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被世俗严重误解歪用的佛家词语之“天花乱坠”

被世俗严重误解歪用的佛家词语之“天花乱坠”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天花乱坠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被世俗严重误解歪用的佛家词语之“天花乱坠”和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哪些词语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被世俗严重误解歪用的佛家词语之“天花乱坠”
  • 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哪些词语
  • 有哪些来源于佛教文化的词语?
  • 说得天花乱坠相似的词语
  • 一、被世俗严重误解歪用的佛家词语之“天花乱坠”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汉地后,随即就开始了佛经的汉译,后来,佛经又陆续被翻译为藏语、蒙古语等语言。

    汉明帝遣使迎请天竺(今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西域僧人来到河南洛阳,以神奇的速度学习汉语,不久,就在汉明帝专门修建的白马寺设立译经道场,开始翻译随身所带的写在贝叶上的梵文佛典。

    洛阳白马寺

    公元70年左右,摄摩腾和竺法兰共同译出《四十二章经》,这是最早一部汉译佛经。

    以后,不断有佛教典籍传入汉地,陆续被翻译成汉语。历史上,涌现了多位大译师,最为著名的,当属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和不空等。

    佛经翻译不同于一般著作翻译,不仅要求译者通晓古印度的梵文,还要具备相当的汉语言文学造诣,同时,也要有一定的佛教修行实证,能够深入领悟释迦牟尼佛的本意,从而运用当时国家流行的典雅的书面语,准确传达出佛教的奥义。

    黄晓明在电影《大唐玄奘》中饰演玄奘

    汉译佛典,绝大多数文采斐然,朗朗上口,极方便朗读和唱诵。

    随着佛教在中国民间的大范围传播,以及许多朝代朝廷官方的提倡,它已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与儒家、道家一起,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之中。

    以致,佛教中的许多典故和词语已渗透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占了汉语史上外来语的九成以上,成为了中国人吟诗作文的书面语言,和妇孺皆知的日常生活用语。

    这是佛教中国化现象的一个层面。

    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著名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先生曾说:

    “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只是,由于佛经内涵的博大精深,近两千年来,真正领悟其真意的,历代并不多见,源自佛经的典故、词语,经民间日常性运用后,大部分渐渐变得世俗化、庸俗化乃至粗鄙化,时至今日,流于人们笔端和挂在口头的词语,大多已经偏离了原意,只有少量还保持着经文中的原意。

    许多佛教典故、词语已经被世俗界严重误解误用,甚至完全背离了原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天花乱坠”

    现在所说的天花乱坠,形容人们言词巧妙,有声有色,但更多的用于指人们言谈虚妄浮夸空洞、信口开河、虽巧妙动听但不着边际。

    显然,现今,“天花乱坠”已经成了一个贬义词,是人人所不情不愿的。

    但“天花乱坠”在佛经中的本义,是用来比喻佛法的殊胜奇妙、天女散花对佛法的稀有赞叹,和佛菩萨、大德讲经说法时的出神入化、无上盛景。

    此一典故(词语)最早出自唐代般若译的佛教经典《心地观经·序分》,佛陀在讲经说法时,“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花)乱坠遍虚空。”

    意思是说,释迦佛说法,说到精妙之处,诸天受了感动,从空中降下各色香花,对佛作赞叹和供养。

    有人认为,“天花乱坠”最早出自宋代释普济所著《五灯会元·翠微学禅师法嗣》:“聚徒一千二千;说法如云如雨;听得天花乱坠;只成个邪说争竟是非;去佛法太远。”

    这一说法并不准确。

    《法华经》中也有记载:“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乱坠天花,有四花,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除了佛陀,其他诸佛菩萨说法时,也常有来自四方的妙华(花)供养。

    如《佛说无量寿经》中,无量寿佛为诸声闻、菩萨、大众颁宣法时,“即时四方自然风起,普吹宝树,出五音声,雨无量妙华(花),随风周遍,自然供养,如是不绝。一切诸天,皆赍天上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其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

    佛教史上,也有不少高僧大德在讲经时出现“天花乱坠”的场景记载。

    两晋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原盛行。

    南朝的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大力弘扬佛法,在都城建康(今南京)等地大建寺庙,不仅自己时常聆听当朝大德讲经说法,还提倡宗臣研读佛经,建立了读经机构,他三次到皇家寺庙同泰寺舍身出家。

    他虽为帝王,但生活中节俭节欲,守持戒律过午不食,不饮酒,因为取丝织绸要杀死众多蚕蛹的生命,为了提倡戒杀,他只穿麻织品,而拒绝丝绸锦衣。以至于臣民称其“皇帝菩萨”。

    张大千《天女散花》1935年作

    传说有一次,云光法师举行法会,讲授《涅槃经》,从早上一直讲到晚上,讲得绘声绘色,妙语连珠,梁武帝听得如痴如醉,以致感动了上天,天女在天上散花,各色香花从空中纷纷落下。

    梁武帝亲睹天女散花的妙景,不禁赞叹道,“想不到佛法真的竟然如此奇妙!”

    梁武帝从此更加信奉佛教。

    梁武帝享位四十七年,在他晚年时,大梁江山毁于负义部将侯景篡位之乱。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南京城南郊的胜景雨花台,也得名于佛家此一典故(词语)。

    古时,雨花台山地包括东、中、西三座岗地,在三国时代,山上为浓密树林所覆盖,附近的村人在林间发现了许多五彩斑斓的小石头,便称此山为聚宝山、石子岗。

    南朝时佛教兴盛,山上一度盖了三十几座寺院,云光法师在此讲经说法时,天降花雨,此山便被称作雨花台,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一、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哪些词语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下面这些词语也是啊!
      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
      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
      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
      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
      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
      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一心不乱, 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
      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
      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
      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
      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
      11. 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三宝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后来比喻登门求人办事。
      我们替人求情时,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僧、佛都是世人敬仰的对象,二者的阶次有高下,“佛”是佛教的信仰目标,而“僧”是佛教的信仰徒众,所以汉地有“不看僧面看佛面”的说法,用来比喻请看在第三者的情面上,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生老病死”最早由佛教提出的,佛教认为这是人生所必须经历的四种痛苦,也称四相。《法华经》言:生老病死,四苦也。《百喻经》言: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恼,欲求长生不死之处。现今,生老病死指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大事。
      “痴心妄想”来源于佛教,痴是佛教所说的三毒之一,三毒指贪、嗔、痴。痴又作无明讲,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佛教认为,正因为有痴心、妄心、贪心,所以众生才会有痛苦产生。现形容一个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醍醐灌顶”出自佛教。“醍醐”是从牛乳中提炼的精华,比喻佛法的最高境界;“灌顶”是佛教密宗的一种形式,《大日经疏》言:以甘露法水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现比喻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愉悦。
      “不离不即”出自《圆觉经》,“不离不即,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是佛。”真相与妄相有区别,即不即;但妄相乃真相显现,即不离。后指若合若离,即不接近也不疏远,也做若即若离。
      “当头棒喝”源于禅宗的一种修行方法。临济的喝,德山的棒,棒喝是禅宗师家接待初学者的手段之一,对于其所问的问题,师家往往不用语言来答复,或者使用棒锋击打其头部,或者冲其大喝,看其反应能力,断定学生悟解能力。现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一丝不挂”原是佛教用来形容没有一丝牵挂,心地清净无染着。现形容人赤身裸体。
      “一尘不染”佛家指佛教徒修行,掘除欲念,保持心地纯净。现形容环境的清洁,或比喻人品的纯洁。
      “天花乱坠”源于佛教传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上天,天花纷纷撒下。现用来比喻不切实际或过分的夸张。
      “单刀直入”佛教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精进。现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梦幻泡影”源于《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梦境、幻觉,和水泡和影子一样空无,转瞬即逝。现用来比喻不实在、不存在的东西和不能实现的妄想。
      “降龙卧虎”源于佛教故事。一些高僧有神通,能用法力制服老虎。现形容力量强大,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万劫不复”佛经中常常用“劫”来计算世间。每个大劫,包含成、住、坏、空四中劫。每个中劫,包含二十个小劫。小劫是指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此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现指永远不可能恢复。
      “世界”源于《楞严经》卷四。经言:“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世”是指时间,界是指空间,“世界”即宇宙。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称为一个世界。积一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即为“大千世界”。“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现今,“世界”成了一个偏义复词,仅含空间的意思。
      “一厢情愿”亦作一相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说的是一个愚人爱上了公主,害了单相思的故事。后被广泛运用,多泛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十八层地狱”是地狱名称。“地狱”这一概念是汉末传入中国的。那时,译出专讲“地狱”的经典多达十几种。在梵语中,“地狱”有“苦具”、“不自在”等意义。“地狱”在“六道轮回”中最劣最苦,而“十八层地狱”又是民间熟悉的“重狱”。现比喻悲惨的报应。
      “三头六臂”佛经上所说的天神和阿修罗(意译非天,貌丑好斗,有福无德)往往有种种异相。如大自在天神,其形像是“八臂三目骑白牛”(见《大智度论》卷二)。天神那吒,其形像是“三头六臂擎天地”(《景德传灯录》卷十三)。阿修罗的形象是:“体貌粗鄙,每怀嗔毒,稄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现比喻人神通广大,本领出众。
      “聚沙成塔”把细沙聚成宝塔,也作“积沙成塔“。语出佛典。《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于小孩子做游戏,也能聚沙为佛塔。像这样的各种与佛结下善缘的人都已注定将成就佛果。后比喻积少成多,常与“积腋成裘”合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指“道行”。魔,指一切扰乱身心,妨害修行者。释迦太子成道前夕,坐于菩提树下,自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其时天界魔宫震动,魔王波旬先率魔军进行威吓,又遣魔女进行引诱,均以失败告终。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应知一切善恶境界,均是唯心所现。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事。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诫修行者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现用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前进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碍。
      “铁树开花”典出《五灯会元·或庵师体禅师》:“淳熙己亥八月朔,示微疾……逮夜书偈,辞众曰: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掷笔示寂。”现今比喻事情罕见或极难办成。
      “水涨船高”出自《景德传灯录·芭蕉清禅师法嗣》:“眼中无翳,空里无光;水涨船高,泥多佛大。”现比喻事物随其所凭藉之物而相应提高。
      “鹦鹉学舌”典出《景德传灯录·药山惟俨和尚》:“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话语,自话不得,由无智慧故。”现比喻人云亦云,别无新意。
      “女大十八变”亦出自《景德传灯录·幽州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作么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现泛指女性从小到大容貌、性情等变化很大。
      “只重衣衫不重人”出自《五灯会元·黄龙心禅师法嗣》:“师曰: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现形容眼光势利者只重外表,不看人品。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出自《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悔不慎当初。”谓今天看到不良后果,追悔往昔的失误,有悔恨已晚之意。
      “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宗旨,提倡直截了当的顿悟。禅宗的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上,作为谈助,被斥为“口头禅”。“口头禅”完全违背了禅宗“顿悟见的宗旨。现在,把口头上经常说的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称为“口头禅”。
      “作茧自缚”出自《楞伽经》: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
      “随心所欲”出自《无量寿经》: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
      “现身说法“出自《楞严经》:“我於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导师””一词源于《法华经》: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平等”、“圆满”《华严经》云: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
      “尊重”《无量寿经》云: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方便”、“演说”《法华经》言: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妙法。
      “烦恼”《楞严经》云:谓虽自在随其所欲,无涩无难,然唯修得世间定故,未能永害烦恼随眠,诸心心法,未名为定。
      “胜利”《药师经》云: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
      “利益”《华严经》云: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其他如: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此外,有不少词语虽然源於佛教经典,其来源却鲜为人知。比如:赞叹、究竟、浮屠、绝对、实际、缘分、随缘、有缘、妄想、障碍、昙花一现、五体投地、水中捞月、不可思议、皆大欢喜、刹那间、一念之间、一念之差等语词在佛经中频频出现,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在长期的语言演变中,相当多的佛教成语在意义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但究其语源,仍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留下的印记,在汉语成语的百花园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佛教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方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据统计,今人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收有佛教语词近三万条。这些汉晋时期至唐朝八百年间诸位大师所创造的,加入我国词汇系统从而变为新成分的佛教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从而奠定了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佛教的传入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某些佛教词语逐渐融入汉语基本词的大家族,为汉语增加了不少新的构词成分。
    (一)音译词
    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
    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是这一批外来语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个,佛教甚至成了一种后起的传统文化的象征。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出现。最初被译为“浮屠”(《汉明帝永平八年诏书》),南北朝时又写成“佛图”(《世说新语•言论篇》),也作“佛陀”“佛驮”,后来简称“佛”。佛又可作根词用,构成大批的新词。据统计,《佛学大辞典》中由“佛”组成的词语有152个。
    这一类音译词还有“菩萨”“魔”“塔”“袈裟”“和尚”“菩提”“弥勒”等。
    (二)意译词
    意译词是根据外来概念的意义,利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并按照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这类词在吸收印度佛教语言形成的词中占了绝大多数。
    例如:灌顶,梵文Abhiseka的意译,原意为印度古代国王继位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于国王头顶,表示祝贺。佛教密宗仿效此法,凡弟子入门或继承阿阇梨位时,设坛举行灌顶仪式,由国师用水或醍醐灌顶。这类词还有“心”“空”“色”“过去”“现在”“未来”“如来”“法宝”等。
    (三)半音半意译词
    这种词我们也称为梵汉合成词,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半音译,一半意译。这种词反映了汉语在吸收外来语中“半音半意”的造词方法。
    例如:魔鬼,梵语为Mara,初时被译为“磨罗”,简称为“磨”,后来改从石为从鬼,即为“魔”,并与中国原有的词“鬼”连用,于是就有了“魔鬼”一词。这类词还有“佛家”“念佛”“欢喜佛”“禅师”“昙花”“佛典”“寺院”等。
    二、佛教的传入对汉语常用语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常用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佛教词语在汉语的各个领域内几乎都有,常见于哲学、文学、民俗以及日常生活中。
    (一)哲学词汇
    佛教是世界上最富有哲学思辨特点的宗教,许多佛家名相自然就是哲学名词。现代哲学深受佛教的影响。
    佛教认为宇宙本旨皆同一体,一切法、一切众生本无差别。《涅槃经》卷三:“如来善修,如是平等。”现代哲学用“平等”表示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上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
    “悲观”“自觉”“因果”“唯心”“世界”等,都是哲学词汇中的重要成员,表示一些基本命题,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二)文学词汇
    佛教不仅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文体和新的意境,也为中国文学输入了大量的词汇。首先,因佛典的翻译和流传,佛教典籍中不少优美的典故和具有艺术美的新词语,被引进我国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大大地丰富了我国文学语言的宝库。
    不少佛教词语甚至还成为文学理论术语。例如:造境,佛教认为万法皆由心所生,而心识有创造功能。文学家将其引申指心识有创造诗境的功能。唐朝吕温《吕衡州集》卷三有言:“研情比象,造境皆会。”

    (三)民俗与日常用语
    佛教传入我国以来,许多在佛经里表达佛家礼仪节日的词,自然而然地走进民间,并在相关联的意义上又派生出新词。例如:
    1.围绕因果轮回鬼妖地狱、丧葬礼俗的词:阴司、阎王、超度、火葬、火化等。
    2.围绕烧香拜佛、吃素食斋、问询施礼等礼俗的词语:拜佛、诵经、还愿等。
    3.围绕僧人云游行乞、积聚功德等生活礼俗的词语:化斋、施食、行善、济人等。
    日常用语中,时时有“佛语”出现,其中最多的是时间词。例如:表示“时之极微”者的一组时间词“刹那”“一念”“弹指”等,在佛经中都有定量。“刹那”是梵语Ksana的音译,而“一念”是“刹那”的意译,或者说“九十刹那为一念”(《仁王经》),又或者说“六十刹那为一念”(《往生论注》卷上)。“弹指”,本来指弹击手指。在佛经中,这个动作表示:许诺;欢喜的心情;或警告别人。这组“时之极微”者,早就被汉语吸收,成为汉语时间词的“骨干”。

    三、佛教的传入对汉语熟语的影响
    (一)成语
    佛教是许多成语或典故的来源。《大本经》里说:“从右胁出,堕地行七步,无人扶持,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唯我独尊”这一成语,是对佛的降世神奇的赞颂。源自于佛教的修持实践的,例如“六根清净”,“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器官。修行禅定要做到没有任何欲念,必须“六根清净”。“盲人摸象”“不可思议”“不二法门”“借花献佛”“皆大欢喜”等成语均出自佛教。

    (二)俗语和谚语
    俗语和谚语是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定型语句,其中也有不少词条都来源于佛教。例如:
    1.俗语
    “不看僧面看佛面”——指不看和尚的情面,也要看佛菩萨的情面。后来比喻即便不顾某个人的情面,但也要照顾他的主人或长辈、亲友的情面。
    类似的俗语还有“阎王催命不催食”“无事不登三宝殿”“和尚无儿孝子多”“远来的和尚好念经”等。
    2.谚语
    有源于佛教故事的,例如“生公说话,顽石点头”。“生公”指晋初高僧竺道生,他是鸠摩罗什的高徒,悟性非凡。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说到断绝善根的人也有佛性时,群石为之点头。比喻说理透彻,使悟性全无的人也信服。
    有反映佛教思想的,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指修行圆满的人。放下手中的屠刀,马上就能成佛。这是劝人改过向善的佛教语。后来比喻坏人停止作恶,也会变成好人。
    这样的谚语还有很多,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万般皆由命,半点不由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忍辱精进,禅定修行”等。

    (三)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中独有的一种别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具有生动、形象、活泼、饶有趣味的特点,与佛教也有密切关系。
    例如“阎王贴告示,鬼话连篇”。阎王是管地狱的神,是小鬼的上司,所以阎王贴告示是让小鬼们看的,告示的内容便是鬼话。比喻说一些不真实的话,骗人的谎言。
    此类歇后语还有“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屠夫念经,假慈悲”等。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了汉语的哲学词汇、文学词汇、民俗和日常用语,增加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韵味。

    二、有哪些来源于佛教文化的词语?

    大千世界
      《楞严经》卷四说“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后来,“世界”成了一个偏义复词,仅含空间的意思。佛经中说,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称为一个世界。积一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即为“大千世界”。“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厢情愿】

      一厢情愿亦作一相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说的是一个愚人爱上了公主,不顾公主根本不认识他的事实,只顾
      自己愿意和公主结婚,害了单相思的故事。后被广泛运用,多泛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十八层地狱】

      “地狱”这一概念是汉末传入中国的。那时,译出专讲“地狱”的经典多达十几种。在梵语中,“地狱”有“苦具”、“不自在”等意义。“地狱”在“六道轮回”中最劣最苦,而“十八层地狱”又是民间熟悉的“重狱”。《问地狱经》上有“十八层地狱”的名称:泥犁、刀山、沸沙、沸屎、黑耳、火车、镬汤、铁床、[山*盖]山、寒冰、剥皮、畜生、刀兵、铁磨、冰地狱、铁栅、蛆虫、洋铜。从理义上讲,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造贪,嗔、痴“三毒”,合为十八种地狱苦报,不必拘泥于具体名目。“十八层地狱”之说很早盛传民间。

      【三头六臂】

      佛经上所说的天神和阿修罗(意译非天,貌丑好斗,有福无德)往往有种种异相。如大自在天神,其形像是“八臂三目骑白牛”(见《大智度论》卷二)。天神那吒,其形像是“三头六臂擎天地”(《景德传灯录》卷十三)。阿修罗的形象是:“体貌粗鄙,每怀嗔毒,稄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

      【聚沙成塔】

      把细沙聚成宝塔,也作“积沙成塔“。语出佛典。《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于小孩子做游戏,也能聚沙为佛塔。像这样的各种与佛结下善缘的人都已注定将成就佛果。后比喻积少成多,常与“积腋成裘”合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道,指“道行”。魔,梵语mara,指一切扰乱身心,妨害修行者。《魔逆经》指出:“其精进者,乃为魔求其便;若懈怠者,彼当奈何。”释迦太子成道前夕,坐于菩提树下,自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其时天界魔宫震动,魔王波旬先率魔军进行威吓,又遣魔女进行引诱,均以失败告终。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正如隋·智顗指出:“转魔事为佛事,即巧慧。”应知一切善恶境界,均是唯心所现。“但了惟心,见无所见。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事。”(宋·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上)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诫修行者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俗语用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前进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碍。

    三、说得天花乱坠相似的词语

    天花乱坠的近义词有:

    1、乱坠天花[ luàn zhuì tiān huā ] :比喻说话动人或文字精彩。多指话说得夸大或不切实际。

    出 处:《心地观经·序品》:“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花)乱坠遍虚空。”

    例 句:只见虚空无尽的扭曲符文如乱坠天花一般缤纷而落,结成了一道如幻法阵,将无当圣母与座下青石笼罩其中!嗤嗤嗤…

    2、花言巧语[ huā yán qiǎo yǔ ] :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

    出 处:《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朱熹注:“巧言即今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便是。”

    例 句:别听她~,尽坑骗人。

    3、巧舌如簧[ qiǎo shé rú huáng ] :舌头灵巧,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出 处:唐·刘兼《诫是非》:“巧舌如簧总莫听;是非多自爱憎生。三人告母虽投杼;百犬闻风只吠声。”

    例 句: 这个~的媳妇,很得婆婆的欢心。

    4、摇唇鼓舌[ yáo chún gǔ shé ] :耍嘴皮,嚼舌头。 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出 处:《庄子·盗跖》:“ 尔作言造语;妄称之;武……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例 句:我正在这里教授进兵的方略,你竟然胆敢~,蛊惑军心!

    5、鼓唇弄舌[ gǔ chún nòng shé ]:鼓:拨动,振动。振动嘴唇,拨弄舌头。形容凭口舌挑拨、煽动或进行游说。

    出 处: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而胥吏衙役辈鼓唇咋舌欲以罔利,且言贼非真,器械自所制也。”

    例 句:艺术史家鼓唇弄舌谈论艺术,直至把艺术谈论得寿终正寝。

    扩展资料:

    天花乱坠:汉族传说故事,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上天,天花纷纷落下。之后用来形容人说话巧妙动听,但虚妄、空洞不着边际。

    出处:唐.般若译《心地观经.序品偈》: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花)乱坠遍虚空。

    取这个词好的一面,就是说话巧妙动听,因此褒义词有妙语连珠,巧舌如簧。

    参考资料:

    关于天花乱坠的问题,通过《有哪些来源于佛教文化的词语?》、《说得天花乱坠相似的词语》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天花乱坠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天花乱坠(1)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