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元宵节几号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元宵节,才是中国古代情人节!这是为何?和元宵节,为何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元宵节,才是中国古代情人节!这是为何?
今天是传统西方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起源基督教。西方情人节与圣诞节一样,都是国外舶来品,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著名的浪漫节日。
可是,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情人节。
说到这里,我想问问大家:在中国古代,到底哪个节日才是属于我们的情人节呢?
相信很多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每年七月初七的七夕才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其实不是,若细细深究,明天(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才是中国古代最地道的情人节。
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西汉《太初历》将正月十五列为传统节日之一。汉文帝与汉武帝时期,正月十五正式命名为元宵节。
《岁时杂记》记载:元宵节是沿袭道教成规。因为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一年明月打头圆”,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古人又把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大家会在元宵节这天闹元宵、赏花灯、猜灯谜。
直至今天,按照地方传统,还有“南方吃汤圆,北方吃元宵”的习俗。
汤圆与元宵差别不大,但在馅料选择和烹饪习惯方面有些不同之处。
南方人爱吃的汤圆,是先用生糯米粉加上温水揉成粉团,然后把各种馅料包进去,搓成圆圆的形状下锅煮。
北方人爱吃的元宵,是先把固体馅料切成小块,蘸上水,放在铺满糯米粉的竹篮上摇来摇去,边摇边洒点水。等到馅料被滚成圆圆的形状,就可以吃了,这就是北方人常说的“摇元宵”。
除了闹元宵、猜灯谜、赏花灯之外,正月十五这天各地还会有踩高跷、扭秧歌、打腰鼓等不同活动。
说了这么多,元宵节似乎与春节、除夕、元旦等节日并无不同,只是一个阖家欢乐的传统节日,与情人节的定义相去甚远。
这种论调现在非常普遍,也是导致大家对元宵节有“偏见”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大家留心一下相关文献资料或者古代的诗词歌赋,就会发现,中国古代元宵节属于法定节假日,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官方解除部分宵禁,允许百姓晚上出来游玩。
元、明时期,元宵节更是有整整十天的假期。
北宋著名文人欧阳修留下一首著名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的意思是,青年欧阳修曾经在元宵灯会时遇见一位楚楚动人的美女,二人在月下相会,彼此约定来年的元宵节再诉衷肠。
但到了第二年,欧阳修孤身一人来到当初约定的地点时,却不见那位美女的身影,真是让人无比落寞。
除欧阳修之外,南宋著名爱国文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也有相同遭遇。(节选其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没想到,写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居然也有如此细腻的感情。他的这首《青玉案·元夕》,通篇描述的都是自己为佳人牵肠挂肚的小心思。
因此可见,至少在宋朝时期,元宵节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更是年轻人找寻良配的绝佳机会。
我们再来看看,大家认为的中国古代情人节七夕这天,古人会有哪些活动?
七夕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着密切关系,然而,七夕节是以女性访友为主旨的综合性节日。
由于古代社会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不好现象,古人更是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封建糟粕,以至于古代女子很难像男性那样行动自由。
而七夕节,属于官方给女性放假的日子。在这一天,女子会访闺中密友,大家一起祭拜织女,祈求纳福。
因此,七夕又有“女儿节”的别称。也就是说,七夕与西方传来的三八妇女节有着相似之处,男人们只是凑个热闹,作为陪衬品。但是经过历史的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因此,在当代便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那为何元宵节才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呢?应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国自古就有宵禁制度。唐朝时期,朝廷硬性规定晚上七点开始,人们不能无故在街上行走,元明清这三朝也有着类似规定。
对现代人而言,晚上七点才刚刚下班,正是夜生活开始的时间。对古人而言,则必须要窝在家里,不可随意上街。
元宵节这天,各个地区暂时取消宵禁,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上街参加庆祝元宵节的活动。
有过恋爱经历的朋友应该会清楚,一大帮适龄青年聚集在一起,肯定会为创造一段新的爱情提供有利条件。
所以,元宵节这天古人会享受难得的狂欢时间,才让它成为情人节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中国古代对于女子的约束较多。到了宋朝的“程朱理学”兴起之后,普通女子无法有着正常的社交,甚至不能无故离家,男女之间始终有着隔阂。就算是两家有媒妁之言,可是丈夫想婚前看看没过门的妻子都难于登天。
但元宵节却是例外,女子们可以自由上街活动,没有人指责她们不守礼数。在荷尔蒙以及气氛的推动下,“如狼似虎”的男青年们就有可乘之机,终于可以与那些大家闺秀有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另外,《周礼》中还有一句:“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这也说明,上古时期男女在仲春之月可以自由恋爱、私奔结婚。
最后一点,大家可以将古代元宵节看成是给男女提供自身才艺展示的平台。
古今中外,两位异性产出爱情火花之前,肯定要先考察对方一番。男看女主要还是打量对方模样,待人接物方面是否落落大方,心地善良与否。
女子挑选如意郎君,必定要看其人品、家世、谈吐。只有各方面符合心中标准,才会芳心暗许。
元宵节正好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展示的机会。男青年可以借此抒发情怀,或是吟诗作对,或是有其他独门技艺,全部展示出来,女子则是群芳争艳。借着元宵展示才艺的当口,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
因此,在元宵节的这天晚上,许多古代未婚青年,都可以光明正大地寻找自己的美好姻缘,不用顾忌封建礼仪。所以,元宵节才是最地道的中国古代情人节。
一、元宵节,为何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之所以被誉为是地地道道的东方情人节,是因为在古时候呀,年轻女子是不允许随意参加各种活动的,但是在元宵节这天,女孩子可以结伴出来赏花灯,古书上面记载说: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
因此在这天晚上呢,很多的未婚青年,就可以光明正大地通过赏花灯闹元宵的这个机会,来寻找自己的美好姻缘。
辛弃疾还曾留下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浪漫的诗句,描写的就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偶遇佳人的场景,现在也有很多人会特地安排在这一天相亲约会,所以元宵节实际上也是一个很浪漫的节日。
扩展资料:
台湾元宵节传统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
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二、元宵,才是专属中国的情人节,为何?
物道君语:
正月初三,我们刚刚度过西方的情人节。其实中国情人节,是在正月十五。余光中说:“我们的情人节是元宵节。我们的诗词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多么浪漫!”
/
中国人最美的相遇,大抵都在元宵这天。
依稀记得《大明宫词》元宵那天,太平偷溜出宫,她说:“我到十四岁才知道长安城是什么样子”。
那夜元夕,花灯如星烟火如梦,欢腾在漫天花火中,太平看花了眼,一回头便与一同出宫的韦姐姐走散了。
她只记得姐姐戴的昆仑奴面具,一个个上前揭开,一边找一边着急地哭了,直到遇见了一个人,薛绍。
揭开他的面具,明亮的面孔下徐徐绽放着柔和的笑容,他说:“你是不是在找人。”太平对他一见钟情,心里是又紧张又害羞。
大抵世间最美的相遇莫不如此,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在满天花火里收藏甜蜜的心意。
元宵,便是这样一个自带浪漫气质的节日,遇见一个“意外之人”。
不到灯会,怎知春色如许
元宵,是少女的节日。
昔时女子受礼教约束,平日独守闺中,不出中门,元夕正值春来,但她们却难见春色。
唯独元夕张灯,金吾不禁,她们得以出门欢悦。花灯银缸,连夜空都金碧辉煌。女子们修娇容,着春服,涌向最热闹之处。
李清照晚年曾怀念北宋的元夕,那时汴京还是繁盛的模样,正月十五那天,日暮余晖像融化的金子般灿烂,日未落,月初升,云中透着彩霞,围着淡月。
闺门中的闺蜜们,个个都戴着帽子,帽子上插着翠鸟的羽毛,还有用金线撵成的雪柳,一边观灯,一边观人,打扮得漂漂亮亮地争相吸引意中人的注意。
她初见这般情景,也如后来杜丽娘游园时动了春心一般,也不由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
这般美好的春天,要如何度过呢?不过是与你一起看灯看人,看尽满城的美景良辰。
少年人,往往奇遇
元宵,也是少年的节日。
元夕之日,少年也期望元宵的到来。诗人刘辰翁说:“不是重看灯,重见河边女。”花灯虽好,却不及日思夜想的人儿。
他们都相信在这天,自己会有爱情的奇遇。
《荔镜记》里泉州才子陈三路过潮州,那天正值元夕,烟火似梦,花火如星。
陈三一边看灯会,猜灯谜,突然听到一声“小姐,你看这花灯”,他顺着声音望去,却再难移开目光。“我回头只见一个女子正在看花灯,灯火阑珊丝毫不及她的雅丽清秀。”
那是黄家千金五娘,陈三故意把折扇遗落。五娘捡起折扇,看见扇上题诗,正自倾心时,抬头不经意撞见陈三目光,一见钟情。
辛弃疾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人间花火中,无意撞见那一回眸的惊喜,是元宵千百年来的奇妙冒险。
它不是教你要勇敢,却愿你相信,相信爱自有天意,相信良辰美景时会遇上意中人。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宵,是相见的节日。
你自闺中出,我从河边来,元夕约相见。欧阳修忆起年少时,“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他笔下的少年早早地就跟心上人说:月亮出来,我们就见面。这不太阳刚刚落下,天边才收起最后一道彩霞,少女便开始在闺中仰望。
等月亮悄悄爬上梢头,等城里已经灯火如昼,他们便穿越万千人海,赴一个月出时相会的约,聊一点儿女情长,看一看对面这个思念很久的人。
古时,相恋难,见面难,时间把思念酿得绵长。如今虽然见面容易,可上元灯节,一年一次,相见不同平日。
我们去年未能相见,今年难得重逢,就别去抱怨三秋思念之苦,也别惆怅明日的离愁。好好见面,慢慢相逢,尽兴到更阑人散,把欢声笑语都留下。
人月两圆,希望这次的见面:
我们笑眼凝望,话题不断,花灯在手上,右手牵着你瞎逛。
惟愿这灯火永远璀璨,这个世界我们约好一起逛。
文字为物道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三、元宵节为啥会是古代女子的“情人节”?
很开心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有这样一种说法:在古达女子能出来的节日都是“情人节”。
从这个理论来看的话,古代的“情人节”不仅仅是元宵节,应该还有清明节,因为清明是要外出踏青的,而且是举家踏青。当然在南方还有端午节,因为有龙舟会。并且龙舟会也是举家要出来看赛龙舟的。
其实在我个人看来,古代的“情人节”是一个系统,是成体系的,它是有好多个节日串起来的一个大概念的“情人节”,这是一个古代人相识、相恋最终结为夫妻的一个流程。而元宵节这一天正是这个流程的开始,也就是恋人们初次见面的过程。请听我细细道来。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古代男女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有媒婆来上门提亲,谁家的儿子对谁家的闺女提亲了,但是也不能盲目的同意啊,在结婚之前两个人也要知道对方长什么样啊,如果相不中那也是不答应的啊,但是没有照片,古代的文化又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明着见面相亲,那怎么办呢?
那元宵节的作用就来到了,这一天大家都会出门看花灯,看花灯是一个目的但是一定会带同时着相亲的目的。男孩子和女孩子会在家人的指点下偷偷地看一看提亲的那个他(她),如果看上了呢,这才正式同意。正式下帖。
当然在元宵节这天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没有下帖的,只看花灯的,这个时候,小伙子如果看上哪家姑娘了,也会记下来,回到家里再烦请媒婆去这家人家提亲。至于为什么要猜灯谜呢?这同样是小伙子展示自己学识吸引女孩子青睐目光的过程。
那么接下来就到了清明节踏青的日子了,这一天那就是怀着明显的目的来的了。两家的家人会带着自己家的男孩女孩踏青,但是又会非常默契的和自己家孩子走失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就是男孩和女孩彼此见面的时间,这就是婚前正式接触进一步加深了解的过程。当然有一些思想先进的青年可能在野外也就成就了好事。所以我们在《聊斋志异》里会发现很多爱情是发生在这一天的。
经过了元宵节的初见,又经过了清明节的私下交谈,这桩婚事也就基本正式定下了,大家有没有觉得我们古代的文化很有意思呢?其实我们好多的节日都有它最初美好的实际用途。以后我会一一道来的。
关于元宵节几号的问题,通过《元宵,才是专属中国的情人节,为何?》、《元宵节为啥会是古代女子的“情人节”?》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元宵节几号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