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山行(唐)杜牧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杜牧这首小学生会背的千古名作,却只适合看,不适合写更不适合读和“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哪首古诗?全首诗是什么?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杜牧这首小学生会背的千古名作,却只适合看,不适合写更不适合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看上去颇有道理的话,大概是上学时我们听过的最善意的谎言。读了那么多唐诗后,我们不但不会作诗,甚至连很多天天挂在嘴边的诗也念错。随便举个例子,杜甫的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少人从小就把“臭”字念成“chou”,但却从不去想酒肉为什么是臭的。其实这个“臭”通“嗅”,意思是气味。
杜甫这句诗是“不会吟”的例子,而本期要给大家分享的这首《山行》,不少人从小到大就没读懂过。这首诗来自唐代大诗人杜牧,是一首小学生都会背的千古名作。说实话,这首诗很美,但却不适合写更不适合读。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首诗: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为什么不适合读,大家应该明白,“停车坐爱枫林晚”这一句确实是一出口就俗了。那为什么不适合写出来呢,因为就小编这么多年的经历来看,“白云生处有人家”,不管你是写成“深处”还是“生处”,都会有人说你写错了。到底是“生”还是“深”,文学和教育专家们考究了各种古籍,也无法确定原作到底是怎样的。但是目前的课本上,多采用的是“生”字版,看起来只是一个字之差,但诗意却完全变了。
这首诗写的是杜牧的一次近郊旅行。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说明虽然是在山里,但这座山其实并不会特别高,不然也不会还有石头小路给他走。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说明诗人是乘着马车上前去的,这说明这段山路不但不算陡峭而且还能行马,这就再次说明了山并不高。
既然山不高,诗人身边就不太可能会有白云飘动,那第二句就不太可能是“白云深处有人家”,这就是很多人从小不理解的地方。于是有人便这样设想:应该是当天雾气很大,在矮山中看那烟雾就像是白云一样。但如果是这样的天气,视野就不会太好,诗人又如何能看到山的深处有人家呢?这显然是解释不通的。
所以这句诗不但写的不是高山深处的人家,而且连这个“白云”写的都有可能不是真正的云,而是山中的袅袅炊烟。如果这样一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袅袅炊烟升起的地方有几户人家。这样的理解或许跟大家上学时的理解有一定的出入,但却是最符合常理的。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是现代人提出的,而是宋代才子周弼在他《唐三体诗》中提出的,他认为将白云理解为炊烟才能与后一句“枫林晚”相配。
目前周弼的这一说法也得到了不少学者们的认可。但是品诗一直是件很个人的事,到底真相如何或许真的只有问杜牧才知道了。不过这首诗的存在也恰恰证明了,很多被我们背得滚瓜烂熟的唐诗,其实真的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大家觉得这首诗应该怎么理解呢?欢迎讨论。
一、“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哪首古诗?全首诗是什么?
“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全首诗如下:
山行
杜牧〔唐代〕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深秋时节,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经过深秋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诗人没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诸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创作背景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深秋时节登山赏景,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24首课外古诗
24首必读经典七绝名诗《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这首《出塞》,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着名之作。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名扬海内外)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自然天成,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诗中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美轮美奂)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的爱国诗人。《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这诗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喜此诗者甚多)
《望庐山瀑布(其二)》·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此诗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真美呀!“入乎其内,发乎其外。想落天外,形神兼备。”这是古人对此诗的评价。这首千古名篇,一直激发着国人的爱我中华的豪情,此诗乃李白代表作之一。(绝对是古代最出名的诗之一)
《凉州词(其一)》·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该诗又名《出塞》,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王之涣,曾官文安县(今属河北)尉,其边塞诗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其一)》最脍炙人口,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着地位。(也是百世流芳的诗歌)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之作,在盛唐时代广泛流传。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王维的五言或七言绝句,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王维最着名的七绝)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诗学杜甫而有独创,骨气豪宕,风神俊朗,尤擅七律七绝,为晚唐大家。《千家诗》中有一首被认为是杜牧所写的《清明》诗,一千多年来为人所传诵。这首诗意境优美,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耐人寻味,富有感染力,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一千多年来为人所传诵)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这首诗告诉我们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又能达到怎样一种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历代好评众多,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唐宋诗醇》也说,这首诗“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白居易)一篇《琵琶行》矣。……”(历代好评众多)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是唐代着名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送别诗,该作品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我国诗歌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和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而此诗正好相反,但至真之情却由性灵肺腑中流出,景真情切,遂成千古名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这首节日的诗,影响力比上面的《清明》略差一点点)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着名。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回乡偶书(其一)》·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着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老少皆知,尤其是第一首。第二首是第一首的续篇。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从贺知章这首诗里,我们可以领会“偶得”二字,有得之于生活,得之于心底的意思。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这是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
《绝句四首(其一)》·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世称杜少陵,湖北搬到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七言绝句不多,然而这一首却是中国最流行的小诗之一。它通俗易懂,平白如话,却又深含了诗人的审美理想,极受文人学者所推许。《唐宋诗醇》:“虽非正格,自是绝唱。”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烟花三月下扬州”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别董大(其一)》·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为着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离思(其四)》·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离思》(五首之一)属于艳诗。所谓“艳诗”,即写男女之间爱情的诗。这首诗在描写爱情题材的古典诗词中,亦堪称名篇佳作。“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广为流行,这就充分说明元稹这首诗具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李白来到金陵说:“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成千古名作。杜牧来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又是千古名句。而乌衣巷,则终于等来了刘禹锡,等来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全诗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是晚唐着名诗人。《过华清宫》共有三首,第一首便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华清宫是公元723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其一)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题都城南庄是诗人崔护的一首七言绝句,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被世人喻为佳作。后来人们用“人面桃花”形容女子的面容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
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这句诗什么意思?
这句诗意思是:蕉心未展丁香也是含苞未放,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原文】:
代赠二首
李商隐 〔唐代〕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
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译文】:
黄昏独上高楼欲望还休,楼梯横断情郎不来,一弯新月如钩。
蕉心未展丁香也是含苞未放,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日出东南方照耀高楼,楼上心怀离愁的人唱着《石洲》。
纵然眉黛像春山、春山如眉黛,也不知承受得多少忧愁?
【注释】:
玉梯横绝:华美的楼梯横断,无由得上。
芭蕉不展:蕉心紧裹未展。丁香结:丁香花花骨朵的含苞欲放状,这里也暗喻愁思。
石洲:见《乐府诗集》,为思妇怀远之作。
总:纵使。眉黛(dài):黛眉。古时妇女好以青黑色的颜料画眉。
【赏析】:
第一首诗以一女子的口吻,写她不能与情人相会的愁绪。诗中所写的时间是春日的黄昏。诗人用以景托情的手法,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衬托出她的内心感情。诗的开头四字,就点明了时间、地点:“楼上黄昏”。接下“欲望休”三字则维妙逼肖地描摹出女子的行动: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望望远处,却又凄然而止。这里,不仅使读者看到了女子的姿态,而且也透露出她那无奈作罢的神情。“欲望休”一本作“望欲休”。“休”作“停止”、“罢休”之意。“欲望”,是想去望她的情人。但又欲望还休。南朝诗人江淹《倡妇自悲赋》写汉宫佳人失宠独居,有“青苔积兮银阁涩,网罗生兮玉梯虚”之句。“玉梯虚”是说玉梯虚设,无人来登。此诗的“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隔,无法相会。此连上句,是说女子渴望见到情人,因此想去眺望;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只得止步。欲望还休,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写得巧妙逼真。“月如钩”一本作“月中钩”,意同。它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
三四句仍然通过写景来进一步揭示女子的内心感情。第二句缺月如钩是女子抬头所见远处天上之景;这两句则是女子低头所见近处地上景色。高下远近,错落有致。这里的芭蕉,是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稍晚于诗人的钱珝《未展芭蕉》诗中的“芳心犹卷怯春寒”,写的就是这种景象;这里的丁香,也不是花瓣盛展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边。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物之愁,兴起、加深了人之愁,是“兴”;物之愁,亦即人之愁,又是“比”。芭蕉丁香既是诗人的精心安排,同时又是即目所见,随手拈来,显得格外自然。
第二首诗也是以女子的口吻写与情人离别的愁思。具体的写作时间已不可考。
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比”与“兴”融为一体,精心结构而又毫无造作,是此诗的极为成功之处。特别是“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两句,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诗话类编》就把它特别标举出来,深受赞赏。
【创作背景】:
代赠是指代人写作赠人之诗,也可能是诗人故意这样标题,并非真有代拟对象,因这类诗多写相思之情。这两首诗未编年,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关于山行(唐)杜牧的问题,通过《24首课外古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这句诗什么意思?》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山行(唐)杜牧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