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黄鹤楼》不合格律,为何被赞唐代七律第一,令李白都要搁笔?

《黄鹤楼》不合格律,为何被赞唐代七律第一,令李白都要搁笔?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李白的黄鹤楼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黄鹤楼》不合格律,为何被赞唐代七律第一,令李白都要搁笔?和为什么崔颢《黄鹤楼》,多处重复又格式不对,还被称为七律第一?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黄鹤楼》不合格律,为何被赞唐代七律第一,令李白都要搁笔?
  • 为什么崔颢《黄鹤楼》,多处重复又格式不对,还被称为七律第一?
  • 李白很喜欢黄鹤楼,为何登上之后,却搁笔不题了呢?
  • 千古唐诗《黄鹤楼》第一凭啥
  • 一、《黄鹤楼》不合格律,为何被赞唐代七律第一,令李白都要搁笔?

    文学的力量:江山也要文人捧

    郁达夫有句诗:“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意思是说,西湖之所以闻名遐迩,是因为有苏轼这样的大文豪写诗赞美它。而且苏轼在杭州任知州的时候,还疏浚西湖,挖泥筑堤,人们为了纪念他而将之命名为“苏堤”。其实,在武汉,还有一个东湖,风景也十分秀丽,但是比起西湖的人尽皆知,恐怕国人很少有人听说了。

    这件事充分说明,名胜古迹都是需要文化加持的。中国的山非常多,泰山、庐山最出名,因为有杜甫李白这样的大诗人歌咏它们。自然风光如此,人文景观更是如此。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中国的四大名楼之一黄鹤楼。如果要给四大名楼排序,毫无疑问黄鹤楼当属第一,原因也很简单,历代文人骚客,为黄鹤楼留下的诗篇最多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崔颢的《黄鹤楼》: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真谛:念天地之悠悠

    黄鹤楼的传说版本很多,流传比较广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此乘鹤登仙;一是说有一位仙人子安曾驾黄鹤过黄鹤山(即蛇山),遂建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两句并不费解,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白白地留下这座黄鹤楼。这里的“空”有人翻译为空荡荡,其实是不准确的,黄鹤楼登临的人很多,不可能是一座空楼。崔颢在这里的意思是说,仙人已经去了,能载人成仙的黄鹤也已经去了,这里只留下了一座没有了仙气的楼罢了。只有作如是观,我们才能够领悟,崔颢这两句不只是对传说的简单复述,而是表达的一种怅然若失的流逝感。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如果仅从复述传说的角度看,这两句简直显得有些啰嗦。 但是崔颢就是有意要将之加以重复,来进一步强调这种时空的流逝感。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大唐气象,人们仰观宇宙,俯察众生,在繁华盛世的牵引下,雄心勃勃,却又在盛世繁华的笼罩下,忽然感到个人的渺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才是崔颢这首诗最好的注脚。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汉阳树,历历在目,鹦鹉洲,芳草正盛,这些景物,不定睛去看,又怎么能够注意到?人登高必远眺,远眺则目光难以聚焦。崔颢在此一反常态,则正是缘于他由黄鹤楼传说而引起的巨大流逝感,他努力地想要抓住什么,想要挽留什么,才会细细地去观看开阔景观下的一草一木。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可是,崔颢终究是什么也挽留不住的,时光无可逆转地在流逝,历历在目的汉阳树,芳草萋萋的鹦鹉洲,都消失在日暮当中了,只有一片烟波吞没了所有。昔人已乘黄鹤去,究竟去了哪里呢?哪里才是人生的归宿呢?所以说,崔颢的愁,是宿命之愁,并不仅仅是普通的乡愁。

    唐人七律第一:这个七律不太律

    如果只是“传说复述+普通乡愁”式的作品,便是烂大街的俗笔,怎么可能当得起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的高评?又怎能令诗仙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这首响彻千古的《黄鹤楼》,在后人看来并不合律。所谓七言律诗,必须具备三要素:押韵、平仄和对仗。就押韵而论,律诗的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称为韵脚,必须是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黄鹤楼》韵脚字为楼、悠、洲、愁,符合要求。就对仗而论,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黄鹤楼》的第二联,即“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属于半对半不对,“黄鹤一去”和“白云千载”尚且勉强可对。但是“不复返”和“空悠悠”就对不上了。

    至于平仄要求,则更复杂。讲究词与词相间、句与句相对、联与联相粘。无疑《黄鹤楼》也是多处不符合的。既然如此,那么严羽为什么要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呢?难道严羽不懂格律?当然不是。

    原因就在于,格律是在诗歌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品多为四言,到了屈原的《楚辞》,句子可长可短,并无定数。随着诗歌理论的发展,汉代形成了文人五言诗,代际相传,不断完善,到了盛唐时期,格律的基本形式才逐渐稳定下来。所以,崔颢的《黄鹤楼》在当时来看,是故意有别于古体,属于七言律诗的雏形。

    捶碎黄鹤楼:眼前有景道不得

    关于崔颢的《黄鹤楼》,文学史上有桩著名的公案。据说李白登上黄鹤楼,本来打算题诗,但是看见崔颢的《黄鹤楼》,自感无法超越,便说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悻然搁笔而去。有了这桩公案的加持,崔颢的《黄鹤楼》就更加声名远播,成为公认的好诗,而绝少有人勇于质疑了。直到今日,黄鹤楼旁边,由此还诞生了一座搁笔亭。

    明代有位诗人杨慎,就是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那位。据他的考证,李白并没有说过“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两句其实来自于一位禅师的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事实上,李白不但没有说过“眼前有景道不得”,而且也并没有搁笔。李白有都许多诗都写到了黄鹤楼。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等。杨慎的考证究竟准确与否,也是存疑的。因为禅师是出家人,即使写诗写不过人家,也不至于叫嚣要损坏公物吧。不过,好事者将这首打油诗安在李白头上,倒也不冤枉他。因为李白确实说过要“捶碎黄鹤楼”。李白在《江夏赠韦南陵冰》中写道: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李白的《黄鹤楼》情结:两次仿写

    李白和崔颢这桩公案,并非空穴来风。李白虽然未必说过“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样的话,但是李白确实用行动向世人表明了他对崔颢的《黄鹤楼》的无限欣赏。证据就是李白的两首诗都明显地模仿于崔颢的《黄鹤楼》,一首是《鹦鹉洲》:

    鹦鹉洲

    【唐】李白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崔颢连用三个黄鹤,李白连用三个鹦鹉。重字本来是律诗的大忌,因为律诗篇幅有限,要惜字如金,重字会使意思单调,浪费笔墨。但是艺术性的大胆构思和巧妙地重字,反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妙处。崔颢的“黄鹤三连击”,便是如此。自然受到李白的推崇。李白的《鹦鹉洲》无论在构思上,还是在遣词造句上,都有意模仿崔颢。足见李白对《黄鹤楼》的喜爱。

    至于崔颢的《黄鹤楼》在格律上的“瑕疵”,在李白看来,根本不是问题。李白作诗本来就不主张受格律束缚,他曾嘲笑杜甫:“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再者,这就像是断臂的维纳斯,在艺术上,表现为一种可爱的残缺美和病态美。

    李白的另一首模仿崔颢《黄鹤楼》的诗: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相比较于《鹦鹉洲》,虽然这首《登金陵凤凰台》在字面上已经与《黄鹤楼》区别很大,但是我们读到它,依然会立即就联想到崔颢的《黄鹤楼》,甚至能够窥测到李白想要压过《黄鹤楼》的小心思。原因就是这首诗的意境与《黄鹤楼》太相似了。虽然李白写得更加工整,更加气势恢宏,但是所表达,无非还是历史的空虚感,时光的流逝感,并没有跳出崔颢的窠臼。

    “眼前有景道不得”,也许是戏说。但是李白的两次严肃的模仿,却是他崇拜《黄鹤楼》一诗的明证。纵观全唐,一首诗能够让以疏狂著称的李白如此重视的,恐怕仅此一例。也无怪乎严羽要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了。

    李白虽然两次模仿《黄鹤楼》,但是所咏都是另择他物。于是人们便盛传崔颢之后,李白不敢直接写黄鹤楼了。但是,以同样的构思写同样的事物,要想取胜,就要有更高的境界,而崔颢在《黄鹤楼》里所写的,正是人生哲学的终极话题,确实没有留给李白什么发挥余地了。从这个角度讲,李白也只能叹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一首诗的折服,并不影响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的高峰。而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的高峰这一历史地位,却反过来,更加成就了《黄鹤楼》,更加成就了崔颢,也更加证明了“江山也要文人捧”的文化观念。

    一、为什么崔颢《黄鹤楼》,多处重复又格式不对,还被称为七律第一?

    崔颢《黄鹤楼》可以说是名气最大的唐诗之一。南宋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清代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评:“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何独李唐?”意即崔颢的《黄鹤楼》,不止是唐代七律第一,亦是千古绝唱。

    中南大学教授王兆鹏在他的《唐诗排行榜》一书中,统计历代选本入选唐诗的数据、历代评点唐诗的数据、20世纪研究唐诗的论文数据和文学史著作选介唐诗的数据,得出了一份唐诗TOP100的排行榜,而崔颢的《黄鹤楼》,毫不例外地排在了第一名。

    不过,这首《黄鹤楼》之所以名气这么大,背后最大的功臣却是诗仙李白。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中记载,李白登黄鹤楼时,本来大发诗兴,准备作诗,但当他准备挥笔题壁时,却看到了壁上崔颢的诗,顿时大为叹服,为之搁笔,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

    还有人将其演绎成:“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生动形象还带点诙谐,李白因为崔颢一首诗要拳打黄鹤楼,脚踢鹦鹉洲,想想还是有些好笑,不过当不得真。

    但李白确实很喜欢崔颢这两首诗,他后来的两首诗就明显模仿崔颢。一是《鹦鹉洲》中“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两联,二是《登金陵凤凰台》中“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一联。李白两度“致敬”崔颢的这首诗,可见他对崔颢的这首诗确实是很佩服的。

    二、李白很喜欢黄鹤楼,为何登上之后,却搁笔不题了呢?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 ,后有好事之人据此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座李白“搁笔亭”。 现在黄鹤楼公园内有崔颢的题诗壁,对面即是李白搁笔亭。李白登黄鹤楼应该是确实的,相信他也确实看到过崔颢的作品,但是否因此而搁笔那就不得而知了。可能的真相是:后面的诗评家以这个有趣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崔颢作品的优秀。







    到盛唐时代,诗仙李白也游于此地,见楼内已存崔诗。逐登楼观光欲作诗留念。可能随从没带酒的缘故吧,左吟右写了好几首诗,但比来比去也自觉比不上崔诗。于是留下一句。故事在千年之前,尘封许久,依然带着书卷的气息,缓缓展开,那是一种微妙的过程。讲述它,就像描摩一棵参天大树,枝叶延展,深远而广袤,因此作者需要查证许多资料,就算是一句话也要核实,用心,只为尽心。

    结果李白也较起劲来,狡辩说:“你哪里知道,我确实是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起来,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的”。可以想见当李白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题诗后,崔诗对他的震动之大,他肯定从内心里认为,再怎么写都无法超越崔颢的诗了,于是黯然搁笔。晴川芳草那一联也不见得比李白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耐人寻味。只是结尾,老崔是因为乡关何处使人愁,李白痴心不改,长安不见使人愁,太想当官呗!就诗说,我觉得还是李先生写得更好!当时李白登(黄鹤楼)看到崔颢的诗很生气,随手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一拳捣毁黄鹤楼,等字样。后来李白写曾写过一首,(登南京孔雀台),与〈黄鹤楼〉相似的诗…

    三、千古唐诗《黄鹤楼》第一凭啥

    我试着解答一下。以前读《黄鹤楼》虽然觉得好,但也没有深入思考,直到后来亲身登楼,身临其境,反复吟哦之后,尤其是深思李白搁笔典故后一直在反思,《黄鹤楼》凭什么全唐七律第一且让李白搁笔呢?如果仅仅是吊古怀乡之作的话总感觉排不上第一,缺少点什么。有一天读《金刚经》和《心经》的时候,突然想起这首诗,顿时好像明白了该诗的妙处。且不说这首《黄鹤楼》的各种写作手法和蕴含的典故精妙,这些各大赏析均讲得较多,不再赘述,本人认为《黄鹤楼》的妙处在借仙人驾鹤西去,由白云千载空悠悠引出人生终极叹问,那就是仙人驾鹤西去了,剩下我们这些凡人怎么办?我们这些凡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由时间和空间的“空有”,到天地宇宙人生“实无”的乡关归宿的终极思考。这才是全唐七律第一和李白搁笔的原因。以上只是个人愚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对的地方请一笑了之。

    关于李白的黄鹤楼的问题,通过《李白很喜欢黄鹤楼,为何登上之后,却搁笔不题了呢?》、《千古唐诗《黄鹤楼》第一凭啥》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李白的黄鹤楼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李白的黄鹤楼(2)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