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张骞与丝绸之路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弄明白张骞、班超的西域之行,才能搞清楚“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和丝绸之路与张骞,班超的故事简写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弄明白张骞、班超的西域之行,才能搞清楚“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
历史,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个迷。它久远、深奥、复杂的历史事件时代错综复杂,年限犬牙交错,没有足够的兴趣和时间,真的很难弄清楚发生在古代的一系列事件。然而,一条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影响着今天的“一带一路”却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究,捋清楚它发生的历史年代和原因,才能搞清楚这条路得来龙去脉。
在广袤的地球上,沙漠、高山、沟壑、沼泽、荒原,各种复杂的自然环境曾严重阻碍着人类的交流。然而,即便天险重重,人类探索于交流的脚步,从未停止。即使在只能靠步行的时代,中国人依然能跨越千山万水,创造奇迹。一条古老的商道由于一个人强烈的使命感和坚强的毅力,经历了十三年的坎坷和磨难,经历了与死神的抗争,终于形成。它贯通东方与西方,它蜿蜒曲折却又绵绵不断,有主干,有分支,甚至延绵到浩瀚的大海。它冲破了自然与人为的巨大障碍。开辟了一条千古传颂的“丝绸之路”。
1.汉武帝要北击匈奴、开疆拓土、一雪前耻古代汉朝经常遭遇匈奴的进犯,公元前138年,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胸怀大志的汉武帝不甘心对匈奴低声下气,北击匈奴、开疆拓土,一雪前耻,成为汉武帝最大的心愿。为了提高胜算,西汉王朝在积极备战的同时,也在外交方面多方筹划,准备进攻西域。一位匈奴的降人告诉汉武帝,在匈奴的西边,有一个游牧民族叫大月氏,大月氏被匈奴打败后,被迫一再西迁,只因没有强援,无法报仇,这个消息令汉武帝非常兴奋。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随即产生,他要派出一支高规格的使团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于是,一支100多人的庞大使团从长安启程踏上了西域之旅。
为首者本是侍卫皇宫的一个普通郎官,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荣誉的向往,有着强烈的探险精神,他喜欢开拓未知的领域,不甘心碌碌一生。他就是——张骞。
汉武帝招募出使西域的使者时,几乎无人敢应募,张骞欣然而出,担负起出使西域,联系大月氏的重要使命。然而,对于大月氏的具体情况甚至所处的具体地址,张骞等人几乎一无所知。西域的一切都在传说中。包括巍峨的昆仑山和神秘的王母娘娘。
这是一次军事行动之前的游说,开始张骞并不知道他此次出行,其实是担负着一个更为重大的,可载入人类史册的重任。他的出行成了千秋功业。直到现在它依然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2.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好像就是为了出使西域而生,他的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为了一件事而努力,他为西域而生,为西域而死,在出使西域的路上,为大汉朝以及后世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骞,汉中城固人,因开拓了“丝绸之路”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他意志力极强、办事灵活而又胸怀坦荡、善于待人处事。
汉朝初年匈奴征服占据了天山南北30多个小国,完全切断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在中国先民的地理观念中,昆仑山位于西北,是陆地上最高的山,也是黄河的源头。西域的路上,飞沙走石、荒无人烟,更大的困难是面临匈奴的阻隔。
张骞出使西域,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敦煌、穿越新疆在内的西域,进入中亚地区 (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斯坦)、然后继续西行,到达最远的地方是西方文明帝国,罗马帝国。或者向南到达身毒。
西域是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天山南北地区。
张骞一行人路过匈奴时,果然被匈奴扣押,一关就是十一年。在匈奴扣押期间,匈奴人为他娶妻生子,说服他留在匈奴,但是,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他始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时刻想着自己要联合大月氏一起抗击匈奴的使命。等到终于有个机会他逃了出来后,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去找大月氏,路过大宛国,大宛国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为他们做向导,张骞长达十一年的时间,终于来到大月氏。
但是此时的大月氏,生活比较安定,不愿意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此待了一年多后,也没有说服大月氏的国王,无奈,只能于公元前126年返回长安。此时距他出使已经过了十二年。
见到汉武帝时,两手空空,人面全非,十二年的沧桑,他经历了沙漠、沟壑、荒原等自然环境的磨难,经历了和匈奴的周旋,但是没有完成使命。
100多人的使团,回到长安时只剩下了两个人。更令人难受的是,出使时间长达十二年,付出如此巨大而惨重的代价,十二年的世事哽咽难言。
然而,张骞的第一次出使西域,果真没有收获吗?对于西汉朝廷而言,张骞带回来极其重要的信息。他详细汇报了传闻的西域六国的经济和人民生活的详细情况,使年轻的汉武帝兴奋而神往。西域,从此由虚幻的想象变成了真实的存在。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未能达到预期的军事目的,但此行的意义却十分重大。张骞介绍了帕米尔高原以西许多国家的情况,还知道了汉帝国的南边是身毒国(今印度)。身毒国和四川、云南有着民间贸易往来,蜀布和邛竹杖经身毒转运到大夏。他还注意到中亚当地没有漆器和丝绸。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和班固《汉书·西域传》,就是根据张骞的报告撰写而成的。
他还介绍了大宛有好马,马出的汗像血一样红,是天马的后代,并很详细地记载了,在大宛种植有大米、小麦、苜蓿、葡萄等,并可以用葡萄制作大量的葡萄酒,葡萄美酒红色透明。
大宛的宝马令年轻的汉武帝血液贲张,决心再次出使西域。
3.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6年,张骞再度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已经不像第一次那么凶险了,经过了一系列的战争,汉朝大败匈奴,匈奴被迫远徙,出使路途变得非常顺畅,此时张骞已经年近五十,身体也因饱经沧桑而变得衰老,但是他仍是出使西域的不二人选,巨大的使命感,依然充斥着张骞的心胸,在他看来,貌似险恶的西域,实则是他的宝地,是能够成就他人生价值和巨大荣誉的所在。他愿意为出使西域洒尽他的热血。
这次出使的使团队伍更为庞大,出使人数达300人,带着汉武帝的热望,每人备马两匹,携带上万头牛羊和价值数千万的金币、丝绸等贵重物品。这次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伊犁河楚河流域的乌孙国。
乌孙国是西域的大国,也是匈奴的重要属国。张骞此行的目的,是说服乌孙,背弃匈奴与汉联合,这一回他们毫发无损地来到了乌孙王庭所在地赤谷城,庞大的使团,贵重的礼物,衣饰鲜明而彬彬有礼的使臣,这一切让乌孙国君臣对遥远的大汉帝国心生敬意,乌孙王热情地招待了张骞一行,表示愿意与汉朝交往,但是不愿意与匈奴为敌,婉言拒绝了汉朝来使的政治诉求。他派遣使者跟随汉使回到长安,表达答谢之情。
除了出使乌孙国之外,张骞还派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进行访问,宣扬汉朝的威德,表达交往的意愿,完成了第二次出使的任务。
公元前114年张骞回到了长安。张骞的一生,为了完成出使西域的重任,可谓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然而,他出使西域足以让名垂千古。
第二次回到长安时,他带回了宝马数匹,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看着这些宝马,知道大汉王朝战胜匈奴的日子为时不远了!
在回到祖国后,他被封为博望侯,意思是广博瞻望。
张骞返回长安一年后,由于常年劳碌,身体每况愈下,不久就病逝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用“凿空”二字形象地描述了张骞开通西域的壮举。张骞的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卓识远见、坚定信念、他的不畏艰险、勇于开拓为我们民族建立起一座丰碑。他用一个人有限的热血,洒通了一条沟通东西方的无价之路。这条“丝绸之路”,走过平原草地、跨过高山峻岭,穿过沟壑沙漠,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骞所到西域,是中原王朝官方使节所到之处,宣扬汉朝的德威,传递汉人的友情、使天山南北、亚洲腹地的人们,第一次了解到汉朝的强盛与富庶,与这个东方大国交往的愿望,架起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对于这样一条沟通东西方的政治之路,经贸之路、文化之路,又因为后来的商贸主要以丝绸为主,所以叫“丝绸之路”。
后来,汉朝又先后把两位汗宗室公主嫁给乌孙王,实行和亲政策,终于使乌孙从亲匈奴转为亲汉。
公元前71年,汉军五路讨伐匈奴,乌孙出兵助汉立下大功,成为汉朝在西域的可靠蒙友,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持续了百年之久。
在汉朝之前,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无法西出玉门关,而在张骞出使西域后,不仅西域地区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了起来。中原王朝也全面地看到了,西域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物产。
张骞的出使更积累了大量的西域地区资料和经验,当他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汉朝后,这些经验和资料成为了后人继续探索西域的重要参照。张骞的这些成就更是奠定了后世通过西域地区与其他民族政权,进行官方和民间往来交流的基础。
张骞这一开创性的出使过程,史称凿空之行,张骞也因此被誉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
4.班超弃笔从戎西域之行通向罗马帝国到了东汉时期,虽然因为此前两汉的更迭,一度削弱了中国对于西域地区的影响,但当时的政权,始终没有放弃对于西域地区的管理。
公元73年,汉明帝启用班超再次赴西域,继任西域都护府的都护,班超的父亲、兄长,都是非常著名的文史学家。用今天的话说,他就是标准的书香门第,这也使得他有着心怀天下的志向,但班超并不满足于文学成就。
在汉朝强大的军功报国的故事激励和尚武风气的感染下,他放弃了替人抄书的工作,投在了当时窦固将军的门下,他的故事到了今天,成为了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弃笔从戎”。
班超到了西域地区以后,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才干,迅速的平定了西域地区的混乱格局,并且在之后的长达三十一年中,他以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正确地执行了汉王朝,“断匈奴右臂”的政策,自始至终立足于争取多数,分化、瓦解和驱逐匈奴势力,重塑了中国在西域地区的威信和影响力,加强了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促进民族融合。
他本人也建立了极高的声誉,被封为定远候。
同时,班超在原有张骞出使的版图上,进一步向西探索,派甘英出使大秦,也就是今天史称的罗马帝国,由此打通了由西域至波斯(在今伊朗一带)和安息(西亚古国,领有伊朗高原及两河流域),并抵达波斯湾沿岸的道路。在到达今天的伊朗,也就是安息帝国时,由于当时的安息帝国害怕,自己具有的汉朝商品贸易中转站地位受到威胁,阻止了甘英进一步向西。
但此时的东汉帝国,已经具备了与当时西方的罗马帝国,建立了联系的基础,在班超的经营下,更进一步的拓宽了中原王朝,对于西域地区的视野。
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开始出现。西汉中叶,汉武帝遣使远航,到达锡兰(今斯里兰卡),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
5.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打通的具体年限,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后来人们把“丝绸之路”分为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6.”丝绸之路”通衢广陌,是最具活力的国际贸易走廊“丝绸之路”众多的通道使得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东西方使节、商队、僧侣、学者、工匠川流不息、络绎不绝,沿线国家商贸与人文交流的半径由此被大大扩展,贸易市场半径由此被大大拓宽。唐朝宰相贾耽记载了唐与大食(阿拉伯帝国)之间的“安西入西域道”和“广州通海夷道”,同一时期的阿拉伯地理名著《道里邦国志》记载了连接阿拉伯世界与我国的“呼罗珊大道”。中外文献对”丝绸之路”相向而行的记载彼此呼应,表明“丝绸之路”不仅通衢广陌,并且是最具活力的国际贸易走廊。道路的互联互通,既是古代”丝绸之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前提,也是古代”丝绸之路”最突出的标志。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生命线,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输出到沿线国家;来自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珠宝、药材、香料以及葡萄、胡麻、胡桃、胡萝卜、胡瓜等各类农作物络绎不绝进入我国。
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象征着富贵、高雅的丝绸。在中亚,索格底亚那(今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商人精通丝绸贸易,公元4世纪时,我国长安等地集聚着不少以经营丝绸为主的索格底亚那商人。为了争夺对中国丝绸贸易之利,公元571年拜占庭联合突厥与波斯发生了一场长达20年之久的“丝绸之战”。
可见,中国的丝绸在国际贸易市场占据的重要地位。
7. “一带一路”赋予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古代“丝绸之路”聚合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贸、产业、资源配置,成为各方利益交汇的经济走廊。历史表明,经济的进步和繁荣既是“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也是“丝绸之路”持久兴旺的动力源泉。
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国家强盛才能充满信心开放,而开放促进一个国家进一步强盛。历史的新起点,带来发展新机遇,“一带一路”的倡议乘国家改革开放之势而上,赋予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势而为,为我国更好、更持续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开辟了崭新路径。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沿线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目前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潜力、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一带一路”的倡议顺应沿线国家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改善民生的现实需求,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推动当今国际合作以及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方案”。
古代“丝绸之路”深厚的历史积淀,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它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思想源头,而且是共建“一带一路”的行动基础。
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不只是人们的记忆,更是“一带一路”建设继往开来的底蕴所在。
古代的“丝绸之路”为我们开辟了东西方文化、贸易的先河,今天的“一带一路”,将沿着这条路的足迹,把这条这曲折蜿蜒的“丝绸之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一、丝绸之路与张骞,班超的故事简写
张骞班超和丝绸之路的故事丝绸之路的故事
丝绸之路的故事有很多,因为这是一条长达万余里的长路,沿途有许多小国家。这里来讲讲对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两个人张骞和班超的故事。

张骞的雕像
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和匈奴作战,派遣张骞去寻找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张骞带着百余人来到河西走廊一代,被匈奴人发现并俘虏。匈奴人得知张骞的使命后,就让他去放羊,还让他娶了一个匈奴女子作为妻子,意图让他投降。但是张骞并没有被诱惑,忍辱负重11年后,张骞找了个机会,终于从匈奴手中逃脱。他并没有回西汉,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尚未完成。他继续一路西行,到达了大宛国,在大宛国王的帮助下,他找到了居住在阿姆河流域一代的大月氏,但大月氏已经被匈奴打怕了,不愿和西汉结盟攻打匈奴。张骞怏怏而返,在回去的途中,又被匈奴抓获,这次他们把张骞囚禁了1年多。1年后,张骞竟再次从匈奴手里逃脱,回到了西汉。虽然这次张骞并没有完成使命,但却让西汉得知了许多西域的地理和人文知识,激发了汉武帝拓展疆土的决心。
班超是东汉时期的将军,他弃笔从戎,奉命出使鄯善国,联合鄯善国对付匈奴。鄯善国王对待他这个东汉使者的态度十分奇怪,起先十分恭敬,后来逐渐变得傲慢无礼起来。班超揣测匈奴也派使者到达了鄯善国。于是他到处打听到了匈奴使者的居所,纠结自己的随从36个人,趁夜杀进匈奴使者的居所,杀死他们一百余人。鄯善国王因此对班超一行人十分恐惧,便答应了联合东汉夹击匈奴的盟约。接着班超又出使于阗、疏勒,使匈奴联合其他小国夹击东汉的计划彻底告吹。
丝绸之路,直到16世纪,依然是中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故事,就是一部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丝绸之路谁开辟的
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交流的贡献极其重大,从汉代起,直到明朝中期,数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担任着其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如此伟大的丝绸之路谁开辟的呢?

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张骞的蜡像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打通丝绸之路的,是汉代的博望侯张骞。张骞是个具有冒险和开拓精神的人,在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于匈奴交战。为了更好地打击匈奴,汉武帝决定联合大月氏对夹攻匈奴。大月氏原先居住于今甘肃和河西走廊一代,过着游牧生活的日子。由于战争,匈奴将大月氏赶出了河西走廊,迫使他们往西迁移。汉武帝听说大月氏想要对匈奴复仇,但苦于无人相助,于是便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
张骞在匈奴人的向导甘父的引导下,带着百余人朝西域而去。在经过河西走廊的时候,张骞的行踪被匈奴人发现,并将他们一行扣留起来。匈奴士兵把张骞带到王庭,见到了匈奴的单于军臣。君臣得知了张骞一行的目的后表示,我是不可能让汉人去往西域的,就像你们汉人不可能让我去往越国一样。
军臣单于把张骞一行人扣留起来,并企图软化他,让他打消出使西域的准备。张骞被匈奴扣押十多年后,仍不忘自己的使命,每次出入总是手持汉节。直到有一天,张骞趁着匈奴人对他看管的松懈,逃了出来。
但由于在张骞被扣留的期间,大月氏和乌孙也发生了战争,大月氏被迫继续往西迁移。此时已经在咸海的妫水地区。张骞追寻这大月氏的踪迹继续西行,经过车师、焉耆等国,越过葱岭到达了大宛国。大宛国对于汉朝的富庶和繁华十分向往,希望能和汉朝通商。这次见到汉朝使节的到来,十分高兴,并帮助他康居。在康居人的帮助下,张骞终于找到了大月氏。
但是大月氏如今所在地方土地肥沃,水草充沛,已经断绝了和匈奴交战的念头。而且大月氏势单力薄,一旦和匈奴交战,汉朝又远在千里之外,不能帮助大月氏御敌,因此拒绝了联合汉朝夹击匈奴的计划。
无奈的张骞只得动身返回,他经于阗、鄯善等国,不料此时鄯善已经沦为了匈奴人的附庸。他们发现了张骞的踪迹,又将他捉了起来。张骞再次被匈奴扣押。一年多后,由于匈奴发生内乱,张骞又寻机逃脱,回到了汉朝。
丝绸之路谁开辟的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十分明了,第一个打通丝绸之路,使中国的影响首次到达了葱岭以西地区。之后也陆续有人开辟过新的路线,如班超、玄奘等人,但第一个开辟的确认是张骞无疑。
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国家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交流的重要通道,其最初形成于汉代,直到16世纪仍是中西方之间的主要通道。直到明代随着世界航海时代的来临,贸易主要通过海上进行后,丝绸之路上的陆运才逐渐改为海运形式。但是其影响和意义至今犹存。漫漫的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国家呢?

丝绸之路简图
丝绸之路起点在于长安或者洛阳,这是两个当时古中国的大城市,经济文化中心。但是无论在哪里出发,一般都在张掖、酒泉一代会合。也就是今天的肃州和甘州一代。此处会合的商队和马队,可以沿着河西走廊,直达敦煌一代。
由敦煌起,丝绸之路分成若干支线。因为到达了这里,遇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如果商队要穿越大沙漠往西进行贸易,这是不现实的事情。所以只能沿着沙漠的边缘进行行走。
如果沿着沙漠的南线进行行走,出古时的阳关,绕过塔克拉玛干,抵达鄯善,和田,莎车等国家,最后抵达葱岭。汉代人们到达了这里,葱岭高七千多米,岭顶直插云霄,以为抵达了神话传说中的不周山。因此后来人们也叫葱岭为不周山。
如果沿着沙漠的北线进行行走,会讲过楼兰(今天的罗布泊),车师、高昌、龟兹、姑墨、疏勒,最后抵达大宛国。我们今天经常说的汗血宝马,就是产自于大宛国。
但是再往北还有一条线路,是从安西出发,经过伊吾、庭州、伊犁等地。
葱岭是古代丝路的一个中转站,从这里开始,便经过中东地区而到达欧洲。同样,从葱岭以西也有三条线路,分别和葱岭以南的三线对应。
其中一条沿着里海、黑海等北岸,经过碎叶、怛罗斯、伊蒂尔等地到君士坦丁堡。另一条是从喀什开始,穿越费尔干纳盆地,经过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到马什哈德,也就是今天的伊朗,并在此处与南线会合。
还有一条从帕米尔山起步,经过克什米尔抵达巴基斯坦、印度等国,也可以经过白沙瓦、喀布尔、马什哈德、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前往欧洲。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国家,主要视商队的性质和目的地而决定,不同的线路经过的国家也有所不同。但丝路就像一条辐射线,延伸至当时的中东地区和欧洲地区的各国。
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由汉代的张骞首先开辟,后来成为了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而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首先是为了汉朝军事上的目的。

张骞出使西域的雕像
汉武帝时期,为了对匈奴的作战,汉朝决定联合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走,被迫西迁的大月氏,两国夹击匈奴。一心渴望着建功立业的张骞应召前往,历经十三年的时间往返,打通了丝绸之路的主要干道,也让西域各国见识了汉朝的繁荣富庶。
在张骞出使西域的途中,经过了大宛国。大宛国盛产良马,当时主要的“汗血宝马”就是从大宛国进口的。汉武帝是个极其爱马的人,而为了和匈奴作战,汉朝也急需上等的良马,才能与游牧民族起家的匈奴相抗衡。为了得到良马的汉武帝,更通过丝绸之路加强了对西域等国的控制。
但除了军事上的作用,让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经济作用。汉朝对匈奴作战,需要支付庞大的开支。而在当时的汉朝,早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丝织业。据说当时已经拥有了几乎成型的绣花机。而西方惊艳于东方的丝绸产品,尤其是西方的上层人物,对中国的丝绸更是情有独钟。当时西方的人物,都以能拥有东方的丝绸为荣。而汉朝也意识到丝绸的贸易,可以为本国带来巨大的财富,所以加强了丝绸的对外贸易。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和马队,他们所携带的商品,几乎清一色的是丝绸。这也是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和命名的原因。
通过丝绸之路,让汉帝国的盛名远播西域,也使汉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昌盛与繁荣。
丝绸之路主要商品
顾名思义,丝绸之路主要商品,自然就是丝绸了。

汉代的丝绸制品
在中国远古的传说中,就有嫘祖养蚕取丝的故事。古时的丝绸,主要是蚕茧为原料而织成。随着夏商周和秦汉几千年的蚕桑业的发展,中国已经有了大量生产丝绸的能力。而到了汉代,由于汉初汉政府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官营的丝绸业有了巨大的发展。而民营的丝绸业也同样有了进步和发展。在坊间,由丝绸制成的工艺品、衣裳等各具特色,尤其是刺绣的发展,更使丝绸业到达了空前的昌盛。据传闻称,在当时,已经有了几乎成型的绣花工具的出现。
而在西方,丝绸是他们前所未见的产品。当丝绸到达西方后,马上成了畅销品,成为了西方上层官员的奢侈品。而丝绸的销售,也给汉朝带来的巨大的收益,使得汉朝有了和匈奴作战的资金,从而将匈奴赶出了河西走廊,确保了丝路的畅通。
在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除了丝绸,另外也有金银器皿、青铜铁器等,而在西方,为了获得大量的丝绸,也有许多物资来和汉朝进行交换。现在被熟知的葡萄、胡萝卜、菠菜等,就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东方的。
在汉朝,为了和匈奴作战,马匹的作用也尤为突出,因此从大宛国进贡而来的马匹,也是丝绸之路主要商品之一。
因为中国是丝绸的出产国,因此西方人给予了汉朝以“丝国”的美誉。19世纪,德国的李希霍芬这条大道命名为“丝绸之路”。
二、张骞出使西域,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中在中西交流史上的地位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最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他们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中国特产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三、丝绸之路:玄奘 张骞 班超
丝绸之路:玄奘
玄奘(公元602~664),名陈袆,唐代著名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作贞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张骞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班超
班超,字仲升,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曾出使西域,为评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于张骞与丝绸之路的问题,通过《张骞出使西域,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中在中西交流史上的地位》、《丝绸之路:玄奘 张骞 班超》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张骞与丝绸之路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