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晋朝成语-没没无闻

晋朝成语-没没无闻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默默无闻的近义词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晋朝成语-没没无闻和成语积累(各5个)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晋朝成语-没没无闻
  • 成语积累(各5个)
  • 大哥哥大姐姐找个关于历史成语故事的(10——15个)
  •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 一、晋朝成语-没没无闻

    没没无闻

    【读 音】:mò mò wú wén

    【释 义】: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

    【出 自】:《晋书·祖纳传》:“仆虽无无,非志不立,故疾没世而无闻焉。”

    【近义词】:默默无闻

    例句1. 爸爸的没没无闻是你活该,我只是个没野心的小孩。2. 他们工作很努力,只因为无人知晓而没没无闻。3. 他们是胆小温和的种族,没有知识,是没没无闻、神的异教崇拜者。4. 她说她在欧洲没没无闻。5. 这里躺着一个诗人,没有桂冠,没没无闻;此刻他还在地下期待缪斯最后的回应。

    6. 你最好别打草惊蛇,老板很喜欢peter,而你只是没没无闻的小人物。还是放聪明点儿,别吭声,等待时机。

    7. 这只媒体封为「第一兔」的总统宠物,是在去年5月跟著饲主一起进入政治圈,当时国会任命政治上没没无闻的外科医师札特勒斯为这个波罗的海小国的总统。

    相关成语

    没齿不忘没查没利没齿无怨没齿难忘没颠没倒没石饮羽没而不朽没法没天没法奈何没精打彩没精打采没精没彩没计奈何没金铩羽没精塌彩没金饮羽没可奈何没里没外没毛大虫没眉没眼

    一、成语积累(各5个)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
    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
    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
    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
    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
    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
    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
    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
    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衣锦还乡
    《南史.卷三八.柳元景列传》
    庆远字文和,元景弟子也。……霸府建,为从事中郎。武帝受禅,
    封重安侯,位散骑常侍,改封云杜侯。出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
    饯於新亭,谓曰:「卿衣锦还乡,朕无西顾忧矣。」始武帝为雍州
    ,庆远为别驾,谓曰:「昔羊公语刘弘,卿后当居吾处。今相观亦
    复如是。」曾未十年,而庆远督府,谈者以为逾於魏咏之。
    刘邦的四面楚歌更动摇了项羽的军心。将士痛哭。想当初,项羽为
    了功秦而痛失了“先破咸阳者为王的良机”。再因“为人不忍”错
    失在鸿门宴上杀刘邦的机会;后因“火烧阿房宫”后想“收其货宝
    妇女而东”。当时,有智者建议他在秦地建都称王。而项羽面对秦
    宫破残,又思欲东归,还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
    之者。”此话一针见血的道出了项羽“衣锦还乡,荣祖耀宗”的观
    念。俗话说得好:“好男儿志在四方”。项羽虽然具备中国古人的
    传统思想,但他又胸怀“称帝”的大志,在他8年的浴血奋战中,始
    终是个孤独的悲剧英雄。项羽一方面想当帝王,一方面也想当人人
    羡慕的大英雄。并一心想在江东父老乡亲的面前扬名显威。这些都
    成了他难成帝业的“拦路虎”。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释疑: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
    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出处: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示例: 狼狈逃窜的匪徒~,吓得魂不附体。

    (其中~代表本词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
    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
    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
    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
    变得十分强盛。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
    攻打南方。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
    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
    偷袭前秦的军队。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
    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在这场战役中,
    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为虎作伥
    wèi hǔ zuò chāng
    〖解释〗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
    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出处〗《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
    虎前呵道耳。”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四:“凡死于虎,
    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
    ,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
    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
    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
    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
    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天涯海角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
    他二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
    和嫂嫂郑夫人过活。
    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
    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
    郎,年纪此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

    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
    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
    弁、介),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
    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
    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
    过三次面。当他正打
    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
    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
    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
    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
    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
    成“天涯海角”这句
    话,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

    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柴油 以为然。
    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敦领十万大军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
    ,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
    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
    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
    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
    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
    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
    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张飞大笑说:"我们
    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
    、张飞无话,冷笑着走了。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

    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使关羽、
    张飞等佩服得五体投地。

    画饼充饥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
    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
    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
    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
    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
    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
    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
    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还有个成语"望梅止渴",
    意思和它相近。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后来被庄子拿来形容养生的道理的寓言
    实出自《庄子》。即“庖丁解牛”实乃庄子所创之言也

    这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
    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
    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
    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
    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
    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

    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
    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
    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 年的宰牛经
    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
    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
    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
    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
    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既然连骨肉
    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更何况大的盘结骨呢?一个技术高明的厨师因为
    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换一把刀;而更多的厨工则是用刀去砍骨头,所
    以他们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而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
    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
    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

    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尽
    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
    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
    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宰牛完毕,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环顾四周,
    不免感到志得意满,浑身畅快。然后我就将刀擦拭干净,置于刀鞘之中,以备
    下次再用。”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
    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呢!”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
    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

    智子疑邻

    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
    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公公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
    很多东西。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公公偷了
    他家的东西。
    寓意是感情亲近与疏远往往会导致认识错误

    削足适履

    出处
    《淮南子·说林训》
    故事
    春秋时,有一次楚灵王亲自率领战车千乘,雄兵10万,征伐蔡国。这次出征非常
    顺利。楚灵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全权处理那里的军政
    要务,然后点齐10万大军继续推进,准备一举灭掉徐国。楚灵王的这个弟弟弃疾,
    不但品质不端,而且野心极大,不甘心仅仅充当蔡国这个小小地方的首脑,常常
    为此而闷闷不乐。弃疾手下有个叫朝吴的谋士,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这一天,
    他试探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
    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
    ”弃疾听了朝吴的话,引兵返楚国,杀死灵王的儿子,立哥哥的另一个儿子子午
    为国君。楚灵王在征讨途中闻知国内有变,儿子被弟弟杀死,顿时心寒,想想活
    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在国内的弃疾知道楚灵王死了,马上威逼子午
    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另一个故事是:晋献公宠爱骊
    姬,对她的话真是言听计从。骗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
    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杀害了。骊姬将这两件事做
    完了,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此时,这
    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领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承王位都是极大的威胁,便建
    议杀了重耳和夷吾兄弟俩,晋献公竟欣然同意。但他们的密谋破一位正直的大臣
    探听到,立即转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听说后,立即分头跑到国外避难去了。
    《淮南子》的作者评论这两件事说:“听信坏人的话,使父子、兄弟自相残杀就
    像砍去脚指头去适应鞋的大小一样(犹削足适履),太不明智了。

    古今名言: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
    ☆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晋·张方)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希腊·柏拉图)
    ☆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法国·巴斯卡)
    ☆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
    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
    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
    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
    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
    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
    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
    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
    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
    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
    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
    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
    下其手”了。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
    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
    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
    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
    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
    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
    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
    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
    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
    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
    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
    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
    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
    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
    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
    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二、大哥哥大姐姐找个关于历史成语故事的(10——15个)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一夫当关

    故事:《史记》载: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咸阳,“守函谷关,项羽至,不得入。”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形势,由此可见。古代,还有几个与函谷关有联系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乐识马”也作“伯乐相马”,出自《战国策·楚策四》。
    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孙阳的人,有鉴别千里马的特殊技能。孙阳善于根据马的外貌特征鉴别马的素质优劣。凡是经他相中的马,必定是千里良驹。曾经有人在街上卖马,等了三天也没人过问,后被孙阳相中而使这匹马身价十倍,由此可见他的相马才能。后来人们就用天上掌马星伯乐的名字来称呼他。唐朝韩愈《杂说》中曾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是说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重要意义。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用“伯乐识马”这个成语来比喻有真知灼见的人善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大材小用
    南宋末,金国不断南侵。辛弃疾参加了抗金义军。后来,他在南宋朝廷里,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建安抚使。

    他不仅是个爱国英雄,还写了很多充满战斗激情的词文。由于主和派的打击,他在上饶带湖旁,度过18年退隐生活。1203年,朝廷任命他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他常与住在绍兴鉴湖旁的爱国诗人陆游议论国家大事。第二年春,宋宁宗要他去京城,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临行前,陆游送他一首长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中说:辛弃疾是管仲、萧何一流人物,做浙东安抚使大材小用了。

    辛弃疾到了京城,皇帝只安排他做镇江府知府。不久,这位爱国英雄在忧愤中病逝。

    后来,人们以“大材小用”作成语,比喻才能高,职位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东施效颦
    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在哪里,胡乱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颦”是“皱眉”的意思。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竭尽全力
    这句成语原作“竭尽心力”,见于《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竭尽心力,奉宣科法。”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杨沛的人,字孔渠,当过新郑长。曹操路过新郑的时候,部队缺粮,杨沛帮助过曹操,因此深得曹操喜爱。曹操辅政以后,杨沛升为长社令。他不畏豪强,不管谁犯了法,都依法惩办,得到曹操的称许。

    当时,曹操出征在外,听说国都邺城治安太乱,便发诏选一个邺城令,其入选标准是要有杨沛那样的胆略和水平。选来选去,没有合适的,于是将杨沛提拔为邺城令(当时叫京兆尹)。杨沛上任之前,曹操召见了他,并问他如何治邺。杨沛回答:“我一定竭尽心力,大力宣传法纪,使人人遵纪守法。”曹操听后十分高兴,对左右的人说:“你们听见了没有,这才是使人敬服的人。”杨沛还没正式上任,一些豪强地主和皇亲国戚听说杨沛要来邺城了,都纷纷告诫自己的子弟检点一些。

    “竭尽全力”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用尽全部力量。

    十目一行
    “一目十行”是一条成语,形容看书的速度很快,据说梁代的简文帝就是“读书十行俱下”的。但是清代的阮元却赞成“十目一行”。阮元编印过不少书,常常请一个叫严杰的人帮他校对,阮元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严子精校雠,馆我日最长,校经校文选,十目始一行。”校雠就是校对;“馆”是借住的意思,严杰当时是住在阮元家里的。校对时最要紧的是细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错字就容易忽略过去了。

    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一鸣惊人
    战国时期,齐威王继承王位已有三年了,可是他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大臣淳于髡想了个激励齐威王的办法。他说:“大王,臣听说齐国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他故意停顿一下,试探地问:“大王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齐威王知道淳于髡在暗喻自己,不由得大笑起来。笑过一阵后,他才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那以后,齐威王就到各地去视察。看到称职的大夫,就给予奖励;对一个破坏生产的河地大夫,扔进油锅处死。接着,他又严格整顿军队,打败了入侵的魏国军队。

    齐威王“一鸣惊人”,使各国君主都感到震惊。

    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干出一番惊人的事来。

    三、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1、望梅止渴是一个成语,读音是wàng méi zhǐ kě,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宋沈括《梦溪笔谈·讥谑》:“ 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

    2、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的诸葛亮家去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3、四面楚歌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4、卧薪尝胆,读音wò xīn cháng dǎn,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5、围魏救赵(成语、历史故事)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 ,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6、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 在邯郸市串城街(邯郸道)有一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车巷碑记,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意思: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关于默默无闻的近义词的问题,通过《大哥哥大姐姐找个关于历史成语故事的(10——15个)》、《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默默无闻的近义词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晋朝成语-没没无闻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默默无闻的近义词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晋朝成语-没没无闻和成语积累(各5个)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