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抗洪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抗洪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抗洪救灾精神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抗洪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和如何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抗洪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 如何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 大学生如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 抗震救灾精神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 一、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抗洪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原标题:

    图解: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抗洪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责任编辑:刘云

    一、如何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面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起抗震救灾,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奇迹,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这种精神,是引领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的精神旗帜,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地震灾害的精神纽带,是激励我们将抗震救灾斗争进行到底的伟大精神动力。
    一、灾后重建,人民群众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
    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四川灾区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961万。汶川特大地震,不仅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灵伤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以灾情为命令、以救灾为神圣使命,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充分显示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大爱、大义与大勇。正是这种大爱、大义、大勇,成为灾区人民战胜灾难的精神支撑,使他们逐步走出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悲痛,看到了生活下去的希望,增强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全力投入到抗灾自救中。
    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奋力拼搏,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胜利,目前正在加紧进行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由于此次震灾破坏特别严重,而且还面临余震频发等诸多险情,使得灾后重建既是一场异乎寻常的艰苦恶战,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硬仗,更是一场对人民群众思想意志的再度考验。这就更加需要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继续激励灾区人民、鼓舞灾区人民、温暖灾区人民,坚定他们大灾面前压不垮、大难面前不低头的决心和信心,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高昂的斗志重建美好家园。
    二、夺取胜利,四川人民需要展示“精神特质”
    在抗震救灾的每一阶段,四川灾区都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得到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这为四川人民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增添了无穷力量。全川人民挺起不屈的脊梁,奋力抗震救灾,英勇战天斗地,奏响了时代最强音。面对灾后恢复重建的繁重任务,四川人民更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展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知恩图报”的精神特质,尽最大努力早日实现重建美好家园的目标。
    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是我们党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饱经沧桑,正是靠着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愈挫弥坚,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胡锦涛总书记在指挥抗震救灾斗争中十分强调要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对灾区干部群众提出的殷切希望。灾后恢复重建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实现灾区恢复重建目标,最主要的力量是灾区人民自己,最根本的保证是依靠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是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的根本动力。靠自强、自立、自救的精神鼓舞,全川人民一定能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在破碎的山河之上、在残垣断壁之中重新播下幸福的种子,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重新描绘美好的画卷。目前,四川广大干部群众不抱怨、不徘徊、不观望、不伸手,正自强不息、奋起自救、重建家园:遭受重创的东汽人召开“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誓师大会,吹响了恢复生产重振雄风的号角;绵阳科技城已有九成以上的企业恢复生产,拿出了“早一天恢复生产就是支持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灾区农民大战三伏,全力抢收抢种,尽量减少灾害损失;彭州市宝山村决心用震不垮的宝山精神,再建一个“西部第一村”……凭着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四川人民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和恢复重建工作的全面胜利。
    艰苦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不畏艰难险阻、崇尚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更是彰显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胡总书记振臂高呼:“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温总理话语铿锵:“昂起倔犟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这样的话语和精神,极大地激励和鼓舞着全国人民不屈不挠、共克时艰。当前,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任务特别艰巨和繁重,更需要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四川人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做到坚定、坚强、坚韧,在特大地震的废墟中挺直脊梁,在百废待兴的环境下咬紧牙关,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努力克服重建资金、人力物力、基础条件等方面的各种困难,真正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转化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示四川人民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团结互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扶危济困、团结互助、患难与共的优良传统。在抗震救灾的伟大战斗中,正是凭借这一宝贵传统,灾区人民才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离开团结互助,我们不可能取得抗震救灾的阶段性胜利;离开团结互助,我们也不可能实现重建美好新家园的目标。四川灾后恢复重建任重道远,我们要充分发扬团结互助精神,把各种社会力量更加有效地组织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更充分地调动起来,共同为灾区人民鼓劲加油、为恢复重建献策出力。要大力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同心同德抓好灾后重建。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深怀爱民之心,想灾区人民之所想,急灾区人民之所急,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无灾帮助有灾,轻灾帮助重灾,党员干部帮助普通群众,社会各界帮助灾区重建”的浓厚氛围。苍天无情人有情,大爱无疆见精神。四川人民只要团结一致、友爱互助,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感恩图报。大爱大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品格,知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的深切关怀迅即传到四川人民心中,全国人民的无穷关爱纷纷汇聚四川灾区一线,帮助灾区群众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在灾后恢复重建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又及时发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支援灾区的总动员令,18个兄弟省市对四川灾区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对口大援建。中华民族的大爱大义,亿万民众的大恩大德,灾区人民永远铭记在心。四川人民一定会把对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的无限感激之情,转化为重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战胜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以实际行动和骄人业绩回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回报全社会。
    三、服务大局,宣传战线需要致力于“精神建设”
    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始终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要求。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宣传思想战线牢固树立中心意识和全局观念,认真按照“抗震救灾工作每推进一步,宣传思想工作就要及时跟进一步”的要求,深入开展抗震救灾宣传,为有序有力有效推进抗震救灾斗争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思想保障。当前,四川已进入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阶段,全省人民正以崭新的姿态、昂扬的斗志重建美好家园。灾后重建,既是物质世界的建设,也是精神家园的建设。宣传思想战线肩负着精神建设的重要使命,承担着丰富灾区人民精神世界、活跃灾区人民精神生活、增强灾区人民精神力量的艰巨任务。
    塑造核心价值理念。抗震救灾斗争展现的巨大爱国热情、伟大民族精神、高尚道德情操,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内涵。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次集中、完整、深度的展现。正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阶段性胜利。要顺利实现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更是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大的号召力、动员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四川宣传思想战线一定要以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主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新闻宣传工作之中,融入到社科理论的研究之中,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之中,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理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共同努力为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而不懈奋斗。
    创造良好文化条件。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严重损毁,给灾区群众文化生活带来重创。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把恢复重建文化基础设施作为灾区文化重建的第一位任务抓紧抓好。建好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的综合性文化服务站,初步满足受灾群众基本文化生活需要。加紧抢修恢复和规划新建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重点文化设施,及早完善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不断丰富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要抓紧规划重建灾区文化产业体系,千方百计抢救和保护受损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遗迹,科学调整灾区文化产业布局,重新整理挖掘灾区文化资源,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精心打造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阿坝—雅安特色文化产业带和藏羌彝文化走廊,努力把一个更具稀缺性、更有现代感、更有吸引力的灾区文化产业景观展示给世界。
    掀起舆论宣传高潮。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宣传思想战线紧急动员、精心组织各级新闻媒体,迅速打响抗震救灾宣传报道的攻坚战,营造了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好评。进入灾后恢复重建新阶段,四川宣传思想战线要继续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最大限度地整合新闻媒体资源,再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舆论宣传高潮。要紧紧围绕“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加快重建美好新家园”这一主题,深入开展重点宣传、特色宣传和精品宣传,深情讴歌共产党深厚的爱民情怀,立体展现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坚韧品格,纵深报道英雄模范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全景记录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时代壮举,充分反映八方支援友爱互助的精神风貌。要通过卓有成效的舆论宣传,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战胜灾难的昂扬斗志,进一步坚定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大学生如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 5月12日,北京时间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地震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无数同胞失去家园甚至是生命,我们曾经在痛苦中煎熬,我们曾经在悲伤与泪水中度过了日日夜夜。房屋倒了,亲人离去了,然而灾区的同胞们并没有倒下,他们送走亲人,拭去泪水,重建家园。来自世界各地的抗震救灾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克服重重困难,战胜灾难。

      中华民族抗震救灾的精神,是我们国家在困难面前没有倒下的原因,它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激励我们战胜了灾难。大学生更应该继续发扬抗震救灾精神,用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前进,超越自我,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为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

      大学生要发扬抗震救灾精神,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这一精神。

      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殊死搏斗中形成了抗震救灾精神, 6月30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出席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他将抗震救灾精神精辟地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据中新社6月30日电)这一精神就此得到了科学定性。它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汇点,从此耸立在神州大地,并还将因为后续的灾民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而被添砖加瓦。

      自强不息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灾害的强大精神支柱。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用行动诠释了这种精神。十几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紧急动员,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昼夜兼程,赶到灾区。他们不顾个人安危,顽强地在废墟中搜救每一名幸存者。国难当头,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广大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不屈不挠,自救互救,患难与共,自强不息,赢得了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敬重。彭州市公安局最坚强的警花蒋敏在爷爷、奶奶、母亲、女儿等10位亲人全部遇难的情形下,强忍悲痛,坚持战斗在第一线。在经历巨大的灾难后,朴实的灾区人们从悲痛中解脱出来,清理废墟,搭起帐篷,下地抢收油菜、下田插秧,毅然投入到重建家园中去。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过程中,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接受援助而不依赖援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年轻一代很少遭遇挫折和苦难,这就造成当代大学生的自强自立意识淡化、依赖思想严重、心理素质脆弱、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和历史的重任,树立自强不息的意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立者强,自强者胜。大学生应有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开拓意识,热爱生活,刻苦学习。也许,今天我们过着安逸的生活,不用为生计奔波劳碌,但必须明白,这一切并不真正属于我们自己。我们应该珍惜国家、社会、家庭赋予我们的一切,自立自强,积极乐观地生活、学习,积累知识,锻炼本领,为我们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正确对待成长道路上的失败、挫折,激励自己在逆境中坚强,不退缩,依靠自己解决困难。我们必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未来。

      来源:() - 大学生如何发扬抗震救灾精神_洛雨晴缘_新浪博客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力量,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强大动力。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这一伟大精神深深融进中华儿女的血脉里,体现在中华儿女的行动中。灾难面前,中华儿女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地震发生之后,社会各界立即捐款捐物,支援抗震救灾工作。战斗在第一线的"我们的四川"救灾志愿队中,有学生,有老师,有自由职业者,有公司老总、白领。他们用自己汗水换来的工资在无私地组织救援。他们没有精良的装备,没有丰厚的资金, 他们或许是成百上千志愿者当中,最微不足道的,但是他们有的一颗为了救灾不顾一切的心,在他们身上我们读到了众志成城。

      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也投入到了这场斗争中。在灾情发生后,他们纷纷组织起来以各种方式来支持和慰问灾区人民。有的自发组织或者配合学校进行募捐活动,有的组织义捐义卖的活动,有的组织各种形式的哀悼和祈祷活动。在那些日子,大学里洋溢着奉献的热潮,大学生们尽情地释放他们对祖国、对自己同胞的无私爱。

      大学生是充满激情与智慧的一代,充满爱国主义的一代,将来要担当建设国家的重任,更要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 抗震救灾的实践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拼搏才能胜利。团结起来,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我们要有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气魄。大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的理想信念。不仅如此,还应从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小事做起。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主动关心同学,与人和睦相处。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要热爱集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得到最好的诠释。中华儿女的坚强与勇敢令人肃然起敬。46岁的龚天秀是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一位普通的妇女。12日地震后,她被坍塌的农行宿舍楼掩埋。73个小时里,她为了自救,用砖头砸烂自己小腿喝血求生。被消防官兵发现后,因为右腿被水泥板压住,且空间狭小,消防官兵无法施救,她要来锯子和剪刀,自己锯掉小腿,剪断筋肉,爬出废墟。

      百折不挠的精神让平凡的人在与死神的角逐中胜出,当代的大学生应视之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继续发扬这种精神,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退缩,奋勇前进。“百折不挠”仅仅四个字,却承载了无法计算的重量。大学生要对未来有有信心,要有勇气与毅力。心中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因为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已经逝去的那些岁月中,大学生们像被襁褓庇护的婴孩,没有经历太多的大风大浪,大起大落,今后的人生会经历多少艰难险阻,多少困苦与磨砺,我们无法预知,道路绝不会是坦坦荡荡的。在遇到在挫折的时候,最怕一蹶不振。所以我们要有一颗乐观、从容的心,要坚强面对失败,勇敢地接受挑战,追寻心中的目标,绝不轻言放弃,要用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与困难做斗争。记住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带着希望上路,一路披荆斩棘,用我们的行动践行百折不挠的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还包括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这一次无论是抗震救灾指导精神,还是具体的行动都体现了一种人本思想。珍视人的生命,不顾一切与死神抗争,责任、关怀、爱心展现得淋漓尽致。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给灾区人民带去无限的温情。人们尊重科学,使抗震救灾各项工作进行得紧张有序。

      以人为本一种的高尚精神。作为有思想、有智慧的大学生应该将这种思想深深根植于心中。我们要有健康美丽的心灵,用善与美的眼光看世界,自尊自爱,也要尊重他人,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洞察社会,体味人生。我们可以随时给我们的亲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友好的眼神传递关爱,用爱温暖人心。

      尊重科学是千百年来,早已被证明的一个毋庸置疑的真理。科学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正在享受着科学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大学生们绝不会质疑科学的力量,我们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科学让我们受益,而现在我们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夯实基础,使自己学有所成。更要有远见卓识和挑战精神,刻苦专研,不断创新,以便将来投身于科学事业,让人类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现在,我们距离五月十二日那个苦难的日子越来越远了,灾后重建工作有序进行,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缅怀,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激励。大学生要继续发扬抗震救灾精神,更加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的理想信念。

      精神若水,需要汹涌澎湃,也需要细水长流。于是,人们开始逐渐关注:在抗震救灾中,中国人爆发出来的那种充满着大爱的崇高精神和“地动山摇,意志不动摇”的大无畏精神,能不能持续下去?
      大灾中的大爱是无法磨灭的,爱的接力定会继续。但社会矛盾比救灾时或许会有所上升。这是难免的,看不到这一点也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因为原有的社会矛盾有的在救灾时被融化了,有的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被淹没未必是好事,妥善处理才是进步。“矛盾——解决——进步——再矛盾——再解决——再进步”,这才是中国人应有的逻辑。那么,灾后有哪些维系大爱和大无畏的有利因素和制度保证,关键是“三看”——

      一看在抗震救灾中所深化了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能不能持续。这次抗震救灾中,全国义举撼天,感动世界。方方面面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都可以说是在以灾民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集中体现。同时,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互为因果。在社会以人为本的同时,人也应当以社会为本。而十三亿中国人民人人心系灾民,捐款捐物,施以大爱,恰恰表明社会责任的意识在一刻得到升华,正是彰显了人以社会为本的大义。

      二看在抗震救灾中所形成的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全面认识能不能持续地巩固下去。自然界是变化的。地震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自然现象,是地球的正常活动,无所谓利与害。是利是害,是我们以人的立场划分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决定了人要爱护自然;人是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就决定了人站到了自然界的对立面,有征服自然的权利和义务。这次抗震抗灾坚持了两点论,把保护自然与征服自然高度统一起来了,既是对抗自然,又是按自然规律征服自然。

      三看在抗震救灾中所实行的体制配套改革能不能持续地巩固下去。抗灾的实践再一次解放了思想。在报道上,一改以往统发稿的做法。全球数百媒体纷至沓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大提高了能见度。从这一个月的宣传效果看,其威力决非统发稿所能比拟。在援助上,我们接受了国内外各种方式的支援。不论是政府的,还是社团的,亦或是私人的,也不管捐赠者是怎么想的,来者一律以礼相待。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省市社团的捐款为省市政府捐款的好多倍。这就告诉我们:不妨把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国家的“第三部门”的高度来认识。再看学界,学者的思想在被地震震得一天比一天活跃。灾害科学在普及中提高,社会心理学正在成为显学,还有学者提出建立一门自然心理学,更有人提出尽早颁布中国自己的灾害法……所有这些都将是一个新的契机。

      每一次灾难都是对于民族精神的砥砺和激扬,这一次,于长歌当哭中,我们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一个民族精神的无比丰厚。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能不能传承好抗震救灾精神,关键就取决于我们当下的选择。而在这点上,我们有信心有决心

    三、抗震救灾精神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

    一个多月前,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山崩地裂,江河痉挛,物毁人亡。一个多月来,中国抗震救灾震撼世界:全民奋战,众志成城,自强不息。

    汶川作证: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实践,砥砺了五千年不屈不挠的炎黄子孙的铮铮铁骨,熔铸了中华民族惊天动地的抗震救灾精神,锻造了伟大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不朽丰碑!

    党中央、国务院近日召开的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强调,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科学理性、开放透明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标识

    中华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与天灾人祸的抗争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遭遇过多次大的自然灾害。从1966年的邢台抗震救灾到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从1987年大兴安岭扑救森林大火到1998年三江抗洪抢险,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今年初迎战冰雪,一次次自然灾难的严峻考验,一场场人间真情的集中倾注,凝结了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奠定了我们今天战胜特大地震灾害的意志力基石。

    围绕汶川特大地震展开的这场气壮山河的救灾实践,喷吐出无比炽热的人间大爱,迸发出世所罕见的民族真情,映照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力量,诠释出新时期中华民族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当灾难突然降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紧急号令,主题只有一个:“第一位是救人”,“救人是重中之重”,“一线希望,百倍努力”!旋即,国之重器,云集灾区;国之精锐,拯救斯民。截至6月13日,各路救援大军累计解救和转移1403671人,各级政府投入抗震救灾资金537.61亿元,接收国内外各界捐赠款物455.78亿元,调运救灾帐篷105.15万顶,调运过渡安置房24.51万套。以人为本,是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核”。抗震救灾的一切力量,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行动。从拯救生命到伤员医治、群众安置、灾区重建,党和政府一系列有效措施,始终彰显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核心主题,凸显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鲜明的实践特色。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中国人民战胜各种灾难的坚强信念。危难面前,各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各省份对口支援,社会各界自发动员,各项爱心捐助活动有序进行……全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一起,显示出空前的团结,再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动人场景。一句“我们都是汶川人”,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写照。山崩地裂,撼不动党和人民的团结一心;桥断路毁,挡不住全国人民的同舟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全国之力,支援抗震救灾,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长期形成的奋不顾身、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抗震救灾中再次得到了集中弘扬。当灾难发生时,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组织群众自救互救;人民教师为了学生的安危,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白衣战士冒着余震的危险,救死扶伤;灾区群众强忍失去亲人和家园的悲痛,积极投身抗震救灾。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更是舍生忘死、冲锋在前,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成为抗震救灾的突击队和主力军。中华儿女展现的英勇奋战、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总在最关键时刻、最需要的地方闪耀。

    科学理性,开放透明。运用现代手段,统筹协调、临危不乱,显示出良好的法治与科学精神。在救灾中,启动了一级救灾应急机制,国家力量按预案投送,一切行动按《防震减灾法》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等进行。抗震救灾充分运用了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备,为赢得救人时间、提高救灾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救援人员参与救灾的行动在抗震前线展开,一批批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物资、一批批国际爱心捐款源源不断送抵灾区。同时,党和政府开诚布公,信息公开透明,确立了国民之间互相信任、理解与尊重。震情实时更新的“全国直播”,随着电波和网络迅速传播,抚平了公众的不安,凝聚起坚定沉着的力量,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

    在这场斗争中,中华民族又经受住了一场严峻的考验。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标识,是一本博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科书,也是党和国家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震救灾精神的深邃实质――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中实现新时期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高度统一,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的内在魅力

    抗震救灾精神多方面内涵聚拢起来,其深邃的实质在于鲜明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两种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的内在魅力。

    抗震救灾精神――凸显了民族精神的延伸与升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大多数成员认同与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及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积淀为中华民族之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反映;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崭新表现。这次抗震救灾,大大强化和提升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自强不息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和最精彩的阐释。凭着这种精神,多难兴邦才能成为现实。

    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五千年沧海桑田的历史,始终坚守着、积存着、传承着一种百折不挠、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始终体现着、印证着、弘扬着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始终贯穿着一根压不弯的民族脊梁。这种气概、精神与能力,越在大灾大难面前,越能得到充分的彰显与升华。愈挫愈勇,愈摧愈坚,不断从民族精神中汲取力量,又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这次抗震救灾斗争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世人由此看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振和焕发、延伸和升华。

    抗震救灾精神――表征着时代精神的凝结与精华。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与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精神风貌与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围绕改革创新这个核心,时代精神有着全面的多维表现,其特征是与时俱进,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其要求是确立开放意识与世界理念、自主意识与民主觉悟、竞争意识与效率追求、法制意识与和谐取向,等等。凭借这种时代精神,中国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不仅奠定了抗震救灾的物质基础,而且有效提升了公民意识、国民素质、人文精神,铸造了全新的民族道德。抗震救灾体现的人文关怀,既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又反映了尊重生命价值、尊重人格尊严的普世价值,张扬了人性与博爱的力量。抗震救灾催生的志愿者精神,不仅给受灾的人民群众带来了莫大希望,而且有助于提升公民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准,促进社会更加和谐文明。在严酷灾害中人民群众所表现出的团结互助、勇于承担的公民精神,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是现代国家生存发展的道德基础。抗震救灾还彰显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交流合作的时代风范,显示了一个正在复兴的国家的博大胸怀与高度自信。

    抗震救灾精神――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中实现了新时期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高度统一。民族精神是思想基础,着重于对历史的科学传承;时代精神是思想导引,着重于对未来的努力开拓。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共同构成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与精神动力的核心内容,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的具体彰显。以此为前提,实现了中华大地上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高度统一。在当代中国,我们的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所举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我们所走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三位一体,在执政的共产党领导下有机结合,使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有了更加坚实的集体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根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大力弘扬,展示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敏锐的时代意识,表征着中华民族正以全新姿态走向全球化,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适应人类文明大趋势的根本希望所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抗震救灾行动所展现的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它承载着全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深情厚谊,承载着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理想,凝聚着排山倒海、一往无前的巨大力量。作为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机融合的抗震救灾精神,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从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物资集结调运、空中投送中,从天安门广场和在祖国大地上空回荡的“加油,四川!”“加油,中国!”的呐喊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爱祖国与爱人民的高度统一、革命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高度统一,感受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人民群众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

    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意义)――抗震救灾精神具有凝聚力、创造力、文化力,是应对挑战、迎接考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恩格斯曾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这种补偿,从即时性看,在于国人当前的奋力抗争,尽量减少灾难的物质损失;从长远性看,在于科学提升抗争的精神价值,将战胜劫难的智慧与勇气,融入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

    救灾实践所锻造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抗震救灾精神,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弥久愈坚,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成为我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道路并不平坦,不仅会有急流险滩、风暴雷霆,还会有各种阻力、干扰,充满着曲折与艰辛、风险与挑战。因此,从现实性上说,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自强不息、应对挑战、迎接考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抗震救灾精神是凝聚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切民族都有自己的凝聚力,失去凝聚力的民族必然会走向没落与衰亡。当国家、民族处于多事之秋,灾难常常会异乎寻常地激起人们奋发图强的气概,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战胜困难,夺取胜利,促进国家更加强盛。汶川抗震救灾的实践,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在地震灾害面前,党心顺、军心振、民心齐、力量聚,海内外各种社会力量有效整合,大家自觉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了空前的高涨。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大力发扬抗震精神所展示的民族凝聚力,坚定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努力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为搞好灾区重建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抗震救灾精神是创造力。巨大的凝聚力在实践中必然生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创新是民族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汶川大地震唤起了人们对32年前唐山大地震的痛苦记忆。经其后30年的改革开放,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抗震救灾创新了中国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应急管理方式和灾难救助方式等。可以说,这次救灾过程中呈现的新理念、新实践、新突破,正是对30年改革开放的一次特殊检阅。信息的公开透明、公民精神的成长壮大,深深刻下了30年民主法治建设、社会文明进步的烙印。抗震救灾精神的弘扬,创造力的发挥,将更加坚定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搞好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抗震救灾精神是文化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毫无疑问,灾难之中,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深植,国家政治文明的演进,民族内在精神的重塑,公民责任意识的增强,必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升华为一种文化力量,激发出一种制度动力,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精神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软实力”。努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将会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自觉增强全国人民的忧患意识、大局意识、使命意识,时刻想到有困难要克服,有大山要攀登,有对手要竞争,有宏图大略要实现,始终保持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抗震救灾已经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今后的任务更艰巨、更繁重。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使之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办好奥运、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信心百倍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关于抗洪救灾精神的问题,通过《大学生如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抗洪救灾精神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抗洪救灾精神(1)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