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中秋习俗漫谈:凝聚中华千百年文化,共品中秋特色习俗

中秋习俗漫谈:凝聚中华千百年文化,共品中秋特色习俗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中秋文化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中秋习俗漫谈:凝聚中华千百年文化,共品中秋特色习俗和有关中秋节的知识,和中秋的文化习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中秋习俗漫谈:凝聚中华千百年文化,共品中秋特色习俗
  • 有关中秋节的知识,和中秋的文化习俗
  • 中国中秋节习俗
  • 中秋节文化习俗
  • 一、中秋习俗漫谈:凝聚中华千百年文化,共品中秋特色习俗

    中秋节于中国人而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节日,它沉积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良辰佳夕,玉兔东升,全国各地的赏月风俗也是特色纷呈。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民族的中秋节,都带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在中秋之夜到来之际,再次细品中秋话团圆,了解这些风俗各异的中秋习俗。

    蒙古族“追月”

    与中秋有关的秘密,大多都藏在月亮里,蒙古族庆祝中秋的方式,自然也与“月”有关,这一场驰骋草原的“追月”活动,是蒙古族特有的习俗。中秋的夜晚,蒙古小伙跨上骏马,在一轮皎洁的银白色月亮下尽情驰骋,他们不“追”到月亮西下,这一场骏马驰骋的活动也绝对不会停止。

    近些年来,除了声势浩大的“追月”活动,蒙古族又兴起了一种中秋燃灯的庆祝方式,每一年的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点起一盏竹扎灯笼,孩子手中也一人拿着一盏灯笼,互相比较谁的更好看,这也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不少乐趣。

    苗族“跳月”

    苗族的中秋风俗,也与月亮有着紧密关系,按照苗族的传统习惯,他们在中秋之夜要“跳月”。中秋的晚上,皎洁的月光洒落在苗族山寨的角角落落,男女老少都相聚于山林空地上,他们在这里载歌载舞,举行着热热闹闹的“跳月”活动。

    这个活动的来源,与一个古老传说有关,苗族神话故事里的“月亮”是一个年轻憨厚的小伙,有个年轻的苗族姑娘名叫水清,她爱上了月亮,为此她拒绝了99个小伙子的求婚,但是她想要和月亮在一起,还要通过太阳给她制造的各种磨难。

    经历过艰难险阻的水清,最终和月亮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从此以后,彝族的青年男女都会通过“跳月”,来寻找自己的心上人。

    土族大月饼

    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土族,他们的中秋盛行“打月亮”的活动。中秋的之夜,土族人用盆子盛满清水,这样一来,那一轮遥远的月亮倒影,就出现在了这一盆清水之中。他们拿起小石子,不停的打水中的月亮,这就是“打月亮”的活动。

    除此之外,土族人家的大月饼,也是一道非常有特色的美食。这个大月饼的尺寸直径有一尺之大,等到月饼蒸熟出锅以后,形状宛如一朵绽放的花朵。八月十五的晚上,土族人将这个大月饼和瓜果摆在桌上祭祀明月,祈求吉祥如意。

    白族渔潭会

    苍山洱海的美景之中,生活着白族。每年的八月十五,白族都会相聚于云南邓川县沙坪一带,他们穿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相聚于渔潭坡赶集,在这里举行热闹非凡的渔潭会。

    这个热闹的聚会,与很久以前的一个传说有关,忽必烈带兵攻打大理,当他的军队到达渔潭坡时,发现整个大理国都藏于云雾之中,军队无法行进。这时他的军师耶律楚才对忽必烈说道,大理有佛祖庇护,倘若军队进入大理不杀无辜,爱惜百姓,这云雾自然会散去。

    忽必烈诚恳的接受了这个建议后,天气突然放晴,军队进入大理城谨​遵诺言,后来,渔潭坡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闹的赶集地。尤其是在中秋前后,白族的百姓都会到这里来唱歌跳舞,共庆中秋。

    舞火龙

    除了各民族之间中秋习俗不同以外,各个地区也有着全然不同的中秋夜风俗。比如在广州、香港等地,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开始,就会举行连续三晚的“舞火龙”活动,当属铜锣湾大坑地区的舞火龙最为热闹。

    那条火龙长达70多米,龙身共有32节,火龙上插满了长寿香,舞火龙的人在这个中秋之夜,在大街小巷的灯光与锣鼓声中欢腾起舞,带来了热闹非凡的景象。

    放天灯

    这里还有一项独特的“树中秋”活动,所谓“树中秋”,其实就是将彩灯高高挂起的意思。中秋来临前夕,小孩和大人一起用竹纸,做各种形状的彩灯,当竹纸灯​做好以后,小孩子在大人的帮助下用短竹竿,将彩灯挂在高杆上,这些亮起的一盏一盏的纸灯,点亮了整个中秋。

    不仅如此,孩子们还要互相比赛谁的彩灯挂的高,谁的彩灯做的精巧,在追逐打闹、欢声笑语中,人们又放起了孔明灯,让整个中秋都沉醉于醉在一片灯海之中。

    烧宝塔

    在闽粤赣等地区,中秋节有一种非常奇特的民间祈福习俗,名为“中秋烧塔”,这种祈福仪式,还被称为烧宝塔、烧梵塔等。这一习俗在《万安县志》、《龙泉县志》等旧治中均有记载:“儿童拾瓦片堆塔高数尺,…烧至通红,会饮赏月”,这个习俗的来源,据说于“反抗元兵”有关。

    元朝建国以后,开始对汉人实行血腥统治,这种残忍的统治手段激起了汉人的反抗,江西一带的汉族人民,约定中秋节起义反抗。起义的信号就是在宝塔的顶层点火,有点类似于古时候的“烽火台点火”。虽说汉人起义很快就被元朝镇压了下去,但是这一习俗却长久的保留了下来。

    中秋烧塔

    至今“中秋烧塔”这一习俗,还在吉安地区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整个烧塔活动共有三部分内容,八月十五的一大早,老人和孩子就会来到村子里的开阔地上,他们带着捡来的残砖断瓦,开始了制作宝塔的第一步,他们将手中的断瓦错缝叠加起来,这一环节称为“垒塔”。

    到了晚上的时候,全村人一起相聚于宝塔下,这时候他们会带来自家的柴火,专门负责烧塔的人备好酸酒、米汤,在宝塔前设立香案、祭祀台。随后就开始了最隆重的“烧塔”环节。负责烧塔的主烧人。

    随着锣鼓声响起,开始给宝塔的灶口添薪柴,整个宝塔被烧得通红,村民们在塔下面唱着山歌,祈求美好生活。进入午夜以,为烧宝塔的最后一个环节“封塔”。等到塔中的稻草全部烧完,人们放炮竹、舞龙灯,结束中秋节最热闹的活动。

    玉兔捣药

    ​这些各具特色的中秋习俗,融合了各个民族、各个地区,保留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在今年的这一轮中秋明月的夜里,你所在的地区又有哪些颇具特色的传统习俗呢?

    参考资料:

    《蒙古人的中秋习俗》

    《中秋节各地习俗》

    《各地中秋习俗》

    一、有关中秋节的知识,和中秋的文化习俗

    一、中秋节的来源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中秋祭月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中秋祭月仪式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三、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四、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扩展资料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

    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二、中国中秋节习俗

    每个地方的都会有不同的习俗,那么在我们国家中秋节有哪些地方的习俗不一样呢?下面是出国留学网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各地中秋节习俗”,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出国留学网!

    各地中秋节习俗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三、中秋节文化习俗

    中秋节文化习俗:

    1、赏月

    中秋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每逢中秋,人们便摆出果品,赏月畅谈。

    2、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3、猜灯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4、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古时候一开始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5、赏桂花

    桂花有“九里香”之誉,是我国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传统名贵花木。自古以来,人们把桂花及其果实视为“天降灵实”,作为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征。因此人们称誉好的儿孙为“桂子兰孙”;把月宫称为“桂宫”,以“桂魄”比喻月亮。在中秋节赏桂花更是别有滋味,因为桂花寄托着人们对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赞美。

    6、饮桂花酒

    在中秋之夜还有喝桂花酒的习俗。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关于中秋文化的问题,通过《中国中秋节习俗》、《中秋节文化习俗》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中秋文化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中秋文化(2)

    相关阅读

    • 「图解中秋」中秋文化知多少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中秋文化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图解中秋」中秋文化知多少和中秋节传统文化知多少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