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来金山“试金”!“上海湾区”着力打造青年希望之城

来金山“试金”!“上海湾区”着力打造青年希望之城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青年大学第十季特辑十四五与青年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来金山“试金”!“上海湾区”着力打造青年希望之城和鲁迅青少年文学奖是什么?鲁青奖是怎样的一种活动?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来金山“试金”!“上海湾区”着力打造青年希望之城
  • 鲁迅青少年文学奖是什么?鲁青奖是怎样的一种活动?
  • 大湾区“施工图”发布 5大关键词读懂中山机遇
  • 上海市金山区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 一、来金山“试金”!“上海湾区”着力打造青年希望之城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9月20日电(记者许晓青、刘颖、王婧媛)从农业创新到科技创新,从村镇、合作社创新,到覆盖全区的青年创新,被称为“上海湾区”的金山区正在打造青年希望之城。

    9月20日,金山区召开“青年助力金山转型升级行动”启动大会。此前,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和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名单公布,上海市金山区入选。而今,金山区对这项关乎全区青年发展的重要试点工作进行再动员。

    金山区山阳镇“山阳田园”吸引青年回归乡间。(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据介绍,金山区已把“青年发展”纳入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并编制出台《金山区青少年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健全完善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快破解青年“急难愁盼”问题,持续优化青年发展环境,切实增强广大青年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我们立足国际化大都市的人力、财力、智力资源,挖掘农业农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在发展中实现青年与金山的‘双向奔赴’。”金山团区委书记王民民介绍,金山拥有广袤的农田和农业设施,是上海乡村振兴的主要阵地之一,在农业青创方面基础较好;近期金山还作为“青年发展型城市”代表之一参与了金砖国家青年峰会,不断拓展国际青年“朋友圈”。

    秋高气爽,当众多市民游客漫步金山乡间小道,当一批批无人机飞手在华东基地流连忘返,当文创园区的青年骨干们展示最新研发成果……人们感受到,金山的青春活力和“磁吸”效应正不断增强,这一片“上海湾区”拥有青年超过20万人,堪称青年的希望之城。

    一场无人机考试吸引众多青年相聚金山。(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据共青团上海市委介绍,一批青少年创新实验室将陆续在各区揭牌,其中金山区首批拟推出华东无人机基地、九丰蔬菜农博园、开乐文创园等。

    上海盛致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建宇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建宇说,“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希望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城市在农业的沃土上加速成长。”

    像陈建宇这样的农创青年,金山当地还有很多,比如在小型农业综合体“山阳田园”,既有从上海市中心陆家嘴金融机构归来的青年管理人才,也有继承父辈事业的青年企业家。“70后”创业青年孙玉林在传承金山当地酿酒事业的同时,将望秦品牌的啤酒俱乐部“搬进”了这个小型农业综合体。

    据悉,今年2月上海金山正式发布“上海湾区”人才计划,推出金山人才新政,专门出台了《金山区关于加强农业人才引进和激励的实施办法》,政策中对引进的符合条件的农业领军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等多类别青年人才提供项目资金、课题经费和创业补贴等一系列服务,全方位、多渠道挖掘、整合、激活人才资源。

    近年来,金山凭借长三角桥头堡的区位优势,持续深化长三角青年工作毗邻联动的运行机制,积极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建立首批沪浙“青邻之家”沪浙毗邻团建型青年之家,挑选各领域优秀青年人才互派挂职。上海金山、宁波慈溪两地青年企业家协会开展创新创业交流合作。常参加两地活动的青年纷纷表示,“毗邻团建为我们搭建了平台,开阔了视野,更增进了两地之间的学习与交流。”通过基层组织共建、团员队伍共管、资源信息共享、乡村振兴共通等多个方面,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关心、关注、投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化互动交流,开展合作共建。

    在20日的启动大会上,金山区还以“上海湾区·青历青为”为主题发布了区内五大类青年发展政策措施,尝试构建人才“全链条”发展模式,让更多青年有实实在在的政策获得感。下一步,金山区还将结合区域实际特点,聚焦青年发展“急难愁盼”问题,营造更好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来源: 新华社

    一、鲁迅青少年文学奖是什么?鲁青奖是怎样的一种活动?

    2002年鲁迅独子、全国政协委员周海婴先生在上海成立了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2004年创建了全国唯一经鲁迅家属授权的“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为了扩大规模和影响,2009年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和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上海市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中国少儿报刊协会等机构,联合主办这一面向青少年的文学创作评选活动。

    第十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

    2018年5月4日,第十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公益活动发布会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召开。[1]

    本次赛事由官方赛事平台“知识赛道”全面支撑,同时赛事也对应升级:

    第一,参赛选手年龄范围的升级:本次赛事在历届赛事基础上,除小学,初中,高中组以外,新增了青年组(18—35岁),并对青年组文学奖设定了资助出版大奖。[1]

    第二,赛事内容升级:为培养青少年发展文艺才能和文学素养,本次赛事活动在文学奖的基础上增加“书法”和“朗诵”比赛,同时,为了纪念鲁迅先生第一部白话文《狂人日记》100周年,组委会将在今年 秋季启动“狂人100微日记”大赛。[1]

    第三,参与方式升级: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官方平台网站“知识赛道”联合“知识赛道”app移动端作为平台, 提供全程技术服务。选手可通过ios及安卓系统下载使用。除此以外, 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也将在赛事期间及时公布赛事进程。[1-2]

    第四,赛事激励升级:“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在继续贯彻免费报名的公益准则外,将选拔出的优秀获奖者举荐给高校,同时将优秀作品推荐给出版社及文化企业,希望深度开发作品之精华来充实我们的精神追求。同时,也呼吁青年企业家关注公益,奉献爱心,培养那些优秀的作者及条件困难地区的青少年,给予助学或出版支持。[1]

    “鲁迅青少年文学奖”迎来新的十年,恰逢中国正处人口红利升级至人才红利的新纪元;文学奖就是一张生动的文化名片,它不仅代表了精英化人才的培养基地,更将成为传播当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使者。青少年之于一国的未来与文化教育之于一个人的未来,其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组委会借此机会呼吁更多有社会担当的各界人士加入,共同打造这一场青少年文化原创盛事,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建文明世界。

    第十一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

    第十一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覆盖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地区,近150万学生参赛。经过层层筛选入围全国总决赛的选手共计700余人。大赛组委会在文学创作部分共设立了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计138名,“特等奖”奖励万元助学金及《鲁迅经典文集》。本届大赛由天家教育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全程赞助。

    二、大湾区“施工图”发布 5大关键词读懂中山机遇

    大湾区关键节点的建设,是中山实现新一轮大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核心。图为中山城区。

    广东省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进一步明确:近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同时,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方案》对全省要重点推进落实的大事要事进行谋划,并把近中期加快实施的重点工作进行分工部署,对阶段性目标进一步的量化。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一员,中山市在《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方案》里多次被提及。记者梳理这两份文件发现,其提到中山以及和中山密切相关的关键词一共有22处。从优化提升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到现代产业体系的建构,再到推进全面开放新格局、打造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等,共同推进“施工图”中山有哪些关键节点?从城市发展动力来看,这些关键节点的建设,也恰恰是中山实现新一轮大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核心所在。

    关键点1

    优化空间格局

    推动城市环湾布局、向东发展

    近日,位于翠亨新区内的中山纪念小学确认将于今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作为翠亨新区起步区内第一所公办学校,中山纪念小学的建成投用,意味着翠亨新区人居配套正步入完善的轨道。

    抓住历史性机遇,中山提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高水平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城市,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布局是城市东移战略。在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推动环湾布局向东发展”被作为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首项工作。报告提出,要顺应湾区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推动中山环湾布局,加快城市发展重心向东延伸。其具体的举措,就是坚持将东部沿海片区与中心城区一体规划建设,从市级层面通盘考虑东部沿海片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努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顶尖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翠亨新区作为跨珠江口通道——深中通道在珠江西岸的登陆点,成为中山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的前沿阵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翠亨新区也对起步区原有的规划进行了调整。按照日前审议通过的《中山翠亨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对原有的用地规划、功能片区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在原有的规划中,马鞍岛中部规划为“依托英皇集团全球华人文化村项目的多元服务中心”。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发展,广东省对翠亨新区的功能定位要求发生了转变,其中,马鞍岛中北部地区由原来的产业用地为主调整为以新型产业用地、综合服务、科创研发为主的综合功能区域;另外,创新产业集聚区的东南侧物流—工业混合用地,调整为新型产业用地;先进智能产业区也进行了用地调整,东部沿海的工业用地调整为新型产业用地。

    同时,在翠亨新区的南部,中山市布局了珠江口的另外一座“科学城”——翠亨科学城。2018年7月,中山翠亨科学城启动城市设计国际咨询,面向全球公开征集设计机构,拟打造国际化现代城市新中心。今年4月,《中山翠亨科学城城市设计》草案通过相关审查程序,并在今年6月经审议通过。根据翠亨科学城城市设计方案,中山将以国际化视野、前瞻性思维、创造性设计为宗旨开展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的翠亨科学城,提出构建“两轴、四带、一心、五区”的多元复合结构框架,打造为湾区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

    在《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方案》中,“支持中山翠亨新区建设”被纳入“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建设内容,明确提出通过深化与香港、澳门、深圳等城市以及国际先进地区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服务业、青年创新创业等领域合作,高水平建设翠亨科学城,加快打造国际化现代化城市新中心、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关键点2

    提速交通网络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融入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

    伶仃洋上,深中通道施工现场一片繁忙。

    矾石水道附近,国内唯一一艘精挖抓斗式挖泥船“金雄”轮和它的搭档“金建”轮,正在进行海底隧道基槽开挖工作,清理、平整遍布沉管基槽区域的28万立方米的全风化花岗岩及强、中风化花岗岩,为世界级跨海通道开挖出一条平整的海底隧道。

    近日,深中通道的重大进展消息频发:从广州出发的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个管节钢壳,顺利抵达位于伶仃洋上的珠海桂山镇牛头岛预制厂;7月4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东索塔首个超大体量钢吊箱下放施工。《实施意见》提出“打造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以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城际快速交通网络,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其中,包括深(圳)中(山)通道等过江通道建设,再次被明确提出。

    抓住深中通道建设窗口机遇期,中山市投入1500亿元启动新一轮大交通建设,统筹推进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港口、通用机场、市政交通等综合交通项目建设,推动交通区位决定性转变。记者梳理发现,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中山以加快推进深中通道和中开、西环(含小榄支线)、东部外环、广中江、香海等高速公路建设为抓手,尽快启动南中高速公路项目,完善深中通道中山侧路网布局,推进高效对接港珠澳大桥延长线,构建“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同时,该市提出全面改造提升高速出入口连接道路,消除上下高速出入城堵点,实现与城区中心15分钟互达。

    在港口建设方面,中山市正加快建成中山港马鞍岛区新客运枢纽工程,提出大力拓展水上巴士航线,增开至深圳、香港等周边城市高速客轮,打造大湾区西岸异地候机航运中心。同时,推进中山港货运港口和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为加强中心城区与东部沿海片区互联互通,打通向东的交通联系,中山市提出要谋划推进博爱路、中山路、康华路向火炬区、翠亨新区腹地延伸,谋划孙文东路快速化改造。

    《实施意见》还提出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研究谋划广州至清远(研究延伸至永州)、深圳经江门至南宁、广中珠澳、广深第二高铁等高铁项目。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也是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之一。根据计划,中山将重点推动深茂铁路深江段动工建设,加快南沙港铁路建设,尽快启动中南虎城际、广中珠澳高铁前期工作,争取深南高铁布局中山,推进广州地铁18号线延伸至中山,完善中山市域轨道交通规划。

    这也得到了周边城市的呼应。《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明确“规划与佛山、东莞、清远、中山等周边城市地铁衔接通道”。此前,两市就广州地铁18号线延伸至中山项目达成共识,中山方面提出了广州地铁18号线从番禺广场引出直线南下至中山市三角镇、中山站的支线方案,以及从南沙引出至中山市民众镇、中山站的延长线方案。

    关键点3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创建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国际合作创新区

    今年上半年,中山生物医药产业有几个动态值得关注:5月底,广东中昊药业有限公司研发的1.1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创药物——本维莫德乳膏(商品名:欣比克),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后上市,这是我国在这一领域领先国际的标志性成果;几乎同时,“广东省手性药物工程实验室(中山中心)”在中山和博制药公司揭牌;4月初,粤港澳大湾区中山生物医药产业高峰论坛在中山翠亨新区举办,当日上午,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华南分院)揭牌仪式同在翠亨新区举行,中山再添一个重量级生物医药科研机构……

    观察产业动态可以发现,从火炬开发区的国家健康基地,到南朗镇的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再到翠亨新区的国际医疗中心规划,中山生物医药平台布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产业布局向珠江东岸延伸,寻求协同创新的更大可能性。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中山市创建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国际合作创新区”,将其作为“塑造健康湾区”的重要内容之一。记者观察发现,在推进生物医疗科技创新、创建生物医药科技国际合作创新区方面,中山近年来也推进了不少工作:

    在检验检测领域,今年5月,广东省药品检验所中山实验室在火炬开发区成立。据相关负责人透露,实验室参照粤港澳大湾区国家一流口岸药品检验所标准,主要负责中山、珠海等珠江西岸城市的药品进口检验工作,并提供药品委托检验技术服务。实验室的建成运行,将有效提升中山市药品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协同强化中山药品安全监管,对全面提升药品质量检验水平、推动药品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协同创新领域,中山与香港、澳门的高校建立了紧密联系,充分利用香港大学“生物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创新资源,充分挖掘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根据《广东省教育厅、中山市人民政府共建广东药科大学中山校区协议》,批准了广东药科大学《省市共建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将重点支持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与中山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及技术转移中心)、生物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分室。

    《实施意见》提出,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推进跨珠江口通道建设,充分发挥港珠澳大桥等既有通道作用,科学谋划新的过江通道,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轴带。生物医药作为中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正往珠江口东移,在与香港、广州和深圳加快协同创新的同时,也在利用自身优势实现与上述城市生物医药产业的错位发展。当前,翠亨新区正将深圳医疗器械产业园整体引进过来,目前已经引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华南分所,按计划将在翠亨新区建设药物临床研究、药品安全评价、药品研发和大分子药物等产学研平台。

    关键点4

    扩展“双创”空间

    加快建设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平台

    广珠城际轨道中山北站对面,是中山市760文化创意创业孵化基地所在地。自从与澳中致远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以来,双方在基地内共建了420平方米的“760澳门互动区”,由中山市提供场地及营运管理,澳门方面负责提供创投融资、创业培训平台,目前已有10多名澳门青年创业者入驻。

    在今年中山市“3·28”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洽谈会上,可以发现今年的签约项目更加注重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及产业转化基地建设。去年,中山市引进了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本届洽谈会上,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项目上台签约,将为香港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条件优越的产业转化载体。

    2018年12月,中山市成立了中山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专项小组,“1+1+N”的中山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格局由此加快推进。根据规划,以易创空间孵化示范基地为核心,将重点建设翠亨新区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带动中山全市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社会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载体。

    为推动港澳青年在中山创新创业合作,中山市同步建设多个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易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设置1000平方米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区,累计为23支港澳青年团队提供了孵化服务,在孵港澳青年项目12个;2018年3月,翠亨新区管委会与澳中致远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关于推动澳中青年创新创业园项目合作的框架协议》,约定项目由澳门中山青年商会牵头建设,占地48亩,总投资6.168亿元,拟建设中澳创新创业基地,重点为澳门、中山两地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同时结合中山及翠亨新区特色,吸引全球有志优秀华人青年回国创新创业。

    《实施意见》提出“中山市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平台”,当前,中山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取消港澳居民到内地就业许可证等政策,港澳青年可凭居住证、港澳居民往来内地通行证或内地高校的毕业证等有效身份证明,在中山市创办初创企业可与中山市户籍青年一样同等享受一次性创业扶持资金、租金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人才培养补贴、创业项目资助等服务。根据工作计划,中山市将以中山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平台为核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为粤港澳青年在中山创新创业提供环境最优、成本最低、要素最齐的硬件支撑,进一步拓展就业创业空间,鼓励更多港澳青年来中山创新创业。

    关键点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争当绿色发展“领跑者”建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走进中山市小榄镇北区社区福兴新村村口的社区农园,应节果蔬映入眼帘。这片曾是荒地的土地开垦为农田后,被整齐划一地分成30块区域,由福兴新村的居民认领种植。

    从2014年入选广东省重大低碳示范项目开始,小榄镇北区社区福兴新村的居民们成为了低碳生活的探索者和实践者。2017年底,北区社区进入首批省级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是全省唯一上榜的近零碳社区试点项目。

    除了社区农园外,小榄低碳发展促进中心还在村中推广绿色屋顶,即在村民家中阳台建“小菜地”,以一个个小系统来推动全村绿色大循环。《实施意见》在“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内容中,对建设绿色发展体系,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进行了重点阐述。其中提出,要深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低碳城市、城镇试点示范,推广深圳东部、东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经验,推进广州、深圳、中山市等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支持佛山禅城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和中山市小榄北区近零碳排放社区建设。

    天然屏障五桂山、烟波浩渺伶仃洋、风光秀丽岐江河,中山市作为岭南水乡的山水美特征尤为明显。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山几乎囊括了国内城市建设领域的所有荣誉。1997年,中山市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成为当年摘取这一全球人居领域最高奖项的唯一亚洲城市。

    近年来,中山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寻求平衡点,守住好山好水好风光。

    在生态补偿机制方面,中山在全省率先实施“统筹型”生态补偿政策,也是新《环境保护法》颁布后全省首个制定生态补偿政策的地级市。通过创新性提出并实施“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横向补偿”,对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和量化,综合区位、人口、经济、资源等因素确定各镇区享受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所必须支付的成本,由中山市财政统一收取,再根据生态公益林面积进行二次分配。

    2018年10月15日,在2018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中山荣获森林生态建设领域含金量最高的荣誉——“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在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中山市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与珠三角城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坚决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强化大气、水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同时,通过大力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工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协同建设绿色低碳美丽湾区。

    近日,中山出台了中心城区的几个片区规划中,在城市设计方面更注重融合山、海、城,努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精品城市。当前,中山把五桂山、岐江河和金钟湖纳入城市景观设计,勾勒出“一山一河一湖”的城市发展景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山市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争当绿色发展的“领跑者”。

    三、上海市金山区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三年的时间并不长,但仅仅三年,一所全新的平乐出现在杭州湾畔。
    新平乐,新就新在她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最新教育哲学思想━━理解教育。三年多来,平乐人在以熊川武教授为首的专家的指导下,在市教委、区教育局领导的关爱与帮助下,全员、全程、全面开展理解教育的研究和实验,从改变观念、探究策略到形成基本的操作策略和模式和具有理解特色的学校文化与教育哲学思想,平乐人为此作出了艰苦和不懈的探索。正是由于拥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老师改变了传统的灌、管等陈旧教育理念和教法,理解学生、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理解他人、理解自己、开启智慧之门,实现智慧和德行的共同发展。学生知道“拳拳高堂心”、“片片教师情”,勤学奋进,发展自己。教师在“理解”中发展,学生在理解中成长,平乐由一所薄弱学校逐步走向上海市先进学校行列。通过四年“理解教育”的熏陶,学校教育质量大幅提高。少先队大队部继成为上海市雏鹰大队后,又成为市活力大队;学校在近三年中相继成为区行为规范示范校、区德育先进集体、区文明单位、区先进党支部、区先进科研集体、上海市档案先进学校、上海市卫生学校等;学校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开办了几十个学生社团,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生活,发展了学生个性。2002年、2003年平乐学生在物理、化学、英语等学科竞赛中均列区团体前三名;在数学、体育、艺术、电脑、环保等竞赛中也屡屡获奖;2002年、2003年、2004年中考,平乐均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区最前列……平乐发生的巨大变化,被上海市教委有关领导认为 “为上海加强初中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小荷才露尖尖角,已有蜻蜓在上头”。2002年9月在上海市初中工作会议作了专题介绍,引起了市内外很大的反响;2004年8月,平乐在上海市中小学1800名校长会议上以《教师研究文化的培育与平乐发展》为题做了专题发言,引来广泛的共鸣。《中国教育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上海教育》、《深圳晶报》、等报刊杂志均以大篇幅报道了平乐的实践;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东广等广播电视台也对我校进行了采访和报道。同样,平乐的教育改革经验也已辐射到全国。全国三十个省市二百多所学校来我校学习“理解教育”的理论与经验;“理解教育”已在美国华文杂志“新浪潮”上发表,在港澳地区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美国“Discovery Channel”在我校拍摄了专题电视片“生命的脉动”(living pusel),向全球播放。我校各类人员应邀在全国各地作过几十场报告,各校纷纷来电要求引人理解教育。

    一、我们选择了“理解”,“理解”改变了平乐!
    我们平乐学校原是一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尤其是生源差。2000学年度,1021名学生中,记录在案的后进生(行为偏差、学习困难、心理缺陷有问题的学生)就有217名。2001学年度,968名学生中,此类学生有197名,均占学生总数的20%强。另外,平乐学校建校8 年以来,没有进行过一个高质量的带有前瞻性的区级以上课题研究,学校大部分教师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陈旧,当然更谈不上形成一种为全校师生认可的教育哲学思想,学校教育行为处于一种半自然状态。在一份学生调查中,在问到你喜欢的老师有几位?52%的学生回答只有2位及以下;在问到你不喜欢的老师有几位?近31%的学生称有3位以上;另有21%的学生对学校教育失去了信心,并成为教育意义上的学习困难生。进一步地调查我们发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经常误解、不理解充满幻想的生命体--学生的一些行为,同时学生又误解、不理解教师将学生“物化”(非人化)的教育行为;久而久之,这种误解和不理解日甚,学生抗拒教育和教师的现象由此而产生,教育走向低效,甚至无效。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育如何让学生挺起胸膛来?所以,我们认为逐步消除师生间的不理解和误解,是我们教育成功的前提。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熊川武教授的指导下,在教育局领导的支持帮助下,全员全程学习、研究、实施“理解教育”,并以此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
    “理解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教育主体借助交流在认知、感情与行为上筹划并实现人的生命意义。” 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理解过程,人在理解中成长,理解是人的生命意义的表现。理解教育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交流、活动,让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都得到合理发挥,从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理解认知对象,使教育主体的生命意义得以实现的过程。
    这种人性化的、“香格里拉”式的、理想的教育如何在这样一所相对薄弱的学校内实现?
    为了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我们实行了学习化管理。
    1、组建学习型组织
    组建学习型组织是实施理解教育的抓手和目的,也是形成教师研究文化的必然要求与过程。我们是以理解教育研究课题的组织、学习、实施、研究为手段和目的,着手组建学习型组织。学校根据平乐的实际情况,以理解作为学校教育的目的与手段,成立了“理解教育研究”(市级,现正在申报教育部重点课题)的龙头课题,在总课题下成立了7个子课题,并逐渐发展到涉及学校教育、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11个国家、市、区级课题,每位教师都全程、全面参与课题学习、实践、研究(开始时带有点“先结婚后恋爱”的味道)。由于课题源于平乐实际、与专家一起设计了既科学规范又充满教师自我创造时空的教育研究方案,这种学习型组织在短期内迅速高效形成。
    2、致知是实施理解教育的基础。
    我们不仅结合平乐实际学习华东师大熊川武教授的理解教育理论与相关的教育理论(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论、建构主义理论、实践教育学等),请熊教授和其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指导(开始时每二周就请专家讲学一次),更重要的是创造性地学习。三年来,根据我们的理解、研究与实践,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自己编辑出版了《理解教育读本》、《理解教育文集》(一)、(二)、《走向理解》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书籍,供老师们学习与研究。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属于平乐自己的理解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
    3、力行(实践与体验)是实现理解的最佳途径。
    “致知在实事上”(明王守仁)。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结合时才会表现出其旺盛的生命活力。我们让老师们在实践中尝试先进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并在实践中尝试到成功,形成属于老师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行为方式。如雷宏良老师,他在实践中反复实践、揣摩理解教育的实质,终于得出了属于他的理解教育思想:“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反过来,实践的进行又促使老师们不断地学习新信息,形成了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循环。
    4、格物(反思、研究、创新)使我们走向理解。
    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理论是教育家的,而理论与自己实践的真正结合,并在反思、研究、创新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才是属于自己的。在平乐,我们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这块广阔天地交给了老师,让他们去研究,让他们去创造。教师们的研究,切入口小,操作清晰,针对性强,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为了及时总结、推广第一线教师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学校多次召开市、区、校级“理解教育论坛”,更多的是课题组的研究与总结。在以熊川武教授为首的专家们的指导下,老师们不断研究、学习、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学习(研究)化过程中,教师研究文化悄然形成:教育现象问题化,教育问题课题化,教育走向理解。
    在这样的过程中,老师们通过致知、力行、格物,开发了20多种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具体的理解教育策略(范型言说策略、动态分组策略、理解探究策略、教师奖励策略、校内留学策略))。
    形成了200多篇研究论文,有几十篇已发表在各级刊物上;几十篇论文得国家、市区奖;向全国各地开放了一百多节理解教育研究课;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理解教育个案。
    形成了理解教育的基本话语系统和基本运行方式。
    形成了学校“理解文化”--“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
    在理解中,平乐人大胆进行德育创新,建设学校理解道德场,形成了被中国著名德育专家、南师大教授班华称为人性化德育典型的理解型德育。
    5、老师在理解中成长
    胡惠秀,40岁,化学本科。五年前,由于师生关系紧张、教学质量不好而离开教学岗位进入实验室。三年前,胡老师提出要进课堂,理由是:感受着平乐勃勃生机,她要和老师们一起提高。学校理解胡老师,胡老师又走上了她心爱的课堂。一年过去了,她 在理解中成了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她的化学课有效而生动;她对学生严格加爱;她的教学成绩远高于区平均成绩;现在,她成了平乐的化学教研组长。
    雷洪亮,32岁,数学本科。几年前,他与老师、领导缺少理解,关系紧张;他把“教师作为谋生的手段”,教育方法单调,师生关系紧张。近几年来,他在“理解教育”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寻找自己的童年梦,从自己的童年看学生的言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终于成为我校学生中“最酷的老师”。那句现在很流行的理解语言“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就是熊老师为雷老师的教育言行总结的一句话。现在,他是金山区园丁奖的获得者,区师德标兵,学校破格聘其为中学一级教师。以前认识他的人都惊叹雷老师的变化。
    同样,我们老师的创造在理解中诞生。
    当他----戚继兴老师认识到“新世纪的青少年,精力充沛,进取心强,求知欲旺盛,好在众人面前表露才华”,他再也无法等待,出于教学的自主,他推波助澜----研究、创设了理解教学的新策略----范型言说。学生们检索信息、组织教案、走上课堂、合作教学、反思学习,享受着学习的快乐,理解了教育的艰难与劳动的欢乐。
    当她----沈明娟老师发现一群不归家的“游子”,她研究成功“奖励(精神)策略”,毅然放弃了休息日,垫上了自己的工资,带着这些孩子“游山玩水”,与其他志同道合者一起让他们享受“家”的关怀……
    平乐老师与学生的生命意义就是这样在理解中得以实现。
    6、充满爱与理解的平乐精神
    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充满爱与理解的平乐精神悄然形成。
    戎非,平乐的一名特殊学生,他,身高120cm,体重只有25kg。用“骨瘦如柴”、 “皮包骨头”任何一个词来形容他都不过分。他患有先天性大泡型表皮松懈症,浑身没有汗腺,皮肤不断地起泡脱落,这种病在世界上目前还没有治疗这种疾病的有效方法和药物。
    2003 年9月1日,戎非升入初一了。戎非身上没有汗腺,破坏了他的热平衡。大热天坐在教室,奇痒难忍,皮肤总被抓破好多处。这些对他都十分危险,都有可能会因伤口感染得败血症,危极生命。
    戎非,只得在家休息。怎么办?担忧同样写在我们每个教师脸上。
    不知谁说了一句:“我们送课上门吧!”一下子竟有二十多人要参与这项活动。这些老师不计报酬,不管风吹雨打,无论白天黑夜,研究戎非、与戎非心谈、用最适当的方式教育戎非,用他们的话说,他们快乐着戎非的快乐,伴着戎非的成长而实现着自身的生命意义。
    如何让戎非在认知与情感健康发展的同时,在社会化方面也同步发展呢?老师就组织同学们分批分期的来到戎非家,帮助他学习,与他一起开展一些游戏活动……老师们期望着一旦戎非他身体恢复健康,就能主动融入主流社会。
    当班主任李老师跟我汇报这件事时,我除了为我们的老师感动外,我同样理解了理解教育在平乐的三年产生了什么:一种爱!一种理解他人、博爱生命的精神!
    11月15号新金山报刊登《平乐点燃戎非的心扉》的文章;12月3日,“新民晚报”以“温暖呵护残缺生命” 为题整版报道了这个动人的故事;此事又被评为金山区“十佳好事”…………
    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我们的老师继续默默的在演绎着教育的真谛:教育的本意是人之间爱和信息的交流过程。学生是我们教育之源泉和教育之终极目标,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教育之职责。是理解让我们的老师更明白了生命的可贵,人生的真谛!

    二、研究德育机制,构建人性化的德育体系
    为了实现理解型德育的理想,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实践与研究。
    一研究德育机制,建设学校理解道德场。
    场,在物理上是物质场,物体间通过场产生相互作用。所谓理解道德场就是由师生、家长、社会共同营造的理解型德育场。可以是有型的,也可以是无型的,但始终弥漫在校园内外,伴随学生成长。从要素上分,我校着重建设了下面三个场。
    1、理解道德体验场。
    我们学校地处新村内,我们在学校开放式围墙与新村之间建设了一条“理解走廊”,在这条走廊学校围墙一侧,布置着寓意师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自然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的优美画面,与画面相对映的还有理解道德词,如: 拳拳父母心,毋忘高堂情。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等。让学生在进校门前就体验理解道德,让社会与家长从这美丽的风景线上读出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心。校园内,布置着师生共同创作的很多理解书画作品,让学生与老师在自己的作品中体验理解。在学校的一角,学校还布置着一间精心打扮的理解室,并由具有心理咨询能力和富有亲情度的优秀老师坐堂,接受学生的宣泄,倾听学生的苦衷,引导学生走出道德困境,提高道德认知和行为水平。与之相衬的是富有理解气息的校园环境文化。
    2、理解道德传播场
    这里特指学校有目的的进行理解教育知识传播场。我们让全校师生自己设计自己的校标,增进学生对老师和学校的理解;我们进行全校性辩论赛: “是老师先理解学生还是学生先理解老师”,形成学生对理解的共识;我们利用班会课解释诵读“理解歌”,让学生认识理解并具有一定的理解他人的和自我的意识与能力;我们定期出“理解教育研究及成果展”,让师生共享理解成果,激发成功的欲望;每节课前,我们都要做两分钟的理解操,通过理解操优美的音乐传播理解的意念,通过做理解操集中注意力,形成愉悦的学习心境……
    3、理解道德实践场。
    理解道德实践场是指按照理解道德规范行事的一切校内外活动。我们将校内的一切场所保洁任务都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在保洁中体验劳动,体验环境美;我们在校外建立多个德育基场,让学生在社会、烈士墓园等场所接受道德熏陶;我们在校外建立环保教育研究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环保意识与能力……
    二研究理解教育理论,开发理解型德育策略。
    我校在近三年的理解型德育模式实践研究过程中,依据理解教育理论和平乐德育的实际情况,开发了十几种具有操作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的理解型德育策略,如“学生档案跟踪策略”、“理解室策略”、“罚后安抚策略”、“校内留学策略”、“教师奖励策略”、“代为解困策略”、“合同约束策略”、“兴趣融会策略”和“感受成功策略”等策略。班主任将这些开发的策略应用于学生教育工作,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下面我们就以“校内留学策略”与“理解室”为例来说明理解型德育策略的理论与操作方式。
    1、校内留学策略
    校内留学策略是理解教育的重要理解策略之一,是学校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而采取的一种让学生在本校范围内改变学习环境的措施。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学籍上更换班级的留学,即由甲班调往乙班。二是到其它班级学习某门学科的留学,即班级不变,可到其它班级听数学课、外语课等。这个策略主要适用于与老师或同学关系过于紧张且短期内难以缓解的学生。
    2、理解室策略
    我校理解室从布局到整体功能上的设计与传统的心理咨询室不同。理解室分为宣泄区、舒缓区、对话区三大空间。,让心理压抑的学生通过软(硬)宣泄,减轻心理压力;或在舒缓区通过心理操等方法放松自己;或找我们的专职心理老师倾诉心中的苦闷。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他人、理解自己,学会理解。理解室全天开放且“生意兴隆”,每天总有几十人次。上海“新闻晨报”头版和三版两个版面报道了我校的“理解室”策略,引起了市内外很大的反响。
    我们的这些方面的探索被著名德育专家、南师大教授班华誉为 “人性化德育的典型”

    三、走进理解教学大门。
    1、探索理解教学管理之路。
    近年来,我们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除了国家、地方课程外,还根据学校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在隐性方面,我们着力构建具有理解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此来影响、促进师生的发展;在显性方面,我们开发了“人和自然”为主题的探究型课程,成立了各类科技、文艺、体育等二十多种学生团队,学生自己组建了文学社、网站等,且成效显著。除了课程的这两方面开发和管理外,我们还着力于教学的创新管理。学校除了建立一套有自身性特点的目标管理方案外,加强了教学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我们认为,科学、人文性的管理是理解的保障。为了克服目标管理中的急功近利弊端,过程管理中我们注重了备课、上课、评课、教科研的管理,规定了教研组都要有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理解教育课题,人人都要参与研究,每学期每人均要有一篇以上相关教育科研论文。同时,我们加强了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特别强调了备课组作用,同一年级同要求、同进度、同练习、同备课、同研究等,教师间取长补短,真正形成“理解、合作、奉献、创新”的教风,并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同步提高。如在近几年的中考中,语、数、英、物、化等学科的均分都超区平均10%以上,但教师间的差异却在3%以内,无显著差异。另外,过程和目标管理过程中,特别单列了对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管理。加强教学目标和过程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变“要老师这样干”为“老师自己要那样做”,如每位教师接班时,都会拿到一份包括学生认知、情感、以及学习困难生转变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期中、期末和学年都要进行评价考核,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让追求有效教学成为教师自发的行为。
    2、形成理解型课堂教学模式
    在熊川武教授的具体指导下,最近一年来,在前二年理解型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对“反思创读,多重循环”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反思创读,多重循环”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 步骤分为八步
    A、心理准备; B、小组诊断;C、通过实读与创读学习新内容;D、实践解题,当堂反思;E、师生反思本堂课的学习; F、教师批改作业(只批错的),并将学生典型错误记入学生学习进步档案;G、教师查阅学生档案,要求学生第二天对错题再做一次(一般不做原题)。如果做错了,还要继续做,直到做对;H、对一次性作对题,不必反复做;为了防止遗忘,每隔一周半月要对出过错的内容进行复习。
    上面的八步中,可分为课内课外二种循环:课内:反思 ——创读——反思;
    课外:反思——创读 ——反思,并多次循环。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读与创读,师生一起构建知识与情感体系,并通过师生间的信息与情感的多次交流和反思,课内课外的多重循环,消除误解,加深这种理解。
    结合理解教育研究,我们开展理解教学实证研究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经过近三年多的边研究边实践,实证研究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和数据,并出了部分成果。在教学策略方面,业已形成较成熟的策略有:范型言说(上海教学杂志上发表)、动态分组策略(文汇报上介绍)、理解探究策略(区教学竞赛三等奖)、教师奖励(精神时间)策略、课堂留学策略、成功激励策略、分层理解策略等,现正在进一步实践研究中,力争总结出张民生主任所期望的“可操作性的经验”来。下面以动态分组法策略为例。动态分组法策略:在一般学习讨论时,我们就近按异质分成学习小组;在专题讨论时,我们按同质学力分成ABC三种专家小组,即学力较低的学生分成若干A组,学力较高的学生分成若干B组,学力优的学生分成若干C组 。根据不同学力情况让ABC三个专家组讨论不同问题,然后让专家们再回到原学习小组进行交流,最后进行课堂交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平时没有机会发言和学力较低的学生也成了解决某些问题的专家,他们也有了在课堂上让学力优的同学倾听他们意见的机会。从深层次角度来看,课堂教育变得更公平,学习困难生也有了成功的时空,也有了让人欣赏的机会。
    在学生学业评价方面我们已形成:一次性评价与补偿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相结合;并在各种场合合理运用鼓励性和发展性评价。

    四、建设学校理解文化,让平乐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校文化指由师生共同创造,在学校全部环境(物质和精神)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师生共有的价值趋向和目标追求。三年来,平乐努力探索具有“理解”理念的学校文化,包括理解环境文化、理解精神文化和理解制度文化。(不妨我们把这种学校文化谓之学校“理解文化”
    二年的实践证明,良好的学校“理解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教育、科研及管理活动,而且可以使学校生活得到丰富及每个学校人的精神得以振奋和升华;良好的学校“理解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较好地调节和激励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较好地培养和激发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较好地促进师生员工间的相互理解、自我理解和自我完善,较好地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良好的学校“理解文化”使教师们逐渐形成共同的教育愿景,学生在这样的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平乐特有的学校教育哲学文化--“理解文化”。此外,良好的学校“理解文化”通过文化自身和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渗透到社会各阶层,也对社会主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和影响。
    我们认为,具有“理解”特点的学校文化是理解教育在内隐转化(认识与感情转化)方面的主要内容,也是理解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目的。下面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1、建具有“理解教育”特征的学校环境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环境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环境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另外,校园环境文化又是一门隐性的课程,每天、每分、每秒都教育着周围的人。在平乐校园与社区连接的大道二侧,我们布置着多幅以优美画面为背景的理解诗句,如:“拳拳父母心,毋忘高堂情”。在平乐校园里,我们在显要位置分别布置着“理解教育”的锦言、师生“理解歌”、以理解为主题的雕塑等。在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挂起或竖起了由学生自己书写的诸如“老师教我不容易,莫将教诲付东流”;“熟读精思诚可贵,标新立异价更高”等书画作品。在教师的主要活动区域,展示了很多老师们自己书或画的条幅和画,如“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 “与其抱怨学生屡教不改,不如反思自己教得如何”等理解教育格言。同时我们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了阅报栏、黑板报、图书室、阅览室、团队活动室、校史展览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悬挂张贴名人、名言挂图、展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图书角、外语角、知识长廊;分班级建设小绿地、小花池、小植物园等,使学校的每个墙壁、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以和谐、优美无声的环境表达着师生以及人与环境的理解。
    2、形成学习型组织,尊重个人愿景,建立起学校的共同愿景(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着学校文化的方向和实质。成就一流,关键在人。三年多来,我们全员、全程开展“理解教育”的学习、研究、实践,形成了学习型组织,在尊重个人愿景的基础上,建立起学校的共同愿景,形成了具有“理解文化”特征的学校教育哲学思想。建设成一支具有“理解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形成“理解、合作、奉献、创新”的教风。三年多来的学习、研究、实践,使广大教师超越了传统的教育观,懂得了理解教育的实质就是要体谅、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欣赏所有的学生,诚心诚意地去帮助他们、鼓励他们、感化他们,让每一名学生在平乐健康地成长。同时,冲破了应试教育的枷锁,树立起理解既是智慧也是德行,既是常规也是创新,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的理解教育理念。重新认识到我们教师的责任虽然不可能让所有学生得高分,但可以让每一学生不带着反社会反人类的倾向走向社会。从而使理解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自觉教育行为。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也清醒地体会到,理解教育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精髓,是一种创新,是素质教育在平乐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并使“理解”日益成为教师的自觉教育行为。今天,“我们常常听到‘理解’这个词,这是因为理解教育取代了应试教育”。(二(6)班同学吴诚语)

    关于青年大学第十季特辑十四五与青年的问题,通过《大湾区“施工图”发布 5大关键词读懂中山机遇》、《上海市金山区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青年大学第十季特辑十四五与青年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青年大学第十季特辑十四五与青年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和什么是新时代青年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