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中秋节风俗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中秋节的来历以及民俗和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中秋节的来历以及民俗
正值中秋佳节,我来给大家讲讲中秋节吧,中秋节的历史可悠久啦,在上古时代就出现了,那个时候叫祭月节,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毕竟在古代,看着头上挂着这么一个又大又圆的东西,古人从内心还是非常尊崇的。
然后到了汉代,基本就开始普及了。民间已经有了相对正式的中秋活动了,到了唐朝的时候,中秋已经被朝廷认定了官方节日了,而中秋赏月在当时的帝都长安非常盛行,很多诗人在这个时候已经用月亮为题材写诗,比如耳熟能详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是此时所写。并且这个阶段还流传了很多与月亮有关的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到了宋朝的时候,中秋节已经成为大众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沿用至今。
另外,中秋节前后也是桂花盛开的季节,人们会制作桂花饼等糕点,月饼也是由此慢慢演化而来,赏月、赏桂花、吃月饼、玩花灯等等活动慢慢兴起,在我们现在,中秋吃月饼已经是标配了,也象征着团团圆圆。
而在浙江则更有意思,中秋除了赏月外,钱塘江的观潮是一定不能错过的。钱塘江由于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能造成的特大涌潮,一般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钱塘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非常的壮观。
在古代中秋的猜灯谜是非常流行的,每年都会吸引很多的才俊争相比对,现代由于活动多。猜灯谜的活动只在少数地区盛行。
最后,给大家简单的讲一下嫦娥奔月的故事吧: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是有十个太阳的,酷热无比。老百姓都不能正常生活,非常煎熬。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后裔的人,力大无比,他一心想要解救大家,于是他经过苦练后,登上了昆仑山顶,用弓箭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并要求最后一个太阳每天按时升起落下,为民造福。
从此以后,后羿成了大家的英雄,很多人拜他为师,而在他的徒弟中,有个叫逢蒙的,此人非常的奸诈贪婪。他一心想要把王母娘娘赐给后羿的仙丹弄到手,据说这颗仙丹是王母娘娘奖励给后羿的,这仙丹吃了可以长生不老,还能成仙,但后羿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妻子嫦娥,就一直没有吃,而是藏起来了。
而在一年的中秋节当天,后羿带徒弟出门,逢蒙称病没有一起去,后羿走后,逢蒙就威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不肯,逢蒙就发了疯的搜家,嫦娥眼看逢蒙就要找到仙丹存放的地方,心想,这样的人吃了仙丹不是要害很多人吗?于是嫦娥趁逢蒙不注意,立马取出仙丹服下。嫦娥吃了仙丹后,突然身体不受控制的飞了起来,越飞越高,慢慢的一直朝着月亮的方向飞去。
等到后裔回来,已经找不到妻子嫦娥,当他抬头看下天空的时候,只见月亮里有一只兔子跳来跳去,而自己的妻子正站在一颗桂树旁看着自己。后裔想追过去,可是怎么也追不上,自此,嫦娥和后裔再也不能团圆,而老百姓们也非常想念嫦娥,就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号就是嫦娥飞走的这天,在院子里摆上嫦娥平常爱吃的糕点,期望她能看到能吃到。自此以后,八月十五中秋节就成了大家期望家人团圆的节日。
一、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亲~您好,很荣幸为您解答:中秋节的来历习俗是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也是古代人们对月的一种崇拜体现早在唐朝,中秋节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这些民俗。中秋节主要有祭月、燃灯、赏月、追月、观潮、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扎灯笼、竖中秋、耍禄仔、玩花灯、烧斗香、拜祖先、舞火龙等习俗。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历史悠久。
“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中秋节的习俗礼》。因为用我国古时后的历法,农历8月15日,就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所以被称为“中秋”除此之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所以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
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还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二、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三、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关于中秋节风俗的问题,通过《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中秋节风俗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