连续性,如出现堵管现象,应及时组织人力进行抢修
(4)在泵送完毕后,应切底清洗输送管,以备下次使用。
7.导管浇注水下混凝土:
(1)采用¢255两端带法兰、中间垫橡胶止水圈的导管,导管最下一段长度为4米,其余每节长度为2.5m,另备0.5m、1.0m、1.5m短管各2节,以适应不同深度的桩,在浇注时调节整根导管的总长度。
(2)导管使用前必须进行拼装试压,试压压力一般为0.6~1.0MPa,管接头如有漏损,必须及时修补或更换,否则导管在桩孔内作业时渗入泥水,造成混凝土骨料与水泥砂浆离析,导管堵塞,正常的浇注作业被迫中止,造成断桩。
(3)每次浇注水下混凝土前,导管须进行连接拆卸检查,各管之间的连接,采用螺旋快速接头或法兰胶垫止水接头,均应将螺纹或连接螺栓拧紧,密封止水胶圈,胶垫完好无损,否则其后果与第二项所述一样,会给工程带来较大的损失。
(4)导管可以数根相连为一段,在孔口处数段连成一整根缓慢下放到下端距孔底0.3~0.5m处。也可整根或分两根由吊车吊起插入孔中,加快操作进度,节约时间,相对缩短二次清孔后至浇注开始之间的时间,对于减少孔底沉渣大有好处。
(5)整根导管的上口应连接容量为3m³~5m³以上的储料漏斗(小于Ф1600桩采用不少于3m³以上的储料漏斗),在漏斗出口与竖管连接处,悬吊一个用轻质木头制成的隔水塞,初始首槽浇注,漏斗内必须装满混凝土。剪断吊隔水塞的铅丝(8#),漏斗中的流态混凝土推压着隔水塞猛冲坠落,开始了导管浇注水下混凝土的第一道工序。
(6)第一漏斗流态混凝土落入孔底,混凝土导管将下口封住 ,这时导管之内已是无水状态,此后相继而来的流态通过漏斗倒入管中,流态混凝土因重力作用自行从导管下口流出,混凝土表面随着管中混凝土浇注而升高,最终形成桩身。
(7)浇注过程中,流态混凝土主要靠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坠到桩孔内,也可以在每斗混凝土注入之后,间歇性地上下提升导管捣插,这样可以进一步使混凝土密实并加快浇注速度。
(8)水下灌注的混凝土必须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浇筑前应对导管的接缝进行密封处理,防止浇筑中漏水影响混凝土质量。
参考资料:
关于静压试验的问题,通过《试桩施工技术交底》、《桩基础施工过程》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静压试验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