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静夜思的意思全解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李白的《静夜思》,全诗仅20字,从第一个字开始,就充满争议和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是谁的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李白的《静夜思》,全诗仅20字,从第一个字开始,就充满争议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在中国的知名度和传唱度,就跟李白这个名字一样,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甚至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李白,却能面对天空的一轮皓月,吟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是我们在课本里学到的这个版本很可能并不是李白的原诗。有学者提出,《静夜思》四句诗,至少有50种不同版本,并且你很难知道哪一种抄本更接近李白的原诗,“举头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才确定下来的。
虽然50种可能有点夸张,但今天流传的一般有两个版本。
其一就是被选入教材,我们所熟知的出自《唐诗三百首》的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一个版本是宋代版本,载于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因为这些诗都是后人整理编录的,所以很难确定哪个更贴近李白的本来版本,也或者后人在编录时为了传播而特意改写了部分内容,也未可知。
虽然争议不断,但一般来说还是以《唐诗三百首》收录为准。
然而关于这首诗,争议最大的还不是版本问题,而是“床前明月光”的“床”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为什么会有这个争议,因为有人说前后矛盾,如果是床前,屋内地上怎么可能会有霜?所以,“床”是什么,成为了这首诗最大的争议。
有观点说“床”是指井栏,因为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这种说法在诗里确实也常见:“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出自温庭筠的《瑶瑟怨》;“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出自李商隐的《富平少侯》。但是可以发现这些诗里出现的都是“银床”而并非只是一个“床”字。因此这里硬要把“床”说成是“银床”就显得狡辩无理了。
那么还有的观点说是窗台,因为床可以通“窗”,当然我是没有看到这样通的。我没看到,并不代表就没有,不能以我之粗陋见识而臆断其有无。于是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找到了一些比李白更早的诗人,看他们诗歌中的“床”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通“窗”的用法。但很遗憾我找了一圈,发现确实没有这个用法。
那么还有一种,也是呼声最高的说法,就是——“床”指的是胡床。胡床是古代人的坐具,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小马扎。
《礼记‧内则》:“父母舅姑将坐,奉席请何乡;将衽,长者奉席请何趾,少者执床与坐。”这里的“床”就是胡床;
颜真卿在《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中写道:“张公乃当堂踞床而坐,命仆居于小榻。”这里的“床”也是胡床。
看到这里,我相信知道很多人内心已经窃喜:没错了!就是胡床。
但是,不知道你注意没,上面这些“床”作胡床讲的例子都是在文章中,而并非在诗中。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区别?那我来告诉你,这里面区别大了,文章字数较多,前后铺垫,彼此呼应,读者很容易就明白文章中的“床”是胡床。而在诗词里,字数有限,言有尽而意无穷,往往讲究用词准确,不会产生误解。所以在诗词里,“胡床”就是一个专有名词,而不需要用床来指代胡床。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秦观《纳凉》
独倚胡床酒初醒。——刘光祖《洞仙歌·荷花》
所以如果“床前明月光”的“床”是胡床,那么李白这首诗应该直接写作——胡床明月光。
综上所述,这些所谓的争议都不成立。
“床前明月光”的“床”就是卧榻,就是睡觉用的工具。
曹丕《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李商隐《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从来没有人否定曹丕、杜甫、李商隐诗中的“床”是床,那么,为什么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就不是床了?
究其缘由,不过是“地上霜”三字引起。
那么我们接着来看看,如果是床前,屋内地上可能有霜吗?这矛盾吗?
首先这里的霜可能是真的霜。秋天,夜晚寒冷,“白露为霜”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首《静夜思》是李白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创作于扬州旅舍,李白时年27岁。
李白当时住的旅舍条件可能不是很好,四面透风,屋里面温度很低,洒在地面上的水凝结成霜了。这是有可能的。
第二点,这里的“霜”是一种比喻,将秋夜的月光比作秋霜。这在诗里就更常见了: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也有“空里流霜不觉飞”一句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
这里诗人半夜被冷醒了,月光透过窗户也好透过墙壁的裂缝也罢,洒在床前就像秋霜一样。
但不管是哪种,这都是极其自然的描写,是毫不矛盾的。
最后,为什么李白那么多诗,很多人却偏偏抓着这首诗不放?为什么这首尽人皆知的小诗却引发巨大争议?
我想了想,大概是因为这首诗不像李白的诗,李白的(其他)诗要么想象瑰丽,雄奇奔放,要么语言绝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而反观这首小诗,是那么平平无奇。所以总有人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这可是诗仙李白的诗啊。但其实大可不必!明人胡应麟就曾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自然天成!大道至简!
此《静夜思》如是。
当然以上见解都是笔者的一家之言,那么在你看来,你觉得“床前明月光”的“床”是什么呢?
好了,这一期分享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
文|丁十二
图|网络
如果喜欢本文,欢迎分享转发,您的转发支持就是十二创作的动力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
一、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是谁的诗
1、举杯邀明月,出自:唐代李白《月下独酌》
原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译文: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赏析: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
2、低头思故乡,出自:唐代李白《静夜思》
原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李白的客居思乡之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一首五言古诗《静夜思》。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诗人在他乡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月色如霜的秋夜,诗人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禁不住抬起头,看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凝望月亮,想起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照耀下,低头的动作描画出诗人处于沉思之中。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二、词句注释
1、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2、床:五种说法一指井台。二指井栏。三“床”即“窗”的通假字。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参考资料:
三、李白的《静夜思》如此深入人心,且流传千年而不衰,其原因是什么?
《静夜思》.唐朝.(诗仙李白)床边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仰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仙李白于开元十四年(726年),仗剑去国,辞亲远行赶到了扬州市。在一个秋日的夜里,他仰头望一望天空中的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因此便留下了这一首传颂千载的巜静夜思》。这首诗即使在今天,也是绝大部分人背井离乡,在外面闯荡的切身体会。
诗仙李白的《静夜思》写作于公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市旅舍。一个人漂泊异乡,大白天只图奔忙繁忙,虽能临时淡化离情别绪。但是一到夜深人静时的情况下,心中就免不了涌起一阵阵思念故乡的浪涛。他仰头望一望洁白的,香蜜沉沉的秋月,禁不住低下头陷入沉思:此时的家乡,并不是也正处于这轮明月的映照下吗?故乡的父老兄弟、亲戚朋友,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远去的岁月与旧事……都记忆犹新,难以忘怀。诗仙李白望月,思念家乡,真心溢于言表,一首“绝响”顺理成章地从书中造成。
这一首五言绝句,没有独特新奇的想像,更没有绮丽精致的文辞。创作者仅仅用描述的语调,用几近直白的诗语,写下了远客的思乡之情。但是,本首诗却耐人寻味,诗情画意丰富多彩,自古以来,一直打动着一代又一代阅读者。短短的四句诗,小小二十字,内容好像很纯粹,事实上则是非常充实的;诗情画意好像比较容易了解,却又是感受不绝的。
从"疑"到"仰首",从"举头"到"低下头",品牌形象地阐明了词人心里主题活动,独特地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念家乡图,表达了创作者在静寂的月夜思念亲人的体会。通过洁白月光射到床边,产生了秋宵凉意。作家若隐若现地一望,仿佛地铺上了一层浓霜;秋月对孤身一人远客深感低迷,凝视着着月亮让人造成了遐思,立刻想起了故乡和家人。一个"霜"字运用十分恰当,既描述了月光的洁白,又体现了秋天的严寒,衬托出作家漂泊他乡的孤寂凄苦之情。
关于静夜思的意思全解的问题,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李白的《静夜思》如此深入人心,且流传千年而不衰,其原因是什么?》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静夜思的意思全解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