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什么样的学前教育才有质量?这六种能力要具备

什么样的学前教育才有质量?这六种能力要具备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幼儿园教师职责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什么样的学前教育才有质量?这六种能力要具备和什么样的学前教育才是有质量的l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什么样的学前教育才有质量?这六种能力要具备
  • 什么样的学前教育才是有质量的l
  • 作为学前教育怎么样才能各方面都优秀
  • 如何做好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 一、什么样的学前教育才有质量?这六种能力要具备

    虞永平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01

    什么样的学前教育才是有质量的

    用什么样的质量标准去衡量幼儿园,牵涉到幼儿园今后发展的方向。衡量幼儿教育的质量,主要有结构维度、过程维度、结果维度三个方面。

    没有质量的教育就是浪费国家财政和民众金钱,浪费儿童的美好童年。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是当前和今后学前教育必须努力的方向,对质量的追求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付出努力的工作,而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但是,学前教育质量该如何衡量,什么样的学前教育才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用什么样的质量标准去衡量幼儿园,牵涉到幼儿园今后发展的方向。一般来讲,衡量幼儿教育的质量,主要有结构维度、过程维度、结果维度三个方面。结构维度包括房舍结构、场院结构、设施和材料结构、教师结构、课程与活动结构、管理结构等,这些都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衡量学前教育质量的过程维度,主要包括如何教和如何学、在哪里教和在哪里学、谁来教谁来学、用什么教和用什么学、为什么教为什么学等。衡量学前教育质量的结果维度,就是学前教育要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既要避免仅仅以知识作为衡量标准,也要避免以特长发展作为衡量标准。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尤其要关注儿童的身体素质、社会性素质以及自由想象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的材料是幼儿发展的关键,但材料不一定非得花钱去买,玉米棒、布、棉花、铁丝等都可以成为幼儿园重要的资源。幼儿园可以有些玩具,但是完全靠购买获得资源的幼儿园,往往资源不够多样化,不够开放。能否让特定年龄阶段的儿童获得经验是衡量材料价值的标准。有时越是买来的、越是结构化的材料,反而很难让孩子获得有益的新经验。良好的材料能引发幼儿不断的探索、交往和表现。材料多样化,幼儿的探索就会多样化。因此,开放的、可操作的材料的比重必需加强,要避免材料的过度符号化、结构化、成人化。

    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再好的硬件也只是禁锢儿童的空间。硬件条件越好,越要求教师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水准。教师的合格不是终身概念,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学习,增进专业素养,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过程中观念和行为合格的教师。衡量教师队伍的质量,既要考虑合格教师的比例以及教师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专业背景等,更要关心教师素质的深层结构。教师素质的深层结构主要有教师的态度,包括对儿童、对事业、对集体的态度等;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儿童发展、保育与教育、科学与人文等方面;教师的能力结构,包括专业能力、表现能力、交往能力等。

    02

    怎样创设更适合幼儿成长的课程

    幼儿园课程结构有别于中小学课程结构。结构合理的课程不是定向化的,也不是特色化的,更不是小学化的,而是生活化、游戏化的,要符合幼儿的需要,适合幼儿的天性。

    幼儿园课程质量对提高学前教育质量非常重要。结构合理的课程不是定向化的,也不是特色化的,更不是小学化的。有的幼儿园太在意追求特色,甚至是先确定一个特色然后去追求,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幼儿园的特色不是标榜的,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自然呈现的。优质的幼儿园课程把生活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课程生活化、游戏化,能够引导幼儿在行动中学习。

    幼儿园的课程,要符合幼儿的需要,适合幼儿的天性。课程就是做事,就是做幼儿力所能及的、能感受挑战的、能感受到趣味的、有思维参与的事。课程是行动的过程,是不断获得经验的过程,也是环境材料不断被利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不是教师说什么和做什么,而是幼儿说什么和做什么。良好的幼儿园课程会不断地促发幼儿的兴趣,催生新的活动,能让幼儿专注地投入到当前和不断生发的行动中去。

    幼儿园课程是一个以思考为纽带的和谐的行动结构,而不是知识结构,只有与行动结合才可能是经验的,只有真正转化为行动的知识结构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幼儿园课程结构。幼儿园课程结构有别于中小学课程结构,它是以幼儿发展为导向,以经验获得为过程和目的的动态结构。

    幼儿园的环境本身也是课程,设计环境、创设环境,就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不是装饰,而是课程,是儿童活动的场景。环境是以儿童为中心的,环境的丰富性、适宜性和针对性是产生教育作用的关键所在。环境创设应注重儿童参与、儿童感受和儿童实用。

    环境可以给幼儿获得经验、体验成功的机会。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中成人的因素要少一些,儿童的因素要多一些。儿童是环境更新的参与者,环境准备过程就是重要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树立儿童成长的环境需要儿童参与的观念,为儿童的环境创设做好物质准备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心中有儿童的成人和社会才能真正为儿童着想,才能为他们创造一个真正有趣的、可获得新经验的环境,让孩子度过快乐的童年生活。对幼儿园的环境设计怎么用心都不为过,为了孩子,对环境要用心,再用心!

    03

    怎样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

    提高教师的素质一定要做扎实细致的工作,不能搞群众运动。教师素质提升不是简单练习的结果,而是不断思考的结果,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结果。幼儿教师需要一定的艺术素养,但艺术能力不能代替专业能力。

    不管是加强幼儿园的课程建设,还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很重要,但不能搞群众运动。提高教师的素质,一定要做扎实细致的工作。当前,有些地方存在这样一些误区:大批人才造就工程,大笔经费投入,大量无用劳动;服务于领导想听什么,服务于书面材料,服务于数量统计;一些人练就了嘴皮子,摆足了花架子,但教育质量老样子;总结诗意化,策略雷同化,思想虚无化。

    脱离教育过程的行动难以真正提升素质,教师素质提升不是简单练习的结果,而是不断思考的结果,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结果。教师成长是有规律的,尤其是每一种专业能力的发展都有规律,不能盲目催长,更不能缺乏促进力量。

    幼儿教师需要一定的艺术素养,但幼儿教师的艺术能力应以现实的工作需要为基准,艺术能力不能代替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幼儿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关键因素,也是职业区别于专业的关键因素。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到底是什么?幼儿园教师应具有六个方面的基本专业能力,这些专业能力是决定教育质量最关键的能力,在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应重点关注:

    第一是观察能力。

    有些教师认为:“天天在看,还有什么好看的?看到的就这些事,那有什么用?班上孩子那么多,我怎么观察得过来?我对孩子是很熟悉的,观察不观察还有什么不同吗?”我们的师范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忽视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的培养,而长期使用购买的课程导致教师忽视观察,大量的时间付出也让一些教师选择无视观察。实际上,观察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观察也是适宜性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指导的前提,更是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依据。观察能力需要培养,更需要实践锻炼。观察需要教师有耐心、细心和恒心。因此,是否坚持观察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尺度。观察不是随便看看,观察也不只是技术,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准备,在教育场景里很可能无法识别有价值的信息。教师的视线和反应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准的重要依据。

    第二是作品分析能力。

    作品分析是了解幼儿发展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形成用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收集幼儿多形式作品的习惯。幼儿的绘画、话语、表演动作、手工作品等等都是重要的作品,教师应学习分析作品的方法,能够根据作品判断幼儿的发展和需要,并采取进一步的教育策略。教师要养成作品归档的习惯,要充分利用作品,进行纵向的分析和比较,在分析中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成长特点和规律。要努力提升分析作品的素养,学习作品分析的方法,切实通过作品分析更好地关注幼儿的发展和变化。

    第三是谈话能力。

    谈话是教师与幼儿交流的方式,也是通过语言及相关的信息了解幼儿、引导幼儿的重要途径。谈话需要看清情境及问题,谈话重在了解、启发而不是说教和训诫。教师每天都应有与幼儿谈话的时间,可以是集体谈话,也可以是个别谈话。谈话是教师与幼儿的心灵沟通,有效谈话的境界是愉快和有效。谈话是幼儿向教师展现自己认识和见解的过程,谈话是展示幼儿内心的兴趣和倾向的过程。因此,谈话也一定是幼儿园课程生成的重要契机。

    第四是课程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能力是幼儿园教师有别于小学教师的重要专业能力。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设计是指活动设计能力、主题或单元设计能力、年级整体课程设计能力。课程设计意味着幼儿园课程不只是买来的教材,还应该是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的完善性设计,甚至是幼儿园教师自己根据幼儿实际的需要进行的创造性设计。幼儿园课程设计的重点不是自己准备教什么,而是准备让幼儿做什么和想什么。课程既设计过程,也期待结果,设计者必须有目标意识,这也是专业幼教工作者区别于其他人员的核心标志。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不只是教案,而是整个的教育环境、活动材料和教育策略。要重视课程设计,努力把课程设计当作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要加强专项培训,在实践中提升课程设计能力。

    第五是活动组织能力。

    活动组织能力是幼儿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的核心是将幼儿引导到他们需要的、感兴趣的和有可能获得新经验的活动中去,让幼儿积极地投入运动、探究、交往及表达等活动中去。活动组织能力不等同于讲解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能力。

    第六是评价能力。

    评价就是对现实作出有事实支撑的判断。评价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要延续,是进一步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前提。评价应该成为幼儿教师的重要工作。幼儿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幼儿园的评价主要不是依靠测验,而是依靠对幼儿行为的日常观察,对幼儿作品的分析,对幼儿某些发展项目进行适度的测量。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判断,经常是建立在课程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来源: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委会

    一、什么样的学前教育才是有质量的l

    学前教育不光教孩子一些文化知识,更主要也要让孩子懂得一些生活上的常识。

    二、作为学前教育怎么样才能各方面都优秀

    要培养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作品分析能力,谈话能力,课程设计能力,评价能力。

    第一、观察能力。

    观察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观察也是适宜性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指导的前提,更是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依据。观察能力需要培养,更需要实践锻炼。

    观察需要教师有耐心、细心和恒心。因此,是否坚持观察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尺度。观察不是随便看看,观察也不只是技术,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准备,在教育场景里很可能无法识别有价值的信息。教师的视线和反应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准的重要依据。

    第二、作品分析能力。

    作品分析是了解幼儿发展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形成用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收集幼儿多形式作品的习惯。幼儿的绘画、话语、表演动作、手工作品等等都是重要的作品,教师应学习分析作品的方法,能够根据作品判断幼儿的发展和需要,并采取进一步的教育策略。

    教师要养成作品归档的习惯,要充分利用作品,进行纵向的分析和比较,在分析中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成长特点和规律。要努力提升分析作品的素养,学习作品分析的方法,切实通过作品分析更好地关注幼儿的发展和变化。

    第三、谈话能力。

    谈话是教师与幼儿交流的方式,也是通过语言及相关的信息了解幼儿、引导幼儿的重要途径。谈话需要看清情境及问题,谈话重在了解、启发而不是说教和训诫。教师每天都应有与幼儿谈话的时间,可以是集体谈话,也可以是个别谈话。

    第四、课程设计能力。

    幼儿园课程设计的重点不是自己准备教什么,而是准备让幼儿做什么和想什么。课程既设计过程,也期待结果,设计者必须有目标意识,这也是专业幼教工作者区别于其他人员的核心标志。

    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不只是教案,而是整个的教育环境、活动材料和教育策略。要重视课程设计,努力把课程设计当作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要加强专项培训,在实践中提升课程设计能力。

    第五、活动组织能力。

    活动组织能力是幼儿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的核心是将幼儿引导到他们需要的、感兴趣的和有可能获得新经验的活动中去,让幼儿积极地投入运动、探究、交往及表达等活动中去。活动组织能力不等同于讲解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能力。

    第六、评价能力。

    评价就是对现实作出有事实支撑的判断。评价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要延续,是进一步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前提。评价应该成为幼儿教师的重要工作。幼儿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幼儿园的评价主要不是依靠测验,而是依靠对幼儿行为的日常观察,对幼儿作品的分析,对幼儿某些发展项目进行适度的测量。

    三、如何做好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一,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 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 观察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陈会昌
      1. 3-6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
      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迄今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 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2) 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3) 性器期, 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想和"情人"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4) 潜伏期, 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5) 生殖期, 12岁以后, 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帮助自己走路,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他可以走很远的路。所有这些发展都使得3岁左右的小孩产生了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我"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可以自己干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可以独立地吃饭、拿取东西,也可以对事情作出基本的判断了。例如,他们知道,刚从火炉上端下来的锅是碰不得的,到晚上天黑的时候,只要一拉开关,灯就能亮,他们如果渴了,能够自己到冰箱里寻找喝的东西,饿了,会从家里放食品的地方找出自己爱吃的东西充饥;晚上躺在床上,他们会要求妈妈给自己讲个故事再睡觉,等等。
      总而言之,3岁小孩的本事变得比过去大得多,他们会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大哭大闹,比如,在玩具商店里,如果他们想要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妈妈不答应买,他们就会躺在地上打滚,而不顾妈妈丢面子。
      3岁小孩也比过去更可爱,因为他们总是说出一些令大人喷饭的话,干出一些让大人惊奇的事情。一个小女孩,谁也没教她,她会自己静静地坐在妈妈的化妆台前,往嘴上涂口红;一个小男孩,会拿起爸爸的电动剔须刀,在脸上乱比划。当看见妈妈为什么事情伤心的时候,他们会紧紧抱住妈妈,想安慰她。
      3岁小孩的身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在进步,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能力、社会交往技能、语言、思维,一切都在向前进步。
      3岁这个关键时期过去之后,孩子的心理发展并没有马上平静下来,您会发现,他们身上又接连出现了其他问题,比如,他们的语言发展很快,但是思维发展较慢;他们做事情,想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和8~9岁的孩子相比,他们还显得非常幼稚,幼稚得不讲道理;他们有时很任性,不听话,想自己做事,但有时又非常依赖大人;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但是有社会意义的事情,则不那么愿意做;他们的情绪还很不稳定,仍然会动辄大哭大闹;他们与小伙伴的关系也还很不稳定,等等。
      总之,直到上小学之前,孩子的心理发展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3~6岁,真是个动荡时期。
      2. 幼儿的思维与学习
      2.1 孩童的思维
      从2岁到6岁,儿童智力发展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掌握各种符号。例如,语言就是符号,象征游戏也是符号(这个大圆圈是爸爸,那个小圆圈是我),说自己做的梦还是符号(在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非现实性的幻想)。
      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仍然是自我中心的。例如,他们还不能鉴别词语和词语所指的东西,不能鉴别他们自己创造的游戏、梦幻符号和现实之间的差别。他们认为,名称都是事物固有的,一个物体只能有一个名称。当他们知道了理发馆是给他理发的地方之后,他会问"发廊是干什么的"?
      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主要表现在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中。例如,一个孩子给另一个孩子讲VCD机怎样用时,他会使用一些模糊的术语,像"往前转"、"往后停"之类,等他讲完之后,另一个孩子还是不会使用VCD机,因为他把最重要的信息漏掉了,原因是,这个时候的幼儿还不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或他以为词汇所包含的信息比实际的多,他相信,含混的"东西"也能表达物体的性质。所以,这一阶段的幼儿还不能清楚地鉴别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东西。
      到了5~6岁,幼儿的具体运算能力开始发展,他们已经能够算简单的算术,也能够区分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例如,6岁的小孩已经知道"家用电器"不仅包括电视机、电冰箱,还包括空调机、洗衣机、电风扇等家庭用的所有电器。而4岁小孩就不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5~6岁儿童在考虑问题时,已经能够同时考虑两个元素或两种关系。比如,把水从一个高而瘦的杯子里倒进一个矮而粗的杯子里,他们知道,水没有变少,也没有变多,这就说明,他们已经能够同时考虑杯子的高度和杯口直径这两个元素,他们知道这两个元素是互相补偿的。同样,他们也知道了,把一块面团擀成一张面积很大的饼时,面团里的面并没有增多;把一根很长的绳子缠成一团时,绳子也没有变少;一个小男孩穿上女孩的衣服,梳女孩的头发时,他仍然是男孩,等等。
      很多父母对自己3~4岁孩子智力发展的关心程度远远超过对他们的情绪、兴趣和态度的关心。这些父母不懂得,强迫一个小孩子学习一种专门的知识,会使他产生对学习的反感。这种消极情绪对他将来的学习是不利的,它所产生的负作用比他今天是否学到了字母、数字和算术要大得多。
      很多成人认为,孩子的思维和成人差不多,在感情上却离成人很远。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事实恰恰相反。孩子在感情上很像成人,而在思维上离成人很远。
      一个孩子偶尔从同伴那里学来了一句脏话,父母就断定孩子懂得这句脏话的含义,于是打骂孩子一顿了事。其实,孩子说的这句话,他自己并不一定懂得。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时机对他进行教育,我们可以告诉他,有些话听了让人高兴,有些话让人讨厌。你说的这句话就让人讨厌。有些孩子说脏话,只是在试探爸爸妈妈的反应,一旦发现父母的反应不愉快,他们以后就不再说了。
      4~5岁的小孩语言已经发展得相当好,有些孩子甚至已经达到伶牙俐齿的地步,但是实际上,他们的思维发展还相当不成熟。您可能发现孩子能认出几十种牌号的汽车,能滔滔不绝地复述从幼儿园里听到的故事,但是,你把一个粗矮杯子里的水原封不动地倒进一个高、细杯子里的时候,孩子会说,水变多了。你把原来挨在一起的5块糖摆宽一些,他会说糖比原来多了。
      2.2 在游戏中学习
      孩子的学习常常是在活动中进行的,这与我们成人不同,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学习得最好的时候,常常是静静地坐着倾听的时候,比如听老师讲课或者自己看一本书。孩子却不能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心智活动或思维。他们只能通过对事物进行实际操作来学习,不管这些活动是搭积木、玩洋娃娃还是过家家。
      举个例子,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是怎样学做饭的。老师教给他们剥豌豆皮,削胡萝卜皮和土豆皮。在干这些活的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要炒的土豆必须削皮和怎样削皮,要煮汤的豌豆必须剥皮。他们通过观察了解到,开水怎样把蔬菜烫软了,煮熟了,又怎样使另外一些食物(如鸡蛋和肉)变硬了。他们还知道了,食物在烹饪之后的颜色和重量都有变化,等等。所以,做饭这一活动不仅是加工自然食品的过程,它提供了概念形成、语言丰富和数学实践的机会。
      所以,幼儿不是消极的学习者,而是积极的学习者。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得好,"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在游戏中,儿童从事各种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又慢慢地被内化为思维活动。相反,让儿童静静地坐着学习,对他们的成长不会产生持久的作用。只有让儿童通过积极应付环境而获得的东西,才能长久地得到保持。
      2.3 幼儿不适合于规则学习
      成年人常常错误地认为,幼儿可以按照规则来学习。许多父母有这样的经验: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孩子不要拆散玩具,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接受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但是孩子总是不听话,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幼儿还没有内化的思维,他们很难把外部规则内化为自己的需要。结果,他们就可能在今天接受别人帮助时说了"谢谢",明天又忘了。
      幼儿不能掌握外界强加的规则。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是通过游戏来学习,所以,对幼儿进行语法、数学等正式教育是不恰当的。因为无论阅读、学拼音,还是学习数学,都是以掌握一定的规则为前提的,这种方式不适合于学前儿童。
      但是,另一些学习活动可能适合于幼儿,如学习写字、认拼音字母、学习打字等等。这些学习可以为以后的规则学习打下基础。
      2.4 快速学习与融会贯通
      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对孩子来说,纵向的加速学习比横向的融会贯通更重要。例如,学习数数,他们恨不得孩子能很快地从1数到10000,学习阅读,就希望孩子尽快地能够读文字很多的书。为什么这种愿望是不切实际的呢?因为,假如学习对孩子来说没有乐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会高,他们的情感还会受到伤害。
      当您花了很多钱,给孩子报了钢琴班、书法班、舞蹈班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孩子是否有兴趣学习这些东西。诚然,孩子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可以在特殊技巧上得到大的提高,但是,如果孩子并不喜欢这些东西,他们的学习是被迫的,他们忍受着巨大的压力学习,可能会失去很多东西,他们的情感可能会受到消极影响。这些,他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所谓横向的融会贯通,指的是,我们不求孩子在某一个或几个专门技巧上有大的长进,而是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多种多样的材料,让他们扩大知识面,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例如,认识了圆形或方形,以后,不要再让他学习新东西,而是让他熟悉他所见到的各种圆形和方形,这样做,有助于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圆形和方形的概念,为今后学习更高级的几何学作了准备。
      当孩子学习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材料之后,他们就能对这些材料进行横向的比较、分类、排序等等,例如,让他们把狗、草、桌子、大象、月季花、柜子按照类别和大小分类并排序,如果他们做得很好,就意味着他们为今后的学习作了准备,这比仅仅学会数数、算术的孩子将来的发展可能更好些。
      为了考试忙着死记硬背的学生,和经常看课外书进行规律性学习的学生相比较,情况也很相似。这两个学生在考试成绩上相差可能不多,但是那个广泛阅读课外书、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学生,今后的学习可能更轻松,因为他为下一步学习作的准备更充分。想方设法教给幼儿一种专门技巧和知识的父母,客观上好像是在教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其结果,对学前儿童来说,这些知识很可能是短命的。
      3. 幼儿期个性发展的主要任务
      我们在引言里已经提到,幼儿时期的智力发展状况并不能预测孩子长大以后的生活是否幸福,但是他们的个性发展却能够预测。可以说,3~6岁期间,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特征,比整天关注他们的智力发展更重要,也更得法。
      那么,对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孩子掌握那些为上小学作准备的知识,如会数数,会算5以内的加减法,会背乘法口诀,会认识多少汉字等等,也不是象我们现在多数父母想的那样,培养孩子遵规守纪,听说听道,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而是在个性和社会性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认为,3~6岁儿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游戏活动,亲身体验他们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一种目标方向感和自主性、创造性。例如,当你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教他学习一个数字或汉字,他听您说到学这些东西将来会有用的时候,有目标方向感的孩子会非常好奇和认真地听你讲,认真地学习和掌握,而没有目标方向感的孩子就显得比较无动于衷;又如,当幼儿园老师在班上拿出一个军舰模型要讲解的时候,孩子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目标方向感的孩子会非常感兴趣、非常注意地听老师的讲解,下课之后,他可能对别的孩子说,我长大要当一名海军,要开军舰,象刚才老师上课时拿出的那艘一样。而缺乏目标方向感的孩子,可能对军舰模型不感兴趣,也没有什么感受能说出来和大家交流。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及时发现和抓住孩子身上出现的这种目标方向感,给以及时的强化和鼓励。这种目标方向感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产生雄心壮志、远大抱负和主动精神的基础。有多年幼儿教育经验的教师普遍反映,那些后来考取名牌大学、成为人才的孩子,往往是那些在幼儿期就表现出这种萌芽般的雄心壮志的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就表现出了高于别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于幼儿园教师职责的问题,通过《作为学前教育怎么样才能各方面都优秀》、《如何做好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幼儿园教师职责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