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清明节作文100字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清明,是华夏民族的第一个天道节日和清明节的来历20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清明,是华夏民族的第一个天道节日
【导读】清明节祭祖祭的到底是谁?清明节距今多少年了?2000年?1万年?2万年?这里隐藏着华夏民族走向天人合一、通天彻地、率先迈入文明时代的历史大秘密。
今天是清明节。清明节对华夏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去年我曾经分享过,今年重新调整下内容,再次分享,温故知新。您也可以和孩子聊聊这个话题。
为什么要再次分享呢?因为,清明节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文化本能。我们每个华夏人身上都具有这种文化本能,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重新唤醒这种文化本能显得尤为重要。
先抛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过清明?有人说是纪念祖先,是哪个祖先?第二个问题,清明就是寒食节吗?韩国人过的就是寒食节。第三问题,清明节有多少年历史了?
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不难,您只要记住一点,真正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和天道有关的。
我们先来说说“清明”这个词的意思。
清,就是清晨,明,就是苍龙七宿里最明亮的大火星(不是金木水火土的火星)。
上古之人早就知道地日关系,古代宣夜说就认为大地如鸡蛋黄,宇宙如鸡蛋白,这是多么高级的认知啊!
古人还发现,月亮每30个昼夜左右经历一次阴晴圆缺,这就是一个月。
星空还在缓慢的变化着,春夏秋冬都不一样,每三百多天改变一轮。太阳每天的轨迹也不一样,但是每三百多天太阳回到原来的轨迹,这就是一年。
那么,该怎么测量年的长短呢?
有人也许要问,为什么要测量年的长短呢?不知道这个,日子不是照样过吗?
测量年的长短,是古人那个时代的高科技,那个时代的大国重器。如果测量不了年、月、日,就没法种地,就没法养活大量的人口。如果测量不了年、月、日,就无法授时,就无法协调管理天下人民,也没法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不能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又怎么书写历史呢?
所以,测量回归年,确定岁首和岁尾,非常重要。
最早,中国人发明了斗极历,就是用北斗星来纪年。《太一经》:仰视斗极而定方名,东西南北也。这个误差比较大,只能算是天文历法的雏形。
太阳升起或落下的方位每天都在变,冬天太阳偏东南升起,夏天太阳偏东北升起。
日出日落的时刻也每天都在变,夏天天亮的早,冬天亮得晚。
星星每天都和前一天不一样,一年里也在旋转变化,这个变化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引起的。这样好乱,纪年变得非常困难。怎么办?
用日出日没的地面坐标,比如山峰,行不行呢?也不行。因为随着先民的迁移,山峰等地面坐标也变得没那么容易锚定。
怎么办?在没有精确地面方向坐标,也就是东南西北方向的情况下,古人如何精确确定历法呢?
这时,华夏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圣人燧人氏,他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解决的。
他用移动坐标(星空)作为锚定, 在每天太阳出现或者落下的时候,观察太阳方位的星辰是否重复出现,来判断地球是不是绕太阳走完了一年。
打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的祖先燧人氏把整个星空当做一个移动变化的【表盘】,把太阳日出或日落位置作为【指针】,观测这个【指针】所在方位有什么明显的星辰出现(相当于【刻度】)
当同样的星辰在日出或日落时刻的太阳方向再次出现时,就说明太阳【指针】在宇宙中转了一圈回到了原点,完成了周天一年的轮回,代表一年就过去了。
以星空为【表盘】,以日出日没为【指针】,以伴日的星辰为【刻度】,以天为幕,这是一座多么宏伟美妙的钟表啊。
这个钟表,不仅美妙,而且精确。
因为,每天,日出日落的方位在变,那个方位的星辰也在变,只要有一个变,观测结果就不同。什么时候观测结果出现重复呢?只有两者都匹配,才能出现重复的观测结果。
而这,一定代表,在宇宙中,地球飞回到了起点。
这个钟表解决了1、地球在动;2、太阳在动;3、整个宇宙星空也在动的三动复杂环境下,如何计算地球绕日一圈时间长短的问题。
所以,它不仅宏伟,而且精致。
更难得的是,它操作起来又非常简单易用,天下百姓人人可以学会。
要知道,在燧人氏那个时代,技术手段极端落后,没有精确的方位基准,也没有精准的计时工具,更没有二十八星宿的知识,但是,只要认准一颗恒星,就能进行纪年。
这第一颗被燧人氏认准的、用于纪年的恒星,就是苍龙七宿里明亮的大火星- 心宿二。
这个方法,就叫偕日出观测法,或偕日没观测法。偕,就是偕同的意思,
燧人氏发明的这个历法,就叫做大火历。
于是,这颗大火星,在中国文化里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为中国人第一次有了精确的天文历法。所以,它是仅次于北极星的一颗重要恒星。
这张图是二里头文化遗址,下半张图是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星空图。其中标红圈的是大火星,心宿二。
上半张图是二里头遗址中著名的绿松石龙。墓主人专门在心宿二的位置放了一个铜铃,来突出表示这颗非常重要的星辰。
为什么叫清明?现在就明白了。
清,即清晨,明,即明星,最明亮的大火星。
清晨在太阳升起的方位能观察到明星(大火星)的日子,就是“清明”。
下面,第二个问题,清明节距今多少年了?
先科普一下,为什么中国的古书中,对重大历史事件,都要记录天上发生的星象呢?
因为,这可以避免有人对历史事件进行时间造假(咱们不和西方“史学家”抢造假这个爱好),也方便后来人考证时间的真伪。
所以,按照燧人氏的这个天象,经过后人的天文模型推算,就可以很容易的算出,燧人氏伟大创举的发生时间,只能在5000年前,3万年前,和1.7万-2万年前这三种可能。
5000年前不可能,那时华夏文明已经有更高级的历法了。所以,至少是1.7万年前。
所以,结论是:1.7万年前,甚至3万年前,就有清明节了。
第三个问题,清明节和寒食节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燧人氏除了发明大火历,还发明了“钻木取火”,造福天下百姓,我们开始吃熟食,要拜他所赐。为了纪念他,也为了传承这个生火技术,古人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就把去年保存的火种熄灭。在大火星(明星)出现的那一天,也就是清明节那天,再度生新的火。
这就是人和天,相互对应。
清明是那个时代的过年日,所以可以理解为除夕灭火种,新年生新火。这是为了纪念燧人氏圣人既发现了天上的大火星历法,又发明了地上的钻木取火。
灭火种的那天,只能吃冷的食物,因此叫“寒食节”。
寒食节差不多是冬至后105天,清明节差不多是冬至后106天。
所以,中国很多地方,管寒食节或清明节,叫一百五或一百六,就是这么来的。
最后,夸一下韩国人。韩国人在拿寒食节申遗,说中国人抄他们的。其实,他们只偷学了一半(寒食),没有学到另一半(清明),更不懂其中的天道意义。
回到今天的灵魂拷问【清明节祭祖祭的是谁】? 是1.7万-2万年前的燧人氏。【清明节纪念的是什么】?可以说,清明节纪念的就是清明本身: 清晨时明星(大火星)出现,当然是1.7万年前的天象。也可以说,清明节纪念的是古代圣人燧人氏,他发明了宏伟美妙精密的宇宙钟表 -- 大火历,并且发明了取火,为华夏文明带来了火种,从此人类有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天文历法,华夏族也由此率先进入了文明时代。
所以,清明,是华夏民族第一个天道节日。是华夏子民巡天而动、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尊道贵德的第一个纪念日。
一、清明节的来历20字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扩展资料:
清明节的习俗
1、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2、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
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二、清明节的来历(简述)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清明节气特点与祖先信仰、祭祀文化衍化成清明祭祖节日,清明祭祖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扩展资料: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
1、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2、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3、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4、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发现,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广东乃至岭南发现年代最早的墓葬,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岭南古人类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
三、清明节的意义
清明节的意义
1.清明节是缅怀已逝生命,激发现有生命,纪念自己身边的,自己亲近的已逝的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的一个节日。如何通过我们现有的生命延续过去的生命,用过去的生命激发今天的生命。缅怀的意义不单纯是对亲人的思念,更该成为一种民族的风俗,成为一个种族的繁衍仪式。我们对自己亲人每年一次的扫墓就是一个典礼,是敬祖报本观念的延续。
2.清明节还是“生机的节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机,扩大大自然的生机。大自然到了清明节的时候是生机勃发的。植树就是古人扩大自然的生机,古代有“插柳留春”的习俗;踏青则是珍惜自然的生机,到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蹴鞠、荡秋千、拔河等等,以此来迎接大自然生机的到来。
3.清明节融合了古代的寒食节。寒食本来就是一种大自然的节律,加上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就是那许许多多的传说和人物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都是由大自然的节日转化而来的,从自然到人文,“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
扩展资料:
扫墓祭祖习俗
扫墓祭祖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先秦时期南北风俗各异,风俗尚未融合,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先秦时中原扫墓主要在寒食节。到唐宋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并相传至今。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上古四时祭仪中春季祭祀宗庙的大礼称为春礿(后为春祠)之礼。 清明节祭祖,酒是一定少不了的。
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参考资料:
关于清明节作文100字的问题,通过《清明节的来历(简述)》、《清明节的意义》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清明节作文100字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