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读书照亮灵魂」从“一个愚蠢到根本无法教育的人”到伟大发明家

「读书照亮灵魂」从“一个愚蠢到根本无法教育的人”到伟大发明家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读书照亮灵魂」从“一个愚蠢到根本无法教育的人”到伟大发明家和海伦·凯勒是怎样的一个人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读书照亮灵魂」从“一个愚蠢到根本无法教育的人”到伟大发明家
  • 海伦·凯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 请举出几个“天才出自勤奋”的例子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
  • 一、「读书照亮灵魂」从“一个愚蠢到根本无法教育的人”到伟大发明家

    1931年10月18日,托马斯·爱迪生与世长辞。

    10月25日,为纪念他,人们熄灭了自由女神像的火把。

    这位2000多项发明和1000多项专利的拥有者,以留声机、电影摄影机和电灯改变了世界的伟大发明家,却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

    他说:“所谓的天才,那都是假话,勤奋的工作才是实在的。”

    这一次,让我们走近一个坐在那里静静阅读的爱迪生。

    “一个愚蠢到根本无法教育的人”

    爱迪生小时候非常调皮,始终是班级的倒数第一名。

    学校的挫折让爱迪生觉得老师都不喜欢他,他甚至听到老师对校长说他是一个愚蠢到根本无法教育的人,继续留在学校学习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爱迪生流着泪把老师的话转述给了母亲。爱迪生的母亲愤怒地来到学校,斥责那位老师,说他不知所云,说爱迪生有多么优秀。

    母亲的认可让爱迪生得到了莫大安慰,他曾说:“我的母亲造就了我今天的一切。母亲始终相信我、认同我。”

    爱迪生短暂的、仅仅维持了三个月的学校教育,就这样中断了。

    做电报员时的爱迪生

    阅读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

    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母亲成了爱迪生最好的老师。

    她总是大声地把书中的内容读出来,她给爱迪生读了《潘尼百科全书》《英格兰史》《罗马帝国衰亡史》《世界史》,还有很多很多科学主题的书籍,这些都让爱迪生非常着迷。

    9岁时,爱迪生就已经掌握了阅读技能。他阅读非常认真,从来不会跳过任何一个段落,或者忽视那些无趣或艰深的章节。当他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时,就会让母亲给他解释。

    差点因为读书丢了性命

    15岁的爱迪生当上了火车电报员,沉迷阅读的他薪水不高,经常流连于一些拍卖场所,希望能以低价购得更多的图书。

    一次,他在拍卖行出了高价,购得了一大包《北美评论》杂志。爱迪生说,那包杂志重得能把火车轮子压扁。

    凌晨三点,爱迪生下班后,就扛着这包书走在漆黑的大街上,他太渴望早点读到这些杂志了。

    走着走着,他忽然听到一声枪响,一颗子弹从他耳边呼啸而过。

    一位气喘吁吁的警察跑上前来,问他为什么不听从他的喊话,把包裹放下来。

    显然,三更半夜,一个人脚步匆匆,背着一个大大的袋子,不理会警察的喊话,这样很容易让人误会,这也许是个小偷吧。

    爱迪生有天生的耳疾,又因为购得这样多杂志,一时太过兴奋而没有听到警察的喊话。

    警察检查了包裹里的东西后,不断地埋怨:“为什么不停下来?如果我的枪法再好一点的话,你可能就没命了。”

    爱迪生实验室里的图书馆

    爱迪生一生热爱阅读。

    在他奥兰奇的实验大楼中,有一间30米见方,12米高的图书室,里面的藏书达到了6000册,还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外文期刊。

    虽然我们从未听过爱迪生讲除了英语之外的语言,但他确实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这些外文期刊。

    是阅读,让只上了三个月学的爱迪生,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

    推荐阅读

    《托马斯·爱迪生传》,辽宁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传记作者为爱迪生好友弗朗西斯·琼斯,唯一爱迪生授权创作的传记,大量历史照片辅助阅读,关键注释方便读者了解时代背景及相关人物。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编书边读

    一、海伦·凯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哑女作家和残疾有障碍的教育家。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她在19个月的时候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不久,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并没有放弃,而是自强不息,并在她的导师安妮·莎利文的努力下,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热爱生活:会骑马、滑雪、下棋,还喜欢戏剧演出,喜爱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并从中得到知识,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海伦认为视力和听力丧失的悲剧往往发生在那些因贫困而无法给予孩子及时治疗的家庭。为了消除社会不平等引发的罪恶现象,海伦加入了美国国家社会党(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和国际产业工人协会IWW(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成为一名激进的社会主义者。曾著有“我是怎样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的[1]”和“我为什么要加入 IWW[2]”两篇文章解释自己的行为动机。但西方历史教科书往往褒扬海伦·凯勒早年与疾病抗争的故事,而其成年后作为一名社会主义者的事实被故意忽略了。在《老师告诉我的那些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犯下的错误》[3]一书中曾提到这一点。
      海伦·凯勒的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4]、《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海伦·凯勒一生一共写了14部著作。《我的生活》是她的处女作。作品一发表;立即在美国引起了轰动,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出版的版本超过百余种,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由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师》三本书以及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编译而成,完整系统地介绍了海伦·凯勒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许多文字还是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课,也是试用本六年级下册第九课。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女作家和演讲者,她凭借坚强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学的拉德克里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人类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总统自由奖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本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
      海伦·凯勒诞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塔斯比亚城。她天生聪明伶俐,出生不到六个月,便能清楚地说出「tea」(茶)等几个单字,对周围事物的感受性更是敏锐。
      刚满周岁那年,一天傍晚,母亲趁太阳西下以前,放了一盆热水为海伦·凯勒擦洗身子。可是,当母亲自浴盆把海伦·凯勒抱了起来,放在膝盖上,正想拿条大毛巾替她包裹身子的时候,海伦凯勒的目光,突然被地板上摇晃不定的树影给吸引了过去。她好奇地看著,看得很入神,眼珠子动也不动一下,而且还忍不住伸长小手扑了过去,好像非得揪住它不可。
      当时,母亲虽然已经注意到海伦·凯勒的眼神,但是看在母亲的眼里,树影不过是平常又自然的现象,没什麼好大惊小怪的。所以,她万万没有想到海伦凯勒会使出这麼原劲儿往前倾,结果不小心一溜手,竟让海伦·凯勒滑倒在地,哇哇大哭个不停。母亲知道女儿受了惊吓,飞快地将海伦·凯勒搂进怀里,连哄带骗了好一阵子,海伦·凯勒才安静了下来。
      事隔不久,母亲一个人静静回想这件事情发生的经过,她发现海伦凯勒的观察力似乎特别灵敏。通常一个周岁大的婴儿,应该是懵懵懂懂的,对什麼事情都没有企图深入了解的倾向,可是海伦凯勒却别有细腻的之思,甚至於想用自己的肢体去感受变化的奇妙。当然,跟大人比起来,海伦凯勒的表现并不成熟,如果跟其他的婴孩相比,可就不能不算特殊了。
      而为人父母的,能幸运地生下一个天赋优异的小孩,当然是得意洋洋啰!每逢亲朋好友到家里做客,不谈起女儿也就罢了,一旦话题转到海伦凯勒身上,母亲心满意足的喜悦,就会自然而然地从言谈中流露了出来。
      但是这份喜悦到底能持续多久呢?当父母亲正兴高采烈畅谈海伦凯勒美好未来的当儿,海伦凯勒却莫名其妙生了一场大病,这场大病不但夺走了父母心中的希望,更使海伦凯勒变成一个看不见、也听不见的小女孩,而且她脾气更暴躁起来!
      可怜的海伦凯勒,该如何去面对一个没有光线,没有声音的世界呢?这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通常教育一个五官健全的孩子,已经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更何况海伦凯勒又瞎又聋!也许,父母亲他们可以猜测、也可以想像海伦凯勒的心情,但是他们绝对无法体会,就如同海伦凯勒无法体会正常人的生活一样,他们真的无从体会。
      起先,父母亲采用实验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虽然他们失败过无数次,但是日子久了,也摸索出不少要领,他们除了被动地猜想海伦凯勒的比手画脚,有时也教导海伦凯勒凭藉肢体动作,表达喜怒哀乐。
      另外,海伦凯勒也学习运用触觉去感受周遭的事事物物。就这样一点一的累积,四、五年以后,大凡孩子们用眼睛、耳朵能感受的,海伦凯勒都能以触摸的方式领略。只是父母亲不是残障教育的专家,所以海伦凯勒学到的肢体语言,只有父母才看得懂,至於外人可就很难说了。
      向来关心女儿的父母亲,也一直挂心这个问题,尤其他们想到自己终有年老体衰的一天,到时候要是海伦凯勒仍然不能跟外人沟通,那海伦凯勒往后的遭遇,将是非常悲惨的。於是,在海伦凯勒七岁那年,他们从外地请来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莎利文老师。
      莎利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莎利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
      一天,老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了「水」这个字,海伦凯勒不知怎麼搞的,总是没法子记下来。老师知道海伦凯勒的困难处在哪儿,她带著海伦凯勒走到喷水池边,要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喷水孔下,让清凉的泉水溅溢在海伦凯勒的手上。接著,莎利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水」这个字,从此海伦凯勒就牢牢记住了,再也不会搞不清楚。海伦后来回忆说:“不知怎的,语言的秘密突然被揭开了,我终于知道水就是流过我手心的一种物质。这个喝的字唤醒了我的灵魂,给我以光明、希望、快乐。
      不过,莎利文老师认为,光是懂得认字而说不出话来,仍然不方便沟通。可是,从小又聋又瞎的海伦凯勒,一来听不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二来看不见别人说话的嘴型,所以,尽管她不是不能说话的哑巴,却也没法子说话。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莎利文老师替海伦凯勒找了一位专家,教导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来学习发音。当然,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过,海伦凯勒还是做到了。 盲人作家海伦凯勒,除了突破官能障碍学会说话,更奉献自己的一生,四处为残障人士演讲,鼓励他们肯定自己,立志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海伦凯勒这份爱心,不但给予残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国人士正视残障福利,纷纷设立服务机构,辅助他们健康快乐的过生活。
      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本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1968年,海伦89岁去世,她把所有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莎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希望。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并且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的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

    二、请举出几个“天才出自勤奋”的例子

    故事一:

    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

    到他10岁时,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当地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了父兄的喜爱。

    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思索,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那些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

    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 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

    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

    故事二:

    来到清华工作,是华罗庚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的数学生涯也真正从这儿开始。

    从初中毕业生到一个大学教师,华罗庚只花了六年半时间。他后来对友人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安心。”

    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在数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语。25岁时他已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华罗庚迅速由助理提升为助教、教员,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

    华罗庚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

    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

    故事三:

    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室,沉浸在数学符号的海洋之中。

    有3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叫,问里面是否还有人,但全神贯注看书的陈景润啥也没有听见,于是他被反锁在里面。后来他望着那紧锁的大门,毫不在意的微笑了一下,不觉饥饿,不知疲倦的重又回到书堆中。

    陈景润同志正是由于这种勤奋,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故事四: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故事五: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

    书名:《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5月

    第一版字数:137千字

    阅读时间:2020年7月22日——8月2日

    一、 [内容概括]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是由曾任曲阜师范学校教师、山东教育报刊社总编辑、编审、中国教育报记者的“新闻+专家”型人物陶继新编著的教育讲演录。本书分三大章节: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境界。陶继新老师从12场精彩的讲演中,精选其中的3场,是因为“读书与教师的生命成长” 旨在通过高质量的经典诵读,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打点幸福人生”该话题以“幸福”为切入点,受众范围广,颇具人气;“孔子的精神世界”是陶继新老师十多年前学习与研究《论语》的结晶,文化内涵丰厚,当然,有些部分是他个人学习、内化后的独特感受,也有些部分是他独创的真知灼见。

    二、 [经典摘录]

    第1天

    陶老师自信的内在因素:1、有一定的文化资本。2、有丰富的生活阅历。3、道法自然,取法乎上。4、有自己的话语基础。5、有一定的使命感。 读书教师成长的必需:1、读经典文化恰恰是人格培养最有效的载体;2、大量的经典诵读是一种文化存款。文化一旦在心灵里安顿,就成为人一生幸福的储蓄。3、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一到拥有智慧,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面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中感悟灵魂的律动。

    读书原则:取法乎上 人的生命除了常态之外,还有一个精神和心灵的维度。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关注自己的生命实体有多长的问题,但是你真正的生命不在表面和实体,而在精神上和文化上。

    诵读内容:古今中外经典。什么是经典呢?就是经由时间的流逝,大浪淘沙,仍然定格在有文化品格者的心灵层面的、他所挥之不去的、能不断引领人的精神产品。对于中国经典,诵读结合;外国经典,广博多览。大思想家(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的思想是永恒的,他们的思想可以穿越时空,慰藉不同时代的天下苍生。 日本作家《水知道答案》水结晶的演示结果:第一杯水的结晶是灿烂无比的六角形图案(对它说爱与感谢);被骂“滚蛋” 的那杯水则虽成图形,却惨不忍睹;最差的是第三杯水,竟然无法结晶。教育也是一样,要多一份爱,不能放弃。水会因为我们的注视而变化它的表情。

    第2天

    疏离浮躁,淡泊名利  教师要想发展起来,就要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一个阅读经典的空间,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登上“一览众山小”的境地。1、 淡泊名利的李秀伟2、心境平和的李兰铎 3、宠辱不惊的孙明霞4、生于忧患的孔范今5、心如止水的杜维明 他们都是在阅读大量的国学经典的基础上,以内求和谐、外求进取的心态塑造自己的人生。心性的至善,使人性回归最自然的状态,这时你就会感觉世界大了,天地宽了。读书教学相得益彰 1、读书背书的沈红旗 广博多览,使他能够现在一个相当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也就有了一种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气势。2、学养深厚的于漪 她认为,教师个性不同,学生和行不同,教材个性不同,环境各异,任何固定的模式都不可能一一对应到不同教师的教学上去。3、锐意改革的韩兴娥 她讲得很少,但是学生都听懂了,而且学得情趣横溢。只有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4、腹有诗书的苏静 当今教育生态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苏静保留了教育原生态的东西,她没有被污染,因此,她才独占鳌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创造机遇,多读书,多背书。越是读书少,备课所需要的时间越是多,而且课也教不好。读书的时间长了,你就会拥有自己的观点与思想,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系统。

    第3天

    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 读与写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没有经典文本的大量阅读,就不可能有文采斐然的佳作纷涌跌出。大量的写对读又是一个促进,而且多谢多练才能熟能生巧。如果把写作和读书一样,当作自己生命历程中一种精神文本收藏的话,写作就不会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与幸福。读书与思考同行 经典文化不是一读就懂的,真正意义的经典阅读,需要的是阅读主体的思想介入,还需要与现实生活和教育内容的内在链接。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度思想的介入,是阅读主体和作者的心灵对话。

    第4天

    经典诵读的思考与行动 《巴黎宣言》75名诺贝尔奖共同的宣言:人类要解决21世纪面临的问题,就应当到东方孔老夫子那里去寻求智慧。可见,学习中国儒家文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卓越人士的共识。终身幸福的文化之旅。经典诵读可以使人趋真向善,大师的作品里面都蕴含着真善美。诵读多了,耳濡目染,你也会一步步向大师靠近,那种真善美的东西就会走进你的心灵。有人说,一个天天读好书的孩子,即使坏也坏不到哪里去,这是很有道理的。读书的三个境界:第一个层次是坚持,第二个层次是形成习惯。第三个层次是审美。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也不单单是为了教学,还为了终身的幸福,如果不读书,就没有精神寄托。就不能给自己的精神定位,不能给自己的灵魂定位。

    第5天

    内在和谐的要诀:“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其实,天地宇宙之所以长存的内在原因,就是有一种高级的和谐。大家大家想想,大自然有风和日丽,也有狂风暴雨,人之生命历程也如是。即使遇到波折,甚至是大难临头,你也把它视为大自然当中一个和谐的特殊音符。即使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应将之当做绚丽的生命历程中的一朵小花而已,达到这个层次,就达到了宠辱不惊的境界。这个时候你的心里是和谐的,身体也自然是健康的。我们要用平常心态看待人生,用和谐心境对待世界,不大喜大悲,不大惊大恐。凡是皆视之自然。参透人生,心道一体,方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看人间花开花落,生死不惧,望晴空云卷云舒。真的做到这些,你的生命体悟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不是在原地滑行,或者是在平面滑动的。浅层次的变化,而是本质上的生命飞跃。宽容大度:谅解冲撞自己的人;“感恩”批评自己的人;宽恕伤害自己的人。

    三、远离不良情绪。优化情绪的方法:1、排解生气之“毒”。2、进行“良性暗示”3、和尚:身抱美女,心已忘之。我们往往只看见一些有形的东西,其实那些无形的东西的“负担”更重。放下心理层面的负担,才能走进“无我”的境界。

    第6天

    真正意义上的幸福,还有道德诉求既精神高贵。家有万贯资产位居高官者,可能是精神高贵者,也可能是精神贫瘠者。精神高贵者首先应该是孝敬父母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孝敬是做人的根本。不孝敬父母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会遭到报应。所谓的报应是心理科学与唯心主义没有一点关系。这是宇宙运行规则,为每一个人都做了设定。猎人利用雪貂的善良伪装成冻僵的样子,雪雕过来趴在他胸口上,给他温暖的时候,出其不意地把它抓住,然后扒它的皮吃他的肉。这点真的让人很痛心。人们经常骂自己的对手为畜生,其实人类的行为远比畜生更残忍。善良是人之为人最为需要的品质。自信者的心理状态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困难无处不在,上天给我们设置的考场,但同时胜利也无处不在。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我认为破解困难的过程也是提升个体生命的过程,甚至从中体验人生幸福的过程。自信可以创造一切。

    第7天

    在自己心里,一定要坚定一个永不放弃的信念。丘吉尔成功的秘诀有三个:第一是决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放弃!一个人拥有的好习惯,毕将使他受益终身。健康的体魄、合理的饮食习惯,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如果不读书的话,就可能从经典文本中吸纳经典的思想,而一个没有经典思想给养的人,必定缺少必要的精神与心灵的支持。读书多啦,就会改善自己的心灵境界,就会使自己幸福起来。作家冯骥才说:“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优质生命成长史,应该是文化不断升值的精神史。文化升值就是文化存款。进入审美是超越习惯的更高境界。对于美的发现,更多的还不是在眼睛,而是在心灵,一个心灵快乐的人,就会发现更多的美,甚至在一般人看来,无美可言的事物,他都可以从中感受到美的存在。一个真正发展到一定层次的人,往往拥有这种审美心灵。

    第8天

    很喜欢下面这首诗:有每夜和我抢棉被的伴侣,那表示他不是和别人在一起。有只会看电视而不洗碗的青少年,那表示他乖乖在家,而不是流连在外。我交税,那表示我有工作,衣服越来越紧,那表示我吃的很好,有阴影陪伴我劳动,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阳光下有待修整的草地,待清理的窗户,和待修理的排水沟,那表示我有个家。能找到最远的那个停车位,那表示我还能走路且还有幸福,有辆车。有巨额的电费账单,那表示我冷气吹的爽。教堂礼拜时,我身后有五音不全的女士,那表示我还听得到。一堆衣服要洗烫,那表示我有衣服穿。一天结束时感到疲劳和肌肉酸痛,那表示我有拼命工作的能力,一大早被闹钟吵醒呐,表示我还活着。最后感恩过量的电子邮件,那表示有许多朋友会想到我,当你觉得人生很糟,就再看一遍吧。“有容乃大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它在告诉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博大的胸怀,特别是要有一颗宽容之心。所以请大家千万有一颗宽恕之心,他给你带来的是心灵的平静,精神的安逸。

    第9天

    孔子的思想与精神在中国大地甚至世界范围一直流传不衰。这就是伟大思想和高贵精神的永恒性,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常常油然而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崇拜感。作为生命个体,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具备以后,积分当在提升精神品质上下功夫,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如何,主要不在于物质财富的多寡,而在于精神与心灵的丰盈与否。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不能停留于既有的生命状态,而要在不断的命中实现自己生命的不断飞跃。

    第10天

    有人说,世界上有三种重要文化,一是美国的罪感文化,二是中国的乐感文化,三是日本的耻感文化。说起中国的乐感文化,必然会涉及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孔颜乐处。孔颜乐处并非一种自然性的快乐,更不是阿Q自嘲式的快乐,甚至也不是一种道德的快乐,而是一种超道德的既有本体意味的审美快乐。他不是在专门追求乐的情况下实现和获得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以一种寻常的心态,自然而然的获得的,具有生活的无欲,情感中的“中和”和心灵的宁静等特质。孔子与其弟子颜回则是这种快乐的典型代表,故有“孔颜乐处”之说。人生在有限的时空当中,一般只有几十年最多百十年的时间,一定要快乐,而且要有富有价值的生命追求。这是幸福之本,享受生活不是追逐物质享受,而是心灵的快乐和精神的高贵。学习《论语》大多要经历三个层次。第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里的山与水只是字面之意而已,第二个层次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就有了自己的理解,超越了第一个层次,但是这一层次还没有走近道与仁的境界,到了第三个层次,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已经发生了凤凰涅槃式的变化,不但读懂了表层意思,更读懂了内在的意愿,而且因为进入深槽,使自己的心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我们读论语不是为了把它的字面意思读懂,甚至也不是为了理解其更加深层的意思,而在于我们自己精神和心灵的变化,从而使我们的生命发生质的飞跃,是自己今年,明年这十年后十年发生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第11天

    哲人言和谐既美,和谐是美的至高境界,实际上,不但社会需要和谐,天地万物都需要和谐。孔子说,过犹不及。万事万物,特别是个体身体与生命,恰恰需要处于这一种无过无不及的状态,才能健康与平安。这种无过无不及,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中庸。其实,中庸是高尚原则之下的一种内在的和谐。和谐的至高境界包含了道德的诉求。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把人当成人,当成根本来对待。今天我们所期盼的均衡教育在孔子那里已经实现了,所以孔子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平民教育家,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者。看来,修养不只是为了独善其身,还要在道德实践中安人、安百姓,即经世致用。孔子心里的君子,是既有文化又人格高尚的人,小人则是不如君子那样高尚的一般人,并非今天我们所说的坏人。孔子追求的是一种君子人格,特别是将人格纳入其中之后,君子就有了一定的道德诉求。孔子追求的是君子品格,而且希望自己的弟子也走向君子的行列。即使如颜回、子路等原先没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也可以通过自身修养而成为君子。

    第12天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不讲信用,那怎么可以呢?就好像大车小车没有驾车的横木,它靠什么来行走呢?孔子之言说得太精妙了。信非物质,可人们真想立足于社会,他是必备的品质。如果去世了,这个即使你得到千千万万家产,也一定会得而复失。孔子之所以具有一般人无法超越的人格魅力,除了他的学识之外,巨大的信任指数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说孔子的信任指数太高了,历史上恐怕再也没有这样拥有如此人格魅力的老师了。一提起孔子,人们大都认为他是一个老好人,是一个左右逢源、不分是非的人,实际上孔子一生正气,他所追求的和谐不是“乡愿”式的和稀泥,而是有着高度原则的平衡。作为人,应该生活的正直,那些弯曲着生活下来的人,不过是侥幸免于灾祸罢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颜回看来,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孔子几乎是无所不学,无处不学,而更主要的是他不停留于文本上,还在实践层面不断的探索,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与学术体系。现在,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用词,但做到者却并不太多,而孔子就是通过自学而成大器的,既是终身学习者,也是终身教育者。陶继新老师特别提倡在儒家原典上下功夫,寻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孔子来,研究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儒家文化来。文化就是以文化人,经典文化如果内化到我们个体的心里,外化出来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可以改变我们的话语方式、思维方式、乃至言行举止和心灵状态。《论语》中讲究和谐,不只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身心内部也需要和谐。

    三、[读书感悟]

    1、增强自信的法则: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这种知识不只是局限于所教学科知识,还要拥有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心理以及能够随时迎接学生天马行空般疑问的机智;知识源于实践,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才能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拥有随机处理问题的能力;“道法自然,取法乎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皆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拥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清晰思路,知道该做什么、不做什么。

    2、开经典卷有益。好读书,读好书,大量的经典诵读,能够让人拥有发自内在的文化气质。经典一旦内化于心,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面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中感悟灵魂的律动。读大量的经由时间沉淀的经典,可以拓展个体生命的维度和灵魂的深度。

    3、读书是一场文化旅行。读大师、名家的经典之作,时间久了,骨子里不自觉地会消化、吸收他们的真善美,指引自己求真、向善、至美。生活在大千世界里,你才能保持人性原始的本真状态,不被喧嚣繁华的世界所迷惑。读书多了,心灵境界改善了,生活起来,就更能增加生活的幸福感。

    4、“有容乃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有一颗博大的胸怀,特别是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原谅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感恩感谢批评过自己的人;宽恕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宽容大度给你带来的是心灵的宁静,精神的愉悦。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能做到真正的宠辱不惊。如果我们能从容面对宇宙中的风和日丽、狂风暴雨,快乐与苦难,即使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将视之微风轻拂的波纹,那就真正达到了宁静致远的境界。

    6、和谐即美。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中。健康的体魄、合理的饮食习惯,想必是人生幸福的基石。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真正融入自然,这样,我们才能在一呼一吸间感受人世间的美妙。   

    关于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的问题,通过《请举出几个“天才出自勤奋”的例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500字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爱迪生是一位杰出的天才发明家,他的种种发明为全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小时侯的爱迪生对“为什么”特别喜欢,含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还特别喜欢亲自实验。有一次,
    • 爱迪生小时候的感人故事,急呀!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1、爱迪生在童年时代就爱动脑筋,好奇心特别强,有一天早晨,全家突然发现爱迪生不见了,到处找也找不到,一直到了晚上,才发现他趴在鸡舍旁,肚子下面压了一大堆鸡蛋,原来他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