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初一数学必考的21个知识点

初一数学必考的21个知识点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初一数学知识点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初一数学必考的21个知识点和七年级数学考试知识点整理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初一数学必考的21个知识点
  • 七年级数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 初一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 初一数学重要基础知识点
  • 一、初一数学必考的21个知识点

    1.数轴

    (1)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2)数轴上的点: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一般取右方向为正方向,数轴上的点对应任意实数,包括无理数.)

    (3)用数轴比较大小:一般来说,当数轴方向朝右时,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相反数

    (1)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相反数的意义:掌握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从数轴上看,除0外,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别在原点两旁且到原点距离相等。

    (3)多重符号的化简:与“+”个数无关,有奇数个“﹣”号结果为负,有偶数个“﹣”号,结果为正。

    (4)规律方法总结: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就是在这个数的前边添加“﹣”,如a的相反数是﹣a,m+n的相反数是﹣(m+n),这时m+n是一个整体,在整体前面添负号时,要用小括号。

    3.绝对值

    1.概念:数轴上某个数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

    ②绝对值等于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绝对值等于0的数有一个,没有绝对值等于负数的数.

    ③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

    2.如果用字母a表示有理数,则数a 绝对值要由字母a本身的取值来确定:

    ①当a是正有理数时,a的绝对值是它本身a;

    ②当a是负有理数时,a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a;

    ③当a是零时,a的绝对值是零.

    即|a|={a(a>0)0(a=0)﹣a(a<0)

    4.有理数大小比较

    1.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可以利用数轴,他们从左到有的顺序,即从大到小的顺序(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也可以利用数的性质比较异号两数及0的大小,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

    ①正数都大于0;

    ②负数都小于0;

    ③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④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其值反而小。

    规律方法·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三种方法:

    (1)法则比较: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数轴比较:在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大于左边的点表示的数.

    (3)作差比较:

    若a﹣b>0,则a>b;

    若a﹣b<0,则a<b;

    若a﹣b=0,则a=b.

    5.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方法指引:

    ①在进行减法运算时,首先弄清减数的符号;

    ②将有理数转化为加法时,要同时改变两个符号:一是运算符号(减号变加号);二是减数的性质符号(减数变相反数);

    注意:在有理数减法运算时,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不能随意交换;因为减法没有交换律。

    减法法则不能与加法法则类比,0加任何数都不变,0减任何数应依法则进行计算。

    6.有理数的乘法

    (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0。

    (3)多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

    ①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②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4)方法指引

    ①运用乘法法则,先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乘.

    ②多个因数相乘,看0因数和积的符号当先,这样做使运算既准确又简单.

    7.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同级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做括号内的运算。

    2.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注意各个运算律的运用,使运算过程得到简化。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四种运算技巧:

    (1)转化法:一是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二是将乘方转化为乘法,三是在乘除混合运算中,通常将小数转化为分数进行约分计算.

    (2)凑整法:在加减混合运算中,通常将和为零的两个数,分母相同的两个数,和为整数的两个数,乘积为整数的两个数分别结合为一组求解.

    (3)分拆法:先将带分数分拆成一个整数与一个真分数的和的形式,然后进行计算.

    (4)巧用运算律:在计算中巧妙运用加法运算律或乘法运算律往往使计算更简便.

    8.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1.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科学记数法形式:a×10n,其中1≤a<10,n为正整数)

    2.规律方法总结

    ①科学记数法中a的要求和10的指数n的表示规律为关键,由于10的指数比原来的整数位数少1;按此规律,先数一下原数的整数位数,即可求出10的指数n。

    ②记数法要求是大于10的数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实质上绝对值大于10的负数同样可用此法表示,只是前面多一个负号.

    9.代数式求值

    (1)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2)代数式的求值:求代数式的值可以直接代入、计算.如果给出的代数式可以化简,要先化简再求值。

    题型简单总结以下三种:

    ①已知条件不化简,所给代数式化简;

    ②已知条件化简,所给代数式不化简;

    ③已知条件和所给代数式都要化简.

    10.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

    首先应找出图形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直接利用规律求解。探寻规律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善用联想来解决这类问题。

    11.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性质

    性质1 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得等式;

    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结果仍得等式。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利用等式的性质对方程进行变形,使方程的形式向x=a的形式转化.

    应用时要注意把握两关:

    ①怎样变形;

    ②依据哪一条,变形时只有做到步步有据,才能保证是正确的.

    1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定义:使一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等式左右两边相等。

    13.解一元一次方程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这仅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针对方程的特点,灵活应用,各种步骤都是为使方程逐渐向x=a形式转化。

    2.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先观察方程的形式和特点,若有分母一般先去分母;若既有分母又有括号,且括号外的项在乘括号内各项后能消去分母,就先去括号。

    3.在解类似于“ax+bx=c”的方程时,将方程左边,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为一项即(a+b)x=c。

    使方程逐渐转化为ax=b的最简形式体现化归思想。

    将ax=b系数化为1时,要准确计算,一弄清求x时,方程两边除以的是a还是b,尤其a为分数时;二要准确判断符号,a、b同号x为正,a、b异号x为负。

    1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类型

    (1)探索规律型问题;

    (2)数字问题;

    (3)销售问题(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利润进价×100%);

    (4)工程问题(①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②如果一件工作分几个阶段完成,那么各阶段的工作量的和=工作总量);

    (5)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

    (6)等值变换问题;

    (7)和,差,倍,分问题;

    (8)分配问题;

    (9)比赛积分问题;

    (10)水流航行问题(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2.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首先审题找出题中的未知量和所有的已知量,直接设要求的未知量或间接设一关键的未知量为x,然后用含x的式子表示相关的量,找出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求解、作答,即设、列、解、答。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五个步骤

    (1)审:仔细审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

    (2)设:设未知数(x),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直接未知数(问什么设什么),也可设间接未知数.

    (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解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

    (5)答:检验未知数的值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完整地写出答句.

    15.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文字

    (1)对于此类问题一般方法是用纸按图的样子折叠后可以解决,或是在对展开图理解的基础上直接想象.

    (2)从实物出发,结合具体的问题,辨析几何体的展开图,通过结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化,建立空间观念,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3)正方体的展开图有11种情况,分析平面展开图的各种情况后再认真确定哪两个面的对面.

    16.直线、射线、线段

    (1)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①直线: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或用两个大写字母(直线上的)表示,如直线AB.

    ②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射线l;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端点在前,如:射线OA.注意:用两个字母表示时,端点的字母放在前边.

    ③线段: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线段a;用两个表示端点的字母表示,如:线段AB(或线段BA)。

    (2)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①点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上;

    ②点不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外。

    17.两点间的距离

    (1)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

    (2)平面上任意两点间都有一定距离,它指的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学习此概念时,注意强调最后的两个字“长度”,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量,有大小,区别于线段,线段是图形.线段的长度才是两点的距离.可以说画线段,但不能说画距离。

    18.角的概念

    (1)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是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其中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

    (2)角的表示方法:角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也可以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其中顶点字母要写在中间,唯有在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情况,才可用顶点处的一个字母来记这个角,否则分不清这个字母究竟表示哪个角.角还可以用一个希腊字母(如∠α,∠β,∠γ、…)表示,或用阿拉伯数字(∠1,∠2…)表示。

    (3)平角、周角:角也可以看作是由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当始边与终边成一条直线时形成平角,当始 边与终边旋转重合时,形成周角。

    (4)角的度量: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1度=60分,即1°=60′,1分=60秒,即1′=60″。

    19.角平分线的定义

    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①∠AOB是∠AOC和∠BOC的和,记作:∠AOB=∠AOC+∠BOC.∠AOC是∠AOB和∠BOC的差,记作:∠AOC=∠AOB﹣∠BOC。

    ②若射线OC是∠AOB的三等分线,则∠AOB=3∠BOC或∠BOC=13∠AOB。

    20.度分秒的运算

    (1)度、分、秒的加减运算。

    在进行度分秒的加减时,要将度与度,分与分,秒与秒相加减,分秒相加,逢60要进位,相减时,要借1化60。

    (2)度、分、秒的乘除运算

    ①乘法:度、分、秒分别相乘,结果逢60要进位。

    ②除法:度、分、秒分别去除,把每一次的余数化作下一级单位进一步去除。

    21.由三视图判断几何体

    (1)由三视图想象几何体的形状,首先,应分别根据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想象几何体的前面、上面和左侧面的形状,然后综合起来考虑整体形状。

    (2)由物体的三视图想象几何体的形状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分析:

    ①根据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想象几何体的前面、上面和左侧面的形状,以及几何体的长、宽、高;

    ②从实线和虚线想象几何体看得见部分和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线;

    ③熟记一些简单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对复杂几何体的想象会有帮助;

    ④利用由三视图画几何体与有几何体画三视图的互逆过程,反复练习,不断总结方法。

    一、七年级数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课堂临时报佛脚,不如 课前预习 好。其实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一样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勤奋都是最好的 学习 方法 ,没有之一,书山有路勤为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七年级数学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下册数学知识点 总结

    1、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叫做单项式。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4、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5、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6、余角:两个角的和为90度,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

    7、补角:两个角的和为180度,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

    8、对顶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其中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就是对顶角。

    9、同位角:在“三线八角”中,位置相同的角,就是同位角。

    10、内错角:在“三线八角”中,夹在两直线内,位置错开的角,就是内错角。

    11、同旁内角:在“三线八角”中,夹在两直线内,在第三条直线同旁的角,就是同旁内角。

    12、有效数字: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为0的数开始,到精确的那位止,所有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13、概率: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就是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14、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15、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16、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17、全等图形: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18、变量:变化的数量,就叫变量。

    19、自变量:在变化的量中主动发生变化的,变叫自变量。

    20、因变量:随着自变量变化而被动发生变化的量,叫因变量。

    21、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22、对称轴:轴对称图形中对折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2021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概率

    一、事件:

    1、事件分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

    2、必然事件:事先就能肯定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也就是指该事件每次一定发生,不可能不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是100%(或1)。

    3、不可能事件:事先就能肯定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也就是指该事件每次都完全没有机会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性为零。

    4、不确定事件:事先无法肯定会不会发生的事件,也就是说该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性在0和1之间。

    二、等可能性:是指几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1、概率:是反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量,它是一个比例数,一般用P来表示,P(A)=事件A可能出现的结果数/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数。

    2、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

    3、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0;

    4、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在0—1之间,记作0

    三、几何概率

    1、事件A发生的概率等于此事件A发生的可能结果所组成的面积(用SA表示)除以所有可能结果组成图形的面积(用S全表示),所以几何概率公式可表示为P(A)=SA/S全,这是因为事件发生在每个单位面积上的概率是相同的。

    2、求几何概率:

    (1)首先分析事件所占的面积与总面积的关系;

    (2)然后计算出各部分的面积;

    (3)最后代入公式求出几何概率。

    初一数学 复习方法

    考试与作业逻辑不同:

    我们的考试不同于作业,有些孩子作业写的还可以,准确率挺高的,但是考试成绩不理想。比如学校上完课,回家就写当天的作业,但是考试不一样,它是阶段性的、综合性的;再比如写作业,可以看资料,不会的可以请教同学,但是考试就得靠自己;还有写作业时格式不一定规范,不一定符合标准,但是考试老师会要求很严格;另外有些孩子考试比较焦虑,考试之前,爸爸妈妈给孩子加油鼓劲,反倒孩子考不好,有些孩子甚至在考试前后一定要上厕所,排解压力,甚至影响到考试成绩。

    那具体涉及到数学的复习,我以北师大版为例,可以分4个步骤:

    复习方法总结

    1回归书本,梳理章节概念公式、性质定理等

    就像盖房子,房子的地基是否扎实稳固。比如我们在复习课中,要求孩子们默写公式等,记忆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以及幂的运算、整式乘除的法则,而且一定要记住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以及变形。有些孩子能够背下完全平方公式,但是一旦用的时候,就偏偏不用,因为不够熟练,怕出错,所以就用最复杂的公式推导一遍,费时费力,还总错,而且重要的公式更加生疏。

    比如知识点填空:

    知识点填空

    我们的孩子在学校大题普遍做的多,考试也能拿到一些分数,但是选择填空老错,考完试下来一看,错就错在概念不清。

    比如平行线是怎么定义,性质定理有几条,判定定理有几条?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这一章中,哪些地方一定要加“同一平面内”这5个字?家长们可以让孩子找找看,捋一捋。

    再比如说,三角形一章,涉及到三边关系,角的关系,以及三角形的重要线段和它们的性质,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这些一定是期末选择题的备选项。

    还有全等的几种证明方法,常见的辅助线做法这是几何证明题的思路。

    2题型突破,对各章节常见的 热点 问题归纳练习。

    我们的数学、物理这些理科都是要做题型的,而不仅仅是做题,一定要明白思路。

    大多数孩子要考的题型和难度,学校每天的作业以及每周的考试卷,你都必须分析一下,对题型归类,你可以用不同的笔标记一下,比如第2题和第8题是一类题,是化简求值还是公式的变形应用?通过这样一遍的分析,孩子们都会发现,其实考来考去,就是那几种题型反复的出,反复的练。这是非常高效的学习方法。

    3、熟悉套路、模型

    平行线常见的模型:铅笔模型、猪蹄模型,比如我经常和大家说的,遇见拐点,就做平行线。

    三角形倒角常见模型:8字型、飞镖型、折角型。

    三角形全等模型:角平分线的性质模型,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三垂直模型,翻折(对称)。

    学好这些模型相等于我们是拿着工具箱考试,效率很高,比起其他同学,省去了推导的过程,速度又快,又准确。当然前提要掌握好基础内容,不要本末倒置。

    如果孩子们能把前面的步骤都做好了,基本知识点,题型都掌握了,计算也不会出错,那你们考试一定没有问题,除了有些学校本来要求考很难,比如压轴题,不在于做的多,而是在精练,你做完之后不断的复盘,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思路来,找找看里面的逻辑关系。

    4、坚持改错题

    把整个学期的试卷装订在一起,每周花半天的时间,订正错题,不会的标记星号,问老师问同学,直到会了为止,下周继续改,看自己是否真的懂了,对于错题,就像骆驼吃草一样,不停地咀嚼,错题也需要孩子们不断反复的看思路,才能在考试的时候避免在同类型的题上反复错。


    七年级数学考试知识点整理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大全

    ★ 初一数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 初中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梳理

    ★ 七年级上册数学月考知识点整理

    ★ 初一数学必考的21个知识点,附考试重难点

    ★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部编版

    ★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总结

    ★ 初中数学知识点整理:

    ★ 七年级数学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二、初一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1

      正数和负数

      ⒈、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小的数正数:比0大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①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a,—a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

      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3、0表示的意义

      (1)0表示“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

      (2)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如:

      (3)0表示一个确切的量。如:0℃以及有些题目中的基准,比如以海平面为基准,则0米就表示海平面。

      有理数

      1、有理数的概念

      (1)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2)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3)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①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③整数也能化成分数,也是有理数

      注意:引入负数以后,奇数和偶数的范围也扩大了,像—2,—4,—6,—8也是偶数,—1,—3,—5也是奇数。

      初一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2

      有理数

      1.1 正数与负数

      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negative number)。

      与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1.2 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integer),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fraction)。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rational number)。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number axis)。

      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 number)。(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记作|a|。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平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通过上面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学们认真学习吧。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平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平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相信上面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考出好成绩。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定义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 :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 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 :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初一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3

      第一章有理数

      1、大于0的数是正数。

      2、有理数分类:正有理数、0、负有理数。

      3、有理数分类: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4、规定了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的直线称为数轴。

      5、数的大小比较:

      ①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②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6、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

      7、若a+b=0,则a,b互为相反数

      8、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称为数a的绝对值

      9、绝对值的三句: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10、有理数的计算:先算符号、再算数值。

      11、加减: ①正+正 ②大-小 ③小-大=-(大-小) ④-☆-О=-(☆+О)

      12、乘除:同号得正,异号的负

      13、乘方:表示n个相同因数的乘积。

      14、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15、混合运算:先乘方,再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有括号的先算括号。

      16、科学计数法:用ax10n 表示一个数。(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

      17、左边第一个非零的数字起,所有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知识梳理】

      1.数轴: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

      2.相反数实数a的相反数是-a;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反之亦然;几何意义:在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3.倒数:若两个数的积等于1,则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4.绝对值: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在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5.科学记数法:,其中。

      6.实数大小的比较:利用法则比较大小;利用数轴比较大小。

      7.在实数范围内,加、减、乘、除、乘方运算都可以进行,但开方运算不一定能行,如负数不能开偶次方。实数的运算基础是有理数运算,有理数的一切运算性质和运算律都适用于实数运算。正确的确定运算结果的符号和灵活的使用运算律是掌握好实数运算的关键。

      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

      知识点1:等式的概念: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知识点2: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方程中一定含有未知数,而且必须是等式,二者缺一不可.

      说明:代数式不含等号,方程是用等号把代数式连接而成的式子,且其中一定要含有未知数.

      知识点3: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任何形式的一元一次方程,经变形后,总能变成形为ax=b(a≠0,a、b为已知数)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式.注意a≠0这个重要条件,它也是判断方程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依据.

      例2:如果(a+1) +45=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a________,b________.

      分析:一元一次方程需要满足的条件:未知数系数不等于0,次数为1. ∴a+1≠0,2b-1=1.∴a≠-1,b=1.

      知识点4: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即若a=b,则a±m=b±m.

      (2) 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或代数式, 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即若a=b,则am=bm.或. 此外等式还有其它性质: 若a=b,则b=a.若a=b,b=c,则a=c.

      说明: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重要依据.

      例3:下列变形正确的是( )

      A.如果ax=bx,那么a=b B.如果(a+1)x=a+1, 那么x=1

      C.如果x=y,则x-5=5-y D.如果则

      分析:利用等式的性质解题.应选D.

      说明:等式两边不可能同时除以为零的数或式,这一点务必要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知识点5: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知识点6:关于移项:⑴移项实质是等式的基本性质1的运用.

      ⑵移项时,一定记住要改变所移项的符号.

      知识点7: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具体解题时,有些步骤可能用不上,有些步骤可以颠倒顺序,有些步骤可以合写,以简化运算,要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运用.

      例4:解方程 .

      分析:灵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答本题.

      解答:去分母,得9x-6=2x,移项,得9x-2x=6,合并同类项,得7x=6,系数化为1,得x=.

      说明:去分母时,易漏乘方程左、右两边代数式中的某些项,如本题易错解为:去分母得9x-1=2x,漏乘了常数项.

      知识点8:方程的检验

      检验某数是否为原方程的解,应将该数分别代入原方程左边和右边,看两边的值是否相等.

      注意:应代入原方程的左、右两边分别计算,不能代入变形后的方程的左边和右边.

      初一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4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初一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5

      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初一年级新学期数学知识点,希望给您带来启发!

      一、目标与要求

      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三、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使学生逐步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

      四、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条件: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

      (1)它是等式;

      (2)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3)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

      (4)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4.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三:等式两边同时乘方(或开方),等式仍然成立。

      解方程都是依据等式的这三个性质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5.合并同类项

      (1)依据:乘法分配律

      (2)把未知数相同且其次数也相同的相合并成一项;常数计算后合并成一项

      (3)合并时次数不变,只是系数相加减。

      6.移项

      (1)含有未知数的项变号后都移到方程左边,把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

      (2)依据:等式的性质

      (3)把方程一边某项移到另一边时,一定要变号。

      7.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一般解法:

      (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记住如括号外有减号的话一定要变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5)系数化成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b/a.

      8.同解方程

      如果两个方程的解相同,那么这两个方程叫做同解方程。

      9.方程的同解原理:

      (1)方程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式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2)方程的两边同乘或同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初一年级新学期数学知识点,希望给您带来启发!

      初一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6

      一、方程的有关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做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例如:1700+50x=1800,2(x+1.5x)=5等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3.方程的解: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注: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不同的概念,方程的解实质上是求得的结果,它是一个数值(或几个数值),而解方程的含义是指求出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⑵方程的解的检验方法,首先把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计算它们的值,其次比较两边的值是否相等从而得出结论。

      二、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ac=bc

      三、移项法则: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四、去括号法则

      1.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

      2.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改变.

      五、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合并(把方程化成ax=b(a0)形式)

      5.系数化为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ba)。

      六、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审:审题,分析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明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设:设未知数(可分直接设法,间接设法)。

      3.列:根据题意列方程。

      4.解:解出所列方程。

      5.检:检验所求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6.答:写出答案(有单位要注明答案)。

      七、有关常用应用类型题及各量之间的关系

      1、和、差、倍、分问题:

      (1)倍数关系:通过关键词语“是几倍,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增加百分之几,增长率……”来体现。

      (2)多少关系:通过关键词语“多、少、和、差、不足、剩余……”来体现。

      2、等积变形问题:

      “等积变形”是以形状改变而体积不变为前提。常用等量关系为:

      ①形状面积变了,周长没变;

      ②原料体积=成品体积。

      3、劳力调配问题:

      这类问题要搞清人数的变化,常见题型有:

      (1)既有调入又有调出。

      (2)只有调入没有调出,调入部分变化,其余不变。

      (3)只有调出没有调入,调出部分变化,其余不变。

      4、数字问题

      (1)要搞清楚数的表示方法:一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是b,个位数字为c(其中a、b、c均为整数,且19,09,09)则这个三位数表示为:100a+10b+c

      (2)数字问题中一些表示:两个连续整数之间的关系,较大的比较小的大1;偶数用2n表示,连续的偶数用2n+2或2n2表示;奇数用2n+1或2n1表示。

      5、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中的三个量及其关系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6、行程问题:

      (1)行程问题中的三个基本量及其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2)基本类型有

      ①相遇问题;

      ②追及问题;常见的还有:相背而行;行船问题;环形跑道问题。

      7、商品销售问题

      有关关系式:

      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商品标价折扣率商品进价

      商品利润率=商品利润/商品进价

      商品售价=商品标价折扣率

      8、储蓄问题

      (1)顾客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银行付给顾客的酬金叫利息,本金和利息合称本息和,存入银行的时间叫做期数,利息与本金的比叫做利率。利息的20%付利息税

      (2)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本息和=本金+利息

      利息税=利息税率(20%)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这里了。

      初一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7

      知识点1:正、负数的概念:我们把像3、2、+0.5、0.03%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它们都是比0大的数;像-3、-2、-0.5、-0.03%这样数叫做负数。它们都是比0小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我们可以用正数与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知识点2:有理数的概念和分类: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有理数的分类主要有两种:

      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看作分数。

      知识点3:数轴的概念:像下面这样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知识点4:绝对值的概念:

      (1)几何意义:数轴上表示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2)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

      注: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均大于或等于0(即非负数).

      知识点5:相反数的概念:

      (1)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分别位于原点的两旁,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代数意义:符号不同但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知识点6: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有理数大小比较的基本法则: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数轴上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

      用绝对值进行有理数大小的比较: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知识点7: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知识点8: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知识点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知识点10: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根据有理数减法的法则,一切加法和减法的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然后省略括号和加号,并运用加法法则、加法运算律进行计算。

    三、初一数学重要基础知识点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如果说学习一定有捷径,那只能是勤奋,因为努力永远不会骗人。学习需要勤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勤奋。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一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 知识点

    【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理解

    1、若Y随X的变化而变化,则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自变量是主动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3、若等腰三角形顶角是y,底角是x,那么y与x的关系式为y=180-2x.

    2、能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相关公式①路程=速度×时间②长方形周长=2×(长+宽)③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④本息和=本金+利率×本金×时间。⑤总价=单价×总量。⑥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二、列表法:采用数表相结合的形式,运用表格可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列表时要选取能代表自变量的一些数据,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列出,再分别求出因变量的对应值。列表法的特点是直观,可以直接从表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值,但缺点是具有局限性,只能表示因变量的一部分。

    三.关系式法:关系式是利用数学式子来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等式,利用关系式,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也可以已知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四、图像注意:a.认真理解图象的含义,注意选择一个能反映题意的图象;b.从横轴和纵轴的实际意义理解图象上特殊点的含义(坐标),特别是图像的起点、拐点、交点

    八、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对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一般有两种:

    1.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增加(大));

    2.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减小(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减小).

    注意:如果在整个过程中事物的变化趋势不一样,可以采用分段描述.例如在什么范围内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等等.

    九、估计(或者估算)对事物的估计(或者估算)有三种:

    1.利用事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估计(或者估算).例如:自变量x每增加一定量,因变量y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年)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的变化量=(尾数-首数)/次数或相差年数)等等;

    2.利用图象:首先根据若干个对应组值,作出相应的图象,再在图象上找到对应的点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

    3.利用关系式:首先求出关系式,然后直接代入求值即可.

    初一数学知识点

    解一元一次方程: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这仅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针对方程的特点,灵活应用,各种步骤都是为使方程逐渐向x=a形式转化。

    2.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先观察方程的形式和特点,若有分母一般先去分母;若既有分母又有括号,且括号外的项在乘括号内各项后能消去分母,就先去括号。

    3.在解类似于“ax+bx=c”的方程时,将方程左边,按合并同类项的 方法 并为一项即(a+b)x=c。

    使方程逐渐转化为ax=b的最简形式体现化归思想。

    将ax=b系数化为1时,要准确计算,一弄清求x时,方程两边除以的是a还是b,尤其a为分数时;二要准确判断符号,a、b同号x为正,a、b异号x为负。

    1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类型

    (1)探索规律型问题;

    (2)数字问题;

    (3)销售问题(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利润进价×100%);

    (4)工程问题(①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②如果一件工作分几个阶段完成,那么各阶段的工作量的和=工作总量);

    (5)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

    (6)等值变换问题;

    (7)和,差,倍,分问题;

    (8)分配问题;

    (9)比赛积分问题;

    (10)水流航行问题(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2.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首先审题找出题中的未知量和所有的已知量,直接设要求的未知量或间接设一关键的未知量为x,然后用含x的式子表示相关的量,找出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求解、作答,即设、列、解、答。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五个步骤

    (1)审:仔细审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

    (2)设:设未知数(x),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直接未知数(问什么设什么),也可设间接未知数.

    (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解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

    (5)答:检验未知数的值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完整地写出答句.

    初一数学方法技巧

    1.请概括的说一下学习的方法

    曰:“像做其他事一样,学习数学要研究方法。我为你们推荐的方法是:超前学习,展开联想,多做 总结 ,找出合情合理。

    2.请谈谈超前学习的好处

    曰:“首先,超前学习能挖掘出自身的潜力,培养自学能力。经过超前学习,会发现自己能独立解决许多问题,对提高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其次,够消除对新知识的“隐患”。超前学习能够发现在现有的基础上,自己对新知识认识的不妥之处。相反地,若直接听别人说。似乎自己也能一开始就达到这种理解水平,实践证明,并非这样。

    再次,超前学习中的有些内容,当时不能透彻理解,但经过深思之后,即使搁置一边,大脑也会潜意识“加工”。当教师进度进行到这块内容时,我们做第二次理解,会深刻的多。

    最后,超前学习能提高听课质量。超前学习以后,我们发现新知识中的多数自己完全可以理解。只有少数地方需借助于别人。这样,在课堂上,我们即能将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放“这少数地方”的理解上,即“好钢用在刀刃上”。事实上,一节课,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并不太多。

    3.请谈谈联想与总结

    曰:联想与总结贯穿与学习过程中的始终。对每一知识的认识,必定要有认识基础。寻找认识基础的过程即是联想,而认识基础的是对以前知识的总结。以前总结的越简洁、清晰、合理,越容易联想。这样就可以把新知识熔进原来的知识结构中为以后的某次联想奠定基础。联想与总结在解题中特别有效。也许你以前并没有这样的认识,但解题能力却很强,这说明你很聪明,你在不自觉中使用这种做法。如果你能很明确的认识这一点,你的能力会更强。

    4.那么我们怎样预习呢?

    曰:“先 说说 学习的目标:(1)知道知识产生的背景,弄清知识形成的过程。

    (2)或早或晚的知道知识的地位和作用:(3)总结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或说出认识问题使用了以前的什么规律)。

    再说具体的做法:(1)对概念的理解。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通常要借助具体的东西加以理解。有时借助字面的含义:有时借助其他学科知识。有时借助图形……理解概念的境界是意会。一定要在理解概念上下一番苦功夫后再做题。

    (2)对公式定理的预习,公式定理是使用最多的“规律”的总结。如:完全平方公式,勾股定理等。往往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方法及相当有用的解题规律。如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的证明。我们应当先自己推导公式或证明定理,若做不成再参考别人的做法。无论是自己完成的,还是看别人的,都要说出这样做是怎样想出来的。

    (3)对于例题及习题的处理见上面的(2)及下面的第五条。


    初一数学重要基础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初一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 初一数学基础知识有哪些?

    ★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大全

    ★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整理归纳

    ★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

    ★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与学习方法

    ★ 初一数学必考的21个知识点,附考试重难点

    ★ 初一数学必考的23个知识点,考试必掌握的重难点

    关于初一数学知识点的问题,通过《初一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初一数学重要基础知识点》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初一数学知识点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初一数学必考的21个知识点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初一数学知识点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初一数学必考的21个知识点和七年级数学考试知识点整理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