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诗词五首: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诗词五首: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可怜九月初三夜全诗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诗词五首: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和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诗意是什么?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诗词五首: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诗意是什么?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出自哪首诗
  • 一、诗词五首: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

    半江瑟瑟半江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赏析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  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赏析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宫词·故国三千里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赏析

    一般以绝句体裁写的篇幅短小的宫怨诗,总是只揭开生活画图的一角,让读者从一个片断场景看到宫人悲惨的一生;同时往往写得委婉含蓄,一些内容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去玩味。这首诗却与众不同。它展示的是一幅生活全图,而且是直叙其事,直写其情。

    秋夜寄邱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人与丘丹在苏州时过往甚密,丘丹临平山学道时,诗人写此诗以寄怀。诗的首两句,写自己因秋夜怀人而徘徊沉吟的情景;后两句想象所怀的人这时也在怀念自己而难以成眠。隐士常以松子为食,因而想到松子脱落季节即想起对方。一样秋色,异地相思。着墨虽淡,韵味无穷;语浅情深,言简意长。全诗以其古雅闲淡的风格美,给人玩绎不尽的艺术享受。

    一、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诗意是什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意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这句话出自 唐代 白居易的《暮江吟》

    原文:

    《暮江吟》
    唐代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翻译: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鉴赏:

    全诗以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时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天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二、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三、“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出自哪首诗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
    这首诗是作者的一首描景小诗。公元821年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到曲江边游玩。面对这美丽的江边景色,诗人惊叹不已,十分喜爱,就写了这首《暮江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全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落日的余晖清洒柔和地照在江面上, 呈现出一半碧绿一半殷红。 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之夜啊, 露水像珍珠一样月亮像弯弓一样美。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谷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于可怜九月初三夜全诗的问题,通过《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出自哪首诗》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可怜九月初三夜全诗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可怜九月初三夜全诗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和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