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静夜思的意思全解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李白的《静夜思》被误读千余年,前两句的真正含义,很少有人知道和静夜思古诗赏析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李白的《静夜思》被误读千余年,前两句的真正含义,很少有人知道
上学时我们学过的《静夜思》老师解读是这样的“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上,地上好像泛起一层霜,我禁不住抬头看天上的月亮,低下头沉思,想念故乡”,大概就这么个意思。
这是现代汉语的解读,但古汉语语法、文字的字面意思都与现代汉语不同,许多解释可以古今不同。所以,李白的《静夜思》被误读千余年,前两句的真正含义,很少有人知道。
李白为什么无酒不成诗
“李白斗酒诗百篇”,是杜甫形容李白作诗时的状态。从这句话里,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出一个白衣文士,一手拿着酒杯,一手拿着笔,在纸上点点画画,一行行绝妙的诗句,便跃然纸上,然后再掷笔吟诵,众人拍手喝彩,拍案叫绝。
这大概就是人们心目中李白写诗的场景吧。所以说,李白写诗离不开酒,也有人说,李白不喝酒就不会作诗。还用一首《将进酒》来作例子。其实这种说法也是有道理的。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酒精的刺激,可以激发出灵感来,就如同喝咖啡可以让人头脑为之一振。
喝酒时的刺激,可以打开在写诗时,创作思维陷入的僵局,并找到突破点,把自身的情愫,用文字表现出来。这比如李白在写愁的时候的诗句“白发三千丈”,是说白头发都有三千丈这么长了,没写愁,却让读者觉得烦恼忧愁,这可能就是酒后自己的头发甩在脸上而想到的。
所以,艺术创作中,有些酒的刺激是有提升创作灵感的作用的。王羲之在写《兰亭序》时是喝了酒的,事后再写,就觉得怎么都不如喝酒后的版本好。所以,酒精在提升创作灵感的同时,还带着了创作情绪的高涨。
这一点从李白的《将进酒》里也能看出来,全篇好像都是描述在酒后的一些想法、语言和行为,带有七分醉意,三分戏谑。所以说李白无酒不成诗说法也正确,但却不绝对。毕竟在流传后世的李白诗篇中,也有许多并不是在喝醉的状态下写的。
比如提到的《静夜思》这首诗,是诗人旅途中客居,在深夜未眠时产生的思乡之情的表达,并没有喝酒,但也流传千古。所以,就是没有酒,作者在产生情愫时,也能写出好作品,所以解读诗词,还要看考虑作者写作的背景,不一定全靠酒来写诗。
《静夜思》的写作背景
《静夜思》这首诗是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李白当时住在扬州旅店里,在深夜里睡不着,而写下的这首诗。
当时李白仅有26岁,正值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途中,刚好走到扬州。恰逢秋日,李白就病倒在扬州。所以,这应该是李白生病在旅店里,在病痛之下思念故乡亲人,感念今下生病无人照料的孤立无助,从而思乡的一首诗。
而唐玄宗开元年间,正值盛唐时代,国力昌盛,四海升平,万邦来朝的盛世。经济、文化都处于封建时代的巅峰,像李白这样的有才学的年轻人,都怀有远大的抱负,立志要报效国家,出人头地。所以李白游历山海,也是为了增长见闻,获取信息,等待机遇。
唐代虽说有科举制度,但李白出身于生意人之家,家庭成员还曾犯过罪,是不能参加科举求仕的。所以李白也是在这种苦闷下,决意游历江湖,再寻找机会,多认识些达官贵人,希望自己的才学得到这些人的推荐,从而为官。
他也游历江湖,让自己的经历更丰富,打造自己的人设,能在社会上出名,引起达官贵人的注意。所以,李白的一些纵酒高歌,吟诗答句的形象,多少也有些作秀的意思。而在唐代还有些两晋时的风气,文人雅士以退为进,先隐居写作出名,再被朝廷求贤出山当官。
年轻的李白,聪慧过人,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能够以自己之才,出仕当官,治国安邦,展示政治抱负,一直是李白的梦想,这个梦想他坚持了一辈子,到死也是如此。所以他必须离家别亲的四处游历,饱受风霜。而在旅途生病也是常有的。
人在病时,思念自己的家乡,又感到现在还没有人请自己做官,内心着急,心中不免凄凉。《静夜思》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但静夜思真的就是像今天我们解读的一样么?
《静夜思》真正的含义
“举头望明白,低头思故乡”这两个字直白,很好理解。但李白的《静夜思》被误读千余年,前两句的真正含义,很少有人知道。
前两句是“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但在宋代的版本中,前两句是“床前看月光,疑似地上霜”。我们今天流传的是明代版本。这两个版本就只有一字之差,一个是“明月光”,一个是“看月光”。这个区别就很大了。
“明月光”是个名词,指的是月亮的光华;而“看月光”则是个动词,指有人主动地看到月亮的光华。相对比后者,前者的“明月光”就是被动的被月亮的光华洒满了屋子,后者就是主动地带着情绪去欣赏月光。
如果结合李白写作的背景,我倾向于后者,应该是“看月光”,而不是今天解读的“明月光”,是因为李白生病了,感受到旅途孤寂,想念家乡与家乡的人,主动的去看月亮寄托思念,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就是这个道理。
而“疑似地上霜”,也不像月光霜一样白,其实是作者生病,身上发冷,心生寒意,而时下正是秋天,所以看到白色的月光,就好像觉得深夜起霜一样让人寒冷,更加重了思乡之情,才“举头望明月,低台思故乡”,一病二冷,才生起来思乡之情,很合理。
结语:
千古解读《静夜思》,都在用一种平和的人物设定,没有考虑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也不有考虑作者写作的背景,只从文字优美上优化了,反而让真正的含义不能表现出来。
而出现错误的解读也情有可原,毕竟写诗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心理活动,必先受到外界的刺激,就像酒精的刺激,生病了,想家了的刺激,才有写诗的来表达心情的冲动,这叫抒情。出现误读,只能说明我们现在的情绪太少了,写不好诗来,不懂得情景交融了。
一、静夜思古诗赏析
静夜思古诗赏析1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静夜思古诗赏析2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古诗赏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an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静夜思古诗赏析3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二十六岁的李白在这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抬望天空中那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明亮皎洁的月光洒在窗纱上,好似地上泛起的一层白霜。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象呀,但诗人却无心欣赏,此时此刻,他的内心如海上的潮水般激荡,回忆着在家乡的点点滴滴。忽然,他抬起头来,望着天空的明月,低下头沉思,不由得发出一声深沉的叹息。
《静夜思》全诗没有多么华丽的词藻,用平平淡淡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深临其境,感受到诗人李白的孤独、寂寞。全诗从“疑”到“举头”,再从“举头”到“低头”,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幅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作者写的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内容是单纯的,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这便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名字是什么
该诗的名称是《静夜思》,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全诗原文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白话文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秋日夜晚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诗人孤身远客,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这首诗便是抒发了诗人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扩展资料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三、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静夜思》作品介绍
《静夜思》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5卷第19首。《静夜思》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的广泛程度来说,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比肩,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在我国最广为流传的《静夜思》版本是明朝版本,与宋朝版本个别字有出入。
古诗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出自《静夜思》这首诗。
《静夜思》原文
静夜思[1]
作者:唐·李白
明代版本
床⑵前明月光,疑⑶是地上霜。
举头⑷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
宋代版本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静夜思》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静夜思》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静夜思》繁体对照
静夜思李白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关于静夜思的意思全解的问题,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名字是什么》、《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静夜思的意思全解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