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元宵花灯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福建人,谁能拒绝这些“福”味满满的花灯?这份闹元宵攻略快收好和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的相关资料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福建人,谁能拒绝这些“福”味满满的花灯?这份闹元宵攻略快收好
过几天就是元宵佳节啦!
除了吃汤圆
赏花灯也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民俗
哪里可以欣赏到炫美的灯景?
这里有一份元宵攻略
一起来看看吧!
福州
LANTERN FESTIVAL
元宵灯会、绝美的灯光秀
近日在福州多处布置完成
江滨中大道设置的“一张蓝图绘到底 真抓实干谱新篇”主题灯组
元宵灯会具体地址看这里
鼓楼
为了重现南后街元宵盛景,展示福州古厝的灯彩纷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将推出“花灯盛会·光影如昼”三坊七巷元宵沉浸式互动灯会。活动以沉浸、互动、演绎、角色设计的方式,融合闽都传统民俗文化和三坊七巷的历史人文背景,设置传统民俗文化体验和沉浸式互动演绎剧场两个板块。
亮灯时间:
2月14日-15日,每日18:00-22:00亮灯
马尾
以“盛世华灯 光耀两马”为主题的第二十届“两马同春闹元宵”灯会已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亮灯时间将持续到2月16日(农历正月十六)。
亮灯时间:
东江滨公园:18:30-21:00亮灯
历史文化街区:18:30-21:00亮灯
罗星塔公园:8:30-17:30开放
马尾船政文化城造船厂片区:线上展播
仓山
2022年仓山区元宵灯会以“璀璨南台”为主题,本次灯会采取分散布点的方式,除了灯光组,还有灯光秀哦!
亮灯时间:
持续至2月15日(农历正月十五),每日18:30-21:30亮灯
灯组设置地点:
1.闽江大道(闽江大道与爱琴海购物广场交叉路口处)
2.飞凤山公园
3.潘墩路(自贸区路口)
4.南江滨路段(港头外路与南江滨大道交叉路口)
5.烟台山公园罗宅前
6.横江路路口
7.金山大道(金山大桥下桥往金山大道方向右侧)
灯光秀设置:解放大桥桥头
台江
在闽江大桥附近、苍霞公园、上下杭三通桥、江滨中大道设置主题灯组。同时,在五一路、江滨大道、六一路、八一七路、台江路、长乐南路、白马路、荷塘路等8条重要道路沿街进行景观亮化,用满天星灯串、福字灯笼、中国结等增添节日氛围。
亮灯时间:
持续至2月16日(农历正月十六),每日18:30-21:30亮灯
晋安
晋安区在元宵节期间点亮4个区域8条路段——
重点亮化区域为火车站周边、四大商圈(东二环、五四北、王庄、宜家)、区管公园(晋安公园、金鸡山公园等)、北峰(乡镇集镇所在地、重点打造的美丽乡村)。
主要亮化路段为福新路(晋安河—连江路)、长乐路(塔头路口—光明港公园)、华林路(晋安河—六一路)、化工路(连江路口—前横路口)、三八路(湖东路—鹤林路)、竹屿路(横屿路—化工路)、横屿路(竹屿路—连江北路)、秀峰路(新店镇政府公交站—五四北泰禾广场周边)。
亮灯时间:
持续至2月16日(农历正月十六),每日18:30-21:00亮灯
厦门
LANTERN FESTIVAL
海峡两岸厦门、南投
举行灯会打造喜庆年味
2022年两岸灯会——方特新春夜游赏灯活动将持续至2月15日(农历正月十五),横跨春节假期、元宵节等中华传统节庆日,结合了海峡两岸文化特色和新春特色,共展出23组大型花灯。传统花灯结合艺术、人文、科技、时尚元素,营造出浓浓的年味。
2022年两岸灯会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参观打卡。园区内,23组融合海峡两岸文化和新春特色的大型花灯、大大小小的“福文化”元素、《贺新年》等新春节目,备受在厦门过年的两岸同胞喜爱。
巨鹏飞梦幻海岸赏花灯
图源:巨鹏飞梦幻海岸
活动时间:持续至2月27日 17:00-22:00
活动地点:巨鹏飞梦幻海岸度假区
活动内容:
♦赏灯夜游,近1000+花式灯笼高高悬挂,带你穿越盛唐古风不夜城
♦民俗演艺火把舞、草裙舞&竹竿舞
♦三大主题乐园畅玩,还有风筝节
泉州
LANTERN FESTIVAL
今年元宵节,泉州市举办丰富多彩文旅活动,多达上百项,人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欢欢喜喜闹元宵,享受元宵所带来的乐趣。
流动花灯带来视觉享受
泉州古城的“小白”你坐过吗?就是一辆辆穿梭在古城大街小巷里的白色电瓶车。近日,“小白”们挂上一盏盏泉州传统花灯,行驶在泉州古城。无骨针刺花灯、宫灯、料丝灯……这些过去元宵灯会上固定悬挂在城市里的花灯,这次将随小白而动。它们会经过古城里的一个个世遗点,不仅给乘坐小白的乘客和途经线路的游客带来视觉享受,更为节日的古城增添了浓浓年味儿。
小白挂上花灯成为流动花灯展
泉州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流动花灯展于正月初四启动后,将持续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市民朋友可以来古城偶遇“小白”,赏灯拍照。
除流动花灯展,还有固定花灯展可以看。在泉州古城区,装扮一新的各主干道两旁行道树悬挂着红灯笼,中山路每隔几米就挂上各式各样的花灯,一眼望不到头的红色将古城街道装扮得格外喜庆。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二层的花灯展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二层的花灯区,收藏着诸多珍贵的花灯。市民可以来这里,一饱眼福。
中山路的花灯展
“非遗”互动体验庆元宵
泉州市推出花灯制作、欣赏等“非遗”互动体验活动,请“非遗”大师教群众制作花灯。
在洛阳桥举行的非遗互动体验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有针刺无骨花灯欣赏与制作活动。在金鱼巷非遗空间、小广场将举行非遗进古城活动,精选非遗项目入驻金鱼巷非遗空间展览、举办茶文化品鉴沙龙等。元宵期间,组织体验性强、民俗关联度高的项目于小广场展示体验。
正月十四,南安市文化馆开展的非遗小课堂,也有花灯制作活动。正月十四、十五,惠安县文化馆有元宵节传统花灯制作体验活动。
此外,泉州市多地也将举办传统的猜灯谜活动。惠安县文化馆、惠安县图书馆、永春县图书馆、晋江梧林古村落等地,都将举办元宵猜灯谜活动。
漳州
LANTERN FESTIVAL
在漳州,元宵节在老百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目前,漳州的多处公园已亮起花灯!
中山公园
图源:漳州风景园林
主题:福虎迎春、百福园、迎宾门等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182号
芝山公园
图源:漳州风景园林
主题:海豚欢歌、鸟语花香、花开富贵、富美漳州、流光溢彩、菊报平安、国色天香等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大通北路55-16号附近
胜利公园
图源:漳州风景园林
主题:花开盛世、蝶恋花、繁花似锦等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胜利西路与新华北路交口西北60米
闽南水乡
主题:吉祥中国年、硕果累累、瓜果飘香等
地址:漳州市龙文区步文街道水仙大街与石仓南路交叉口
九龙公园
图源:漳州风景园林
主题:虎年大吉、拼搏等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胜利东路12号
市民公园
图源:漳州风景园林
主题:枝繁叶茂、筑梦未来、蝶舞、漳州欢迎您等
地址:漳州市龙文区
西院湖生态园
图源:漳州风景园林
主题:海底世界、遨游星空、生机盎然等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西院湖生态园
除了以上公园设有主题花灯外,江滨公园、碧湖生态公园、湘桥湖生态公园、西溪亲水公园、上美湖公园等也设有众多主题灯会,还有许多城市重要景观节点也设有花灯,如市政府正门口、文庙等。本次灯会将持续到2月20日,每日18:00-23:00亮灯。
湘桥湖生态公园 图源:漳州风景园林
宁德
LANTERN FESTIVAL
寿宁县市级非遗南阳“元宵福”传统民俗活动
时间:2月11日-2月16日
地点:寿宁县南阳镇
猜灯谜闹元宵
时间:2月14日-2月18日
地点:蕉城区洪口乡大道头村、洪洲村
古田县“迎新春 庆元宵”闽剧展演
时间:2月15日
地点:古田县文化体育广场
碗窑特色民俗元宵节
时间:2月15日
地点:飞鸾镇碗窑村
猜灯谜闹元宵
时间:2月15日
地点:宁德市图书馆
寿宁县福气进万家元宵文艺演出
时间:2月15日
地点:寿宁县北路戏剧院
2022年柘荣县迎新春街头艺术展演活动
时间:2月15日
地点:柘荣县仙屿公园、鸳鸯草场、天福公园
福厝元宵福味浓
带上您的家人和朋友
一起去观赏灯会吧!
来源丨福建新闻联播、央视新闻、仓山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泉州通客户端等
一、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的相关资料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二、除了闹花灯外,元宵节的传统习俗还有哪些?
每年过年,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大抵会停下手里的活计,团圆的团圆,拜年的拜年,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好不热闹。
有人说,大年初一应该是最热闹的一天,但是许多人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过得比春节还热闹。
元宵节和春节一样,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和我们国家其它传统节日一样,元宵节也有许多代代相传的古老习俗。
那么元宵节除了闹花灯以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呢?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方的习俗会不会有所不同呢?答案是肯定的。
元宵节,除了大家都吃汤圆、闹花灯、猜灯谜以外,还有别的“活动”。这些活动因地域不同,各有特色,很是有趣。但是许多带有地域特色的有趣习俗,已经渐渐被人遗忘,留在上一辈的记忆中了。
1、儿时记忆里,家乡的元宵节习俗颜小二生在武汉、长在武汉,是武汉人。虽说武汉是大城市,但是颜小二是武汉城郊长大的孩子,也有幸多少能目睹些老一辈传下来的近乎看不到的习俗吧。
记忆里,元宵节排场很大,除了吃元宵、猜灯谜、逛灯会这些常见的元宵活动也会舞龙。但舞龙并不是只有正月十五舞,从正月初八开始舞,一直到正月十五的晚上。正月十五的晚上,就会把舞龙的“龙架”烧掉,而舞龙时穿的衣服,则留在来年舞龙时穿。
记得小时候在元宵节这天偶尔会看到舞龙。
当舞龙从家旁经过的时候,想邀请舞龙到自家来舞的话,“放鞭接龙”即可。听到鞭炮声,舞龙的人们就会舞着龙到这家门口耍上一耍,而邀请龙来自己家的主人此时也需要放鞭。舞毕,请龙的主人会给个红包,算是喜气。
只是可惜的是,这些年倒是很少再见到这样的场景了。
不知道是舞龙人老了,还是我们这年轻一辈淡忘了这些过去的“热闹”,也是有些遗憾。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舞龙,颜小二家里长辈说,以前甚至还有舞龙求子的说法。说是家里如果想要生儿子,会在正月十五舞完龙以后,将舞龙时的龙珠“请”到家里来,以此“求子”。当然,孩子肯定不是“请龙珠”请来的。大抵也算是图个热闹吉利。
现如今,随着人们知识文化水平提到,很少会看到有人“请龙珠”求子。而“请龙珠”这样的习俗,大抵只能留在老一辈的记忆里了。
2、四川人不一样的元宵节习俗--“偷菜”?除了我记忆里的元宵节,其它省份的元宵节习俗从收集的资料来看,大抵都没有让我太意外,唯一让人有些意外的,是四川人的元宵节习俗。
四川人元宵节习俗有一个说法叫“四偷”,即“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
而“偷青”有强身的说法,“偷汤圆、偷檐灯、偷红”和颜小二前面说家乡习俗“请龙珠”一样,是为了“求子”。
而四川这边,还有一些村子保留了“偷青”的习俗。
所谓“偷青”,顾名思义,就是趁着夜色跑到别人田里“偷菜”,禾苗、青菜都可以。这种行为背后的说法就是沾一点富有人家的“运气”,去除晦气。
而现在去“偷青”,并非真正“偷菜”,体验这个习俗的人们更多是走一下形式,感受节日氛围。
中国传统节日其实比我们想象中要有趣得多,只是这之中的趣味与习俗,被我们渐渐淡忘,也是个遗憾。
现如今,我们可能不分武汉人、四川人、北京人……我们大多有个共同的名字“打工人”。
那么打工人的元宵节会怎么过呢?可能与往常没什么不同,大抵是挤地铁上班,然后工作,再然后下班,回家。
但是,说相同又不同,元宵节的晚上,大多打工人会给自己“加餐”,他们的晚餐桌上,可能会多上一碗圆嘟嘟的“白胖子”,也就是汤圆,又叫“元宵”。
多说一句,意外得知原来四川人吃的汤圆是肉馅的!而颜小二作为武汉人,没有吃过肉馅元宵,武汉这边吃的汤圆都是甜的,而我个人很喜欢吃芝麻馅的汤圆。另外,母亲从菜市场买回来的汤圆面捏的不带馅的汤圆,也是很好吃的!
你呢?你家乡的元宵节有什么不一样或者被渐渐遗忘的习俗?你们的汤圆又是什么样的呢?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三、舞龙灯,闹元宵等传统习俗一直保留不变,你知道为什么要保留这些传统习俗吗?
保留舞龙灯、闹元宵等传统习俗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一、这些传统习俗凝结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和赛龙舟一样,包粽子、扎香囊、插艾叶、饮雄黄、立蛋等习俗,也都是传统端午节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些习俗更进一步丰富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都不简单是一种形式或仪式。在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流变与扬弃中,传统节日凝结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二、这些传统习俗起到了凝心聚力、赓续传统的纽带作用
节日中的习俗、传说,塑造着一个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起到了凝心聚力、赓续传统的纽带作用。纵观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都不可能在丢弃了自身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后还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传统节日以及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习俗习惯,就是支撑文明大厦的柱石与地基。
二、这些传统习俗在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维系民族文化和谐、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节日习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这一属性决定了它在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传统节日习俗面临的现实
具有深刻文化内涵、意义重大的传统节日,却常常沦为“纯粹的假期”。然而更多时候,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在“遇冷”“碰壁”。
日前有媒体调查发现,眼下市场上的大部分端午节香囊普遍存在做工粗糙、设计陈旧等问题,甚至大部分香囊中包裹的已不再是精心挑选的香料,而是简单塞点棉花。昔日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香囊,如今徒有其表,令人惋惜。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像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越来越无法吸引年轻的粉丝,甚至有从这个时代“掉队”的危险。而520”“女神节”“双十一购物街”这些新兴节日的人气都已经超过了传统节日。
关于元宵花灯的问题,通过《除了闹花灯外,元宵节的传统习俗还有哪些?》、《舞龙灯,闹元宵等传统习俗一直保留不变,你知道为什么要保留这些传统习俗吗?》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元宵花灯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